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

学会自学,从长远意义上来说,要比学到某些知识和特定技能更有意义。综合现状,学生自学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学生自学意识淡薄,二、学生不会自学。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创设自主课堂,使之逐步主动自觉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合适的方法,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予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相结合,才能加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兴趣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愈显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是何等重要。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适应当今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有效对策,是一个人取得学业、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必经途径。教师通过教学不但要打开知识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去,还应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改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正进行着积极的努力,但综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没有明显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自学的意识淡薄。许多老师或不相信学生,或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浪费时间,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因而对学生一味地抱扶,教学设计重教不重学,练习设计强求一律,不留空间,

使学生失去了许多自主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连课前预习也是教师有要求则为,教师没布置则不为。二是学生不会自学。由于教师长期的重知轻能,日常缺乏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自学仅仅停留在“把书中的内容读一遍,把习题做一遍”的层面上,而不能顾及书中的重点和其中蕴藏的重要思想,因此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效果。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我觉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20—3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现在的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中学生创新意识强,思维性强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积累经验、多多交流,勇于摆脱传统数学教学教研的枷锁,最终搞好中学数学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一方面,老师应不断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新鲜感,在教学方法上、教学风格上都要进行创新,采用活泼、贴近实际的讲课方法和风格。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二、创设自主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恰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需求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探索创造,才能会创造、能创造。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教学“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一位老师曾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一:先出示书中例题的3小题,分别让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解答的三道等式:⑴18÷3=6、⑵18÷6=3、⑶3×6=18回答第(2)题求的是除数,第3题求的是被除数,从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方法二:先出示18÷3=6、28÷4=7、A÷B =C,让学生把这几道除法算式分别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测除法各部分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部分学生猜出关系后,有的表现出怀疑,教师引导他们去验证这些关系是否正确,于是学生间有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开书进行自学。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有的用算式进行验证,有的列举出了生活应用题进行验证,有的画图进行了验证。这两种教法的结果对比是,法一课堂气氛平稳,学生学的被动,虽然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那是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不熟练、易出错。法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由于关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得心应手,正确率高,课后许多学生都感到成功与自信。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们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不能像方法一那样,注重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该转变观念,像方法二那样,遵循“教师提供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来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指导探索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创设操作情境,调动

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深化了探索过程,极大地催发了学生探索创造推陈出新的积极性。

3、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二个圆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半径比是( ):( )、直径比是( ):( )、周长比是( ):( )、面积比是( ):( )。解答后学生发现它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等于它们半径的平方比、直径的平方比、周长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探索。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是要弘扬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