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合集下载

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

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

社会效益的发挥是,合计单位在进行整体规划之前,就应当统筹把握到该区域的地质地貌情形与人文紧急状态,然后再进行合理设计与经济成本的投入。

此外,针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后期管理维护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需要进行预备管理,尽可能地挖掘出其中可进行开发的经济内容,运用稳定的资金来创造效益,以充分维持后期的管理运营,在生态性、观赏性以及经济性兼备的情况下来确保城市风景园林的发展前景,为城市居民持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满足其生活当中的各项需求。

3结束语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设计都在朝着大规模以及复杂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单位针对市民需要所提供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健康良好的生活空间,还为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为了能够有更为良好的发展与影响,就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地吸收先人的设计经验来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1]徐可颖.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6 (16):86.[2]施林.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居业,2016(10):75-76.[3]李萌萌.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园艺,2017,22: 62.[4]刘霞,华祝龙.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四川水泥,2015 (02):248.收稿日期:2019-2-16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余卉王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摘要:本文笔者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北方依山而建的卧佛寺以及南方位于城市中的寒山寺。

笔者通过对寺庙内植物种类的调查以及对植物群落的分析、对各种类植物进行文献上的查阅寻求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寓意两个方面着手,从而总结出南北方、城市及倚山的寺庙园林在植物种类及运用方式上的大致区别。

也从寺院的布局方式以及结构分析二者对宗教禅意的营造方式。

关键词:寺观园林;植物应用;禅意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052-02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支之一,其数量相对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要多很多。

精品点击苏州古典园林系列狮子林的佛门禅味

精品点击苏州古典园林系列狮子林的佛门禅味
2007 年第11期 初冬版
维则的弟子见其林木翳密,盛夏如 秋,虽处都市,却不异于山泉林壑, 便筑室以供奉其师居之。维则因其 师傅明本法师师承于浙江西天目山 狮子岩正宗禅寺,为表明其师承之 源,并因“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 石,有状如狻猊者,故名‘师子 林’” 。(元欧阳玄《师子林菩提正宗 寺记》 )狮古作“师” ,狻猊即师子, 古人认为能食虎豹;林即丛聚之 意, 《大智度论》云: “譬如大树丛
6
8 上下盘旋,宛若迷宫,尽管历代对 其艺术价值贬褒不一,但实际是: 游人至此,往往是“上方人语下弗 7 则以水喻其法性。 ”立雪堂、指柏 轩、问梅阁三处建筑物的景名都是 用禅宗公案来命名的。立雪堂(图 3 )取义于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菩 提达摩教求佛法的故事:慧可雪夜 立于门外向达摩问道,达摩不允, 至天明积雪过膝,仍不为所动,后 慧可自断左擘,终于感动了达摩, 于是传以衣钵。现狮子林玉鉴池中 有一太湖石峰(图 1) ,就是叙说菩 提达摩在梁武帝时由南印度来到广 东,再到金陵(即今南京)见梁武 帝,因武帝不懂“正眼法藏” ,于是 “一苇渡江”而至北魏,在嵩山面壁 九年的故事。指柏轩(图 4)是借当 时遗存的宋柏,用唐代赵州从谂禅 师在回答僧徒的提问: “如何是祖 师西来意?”时,指答: “庭前柏树 立”的故事。现指柏轩前的主景假 山上尚存二株桧柏的舍利干(图 5) 。问梅阁(图 6)则是因有宋代梅 花而取马祖问梅,赞以“梅子熟了” 的禅宗公案命名的。这种用禅宗公 案的景物或景名来启发观景及参禅 者,以领悟禅的真谛,可以说是狮 子林这座禅寺园林的一大特色,这 从元明时文人的诗咏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如周稷《咏玉鉴池》“沈 : 沈镜面平,澹澹清无底。山深风不
文·图 ◎ 卜复鸣
世称“百丈清规” ,凡有高超智慧的 和尚称长老,自居一室,其余僧众 则同居僧堂;禅寺的特点是不立佛 殿,唯设法堂。所以从狮子林当时 并无供奉佛祖、菩萨的佛殿,而只 有禅窝、卧云室等具有禅宗特色的 建筑名称来看,元末营建的狮子林 仍保留着我国早期禅寺的特征。当 时的狮子林有狮子、 含晖、 吐月、 立 玉、昂霄等五峰,以及栖风亭、小 飞虹石梁、卧云轩、立雪堂、指拍 轩、问梅阁、玉鉴池等“十二景” 。 “其燕居之室曰‘卧云’ ,传法之堂 曰‘立雪’ ,庭有柏曰‘腾蛟’ ,梅 曰 ‘卧龙’ 皆所故名。 , 今指柏之轩、 问梅之阁,盖取马祖赵州机缘,以 示其采学。曰冰壶之井,玉鉴之池,

寺庙园林的禅意创造

寺庙园林的禅意创造

寺庙园林的禅意创造第一篇:寺庙园林的禅意创造寺庙园林的禅意创造摘要:本论文以禅宗为线索,逐渐引出禅宗美学的概念,继而论述禅宗美学在中国传统寺庙园林中,以及在日本传统园林、现代园林中的体现应用;接下来通过类比分析,分析禅意创造在两国园林中存在的差异及原因;最后,从这个差异入手,分析、探讨和总结出禅意创造对中国寺庙园林及园林景观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禅宗意境;园林景观;日本禅宗一、禅宗的历史发展(一)禅宗起源及禅宗精神1.禅宗的兴起和发展禅,意译为静虑,表示宁静安详地沉思,禅宗即是从印度佛教的静虑修行发展而来。

隋唐时期,在强大寺院经济的影响下,禅宗兴起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具代表性宗派。

在其后的发展中,以南禅慧能禅师为代表,确立了禅宗在中国佛教的正统地位。

2.禅宗核心本质禅宗文化思想的本质就是禅宗的心性学说,即是通过自然达到人内在的超越。

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即佛性,人的现实生活是本性的外在体现,认识本性然后成佛即完成了“超越”。

禅宗反对离开现实生活寻求超越,要求从青山绿水中感悟禅意,从人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意,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

(二)佛禅结合的产物――寺庙园林禅宗通过营造佛家的心理环境,创造出独特的造园手法,成为中国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背景”之一。

禅宗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寺庙园林的形成和成熟,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庙园林就是修行人参禅悟道的现实环境。

寺庙园林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空间的融合,既要满足进行宗教活动的功能,亦要有提供僧人修禅、游人休闲的场所。

1.市井寺庙魏晋南北朝至两宋期间,禅宗思想出现自由发展的势态,寺庙受世俗审美的影响,追求人世间的景致,景观绿化在寺庙中越来越重要。

同时,“舍宅为寺”的现象开始普遍,使寺庙日趋宅邸化、园林化,因此市井寺庙一直跟私家园林有相近的面貌。

2.丛林寺庙唐宋之后,儒、释、道三教进一步结合,禅宗吸收各派理论,对寺庙园林的影响使其在园林化上达到鼎盛期。

古刹庭院,静谧禅意的美丽花园

古刹庭院,静谧禅意的美丽花园

古刹庭院,往往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仿佛能够让人远离尘世烦忧,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它们犹如一片静谧禅意的美丽花园,让人心生向往。

这些古刹庭院通常位于山水之间,或者靠近宁静的村落。

它们被葱郁的树木和盛开的花朵所环绕,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庭院内的小桥流水、假山亭阁、苔痕古瓦,都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尘世的喧嚣之外,这里宁静而安详,仿佛是一个人们最为向往的禅修之地。

在古刹庭院中,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那些古木参天、根盘土壤的古树,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

穿过庭院的小径,你会见到一座座精美的亭阁,仿佛将人们带向另一个世界。

可以在这里慢慢地漫步,欣赏每一个细节,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庭院内的花朵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品种繁多的花朵开满了整个庭院,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喜悦。

梅花迎春,桃花绽放,牡丹争艳,蔷薇娇媚,各种花朵在庭院中相互竞艳,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它们散发着芬芳的香气,吸引着蜜蜂、蝴蝶及其他昆虫前来觅食。

庭院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除了自然风景,古刹庭院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这些庭院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人所追求的艺术与智慧。

庭院的建筑风格、布局规划、装饰细节,都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与理解。

通过观察这些古老的建筑,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建筑的风格,还可以窥视古人的生活与文化。

庭院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禅意。

庭院的安静和宁谧,让人们可以沉思冥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在这里,人们可以沉浸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忘却尘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意使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生活。

古刹庭院,其实是一种美的体验。

漫步其中,人们仿佛与自然合为一体,感受到宁静和美的真谛。

这些庭院散发着一股神秘而迷人的魅力,使人们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无论是游客还是信徒,都能从中体验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与宁静。

禅宗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营造

禅宗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营造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9 一 l 1
园 林 与 景 观 设 计 3
、 /
应用 更是广泛 , 不胜 枚举 ; 苔藓类主 要有 : 仰天 皮、 绿 等, 作为极简主 义与结构主义 的代 表作的同 时, 亦成 为禅宗哲学 园林 喜爱 ,
在现代园林 中的代表。 藓、 圆藓、 重钱 宜藓 地钱、 品藻 、 青肤 、 土花、 水衣等【 引 。
量具有重要 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 文献
村科技 , 2 0 1 4 , 4 .
7 中耕 除草
树木根部杂草丛生, 会与树木争夺水分 、 养 分。 所 以及时消除 部的杂草,用中耕的方法 连根 锄掉并 埋入土 中,腐烂 后即成肥 料。 没有 草的地方也要雨后或灌 水后, 适时将地表 锄松 , 提高土 壤透气性 和保墒能力 , 有 利树根生长 。草荒严重 , 也可 用化 学除 草。但应注意 选择 适当的除草剂 , 以免发生药害。
5 防治树木病 虫害
度 的损伤 , 免疫 力下降 , 在 新栽环境 内易受病 虫害 的危害 , 所以 养护管理 期内一定要注意病虫 害防治,加强 水肥管理 以增强树
木的抗性。
件后, 应围篱或栅栏加 以围护。 为突出主要景观, 围篱要适当低些 ;
园林绿化树木 在移栽过程 中地上部分和根 系都受到 一定程 造型和花色宜简朴, 以不喧宾夺主为佳, 围护也可用绿篱形式。
9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 的快速发展 , 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对促进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 用。所 以在城市 园林 绿
6 防治 冻害及风害
化工 程中 , 加强对 树木 的灌溉 排水 的管理、 加强病 虫害 的防治 、

形容禅意幽静的句子

形容禅意幽静的句子

形容禅意幽静的句子
1、步入这片幽静的花园,仿佛瞬间沉浸在了禅意的海洋中。

2、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安静祥和,让人不禁沉浸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

3、枯山水里的石头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倾听天地间的沉默。

4、墙壁上的雕刻和装饰,既精致又简洁,让人联想到禅园里的清幽之景。

5、这里的微风悄然而至,轻轻吹散了压在人心上的烦躁和疲惫。

6、水波荡漾,倒影点缀,仿佛一场生命之舞在安静中恣意舞蹈。

7、枝繁叶茂的树木凉爽舒适,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喧嚣与烦恼。

8、这是一片让人心生宁静的净土,一方可以远离人世纷扰的江南园林。

9、喧嚣都市的喧哗已被安静的流水和古朴的桥梁所替代,仿佛如梦似幻。

10、微风吹来,花香飘散,恍若进入了昔日的寺庙,沉淀内在的心境与精神。

先秦两汉园林的几种形式及其解释

先秦两汉园林的几种形式及其解释

先秦两汉时期,园林建筑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和文学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造园理念和风格。

园林建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先秦两汉时期,园林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了一些典型的类型。

以下将针对这些主题进行探讨。

一、宫殿园林宫殿园林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种园林建筑形式,它们常常位于皇宫内或贵族宅邸中。

这种园林建筑常常是以宫殿为主体,配以假山、池塘、廊亭等景观,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

宫殿园林的建筑风格较为豪华瑰丽,富丽堂皇,表现了主人的财富与地位。

宫殿园林还常常与宫殿建筑相辅相成,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室景观。

二、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先秦两汉时期的另一种园林建筑形式,这种园林建筑常常位于富有的士族或商人家中。

私家园林的风格与宫殿园林有所不同,它更注重表达主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常常以自然景观为基调,有“借景造园”的特点。

私家园林的建筑多借鉴自然山水,以假山、溪流、松柏等景观为主要元素,注重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禅意悠扬的氛围。

三、寺庙园林在先秦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园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寺庙园林便是其中之一。

寺庙园林通常位于佛寺或道观内,以供僧侣修行和信众礼佛为主要目的。

寺庙园林的建筑注重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常以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观为主要元素,同时也融入了佛教的造园理念,表现出一种虚无缥缈、超脱尘世的意境。

四、墓园墓园是先秦两汉时期另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形式,它们常常位于贵族或皇室的墓地内,旨在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墓园的建筑风格常常以宁静肃穆为主,常以林木茂密、花草繁茂为主要景观,体现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怀。

以上是先秦两汉时期几种典型的园林建筑形式及其解释。

这些园林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审美理念,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崇尚和思考。

这些园林建筑形式的精髓不仅通过史书记载,更是源自古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杭州灵隐寺禅意文化游

杭州灵隐寺禅意文化游

杭州灵隐寺禅意文化游禅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佛教禅宗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独特境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禅意文化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杭州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中,有一个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地方,那就是杭州灵隐寺。

无论是身临其境的游客,还是追求心灵寄托的信徒,都能在灵隐寺中感受到禅意文化的独特魅力。

灵隐寺地处山水之间,背靠飞来峰,面向北高峰,山环水绕,景色如画。

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灵隐寺自晋代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游人,他们追寻着禅宗的真谛,品味着精神的寄托,仿佛穿越时光,与古人共鉴禅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灵隐寺成为了杭州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杭州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步入灵隐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雄伟大殿,这就是著名的雷藏寺。

作为灵隐寺的核心建筑,雷藏寺古朴典雅的外观散发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进入大殿内部,只见金壁辉煌,佛像庄严,弥漫着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气息。

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聆听佛经的诵读,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净化。

除了雷藏寺,灵隐寺还有其他许多独特的建筑。

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曲径通幽的藏经阁。

藏经阁坐落在山坡上,楼阁飞檐,曲径通幽,环境幽雅,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珍贵的佛经文献,还能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灵隐寺的东南角还有一座小巧别致的藏经楼,名为“枕幽楼”,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佛教壁画,感受到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

除了寺庙建筑,灵隐寺的园林景观也是其独特之处。

寺内的乾澡山、飞来峰、虎跑岭等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尤其是在夏日的暑热时节,这里的古木葱郁、清泉潺潺,令人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除了景观之外,灵隐寺还有许多佛教活动。

每年农历的四月八日,灵隐寺都会举办盛大的浴佛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朝圣者前来。

浴佛节是佛教传统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通过洗浴来洁净心灵、净化身心。

寺院中枯山水庭园的禅意表达——以南京牛首山佛顶寺为例

寺院中枯山水庭园的禅意表达——以南京牛首山佛顶寺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第11期[6]韩增禄.建筑与养生[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S1).[7]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8](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ClairCooperMarcus),(美)卡罗琳·弗朗西斯(CarolynFrancis)编著.人性场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屈甜利,李烨.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现代商业,2015,(24):40-42.[10]王俊.基于养生文化的现代养生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11]章晓庆,叶松青.上海老年社区规划和老年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7,(03):5-8.[12]王娟.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7):358-359.[13]孙福君,闫永庆,王昆,等.基于老年关怀的园林人性化设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94-96.[14]范晓莉.城市景观环境中步行道路系统通用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08,(01):113-117.[15]庞志杰,王继伟.老年人住宅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6):95-97.[16]靳飞.人口老龄化对于未来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5.[17]胡静.福建老年公寓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州市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08.[18]魏理树.园林中老人活动空间人性化设计浅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4,(03):79-83[19]杨洋.近郊型颐老养生园规划研究--以镇江市山水湾颐老养生园规划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5.[20]岳文吉.五维视角看健康(1)[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4,(04):薛超越,女,硕士研究生。

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

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

社会效益的发挥是,合计单位在进行整体规划之前,就应当统筹把握到该区域的地质地貌情形与人文紧急状态,然后再进行合理设计与经济成本的投入。

此外,针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后期管理维护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需要进行预备管理,尽可能地挖掘出其中可进行开发的经济内容,运用稳定的资金来创造效益,以充分维持后期的管理运营,在生态性、观赏性以及经济性兼备的情况下来确保城市风景园林的发展前景,为城市居民持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满足其生活当中的各项需求。

3结束语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设计都在朝着大规模以及复杂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单位针对市民需要所提供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健康良好的生活空间,还为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为了能够有更为良好的发展与影响,就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地吸收先人的设计经验来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1]徐可颖.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6 (16):86.[2]施林.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居业,2016(10):75-76.[3]李萌萌.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园艺,2017,22:62.[4]刘霞,华祝龙.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四川水泥,2015(02):248.收稿日期:2019-2-16寺庙园林景观禅意的营造———以卧佛寺和寒山寺为例余卉王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摘要:本文笔者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北方依山而建的卧佛寺以及南方位于城市中的寒山寺。

笔者通过对寺庙内植物种类的调查以及对植物群落的分析、对各种类植物进行文献上的查阅寻求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寓意两个方面着手,从而总结出南北方、城市及倚山的寺庙园林在植物种类及运用方式上的大致区别。

也从寺院的布局方式以及结构分析二者对宗教禅意的营造方式。

关键词:寺观园林;植物应用;禅意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052-02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支之一,其数量相对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要多很多。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寺庙园林中的禅意摘要:本文从阐述寺庙在中国园林化的演变过程出发,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析,探讨禅的意境在中国寺庙园林中的体现。

关键词:寺庙;园林;禅Abstract:This artical starts with the narration about the temples in the evolvement of China garden,then some examples of case analysis of the temple will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mood in China temple garden.Key words:Temple;Garden;Buddhist Mood1、寺庙园林化的过程1.1 中国的寺庙园林化的演变历程1.1.1 起始“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

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肿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

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

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1.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响。

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后移或另建塔院,并且逐渐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形态,具有了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变得世俗化、审美化了。

这一时期的寺院多是皇亲国戚所立,寺中建筑密度很大,色调华丽,并有山池花木的衬托,情调上早己不只属于佛教性质,而接近于一座园林。

并且,寺庙园林开始向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区转移。

古寺庭院中的静谧禅意:美景与心灵的邂逅

古寺庭院中的静谧禅意:美景与心灵的邂逅

在城市喧嚣的背后,藏匿着一片宁静而神秘的世界。

古老的寺庙,拥有绵延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寻求心灵慰籍与宁静的地方。

庭院是寺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禅意的最佳场所。

庭院中的静谧与美景相遇,让我们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进入古寺庭院,仿佛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传统的建筑与庭院布局,凝聚着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香火缭绕的庭院,布满蜿蜒的小径和参天的古树。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不拘一格,极富变化。

墙壁上的藤蔓爬满了瓦片,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如同一幅封闭的画卷,使人心生遐想。

庭院的景色常常关乎于季节的更迭。

春天里,桃花盛开,粉红的花瓣洒满了整个庭院。

微风拂过,花瓣如雨般飘落,像梦一般的情景让人陶醉其中。

夏天的庭院,茂密的树叶为寺庙提供了凉爽和阴凉,蝉鸣不绝于耳。

秋天的庭院有着一片金黄,枫叶纷纷飘落,犹如火焰般迷人。

冬天的庭院寂静无声,银装素裹,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静谧的庭院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让身心灵得到内在的平静。

庭院中往往有清泉,叮咚的水声伴随着脚步的声音,仿佛身处大自然的怀抱。

流水淙淙,如同佛音一般提醒着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条条光影斑驳的小径,令人仿佛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庭院中的石阶就像隐喻生活的跌宕。

踏着石阶的声音带着沉郁和沉思,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的起伏与波澜。

阶梯的高低不一,脚步的声音也随之变化。

有时,我们得去迈过比较高的石阶,可是高处的风景不容忽视,值得花费更多的努力去感受。

有时,我们下山的时候顺利也特别开心,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除了自然景色,庭院中文化元素的渗透也令人心旷神怡。

经典的字画挂于庭院的墙壁上,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艺术,启发着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香炉中的香悠悠地飘散,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宁静的感受。

举目远眺,能够看到高塔耸立,它们代表着智慧与宽容,也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古寺庭院中的静谧禅意,是一幅与现代喧闹世界截然不同的画卷。

浅析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中的运用

浅析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中的运用

浅析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中的运用作者:郭甲润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8期摘要: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运用从中国传统的寺院园林空间入手,通过对禅意景观的起源、概念等阐述,并根据实际寺院例子,结合史料文献相关资料归纳总结禅意景观的造景营造手法元素。

同时,寺院园林将禅宗思想与禅宗美学运用在禅意景观中,重点举例分析禅意景观中植物的配置及其常用的美学原则,分析其蕴含的佛家文化内涵,对禅意景观的营造提供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禅意景观;寺庙园林;造景元素;精神空间;美学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开始对精神境界有了更多的追求,各种类型的园林在学习国外与自我创造实践中发展起来。

伴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许多园林景观仅仅停留在满足功能和形式美观的层面之上,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观园林模式,很少注重超脱形式追求“精神”空间层次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佛寺景观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营造体系,但在一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何将中国传统佛教寺庙园林景观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禅意景观”模式,以达到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空间精神意境的设计,是景观设计师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调节心情,让人在精神层次上得以进步与升华,在空间中寻回心中的宁静与豁达。

一、禅意景观概况(一)禅意景观是将佛教寺院景观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与佛教寺院景观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风格。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种形式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皇家园林也不断发展,不仅追求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且还追求园林景观的隽秀。

古代私家园林作为官宦、富豪及文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体现了“文雅”与“禅静”审美意境的结合,将自然、建筑、诗歌、绘画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其清新秀雅、淡素脱俗、灵活多变、小中见大、深邃不尽的景境。

其隽秀婉转的形式与悠闲静雅的意境深深吸引了文人墨客。

寺院给人一种安静人心的力量

寺院给人一种安静人心的力量

寺院给人一种安静人心的力量为什么同样是房屋建筑,独寺庙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历史最悠久的建筑都有教堂或寺庙。

对人类来说,寺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信仰。

无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中国的寺庙多建在山林间,自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格调,一种超脱物外的气质。

在这样的意境中,相信每个人都会安静下来,仿佛这样自己也可以进入禅的境界。

古代,寺庙主要是用来祈福祭祀的,本身自带仪式感和庄重感。

现在,虽然很多地方的寺庙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但是这种庄重感早已在我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来到此处,便油然而生一种对神明的敬畏。

中国寺庙的布局,整体来说:结构方正,层层推进。

如果我们采用俯视的角度来看整体布局,就会发现方是寺庙的主要特点。

寺庙的布局一般是按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的顺序,以中线为轴,呈对称样式。

这样的排列,特别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把重要的东西集中在一条轴线上,层层递进,越往里面推进,等级越高,也就越庄重。

而且一般情况下,寺庙的方位都是坐北朝南。

到达山门之前,一般都有一条长长的进香道,朝圣者在爬山的过程中不断消耗体力,却加强了意志力。

踏上进香道的那一刻,便离寺庙更近了一步。

进香道的尽头,就是山门,又称作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有的山门还建成了殿堂的样式,两侧有两个手持金刚杵的力士充当门卫,镇宅保平安。

个别地方是哼哈二将,合口的是哼将,嘴巴微张的是哈将。

古时普通人只能走偏门,正门是给重要人物走的,一般只在大法会时才打开。

现代有很多地方也不走中间的门,一方面表示谦虚,不居功,不自傲;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间的门是给出家人走的,表示遁入空门。

从左边门进时先跨左边脚,从右边门进时先跨右边脚,进院子的方式是以顺时针绕建筑走动,顺时针的方向在古印度中表示吉祥。

城市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营造研究

城市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营造研究
3 . 4强 调 空 间 主 题
空 间的主题 会引导人们 的环 境感知 ,让人不 自觉地陷入空 间的场 所 精神 中去 。在 禅意空 间的营造 中有一个 明确的主题 ,不仅 会对空 间的禅 意体现有非 常大 的帮助 ,而 且能给人一 种非常强烈 的环 境暗示 。佛教 建 筑小 品如碑刻造像 、石灯 、经 幢等在禅意 空间营造 中的直 接运用是 加强 主题 的一个直观手段 ;此 外 ,从佛教禅宗典 故中提取主题 元素进行再 创 造也是加 强空间主题 的一 个手段 ,如直接在禅 意空 间中描绘 典籍 中的净 土世界与佛 教故事 ;将佛 教中特有 的形象 符号进行抽象再 创造 :用 空间 层次结 构表达禅宗修行 的过程等 。相 比而言 第二种手段 能给人更 多的遐 想空 间。
园林 绿 化
城市寺庙园林的禅 意空间营造研 究
胡 静[ 1 】李 旖 [ 2 】 【 1 】 四川 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 0 2 2 5 【 2 】 长安 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 71随着人 们生活压力 的逐渐增加 ,人 们 内心对 于远 离城 市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以禅 宗思 想为 内涵的禅意 空间正 是现代都市人群 所需要的放松心情、追求 自我 、感受 自 然 的具有 强烈的精神 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但是城市的 大环境又与禅意空间有一定 的矛盾 性,丈 章通过对禅意 与城市 的矛盾及禅意 空间特征的分析,从空间意境出发 ,提 出 了 化解城 市与禅意 矛盾的禅意空间营造手法。 [关键词 ]城 市 ;禅意 空间 ;营造手法 中图分类号 : T U9 8 6 . 1 文献标识号 : A 文章编号 : 2 3 0 6 — 1 4 9 9 ( 2 0 1 4 ) 0 4 . 0 0 7 6 . O 1
3 . 2象 征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禅学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禅学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禅学意境一、江南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与禅的审美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中国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

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得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还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即是其中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与儒、道等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

禅宗把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禅的烙印。

禅学通过深谙禅理的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深刻地影响到江南园林的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审美境界。

尽管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

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

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

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二、禅宗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文人士大夫们以禅的心境和态度来感悟和理解自然,他们超然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解脱,自由恣意的生活状态以及含蓄、自然、清静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使其精神理想得到寄托。

园林中禅的表现

园林中禅的表现

建筑——“禅屋”修建主题建筑,同时反映禅文化韵味。

禅意建筑的建设理念,摒弃反映传统森严等级的对称式建筑与一味追求豪华的铺张奢侈,转向为展现简单、纯粹的风格,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

在建筑形态上,与自然地势融为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在建筑材料上,至简纯粹,可以选用山石、木材、茅草等原生自然材料为主,突出自然古朴,弱化人工修饰与人工技巧。

园林——“禅院”以“禅意园林”提升传统旅游的庭院空间,建筑内部和建筑之间强化禅境的设计,可充分吸收我国传统禅意园林及日本“枯山水”园林艺术,构建别具一格的禅式园林。

禅式造园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从"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

"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的影响,日本造园艺术中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透露“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仅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的性格特征。

(三)环境——“禅景”以“自然禅”为理念,构建禅意山水景观,弱化人工化痕迹、杜绝粉饰化装饰,以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融禅学理念入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从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禅意思想,创造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园林禅意的智慧

园林禅意的智慧

园林禅意的智慧作者:王衡林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4期1 禅宗文化与园林禅宗文化,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佛教的智慧。

在古代,禅不但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

在佛教被引入中国后,禅宗的文化不但被人们用来修生养性,还作为一种造园手法被引进了园林中。

禅宗文化中“空”的思想,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安静平和的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正这种境界难以被达到。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将禅宗的思想通过叠山理水,草木虫鱼,的自然手法来造园,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真谛,表达了禅意的气氛,引起了人的禅思。

现如今,东方禅正在转化成一种人们生活中的智慧,当禅的思考与设计艺术擦出火花后,便能创造出有灵性的艺术设计。

因为,禅不仅仅是用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且能圆满回答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蕴含着拯救文明危机的智慧,关乎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归宿。

在禅看来,人类文明的起点,应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2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园林,是中国园林的4种类型之一。

有机地结合了宗教景物,人工山水,以及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园林形式。

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3种形式的园林,在我国道教佛教极盛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利用宗教达到统治的手段,大量建造了寺庙园林。

在南北朝时期,数量规模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寺庙园林中,禅意的营造主要有4 个重要元素。

首先是水,水在禅意的体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智者乐水”,禅宗文化里,水是智慧的象征。

水能静能动,顺应了自然又具有可塑性,极为灵动。

在寺庙中,一般设置放生池,在里面种植象征禅宗文化的白莲花放养锦鲤,既满足了观赏功能需求,又满足了禅宗文化的表达。

其次是花木,花木在园林里可以软化建筑的生硬线条,又可以点缀四季的景观,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为观赏者提供愉悦的心情。

增加景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禅意。

古刹禅意感受寺庙沉静与智慧的氛围

古刹禅意感受寺庙沉静与智慧的氛围

古刹禅意感受寺庙沉静与智慧的氛围古刹禅意:感受寺庙沉静与智慧的氛围寺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寻求心灵寄托、感受宁静与智慧的场所。

无论是古老而庄重的古刹,还是现代化而充满活力的佛寺,它们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禅意,让人深深着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寺庙给我们带来的沉静与智慧的氛围。

寺庙,作为供奉佛祖与菩萨的场所,内外布置都极其讲究。

宏伟的山门,象征着迈入寺庙的开始。

踏入山门,人们首先会被凌空挑起的形态吸引。

高大的佛像,丰满的曼陀罗,精致的浮雕……这些艺术之美,让人不禁沉思。

这里,无论是信奉佛教的人还是游客,都能体会到寺庙所传达的包容与宁静,而这正是寺庙禅意的体现。

走进寺庙,我们会被那份宁静所吸引。

远离喧嚣的尘世,身心似乎也获得了释放。

在这里,人们能够独自一人静坐、冥想,找回内心的平静。

无论是寺庙内部的大雄宝殿、观音殿,还是在草坪上、小径旁,香客和僧人们透过念经、敲木鱼等仪式,寻找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寺庙中悠扬的经声、檀香弥漫的气息、虔诚朝拜的身影,构成了寺庙特有的氛围。

这种氛围让人心生敬仰之情,也将人们深深吸引。

如今,不仅寺庙里有僧人的歌声,还有游客们互道珍重的话语,这种融洽与温暖让人想要停下脚步,沉浸在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里。

在寺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智慧的积淀。

佛经的研究与传承使得寺庙成为一个智慧的宝库,吸引着众多学者和信众前来参悟。

无论是私人居士还是寺庙中的高僧,他们都在寺庙中共同探索人生真谛。

这种寺庙散发的智慧,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发出自身的智慧。

在寺庙中,我们还能够学到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佛教倡导以慈悲为本,寺庙中的僧人们不仅是居士们的心灵导师,而且也是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们不分贫富贵贱,对每一个人都平等相待,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走出寺庙,我们带着心灵的洗礼,仿佛重获新生一般。

古刹禅意的氛围在我们身体里,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过对具体实例的解析,探讨禅的意境在中国寺庙园林中的体现。

关键词:寺庙;园林;禅
Abstract:This artical starts with the narration about the temples in the evolvement of China garden,then some examples of case analysis of the temple will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mood in China temple garden.
Key words:Temple;Garden;Buddhist Mood
1、寺庙园林化的过程
1.1 中国的寺庙园林化的演变历程
1.1.1 起始
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

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肿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

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

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1.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响。

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