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应对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应对方法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他们情绪不稳定,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易疲劳、体质屏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
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往往成为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课程内容被赋
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导致学科份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是首位的,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考试成了中心,分数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造成目标与工具本末倒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计算着分数,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成“厌教”和“厌学”心理。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四) 社会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些本来就自制力
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一些媒体对有关事件的失实报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厌学导致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校、逃避学习的责任。中学生正值发育成长阶段,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这一时期就几乎失去了一生。另外,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怎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由
厌学引起的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防治对策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和措施去应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
施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都会快而好的去完成,反之,就觉得较为困难。同样,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知欲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
(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考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