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生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生平:(1896-1981)

二、茅盾思想及创作

三、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独到的贡献:

(一)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些新女性形象。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中各种女性的形象。

(二)塑造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和这些新女性相比,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往往显得更沉实,更安稳,更有社会气魄。

《子夜》中的吴荪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等。

茅盾的文学创作

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19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长篇《子夜》、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著名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建国后担任文化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

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秋柳为代表。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子夜》把人物放在中国现实中复杂阶级矛盾中,通过人物的悲剧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创作背景:1930年,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茅盾也就由此萌发了以形象思维来参与这次论战的企图,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史诗性结构和气魄的巨著《子夜》就诞生了,这部作品要回答的正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观念。

二、《子夜》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

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吴荪甫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

1、首先,吴荪甫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

2、其次,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的一面,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

3、性格复杂,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二是社会动荡混乱。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子夜》的艺术特点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子夜》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小说以吴荪甫在事业上的奋斗为主线,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并拼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二结构恢宏、严谨:史诗式的叙述方式

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结构宏伟严谨。作者采用“网状

结构”和“连环式结构”。

1、网状结构。4—8章以吴、赵的矛盾为中心,同时表现

吴与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三条线索同时交叉发展,

各种人物纷纷登场,两条次要线索辅助,构成巨大的网。

2、连环式结构。9—19章小说的矛盾发展、高潮和结尾。小说情节虽错综复杂,但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茅盾的其他作品

《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8日,和《春蚕》等小说一起,在延伸着《子夜》的基本观念:借助形象的特殊思想形式,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国民党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

《林家铺子》原名《倒闭》,“倒闭”是小说的主线。描

述和反映了当时上海附近一带衰败窘困的经济景况和郁闷

躁动的社会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