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论文
猪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
猪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猪蛔虫与环毛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线虫动物、环节动物的一般特征。
2、练习和掌握动物解剖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1、动物解剖的一般方法。
2、观察猪蛔虫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3、观察环毛蚓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一、动物解剖的一般方法1、尽量使用新鲜材料做解剖实验。
2、解剖前应对解剖的动物作全面的观察,明确其前后、左右、背腹及内脏器官的大致部位。
3、小型动物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
大头针应斜插。
3、明确具体解剖的要求,解剖时要求的步骤顺序解剖,应小心地用拨开、分离等方法把要观察的部分显露出来,而应少用刀和剪刀,切与剪。
4、要沿着器官结构来解剖,保留器官结构的完整性, 保留能保留的联系,以利于分辨与观察。
5、在蜡盘上加水,避免干燥,便于观察。
二、观察猪蛔虫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1、外形观察:(1)取雌或雄蛔虫置蜡盘中,分别观察其形态,体形、前后端的区分、前端的口部、体线、背唇、腹唇蛔虫体长圆形,体表光滑,外包厚角质膜;左右背腹具四条纵走的体线,即两条较粗的侧线和不明显的背线和腹线;口端有三个唇片,一片背唇,两片腹唇。
(2)雌雄判断①蛔虫雌、雄异体,雌性较粗大,雄性较细小;②雌性体后端尖直,在近后端腹面约2mm处有一横裂的肛门;雄性体后端向腹面弯成钩形,雄性肛门和雄性生殖孔合并开口于泄殖孔;③雌性生殖孔在体腹前1/3处,是一个环状狭窄部分;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开口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两根交合刺,是雄虫交配时用以固着的器官。
2、内部解剖(1)解剖方法:①首先判断虫体的背腹面,雌虫腹面有雌性生殖孔和肛门,雄虫末端弯曲面为腹面。
手拿蛔虫的两个侧线,看头部的唇,背唇所对的是背面,腹唇所对的是腹面②将蛔虫背面朝上置蜡盘上,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背面中线处轻轻划破其体壁,直到体末端。
③用镊子把体壁向两侧展开,用大头针以45°斜插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注意划针时不能太深,以免划破内部器官)。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2
2.2环毛蚓外形、解剖与组织结构观察2.2.1环毛蚓(Pheretima)外形观察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覆以清水.蚯蚓为两头略尖的长柱状动物颜色较深的一侧是背面,较浅的一侧是腹面.有一棕红色环带的一侧是前端.1.体色体色呈暗红或灰黑,背面因有大量色素故色深,腹面色浅.背部有明显的深色背中线,腹部颜色较浅.2.外形蚯蚓呈圆筒形,由许多环节组成,节与节之间的凹槽称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在每一环节上的小沟称体环沟.除围口节、生殖带和最后几节无刚毛(cheata)外,各环中间都有一圈向后生长的刚毛.刚毛颜色较深,用手触碰有涩感.3.前端(1)围口节(peristomium)、口前叶(prostomium)和口围口节为前端第一节,柔软,可伸缩.口位于围口节前端中央,横裂状.如图13所示,口前叶为围口节背侧向前伸出的一肉质唇状突起,能伸缩,当其充满体液而饱满时,有探索和挖土功能.图13 环毛蚓前端围口节(2)生殖带(clitellum)如图14所示,占据14~16体节处的棕色指环状物,稍隆起,色较深.生殖带所在的各节间界限不清.可根据生殖带判断蚯蚓前后端.图14 环毛蚓的生殖环带4.后端肛门——如图15所示,在最末节的一纵裂状小孔.图15 环毛蚓后端肛门5.腹面如图16所示:(1)受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三对裂隙状小孔开口于小而圆的生殖乳突中央(有时生殖乳突不明显,将虫体向背面弯曲可见这些节间沟处得裂缝状开口,即为生殖囊孔),分别排列在6/7、7/8、8/9节间腹面两侧,为受精囊的对外开口.(2)雌性生殖孔(female aperture)一个,在生殖带第一节(第14节)的腹中线上.(3)雄性生殖孔(male aperture)一对,在第18体节的腹面两侧,开口于乳头形突起上.图16 环毛蚓体前端腹面6.背面背孔(dorsal pore)如图17所示,为第11节以后,各节间背方中央节间沟处的一个小孔,将蚯蚓背面擦干后用手轻压其体内侧,可见液体流出,此处即背孔.图17 环毛蚓背面背孔2.2.2环毛蚓解剖蚯蚓的解剖方法和注意点同蛔虫.解剖时,以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夹住蚯蚓前端,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端,背面向上.右手持小剪刀(剪刀头应略向上翘,以防戳破消化管壁使其内泥沙外溢而影响观察),在后二指夹持部位(约1/3 躯体长处)稍偏背中线的右侧,由后之前剪开体壁,到3~4节更要注意,不要剪断脑神经节.如图18所示,将剖开的蚯蚓放于蜡盘一侧(注意:蚯蚓在蜡盘上的固定位置应便于观察),用镊子掀开体壁,可见体腔为许多隔膜隔开.在体末端处先用大头针固定虫体,一手用镊子捏住体壁,一手用解剖针划开在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从后向前展开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每隔十节插一针,以便计数体节数,认出内部器官所在位置).注水浸没虫体.观察内部结构.图18 蚯蚓解剖结构2.2.3环毛蚓解剖结构观察1.体腔蚯蚓的体腔为真体腔,被薄膜状得隔膜(mesentery)分隔成许多小室,隔膜的腹下方有小孔,故节与节间的体腔液仍可流通.体腔内除容纳生殖系统外,还有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2.消化系统如图19所示,蚯蚓消化道为从口至肛门纵贯前后的一条黄褐色直管,肠壁外面有肌肉分布,其内常充满泥土.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到呈圈状的环肌和条状的纵肌.消化道分化为形态和机能各异的不同段区:图19 蚯蚓消化系统(1)口腔(oral cavity)消化管最前端为口与口腔,位于1~3体节.(2)咽(pharynx)口腔后的膨大部分,在4~5体节,呈梨状,肌肉发达,生活时伸缩能力强,能吮吸食物.(3)食道(esophagus)在咽后,在6~8体节,细管状.(4)嗉囊(crop)在第4节之前,观察不明显,薄壁.(5)砂囊(gizzard)在食道后,膨大呈球形,在9~10体节,很硬,肌肉壁厚,有磨碎食物的功能.(6)胃(stomach)砂囊后的一段细长管,在11~14体节,为储精囊包围并遮盖.(7)肠胃后从15节至肛门,较粗大,壁薄,有褶皱.为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8)盲囊(caecum)在第27体节处肠的两侧一堆向前突出的角状囊,尖端向前伸达至22节处.盲囊是蚯蚓重要的消化腺.(9)盲道(tyohlosole)自14体节后肠壁背中央内陷而成,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被被血管管所遮盖)3.排泄系统由许多后肾管型的小肾管组成.其中,隔膜小肾管(septal mircronephridium)分布在各体节的隔膜两侧内,数量多;体壁小肾管分布在体壁内侧.可见小肾管有漏斗状的肾口(nephrostome)及细长的肾管(nephridium).4.循环系统如图20所示,蚯蚓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图20 蛔虫的循环系统(1)背血管(dorsal vessel)血流由后向前行,在消化道背面中央的一条较粗纵管,紫黑色,汇集肠、体壁等处血液.(2)腹血管(ventral vessel)血流由前向后行,消化道腹面的一条较细纵管,10体节处有分支到体壁、肠壁、隔膜等处.掀起肠道即可见.(3)心脏(heart)是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共4对,分别位于第7、9、12、13体节内.(4)食管侧血管 1对较细的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向后行至第15体节时,左右两支向下绕过消化道和腹神经索愈合为1条神经下血管.(5)神经下血管移开肠,挑起白色的腹神经索,神经索下有一条很细的血管,为神经下血管.5.神经系统如图21所示,蛔虫为链索状神经系统,位于体壁腹面内侧.图21 蛔虫的神经系统(1)咽上神经节(脑)(suprapharyeal ganglion)两叶,位于第4节的咽部背面.(2)围咽神经(circumpharygeal nerve)由咽上神经节两侧下行的一对神经.(3)咽下神经节(subpharyeal ganglion)在咽部下方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一对神经节.(4)腹神经索(wentral nerve cord)在消化道的腹面,呈链索状,每一体节有一对稍膨大的神经节,各神经节之间有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上的第一个神经节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发出3对神经到体壁与内脏器官.6.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如图22所示:图22 蚯蚓雄性生殖系统(1)精巢囊(seminal sac)位于第10和11节内,用镊子轻轻将消化管等器官推向一侧,可见腹神经索两侧有两对白色、小米粒大小囊状物为精巢囊,其中包括精巢和精漏斗(seminal funnel).轻轻掀起精巢囊壁,可见精巢为一小的白色点状物,下方有一皱纹状结构即精漏斗,精漏斗后接输精管.每一精巢囊与后一储精囊想通.(2)储精囊 2对,在11和12节的腹方紧接精巢囊之后,白色,大而明显,分叶状,从两侧向上包围胃.常充满整个体节.(3)输精管 1对,左右输精管各由精漏斗通出的前输精管和后输精管汇合而成.输精管很细,紧贴体壁后行,至18节与前列腺(prostate)管的基部汇合,开口于雄性生殖孔.(4)前列腺 1对,发达,在17~20节内,为大型腺体,呈大的分叶状状如菊花,有细管通出与输精管合并,开口于雄性生殖孔.其分泌物与精子混合成精液,交配时注入对方的纳精囊(seminal receptacle).雌性:如图23所示:图23 蚯蚓雌性生殖系统(1)卵巢、卵漏斗和输卵管卵巢和卵漏斗(oviduct funnel)位于13、14节.在12节从精巢囊前端剪断消化道,将其移去,可在腹部提闭上观察到在13体节的腹神经两侧有一对卵巢呈絮状结构,在卵巢成熟时可见有黄色小点薄片状卵粒.在14体节处有一对皱纹状喇叭形的卵漏斗,下接极短的输卵管,左右两条输卵管汇合通至第14节的雌性生殖孔.(2)纳精囊 3对,分别在7、8和9节腹壁两侧.每一纳精囊由一梨形囊和一弯曲的忙管组成,汇合后共同开口于每一节前节间的纳精囊孔.纳精囊储存交配时接纳的精子.2.2.4横切片观察(与蛔虫相比,其体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如图24所示,可以看到“管内套管”的结构,外面的“管壁”比较厚,为体壁,里面的“管壁”相对较薄,为肠壁,体壁和肠壁之间的空腔为体腔,体腔中有许多无序排列的组织,多为小肾管的断面.图24 环毛蚓横切1.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的皮肌囊.内衬以体腔膜.如图25所示:图25 环毛蚓体壁(1)角质膜为体壁最外一层透明的非细胞结构的薄膜,由表皮细胞分泌.(2)表皮层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角质膜之内,细胞界限清晰.表皮内有许多染色深的细胞,为腺细胞,能向体表分泌黏液,湿润皮肤.(3)肌肉层在表皮层之内,可分为:环肌层为外层,较薄;纵肌层在环肌层内侧,成束,较厚,肌纤维排列成羽状.(4)体腔膜(peritonem)由一层紧贴于纵肌层之内的扁平细胞组成,位于体壁最内层.如图26所示,在有的切片上还能看到略透明、淡黄色的刚毛等结构,可依据颜色或者在高倍镜下的结构差异来区别它们.图26 刚毛2.消化道由内胚层的肠壁上皮和中胚层的脏壁肌肉组成,外面覆以体腔膜.肠壁的背面凹陷形成盲道,依据盲道可以区分蚯蚓切面的背腹方向.如图27所示:由内而外分别为:图27 环毛蚓的消化道(1)肠壁上皮比较厚,为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排列紧密,不规则,在细胞层得端部可见染成淡红色的由肠绒毛形成的纹状缘.(2)肌肉层很薄,由环肌和纵肌组成.环肌纤维呈线状,紧贴肠壁,需要在高倍镜下仔细寻找才可以看清楚肌纤维的断面.纵肌分布在环肌外侧,在横切片上看到的时一个个染成红色的小圆点,在盲道的凹陷处纵肌肌束较粗,较易观察.(3)体腔膜(黄色细胞(chloragogen cell)在纵肌层外的一层立方形或柱形细胞,细胞界限明显,细胞的大小因细胞内储存物得多少而有变化. 3.体腔及其他器官在体壁与肠壁之间的空腔,为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肠背面的中央、盲道的上方红色斑块为背血管;肠腹面中央的红色斑块为腹血管,以系膜与肠为连接;腹血管下方有以较大的椭圆形结构,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向两侧发出神经纤维(多数切片中看不到向两侧发出的纤维,为什么?)高倍镜下,可见神经索主要有2条纵行的神经纤维组成,在神经索之内,2条纵行纤维的上方有3条较粗大的神经纤维,为巨纤维.神经索下方、神经索与体壁纵肌之间有一非常细小的血管,为神经下血管(在有些切片中,神经下血管紧贴于体壁纵肌之上或贴在神经索之下).。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论文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王瑞廷学号:2014312002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茜摘要:利用解剖比较和显微镜观察横切装片的方法,对蛔虫与环毛蚓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比较其外形形态与内部结构,与课本所学对照,了解学习他们在外形特征和结构机能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同时学习二者在体分节、胚层分化、消化、运动和体腔上的特征,印证二者所属类群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
假体腔动物蛔虫,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观察学习蠕形动物的一般解剖方法,通过蛔虫的解剖与观察,了解原腔动物的一般特征,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环毛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毛蚓是自由生活种类,蛔虫营内寄生生活,在躯体结构上反映着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变化特点,也反映出假体腔动物与真体腔动物不同的结构特点,环毛蚓是真体腔动物,蛔虫是假体腔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内部结构,反映出真体腔动物与假体腔动物的不同结构特点。
通过对这两种动物的解剖观察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以及动物各种器官结构和机能在相互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 suum)浸制标本、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浸制标本、环毛蚓横切玻片1.2实验方法比较解剖法显微观察法直接观察的方法画图分析1.3实验器材显微镜、蜡盘、解剖刀、解剖针、大头针、镊子2 观察结果与分析2.1 人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切片观察蛔虫(Ascaris suum)是无脊椎动物,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线虫纲(Nematoda)蛔目(Ascaridida )蛔科( Ascarididae )。
原创实验版!涡虫、蛔虫环毛蚓比较
解剖方法:背面朝上,从体末端稍偏背 中线向前划开体壁,用镊子拉开体壁, 大头针倾斜错位固定。 内部观察: • 消化系统:管状; • 生殖系统:由细到粗
–雄性: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开口于体末端; –雌性:卵巢—输卵管—子宫,开口于身体前1/3处。
蛔虫横切面观察:原腔动物 •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
• 体壁:包括表皮层和肌肉层,背腹线, 侧线 • 原体腔:位肌肉层和肠道间,体壁无体 壁膜 • 肠道:肠壁比较薄,不含肌肉组织
储精囊
精巢
输精管 子宫
卵巢 输卵管
雄性横切
雌性横切
体腔内分布的生殖系统: ♀有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有精巢,输精管和储精囊。
3、环毛蚓的外形、内部解剖和横切面观察
• 环毛蚓外形:身体 同律分节,前后端 区分,环带(生殖 带14-16体节),受 精囊孔(6-9体节), 节间沟中有刚毛, 雌雄同体。
背血管
环血管
腹血管环毛蚓横切面观察注意事项 解剖针划开蛔虫体壁时,不要刺入太深,以免损 坏内部器官。剪开环毛蚓体壁时,注意避开背中 线处的背血管,以及剪刀尖稍向上挑起,以免损 伤内部器官。 浸制标本中生殖管道较脆,在分离观察时,须仔 细,以免将管道弄断。 剪开环毛蚓身体前端体腔隔膜时,勿损伤生殖器 官。雄性精巢囊内的精巢和精漏斗,以及雌性生 殖器官都很小,须仔细分离进行观察。
实验对象与器材
涡虫活体、蛔虫、环毛蚓标本和 横切片
解剖工具,双筒光学显微镜,培 养皿
实验步骤
1、涡虫的观察和再生实验;
2 、蛔虫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和横切 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3 、环毛蚓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和横 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1、涡虫的观察和再生实验 横切片观察:无体腔动物
实验九环毛蚓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实验三蛔虫、环毛蚓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一实验目的1.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2.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
二实验内容1.环毛蚓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和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2.蛔虫和环毛蚓外形和内部结构的比较。
三实验材料及用具(一)材料环毛蚓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二)用品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蜡盘,大头针,载玻片,烧杯,滴管,清水。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取环毛蚓浸制标本,清水洗去药液,置蜡盘中,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1.外形环毛蚓身体圆长,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之间有节间沟。
除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外,各节中部生有一圈刚毛,可用手触摸或用放大镜观察。
身体可分为前、后端,背、腹面。
性成熟个体有棕红色隆肿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前段第Ⅰ节为围口节,其腹面中央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环带位于第XIV~XVI节,身体末端的纵裂状开口是肛门。
颜色深暗的一面是背侧,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节间处有背孔。
将环毛蚓背面擦干,用手指轻捏身体两侧,有液体自节间沟被中线冒出处,即为背孔。
颜色淡的一面为腹面。
观察腹面前部,在V/VI~VII/IX节间沟两侧有2~4对横裂状受精囊孔,在环带的第I 节,即第XVI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第XVII节腹面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在受精囊孔和雄性生殖孔附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
2.内部解剖和观察用剪刀沿身体背侧中线略偏右侧处剪开体壁,从肛门剪到口,用镊子在身体前1/3处向两侧掀开体壁,可见体腔中相当于体表节间沟处均有隔膜,将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
用解剖针划开肠管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将剪开的体壁向两侧展平,并在近切口处用大头针将体壁钉在蜡盘的蜡板上,约每五节钉一钉,左右交错,钉的斜度向外。
在XIX节往前,注意不要划伤生殖器官;XIV节往前的隔膜越来越厚,需用眼科剪将隔膜剪开。
加清水没过环毛蚓,依次观察。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张林涛学号:2014312092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老师:王茜摘要: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实验,学习解剖蠕虫的一般方法;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症以及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环毛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应。
通过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实验中掌握环节动物的认知。
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实验1前言: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
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环节动物中原始种类的体节界限不明显。
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
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分节现象的起源可能由低等蠕虫的假分节逐渐演变形成。
它们的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成对按体节重复排列,当动物体作左右蠕动时,于各器官之间的体壁处产生了褶缝,以后在前后褶缝间分化出肌肉群,于是形成了体节。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 suum)浸制标本、环毛蚓(Pheretima)浸制标本2.2仪器: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针,镊子,大头针,剪刀。
2.3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绘图分析法、解剖比较法3总结与分析3.1.1蛔虫的解剖: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固定前后端,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划开体壁直到体末端,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左右交错,且向外倾斜45°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没过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3.1.2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皮肌囊.消化道:横切图中正中的扁形的管子即肠.肠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中间空腔为肠腔,在肠腔内侧有一层角质薄膜.消化管也在其中。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1、消化系统
口腔:位于第1~3节内 咽:位于第4~5节内,梨形,肌肉发达 食道:位于第6~8节内,细长形 嗉囊:位于第9节前部,不明显 砂囊:位于第9~10节,囊壁富肌肉,较发达 胃:位于第11~14节内,细长管状。外方被贮精囊包围,将贮精囊掀 开即可看见 肠:自第15节向后均为肠,直通肛门 盲肠:第27节向前伸出,1对,角状
肛门(雌性) 近后端腹面约2mm处 生殖孔
雌性生殖孔:位于身体前1/3稍后的腹线上 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一,称泄殖孔(位于体末端稍前的腹面, 有时能看到从孔内伸出的两根交接刺)
(二)蛔虫的内部解剖
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将蛔 虫前后端固定 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 心划开体壁直到体末端 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 加清水没过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 注意事项 解剖针不要刺入太深,以免损坏内部器官 大头针左右交错,向外倾斜45° 雄虫体后端弯曲,解剖时更须小心 切勿弄断
(六)环毛蚓的横切面玻片标本观察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略) 三、结果与讨论
1、根据实验观察,列表比较蛔虫和环毛蚓在外形、体壁、 消化管及体腔等结构上的异同点。 2、绘制环毛蚓链状神经系统结构图。
实验报告
四、问题与思考 1、根据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说明无脊椎动物消化管结构和机能 的演变,及其与真体腔形成的关联。 2、根据实验观察,思考总结环毛蚓的哪些特征反映了对穴居生活 的适应,并加以说明。 3、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2、循环系统
背血管:消化管背线的1条长血管 腹血管:消化管腹面的1条略细的血管,从第10节起有分支到体壁上 心脏: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共4对,分别在第7、9、12、13节 内 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索下面的1条很细的血管。小心地将肠管和 腹神经索掀开,可看到此血管 食道侧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的1对较细的血管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比较4
1.讨论与结论1.比较蛔虫与环毛蚓体壁结构的异同点,思考体壁组织与这两类动物的运动方式的相关性.蛔虫虫体壁内为广阔的角质膜,其内充满了体腔液.由于虫体表面被以角质膜,只有纵肌和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这些结构决定了蛔虫的运动机制.因为角质膜不能扩展以释放压力,肌肉结构总是呈部分收缩状态去压缩不意压缩的液体,致使虫体内部压力较大.这种假体腔的体腔液构成了流体静力骨骼(hydrostatic skeleton).由于蛔虫体壁无环肌颉抗纵肌作用,它可提供颉抗纵肌活动所必须的支撑.当虫体一侧纵肌收缩,压迫角质膜收缩的力通过假体腔液被传到虫体另一侧,肌肉迟缓角质膜伸展时虫体恢复原位.如此通过假体腔的流体静力骨骼传导的压力变化来颉抗肌肉活动,这样虫体产生背腹方向的摆动或拍打运动.环毛蚓刚毛的基部有肌肉与之相连,由于肌肉收缩可使刚毛伸缩或改变方向.蚯蚓蠕动时,体前端的环肌收缩,身体伸长变细,推动前端前进,在前端的刚毛锚定,然后纵肌收缩,环肌舒张,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这样沿着整个身体的收缩波使其逐渐向前运动.即蚯蚓的蠕动运动和挖洞活动主要依靠体壁环肌和纵肌的交替收缩,在流体静力骨骼和刚毛的辅助作用下完成的.2.蛔虫与环毛蚓都为两侧对称体型,两侧对称形式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体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背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蛔虫没有分解现象,只有体表有横纹;环毛蚓为同律分节,分节现象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增强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是动物特化的开始;内部结构开始出现生理分工.3.蛔虫为假体腔动物,环毛蚓为真体腔动物.假体腔和真体腔在形态结构,发生和功能上各有何异同,真体腔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真体腔与假体腔的形态结构最大的区别是肠壁是否有肌肉.假体腔又名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来的.假体腔仅在体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没有体腔膜.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假体腔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体腔液对全身的物质循环和分布有重要作用,对运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真体腔的形成:在胚胎或幼虫期,由端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左右两个中胚层带,继续发育,左右中胚层带内逐渐充以体液,并分解裂开,形成每节一对体腔.这样,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腔,故又名裂体腔(schizocoel).每个体腔继续发育扩大,其外侧的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peritoneum),与体表上皮形成体壁;内侧的中胚层附在内胚层的外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真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其内含有体腔细胞(coelomocyte),有内部防卫功能,有的体腔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也有气体运输功能.环节动物的体腔液具有强有力的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真体腔的出现提高了运动的灵活和有效性,而且促进了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化、完善及进一步发展.如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同时由于结构复杂化,简单借助体腔液循环输送营养物质已不敷用,由由此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又由于各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完善,也增强了对机体精细调控的需要,逐渐的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此外,真体腔的结构减少了受损伤的影响,如果有一个体节或少数几个体节受到伤害,其临近的体节由隔膜将其与受伤的体节隔开,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机能,使动物免于床上或死亡.4.蛔虫与环毛蚓消化系统各有什么胚层发育而来的?各有何功能?盲道出现的意义,消化管壁肌肉的出现对消化方式有何影响?蛔虫具有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口、咽、食道)和后肠(直肠、肛门)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中肠来自内胚层,是主要消化、吸收的场所.消化管的前端有一特化的肌肉性咽,适于取食,这样从口摄入食物,使其能被机械的破碎、消化、吸收和形成粪便,有序的连续从前向后端移动,最后排出粪便.蚯蚓的消化系统比较复杂,前肠、中肠、后肠分化明显,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直肠和肛门,并有咽腺,盲囊腺.在摄食和消化食物的时候各有其不同的功能,食道钙腺有调节离子平衡的功能.由口至砂囊是由外胚层形成的,属前肠.(胃)肠来源于中胚层,属中肠.直肠来源于外胚层.食物进入口腔,咽部有单细胞咽腺分泌粘液和蛋白酶,可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有厚壁肌肉性咽的肌肉收缩,咽腔扩大,使咽部如吸管一样将食物吞下.咽后为一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钙腺,能分泌钙离子到消化管,可中和酸性物质.食物经食道进入薄壁的嗉囊,暂时储存,然后进入砂囊,在砂囊内由于囊壁肌肉收缩和囊内壁厚的角质膜的摩擦,可将食物磨碎.其后为肠(在肠之前较细的部分称为胃)消化吸收主要在肠内进行.在肠壁背侧中央凹陷成一纵沟称为盲道,可增加消化吸收面积.在肠的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形盲囊,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肠之末端变细较短(有人称之为直肠),无盲道,无消化功能,开口于肛门,属后肠.不能消化的食物连同大量的泥土排出体外,称为蚓粪.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5.蛔虫没有专门的循环系统,而环毛蚓有循环系统。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薛晶学号:2014312048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倩二、摘要:利用解剖比较的方法,根据对蛔虫与环毛蚓的观察比较,了解其对称形式、分节现象、体腔、消化系、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三、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四、正文1.前言: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蛔虫(假体腔动物)和环毛蚓(真体腔动物)的比较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真体腔与假体腔动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主要区别及真体腔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suum)、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环毛蚓横切玻片为实验材料2.2实验方法:解剖并绘图分析观察到的各个系统结构。
2.3仪器:解剖针、镊子、解剖刀、蜡盘、剪刀、大头针、显微镜、培养皿、滴管。
3.结果与分析3.1猪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组织切片观察3.1.1猪蛔虫的外形观察蛔虫体呈圆筒形,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体表有很多的细的条纹,表面有角质膜,雌虫体较粗大,躯体前端钝,后端尖.雄虫较细小,后端向腹面弯曲.口呈三角形,位于中央,其周围有三个突起的唇瓣,背面的一个较大为背唇,腹面的两个较小为腹唇.在背唇的两侧各有一个感觉乳突,腹唇只有一个乳突,位于腹唇外缘中央处在身体的背、腹及两侧的正中各有一条细线.背面的背线较细,隐约可见,腹面的腹线呈白色,较明显,两侧的侧线较粗,呈褐色,很明显.生殖孔和肛门:雌性生殖孔一个,为前1/3稍后腹线上的一个缢陷;肛门位于后端稍前腹面.雄性生殖孔和肛门合成一个共同开口,称为泄殖孔,位于体末端稍前的腹面,有时能看到从孔内伸出的两根交接刺。
3.1.2蛔虫解剖将蛔虫捏在手中,在后端略偏背线的一侧将剪刀头小心插入,由后一直剪至前端(剪时剪刀头向上翘,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待体壁剪开后,用镊子拉开两边的体壁,用大头针分别钉在蜡盘上,插针以45°的倾斜。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薛晶学号:2014312048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倩二、摘要:利用解剖比较的方法,根据对蛔虫与环毛蚓的观察比较,了解其对称形式、分节现象、体腔、消化系、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三、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四、正文1.前言: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蛔虫(假体腔动物)和环毛蚓(真体腔动物)的比较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真体腔与假体腔动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主要区别及真体腔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suum)、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环毛蚓横切玻片为实验材料2.2实验方法:解剖并绘图分析观察到的各个系统结构。
2.3仪器:解剖针、镊子、解剖刀、蜡盘、剪刀、大头针、显微镜、培养皿、滴管。
3.结果与分析3.1猪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组织切片观察3.1.1猪蛔虫的外形观察蛔虫体呈圆筒形,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体表有很多的细的条纹,表面有角质膜,雌虫体较粗大,躯体前端钝,后端尖.雄虫较细小,后端向腹面弯曲.口呈三角形,位于中央,其周围有三个突起的唇瓣,背面的一个较大为背唇,腹面的两个较小为腹唇.在背唇的两侧各有一个感觉乳突,腹唇只有一个乳突,位于腹唇外缘中央处在身体的背、腹及两侧的正中各有一条细线.背面的背线较细,隐约可见,腹面的腹线呈白色,较明显,两侧的侧线较粗,呈褐色,很明显.生殖孔和肛门:雌性生殖孔一个,为前1/3稍后腹线上的一个缢陷;肛门位于后端稍前腹面.雄性生殖孔和肛门合成一个共同开口,称为泄殖孔,位于体末端稍前的腹面,有时能看到从孔内伸出的两根交接刺。
3.1.2蛔虫解剖将蛔虫捏在手中,在后端略偏背线的一侧将剪刀头小心插入,由后一直剪至前端(剪时剪刀头向上翘,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待体壁剪开后,用镊子拉开两边的体壁,用大头针分别钉在蜡盘上,插针以45°的倾斜。
实验7_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1)
开刀剪壁时,刀尖应微微上翘 以防戳破消化道壁----泥沙外泄
影响观察:
避免伤及内部器官
-----动物解剖时均要注意的要
点
分隔膜,
特别是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 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 将两侧体壁完全平展, 才可能显现内部的器官
固定体壁于蜡盘上
左右两边大头针
应交错排列,
环毛蚓解剖视频 /show/zsB2tVySx8f_JUZP.html
避免伤及内部器官动物解剖时均要注意的要切断隔膜与体壁之间的联系或细心剪除部分隔膜特别是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将两侧体壁完全平展才可能显现内部的器官固定体壁于蜡盘上左右两边大头针应交错排列针头向外倾斜
环毛蚓解剖的 注意事项
LOGO
口
肛门
(五)环毛蚓的内部解剖
解剖注意要点 解剖位置 沿身体背面,略偏离背中线 从肛门(体中部)到口剪开体壁
针头向外倾斜:
优点;牢固: 避免妨碍操作: 避免遮挡视线:
保持标本适当的温度 开始时, 以棉球,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以免水面反光而观察不清: 观察时间过长 适时以湿棉球湿润标本, 以免标本干燥萎缩
注意事项
剪开体壁时,注意避开背中线处的 背血管 剪刀尖稍向上挑起,以免损伤内部 器官 剪开身体前端体腔隔膜时,勿损伤 生殖器官 约每5节钉一针,左右交错,针体 向外倾斜45° 14节以前的隔膜越来越厚,需用眼 科剪
蛔虫解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蛔虫,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
为了深入了解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本实验对蛔虫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
本报告将总结本次实验的观察结果,并对蛔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蛔虫样本若干。
2. 实验方法:- 解剖工具: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显微镜等。
- 解剖步骤:1. 将蛔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刀从蛔虫的中部切开。
2. 观察蛔虫的外部形态,包括体表特征、体节结构等。
3. 分离蛔虫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官。
4. 使用显微镜观察各个器官的微观结构。
三、实验结果1. 外部形态观察:- 蛔虫呈圆柱形,两端尖细,无节。
- 体表有纵行的细纹,为肌肉层。
- 头部有口和肛门,口周围有唇。
2. 消化系统:- 胃:位于蛔虫的前部,呈囊状,内部充满消化液。
- 小肠:位于胃后部,细长,内壁有微绒毛,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 大肠:位于小肠后部,较短,末端为肛门。
3. 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和阴茎。
-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 卵巢位于虫体中部,子宫呈螺旋状,内有大量卵细胞。
4. 神经系统:- 蛔虫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由脑和神经节组成。
- 脑位于头部,连接着神经节,负责协调蛔虫的运动。
5. 微观结构观察:- 肌肉层:由多层肌肉纤维组成,有助于蛔虫的运动。
- 消化腺:胃壁内有大量消化腺,分泌消化液。
- 生殖器官:卵巢和子宫内有丰富的血管,有助于卵细胞的发育和运输。
四、讨论1. 蛔虫的适应能力:蛔虫作为肠道寄生虫,能够适应宿主的肠道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维持其生存。
2. 蛔虫的繁殖能力:蛔虫的繁殖能力极强,雌虫在宿主体内可产下大量卵细胞,这些卵细胞通过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继续传播。
3. 蛔虫的致病性:蛔虫感染会导致宿主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蛔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蛔虫与蚯蚓的解剖解剖比较
蛔虫、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2013312043姓名:李尚浪指导老师:王茜、井维鑫蛔虫、环毛蚓的比较解剖观察学生:李尚浪指导教师:王茜、井维鑫科目:动物学实验年级:2013级生物科学专业摘要:通过蛔虫、环毛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他们在外形、分节现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演化趋势假体腔动物蛔虫,消化管发育完善,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真体腔,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使各种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关键词:环毛蚓人蛔虫解剖比较观察前言:学习蠕形动物的一般解剖方法,通过蛔虫的解剖与观察,了解原腔动物的一般特征,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蚯蚓是自由生活种类,蛔虫营内寄生生活,在躯体结构上反映着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变化特点,也反映出假体腔动物与真体腔动物不同的结构特点,环毛蚓是典型的环节动物,环节动物又是真体腔动物,蛔虫是假体腔动物,两者虽然在外形上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内部结构,反映出真体腔动物与假体腔动物的不同结构特点。
通过对这两种动物的解剖观察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以及动物各种器官结构和机能在相互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
1 研究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与器材人蛔虫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环毛蚓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解剖器具,蜡盘,大头针。
1.2 研究方法比较解剖法绘图分析法显微观察法整体到局部、外形到解剖结构,由体腔、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依次观察2 观察结果与分析2.1 人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切片观察蛔虫(Ascaris suum)是无脊椎动物,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线虫纲(Nematoda)蛔目(Ascaridida )蛔科( Ascarididae )。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1
蛔虫和蚯蚓的比较解剖(普通动物学实验)学生吴莎极指导老师王茜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摘要:利用解剖比较的方法,根据对蛔虫与环毛蚓的观察比较,了解其在对称形式、分节现象、体腔、消化系、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假体腔动物蛔虫,消化管发育完善,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真体腔,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使各种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关键词:猪蛔虫环毛蚓解剖结构横切结构前言: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蚯蚓是自由生活种类,蛔虫营内寄生生活,在躯体结构上反映着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变化特点,也反映出假体腔动物与真体腔动物不同的结构特点.通过对蛔虫(假体腔动物)和环毛蚓(真体腔动物)的比较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动物的主要区别,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 真体腔与假体腔动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主要区别及真体腔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以猪蛔虫(Ascaris suum)浸制标本、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浸制标本、环毛蚓横切玻片为实验材料1.2实验方法比较解剖法绘图分析法显微观察法整体到局部、外形到解剖结构,由体腔、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依次观察的方法2.结构与分析2.1猪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组织切片观察2.1.1猪蛔虫(Ascaris suum)的外形观察将蛔虫置于解剖盘中腹以清水,观察其大小、形状,辨别其前、后、背、腹、雌、雄.蛔虫体呈圆筒形,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体表有很多的细的条纹,表面有角质膜如图一所示,雌虫体较粗大,躯体前端钝,后端尖.雄虫较细小,后端向腹面弯曲.图1 雌雄蛔虫的外形比较1.头部手持雌蛔虫前端,顶端朝上,在解剖镜下观察.如图2所示,口呈三角形,位于中央,其周围有三个突起的唇瓣(lip),背面的一个较大为背唇,腹面的两个较小为腹唇.在背唇的两侧各有一个感觉乳突(sense papillae),腹唇只有一个乳突,位于腹唇外缘中央处.在解剖镜下仔细观察,可见在背、腹唇的内缘及侧缘都有极细的角质小齿.图2 蛔虫前端2.体线在身体的背、腹及两侧的正中各有一条细线.背面的背线(dorsal cord)较细,隐约可见,腹面的腹线(ventral cord)呈白色,较明显,两侧的侧线(lateral cord)较粗,呈褐色,很明显.3.生殖孔和肛门如图3所示,雌性生殖孔一个,为前1/3稍后腹线上的一个缢陷;肛门位于后端稍前腹面.雄性生殖孔和肛门合成一个共同开口,称为泄殖孔(cloacal pore),位于体末端稍前的腹面,有时能看到从孔内伸出的两根交接刺(spicula).图3 雌雄蛔虫生殖器官外观A.雄虫尾部B.雌虫前端生殖孔开口处2.1.2蛔虫解剖将蛔虫捏在手中,在离末端0.5cm,略偏背线的一侧将剪刀头小心插入(如材料新鲜,虫体较硬,可先用探针在身体上扎一小孔,放出少量体腔液,使虫体稍软),由后一直剪至前端(剪时剪刀头向上翘,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待体壁剪开后,用镊子拉开两边的体壁,永用大头针分别钉在蜡盘上,插针以45°的倾斜为宜.观察时,用滴管在虫体内灌以清水,使内部器官浮在水中,这样不仅可防止干燥,也便于解剖和观察.如图4所示:图4 蛔虫原位观察图由于蛔虫的内部器官都呈长管形,解剖时需特别小心.先将弯曲的生殖腺用探针和镊子仔细分离(在操作时不能用镊子直接捏住管道,必须在管道间轻轻拨动,使其分离).分离完毕后,将生殖器官移至一侧,即可露出消化道.如图5所示:图5 蛔虫解剖原位图2.1.3蛔虫的内部结构观察1.体腔蛔虫的体腔为假体腔,是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一个腔,其内充满体腔液,只有管状的生殖系统.体壁内表面上有很多小的突起,为肌细胞的原生质部.体线:由体表向内加厚形成的4条纵行的体线.背、腹面的正中各有一条背线及腹线,两侧各有一条略透明的侧线.2.消化系统消化道为一根粗细均匀的直管,有口、咽、肠、直肠及肛门组成.体中央有一粗大的淡黄色扁管几乎贯穿整个假体腔,为肠.如图6所示:图6 蛔虫消化系统咽头(pharynx) 在口的后方,呈长梨形有弹性多肌肉质的一段管道.肠在咽头的后方,为一根粗细相似的直管,其末端较细的一根称直肠(两者界限不明确),雌虫的直肠由肛门开口于体外,雄虫的直肠开口于泄殖腔(cloaca).3.生殖系统雌雄异体.小心的用镊子将生殖腺拉出,浮在水中观察.雌性生殖器官如图7所示,位于体重部靠后端,包括卵巢一对,呈线性,长度为体长的4~5倍,端部游离,极细,向后渐粗;输卵管(oviduct)一对,为接卵巢后一段较透明的习惯;子宫(uterus)一对,为接输卵管后的膨大部分,左右两子宫约体前1/3处汇合成阴道(vagina),阴道的末端为生殖孔.图7 蛔虫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器官如图8所示,位于体中部靠前端,包括精巢(testes)一个,细长弯曲呈线状,长约为体长的3倍;输精管(deferen)为接精巢后一段稍粗的短管;储精囊(senminal vesicle)呈管状为接输精管后的膨大部分,其后端为富有肌肉质的细直射精管,其末端为雄性生殖孔,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交接刺为两根略弯曲的细刺,位于泄殖腔背面的交接刺囊内.图8 蛔虫雄性生殖系统4.神经系统围绕咽头有一围咽神经环(circumenteric ring),由围咽神经环向前通出6条神经达口唇,向后通出6条神经到身体各部.因神经都镶嵌在表皮中,观察较难.5.排泄系统由两条排泄管组成,位于侧线中.2.1.4.蛔虫组织切片观察取一横切玻片,先在低倍镜下观察,体壁由多层结构组成,中央为一层单柱状上皮构成的肠,体壁和肠壁之间为假体腔,假体腔内有许多生殖器官的断面.1.体壁如图9所示,由角质层(cuticular layer)、表皮层(epidermal layer)和肌肉层(muscular layer)组成皮肤肌肉囊.图9 蛔虫体壁显微观察(1)角质层为体壁的最外层,是由表皮细胞分泌的一层非细胞结构的厚膜,从染成淡红色的深浅可看出角质膜分三层.(2)表皮层位于角质膜内侧,一层比角质膜染色深的多核的合胞体(syncytium)上皮细胞层,细胞界限不明显,仅见染成蓝紫色的颗粒状细胞核,及纵行纤维.在背、腹和两侧正中的表皮层向内延伸增厚形成背线、腹线和侧线.背线、腹线较细,内侧膨大形成圆形,背线中有一较细的背神经索,腹线中有一较粗腹神经索,(依次可区分横切面的背、腹向);两条侧线较宽,中间各有一圆形小孔,为排泄管横切面.(3)肌肉层较厚,在表皮层内侧,被背、腹线和侧线间隔成四个区.肌细胞大,界限明显,为纵肌细胞.每个肌细胞分两部分:外侧为收缩部(contractile portion)为肌细胞基部的有横行细纤维的狭窄部分,有肌原纤维,染色较深,具收缩功能,富弹性;内侧为原生质部(protoplasmic portion)为细胞端部的膨大部,呈泡状,伸入假体腔内,染色深,有细胞核与原生质(因切面关系不常见).2.消化道/肠如图10所示,横切中的正中有一扁形的管子即肠,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所组成,中间空腔为肠腔,在肠腔内侧有一层角质薄膜.图10 蛔虫肠壁3.假体腔(原体腔)肠壁与体壁肌肉层之间的空腔.雌性生殖系统:如图11所示,雌性假体腔内可见到:两个大的管面为子宫,内有明显空腔,内有许多虫卵,具有卵壳.许多管面中等大小的为输卵管,有管腔,类似卵巢,但轴消失.管面最小的为卵巢,呈圆形,中间有一合胞体的中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卵原细胞,状如车轮.图11 雌性蛔虫横切雄性生殖系统:如图12所示,原体腔中可见染色较深,最细,呈管状精巢,内有辐射状排列紧密的精原细胞,这些生殖细胞与分支状的轴连接,细胞之间界限不明显.染色较浅较粗的输精管内有颗粒状排列不很紧密的精细胞,内有一些空腔.在横切面中一个管腔最大的为储精囊,直径达假体腔的1/3以上,壁比较厚,内有精子,每张切片至多只有一个储精囊的断面.图12 雄性蛔虫横切。
实验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性别特征比较
头部结构比较
蛔虫是雌雄异体的生物,而环毛蚓是雌雄 同体的生物。
蛔虫的头部具有口吸盘和顶突等结构,而 环毛蚓的头部没有明显的附着器官,但具 有感觉器官。
03
蛔虫和环毛蚓的组织结构
蛔虫的组织结构
表皮层
蛔虫体表覆盖一层角质层,具有保护作用。
中胚层
蛔虫的中胚层发达,包括肌肉层和各种器官, 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比较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结构,探究两者在形态、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异同点,为深入理解这两种动物的生 物学特性和演化历程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
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动物学、演化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 更为准确的实验动物模型,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蛔虫的消化系统适应于寄生生活, 而环毛蚓的消化系统适应于土壤生 活。
06
实验结论
比较结果总结
形态特征
蛔虫和环毛蚓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蛔虫通常呈细长圆柱 形,而环毛蚓则呈圆筒形。此外,蛔虫具有更为明显的肌 肉层,而环毛蚓的肌肉则相对不发达。
消化系统
蛔虫的消化系统更为复杂,包括口器、食道、胃和肠道等 部分。而环毛蚓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主要由食道和肠道 构成。
对生态环境的启示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蛔虫和环毛蚓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比较解剖结果提醒我们生态平衡的 重要性。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 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蛔虫和环毛蚓的生态位和生存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对 它们的影响。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猪蛔虫与环毛蚓的解剖
2、内部解剖
(1)解剖方法:
解剖:以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夹住蚯蚓前段, 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段,背面向上。右手持 小剪刀,在后两指夹持部位(约36 节处)稍偏 背中线的右侧,由后至前剪开体壁,到前 3~4 节更要注意,不要剪断脑神经节。
将剖开的蚯蚓用镊子掀开体壁,可见体腔为 许多隔膜隔开。
固定:在体末端处先用大头针固定虫体,一 手用镊子捏住体壁,一手用解剖针划开消化 道与体壁之间的膈膜联系,从后向前展开体 壁,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
③ 咽下神经节:两侧围咽神经,在咽下方 会合处的神经节。
④ 腹神经索:链状。
链索壮神经系统
消
生
化
殖
循
神
环
经
系
系
统
统
消化 循环系统
2、蝗虫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一外部形态 观察
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外被几丁 质外骨骼。
蝗虫体躯构造
1、头部:
头部有额、唇基, 复眼:1对,(在放大镜下 能观察到许多呈六角形的小 眼构成)。 单眼: 三只,在两复眼之 间,呈倒三角形排列。 触角: 一对。
固定:体壁剪开后,拉开两边的体壁,用大头针分别钉 在蜡盘上,插针以45°的倾斜为宜。
观察:用滴管在虫体内灌以清水,使内部器官浮在水中, 这样不仅可防止干燥,也便于解剖和观察。
注意:
由于蛔虫的内部器官都呈长管形,解剖时 需特别小心。先将盘曲的生殖腺用探针和 镊子仔细分离。分离完毕后,将生殖器官 移至一侧,即可露出消化道。 分离蛔虫的生殖腺
3、生殖系统
(1)雌性生殖器官: 掀开背面体壁,在腹部首先见到的就是位
于消化道背面的生殖腺。 ①卵巢:一对, 呈“人”字形排列的小管。 ②输卵管: 一 对,管状。 ③附腺: ④受精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姓名:王瑞廷学号:2014312002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茜摘要:利用解剖比较和显微镜观察横切装片的方法,对蛔虫与环毛蚓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比较其外形形态与内部结构,与课本所学对照,了解学习他们在外形特征和结构机能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同时学习二者在体分节、胚层分化、消化、运动和体腔上的特征,印证二者所属类群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
假体腔动物蛔虫,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观察学习蠕形动物的一般解剖方法,通过蛔虫的解剖与观察,了解原腔动物的一般特征,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环毛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毛蚓是自由生活种类,蛔虫营内寄生生活,在躯体结构上反映着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变化特点,也反映出假体腔动物与真体腔动物不同的结构特点,环毛蚓是真体腔动物,蛔虫是假体腔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内部结构,反映出真体腔动物与假体腔动物的不同结构特点。
通过对这两种动物的解剖观察和比较,可以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基本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以及动物各种器官结构和机能在相互联系中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 suum)浸制标本、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浸制标本、环毛蚓横切玻片1.2实验方法比较解剖法显微观察法直接观察的方法画图分析1.3实验器材显微镜、蜡盘、解剖刀、解剖针、大头针、镊子2 观察结果与分析2.1 人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切片观察蛔虫(Ascaris suum)是无脊椎动物,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线虫纲(Nematoda)蛔目(Ascaridida )蛔科( Ascarididae )。
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2.1.1人蛔虫的外形观察蛔虫的身体为灰白色长圆柱状,形似蚯蚓,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
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两枚;雌虫稍长而粗,圆锥形尾部不弯曲。
1.头部口呈三角形,位于中央,其周围有三个突起的唇瓣(lip),背面的一个较大为背唇,腹面的两个较小为腹唇.在背唇的两侧各有一个感觉乳突(sense papillae),腹唇只有一个乳突,位于腹唇外缘中央处.在解剖镜下仔细观察,可见在背、腹唇的内缘及侧缘都有极细的角质小齿。
2.生殖孔和肛门近后端腹面约2mm处为肛门(雌性),位于身体前1/3稍后的腹线上为雌性生殖孔,与肛门合一,称泄殖孔(cloacal pore),有时可看到交接刺(spicula)的是雄性生殖孔。
2.1.2蛔虫解剖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将蛔虫前后端固定,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划开体壁直到体末端,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没过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
图1 蛔虫解剖2.1.3蛔虫的内部结构观察1.消化系统:一条直管,口、咽(pharynx )、肠、直肠和肛门组成的长扁形消化 管注意线虫动物已具有完全的消化管。
口在3个唇瓣的中间,略呈三角形;咽呈长梨形多肌肉质的一段管道;肠是一根粗细相似的扁平直管;直肠是末端较细的一段。
2.生殖系统雄性:输精管(deferen)是精巢的延续;精巢(testes )游离端细长而弯曲的部分;贮精囊(senminal vesicle)膨大,较粗;射精管细直;泄殖腔位于直肠末端。
雌性:卵巢(ovary ) 是两管游离端最细的部分;输卵管(oviduct )为逐渐加 粗而半透明的一段;子宫(uterus )膨大,较粗;阴道(vagina )很短,两子宫汇合处;生殖孔位于阴道末端,开口于体前1/3腹面处。
3.神经系统围绕咽头有一围咽神经环(circumenteric ring ),由围咽神经环向前通出6条神经达口唇,向后通出6条神经到身体各部。
4.排泄系统:由两条排泄管组成。
2.1.4.蛔虫组织切片观察取蛔虫装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输卵管卵巢 子宫 图2 蛔虫生殖系统体壁:由三层组成,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肠:内胚层形成,为单层柱 状上皮细胞组成;原体腔:肠与体壁之间的空腔;雌虫的原体腔内有卵巢、输卵 管和子宫。
卵巢细,细胞辐射状排列,中心有一轴形似车轮。
输卵管中心轴消失, 管壁细胞为单层,中空。
最大的两管为子宫,管腔大,内有很多虫卵。
雄蛔虫原体腔内有精巢、输精管和储精囊。
精巢内精细胞的密度大,染色深。
输精管内管腔 空隙较大,精细胞密度较小,染色较浅。
储精囊很大,内有很多精子,染色与输卵管相似。
2.2环毛蚓外形、解剖与组织结构观察蚯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为两头略尖的长柱状动物颜色较深的一侧 是背面,较浅的一侧是腹面.靠近环带一侧为前端。
2.2.1环毛蚓外形观察环毛蚓身体呈长圆柱状,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数约为120-169节,体节之 间为节间沟。
除体前端第1和后端的2、3节外,每体节中央有一圈刚毛(用指 逆抚,可感觉)。
身体前部第14-16节无节间沟,在生殖季节形成棕红色隆肿的 生殖环带,同律分节,口前叶后为第一节,称围口节,性成熟的蚯蚓在第14~16 体节称为环带,肛门是最末节的小孔。
在腹面有3对受精囊孔(位于6/7、7/8、8/9体节腹面两侧的节间沟中),有1个 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体节腹面正中央处),有1对(雄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面两侧各有一个突起,称为雄性生殖突,雄生殖孔,即开口于突的顶端),在虫体背面中央,约自12~13节间沟起,每个图3 雌蛔虫横切体节与下一个体节之间的节间沟中,都有1个小孔,这就是背孔(dorsal pore ),除围口节和最后的一、二节外,每节的中部都有一圈刚毛。
刚毛是坚硬的刺状物,但很小,而且平时都缩入体内,不易看清。
若用手指在浸制标本上来回触摸,会感觉到粗糙不平,这就是刚毛。
在背面的第11节以后,各节间背方中央节间沟处的一个小孔,将蚯蚓背面擦干后用手轻压其体内侧,可见液体流出,此处即背孔。
2.2.2环毛蚓解剖1.内部解剖:将环毛蚓背面朝上,置于腊盘内,在身体前三分之一处,左手展 开食指和中指轻轻压环毛蚓背侧,右手持解剖剪在略偏背中线处由后向前剪开体 壁,用镊子向两侧掀开体壁,观察真体腔和将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的隔膜2.循环系统:血管为紫黑色,背血管紧贴消化管的背中线上,血液从后向前流 动,心脏有四对环状血管,连接背腹血管,腹血管紧贴消化道腹面,腹神经链之 上的一条纵贯,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节之下,很细。
3.消化系统:为体腔中央的一条直管。
从前向后依次为:口腔管(位于1-3节),构成口腔外壁,咽(位于4-5节),为一膨大的梨 形囊,富含肌肉,有虹吸食物能力,食道(位于6-8节),是一段细管,砂囊(位 于9-10节),是一球状膨大的囊,富含肌肉,有磨碎食物的作用,胃(11-14 节)是一段细长的管,肠(第15节至肛门),肠壁很薄。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系统:储精囊大而明显,位于第11、12节内,精巢囊椭圆形,内图4 环毛蚓解剖含精巢,精漏斗花朵状,位于精巢囊的后部,其后连细的输精管,开口于第18 节两侧的雄性生殖孔,前列腺大而呈分叶状的腺体,分泌物与精子混合成精液, 交配时注入对方的受精囊。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一对,位于第13节前隔膜后壁上,受精囊2-3对,位 于第7-9节,每一受精囊连有一盲管,分别开口于各自的受精囊孔。
5.神经系统: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脑(suprapharyeal ganglion )两叶,位于第4节的咽部背面,围咽神经节 (circumpharygeal nerve )由咽上神经节两侧下行的一对神经,咽下神经节 (subpharyeal ganglion )在咽部下方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一对神经节,腹神经索 (wentral nerve cord )在消化道的腹面,呈链索状,每一体节有一对稍膨大的 背血管 前列腺 沙囊肠 图5 环毛蚓解剖部分背血管 前列腺神经节,各神经节之间有神经索相连.腹神经索上的第一个神经节是咽下神经节。
2.2.3横切片观察体壁:体壁自外到内依次是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单层柱状上皮的表皮层, 体壁肌内层,包括外层较薄的环肌和内层较厚的纵肌,由扁平细胞构成的壁体腔 膜。
此外,有的有刚毛自体壁伸出体表;肠:肠壁组成自外到内以此为脏体腔膜, 肠壁肌肉层包括外纵肌和内环肌,单层柱状上皮即肠上皮;肌肉层:很薄,由环 和纵肌组成。
3.比较与结论 1.蛔虫为假体腔动物,环毛蚓为真体腔动物.假体腔和真体腔在形态结构,发生 和功能上各有何异同, 真体腔与假体腔的形态结构最大的区别是肠壁是否有肌肉. 假体腔又名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来的.假体腔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体腔液对全身的物质循环和分布有重要作用,对运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真体腔的出现提高了运动的灵活和有效性,而且促进了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化、完善及进一步发展.如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同时由于结构复杂化,简单借助体腔液循环输送营养物质已不敷用,由由此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 2综上所述,假体腔动物蛔虫,消化管发育完善,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节动物环毛蚓的身体图6 环毛蚓横切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真体腔,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使各种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4参考文献:[1]郑光美,刘凌云.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2]郑光美,刘凌云.普通动物学.[3]百度百科、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