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西周的教育

合集下载

第三讲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ppt课件

第三讲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ppt课件
弦、歌等 瞽朦:配合大师奏鼗、柷、敔、埙、箫、管、鼓琴、
瑟、弦歌、诵诗 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 靺师:教东方夷族乐舞 典庸:掌藏乐器、庸器 司干:掌舞器等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大司乐
乐师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预习并找视频
• 曾侯乙墓乐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3、雅乐的目的意义 雅乐的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子弟
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造成庄严、肃穆、 和谐的气氛,这也是雅乐更重视政治性而 忽略艺术性的原因。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 人与神的关系—巫、觋—原始宗教文化(神权)—娱 神—礼序神鬼——巫术文化
• 巫乐 • 淫乐
– 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 记·表记》—人与人的关系—大司乐—礼乐制度文化 (政治) —娱人—礼序人伦——治国之道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 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作“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种技能
这种全面的教育方式, 使得西周时期的教育具
有很高的水平
敬老尊师
敬老尊师
1
西周时期,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敬老尊师 的习俗上
2
在那个时代,老年人被认为是知识和智慧的象
征,而教师则被视为传播知识和智慧的使者
3
因此,尊重老人和教师成为了一种社会习俗
西周教育的特点 与影响
西周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具有以下特 点:首先,它强调了全面发展的 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 质;其次,它实行了分级教育, 使得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得到受教 育的机会;最后,它强调了敬老 尊师的社会习俗,体现了对知识 和智慧的尊重
这种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也为后来的教育发展提供
3
了重要的借鉴
考核与奖励
考核与奖励
01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西周时 期还实行了考核和奖励制度
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02
和品行表现,而奖励则主要是授予
荣誉和给予物质奖励
03
这种考核和奖励制度,有效地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学在四夷
学在四夷
国学是中央直属的国家教育机构,主要 负责教育贵族子弟;乡学则是地方教育 机构,主要招收平民子弟
这种分级教育的方式,使得不同阶层的 人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
在西周时期,国学和乡 学都实行"六艺"教育
这些技能既包含了文化 素养的培养,也注重身
体素质的锻炼
所谓的"六艺",包括礼、 乐、射、御、书、数六
学在官府
x
在夏商两代,人们的知识和智慧主要集中 在官府,民间则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
到了西周,这种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变

西周的教育制度知识点总结

西周的教育制度知识点总结

西周的教育制度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内容1. 文学教育在西周时期,文学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孩子们要学习《诗经》里的诗篇、《尚书》里的典章制度等文学知识。

这些文学知识不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先祖的历史和政治制度,从而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忠诚。

2. 礼仪教育在周代,礼仪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周代的礼仪教育主要包括祭祀礼仪、宴饮礼仪、宾客礼仪以及日常生活礼仪等。

通过这些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使他们懂得尊敬长辈、友善待人,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

3. 武艺教育在西周时期,武艺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孩子们要学习射箭、骑马、游泳、搏击等武艺技能。

这些技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和坚强意志,使他们在战争中能勇敢地作战。

二、教育形式1. 家庭教育在西周时期,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们学习文学知识、礼仪知识和武艺技能。

同时,父母还会在日常生活中示范行为,使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2. 宫廷教育在贵族子弟长大后,他们会进入宫廷,接受更加系统的教育。

宫廷教育主要包括师傅教导和同学互助学习两种形式。

在师傅教导中,贵族子弟会学习更加深入的文学知识、礼仪知识和武艺技能;在同学互助学习中,他们会相互竞争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教育思想1. 教育目的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贵族子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会重点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文学情趣和武艺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 教育理念在西周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

在教育方面,周代的教育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各取所长”,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制度1. 官制教育在西周时期,周王会设立官职负责教育工作。

官制教育主要包括督学、学官等官职,负责管理和教导学生;同时,也会有宫廷教育的制度规范和管理。

2. 补习学堂在西周时期,周王也会设立一些补习学堂,专门用来培养贵族子弟的人才。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

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文武尚未分家,贵族子弟都有从军作战的责任。

除了战时必用之外,平时有些典礼活动中也要表演“射”、“御”,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所以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读写算是学习一切文化的基础。

西周已有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

注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据史书记载,西周识字教学是按字的构成方法分类施教的。

《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里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之法。

“数”的教育,是与“术”紧密相联的,故称“数术”。

“数术”在西周有很大发展,西周时6岁儿童开始学数数,从1至10的数目。

9岁儿童学“数日”,指学习记日法,先学甲子纪日,然后再逐渐加深。

10岁儿童开始学“计”,即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十进制元的文字记数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制度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特征。

西周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这种制度使得普通百姓无法接触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

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官师合一,即官吏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的任务。

政教一体,即当时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培养治术人才。

二、学校教育体制西周学校教育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主要包括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1.国学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国学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划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层次。

(1)大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2)小学: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环以水,称泮宫。

2.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乡学是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三、教育内容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1.礼: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规程,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课程。

2.乐: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贵族子弟的审美情趣。

3.射:射箭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军事素养。

4.御:驾驭马车的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驾驭能力。

5.书:书写、文学等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文化素养。

6.数:数学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家庭教育西周贵族子弟的教育,先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孩子也要严格守礼节。

西周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1)夏、商。

根据文献,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的确切证明。

殷朝有学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

西周的“国学”专门为奴隶主贵族阶级设置。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可知,“国学”按照年龄和程度不同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西周的“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按照《周礼》记载:“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官学体系的情况。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周礼》有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

所谓的“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

其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也是“六艺”的核心内容。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包含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二是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包含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三是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车;四是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3)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通常认为私学的首创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

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派别众多,其中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四大私学中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4)汉及其以后封建社会的教育。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2.学在官府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3.西周的教育制度--|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国学与乡学4.六艺教育详细知识点〔重要〕1.教育历史特征:学在官府〔非常重要〕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聚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

2.学在官府的原因:〔非常重要〕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3.教育制度:奴隶主根据维护贵族专政的需要确定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他们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专门训练。

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

从七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

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按男女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2〕小学教育:西周有小学的设置,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3〕大学教育: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入学资格的限制,表达西周教育的等级制,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程度也已提高。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4〕国学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在行政组织的基础上,相应地设立家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不同名称、不同级别的地方学校。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西周时期的教育与学在官府【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2.学在官府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3.西周的教育制度--|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国学与乡学4.六艺教育详细知识点(重要)1.教育历史特征:学在官府(非常重要)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

2.学在官府的原因:(非常重要)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3.教育制度:奴隶主根据维护贵族专政的需要确定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他们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专门训练。

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

从七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

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按男女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2)小学教育:西周有小学的设置,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3)大学教育: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制,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程度也已提高。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4)国学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在行政组织的基础上,相应地设立家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不同名称、不同级别的地方学校。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一、 西周的社会
(一)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时期生产水平有限,书写的材料是竹简、木牍,书写的工具是刀笔。以拙陋的工 具在粗笨的材料上制作出的书册,不仅极其繁重,而且也十分昂贵,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 书册的财力和人力。朝廷为了政治需要,把历代帝王的典、谟、训、诰,本朝的礼制法规, 以及收集的乐章,加以记载,制成书册,藏之秘府,由官司主管。这些书册,仅有孤本, 没有复制副本刊布民间。民间仅知书名,未见其书。所以,学术都在官府,有职官专守。 士人若要学习,要知道历代典制或本朝规章,只有到官府,求之主管书册的官司才能读到。
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 大学教育
《礼记·王制》:“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皆造 焉。”这里一类是贵族子弟,他们按身份入大学;一类是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一定程 序的推荐选拔,方能进入大学。
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 而冠,故20岁而入大学。大学的学程,只有《学记》提及:“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由此可知大学的学程为9年。
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如取食物用右手等;进而教以 初步的礼仪规则,如尊敬长辈的礼节,以及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东西南北中)观 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 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
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
(二) 小学教育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 西周的社会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其重要特征是在分封制、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宗法世 袭禄位制。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全部土地和人民在名义上都属于周王所有。 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实行井田制。 周人强调宗法,用血缘宗族关系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但又区分亲疏等级。 宗族分为大宗和小宗:周天子为天下大宗,诸侯为小宗;在诸侯国内,国君是大宗, 卿、大夫是小宗;在卿、大夫采邑内,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宗法规定爵位财产, 都由嫡长子世袭。 在思想意识上,贵族也有其特有的观念和内容。《礼记·表记》:“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统治者利用宗教迷信作为愚民工具,加强天命宣传,还 强调要遵守礼制。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教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教育方面,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

文化教育西周时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和礼乐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被认为是尊重天命、尊崇祖先、注重人文伦理、强调礼仪制度等封建思想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道德,强调“做人要良心”。

因此,在学校里,学生们要先学习儒家经典的内容,例如《尚书》、《礼记》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追求和维护人文关系的意识。

礼乐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以“礼仪”和“音乐”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西周时期的礼乐教育主要关注礼仪和礼仪的传承和推广,而音乐则是为了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丰富文化生活。

在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不同地区和部族的礼仪和音乐,从而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武术教育在西周时期,军事强大是一个国家得以存续和维护统治的关键因素。

因此,与文化教育相平行的是武术教育。

武术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教育并重,它的出现是为了培养勇敢和强壮的战士,以保护和攻击不同的敌人。

西周时期的武术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射箭技艺。

训练内容包括射箭、弓箭、刀剑、长矛,以及各种攻击和防御技巧。

学生们还要学习战场策略和智慧,这是为了在战争中发挥能动的作用和提高战斗力。

结语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

在这个时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武术教育则是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

因此,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展和演化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期望。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教育》课件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教育》课件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 (1)礼为道德规范。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不学礼,无以立” 礼的作用:定亲疏,别贵贱,决嫌疑,明是
非,使人迁善远罪。
(2)仁是最高准则 仁的内涵:
• 血缘基础:以孝为本,以悌为辅 • 心理原则:礼的内化 • 人本主义:仁者,爱人 • 个体人格:克己复礼,安贫乐道
——《礼记·内则》
2.小学教育 • 入学年龄:
15岁:平民子弟、众人之子入小学 • 位置:王宫之东南 • 强调行为教育:德、行、艺、仪
3.大学教育 • 资格限制:贵族子弟;平民的优秀分子,即国
之俊彦 • 年龄:王太子15岁,其他20岁 • 学程:九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 正常情况下:庶、富、教 • 非正常情况下: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 • 主张仁政,教化为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 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肯定人的先天素质相差极小,后天的“习 染”导致人的千差万别,肯定占社会绝大多数 的中人具有受教育的资格和能力,这在教育史 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事实上将人分为三等,成为教育实践上不作为 的借口,有一定得局限。
(3)效果 • 颜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欲罢不能。”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 教育选择。
(1)背景:私学中学生情况复杂,其年龄、社会成分、 籍贯、学习要求均不一样。
(2)实施: 了解学生 • 谈话法,有个别交谈,也有三五成群一起交流。 • 个别观察:“视其所以,听其所由,察其所安”,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时期继承了商朝的教育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西周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两个方面。

西周的官方教育主要由宫廷和贵族负责,旨在培养和选拔政治和军事精英。

宫廷教育主要针对王室后嗣,包括亲自教授和请受教于贤士两种方式。

王室后嗣会亲自上学,除了学习礼仪、音乐、舞蹈等礼仪方面的知识外,还需学习射箭、驾车、御马等军事技能。

同时,王室还邀请贤士为其传道授业,教授政治、经济、法律等行政技能。

此外,宫廷还设有文官学堂,培养和选拔文官。

贵族子弟的教育也极为重要。

贵族子弟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私人教师负责。

他们会邀请有学问的士人为子弟授课,教授经书、诗词、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贵族子弟还需学习体育运动,如射箭、骑马、游泳等,以培养身体素质。

西周的民间教育主要是由卜官、祭祀官、府库官等官职负责。

卜官主要负责传授卜筮之术,祭祀官教授祭祀礼仪,府库官教授财经知识。

此外,还有一些大臣和名士开设私塾,面向民众开展教学活动。

民众可以报名进入私塾学习各种知识,如经书、历史、地理等。

这些私塾通常位于城市或乡村的集市上,人们可以自愿前往学习。

西周时期的教育注重礼仪和文化的传承。

礼仪是西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周礼》为教材,包括祭祀礼仪、宴会礼仪、婚丧礼仪等。

此外,西周还重视文化的传承,对经书、诗词的学习非常重要。

西周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诚敬仰王室的臣子和贵族,同时注重传承文化和发扬文明。

西周的教育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只有王室和贵族子弟才能受到较好的教育,普通百姓的教育机会有限。

其次,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以礼仪和经书为重,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容。

最后,教育制度中存在较大的封建色彩,独尊儒术,限制了百姓的教育和发展。

总体来说,西周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培养了一些政治和文化的精英。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不平衡和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

西周的教育制度为后世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外教育史第2节: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第2节: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 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既说明小学、大学的建校地址;又说明天子和诸侯所设 大学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名称上,都有区别。
西周的学校系统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可细分 为“五学”。
➢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围环 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 ➢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 ➢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 ➢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 ➢位于西面的称“瞽宗”(西雍)。
历史背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 熟。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进行政治改革。
1. 官学衰废
a.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他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一.夏商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3.西周的教育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学校系统
按照地域可大体分为 两类:
一类是设在京城的“国学”; 一类是设在地方的“乡学”。
国学依据教育程度又分 为两级:
一级为初等教育性质的小学; 一级为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
数 即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 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 谱、五行、蓍龟、杂占、特点 (1)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 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2)求知兼求能 。
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六艺对 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02

中国古代之西周时期的教育

中国古代之西周时期的教育

中国古代之西周时期的教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中国古代之西周时期的教育西周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商品交换频繁,农业生产活跃。

2中国教育史—夏商西周的教育

2中国教育史—夏商西周的教育
想一想 上述教育计划涉及到哪些方面?
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 惯
幼儿会自己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儿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用
“唯”,女孩用“俞”。身上带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勇武之事;
女孩的以丝帛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女红之事。到了六岁,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 初
到了七岁,开始教以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吃饭也不同席、到了八岁,出
夏商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稷下学宫
奴隶主:垄断文化知识
奴隶:生产劳动教育+社 会教化
奴隶
原始
夏代 商代 社会西周 春秋
社会
1
夏启
序(王都) 奴隶主贵族子弟;E仅是其中一项职能;射箭 校(乡学) 原为养马场所,后为军事训练
管理:司徒 E内容:军事训练+宗教教育+伦理道德教育
1
学(王都)
大学 小学
瞽宗:礼乐学校
E内容:思想政治+军事+礼乐+书数
2
“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 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 成“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
(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管理规范——《弟子职》
我国第一个学生守 则
4
促进了战国时 期思想学术的
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 代士人的独立 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 范
4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学府,所谓“稷下”,乃是
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战国时 齐桓公在此设立学宫而得名。

阅读《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阅读《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

阅读《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第⼆节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是奴⾪制社会⾼度发展的时期,由武王伐纣所建。

经济上实⾏奴⾪主贵族的⼟地国有制;政治上实⾏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思想上更重⼈事,所以形成了西周“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

在这⼀阶段,这⼀时期等级观念浓重,所以学习变成了上流社会的⼀项福利,只有官宦⼦弟才能享受教育的特权,普通奴⾪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更别提学习了,学习由原始社会的⼈⼈皆可,变成了奴⾪社会的少数特权。

根据孙培青的总结,“唯官有书,⽽民⽆书,唯官有器,⽽民⽆器,唯官有学,⽽民⽆学”。

现在,我们提倡⾼等教育⼤众化,⼤学不断扩招,每个⼈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可以终⾝学习,也是很幸福的事呢,前⼀段看到⼀则报道,⼀位⼤妈80多了考上了⼤学,圆了⼤学梦,很值得钦佩,也曾听到许多⽼⼈通过顽强拼搏考上了博⼠,⾛出了不⼀样的⼈⽣,让⼈感受到了追求的⼒量。

西周教育的终极⽬标是“明⼈伦”,何谓“⼈伦”,“⼈伦”即是⼈与⼈之间的关系,“明⼈伦”就是明⽩⼈与⼈之间的关系。

古代最重要的“⼈伦”就是指君⾂、⽗⼦、夫妇、长幼、朋友五伦。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国学”和“乡学”,教育的阶级性也是很明显的,国学是专为奴⾪主贵族⼦弟设⽴的,乡学是为地⽅⾏政区域⼀般奴⾪主和部分庶民⼦弟设⽴的。

国学⾥⾯⼜按⼊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学和⼤学,⼩学在皇宫附近,⼤学在近郊。

西周的⼤学分为为天⼦所建和为诸侯所建。

为天⼦所建的⽐较壮观、系统,中为辟雍,北为上庠、南为成均,西为瞽宗,东为东序。

各有功能。

辟雍也称太学,是贵族⼦弟系统学习技艺之所在,成均主要⽤来学习⾳乐,由⼤司乐教授乐德、乐语、乐舞;瞽宗⽤来学习礼仪,礼是什么,是天下的秩序。

在这⾥学习各种礼仪规矩;上庠教授国家的诏令;东序,也叫东胶,夏朝主要叫东序,周朝主要叫东胶,在这⾥主要学习兵器和祭祀。

何为乡,五州为乡,古时候,州是⽐乡⼩的,现在的乡⽐州⼩了,在乡⾥就有“校”了,。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

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

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一”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2、小学与大学①小学: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与其家庭的政治地位直接有关,贵者入学年龄早,反之则晚。

八岁是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10岁至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如国之小学的年龄,15岁是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的年龄。

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②大学: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贵族子弟按身份入学;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推荐选拔,方能入学。

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而冠,20岁入大学。

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乐教的组成部分)、《书》(学上古之书,知道前代的政治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礼和准备学成后参加政事)。

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认为:乡的学校主要是“庠”,遂的学校 主要是“序”(实际“遂”无学校)。《学记》所 说的“党有庠”,《周礼》所说的“乡有序”,皆 就近郊的乡组织而言,乡和党的学校都称为“庠”。 所以《礼记·王制》说,乡里面如果有不帅教者就 要报告司徒,然后在乡“庠”习礼以感化他们。 西周时的塾、校,可能不是真正求知识的学校。 “塾”可能是门侧之堂,在农村,早晚由父老及里 正坐在那里监督检查,是否按时出工,是否遵守秩 序,是否敬老尊长等等。
2.射御
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 “御”是指驾车。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 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教练有 五种方式,相应有五项标准。
“御”的教练也有五项,简称为 “五御”。
3、书数
基础文化课的教育。“书”是指 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也包括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知识。
小结: “六艺”:西周教育的主要特 征,以礼乐为核心。 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 学的课程; 书、数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所谓乐德,包括中和(言出自心,不刚不柔)、 祗(zhī)庸(见神示敬、接事以礼)、孝友(孝顺父 母、友爱兄弟)。 所谓乐语,包括兴道(以物喻事、引古刺今)、 讽诵(背熟文词、吟诵有韵)、言语(直叙己意、答人 论难)。 所谓乐舞,包括云门、大卷(黄帝乐)、大咸 (尧乐)、大磬(舜乐)、大夏(禹乐)、大镬(huò) (汤乐)、大武(武王乐)等六代乐舞,也称为“六乐”。
乡学主要是进行道德感化的政 教合一的场所,其对象是郊区或是 地方的一般贵族子弟,奴隶和庶民 仍然被排挤在校门之外,不能分享 教育的权利。
(四)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
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学校唯有国家办理,所有的学校都是 官学
2.官师合一。
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 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 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
2.官师合一。
《大戴礼记· 保傅》说:“昔者周成王幼,在 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 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 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三公既有分工, 又紧密合作。三少协助三公共同辅佐天子,教喻太 子。后来西周官制逐渐分化,师保便成为太子导师 的专称,执政的辅宰之臣则别以卿士名之。从职官 的分化,也可以说明最初的师保是官师合一的职务。
(三)西周的乡学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之为 国学,即中央官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 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之为乡学, 即地方官学。 据《礼记·学记》载,西周的乡学 是“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 《周礼》又说:“乡有庠,州有序,党 有校,闾有塾。”
据《周礼·大司徒》载:“五家为比, 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 五州为乡。”又按《周礼·遂人》:“五家 为邻,五邻为里,四礼为酂(cuó),五酂为 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前者是指国的 近郊而言,后者是指乡以外的远郊而言。
3、入学年龄
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 十五岁。《大戴礼记·保傅》的注释说:“又 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姓既成 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这种解释较为合理。古代的小学生并不严格限 于儿童,入学年龄从八——十五岁均可。
4、教学内容
据《周礼·地官司徒》,西周小学强调的 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 《礼记·内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 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 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 童,学射御。”这里有礼仪、乐舞、射箭、驾 车、书法、计算等等,教学内容比较全面,这 说明西周小学强调的是贵族道德行为准则的培 养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训练。
2.官师合一
至于乡学的教师,也都由国家及地方各 级行政官员兼任,由大司徒主持。
据《周礼·地官》载,除大司徒外,还有乡师、 乡大夫、州长、党正等等,他们都是地方乡学的主 持者和教师。还有致仕(即退休)的大夫与士,也 直接担任乡学的教师,称之为“父师”、“少师”。
3.政教合一
西周学乡、州、党、闾及诸侯国的行政 和政治建置于学校系统相对应。学校本身就 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 政之地。学校兼具政治职能。
1、《礼记·王制》说:“小学设在公宫南之
左”,即把这类小学设在王宫附近,可能是为了贵胄 子弟上学方便。王宫守卫长官师氏和保氏,兼任小学 师长。 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贵胄小学。《公羊传》宣 公十五年注云:“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 大学。” 2、西周时除设在宫南之左的那所贵胄小学之 外,还在西郊设有一所小学。据《礼记·王制》说: 周人设有“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文献通 考·学校考》注云:“虞庠在国之西郊,小学也。” 这类小学可能比王宫的贵胄小学学生的层次可能要低 一些,或属于中小贵族的子弟。
“礼”与“乐”的关系:
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 配合。《礼记·文王世子》曰:“凡三王教世子, 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 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yì),恭 敬而温文。” (在三王时代规定必须用礼乐教育世子,乐用 来进行内心精神方面的修养,礼用来进行外在行 为方面的教育。礼乐涵养于内心而表现在外表, 因此而融合成快乐、恭敬、温文尔雅的风度。)
西周大学中的公共活动,以行礼、射箭、 驾车、奏乐、舞蹈为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也以礼乐与射御为主,这是和贵族教育子弟 的目的相关的。因为贵族要把子弟培养成为 统治者、管理者,而礼乐正是当时贵族巩固 和管理内部组织和统治管理人民的重要手段。 而且贵族要把子弟培养成为军事骨干,用来 保卫既得的政权,而射御正是军事训练,舞 蹈也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
(二)西周大学
从古籍文献上看,西周大学有“东胶”、 “东序”、“辟雍”、“泮宫”、“成均”、“瞽 宗”、“上庠”和“太学”等名;从金文材料上看, 西周大学有“辟雍”、“学宫”、“大池”、“射 庐”等名,在大学里,周王要举行礼仪大典、祭祀 活动、习射乐舞等,如《庄子·天下》所说:“文 王有辟雍之乐。”
道德规范和生活中的礼仪礼节。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 “六艺”的核心。 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 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 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 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综合艺术课,包括音乐、诗歌、舞蹈,
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大学由大司乐主持乐教,以乐德、乐 语、乐舞教育贵族子弟。
西周的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礼记·王制》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种: 1、辟雍(太学):位置居中。习射练武、举 行盛典之所。由三公(太师、太保、 太傅)负责。 2、成均(南学):学乐之所,由大司乐负责。 3、上庠(北学):学书之所,由诏书者负责。 4、东序(东学):习舞之所,由乐师负责。 5、瞽宗(西学):演礼之所,由礼官负责。 辟雍最为尊贵,学校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之分。
(五)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
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 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 艺为基本内容。
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 书数为重点。而射御的学习,除了传授和 培养有关的知识、技能之外,还着重与礼 乐之教相配合。乡学的教育内容,没有国 学那么详密。
1、礼乐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
第三讲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
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发展
西 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官学可分为国学和乡学。 国学即中央官学;乡学即地方官 学。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一)西周小学
周康王时的《大盂鼎》中有一句话: “女(汝)妹(昧)辰有大服,余佳 (惟)即朕小学。”郭沫若在《西周金 文辞大系》上有眉批:“今案妹与昧通, 昧辰谓童蒙知识未开之时也,盂父殆早 世。故盂幼年即承继显职,康王曾命其 入贵胄小学,有所深造。”由此可见西 周贵族确有小学,为蒙昧的儿童学习之 处。
夏、商、西周教育的基本特点
1、以“学在官府”的特具形式体现出夏、商、 西周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学校设在宫廷官府之 中,官师合一,礼器、乐器、图书都收藏在宫廷、 官府之中,教育对象限于贵族子弟和极少数经过选 拔的平民子弟。 2、学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有相应的 入学年龄的规定,以后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制即奉为 准绳。
2.官师合一。
西周的国学、乡学和宫廷教育的情况基本 相同,也是亦官亦师。国学由大司乐(大乐 正)主持,是国家的礼官,负责宗教祭祀与 国家典礼之事。大司乐下面还有许多官员分 掌其职。据《礼记·文王世子》载,除大乐 正外,还有小乐正、大胥、小胥、大司成、 龠师、龠师丞、太傅、少傅、师氏、保氏等 等。《周礼·春官》也有类似记载。
3、实施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六艺”教 育——礼、乐、射、御、书、数,反映了中华文明 发展的早期的辉煌。 4、西周在科学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医 药、建筑、冶炼、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 展。但贵族们认为学习这类东西是同高等贵族的身 份不相称的,所以学校中并不重视科技教育。这是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特点。 科技的传授,是通过另外的渠道,由专门事务 官祝、史、医、卜及“百工”,父以子传,世代相 继,成为“世业”。西周的学校教育与“世业”是 并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