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结合以下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你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不求甚解”出处 4、作者认为,读书的要诀是什么? 5、对于一些经典著作,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6、作者为什么觉得诸葛亮读书更高明? 7、“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 8、作者认为,应当如何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 结
1、主旨:朱光潜《咬文嚼字》从“炼字”角度 出发,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严谨精神。 2、“咬文嚼字”的成语本意和在文章中的意思。 3、锱铢必较、岑寂
4、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
马南邨( cūn ) (1912-1966)邓拓的笔名, 福建福州人。1961年在《北 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 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 “吴南星”笔名在《前线》 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翻译: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 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 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阅读第4段:找出“不求甚解”在 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 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A
C
“咬文嚼字”的新含义
阅读第3段,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 认为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精编解析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精编解析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1.文艺随笔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

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总第次课
课题
文艺随笔二篇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清《咬文嚼字》结构,分析文章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过品味妙语佳句,深入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2、理清《不求甚解》写作思路,把握作者写作主旨,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比较,得到什么启示?
2、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主要编着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义
11、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讨论: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闹”。
锤炼过的词语,其动人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新鲜活泼的表现了人和事,还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
(三)炼字的体会
1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第三个例子,“推敲”之论,分析了“推”的妙处。“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强调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教案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教案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 ―― 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精品课件
找找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 “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 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 一点,都说“推敲”。
精品课件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自豪之情,含褒义; •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
怒的情感,含贬义。
精品课件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 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 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
诗眼。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课外拓展
精品课件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 一文。
精品课件
材料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自掩自推 独来独往 自有一番胸襟和 气度 冷寂、无声
至少有一些温暖 的人情; 剥啄有声 打破岑寂 平添搅扰
不在于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境界 是他当时要说的并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精品课件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 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 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 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 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 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学习啦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期望对你有关怀。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示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争辩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推断,而且还必需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依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争辩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的确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假如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推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赞美语,表现着猛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推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愿定就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辩论作文《“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之辩》哎呀呀,今天咱来聊聊“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档子事儿。

就说我以前读书那会吧,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名著。

我呀,就属于那种特别爱“咬文嚼字”的人。

拿到书之后,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啊,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赶紧查字典,碰到不懂的词儿也非得弄个明白不可。

那叫一个认真呐!我会细细琢磨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甚至连作者用的标点符号我都要研究研究。

结果呢,读得那叫一个慢啊,别人都读完好几本了,我这一本还没啃完呢。

但是呢,我觉得这样也有好处啊。

我对那本书的理解那可真是深入骨髓啊,里面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我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就好像我自己也进入了那个故事里一样,感觉特别棒。

可我有个朋友就不一样啦,他就是那种“不求甚解”的主儿。

他读书可快了,哗啦哗啦地翻书,一会儿一本就看完了。

我就问他:“你这么快能看懂啥呀?”他嘿嘿一笑说:“哎呀,我就大概了解个情节,知道个故事梗概就行啦,没必要那么较真儿。

”嘿,你还别说,他虽然没我读得那么细致,但他知道的书可多了去了。

他能跟你谈各种各样的故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那叫一个博学。

其实啊,我觉得“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都有它们的好处。

“咬文嚼字”能让我们深入地理解一本书,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而“不求甚解”呢,则能让我们快速地涉猎更多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研究一件事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但有时候呢,我们也不能太较真儿,得学会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不能在一件事情上纠结太久。

所以啊,咱不能说“咬文嚼字”就一定好,也不能说“不求甚解”就一定不好。

这就好比吃东西,有的东西你得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美味;而有的东西呢,你就可以大口地吃,享受那种豪爽的感觉。

总之呢,不管是“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只要能让我们学到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就是好的。

咱也别去争论哪个对哪个错啦,各取所需,各有所好嘛。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课件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课件

李逵劫法场
在《水浒传》中,李逵劫法场的故事也是非 常有名的。然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样存 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小说家施耐庵为了 表现李逵的英勇而虚构的故事,而另一些人
则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中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定义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类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 培养人文精神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文 化素养的一种教育。
不求甚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关系
不求甚解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常会通过一些模 糊、隐晦、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内 涵和意义,这些手法往往需要读者以一 种不求甚解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
VS
文学作品举例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作品都充满了象征、隐喻等手法,需要读 者以一种不求甚解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
03
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
定位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特点
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均有所增加,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 不均衡、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就业难等。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 职 课件
目录
• 咬文嚼字 • 不求甚解 • 中职教育 • 文艺随笔二篇
01
咬文嚼字
文字的起源与演 变
文字的起源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拼音 文字,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 代文明时期。
文字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逐渐演变, 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通用5篇)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通用5篇)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议论文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篇1古人常常在吟诗作词时对文字下很大功夫。

贾岛推敲之美谈,王安石“又绿江南岸”之用功,都是很好的例子。

今天,著名唱作型歌手许嵩在创作上也可以用“咬文嚼字”来形容。

《断桥残雪》中,许嵩对“溶解”的使用就曾下过很大的心思。

“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溶解”一句意境奇绝。

许嵩起先为寻找一个动词费尽思量,寻寻觅觅,后来才找到与“如雪”匹配的“溶解”。

不仅此处,许嵩的很多歌词用词都是“唯一”,无可替代。

咬文嚼字,咬的是文字的内涵,嚼的是文字的精髓。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适用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当你读到一首诗或是一篇文章的精华之处,是需要字斟句酌,锱铢必较的。

好的东西总会经得起推敲,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食用,不仅与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相关,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

细细品味,你不但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但如果你读的是一篇语言平俗的文章,或是言简意赅的新闻报告,这时候你再死抠一字一句,只会因小失大,多此一举。

在这种情况下,观其大略,会其大意,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方法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得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文而异,才是明智的阅读。

阅读文章应不求甚解。

所谓不求甚解,并不是指囫囵吞枣或漫不经心的阅读,而是把握大概,会心领悟。

有人说:“阅读文章应该咬文嚼字。

”其实不然,好比欣赏风景,咬文嚼字者只懂得观其一隅,而不求甚解者却能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趣味。

清代李笠翁以为宋子京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极为粗俗,殊不知,观之全诗,这个“闹”字最能写出百花争奇斗艳,蜂围蝶阵乱纷纷的盛景。

咬文嚼字【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咬文嚼字【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咬文嚼字【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高教版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word教学设计-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word教学设计-精编解析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

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从教六年,由95级教至如今的2003级,感触颇深。

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一、“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

“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未晓处且放过”,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

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44页PPT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44页PPT

பைடு நூலகம்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文艺随笔两篇PPT课件

文艺随笔两篇PPT课件
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④“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
同,精神一致。
第18页/共20页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四题,练习册基础巩固第五题。
第19页/共2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0页/共20页
“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来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第六自然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 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 • 引用:文章第八自然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 书方法是可取的。
第15页/共20页
文章主旨
主旨(中心论点):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第16页/共20页
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1]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教育家、翻译家。 2.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论证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第2页/共20页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8分钟后交流成果)
第3页/共20页
• 第一部分(1-2),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 第二部分(3-4),“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
味。 • 第三部分(5),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
第4页/共20页
第8页/共20页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9页/共20页
文艺随笔两篇 ----不求甚解
第10页/共20页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2.找出并掌握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对比《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1.文艺随笔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

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3.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介绍作者时提到了“杂文”,学生会有疑问,故进一步解释,明白在归类上,有交叉现象。

)三、研读课文1.朗读让三个学生分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提倡的是“不求甚解”读书法。

说了本词的来历、含义,举了名人读书的例子。

(2)三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2.速读边读边画:(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2)理解“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找出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细读的过程。

)3.同桌交流4.整理回答(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指名)答: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面向全体)问: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答:肯定,谨慎地肯定。

问:哪些词语可以证明?答:“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

问:“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答: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

问:由此来看,作者的语言是非常——(齐)准确严密的。

(“追问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澄清一些问题,同时也从中品味语言。

追问的对象一般是全体,而不是个人。

)(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答:课文第四段,有两层含义:一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问:谈谈你的看法或体会。

(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要求同学按课文顺序来说,会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作者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话,这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整理如下: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

第2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不应该”“非议”。

第3段:“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才有发言权。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第4段:“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只好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虚心,……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好好体会。

”第5段:对……著作,“抱虚心的态度”“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必须活读”“就是说……必须理解……精神实质”。

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

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

第8段:未晓处且放过,“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第9段:“经验证明”书要反复读,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第10段:“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整理后,通过对“虚心”“会意”“了解大意”“精神实质”“反复读”等关键词的咀嚼品味,可以理解和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每整理一句,都让同学注意其中重要的词,既品味了语言,又便于领会其主要观点。

)(4)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答: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引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不求甚解”很相似。

问:三个例子有何不同?答:一个国外的,两个古代的;一个反面的,两个正面的。

问: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例证法,从虚心、理解精神实质、了解大意等方面作正反论证,得出“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结论。

5.理清思路第1自然段,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作者观点。

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5~10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的结论。

四、小结“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工夫,是个褒义词。

后来多被用在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深入分析,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本文作者采取反弹琵琶写法,使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

就其思路来讲,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五、课堂延伸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竽充数”辩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文《不求甚解》,第4段有这样一句话:“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这里的“咬文嚼字”如何理解?答: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词?贬义。

查阅《汉语大词典》,这里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那么,朱光潜为什么还用它来做文章呢?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让我们看看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由前一课引入,温故而知新。

查阅其他字典,强调“咬文嚼字”确实是贬义词。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朱光潜到底赋予了它怎样的新意?)二、了解写作意图1.用跳读法,尽快找到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启发:《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在开头表明观点的,此文是吗?——不是。

在结尾得出了结论吗?——也没有。

在哪里?——第三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相关语句:“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启发性提问,一则是为了和上一篇文章比较,二则是提示学生写作的一般规律,提高跳读的效率)2.精读这段文字(1)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在“文学”方面,具体指“阅读或写作”方面。

(2)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3)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使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4)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作者否定了对“咬文嚼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明确这里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同时表现了作者辩证的观点和用词的准确和严密。

(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三、了解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