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评课稿
四年级《渔歌子》评课稿
四年级《渔歌子》评课稿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王老师执教的《渔歌子》,整堂课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突破难点有梯度,课堂拓展有宽度,教学方法有新度,课堂生成效果好。
亮点呈现1.课程定位准语文教学要凸显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植人文精神,传承经典文化,树立语文自信,树立文化自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老师能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能从育人角度教课程,力求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模式,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四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以落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通过各种活动干预,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到作者笔尖流淌的江南旖旎风光,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融合。
2.教材处理实教学中,王老师能用智慧的眼睛积极开发《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价值,厚实丰实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以落实学生语文素养为落脚点。
教学时,王老师从“语言的角度、意象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诗题和作者的角度”四个维度,扎实地培养了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法,润物无声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落地有声。
(2).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的不断自主发现。
从“诗词的诵读、音韵、吟唱”,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发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3).同题拓展,丰富语言积累。
王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对文本的整合。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词的浸润,在课堂结尾作业布置环节,拓展胡令能《小儿垂钓》、柳宗元的《江雪》、王士帧的《题秋江独钓图》有关垂钓主题的同类古诗词,让学生把几个作品比较着去阅读、去感受感受同一主题下诗人的不同情怀。
相信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渔歌子课堂及评析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渔歌子课堂及评析9篇渔歌子课堂及评析 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 词两首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
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简介《渔歌子》是一首著名的唐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这首诗是张志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渔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渔歌子》的教学并进行评析。
教学实录第一步:背景知识介绍在教学之前,先要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的繁荣和盛世。
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渔民生活的基本情况,例如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等。
第二步:课文讲解在进行《渔歌子》的课文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和情感表达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渔歌子》的文本进行讲解。
1.诗歌的叙事结构《渔歌子》的叙事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渔民的生活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恬静美好的图景。
具体而言,张志和将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描述渔民垂钓的过程和描述自然景观的描写。
他通过描绘出清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海鸥高飞的样子以及海豚穿水的样子等等,表现出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
而将这些景象与渔民垂钓的过程结合起来,也进一步强化了唐代文人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2.诗歌的情感表达《渔歌子》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歌,张志和在其中表达了对简单恬静的生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这个感情表达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渔民与海洋、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这种感性的描写也使得《渔歌子》和其他代表唐诗科技的唐诗不同,更多的是从心境和情感入手,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欣赏。
第三步:创作分享在结合深入的课文讲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分享。
适当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他们心目中的《渔歌子》可以表现出他们对深入了解这首唐诗的理解程度。
评析在对《渔歌子》进行评析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线索和结构《渔歌子》的线索和结构是非常清楚的,整首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描述渔民垂钓的过程和描述海景山陵的描写。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短信评课——人教版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短信评课——人教版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师简介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1、音乐2、图片3、作者资料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蓑”。
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渔歌子》这首古诗文,属于教材中“宋词欣赏”章节。
教学内容包括:词牌介绍、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朗读与解析、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渔歌子》,理解词意,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学会运用现代文翻译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渔歌子》,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渔歌子》。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3. 解析:分析词牌、作者、创作背景,讲解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类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翻译《渔歌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渔歌子》2. 内容:a. 词牌:渔歌子b. 作者:张志和c. 创作背景:宋代d. 重点词汇:渔歌、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e. 句式结构:七言绝句f.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翻译《渔歌子》。
b. 请比较《渔歌子》与《静夜思》的异同点。
2. 答案:a. 略b. 《渔歌子》与《静夜思》都是古诗,都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之处在于,《渔歌子》以山水为背景,赞美自然风光;而《静夜思》则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对比,让古诗词教学呈现别样精彩——《渔歌子》教学评课稿
对比,让古诗词教学呈现别样精彩——《渔歌子》教学点评老师们,《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词意浅显易懂,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刘勇老师正是基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大胆地引入了另一首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的小诗《江雪》与之进行对比教学。
而这种创新的设计,使得这节诗词教学课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一、对比景物,走进诗境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词中的情感都是以景物为载体的。
想要体会诗词的意境,要先走进诗词丰富的画面之中。
刘老师首先抓住这这一词一诗中写景的句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画面想象。
从感情基调上来看,学生初步感知《渔歌子》写景带给人的轻松愉悦,《江雪》写景带给人的孤寂寒冷之感。
二、对比渔翁,解读诗情古诗词的精妙博大来自诗情的蓬勃。
无论是字词的蕴藉还是诗境所提供的空间感,学生都能从中感悟到内在的语言之美,并建立审美体验。
对比这一词一诗中写景的句子之后,教师巧妙提问——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两位渔翁是怎样钓鱼的?这是两位怎样的渔翁?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渔歌子》中渔翁的那份悠闲自得,《江雪》中渔翁“万千孤独”的内心。
由“景”及“情”的一个过程在此教学环节中自然生成。
而“借景抒情”本身就是这一词一诗最大的表达特点。
三、对比作者,感悟情怀诗无达诂。
从意境上比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解读,只要符合诗的审美即可。
但,诗词的主旨却需要从作者资料入手。
知人论世,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情怀。
刘老师引导学生从张志和和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中去探寻他们的诗词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其间,刘老师妙地将《和答弟渔父歌》引出,与学生进行了和诗互动,将课堂引向了一个精彩的高潮。
结合柳宗元的生平思想,刘老师又引导学生读出《江雪》所折射的“孤独寂寞”与“坚贞不屈”两种不同的味道,再次呈现课堂高潮。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
本单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学生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的重要范例,也为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
但是,对于词的格律、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田园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的韵律美。
(2)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词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体会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的意境,领悟词人的情感。
(2)体会词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意思。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渔歌子评课稿
渔歌子评课稿《渔歌子》评课稿在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诗词一直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而《渔歌子》这首词,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师生一同走进那如诗如画的境界。
今天,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所讲授的《渔歌子》,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
先来说说这堂课的导入部分。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采用常见的直接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地播放了一段优美的江南水乡视频。
视频中,青山绿水、白鹭翩飞、桃花嫣红、鳜鱼肥美,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瞬间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紧接着,老师问道:“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想到了什么?”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到了春天的郊游,有的说想到了和家人一起在湖边散步。
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渔歌子》,真可谓是巧妙至极。
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时,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翻译,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观察画面,结合注释,尝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然后,再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享自己的理解。
有一位同学说:“我看到西塞山前面有许多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山下的桃花开得正艳,溪水潺潺流淌,水中的鳜鱼又大又肥。
”老师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非常好,不仅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了,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句的含义,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教学经历。
那是在教一首古诗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按照传统的方法,给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结果发现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再来说说这堂课的朗读环节。
朗读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深知这一点。
以情串课,渐进曲径通幽之境——《渔歌子》教学案例与评析
以情串课,渐进曲径通幽之境——《渔歌子》教学案例与评析一、初读诗词,蓄积情感1.学生自读。
师:《渔歌子》这首词大家都预习过了,读了多遍,现在一起读读(全班齐读)。
师:很好!我仔细听,大家都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读顺了。
但是读古诗词仅仅这样就行了吗?我们还可以尝试读出节奏、读出韵律……2.学生练读。
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你们仔细听,如果你觉得可以和进去的地方,就去试着读读吧……师:真好,你们的表情和眼神让我看到了一个个小诗人。
3.配乐展读。
师生展示读词。
学生在音乐中即时进入情境,读得轻柔、陶醉……【点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读古代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读出味道。
此环节,教师一次一次由浅入深的引导,配着舒缓的音乐,将孩子们带入诗中的境地,情由心生,渐渐化作语言琅琅启于唇齿间。
二、细读景语,感受意境1.找出描写景物的词。
师:我们这样一遍一遍地读,这首词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似乎都历历在目,你看到这里的景了吗?生:看到了!教师鼓励学生静静地默读诗词,把描述景和物的词语画下来,并标上序号。
(学生静静读词,在书上圈画标注。
)师:没写出来的空白处应该填上什么词?生:景物的词。
(教师打乱顺序,学生依次接词)【点评】课前的预习加上学生第一次细读,究竟对词语的理解达到了怎样的认知程度?此环节的设计从抓重点词语突破,检查了细读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2.品读揣摩画面意境。
师:没填出来的词都被大家补齐啦。
寥寥数词的一首诗词,光景物的词就占了19个,我们单看每个景物的词,它是一个个的点,可是一经组合,就奇妙地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面……你们读出画面的美了吗?孩子们,拿起书再细细地去读吧,好好地品一品这画面中的美景!(生读词,并在自己关注的字词上批注)师:特别喜欢大家这样静静读书的样子,沉思、批注,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
《渔歌子》课堂实录及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课堂实录及评析一、课前谈话:师:红红火火,真好的名字,还有谁的名字,介绍一下,好,你来。
生:我的名字叫(学生的发言听不清)师:对呀,如果这节课积极发言的话,我想不只你的爸爸妈妈为你自豪,连你的老师和同学也会为你感到自豪的,还有谁?来,小男生。
生:我叫吴慧凯,我爸爸给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凯,是表示不要被别人欺负。
师:“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会很聪明,为什么“凯”是告诉你不要让别人欺负呢?怎么会这么想呢?我觉得这个“凯”呀,有很好的解释,凯旋的“凯”,我想,如果我是老师,看到这个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认真地去做,你一定会凯旋而归的,好不好?生:好。
师:还有谁的名字想跟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万里,我爸爸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再把你的话说一遍好吗?说清楚生:我爸爸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所以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叫——生:程万里师:再自豪些。
生:程万里师:多好的名字生:我叫潘常胜,那个,常胜代表常常胜利师:所以,你每一节课都应该怎么做?生:应该认真。
师:还要举手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胜将军对不对?好的,请坐。
还有想说的,那我们换一个方式吧?你有没有小名?生:没有。
师:小名,你有吗?生:小名是什么?师:就爸爸妈妈亲热的时候会怎么叫你呀?师:对呀,我爸爸叫我的时候可不是叫我官正华,他是说小华子呀。
多亲热呀!你爸爸叫你的时候怎么叫呀?来生:我叫袁佳佳,我爸爸叫我小名的时候叫我袁嘎嘎。
(众生笑)师:嘎嘎,是不是温州话啊?生:不是。
师:不是。
嘎嘎,挺好听的,是不是?还有吗?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陈慧敏,我妈妈经常叫我阿敏。
师:加上一个“阿”,加上最后一个字,都会觉得很亲切,阿敏同学。
还有谁想说?好,最后一位。
生:我总共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阿国,第二个叫小国。
师:那你喜欢别人叫你哪个?生:小国。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小国,像小孩子一样的可爱。
二、导入诗词教学师:老师觉得你很可爱,特别是你刚才发言的样子让大家觉得更加可爱。
小学课文渔歌子评课稿
小学课文渔歌子评课稿小学课文渔歌子评课稿近期教研室开展了约课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市直学校与乡镇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效,搭建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这次约课活动做课的是小学谢老师主讲的《渔歌子》一课。
一般来说古诗词的教学应遵循一读二解三品四诵的流程,谢老师也遵循这个流程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中对话资源的生成和有效利用,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古诗词教学示范课。
整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谢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五个“注重”,下面我结合谢老师的教学简单谈一谈:一、注重积累。
上课伊始谢老师就从描写春天的古诗积累入手,然后自然导入到《渔歌子》的学习。
除了课前积累,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也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如根据字词的部首来猜测字词的制作材料和意思、边想象画面边结合文字来学习古诗词等。
二、注重感悟。
整首词的.理解谢老师不是机械地牵着学生逐词逐句的生搬硬套地说词的意思,而是通过“通过预习你理解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自由感悟,采用多种方式来理解重点词,再由景物来体会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而通过最后两句话来引导学生感悟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注重想象。
整堂课谢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想象词中所描述的画面,通过你看见了……你听到了……闻到了……来品味词所描绘的意境。
四、注重拓展。
在品味了词的意境后谢老师适时拓展介绍了词作者及写作背景,还拓展了词作者的哥哥创作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通过拓展引领学生从更深层次来揣摩词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悠然自得、流连山水的归隐思想。
五、注重情趣。
在教学中谢老师还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词眼“不须归”,在教师用《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的句子问和学生中《渔歌子》中的句子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满了情趣,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弄懂了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当然所有成功的课也总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还值得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待提高:1、在品味词所描绘的景色时是否可以从“景物、颜色、动感”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后再进行“看见了……我听到了……我闻到了……”这样的想象画面练习呢?2、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重视说课,特别是教师授课以后自我反思的环节。
渔歌子评课稿
渔歌子评课稿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此词为我们展示了西塞山春天桃红柳绿、鱼肥水美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融入大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美好愿望。
诗歌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
肖老师用生动的课例,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词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肖老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青山绿水,白鹭高飞,鱼儿畅游,斜风细雨,渔翁垂钓”的美好景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到诗人心境之悠然,促进了学生对词的理解。
同时,教室紧紧抓住“不须归”这三个字眼,带领学生寻找不须归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不须归除了有美景方面的原因,还因为此人向往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同时教师还补充了白朴的《天净沙·秋》,升华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感悟,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张志和身上,而是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总体教学流程来说,本课流畅自然,环环紧扣,老师时时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感古诗教学之难。
古人云: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古诗教学难在内容跨度大,其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甚远,再者就是其文化底蕴深厚。
我喜爱读古诗,它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在这次的“秋实杯”展课中,肖老师以大师的风范,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别致而唯美的语文课,使“难”得以化解。
渔歌子评课稿
<<渔歌子>>评课稿杨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她的智慧、她的才情、她对新课标的体认和感悟,在她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中科学而艺术的诠释和演绎着她心中的语文。
老师的课堂语言舒缓、准确、诗意、深情,听她说话,你会自然地平和起来,优雅起来,高贵起来。
杨老师的底蕴深厚,课堂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课堂语言精确而传神。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处闪光点: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杨老师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
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杨老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
请看下面的片段: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
官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
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次中蕴涵的景物和颜色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
优秀教学评价案例
《渔歌子》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课文类型:阅读课上课课题:渔歌子上课年级:六年级上课类型:公开课研究要点: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扩展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如梦令》么?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
请坐。
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还记得曾经学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吗?苏轼在一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的晚上,一个人独自观赏圆圆的明月,先是埋怨,后来心里宽慰了许多,并且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所吟诵出来的,就是一首歌咏中秋之月的词,题目是《水调歌头·中秋》(课件出示,齐读)师: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词《忆江南》,还有印象吗?生(齐):有。
师:好,咱们一起来复习。
(学生齐背《忆江南》)【对学过的古诗词的复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
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
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动画课件出示)【“入境始与亲”,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再次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在体验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
),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评课稿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渔歌子》评课稿
从总体教学流程来说,本课流畅自然,环环紧扣,达到了词文教学和词语积累的双重目的。
执教者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使用好词,用好词理解词句,将好词串联起来,发挥学生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大拙大巧,层层递进,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景、情、人一个也不能少。
最后联系实际,理解最后一句词文的深层含义,并使学生能现学现用,完成了整课的教学。
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明显侧重于学生词语的积累以及口头能力的表达的训练,让学生用词组来构建整理解个课文,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进行了词语和语言的训练。
由学生自己来构建诗的“情志画”,运用形容颜色的词汇,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了江南美丽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为词的教学增添了无数的色彩美。
执教者不断的运用“……的……”句式,让学生由片段到整体,进行山、白鹭、桃花、桂鱼、斜风和细雨的想象,并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串联,形成一幅“渔歌图”,深入体会江南五彩缤纷,如诗如画,变化多端的美,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长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再由景入情,想象渔翁的形象,这是一个……的人。
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在这美丽的桃花溪水边,带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的渔翁必定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进一步解析词句:从哪里看出他是个悠闲自在的人?初步理解词文最后一句。
执教者又拓展了李白的诗句,通过理解李白的心情,与张志和心意相通,体会当时的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这样的教学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教给学生,可以通过已经理解的类似的诗文、词文来理解新课内容,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又通过追问再次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词文,由文中人延伸到了作者,回到了现实。
适时地出示背景资料,由情入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作者渴望乡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被官场束缚的心理情感。
又通过张志
和“愿者上钩”不挂鱼饵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张志和是个“爱惜鱼儿,不忍可爱鱼儿被捕食的人”,完成了作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全面。
执教者再次深入挖掘,通过千古名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解析运用,将词文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真正将知识教给了学生,真正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通过观摩本课,我学习到了教授诗词的方法,明白了诗词教学不仅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词韵律美的体会和朗读训练,更可以渗透更语文美的方面,真正达到语言词汇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不忘训练现代文,积累好词好句,更好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