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重力优质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重力》教案优秀
《重力》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地球与宇宙》第二课《重力》。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物、轻物、绳子、桌子。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感受重力的作用。
2. 探究重力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重物的下降和轻物的上升,引导学生发现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 学习重力的方向:让学生用绳子吊着物体,观察绳子的方向,引导学生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用地球仪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重力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画出重力的方向。
答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 题目:请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水往低处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重力的概念和方向,以及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力作用的理解,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否相同,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概念1. 实验设计:在探究重力的概念时,教师应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7.3重力(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教案:7.3 重力(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即竖直向下。
3. 重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绳、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本、书包等),感受一下重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感受到的力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重力始终指向地心,即竖直向下。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示范如何悬挂物体、如何读取数据。
让学生分组实践,每人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已知质量求重力,或已知重力求质量。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质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和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 G=mg。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少?(2)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求它的质量是多少?2. 答案:(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20N。
(2)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它的质量是5k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
第二课时 重力(初中 物理教案)
第二课时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一、引入:利用课文中的“想想做做”引入新课。
做课本图13.1-1的实验,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把它拉住才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而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二、新课1、重力的概念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情况,再给出重力的概念。
强调重力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符号:G2、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找出有用的: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13.2-4中描点并作出图象。
讨论这是什么样的图象?(正比例函数)也就是说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板书: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计算每次重力和质量的比值,看有什么特点?(G/m=?)即g=G/m是一个定值。
这一关系可以表示成G=mg板书每个物理量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并说明g=9.8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练习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5kg,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大?3、重力的方向利用铁架台和一个用细绳挂着的重物让学生观察,不管铁架台怎样倾,物体甩受重力的方向都不变,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应用:实质:向着地心。
人教版物理八下《重力》WORD教案2
2.引导学生做实验,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设计步骤:
i.增加质量,看重力的变化情形。
ii.表格记录数据,要求能表现出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iii.依照数据做图,用图线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动手实验:
iv.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
因此,体积不是重力的决定因素。
重
力
的
方
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提问:施工中要把墙垒得笔直,能够用什么方法?如何确定重力的方向呢?
1.探究、讨论:生活中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标示出重力的方向?
学生总结出用线悬挂一重物,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
2.讲述:我们可称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
2.领会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简化分析过程的方法。
播放动画“什么缘故站不起来”。
2.提问:如何找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平均物体的重心?
提示: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2.摸索,讨论:
质量分布平均,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练习找出正方体,球体的重心。
3.引导:想想议议中提到的不倒翁什么缘故可不能倒下去,它的重心有什么特点?
3.摸索,结论:
因为重心专门低,晃动时重心可不能移出支持面。
课
堂
小
结
1.出示课堂练习题。
1.依照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引导组织学生回忆本节学习内容。
2.回忆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4.对本节学习情形进行简要评判。
教学
预备
初中物理_《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3 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3 重力》(第二课时)学情分析重力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同学习力一样,学生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
(1)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力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理解,也学习了力的示意图。
通过生活中丰富的实例已经感知了重力的存在,知道了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并对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探究。
要让学生对重力形成全面的认识还必须从重力的三要素、重力的示意图形象的认识重力的三个过程。
(2)能力储备方面: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教学时做到循序渐进。
《7.3 重力》(第二课时)效果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前几节学过的力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而且第一课时已经对重力的概念和大小进行了学习,所以学生对重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联系到力的三要素,很容易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要理解透彻也不容易,尤其是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很多同学并不好区分,重心的概念也比较抽象,所以如何让抽象的课变得比较生动有趣就成了我的重点,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启发讲解法,学生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本节课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心,重力示意图的作图方法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很好,达标检测达标率较高,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了物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各层次的学生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7.3 重力》(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重力》是新人教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弹力和力的测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第二节重力教案正式版
第二节重力教案正式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第二节:重力教学目标⒈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⒉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⒊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运用G=mg进行计算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二、新课引入⒈演示:①让手中的粉笔自由下落;②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⒉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教学什么是重力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粉笔。
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水。
⒊重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
⒋注意说明:重力、重量、物重等说法。
四、重力的大小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量。
把待测物体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关系⒈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⒉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⒊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不同,但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㈢、g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
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
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物理《重力》教案
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第二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器、悬挂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苹果,感受重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通过地球仪模型,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引导学生观察悬挂装置,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定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得出 G=mg 的公式。
5. 例题讲解:运用 G=mg 公式,解决一些有关重力的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 G=mg 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力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4. 方向:竖直向下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20N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15N,它的质量是多少?答案:1.5kg3. 题目:请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并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重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重锤线教学过程:即兴导课复习重力的产生,重力的大小导入新课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12页填写课时练11页有效自主初探合作探究三、重力的方向:想想议议活动:观察地球仪,处在不同大洲的居民所说的“下”,实际指的是什么方向?通过思考讨论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或者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应用:利用重力的方向,可以检测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你知道怎样检测吗?动手试一试。
出示重锤线演示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1)重心的确定: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你能举出例子吗?注意一点:当物体形状改变时,物体的重心也可能改变。
找一找人站立和坐着的时候的重心。
应用训练: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课时练第12页达标检测1—5题课堂小结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作业布置板书设计1.3重力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本节课通过想想议议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认真讨论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对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好,前面时间松,后面时间紧。
2、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没有拓展。
物理:13.2《重力》教案3(人教版九年级)
第二节重力教学设计(三)课题: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重力概念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观察现象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④羽毛飘落)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课件2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建立概念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课件3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二、研究重力方向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提出问题教师再次展示课件1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学生猜想向下。
演示实验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
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学生归纳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继续深化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证。
(课件4)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问题解决:(课件5)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三、探究重力的大小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
重力教案(优秀5篇)
重力教案(优秀5篇)《重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重力的大小(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
”(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重力》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重力》教学设计引言:重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
学习重力的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将以年级为导向,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以及重力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原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重力的作用。
2. 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
3. 发现重力的作用和影响,并能举例说明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原理2. 重力的测量方法3.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重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重力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因为物体之间互相吸引而产生的力量。
通过例子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重力的作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和测量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高度等条件,观察重力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于重力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和补充知识,帮助学生深化对于重力的了解。
5. 拓展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将重力的概念和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可以就不同场景下的重力影响进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和收获。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重力的影响和实验情景。
《重力》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重力》教学设计《重力》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力》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一、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三、教学教具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
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
《重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重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重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P68-P70《重力》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认识什么是重力和重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分小组进行“抛球”比赛。
(拍成视频用来上课用)比赛要求: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抛球(不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只要你的球不落地就为赢。
比赛地点:篮球场(抛球时必须要注意安全,离人群足够远才可以抛。
)(二)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玩了一个“抛球”游戏(视频回放过程)。
师:好玩吗?(生:好玩。
)师:有没有人赢呀?(生:没有)师:为什么没人赢呢?是不是球有问题?生1:不是。
可是……生2:我知道原因,因为这篮球有重量的嘛。
我们把球抛出去之后,没有东西托着篮球,所以它最终会掉到地上。
师:掌声表扬这个同学,这个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的确,篮球有重量,那到底谁使到它有重量了呢?有没有力作用在它身上了呢?①(课件演示)思考: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师:我们继续观看视屏:黄果树瀑布(课件播放)师:黄果树的瀑布非常漂亮,气势磅礴。
但是在欣赏这瀑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的呢?(学生纷纷私底下在讨论)②(课件演示)思考:“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任务——重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重力第2课时教学设计
3.实践环节:
a.设计重力测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学会处理实验数据。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根据重力方向和大小判断物体的重心位置,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4.教学策略:
a.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b.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c.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图片和视频,如苹果落地、瀑布流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
b.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整洁、字迹清晰。
2.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5.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爱护实验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本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重力相关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总是向地面落下?地球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3.引发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重力现象,激发学生对重力概念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023最新-《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
《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重力》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利用重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4.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5.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花花浪子瀑布图片和王亚平太空吞水滴视频截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而在太空会悬浮呢?投影展示重力的概念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重力大小(1)感受重力引导学生哪些物体重力大,哪些物体重力小。
增强对重力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猜想中立的影响因素打下基础。
(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对这些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看是否科学合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完表格。
(3)数形分析(绘制G—m 图像)指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完成G—m 关系图像并计算G 与m 的比值,用g 表示,约为了9.8 牛/千克,由此得出G=mg 这一公式。
(通过建立G—m 关系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二者关系。
)(4)应用练习指导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例题,完成自我评价反馈练习12.重力的方向、作用点(1)观察重力方向展示细线指示了前端受力的方向,然后用细线悬挂重物,待物体静止后观察细线下垂的方向即重力的方向。
(2)应用重垂线指导学生利用重垂线,检测桌棱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3)区别“竖直”和“垂直”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2.2重力优秀教案 (2)
重力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三、教具1.演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弹簧秤、铁块及外表相近的盒子(均用相同颜色的纸包住)、钩码(50g×10)。
2.演示重心(1)重心板(规则形状的用视频演示,自制不规则形状的请同学上台做实验演示);(2)“欹器”—自制简易欹器,同学协助演示;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世界上最大的真空实验室里面保龄球和羽毛一起做自由落体的视频,思考是什么力让他们下落。
这里有两个物体,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用手掂一掂,或弹簧秤称量一下,发现它们不一样重。
这里的“重”是我们的感受,或是测量的结果,这说明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同。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重力(二)教学过程设计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明确: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
物体都有质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就会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请同学回答:根据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观察:由静止释放的物体(小球)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竖直方向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检验桌面是否水平的仪器(水平器)
学生举例,并体会规则形物体的重心位置。
学生观察实验并举例,体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并记忆。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实例,再上升到理论。再回到生活。
通过科学想象,来感悟知识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体会物体重心的位置。
了解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用具
天平、测力计、钩码、不倒翁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思考回答:哪些因素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板书“方向、作用点、大小。”
哪位同学愿意把“苹果落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合作探究
1、万有引力:
用细线拴住橡皮,甩起来:
4、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规则形物体或质地不均匀不规则形物体重心位置。
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 N/Kg。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你从例子中得出重力的方向是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在日常生活
(1)先绕手做圆周运动,后放手,橡皮会飞出去。分析:还能做圆周运动吗?为什么?
(2)再做实验,绕手做圆周运动,不放手。分析:此时为什么橡皮不会跑掉?
教师引导学生引入万有引力。
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力的定义
2、重力:
板书:(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了解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关系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系统了解
课
堂
练
习
一、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提示)
二、补充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重力的实例。
2、自制一个水平器,用它检验桌面是否水平。(写出所用器材,检验的方法及原理。)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登上月球后那些方面和在地球上不一样?并说出原因。
4、完成下表.
物理量
课题
13.2、重力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
方法
1、在搜寻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实验、讨论等方式了解重力
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小结:
1、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沾到尘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的概念: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或G=mg。
B、教室里吊电灯的线总是竖直向下。
C、盖房时,必须盖成竖直向下的,才牢固。
学生看书后归纳出: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
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做好上新课的准备
使学生初步了解万有引力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进行归类,并告诉学生:有的在本节课研究,有的在课后研究,有的在将来研究。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m—质量—单位(kg)
g=9.8N/kg 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举例:A、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
教
学
反
思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同学们提出猜想?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2)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
体会万有引力。
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
分析逐一排除,重力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找学生配合教师共同演示(天平测质量弹簧秤称重力)列表取数据3组,分析数据得出结
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标杆的动作,是因为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悬线法、支撑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教师实验演示。
阅读科学世界
区别和联系
质量
重力
区
别
概念
符号
单位
量性
大小与地理位置关系
计算公式
测量工具
联系
课后作业另附
板
书
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计
第十三章一、重力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2、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 mg。
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