_图与文合_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_元鹏飞
戏曲丑脚的生成及意义_元鹏飞

中国戏剧形态及其演化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一个 显 而 易 见 的 事 实 是: 宋 杂 剧 金 院 本 中 无 元杂剧中也没有这个脚色, 明刊《元曲选 》 中的 丑, 。“丑 ” 和“生 ” 丑是南戏传奇脚色体制影响的结果 一样, 属于南戏传奇特有的脚色之一。
一
目前所知有关“丑 ” 与扮演活动联系的最早材 《朴通事谚解 》 : “曰 ‘丑 ’ , 料出自元末朝鲜汉语教材 。 ” “曰 狂言戏弄, 或妆酸汉、 大臣、 官吏、 媒婆之类 ‘净’ , 有男净、 女净, 亦 作 丑 态, 专 一 弄 言, 取人欢
②
“今之丑脚, ‘钮元子 ’ 。《古杭梦游录 》 盖 之省文 作 ” 杂扮、 扭元子、 拔和。
⑦
, 《朴通事谚解 》 以上诸说中 从人物装扮类型分 “丑” 的演出特点, 指出了“丑 ” 与“净 ” 有所类似 析 的方面, 基本符合事实。 焦循由丑脚涂面解释净脚 , “其 的得名却不准确, 因为丑是涂面, 净也是涂面 ” 、 “省文作丑” 形甚醜 说纯属附会, 且涂面的效果未 必一定丑, 而是可笑, 可笑和“醜 ” 是不同的概念范 畴, 此说因此更显无稽。 但无论如何, 指出丑脚重 视涂面化妆也是其比较明显的特色之一, 有其 道 理, 这有大量剧本可证: 1. 明 柳 浪 馆 刊 本《紫 钗 记 》 第 四 十 六 出“哭
· 40·
第 33 卷第 3 期
元鹏飞: 戏曲丑脚的生成及意义
徽宗时期或曾使优人效爨人为戏, 但五花爨弄的形 成应在南宋。 问题是此时杂剧中的五杂剧色早已 存在, 且五花爨弄时傅粉墨者也并非一人为之, 若 “丑或由五花爨弄出” , 则究系五人为丑还是某一 说 ? 事实上, 杂剧色为“丑 ” 不可能五人为丑, 若某一 则其自身仍属杂剧色且自有名目。 这 杂剧色为丑, , 个自有名目的杂剧色应该就是“副净 ” 因此五花爨 即 弄的事实并不能推导出丑脚得名的根源。 这样, “爨与丑本双声字, 使 又爨字笔画甚繁, 故省作丑 ” “五花爨弄” “五花丑弄” , 也只能称 为 并不能单纯就 “丑” , 某一杂剧色为 所以这一说法的牵强是极为明 显的。 对此问题, 胡忌先生联系《梦粱录 》 卷十八“闲 : “旧有百业皆通者, 条 如纽元子, 学像生, 叫声, 人” 教虫蚁, 动音乐, 杂手艺, 唱词, 白话, 打令, 商谜, 弄 ” 水, 使拳及善能取覆供过, 传言送语。 以及同书卷 “妓乐” : “又有杂扮, , 条所记 或曰‘杂班 ’ 又名 二十 ‘经元子’ , , 又谓之‘拔和 ’ 即杂剧之后散段也。 顷 在汴京时, 村落野夫, 罕得入城, 遂撰此端。 多是借 ” 装为山东、 河北村叟, 以 资 笑 端。 两 条 材 料, 认为 “以杂扮为媒介, ‘丑’ ‘纽元子’ , 考 出于 且地位同于 ⑩ 。 对于杂剧色副净可以演变为 宋杂剧色中之副净” 胡忌先生的考证极为精彩, 他指出: 根据《武 丑脚, “杂剧三甲” “筑球三十二人” 卷四 后所载 下 林旧事》 列杂班、 散耍、 小乐器三类, 且《都城纪胜 》 把散耍也 刘信在杂剧三甲 混入杂 扮。 由 于 散 耍 艺 人 刘 衮、 “盖门庆” 内中祗应一甲中刘衮为次净色, 刘信为副 。“筑球三十二人 ” 足见散耍和杂剧有关 中杂 末色, “双头侯谅 ” ( 板) , 班有 且司小乐器中的“拍 ” 又因 为侯谅亦在刘景长一甲任次净职色, 更属“内中上 教博士” 杂剧部名单中。 由此, 可知杂班和散耍伎 艺人有兼演杂剧中净色的确证; 在杂剧中“副净色 发乔” 和杂扮与“乔 ” 有关的述说下, 杂扮可兼净的 瑡 瑏 情形是十分明显的了。 不过, 由于未能紧密联系杂剧中无丑, 丑实际 是南戏脚色的具体情况, 他在接下来解释“副净色 发乔” 和杂扮之“乔 ” 的论证中, 只能进一步解释杂 “乔” 却不能对于“丑 ” 的得名给出有说服 剧净脚的 力的论证: 宋杂剧和金元院本中的副净, 在演出上司 “发乔” 的职责是无可疑的。我们先来研究“发 乔” 到底是应作如何解释。 宋剧无可考见, 就 “发乔” 的具体例子 ( 因为元 元代的资料中试找 剧脚色在剧中的地位是直接渊源于宋的缘故 ) : 《伊尹耕莘 》 如 杂剧第三折: 净陶去南领乔卒 《蔡伯喈琵琶记 》 “净扮 子上。巾箱本 第十七出
元明清三代戏曲巧合手法统计表

的 地 楼》,何 元 南 戏
方。” 墉《乘龙 《 柳 毅
佳 话 》 洞庭龙
等,多种 女》
剧种上
演
剧首 引 发 风
京、川、 刘 向
矛盾 情
汉、桂、 《 烈 女
冲突 剧
楚、徽、 传》、唐
剧末 造 成
滇、晋、 《 秋 胡
戏剧
河 北 梆 变文》
-7-
《潇 湘 雨》
人事巧 1 合
杨
《酷 显 语 言 错 1
寒 之 认,假称
青木正
儿:“此
剧第一,
第二者
的子结
构极佳。
但第三、
第四折
的结构,
神
开展
因缺乏
剧首 故事 仙 统制,未
道
情节
免拙
化
劣。”吴
梅《吴梅
戏曲论
文集》
“即其
中关目
线索,亦
大同小
异
剧中 引 发 历 青 木 正
矛 盾 史 儿 :“ 枝
冲突 剧 叶 蔓 延
剧中 推 动
稍多,脉
情节
络殊欠
发展
连贯,不
-6-
演绎白 居易
表 1.本表据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
剧目 作 者
手法类 别
作用 剧 剧评
次
位置
类
数
影响
本事
与小 说关 系
激化
青木正 元末施
矛
巧遇(空
间)
1 剧中 盾, 引起
儿《元人 惠据此 杂剧概 撰《拜月 说》“此 亭记》
冲突
剧用种 (又名
《拜 月 亭》
戏剧
种奇遇 《幽闺
巧合(时 间)
1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

京剧的出现
3.一首《说唱脸谱》曾经风靡全国,“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 ‘Beijing opera’(北京歌剧),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 画……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 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脸谱是一 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色调,以 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试说明各种脸谱的象征意义。 提示: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正义,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 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 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 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 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考点二
京剧的产生、发展及艺术成就
突破依据:本考点为课标要求内容
(1)形成因素:①外部因素:明清时期,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的北京,达官贵人、商人、艺人云集,北京成为休闲文化 的一大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②内部因素:“四大徽班”进 京促使了徽剧与汉调的结合,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2)京剧产生: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使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 成新的剧种——京剧。 (3)主要成就: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现 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4)走向世界:民国以来,京剧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 赞赏。
汉字和书法艺术
1.“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 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 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 许多国家了。”这段话说明了文字的何种作用? 提示: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笔墨丹青中国画
高窟
2.“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 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 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 请回答: 这是清代哪位著名画家的话?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提示:郑板桥。《墨兰图》。
《中华戏曲》目录(1996-2009)

52 古本《琵琶记》说略 孙崇涛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20
53 赵五娘贤德新解 谢雍君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35
76 山西师范大学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8
77 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二) 罗德胤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31
78 阿甲遗作两篇(别一篇) 李春喜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2
79 吴伟业《秣陵春》传奇考论 孙书磊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23
80 木兰代父从军考 薛若琳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19
81 从《青衫泪》到《青衫记》演变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6
85 论宋元时代的船台演出 康保成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18
86 山西民间演剧概述 王福才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9
87 山西和顺合山神庙剧场及其碑刻考 陈美青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10
57 冯梦龙戏曲序跋研究 李志远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35
58 案头场上说“四梦” 元鹏飞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21
59 《元杂剧通论》出版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9
60 作为跨国商业的华埠粤剧——20世纪初温哥华排华时期的新例证 伍荣仲; 罗丽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10
91 清代江春康山草堂戏曲活动考 杨飞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9
臧懋循_元曲选_的梦境图及其搬演_元鹏飞

臧懋循编《元曲选》时,延聘名工刻手,仿历代著名画家风格,插配刊刻了二百余幅插图,穷极写摩,精致雕镂,是戏曲版画插图的辉煌名篇。
我们知道,元杂剧剧目表明其中有些以“梦”为题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没有标示为“梦”,但通过梦境演出表现的情节与剧目。
臧氏刊本中的插图对此都有所反映,只是根据剧本情节涉及梦境的不同情况,图像对它们也出了不同处理和的表现。
《元曲选》的配图特点是根据每剧的题目正名,或四图或二图。
这样,凡是以“梦”为题的剧目都有这样一幅插图,它们是:《蝴蝶梦》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黄粱梦》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扬州梦》的“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东坡梦》的“花间四友东坡梦”。
此外万历顾曲斋刊本《古杂剧》有《绯衣梦》的一幅梦境插图,表现祈梦得到神示的情节。
图像表现梦境的另一种情况是剧中有关于梦境的情节,插配图像对此也作了适当的反映,如《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图1)、《竹叶舟》“吕洞宾显化沧浪梦”和比较值得注意的《昊天塔》“瓦桥关令公显神”。
图像对于它们的表现手法则是各有特点。
如《昊天塔》和《扬州梦》的梦境采用了界线描白的构图技法,其他有的是趴伏桌上等方式。
而《竹叶舟》、《城南柳》、《任风子》等剧的特点则是直接把梦境画成现实生活的场景。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客观规律,它们都与剧作及其演出的实际情形有相当联系。
通过对元代杂剧梦境搬演大致情况【摘要】臧懋循编《元曲选》时注意到了图文并茂的阅读效果,为明清小说戏曲版画刊印史上留下了一批精致作品。
这些图像中除了为元杂剧标题为“梦”的剧作插配了相应的图像,还按照剧作重点表现的内容,尤其是注意到戏曲舞台上演出梦境的实况,插配了一些梦境图像,托梦或祈梦以及元杂剧特有的“境界”观念等。
这些图像是研究古代人梦境观念和明代戏剧舞台实况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元曲选》;梦境表现;境界;思想观念;舞台实践[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臧懋循《元曲选》的梦境图及其搬演的了解,我们将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这些表现梦境的图像。
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

� � � 粜米记 , 新编 包龙图断白 骨精案 , 全 相说唱师官 受妻 与书商招徕顾客和互相竞争的重要手段 � � 刘都赛上元十五 夜看灯传 和 新刊全相 说唱包待制 出身 就明代版画插图的全 貌来看 , 前 期是官刻版 画兴盛 , � � 传 另 有传 奇类两 种 新刊 全相说 唱开宗 义富 贵孝 义 以宗教插图为主流 到明中期 , 其他种类的版画得到进一 � � 传 和 新刊全 相莺哥行孝 义传 和元代 相比 , 这些 刊印 步发展 , 版画的 表现题 材不 断扩大 , 包括 儒家 经史子 集 , � 于北方的小 说图版在形 式上有所变 化 , 除 花关索 出身 篇帙浩繁的类书 , 自然科技与日用通俗读物 万历后为满 � � 传 为 上图下 文 , 沿 用 全 相平 话五种 的 形式风 格外 , 其 足市民文化需求 , 画谱 , 酒牌 , 笺谱 , 山 水游记 , 诗 词文集 , � 他诸本皆为整版图 , 当为年代最早的整版小说版画 小说 , 戏曲剧本的出版 , 进一步造成了 明代缤纷 灿烂的版 � 自 全相三 分事略 开 始的插 图本小 说 , 在版 画插 图 画插图 " 黄金盛况 " " 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 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那 么 , 明朝就可 称作中国古 代版画发 形式特征方面 有两个引人 注目的特点 , 其一是根据 文字 的竖排和图像 的横列方式 可以看出 , 变 文艺术对于 小说 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 " 2 郑振铎先生说 � 插图产生了重要影响 纸质印本书籍出现之前 , 图文配合 明之中 叶及 末年是 中国插 图史 上的黄 金时 代 今所
� � � � � � 1 ( )
� � � 史类三 种 新编 全相 说唱足 本花关 索出 身传 , 新刊 说 亦出于轻薄子一时 好恶之为 如 � 西厢记 碧 云騢 之 � � 唱全相石郎 驸马传 和 新 刊全相唐薛 仁贵跨海征辽 故 类 流传之久 遂以泛滥而莫之捄欤 ! � � � 事 公 案类六 种 新编 说唱包 龙图 工案断 歪乌 盆传 , 这种局面反过来 又加强了对于 出版业的刺 激 , 使之 � � 新刊全相足本 仁宗认母传 , 新刊全相 说唱包龙图 陈州 进一步面向广大的需求 市场 书中 插入版画成 为出版商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货郎形象再探

图 1 (明)佚名《明宪宗元Fra bibliotek行乐图》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66 年,在江苏苏州虎丘乡新庄明墓中出土的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图 1),是一件保存完好的
乐图》卷反映出的宪宗热衷宫廷逸乐的深层原因,以 及图中所折射出的成化时期的政治风气。[6]78-83 此外,
绘画长卷,该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卷绢本设
大小全棚傀儡、查查鬼、贺丰年、兔吉、李大口、 长 瓠 敛、 吃 遂、 大 憨、 麻 婆 子、 黄 金 杏、 快 活 三 娘、 一脸膜、洞公嘴、河东子、王铁儿、夹棒、男女竹马、 大小斫刀鲍老、子弟清音、诸国献宝、孙武子教女兵、 四国朝、绯绿社、凤阮嵇琴、回阳丹、瓦盆鼓、乔三 教、乔亲事、乔捉蛇、乔宅眷、乔师娘、地仙、教象、 粗旦、快活三郎、瞎判官、沈承务、猫儿相公、细旦、 黑遂、交椅、屏风、男女杵歌、交衮鲍老、女童清音、 穿心国入贡、六国朝、遏云社、胡安女、扑蝴蝶、火药、 焦锤架儿、乔迎酒、乔乐神、乔学堂、乔像生、独自 乔、旱划船、装态、村田乐、踏橇、抱罗装鬼、十斋郎、 刘衮、货郎、鼓板、扑旗、狮豹蛮牌、耍和尚、散钱行、 打娇惜。[10]41-42
上述学者的研究虽是对货郎图像的综合研究,《明 宪宗元宵行乐图》自属于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图像材 料,既借这幅画卷发现了货郎与元宵节令的重要关联, 亦探讨了图中的货郎形象与宋至明代所见独幅《货郎 图》之间的直接联系与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或可 再对图中货郎形象做进一步的观察与分析,同时也可 再对宋至明代货郎图像的性质、来源、传承关系、不 同时代图像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既尝试提出 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作为《货郎图》蓝本出处的“货 郎杂扮”,究竟应该是什么身份、装扮和性质?所谓 杂扮当如何理解?宋代和明代的货郎杂扮是否完全一 致?再如,《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货郎图像,与 宋至明代流传下来的独幅宫制《货郎图》是否完全一 致,有何关联和区别?明代的货郎题材及图像样貌, 又有哪些类别、特点和含义,以及《明宪宗元宵行乐 图》中的货郎图像是否有其特殊性和艺术价值?本文 希望对上述问题再作探讨。
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

版画转化为版刻插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充分运用了中国当时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版刻插图即用雕刻的方法得到画稿的副本,在版画的基础上,进行“镜像”处理,先把版画的内容反刻在其他版上,然后在凸出部分涂上油墨压在一张纸上。
版画是间接性的绘画艺术,又被称为复数性的艺术,是画家利用版这一媒介手工拓印出的画。
一、图像的魅力与版刻插图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版刻插图历经唐代的普及、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
明清时期,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书商、刻工、画师等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推动版刻行业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
不仅如此,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也参与其中。
因此,版刻插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技艺高超的雕刻名家雕刻精美的绘稿,创作出大量制作精良的版刻作品。
同时,明清时期戏曲小说到达繁荣时期不仅仅是因为题材、内容、思想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俗化的插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才使明清小说走进千家万户。
插图依附于一定的文字背景,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可作为文本的图解加深、强化文本的叙事主题、情节、意境等。
另外,对于图像而言,中国古代文人总有特殊的情结,如画一幅山水,总要落款题字。
图像与文字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满足市民文化的通俗性需求而言,若没有图像,文字的描述则过于单调、枯燥。
二、戏曲小说与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美学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格调,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代,士大夫阶级往往热衷于追求一种“山水之间”的情怀,但他们并不愿意舍弃物质享受,于是将自己对山水的情怀安放在园林之中,从而达到身处繁华之中但享受到山水乐趣的目的。
从小说文字中,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到园林风景之美,但没有插图展现园林的具体形态,每个人都不免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
”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版刻插图达到了创作高峰,在这些插图中,大部分人物活动场景是描绘中国园林的。
论明清戏曲刊本中的梦境图_元鹏飞

古本戏 曲丛刊 五辑
《风前月下·梦幻》(第26出)、《雨 蝶痕·蝶梦》(第9出)、《补天记·召 梦》(第27出)、《补天记·天梦》(第 34出)、《盘陀山·梦佛》(第18出)、 《月华圆·祈梦》(第4出)、《双锤 记·梦圆》(第36出)、《锦西厢·惊 梦》(第2出)、《葫芦幻·梦奏》(第 3出)、《双南记·闺梦》(第13出》、 《增广归元镜·梦示前身》(第20出)、 《封禅书·仙梦》(第34出)、《芙蓉楼 ·梦圆》(第14出)、《珊瑚玦·述梦》 (第4出)、《表忠记·感梦》(第32 出)、《风云会·入梦》(第7出)、《李 丹记·入梦》(第22出)、《李丹记·梦 魇》(第29出)、《女昆仑·梦饯》(第 20出)、《洛神庙·梦圆》(第34出)、 《江花梦·梦笺》(第2出)、《江花梦· 证梦》(第26出)
双月版 当代艺术观察
通过对元明清三代剧本名称的简略统计可以看 出,与梦有关的剧目是随剧本数量的不断《绯衣梦》、《蝴 元杂剧 蝶梦》、《黄粱梦》、《东坡梦》、《庄周梦》、
《扬州梦》、《云窗梦》等
《升仙梦》、《团圆梦》、《烟花梦》、《园林午 明杂剧 梦》、《翠乡梦》、《高唐梦》(两部)、《蕉鹿
清传奇
《双蝶梦》、《江花梦》、《鸳鸯梦》、《扬州 梦》(2)、《鹦鹉梦》、《回春梦》、《繁华 梦》、《梦中因》、《百花梦》、《红楼梦》 (3)、《游仙梦》、《蝴蝶梦》、《梦里缘》、 《梦中缘》
如果 撇 开剧目名称 的限 制,深 入 到 剧 本中,就 会看到,戏曲搬演梦境更是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基 础。这其中,由于杂剧没有折出名称,我们仅能以传 奇为主,又因一些明清传奇只有出目序号而无名称, 所以 本 文 的统 计 还是很不完 全 的。统 计主 要以《古 本戏曲丛刊》为对象,辅以《六十种曲》和《墨憨斋 定本传奇》,因此前者所收后两种中重出的剧目不再 统计入内。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元明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元明戏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戏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元明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当时文学艺术的代表和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元明戏曲的盛行元明时期,戏曲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家、演员和观众的数量不断增加,戏曲艺术也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在这个时期,以京剧、评剧、昆曲等著名戏曲剧种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其中,元代的昆曲是古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昆曲是金、元时期南方音乐艺术和北方笛、箫、骨、胡等音乐艺术融合而成的一种剧种。
与此同时,元代的散曲也是十分重要的文艺形式,散曲是一种短小精悍、音乐节奏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被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绝”之一。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元明戏曲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数量繁多,不过其中一些名作至今仍广受欣赏。
其中,元朝的《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牡丹亭》是明代李时中重新编纂的,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的凄美爱情故事,它造就了中国传统戏曲“崇文励志”的方向。
《牡丹亭》以优美的语言、精湛的音乐和诱人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而且被誉为“中国最受外国游客赞扬的戏剧”。
此外,明朝的《南柯太守传》也是元明时期的另一部知名作品。
《南柯太守传》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但一贯玩世不恭,最终迷失自我并成为黄粱一梦的故事。
这部剧在结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准和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剧作中的经典之一。
结语元明时期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精湛的技艺和众多优秀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
这段历史不仅让后人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语言。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件(33张)

字体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形成和成熟的时期 秦代
始于秦朝,成熟于 汉魏
起源于汉初,成熟 于东晋
形成于汉末
开始盛行于晋代
特征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 美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 称,整齐安定
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 奔放跃动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楷书一直是 汉字的标准字体,是汉字演变的 主流)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 清晰,又飞洒活泼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2019·广东揭阳期末)《中国书法批评史》指 出:“初唐欧阳询、虞世南、唐太宗的书论,一方面从技法上
廓清了书法的用笔与结构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
的技法紧紧联系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
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 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预习提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1.归纳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楷书、行书、草书各 自的特点,并列举重要的书法作品。 2.简述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时期列表归纳绘 画艺术的辉煌成就;京剧的特点。 3.中国古代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 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1)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 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字演化历程的特 点。 【参考答案】 (1)建议:统一文字。 意义: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 华文明的传承。 (2)特点:历时长;逐步进行;由繁到简;以适用性为主 要目标,兼顾艺术性;民间自然演变与政府政策推行相结合; 字体由单一演变为多样化。
参军戏及其角色考辨_元鹏飞

参军戏及其角色考辨①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元鹏飞戏曲史研究中,凡追溯脚色制的来源,参军戏必是难以绕开的话题。
何况,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夏庭芝《青楼集序》都言之凿凿地说“副净古谓之参军,副末古谓之苍鹘”。
然而我们知道,最早记载副净、副末及末泥、引戏等名目的文献是宋元之际的《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等,这些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只是客观地记载了副净、副末及末泥、引戏的演出情况和特点。
从文献属性来看,《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等属客观记载的一手文献,《南村辍耕录》与《青楼集序》的说法已经属于具有解说性质的二手文献。
我们既无从知道陶宗仪等人何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又怎可不加分析地加以引用,甚至再以其说法为基础做进一步的论述呢?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上面提及的副净、副末、末①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典戏曲脚色新考》(编号08BZW0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泥、引戏等其实并非戏曲脚色,而是“杂剧色”。
这是《梦粱录》、《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等文献的客观记载,而非我们标新立异的杜撰。
根据我们的研究,“脚色”最早系个人简历之意,在唐宋以来的文献中颇为常见。
古典戏曲形成之后,适应戏剧演出中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脚色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专用。
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还是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直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
而在此之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名目,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
其区别在于:“脚色”是杂扮段子,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
①确定杂剧色是戏曲脚色形成的基础,并不能割断参军戏与戏曲脚色在装扮故事的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因为,五个杂剧色中副末和副净插科打诨的演出模式确与参军戏的演出形态有着不可否认的类似,完全否定参军戏对宋杂剧的影响,不合乎实际:宋杂剧与参军戏相比,后者为一单纯的演出样式,前者在广义上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是杂糅包含各种表演技艺与样式的综合体,即使前者的狭义所指在表演中也包括焰段、正杂剧与散段等内容,依然是一种综合形态,而参军戏在某种意义上只相当于其中的“散段”。
《元曲选图》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元曲选图》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程有庆《元曲选图》是《元曲选》一书的附图,所以严格说来,它不能算是一个书名,至少不能算作一个标准的古籍书名。
然而,由于珍本古籍的特殊性以及《元曲选》插图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元曲选图》终以一个独立的书名进入了古籍书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书中,就收录了一部郑振铎先生旧藏的明刻本《元曲选图》。
郑振铎先生是特别注意收藏通俗文学和古代版画的藏书家,著有《中国俗文学史》和《中国古代版画史》,对通俗文学及古代版画均有精辟论述。
本文为观看郑先生旧藏《元曲选图》引发的思考,今略加考证,予以发表,谨表达对郑振铎先生的深切缅怀与纪念。
《元曲选》一百卷,明代臧懋循选编,现存明万历刻本。
原书有目录,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每集收十种戏曲,共收剧一百种,又名《元人百种曲》。
其中元人杂剧九十四种,元明时期剧作六种。
每剧之首冠有精美插图两幅,全书插图多达二百幅。
如要看全所有图像,则需把全书细翻一遍,颇为不易。
早年因注意戏曲版画,曾打开郑振铎先生旧藏的《元曲选图》观赏,由此发现书中图像不止二百幅,想到《三国》、《水浒》等小说插图,每回一或二图,多是固定不变更的,《元曲选》一百种戏曲,如果每剧两图,应该200幅,何以不是整200幅图而要多出一些呢?我甚至有过原书收剧可能不止一百部的怀疑。
现经翻检调查,才搞清楚《元曲选》图像多少的缘由。
具体情况是,《元曲选》确实收剧一百部,其中的12部剧作各有4幅图像,其馀88剧均为2幅图像,加起来总共有图224幅。
可为什么会有2幅图和4幅图的区别呢?原来,元代杂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般在剧尾要用两句话来标明本剧的题目与正名,如《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的末尾题作:“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尾题作:“题目:金御史清霜飛白簡,正名:冯玉兰夜月泣江舟”。
也有四句话说明题目与正名的。
《元曲选》所收元人杂剧中,有88剧用两句话标明题目、正名,另12剧用四句话说明题目、正名。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4)明代:戏曲流传甚广,尤其是昆曲
(1)背景:
京剧的 ①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出现 ②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③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2)形成: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
京剧的 出现
剧目和表演方式
(3)成熟: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 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三、中国戏曲(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戏曲的 演变 京剧的 出现 地方 戏曲
-9-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一
二
三
提示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戏曲的 (2)春秋战国: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演变 (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12-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探探究究学学习习
典例剖析 例题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 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 的绘画作品是( ) A.《洛神赋图》 B.《游春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题目立意本题主要通过对评价性材料的阅读,考查对古代文人画 特点的理解。 解题指导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而材料 的诗中“泪点多”“旧山河”“横流乱世”表达了画家对现实黑暗政治 的强烈不满,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墨兰图》是文人画,故D项正 确;A项是人物画,B项是山水画,C项是风俗画,都不符合文人画的特 点。 答案:D
-7-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
二
三
古典戏曲副末开场中“家门”的存在原因探析

古典戏曲副末开场中“家门”的存在原因探析刘二永【摘要】“家门”是南戏及传奇副末开场中叙述剧情梗概的一支曲词,它的存在贯串副末开场的始终,是副末开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门”对全剧的整体性概括或对当天所演剧情的概括,既体现了“由总到分”的整体性叙事意识,也反映了观众整体性认知意识,克服了南戏及传奇因剧情过长而影响观众对整体性把握的困难.作为副末开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甚至独占开场,“家门”能起静场和吸引观众的作用.其叙述者是副末,作者借副末之口开章明义,流露创作意旨,并通过对全剧的概括使其成为正文叙事之“法”,决定并导引着全文的叙事.【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6(030)005【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副末开场;“家门”;场上;叙事;作者视角;正文指引【作者】刘二永【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9副末开场是戏剧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出现在南戏、明清传奇中,此前元杂剧中没有,此后折子戏中也没有,为什么?副末开场是一种开场形式,由多种元素组成,为什么“家门”①关于“开场”与“家门”,李渔认为“开场”和“家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开场”包括“家门”。
见李渔《闲情偶寄》,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286-287页。
元鹏飞《明清传奇开场考源》中也持这样的观点并对“开场”与“家门”的不同作了详细论述。
见元鹏飞《明清传奇开场考源》,《中华戏曲》2005年第2期,第180页。
本文的“家门”指“开场”中总括大意的曲词。
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甚至可以独占副末开场?“家门”的主要功能为概述故事大意,那么,它的叙事有什么特点,与正文的叙事关系是什么?本文试图从“家门”的叙事特性上来分析以上问题。
“家门”是副末开场中叙述剧情梗概的一支曲词,元鹏飞先生考证,“南戏传奇最早的开场形式见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1]4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第007版
文学
“图与文合”: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
元鹏飞河南大学文学院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通俗文学发展的繁盛期,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众多书肆刊印了大量小说和戏曲剧本。
书商出于盈利和适应读者的需要,很多小说和戏曲剧本都插配图像。
这些明清刊本插图,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其读者提供与故事情节相应的故事场面,亦即以“图与文合”的形式帮助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对今人而言,这些图像不仅具有传播价值,更具有保存古代戏剧演出形象化资料的价值。
早期的刊本插图侧重对人物的表现,对环境景物以及日常事物等的表现则过分简略,有些情节本是两员战将出马斗战,图像中却是两人站在地上持兵器比划;有些故事情节是主人公到达一处旅店,但插图中的屋舍和其他情节尤其是故事人物居家的环境并没有多少不同,为此画工在图像中特意写上“旅店”二字,以示区别。
这些情况既表明配图画工技艺的拙劣,也不排除这些图像受当时戏剧演出场景影响的可能。
不过,希望通过这些图像认识明清戏剧演出的实际状况是很难的,结论也容易主观穿凿。
但随着时间推移,画工技艺不断提高,后期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很多刊本插图中,出现了较多再现当时戏剧演出场景的图像。
根据我们的梳理,明清刊印的小说戏曲剧本中,直接表现戏剧演出场面的图像有十三幅。
其中戏曲剧本插配八幅,基本都是“戏中戏”,真实再现了当时实际演出的场景。
如明刊继志斋本《吕真人黄粱梦境记》第九出“蝶梦”插图,表现了吕真人等饮酒作乐时,观演“庄周梦蝶”的“戏中戏”场景,图中扮演庄生的演员身后是盔帽、须髯等砌末,还有职司伴奏的两个乐人。
这段演出中的科介提示有“小末、副扮如庄周中服做蝶舞上”,图版梦境中的三名演员恰都头戴蝶形簪饰做舞蹈之状,表明当时的演出已出现采用头戴蝶形簪饰的象征手法。
明末刊本《荷花荡》第二十二出径名“戏中戏”,演出脍炙人口的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情节,插图很好地再现了明代家宅厅堂演戏场景,具有极高的形象资料价值。
图中氍毹之上站立歌唱者为生扮的王允,侧后二人一执锣、一击鼓正在伴奏。
厅堂右侧廊庑中扮作董卓的演员正在试戴须髯,两名女演员扮作貂禅及其婢女,正在等待出场,廊庑桁檩挂有帽饰、须髯等砌末,演员身后有衣帽箱。
再如明崇祯刊本《一捧雪》第五出“豪宴”的插图,选择演出杂剧《中山狼》的场面,既很好地体现了剧作家以此为隐喻手段,揭露卖主求荣又觊觎雪艳的汤勤卑劣人品的目的,通过图像中看到的扮狼演员的两条腿,还可以看出当时演出使用“形儿”砌末的情况。
五幅小说插图中比较著名的是明刊本《金瓶梅词话》第63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表现了西门庆在为李瓶儿治丧的首七过后,叫人在灵前演戏打发时光的情形。
虽然这些小说插图也是当时戏剧演出场面的再现,但所透露的信息明显不如剧本插图对“戏中戏”的表现。
但明崇祯刊本《鼓掌绝尘》第39回“猛游僧力擒二贼,贤府主看演千金”的插图较为不同。
小说中“贤府主看演”之韩信故事《千金记》,在图像中为“点将”场景,拿这幅插图与明代折子戏选本《乐府歌舞台》和《歌林拾翠》收录的该出折子戏图版比较,可以看出该图反而比戏曲插图更具有记录和反映当时戏剧演出实况的价值。
戏曲刊本插图中的戏剧演出场景较小说刊本多,除了以上直接表现演出场面的图像透露出较为丰富的戏曲演出信息,其他非直接表现戏曲演出场面的图像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一类是关于明清传奇开场的图像。
戏曲演出前的开场仪式不见于金元杂剧,但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南戏早就存在这一仪式并为传奇所沿用。
今所见明清戏曲剧本中与开场有关的图像资料就有十四种,以明中后期居多。
这些图像不仅是明清传奇演出的形象资料,还可以帮我们解
决古代戏剧形态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人们一般称戏曲开场为“副末开场”,并且认为古代戏剧演出中这一开场的“副末”来自于宋金五杂剧色“末尼、副末、副净、引戏、装孤”中的“副末”,但明清刊本中开场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其演出特征,与宋杂剧中配合“副净色发乔”的表演,职司“打诨”的“副末”有很大的形象差异,倒是与职司“分付”的“引戏色”在“分付”时的“引戏”职能相近而又具有相近贴切的形象特征。
再根据这些开场图的文字材料绝大多数标为“末”而非“副末”可知,“副末开场”来源于“末”开场,而开场之“末”来自于宋杂剧色的“引戏”,又在明末清初戏曲脚色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末”之“副”的另一个“副末”,这才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副末开场”。
再比如,这些开场图在折子戏选本和全本戏剧本中存在一些细微的不同,而根据这些图像间的差异与剧本文字材料的辨析,我们还可以勾勒出明清以来戏剧演出中开场仪式的发展与演化的大致轨迹,从而使这些图像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另一类是梦境图像。
如果说开场是戏曲演出特有的仪式,梦境图像似乎未必会因小说戏曲文体特征的不同而不同,但事实却非如此。
古人对梦具有一定的迷信观念,文学叙事中梦被作为故事表现的手法、情节的暗示或人物命运的预兆,是很常见的。
问题是,小说中涉及梦境的图像多数具有写实的表现即一般是躺在床上做梦,戏曲插图的梦境却较为特殊,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做梦者都是趴伏在桌子上的。
虽然趴在桌上小憩或酣睡也会有梦,但这种现象毕竟并不普遍。
事实上,这种情况只有戏曲舞台上演出梦境时才会大量出现。
它保留了舞台演出的痕迹,高度写实的插图忽视了剧中规定的情节,即剧中人是在夜间卧床休息时才出现梦境,也采用趴伏在桌上的形式表现梦境,就不能不使人把这种现象和舞台表演梦境的特殊方式联系起来。
我们发现,为了表示梦境与现实的不同,图像通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表现技法,但是舞台表演和图像表现有所不同。
然而,利用这些图像,结合剧本材料,可以认识古代戏剧舞台演出如何通过进入和结束梦境营造转换时空的效果。
明清刊本插图既有前后不同时期的差异,更因小说戏曲的不同文体特征而对戏剧演出场景有不同的表现。
我们据其典型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中还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才能解决,比如古代戏曲具有载歌载舞的演出特征,戏曲剧本中的舞蹈图像是因情节表现的需要而插配,还是直接借鉴于舞台演出的实践活动呢?而且图像只能对瞬间场景进行定格的展示,舞台空间的场景却随时间流转而变换,要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看图说话”地认识图像中蕴涵的有价值的信息,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但我们相信,随着学界对图像与叙事研究、图像与演出研究的重视,一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