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最新版
物理《重力》教案范文
物理《重力》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G=mg 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 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质量的电子秤、不同质量的重物。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knowledge,如“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授新课:a.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含义。
b.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 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d. 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得出公式G=mg。
3. 巩固知识: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方向的确认以及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掌握。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重力》教案通用
《重力》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mg)。
3.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方法,重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观察生活中重力的应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计算公式(G=mg)。
4. 讲解重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重力使物体下落的现象,解释重力的作用。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举例说明。
6.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大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作用以及与质量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的概念。
(2)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
(3)举例说明重力的作用。
(4)阐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物体的重力大小等于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mg)。
(3)重力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初中物理重力的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重力的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重力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1、重心概念的理解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二、新课教学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重力》教案优秀
《重力》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第十章第三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作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作用点。
3. 讲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学具进行重力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重力:1. 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4. 方向:竖直向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是多少?答案:20N。
2. 题目:重力的方向是什么?答案:竖直向下。
3.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否会随着它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答案: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基本知识。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加速度、重力位移等。
同时,也可以思考重力在其他天体上的表现,如月球和火星的重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方向的理解在本节课中,重力的方向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重力方向的理解常常存在误区,容易认为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或者是与地面平行的。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地球是施力物体,物体是受力物体。
3. 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其中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方向。
2. 难点:重力计算公式的运用,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重力的存在和方向。
3. 运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重力打下基础。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强调地球是施力物体,物体是受力物体。
3. 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观察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介绍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5.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
6. 小组讨论:探讨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重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2.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拓展重力的应用领域:如地球物理学、航天工程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方向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强调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重力》,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以及重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及大小。
难点: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落向地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重力的概念。
2. 实践探究:a. 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受到的重力,观察重力的方向。
b. 学生用尺子测量小球的半径,计算重力的大小。
3. 例题讲解:a.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b.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
b.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重力》2. 内容:a. 重力的概念b. 重力的方向c.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d. 重力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重力的概念。
b. 画出重力的方向。
c. 解释为什么物体会落向地面。
2. 答案:a. 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b.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c. 物体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及大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的重力发生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探究中测量重力的方向和小球半径的准确性;2. 例题讲解中对重力方向和重心的解释;3.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和答案的准确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关于地球重力变化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大小的计算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
- 实验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作用与目的:
- 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基本知识,能够准确描述重力特性。
- 学生学会了使用公式计算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能运用质量与重力的关系解释实际问题。
-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测量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在自主预习、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帮助学生提前接触重力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我学习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自然引入重力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等,使用教具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重力 初中科学 教案
重力初中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和作用点。
2. 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和方向。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重力的方向的理解和应用。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质量不同的物体。
3. 悬挂绳索或细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提问: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落地时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二、重力的定义和方向(10分钟)1. 讲解重力的定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说明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指向地球的中心。
3. 演示实验:用悬挂绳索或细线悬挂物体,观察物体静止时绳索的方向,验证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0分钟)1. 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
3. 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重力的作用点(5分钟)1.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 演示实验:用悬挂绳索或细线悬挂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重心位置的变化。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如物体悬挂、地球引力等。
2. 提问:请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力的定义、方向、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作用点。
2. 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苹果落地和悬挂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和方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重心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力的知识。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重力的定义和原理-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2. 重力的计算方法- 重力公式及其应用- 重力的单位和量的转换3.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斜抛运动中的重力作用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了解重力的作用。
2. 理论讲解- 介绍重力的定义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
- 展示重力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计算重力。
- 解释重力的单位和量的转换,并进行相关练。
3. 实验操作- 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 进行斜抛实验,观察和分析重力对斜抛运动的影响。
4. 知识巩固- 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总结重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地球引力对人体和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 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重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评估- 设计小测验,测试学生对重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 组织小组展示或个人汇报,评估学生对拓展应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重力理论讲解PPT-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实验装置、斜抛实验装置等- 练和测验题- 学生笔记、作业本等以上为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水平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等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4.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大小。
2.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运用举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出重力概念。
2. 讲解重力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演示实验:用实验或动画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5. 讲解重力的大小:引入G=mg 公式,解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6.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跳伞、举重等。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重力知识。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重力方向的掌握情况。
3.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重力大小和作用点的理解。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制作简易的重力秤。
2.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物体掉落等。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效果。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3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3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锤、质量不同的物体。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和重锤,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重力的存在和方向。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的知识,讲解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物理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发电、重力悬浮等。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重心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5.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为10N,求该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
答案:由于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该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为2N。
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是多少?答案:G=mg=2kg×9.8N/kg=19.6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较好,但在重力方向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重力方向的教学,可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最新物理重力教案,完整版下载
最新物理重力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十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重力”。
详细内容如下:1. 重力的定义及作用;2.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3. 重力的测量;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定义,了解重力的作用;2. 培养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能力;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牛顿定律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定义、测量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的判断,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天平、物体(如小球、钢笔等);2. 学具: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不能像气球一样飘起来吗?2. 讲解:(1)重力的定义及作用;(2)重力的大小与方向;(3)重力的测量;(4)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及使用方法;(2)分组进行重力测量实验,记录数据;(3)分析实验数据,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判断重力方向;(2)计算物体的重力;(3)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及作用;2.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3. 重力的测量;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的定义及作用;(2)判断重力方向,并说明原因;(3)计算给定物体的重力;(4)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力,使物体向地球靠拢;(2)重力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3)根据公式 G=mg,计算物体的重力;(4)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即重力越大,质量越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测量及重力与质量关系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判断重力方向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023最新-《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
《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重力》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最新物理重力教案,完整版下载
最新物理重力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二章《力的世界》,第三节《重力》。
详细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 重心及其在物体上的位置;4. 重力的作用效果;5. 地球上不同纬度重力大小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重心的概念及其在物体上的位置;2.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会落向地面、为什么地球是圆形等;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心的概念及其在物体上的位置。
难点: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心的确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物体模型、地球仪。
学具: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向地面落下?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上不同纬度重力大小的差异;(3)讲解重心及其在物体上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重心的位置。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2)让学生尝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3)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拓展:介绍重力在航天、地质等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重力2. 内容:(1)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重心的概念及其在物体上的位置;(3)重力的作用效果;(4)地球上不同纬度重力大小的差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物体会落向地面;(2)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3)确定一个长方形木块的重心位置。
2. 答案:(1)因为地球对物体产生了重力,使物体受到向地面的力;(2)重力大小为19.6N;(3)重心位于长方形木块的中心位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重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重力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以“重力”为主题,对初中物理课程进行设计。
重力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重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天体运动等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力学概念,如力的作用、摩擦力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更容易理解重力这一抽象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感受到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定义,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规律;(3)掌握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等;(4)能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3)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重力的一般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意识;(3)通过学习重力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5)强调重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
重力
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
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
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
(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
(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
说明g 的取值情况。
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 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 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 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
(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
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 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 )
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 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 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 一个成年人
C. 一本书
D. 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 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画出足球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5、如图所示,均匀金属圆环被吊在空中,请画出金属圆环所受重力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