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景观研究_以福建省寺庙园林为例
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
社会效益的发挥是,合计单位在进行整体规划之前,就应当统筹把握到该区域的地质地貌情形与人文紧急状态,然后再进行合理设计与经济成本的投入。
此外,针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后期管理维护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需要进行预备管理,尽可能地挖掘出其中可进行开发的经济内容,运用稳定的资金来创造效益,以充分维持后期的管理运营,在生态性、观赏性以及经济性兼备的情况下来确保城市风景园林的发展前景,为城市居民持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满足其生活当中的各项需求。
3结束语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设计都在朝着大规模以及复杂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单位针对市民需要所提供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健康良好的生活空间,还为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为了能够有更为良好的发展与影响,就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地吸收先人的设计经验来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1]徐可颖.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6 (16):86.[2]施林.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居业,2016(10):75-76.[3]李萌萌.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园艺,2017,22: 62.[4]刘霞,华祝龙.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四川水泥,2015 (02):248.收稿日期:2019-2-16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余卉王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摘要:本文笔者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北方依山而建的卧佛寺以及南方位于城市中的寒山寺。
笔者通过对寺庙内植物种类的调查以及对植物群落的分析、对各种类植物进行文献上的查阅寻求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寓意两个方面着手,从而总结出南北方、城市及倚山的寺庙园林在植物种类及运用方式上的大致区别。
也从寺院的布局方式以及结构分析二者对宗教禅意的营造方式。
关键词:寺观园林;植物应用;禅意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052-02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支之一,其数量相对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要多很多。
泉州寺庙建筑有何特色
泉州寺庙建筑有何特色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寺庙建筑更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泉州的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泉州寺庙建筑在布局上独具匠心。
它们往往遵循着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到藏经阁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更彰显了宗教场所的庄重与神圣。
同时,寺庙内部的院落空间也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回廊、亭台楼阁等元素的巧妙组合,使整个空间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在建筑造型方面,泉州寺庙的屋顶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等。
庑殿顶庄重而大气,常用于大雄宝殿等重要建筑;歇山顶则显得轻盈活泼,给人以优美的视觉感受;攒尖顶则常常出现在钟楼、鼓楼等建筑上,独具特色。
屋顶的屋脊和檐角通常装饰有精美的脊兽和木雕,这些装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辟邪、吉祥的寓意。
泉州寺庙建筑的墙体也是一大特色。
多采用红砖白石的组合,红砖的鲜艳色彩与白石的素雅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墙壁上常常镶嵌着精美的石雕和砖雕,这些雕刻题材丰富,有花卉、人物、神话故事等,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寺庙的门窗设计同样别具一格。
门窗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扇形等,窗棂的图案精美繁复,有几何图案、花卉图案等。
透过这些门窗,阳光洒入室内,形成斑驳的光影,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泉州寺庙建筑中的斗拱结构更是精妙绝伦。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构件,它不仅起到支撑和承重的作用,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泉州寺庙中的斗拱造型多样,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装饰艺术方面,泉州寺庙可谓是集大成者。
寺庙中的木雕、石雕、砖雕、彩画等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木雕通常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雕刻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生活场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中日寺庙宣传的对比研究——以常州天宁寺和奈良东大寺为例
2020年第0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课题项目:本课题为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日寺庙宣传的对比研究——以常州天宁寺和奈良东大寺为例”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11055062Y 作者简介:朱馨瑾(2000-),女,常州工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李昱治(2000-),女,常州工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2日。
寺庙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宗教、建筑、政治、文学等很多方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寺庙文化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中日寺庙文化交流渊源已久,两国有很多学者从宗教、园林建筑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中日寺庙对外宣传方面的特点的比较,探究寺庙宣传对寺庙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中日寺庙宣传方式的特点1.1节日营销对于寺庙来说,节日营销是一种独特的宣传方式。
常州有一个的习俗,即每年春节要到天宁寺来“点罗汉”,按照自己的年龄为起点任选一座佛像,数到与自己年龄相同的罗汉,从其喜怒哀乐中,便可预卜当年的运程。
同样,每年的3月1日,在奈良东大寺会举行汲水节。
不管是天宁寺春节的“点罗汉”还是东大寺的“汲水节”活动,均是寺庙通过传统节日,抓住人们心理,组织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活动,并利用媒体等手段方式,扩大寺庙宣传的一种方法。
两座寺庙相似的节日营销方法,也是中日寺庙常用的宣传方法,通过节日或重大纪念日的特别宣传,增加寺庙在公众印象中的热度,从而扩大寺庙知名度。
1.2体验式宣传随着寺庙旅游业的发展,单纯的游览观赏已经不能足够吸引游客,让游客真正置身于文化体验中才能更加明白寺庙的文化内涵。
体验式宣传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新型旅游方式,更是寺庙传统与现代、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天宁寺素斋历史悠久,唇齿留香,加上佛地清净庄严,环境雅致,既可以调节生活,也是虔诚祝愿之意;东大寺的梅花鹿享有盛名,游客既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感悟自然,享受与小鹿相处的快乐时光,也能够从内心衍生出对寺庙的敬慕。
山林型寺庙园林空间的意境塑造——以香山教寺二期为例
[ 丁 福 保 .佛 学 大 辞 典 【 1 E : 物 出 版 社 ,9 4 4】 M .j 京 文 18 .
【 】 洪 .园林 意 境 的 审 美 机 制 【 】 5张 J .中 国 园 林 ,9 9 4 : 1 6 . 1 9 ( ) 6 — 2
Ar itc tsi Co e in n t Sp c o h il o Ty Te p e nc pto i he a e f t e H lwo d pe m l Ga d n: r e A Ca e t y o a g ha Te pl i Pha e I s S ud f Xi n s n m e n s I
香 山教 寺二 期位 于 宁波市 镇海 区九 龙湖 景 区内 , 地毗 邻景 区道 路 , 基 与道路 高差较 小 。 牌坊 正对 景 区 入 口方 向 , 一来 能够使 游 客到 达便 捷 , 来 突 出寺 院 的整体 形象 。 二
22 运 用 夹 景 . 出 主 体 形 象 . 突
香 山教寺 二期 背靠 达蓬 山 , 面朝 九龙 湖 , 山坡 半开 敞型 。 由于地 势高差 较 小 , 地 内部 有 自然溪 道 呈 基
( 任 编辑 : 亿 天 l 责 顾
首先, 采用 障 景 的手 法 , 围墙 和植 物来 障 隐建筑 物 , 用 车行 于蜿蜒 的道 路上 , 约看 到飞 檐一 角 , 境 隐 意 自成 ; 其次 , 用虚 境 的手法 , 钟楼 和 鼓楼 紧邻 道 路布 置 , 采 将 悠悠 钟声 、 咚鼓 声远 远 传 出寺 庙 , 整 个 九 咚 将 龙 湖景 区笼罩 其 中 。 而扩 大空 间感 受 。( 图 4所示 ) 从 如
林 空 间设计 带 来诸 多启 发 。九龙湖 香 山教寺 二期 景 区的规划 设计 , 正是 充分 运 用 了 中国古典 园林 的设计 智慧 , 对景 区进 行空 间布 局和 意境 营造 , 赋予灵 魂 , 使之 生动 而不乏 意蕴 , 为一处 旅 游胜地 。 成
佛教寺观园林空间特色研究
佛教寺观园林空间特色研究作者:张诗怡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5期[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园林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也影响着中国人的造园方式,尤以渗透到对待自然的态度为典型。
寺观园林也不例外,我国的宗教文化也影响着寺庙的景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能直接通过其空间布局与组成、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反过来烘托宗教氛围,传达宗教文化教义。
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广德寺为例,介绍广德寺园林景观空间及园林空间艺术特征,为其他地区寺观园林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寺观园林;宗教文化;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5-67-2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的寺观园林,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之和[1]。
空间作为园林最重要的设计部分,其本身的意义就不可否定。
而且寺庙园林的空间布局、序列组织等,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遂宁广德寺——四川省遂宁市的著名佛教寺庙园林作为“观音文化之乡”,自从建成以来园林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广德寺的空间格局基本无异,依然是呈庭院式的轴线对称的布置。
1 遂宁市观音文化与广德寺1.1 宗教文化对中国寺观园林的影响中国历来就信奉以礼为准则,包括建筑制度在内,宗庙作为以前的行政场所当然也不例外。
这种理性精神主要表现在寺观的建筑群体布局呈对称式,采用以殿堂为主的庭院式布局,形成轴线对称、庞大而主次分明的建筑群体[2]。
1.2 廣德寺概况遂宁广德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卧龙山间,也是沿山麓到山顶布局,这种选址方式是因地制宜,符合中国寺观园林的选址模式,也是为了为修行僧人道士营造自然幽静、远离尘世的氛围,同时也使广大信士对佛道二教悠然产生高不可攀、令人神往的追求。
遂宁广德寺,先名石佛寺,始建于公元618年,已有1 280多年的历史。
在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元),被封为“禅林寺”,最后在明武宗正德年间被封“广德寺”。
中国十大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中国十大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文档1:中国十大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1. 苏州拙政园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该园始建于明代,曾多次修缮和扩建。
拙政园以其精巧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园内有假山、池塘、亭台、廊宇等,每一处都展示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
2. 北京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壮丽的景观而闻名。
园内有山水、宫殿、寺庙等,构成了一幅宏伟而和谐的画面。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设计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3. 杭州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
它以其美丽的景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闻名。
西湖周围有山峦、湖泊、岛屿和古建筑等,构成了一幅美丽而令人心醉的画卷。
4. 苏州留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园内有曲水流觞、亭台楼阁、花坛和假山等,每一处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湛技艺和雅致氛围。
5. 北京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场所之一。
该建筑群以其宏伟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天坛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建筑物,每一处都彰显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6. 苏州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这座园林以其独特的奇山怪石和精巧的水系而著名。
园内有石径、水泉、假山和廊亭等,构成了一个精心布置的景观。
7. 杭州灵隐寺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寺内有古建筑、佛塔和群山等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画面。
灵隐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建筑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
8. 北京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
故宫包括乾清宫、中和殿、宜和宫等建筑物,每一处都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度发展和不朽魅力。
9. 苏州虎丘虎丘是苏州的著名景点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虎丘以其陡峭的山峦和古老的建筑而著名。
佛教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区为例
Vol.10 No.3 2020 DESIGN RESEARCH 设计艺术研究1704李成1,2 LI Cheng 李会云1 LI Huiyun 刘美博 1 LIU Meibo 孔德义1 KONG Deyi1.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School of Art,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50101 Jinan Shandong)2.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山东济南(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250101 Jinan Shandong)摘要: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活动是现代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佛教文化景观是一种新的衍生景观形式,为佛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和场所。
本文立足于佛教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区为基础,经过实地调研,从基址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手法、建筑及景观构筑物、置石理水、文化符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佛教文化对园林景观的积极意义,研究成果能够为千佛山风景区优化提升提供借鉴,为园林景观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园林表达形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佛教文化;园林景观;佛教文化景观;千佛山风景区Abstract: Buddhist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and Buddhist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uddhist thoughts. The modern cultural landscape is a new derivative landscape form, which provides an environment and a place for the spread of Buddhist thoughts. After fi eld research, based on the quintessence of Buddhism culture and Jinan Qianfoshan scenic are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ositive signifi cance of Buddhist culture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ms from fi ve aspects: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base address, plant allocation methods,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structures, stone-layout and water-designing and cultural symbol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Qianfoshan Scenic Area, and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s and garden expression forms.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uddhist cultural landscape ;Jinan Qianfoshan scenic area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0.03.004收稿日期:2020-04-25作者简介:李成(通讯作者,1968—),男,山东沂水人,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李会云(1996—),女,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美博(1994—),男,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德义(1996—),女,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以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例
中国幅员辽阔 ,名山众多 。每一座 山都展
现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与壮丽的人文景
观 交融辉映。在诸名山 中,除了有不少文 人墨
客的遗迹外,大多融合有佛教、道教等文化氛 围, 修建有大量的佛、道建筑。这些寺观在营
建过 程 中,无不对庙宇的选址 、园林环 境等极
为重视,同时也受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的古代地理学思想——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普 陀山是 中国佛 教四大 名山之一 , 中普济寺 、 其 法 雨寺 、慧济寺三大寺在园林空间环境 的营造 及 与风 水的融合方面堪称典 范。
1 普 陀山三大寺概况
11 普陀 山概况 .
普 陀山风景 名胜 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 山群
收 稿 日期 :20 .91 ;修 回日期 :20 — . 060.9 061 1 00
作者 简介 :丁兆光 (9 1 18 一),男 ,回族 ,福 建屏 南人 ,硕士 ,从事园林规 划设计 与理 论研 究 ;・ 讯作者 。 通
维普资讯
6 期
1 . 三 大 寺概 况 2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6 6 期 2006 1 月 年 1
浙
江
林
业
科
技
T CH. E
V0 . 6 No 6 12 . NO . V.2006
C. J OUR. OF z] j I NG FOR. S I & 田1 A
文章编号 :10—76(06 0 - 1—5 0 1 7 20 ) 60 40 3 0
丁兆光,等: 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
1 5
普济寺 、法雨寺、慧济寺是普陀山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三座寺庙 , 代表了普陀山佛寺的文化特征。 普济寺 , 俗称前寺 , 是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 位于普陀山的灵鹫峰南麓 ,占地面积约 3 0 其中建筑 7 0 , 0 m
“玛瑙寺”寺庙园林景观中的侘寂
“玛瑙寺”寺庙园林景观中的侘寂章节一:介绍玛瑙寺1. 玛瑙寺的历史和背景介绍2. 玛瑙寺的建筑特色和规模3. 玛瑙寺的重要性和意义章节二:园林景观中的侘寂1. 侘寂的定义和起源2. 侘寂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和体现3. 玛瑙寺园林景观中的侘寂元素章节三:侘寂元素的具体分析1. 枯山水和苔井的运用2. 自然石和浮石的摆放3. 玄关和过道的设计4. 鲜花和盆栽的选择和布置章节四:侘寂的思想意义1. 侘寂与禅宗思想的关系2. 侘寂对人们的精神追求的启示3. 侘寂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章节五:玛瑙寺侘寂园林的保护和发展1. 当前园林文化保护的现状2. 如何保护和传承玛瑙寺侘寂园林3. 未来玛瑙寺侘寂园林发展的思考和规划第一章:介绍玛瑙寺1. 玛瑙寺的历史和背景介绍玛瑙寺(Agate Buddhist Temple)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玄武湖畔玄武大道10号,与隔岸的中山陵、明孝陵隔水相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寺庙。
玛瑙寺始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玛瑙寺的主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寺内还有观音阁、藏经楼、禅室等建筑,每年吸引众多香客和游客前来参观、祈福。
尤其是玛瑙寺内的园林景观,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2. 玛瑙寺的建筑特色和规模玛瑙寺是典型的中国寺庙建筑,以古典园林为背景,融合了佛教文化和园林艺术。
整个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
主殿、钟楼、藏经楼等建筑群落与松竹梅、桃花源、幽谷叠翠、池塘山石等多重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园林画卷。
玛瑙寺建筑的特色在于注重规划和布局,建筑物之间精心安排,相互交错,形成多层次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同时,寺内还以宗教元素为主题,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清幽雅致的氛围。
3. 玛瑙寺的重要性和意义玛瑙寺是中国南朝梁代的古代寺庙,历经了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承载了多种文化和历史信息。
它是传统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部分,是对中国文化、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理解。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以南京灵谷寺为例
学研探索158环艺引言寺庙园林作为我国传统园林中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指的是与宗教场所相关的园林景观,例如寺庙、道观、佛塔等场地。
由于长期以来,佛家、道家修行者常选择山水之间修行历练、建造寺观,这些寺庙、道观天然而成风景优美的名胜,是建筑、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完美结合体。
由于一些著名寺庙受世人顶礼膜拜,历经成千百年未遭到巨大的破坏,并且历朝历代不断扩建,愈加辉煌,更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史迹与历史故事,使园林景观更融合了人文情怀,具有极高的游赏价值。
[1]寺庙园林由其特殊的天然环境,具有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截然不同的特质,不论在建筑造型、山水结构、色彩搭配等景观方面,还是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都有所表现。
寺庙植物景观设计离不开对植物的选择,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及其功能与意义的研究,并通过对植物的研究来实现植物的人性化。
寺庙景观通过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使人感受寺庙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风水文化、佛教文化、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意义重大。
闽浙地区是我国古代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地区的文化品质、地域特色、人文特点在寺庙园林中都有体现。
因此,植物不仅是园林的重点,同样也是寺庙园林研究的重中之重。
灵谷寺作为南京十大寺庙之一,寺庙内植物的特点、植物配置产生的意境以及植物配置的方式在寺庙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面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为江浙地区寺庙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点植物景观即是指园林中主要由植物所构成的景观,即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各类植物的色彩、外形、质感等美学特性来打造美丽的画面,供游人赏玩、观看。
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是集植物学、美学、宗教、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其配置应遵循着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但同时寺庙园林的植物造景也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一)地形自然,植被丰富长期以来,因教义指引、现实需要等原因,寺庙多建于远离城市的山林之间,选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之地修建庙宇,也因此,寺庙园林多具备了天然的风景资源,多自然地形、植被异常丰富。
案例--山体公园
案例一:厦门南普陀寺公园
南普陀寺位于市区五老峰下,建于唐朝会昌、大中年间。元朝至正元年 (公元1341)一度荒废,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 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重建,因为寺院是观音菩萨的主要道 场之一,又在我国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陀占地3万多平方米,寺院西侧新建的禅堂是南普陀面积最大的建 筑,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依次铺在南北纵向的 中轴线上,加上左右厢房、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 馆、佛学院教舍,所有建筑依山傍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建于 1926年,缘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
山顶 寺院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群
放生池 荷花池
案例研究:山
案例研究:山
案例研究:山
案例二:唐山凤Βιβλιοθήκη 山公园项目位置:河北,唐山 景观设计面积:约37公顷 唐山市凤凰山公园位于唐山市中心,现占地约37公顷。公园设计旨在将凤凰山公园与分布在公园周边的城市资源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成为城市的有机体, 使公园“消解”在城市之中,成为市民的“城市客厅”,激发城市活力。公园以“穿行”作为设计概念,将公园边界向城市打开,穿越公园的路径将风景编织进 市民的生活,公园与城市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穿行”丰富和扩展了公园的功能,使公园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园”,而是融于城市中的一段美好的生活 体验。 公园以雕塑的手法将道路、地形、植被、休憩设施结合起来形成新颖好玩的活动空间,让人们享受穿行所带来的乐趣,并且激发了市民的热情和创造力。公 园保留了有价值的活动场所及雕塑并进行改造,根据已有活动的需要增加场地的舒适度,使人们更加愿意驻足观赏和停留。重要的历史片段得到保留并与新的场 景相互叠加,使历史得到延续和发展。园内一些富有现代气息的设计则可为人们带来新鲜感,引发新的艺术、文化活动发生,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段。种植设计保留了园内植被,同时遵循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原则,选择地方树种;节水、易养护植物;水景设计注重节约水资源及循环 利用,并采用景观生态措施进行水质处理与净化;铺装及构筑物材料选择了透气透水和可回收材料,减轻环境负担。 借鉴:以“穿行”打破城市区隔,以共享推动融合,提供利于交往的空间,给予一种快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并且保留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元素,把历史与现代气息相融合。
闽南建筑---寺庙宗祠
一、艺术风格闽南民间寺庙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世俗化、伦理化、区域化、综合化。
世俗化指寺庙艺术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神性被有意无意的淡化。
闽南民间寺庙就建筑形式看,神格较高的如关帝圣君、保生大帝、观音大士、天上圣母等神明的居所宛如人间帝王的宫殿,金碧辉煌,神像大都威严中蕴含慈爱,让人感到可敬可亲,能倾听人间的倾诉并福佑一方。
神格较低的如各路王爷、八方散仙、土地山神则随处可见,他们的居处有的甚至与居民混杂在一起,其神像或为儒生武将或为绝代佳人或为憨态老者,神人之间界限模糊。
宗教信仰的世俗化集中反映了闽南人文性格中的务实、理性的特点。
伦理化指宗教艺术其教化功用的指向是儒家传统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无论是庙中二十四孝的绘画还是戏曲故事的演绎都带伦理教化色彩。
与西方基督教等宗教艺术不同,闽南寺庙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神本体,成为独立的艺术存在,并与传统伦理道德相结合成为对百姓教化的直观形态,表达的甚至是与信仰对象毫不相干的内容。
如数以百计的威惠庙壁画均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又如寺庙楹联的劝善仰恶的众多文辞,均为伦理教化的生动展示,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的、儒学的伦理道德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
区域化指闽南民间寺庙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从艺术创作的材料看,大都取材于本地,如石雕材质绝大部分是本地矿产花岗岩。
木雕则是以樟木、杉木和龙眼木为主,这类木材也为本地盛产。
如据传铜陵关帝庙与诏安玄钟关帝庙的神像为同一株樟木所雕。
从选题内容看,绘画、楹联的内容很多取材于本地的风俗、传说,如平和九峰城隍庙的《平和八景图》等。
从表现手法看,雕刻中之金漆木雕、色瓷剪雕,很能体现闽南区域的艺术特色。
即使是泉州元代犍陀罗式的雕刻也或多或少地溶入一些闽南区域的文化元素。
绘画中独立成幅、联合成组的连环画式绘制手法也颇具闽南风味。
综合化指闽南民间寺庙把各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以调动信众的观赏——嗅觉、触觉、听觉,烘托渲染宗教氛围。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分析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分析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做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
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
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
自然并没有下意识的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
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
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正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
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2.1寺因木而古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风雨侵蚀,难以长久,几千年或几百年之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
而名木古树不仅高耸巨大,具有强力的形体美,且皴痕记流年,给人以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感。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探微_周维琼
1 佛教寺庙园林的特点 1.1 宗教性 寺庙园林较之皇家园林、私家 园林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宗教性 质,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景观环境。 因此,它首先要满足僧众和游客在寺 庙中从事宗教活动的需要,这就要求 寺庙园林维持宗教活动建筑的基本格 局,如佛殿神堂必然成为寺庙园林的 中心;寺院中的水池多是供善男信女 积德行善用的放生池;为表现中国传 统思想中的宗法伦理关系的代表—— 秩序,而必然形成轴线式的多进院 落:从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 宝殿、藏经阁到僧舍、佛塔、石室, 按从事宗教活动的顺序逐一有序地展 开,形成充满宗教色彩的有序空间组 合;再加上佛塔、经幢、碑刻、摩崖 造像等宗教小品点缀其中,形成了既 具有宗教色彩,又亲和宜人、心旷神 怡的优美景致。 1.2 人文性 中国园林总是与文人骚客产生密 切的联系。诗词歌赋或篆刻于碑岩之
广东园林 200峰、怪石嶙峋,这些丰富的天然地貌 和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为寺庙园林 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从而创 造出了超尘出世的逍遥之境。例如: 陕西佳县香炉寺位于黄河西岸的绝壁 之上,滔滔黄水贴岸奔腾而过。镇江 金山寺依孤峰金山就势而建,重楼华 宇,鳞次栉比,景色甚为壮观。而昆 明西山太华寺建在山坡之上,背倚西 山,面向滇池,碧波风帆尽收眼底。 杭州灵隐寺则依山面水,择居山水, 坐观冷泉飞湍而下。杭州西湖的虎跑 寺也是贴临湖畔,依山傍势,寺内泉 水穿插,将西湖水景融入其中。自古 闻名的雁荡山,峰峦、瀑布星罗棋 布,大小崖洞更是神秘诡奇。最具代 表的就是合掌峰的观音洞,其处远观 为一天然洞府,近观殿宇择于其内。 殿左石泉洒落,水珠串串,是甚难得 的寺庙景观。无论是蛰居名山大川还是 潜隐于深山幽谷,寺庙建筑始终将其安 置在最亲近大自然的地方,不仅因为峰 峦叠嶂,群壑秀水易于创造出“琼山仙 阁”的境界;而且“山水之法”的“随 机应变”与佛教所提倡的“宽容和平、 随遇而安”可谓不谋而合。 2.2 借于自然 计成在《园冶》中说:“构园无 格,借景有因”,“因借无由,触情 俱是”,“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 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 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 分町 畽 ,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 体」者也”,“夫借景,林园之最要 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 应时而借”。既然佛寺建于自然环境 优美的风景区内,那么崇山峻岭、溪 谷沟壑自然是可以因借的极好元素。
寺庙园林意境的美学建构——以贵州省安顺市武庙景观设计为例
寺庙园林意境的美学建构——以贵州省安顺市武庙景观设计
为例
黄梁顺;黄建军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05
【摘要】作为中国自然山水画意式园林最高境界的园林意境,在寺庙园林中表现得尤为玄奥幽深.该文力图从现代美学的理性角度解析寺庙园林的深幽意境,通过抽象的图案对这种独特的东方景观进行概括,以启发创作主体从理性角度去营造寺庙园林的意境美.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黄梁顺;黄建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5
【相关文献】
1.名胜古迹环境景观设计初探——以贵州省安顺市文庙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J], 黄建军;孔佳雪
2.基于人口、经济、时间三维变量下的R分配模型建构——以贵州省烟草公司安顺市公司为例 [J], 周华;蒋光华;聂尧
3.基于人口、经济、时间三维变量下的R分配模型建构——以贵州省烟草公司安顺市公司为例 [J], 周华;蒋光华;聂尧
4.基于苗族文化特色的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以安顺市跳花坡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 冯丽;李美君;白新祥;张然;谢伟;周虹宏
5.田园纪录片的美学意境赏析和镜头语言建构——以《小森林》为例 [J], 朱广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寺庙案例-西庐寺
2.1 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单院式:这是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
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
(敦煌莫高窟宋代第61窟西壁五台山图的佛寺)纵轴式: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两条或三条轴线。
(敦煌莫高窟晚唐第85窟北壁药师经变的佛寺)横列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立成单院;中院最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
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全部由回廊围绕。
(敦煌莫高窟中唐第231窟北壁弥勒经变的佛寺)2.2 山地寺院的布局我国山地寺院建筑布局常常在保持中轴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形灵活布置,创造一种既符合寺庙严谨规则又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最早在西藏地区创立的。
西藏大昭寺是自由式山地寺院布局的典型范例,它甚至没有明显的主轴线,因地制宜,按照地形很自由的布局寺院各类建筑。
(西藏大昭寺)普陀山法雨寺、镇江金山寺都属于随地形起伏的“台地院”均采取“依高差分梯台,按地势划景区”的方法,寺院建筑围山层叠错落而建,塔楼高耸,轮廓线富有变化,从山麓一直建到山顶,形成“寺包山”的特殊景观。
黄山东部的皮蓬古寺、镇江焦山的定慧寺等建在山中的小盆地中,四周青山拱卫,秀色可餐,人称“山包寺”。
福建晋江的南天禅寺、厦门的南普陀寺,背山面水,寺庙设在向阳的坡地上,寺院依地形逐渐升高,低处则林木争荣,群芳荟萃,绿树浓荫中露出红墙翘角,高处则视野开阔,远眺四周青山绿水,景观变化丰富。
杭州的灵隐寺沿溪流在谷地中曲折布置,这类寺庙地处山坳山麓,其最大特点是山深林静,环境幽邃,一侧溪泉相伴,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九华山绝顶的天台寺、华山北峰的真武宫、泰山顶上的碧霞寺、峨眉山的金顶等寺庙,矗立于名山之巅,居高临下,与雄伟的山势结合在一起,呈现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寺观园林景观设计ppt
小组成员:张玲 赵小敏 汪琴 李靖 胡梦茹 张晓阳 宋德强
目录
• • • • • 寺观园林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寺观园林的特点 寺观园林的组群布局 影响寺观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 植物对寺庙园林各造园因素的景观 空间构成及作用 • 寺观园林主要植物及配置方法 • 寺观园林实例分析
寺观园林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二)植物与寺庙其他要素的景观空间构成
• 古人云:“山,骨于石,褥于林,灵于水”, “花间置石,必整玲珑,忌零确叠砌”,在寺庙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中,可以利用堆山等手段结合 植物配置,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效果,或者置 石与植物相配,即能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石重 在表现叠石之美,于假山置石间,点缀屈曲斜倚 之树木,披垂纤细虬之藤萝,起到凸显嶙峋、补 足气势的作用,如栖霞寺植物与千佛崖石窟(如 图),栖霞寺红枫与山石、鸡鸣寺植物与山石 (如图)。另外,阴湿的自然石阶及置石、盘根 等处,为了模拟苍石有时宜置以苔藓地衣,足以 见植物配置的艺术修养。
植物对寺观园林各造园因素的景观空间构成
• 寺庙园林中设置的水体,以“放生池”为主兼有 其他水体形式。“放生”善举源远流长,《列子? 说服篇》载:“邯郸民正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 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园林中的各类 水体,无论是作为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借助植 物来丰富水体景观空间,使之更富自然情趣,构 筑园林水体景观幽静含蓄的空间基调。植物与寺 庙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
(三)其它的原因
• 在寺观园林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一些其 它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寺观园林跨越朝代的 长久的传承特性,僧侣道士一代接一代的精心管 理,景观甚为古朴,形成了悠久古拙的氛围。 • 古庙大刹多保留有较珍贵的宗教文物及其他艺术 品,这些文物也促成了一种古雅的艺术气氛,装 点于园林的自然美景之中。 • 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院的第宅,转化为寺观,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寺观园林氛围。
城市地标性寺庙周围环境优化分析——以福州白塔为例
城市地标性寺庙周围环境优化分析——以福州白塔为例梁虎
【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2
【摘要】城市保留下来的地标性寺庙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物质体现.在城市快速建设中,大量现代物质元素严重影响了寺庙标志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感知.基于城市地标应具备标识性和导向性的属性,地标性寺庙视觉感知需满足可见、可达、视景美观三项目标.在分析寺庙景观特质及城市环境对视觉感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地标性寺庙周围环境的优化措施,包括不规则圆面视域构建、区段化视景处理、多层面观赏组织三方面,运用量化分析,完善地标物周围环境的优化处理.通过对福州白塔周围环境的优化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果可为其他历史建筑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总页数】7页(P1-6,18)
【作者】梁虎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州8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信息产业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促进效应分析——以海西中心城市福州为例 [J], 戴雯
2.探讨利用3S技术对小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方法——以福州大学城周围环境为例 [J], 许菁;阙丹丹;官荣柱
3.城市寺庙园林解说系统构建研究——以福州市西禅寺为例 [J], 池梦薇;张昌岳;俞书涵;朱里莹;兰思仁
4.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内河跨河桥改造分析——以福州文博桥为例 [J], 王清;王猛
5.城市步行环境优化分析——以农贸市场布局优化为例 [J], 赵倩玉; 徐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园林景观研究 —— 以福建省寺庙园林为例∷吴小刚 WU Xiaogang∷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Temple Landscape,Temple Gardens in Fujian从福建省寺庙园林景观的意义,福建寺庙园林的特点,阐释寺庙园林的人文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针对如何保护福建寺庙园林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建议,从而指导保护寺庙园林景观的实践工作。
福建 寺庙园林 景观/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 temples in Fujian Province,Fujian temple garden features,explain the templegarden and the human landscape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how to protect against the Fujian temple gardenswere summarized and a new proposal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of temples work.Fujian,temple garden,landscape/1.福建省寺庙园林景观的意义福建寺庙古迹遍布全省各个县市,宗教文化发达,福州被誉为“佛国”。
西晋太康年间始有佛教寺院。
唐宋时期,佛教兴盛,尤以禅宗为著,禅门五宗的兴起都与福建有密切关系。
现存的有14座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如福州西禅寺、涌泉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晋江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著名的寺庙,对台湾、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有很大影响。
由此,研究福建寺庙园林景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双重意义。
普遍性的意义显而易见,特殊性意义主要表现在:福建寺庙园林景观在造园、布局、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的寺庙园林景观融合了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园林艺术以及古代的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艺术。
福建寺庙内的古树名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令到访者怀古。
例如福州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
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
”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大雄宝殿右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于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迹”,非同凡品。
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
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访遏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
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由此,福建的寺庙园林景观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的有力实证。
2.福建主要寺庙园林景观的特点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
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
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
福建的寺庙园林种类繁多,香火旺盛,不仅是福建人敬香拜佛之地,也是福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寺庙园林的特点,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2.1 福建寺庙园林布局特点由于人文环境的因素的影响,使他分布相对理性,通常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和风景秀丽的区域。
福建的寺庙园林的类型齐全,地貌的特征较为突出,地形、地理、地貌的因素影响。
寺庙园林出现了以下三种布局方式:其一,福建省各个城边的寺庙园林设施设在寺庙寺址附近;摘要:关键词:检索:Abstract:Keywords:Internet:150其二,福建省各个城中的寺庙在寺址内部进行园林布置;其三,将天然的山水景观纳入福建的寺庙园林中,寺庙建构在风景秀丽的自然山水环境中。
到了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构筑达到了高潮。
总体来看,福建寺庙园林的布局既是规整又是多变的平面布局形式。
无论是严谨而又规整或是富有变化而曲折建筑或园林小品等,都存在一条核心中轴线,或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
2.2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福建的寺庙园林景观的特点福建的寺庙园林建造历史久远,多为历史悠久的古寺,但是因为自然因素影响,风吹、雨打、日晒等侵蚀,很少有原始寺庙园林保留至今。
福建的寺庙园林在历史上因为人为因素曾遭遇破“四旧”、灭佛、扫封建、战争、等毁坏,导致大量的历史文物流失,甚至被焚烧毁灭,目前,保存下来较少数量的文物,更为稀珍。
2.3 寺庙外围空间巨变,宗教氛围缺失寺庙始建时皆择址清幽之地,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几经变迁,如今的古寺庙很多毗邻闹市,寺庙外围的气氛烘托遗失殆尽。
比如霞浦建善寺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县城东郊华峰山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原名“建福齐斋”。
建在温麻县安东乡安民里大葛洪岭之北(今沙江镇古县村之南),唐朝置长溪县,景云二年随县治迁徙今址,更名“建善寺”。
贞元二十年,日本僧人空海大师随十七次遣唐使乘船涉海入唐求法,途遇飓风,漂至本邑赤岸,逗留期间,曾到本寺参拜,会昌五年,唐武宗灭佛,寺遂废。
宣宗大中四年,大千法师奏请恢复,御赐“大中建善”为额。
同年开坛传戒,度僧三十人,宋建隆四年,武威军节度馆驿巡官儒林郎吴慎辞撰写碑铭,今犹存。
乾兴元年改教寺为禅刹,称“建善禅寺”。
元祐二年,县令马康侯移县文庙于寺内,至大观年间迁出,明洪武十九年设僧正司署于寺,统管福宁本州及辖下的宁德、福安等县佛教寺院。
嘉靖己未年倭寇侵州城,县令徐甫宰恐寺为倭营及其蹂躏,不得已而令军民举火焚之,古物尽毁。
隆庆元年复建。
清康熙十年总兵吴万福、知州黄鼎扩建。
雍正十二年僧正司署随州升府而升格为僧纲司。
乾隆九年僧纲司云庵法师重修。
二十八年若贤法师、若义法师等续建,民国六年碧松法师重修。
民国三十年二月,值闽海战事紧张,霞浦县立中学迁徙至本寺,历时半载有余。
从1951年始,建善先后被县政府借用为儿童教养院、县纺织厂、农具厂、酱油厂、工艺贝雕厂和驻军某部所用。
至1983年县人民政府落实寺产政策,归还佛教协会,重新塑佛住僧,恢复佛事活动。
1984年列为本县开放寺院,嗣后由省人民政府下拨专款十万元人民币修葺殿宇。
1985年8月,霞浦县佛教协会迁址于内,会长青光法师兼主本寺。
1988年,县人民政府拨三万元人民币及地方檀越信士热心捐助续修寺院。
综上所述,不难想象现今的建善寺已无千年古寺庙的风范。
3.福建寺庙园林的保护3.1 当前关于风貌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园林的相关保护理论《古迹保护议案》英国1883年颁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条例,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也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律,《城市保护法案》法国1975年颁布,对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地段予以保护。
1964年通过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是全球范围内保护历史地段及文物建筑的国际性原则,简称“威尼斯宪章”。
它“不仅包括个别特殊的建筑作品,还包括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能够见证某种文明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还指出,只要是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决不可以变动它的任何地方,装饰或平面布局、新建改变形体和颜色、拆除或变动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1981年在佛罗伦萨召开会议,于1982年起草的历史园林保护宪章即《佛罗伦萨宪章》,即是《威尼斯宪章》代附件,是为福建寺庙园林等历史园林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佛罗伦萨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必须根据《威尼斯宪章》的精神对历史园林古迹予以保护,它既然是一个‘活’的古迹,保存进行就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
”《佛罗伦萨宪章》对于我国福建寺庙园林等历史园林保护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目前,我国有很多历史园林遗产,现虽有风景区保护和文物保护条例,但却没有专门法规和条款针对寺庙园林的,《佛罗伦萨宪章》是中国历史寺庙园林法规的参照和依据。
福建寺庙园林的保护,也应根据该宪章精神,制定具体相关条例,然后付诸具体实施。
3.2 福建关于历史建筑和园林的相关保护理论寺庙园林保护,我国相对起步比较晚,近年来,我国也陆陆续续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福建的各个城市也相继出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以福州市为例子:1996年7月18日,经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福州市颁布了《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2000年10月18日,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施行了《福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这些管理办法为福州市寺庙园林的管理和保151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记载历史信息的载体是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考古意义,必须保存历史印迹的原封不动。
福建寺庙园林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保护好这些文物和古迹对保护福建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古迹特色保护大体包括:历史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古文化遗址、遗迹、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等。
保护福建寺庙园林古迹点周围的环境不受破坏,也就从根本上保护了福建寺庙园林古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
3.3 关于福建寺庙园林保护提出的建议福建寺庙园林尤其要注重安全防火。
福建寺庙园林是佛教活动的场所,每逢过年过节,福建市民都有烧香拜佛祈愿的风俗,进香者连年增加。
拥挤的人群、燃烧的香烛等因素成为重要的火宅隐患,如果一旦失去控制,顷刻之间,会给寺庙园林带来灭顶之灾。
由含油质的木材制作是福建寺庙建筑的构件,加之年代久远,且香火长期受到木材的熏烤,极为脆、燥,遇火易燃,殿宇林立,毗连成片是福建寺庙建筑的特点,基本上都缺少安全距离和防火分隔措施,如果一座殿宇着火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火势就会扩大蔓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福建寺庙园林多“藏在深山”,以山林寺庙的类型为主,寺庙周围的茂密参天的树木和其他植被。
发生火灾后,会殃及周边的动物的栖息地和山体植被,救援难度相当大。
因此,应当加强福建寺庙园林的防火安全管理,消除各种火灾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首先,改善寺院防火的条件,配备基本的防火设施,定期维护和更换;其次,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防火责任制度,对寺僧进行安全防火教育;再次,强化对寺僧和香客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防火意识,降低火灾发生的一切可能性。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本文笔者提出,福建寺庙园林保护的重点在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利用高科技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福建寺庙园林,使之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利用,不断延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扯。
另外。
保护寺庙园林,应该以人为本,发挥寺庙内僧侣的积极主动性,响应“保寺、护寺、爱寺”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