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

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3.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介绍作者时提到了“杂文”,学生会有疑问,故进一步解释,明白在归类上,有交叉现象。)

三、研读课文

1.朗读

让三个学生分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提倡的是“不求甚解”读书法。说了本词的来历、含义,举了名人读书的例子。

(2)三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2.速读

边读边画:

(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2)理解“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找出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细读的过程。)

3.同桌交流

4.整理回答

(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指名)答: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面向全体)问: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

答:肯定,谨慎地肯定。

问:哪些词语可以证明?

答:“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

问:“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

答: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

问:由此来看,作者的语言是非常——(齐)准确严密的。

(“追问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澄清一些问题,同时也从中品味语言。追问的对象一般是全体,而不是个人。)

(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答:课文第四段,有两层含义:一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问:谈谈你的看法或体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要求同学按课文顺序来说,会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作者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话,这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整理如下:

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

第2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不应该”“非议”。

第3段:“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才有发言权。”“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第4段:“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只好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虚心,……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好好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