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2.发展过程及成就
元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渐趋于衰落。但 寺观园林和寺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遍布全国,而且相对集中在山野风景地区, 许多名山胜水往往 因为建置寺观而成为风景名胜区。 佛教和道教受到政府的保护,寺观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庙、寺、院、庵、宫、观 共计187所,其中很多建置有园林。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寺观园林
1.背景概况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 受到普通人的信仰。加上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得以流行。佛教、道 教的盛行,使得佛寺和道观大量出现,遍布当时的市井、近郊及远离城市的山 林之中。
2.发展过程以及成就
道教开始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它讲究养生之道、长寿不死、得道成仙,符 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永留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 盛行,更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也兴盛起来。
2.发展过程与成就
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自世祖定 鼎北京至康熙六年为止,仅二十余年间,兴建寺庙、修复旧寺之数额已超过明 代全盛时期。全国有大小寺庙多达79620余所。
清代的寺观园林按照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寺庙 庭园
二、是寺庙 附属园林
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东汉的萌芽 期、魏晋南北朝的上升发展期、隋唐 的高潮建设期、宋元的成熟期和明清的衰退期。
时期
园林特点
东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代 明清代
少而精 繁花似锦,参天古木、鱼
跃鸟鸣,两相辉映 注重植树栽花 清净、恬适 寺庙建筑与庭园
园林发展历程 萌芽期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研究
2013年第4期现代园艺1寺庙园林的基本概念寺庙园林是佛教寺庙和道观祠庙的建筑合成的庭院,大多修建于自然风景秀丽的山林里,寺庙内种植着名贵的花木,寺庙周围又不许随意砍伐树木,寺外参天古树和寺内奇花异草相映成趣,雅致又不乏肃穆之感。
这样的意境无不吸引着名人雅士来此研读诗书,修身养性。
2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2.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寺庙的大量产生,进而出现了以寺庙场所为主体的寺庙园林。
此时的寺庙园林不仅坐落在城内,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寺庙园林内建筑密度很大,而且大多富丽堂皇,园林里环境优美,植物景观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东晋的慧远大师所设计营造的我国第一座山岳型寺庙东林寺落于庐山。
优美的东林寺被描述为“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洛阳伽蓝记》也记载描述了坐落在北魏洛阳城内外许多环境优美意境深远的寺庙园林,如“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松竹兰芷,垂列阶樨。
寒风团露,流香吐揄。
寺有三池,景乐寺堂庞周环,曲房连接,轻条佛户,花蕊被庭”描写的是景明寺;从这些记载描述的场景中,不难看出此时寺庙园林的盛况2.2唐代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兴盛局面。
佛教的13个宗派也已经确立,道教自身的完整的体系也已经形成。
寺庙的建筑规制也愈发完善,在古代供人们进行公共活动场所严重缺乏,而有着优美环境的寺庙园林则成了社会各阶层人们交往的公共中心。
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对,以文会友。
普通百姓则来寺庙烧香敬佛。
这样使得寺庙园林的庭院景观和园林绿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寺庙内繁花似锦,寺庙外参天古木,鱼跃鸟鸣,交相辉映,因此全国各地的许多寺庙都成为了风景名胜。
2.3宋代到了宋代佛教禅宗的盛行吸引了大批文人来寺庙修禅,与禅僧探讨禅宗。
简述寺观园林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寺观园林其实是由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元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寺观园林指的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是佛教和道教形成后发展的产物。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时局不稳,也为本土与外来的宗教传播宗教思想提供了条件,一时间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在此期间,佛教与本土的儒道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同化吸收,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由于因果,轮回之说被平明百姓喜爱接纳,而道教则是由于修身之道和长生不死之说流行于百姓和统治阶级之中,两教在此时期大盛于世,于是佛寺和道观开始大量的出现,由原先的城市逐渐开辟道场于风景优美的山野间,自然便形成了很好的园林景观。最先的寺观园林是其实是当时的一些官员佛教信徒捐赠出来的住宅里的宅园,当住宅变为佛寺,宅园也就成了早期的附属园林。到后来,宗教文化的盛行,也使得众多的宗教信徒以及许多的文人雅士游客前来上香游玩,为吸引香客而游玩驻赏,寺观园林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上就是寺观园林所形成的原因。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古代园林古代园林是园林发展的起点,主要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中国等古代文明的时期。
古代园林以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为中心,以人工景观和植物为主要元素。
古代园林注重景观的表现力和建筑的装饰性,常常以丰富多样的雕塑、壁画、喷泉等手法来增加景观的艺术效果。
第二阶段:文艺复兴园林文艺复兴园林主要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
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是注重对称性和秩序感,强调几何形状和比例的运用。
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此外,文艺复兴园林也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第三阶段:浪漫主义园林浪漫主义园林主要出现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是对文艺复兴园林的反叛和反思。
浪漫主义园林强调个性化和自然性,主张回归自然,追求自然景观的野性和原始感。
浪漫主义园林注重创造迷人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常常通过曲径通幽、湖泊、瀑布等手法来营造浪漫的氛围。
此外,浪漫主义园林还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追求季节性和变化性。
第四阶段:现代园林现代园林是园林发展的最新阶段,主要出现在20世纪以后的全球范围内。
现代园林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强调生态性和功能性。
现代园林设计时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活动,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多样性。
现代园林的特点是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水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扩展描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可以看出,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古代园林注重景观的表现力和建筑的装饰性,反映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文艺复兴园林以其对称性和秩序感,表达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性的崇尚。
浪漫主义园林通过回归自然和强调情感体验,反映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继而南北朝对峙,天下一分为二。
在这合而又分的300多年中,造园活动仍在不断发展。
先是在洛阳继承和利用魏的榴园,营建了琼圃园、灵芝园、石榴园、平乐苑、鹿子苑、桑梓苑、葡萄园等等园林。
西晋建国不久即南迁,其宫苑规模较之秦、汉要逊色,但是私家园林却继袁广汉之后争逐豪奢,最有名的是惠帝时期洛阳石崇所营的金谷园。
石崇是中国历史上以豪富、以珠宝斗胜的有名人物,他所营的金谷园,不仅亭台楼阁备极华丽,而且园林布置也请了高明艺匠,着意经营。
园内的水景和花木景色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谢安、汪辟疆、王道子等也都崇饰园林。
王道子使赵牙所营东第宅园,筑山穿池,列植竹木,并在水边仿宫人设酒肆沽卖,乘船就饮,把社会生活的“活景”搬入园中。
千余年后颐和园中的苏州河买卖街仍使用了这一技法。
城市绿化在我国也出现得比较早,如秦汉时期,即有行道树的规制。
现在记载城市绿化有文字可考者以建业为最好。
到晋室南迁,对建康的城市绿化、美化更是注意。
在宫城外种植橘树,宫墙内种石榴,宫殿和三台、三省官衙列植杨柳,从皇宫南面的夹道出朱雀门的道路上种满垂柳与槐树。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营建的园苑遍布城郊,其中著名的有宋的乐游苑、青林苑、上林苑、南苑,齐的晏湖苑、新林苑、博望苑、芳乐苑,梁的兰亭苑、江潭苑、建兴苑、华林苑、上林苑、玄圃、延香苑等等。
玄圃在台城东七里钟山之麓,楼阁奇丽,山水极妙。
其中的数百间楼观是用机关巧节制做的,顷刻之间可以建成,须臾即可撤除,迁移他处,可以说是一种活动房屋。
这种活动房屋在以后的许多园林中也常出现,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还有类似的活动帐殿。
北朝园林,首推北魏道武帝在平城所营鹿苑。
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逾数十里。
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内外。
此外,较为著名的北朝园林还有北齐的仙都苑,后燕的龙腾苑,后赵的桑梓苑、华林苑等等。
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多方面作用。
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多方面作用。
园林建筑是指在园林环境中为了美化、实用或创造特定氛围而建造的建筑物。
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如今在风景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1.古代园林建筑:古代园林建筑起源于中国,以皇家园林和寺庙为主。
如中国古代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以及寺庙中的亭台楼阁,是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花园设计受到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影响。
修建了许多壮丽的庭院、雕塑和喷泉。
意大利的维拉园林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是典型代表。
3.18至19世纪: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园林建筑逐渐融入城市规划。
18至19世纪的英国庄园、公园设计中,建筑元素更加丰富,如亭台楼阁、拱门、人工湖等。
4.20世纪以来:当代园林建筑在风格上更加多元,既有传统风格的延续,也有现代风格的创新。
独特设计的桥梁、露天剧场、雕塑等园林建筑成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多方面作用:1.美化环境:园林建筑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美化园林环境,增加景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2.强化空间感:亭台楼阁、拱桥等园林建筑元素有助于创造空间感,使园林更具深度和层次感。
3.提升文化内涵:一些园林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底蕴。
4.功能性服务:亭子可供游客歇息,拱桥可连接不同区域,露天剧场可用于演出活动。
园林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5.景点吸引:精美的园林建筑成为园区的独特景点,吸引游客,提升园区的知名度。
6.绿色建筑:在现代园林建筑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绿色建筑理念,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7.文化活动场地:园林建筑如露天剧场、花廊等可以成为举办文艺、文化活动的场地,促进文化交流。
总体而言,园林建筑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文化、艺术、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多重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体验。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
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佛教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园林艺术上的体现
庐山东林寺
3、唐朝时期
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 到全盛。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成为主导。佛 寺成为各阶层市民的平等交往的公共中心。 形成了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 山、九华山、普陀山,“佛门四绝”——台 州国清寺、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 州玉泉寺。寺院竹木森森,环境清幽,庄 严肃穆,既为人们参禅修炼之场所,也是 人们探幽寻趣的好去处。
东西两侧及其他建筑: 僧寮、香积厨、斋堂(食堂)、客堂 (接待室)。
大悲禅院山门
哼哈二将
钟楼、鼓楼
佛号声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天王殿
灵隐寺韦驮天
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一 切难容之事; 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峨眉山报国寺
4、宋代以后
宋代以后,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 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又有了新的 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 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 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派。
杭州净慈寺
5、明代以后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移至北京。寺庙 园林与私家园林日趋相似,讲究景观疏朗、 雅致和自然,融人工建筑于山水之间,形 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
由于佛教园林选址自由,或大道广衢,或名山大 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风景 地貌,给佛寺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 环境意蕴。 佛教园林一般与宗教活动场所、生活供应区融而 为一。宗教活动区由殿堂、塔、阁组成,为寺院 的中心位置,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 整、封闭静态的究竟,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
三、佛教寺庙园林在园林艺术上的体现
有许多寺庙园林在营造上都以禅宗精 神贯穿始终。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 的, 而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 产生丰富的美感, 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 现。
4寺庙园林
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圆寂 后置放骨灰的墓塔区,有唐代以来 的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 塔230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其中 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6座、元 塔49座、明塔151座,余为清塔或时 代不详者。
左图为 少林寺 内一石 碑。记 载了十 三棍僧 救唐王 的故事。
与自然景观结合的造景手法
景点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园林景点提供游人 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意境,给游人一种精神享 受。将山林、水体、建筑、地面、声响、天象和气 象等因素为素材,巧运匠心、反复推敲,组织成为 优美的园林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法有:主景、配景、 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 景。
在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里,尤其是中庭内的园林,通过略 微简化的形式,山水草木所表现的大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 了富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贝聿铭事务所 旨在实现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民用建筑的结合,而中庭花园 则起到了纽带作用。除水池和山石之外,花园的其他地方都 是两边对称的,给人以踏实可靠又风趣活泼的感觉。水深 4.5m的池塘清澈见底,天空的倒影在水中不断变化,给花 园增添了立体感;水中游动的金鱼,既是幸运的象征,又增 添了不少情趣和动感。巨竹矗立于花园中,日光穿过柔软的 竹叶散落下来,成对的月窗给花园增添了情趣和间隔。
寺观园林
目录
• 1.寺庙园林 • 寺庙园林的发展史 • 寺庙园林的特点 • 2.道观园林 • 道观园林的分类 • 道观园林的处理手法 • 3小结
寺庙园林的发展
• 1、佛教的起源: •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始于汉代。佛 教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由古印度迦 毗罗卫国王子乔答摩· 悉达多创立。西汉后 期,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 佛寺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 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扩充规 模,精化景观。
中国传统汉地寺院园林的历史沿革
2019·05一、汉魏南北朝“舍宅为寺”———园林化早期印度佛教僧人不务农事,托钵行乞,化斋度日,露宿草莽,并没有寺院园林的概念。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始了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进程。
东汉年间,为迎接从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及经书佛像,官府将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改为安置僧人的住所,供其讲经布教。
佛教初传,中国对于印度的“伽蓝”建筑并不了解,加之佛教徒对于修行场所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于是官方建筑便作为佛寺的初步形制延续发展了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政权割据,民不聊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也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无法主宰命运,不得不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之中。
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此时的佛教发展达到空前的状况,并与儒学、玄学相融合发展,广大士人开始学习佛法,僧徒也将研究玄学作为修行的一部分。
北魏皇帝带领大臣们捐助修建寺院,民众也纷纷“舍宅为寺”以增加自己的功德。
《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
[1]在佛教的强盛发展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北魏时期佛寺多达一千多座,到了北齐,更是超过三万。
贵族富豪“舍宅为寺”奠定了早期佛教寺院形制的基础。
这些私人宅院,一部分已经过园林化的修饰,自然景色优美怡人,成为中国传统佛教园林景观的重要来源。
在《洛阳伽蓝记》中就对所列举的大部分佛寺园林化或庭院绿化有具体的描述:北魏时的白马寺“浮图前,奈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寺院中已有大片的沙果林与葡萄架,绿荫繁实,已形成园林之氛围”;景乐寺“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2];正始寺“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3];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
庭列修竹,檐拂高松。
奇花异草,骈阗阶砌”[4];“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笛东联合(北京)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12-12-25)分类: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古典园林在其自我演进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以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艺术表现与物质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园林体系,以鲜明的个性屹立于世界园林中,影响着世界园林的发展。
一、历史演变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发轫于夏商周。
至先秦,“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已初见端倪。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与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促成了唐宋园林的兴盛。
至明清,中式园林最终成熟并发展成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体系。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分析看,中国古典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
图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演变二、自身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讲求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擅长“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追求诗情画意相熔铸的情境韵味,因而显示出含蓄、凝练、隽永,犹如诗歌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意趣。
可以说,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况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唯其如此,颐和园才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无论其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够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
中国古代园林(图表)
曲廊:四景区700多米的曲廊相连
中部景区
以山为主,池水居中
明瑟楼
涵碧山房:俗称荷花厅
东部景区
峰为主,全园精华之所在
留园姐妹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
五峰仙馆:全园最大的厅堂;俗称楠木厅
林泉耆硕馆:俗称鸳鸯厅
揖峰轩
西部景区
自然景色
北部景区
田园风光
个园
始建于明朝
清朝重建
园名:园主“性爱竹”
苏东坡“宁可食Biblioteka 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
四季假山
春山:石笋;春山宜游
夏山:湖石;夏山宜看
秋山:黄石;秋山宜登
冬山:雪石(宣石);冬山宜居
豫园
始建于明代
“奇秀甲于东南”;
大假山:豫园精华,
明代遗物,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
清晖园
广东顺德
国内现存最大的一所著名热带园林
馆轩---小巧玲珑、开敞精致的建筑物。
如: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台---台基能保持其牢固,台面能保持其平坦,四周虚敞结构稳重。
楹联
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对子。
匾额
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上的题字横额。
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也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篆隶行书为多,较少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
世界上最长的长廊---728米长;
546幅西湖胜景、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
政治活动区
仁寿殿
帝后生活区
玉澜堂、乐寿堂
风景游览区
万寿山:前山---豪华;佛香阁颐和园的标志
排云殿 全园精华汇集之处
后山---幽静;苏州街 仿古旅游江南商镇
浅析洛阳寺庙园林发展历史及其环境特征
2018年第5期现代园艺规划上提供参考。
首先,在三道沟村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展产业规模,丰富产业样式,增加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与民俗旅游。
充分利用三道沟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既增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延续性,又满足了游客的观光需求。
其次是建设公共空间,可以利用废弃的空地和原本利用率不高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来打造利于村民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娱乐活动空间。
在构建三道沟村独特的乡村生活氛围和提升村民的归属感的同时,也为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另外,对于村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该尽量保持院落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延续其生活生产的基本功能以及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传承的精神功能。
在对原有建筑进行修葺和更新时,延续传统建筑原有的材料、色彩和肌理。
在建筑外观上注重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传承。
在不影响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提升居民的舒适度,延续传统建筑的生命力。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尊重整个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准和舒适度,注重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文脉的传承。
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长期保护和发展战略。
(收稿:2018-01-17)[1]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2):189-194.[2]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4]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5]王云才,杨丽,郭焕成.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6(4):466-472.[6]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7]张亚萍.朝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浅析———以朝阳县三家子村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0-356.[8]韩伟.朝阳村落民居建筑囤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9)基金项目:2017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20170540071)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7BH151)阶段性成果。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建筑⽂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佛教在传⼊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寺院建筑之美展⽰出宗教与⾃然天⼈合⼀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构建的⽆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流⽔和蓝天⽩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僧⼤德⼼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情怀。
⾃殷周⾄唐代的⼀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成的传统模式。
殿的位置是崇⾼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
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为准则、仪式、以及僧⼈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
佛教传⼊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
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
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了深远影响。
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时。
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
到了宋代,以殿为中⼼的佛教建筑,⼜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
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门、西净、浴室等。
⾃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寺庙园林simiaoyuanlin寺庙园林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发展寺庙园林最晚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出现。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环堂”。
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特点寺庙园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②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寺的发展历程
寺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寺庙在中国被视为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
寺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寺庙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建立的,以供奉神灵和祖先。
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逐渐发展成为佛教的重要场所。
佛教寺庙的建设开始兴盛起来,其规模也越来越大。
佛教信仰在中国逐渐扩散开来,寺庙成为信徒们虔诚敬拜和修行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逐渐变得庄严肃穆,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寺庙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例如提供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
一些著名的寺庙成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很多学者和文人前来参观交流。
寺庙所在的地区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旅游景点。
然而,寺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与挑战。
在一些政治运动中,寺庙遭受了破坏和封闭,许多僧人被迫离开寺庙。
但是,寺庙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始终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和保护。
如今,寺庙在中国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寺庙保持着其信仰和宗教功能,同时也开放给游客参观。
寺庙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精华。
寺庙也成为举办文化活动和庆典的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总的来说,寺庙作为中国宗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代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会文化的象征。
寺庙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班级园林技术09-3姓名岳封学号090146330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关键词:寺庙园林;儒学;道教;佛教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点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较其他3种园林分布更广。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66所佛寺大部分提到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有“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描述。
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园林有唐宋时期的灵隐寺、慈恩寺、法门寺,明代的香山寺、碧云寺、大觉寺记建于清代的“外八庙”等他们或以寺庙附园闻名,或者重于环境周边绿化,均根据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风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有着丰富面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史人们道德的基础,是普通群众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人生的基本观念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哲学则承担了宗教的这些社会功能和任务。
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儒、道、佛三者之间共同融合促进了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发展,本文是从传统哲学的视角解析寺庙园林艺术精神生成之缘由,探讨寺庙园林艺术独特的个性品质,进而阐释其对当前园林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1 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寺庙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传入中国,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汉代是作为当时中国流行的道术而传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班级园林技术09-3姓名岳封学号090146330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关键词:寺庙园林;儒学;道教;佛教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点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较其他3种园林分布更广。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66所佛寺大部分提到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有“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描述。
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园林有唐宋时期的灵隐寺、慈恩寺、法门寺,明代的香山寺、碧云寺、大觉寺记建于清代的“外八庙”等他们或以寺庙附园闻名,或者重于环境周边绿化,均根据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风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有着丰富面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史人们道德的基础,是普通群众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人生的基本观念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哲学则承担了宗教的这些社会功能和任务。
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儒、道、佛三者之间共同融合促进了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发展,本文是从传统哲学的视角解析寺庙园林艺术精神生成之缘由,探讨寺庙园林艺术独特的个性品质,进而阐释其对当前园林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1 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寺庙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传入中国,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汉代是作为当时中国流行的道术而传播的。
这一时期佛教所讲的“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之类的思想,已为中国所固有。
“灵魂不死”的思想在中表现为“有鬼论”如《诗经·大雅·文王》说“三后在天”,精灵升退;《庄子·养生主》有“薪尽火传”比喻,至于“因果报应”,佛教与中土所说不尽相同,而汉时所流传者实与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理论相贯通。
这一时期甚至佛教信徒也自称佛教为“道术”。
牟子《理惑论》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
而对儒家之书“靡不好之”的牟子,转而“锐志于佛道”,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这说明佛教也影响到儒家的思想领域,且给当时的儒家以相当的冲击。
而佛教也借助儒家的思想及词语以利传播,由此可见,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与本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互相参透、吸收。
佛教一方面依托道教以“佛道”的方式来发展,另一方面它对中国儒家文化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佛教思想主张因果报应、轮回转身、灵魂不死,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群众有着极大的诱惑,佛教一时间迅速流行,影响远超过儒学等中国传统宗教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舍宅为寺的风气随之而起。
达官贵族为了皇帝、祖先、家族折福讲宅院舍位佛寺,而这些宅院往往本身就具备优美的园林环境,在舍为寺院后,一定程度上成为后世新建寺庙园林的蓝本。
自此,寺庙融入了更多的府第和住宅的建筑形式,有了阁楼和花木,佛寺的标志性建筑——印度佛教的浮图(佛塔)、石窟不再是重要的佛寺设置,寺院更讲究景致的优美。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繁藻,或青凫白雁,浮沉于绿水”。
说明了寺庙的园林化特色。
唐宋之后,在儒、释、道三教合流德总趋势下,禅宗吸收佛教各派理论充实禅学,又接受儒、道的影响,在宗派组织和禅学理论上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也有了新的兴造,如五山十刹位代表的江南禅寺等。
这一时期的寺庙园林依山就势,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独特的一派。
由此可见,寺庙园林的兴盛与发展与禅宗哲学的兴起到成熟的过程,是大体同步的,它们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庙园林则是中国僧众的理想天地。
明朝时期,佛教中心移至北京。
寺庙园林讲究景观的疏朗自然,融人工建筑与山水之间,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
在园林发达地区,多数寺庙都建设附属园林。
2 传统哲学思想在寺庙园林中的表现2.1选址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个人修生养性之处,其选址突出仙境神域特色。
或借峰峦、崖畔之势造昆仑蓬莱之景,或借自然洞穴或山间盆地造就理想的壶天模式,这与道家的山水审美形式相符。
道家认为,自然物的美,只要听任其自然的天性就够了,而技艺和艺术的美,则要“以天合天”,殷循客观的存在来调动人的艺术创造力,以获得自然美的艺术,这就是道家的艺术美学观。
这种自然哲学以“无为”(即自然)为真,以“人为”(违反自然)为伪,最终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为了使得寺庙环境融于自然,貌似天成,作为寺庙建筑的风景地貌,也应具备雄伟高拔、深邃清幽、险峻奇绝、秀丽淡雅的特征。
除道之外,佛亦讲究“四谛、八道”,崇尚清净无为的修身境地。
唐以后的禅家更是追求“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儒学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为天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
孔子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加上世俗玄学家以旷达放任。
纯任自然为风尚。
因此,寺庙的建造多于名山大川,与自然风景区紧密相连。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川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寺庙建筑均依山就势,且乡土特点明显,少人工装饰,着力于“因地制宜”、“景到随机”,在峰峦叠嶂、群壑秀水中创造出“琼山仙阁”的境界,这与“山水之法”的“随机应变”及道教提倡的“随遇而安”相符,也显现了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
2.2建筑布局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观念和儒家礼仪,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教化性空间是影响寺庙建筑布局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
《诗·小雅》中郑玄笺云:“规者,正圆之器也。
”规者为圆、矩者为方。
讲规矩就是论方圆。
儒家的礼制,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伦理观念对传统建筑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依循“人轮之轨模”的设计原则,使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佛教寺院也沿袭了这一布局模式。
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通常有一条由主要空间的建筑序列所形成的南北纵向的中轴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
最南边为山门,山门两侧有钟鼓楼。
进山门后迎面是天王殿。
天王殿后为一院落,正对大雄宝殿,两侧为法堂,最后是藏经阁等。
大型寺院常常有多进院落(纵向)及水平跨院。
鉴于山林陡峭狭窄之地,建筑不易舒展,为了在相地选址中,巧于因借,是得建筑与环境结合自然,寺庙园林布局平面形式也不完全是四合院形式。
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名,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佛违,后天而奉天时。
”讲的是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
在儒家看来,事物是由不同因素、不同要素,甚至是异质的元素所构成的,这些不同的、异质的因素之间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并且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寺院园林虽不完全是四合院形式布局,但都有一条明确的主轴线,这正是布局的精髓所在。
有了这条主轴线,才能体现儒学的宗法伦理关系,反映社会秩序。
2.3意境表达意境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心中产生的现象。
山水景物本身无知无情,不能与人沟通,但人在悠游山谁之时,能够火的明澈虚静、悠闲自在的情怀,从而感悟人生的乐趣和永恒的道理。
禅宗主张通过个体的自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与自然并不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生浑然如一的整体,而内心的体验便是上升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一切都是由人心而生。
如明黄檗山寺有诗云“坐卧一溪环绕,不知几变沧桑”。
又如明释道贞《礼普陀寺》云:“攒峰峭壁势排空,大海中间山最雄······。
潮声叶落龙吟外,”天籁时闻僧梵中。
何必辛勤寻解脱,耳跟触处即圆通。
”禅宗讲究限定性越小,想象的空间越大,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烦。
除了追求“自然”之外,得意忘象、求之向外也是道教美学思想中重要的方面。
这在老庄思想和僧家理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禅宗讲究那种“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陶渊明又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得意忘相,值得是欣赏者对“意境”的追求。
寺庙园林在意境创造方面是淋漓尽致、多姿多彩的。
设计者以自然的植物材料、巧夺天工的建筑、含义隽永的楹联,运用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手法,把有限的园林空间布置得意韵生动、联传古今,使游览者体会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意境。
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唐陆羽曰:“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覆,潜奔漱玉之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无不禅理,草木花卉皆是玄机。
传统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达到追求自然意境的形而上的高度,真正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3 寺庙园林的类型3.1宣仁庙宣仁庙俗称风神庙,位于东华门外北池子大街路东2号、4号,清雍正六年(1928)敕建,嘉庆九年(1804)重修。
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故赐号“应是显佑,庙曰宣仁”。
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额,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清代皆以春秋二仲,遣官致祭。
”该庙庙门坐东朝西,面向帝王之居紫禁城,殿宇均坐北朝南。
主要建筑有琉璃砖影壁、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山门上悬"敕建宣仁庙"石额。
今该庙建筑基本尚存,但因年久失修,均显破旧,现为某医院所使用。
3.2三元宫三元宫是广州市最大的一座道教寺庙。
它坐落于越秀山南麓,南临应元路,往前是中山纪念堂,北靠越秀山。
三元宫的前身因在城北之故,俗称作北庙。
相传它是赵王庙,是为奉祀南越王赵佗而兴建的寺庙。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赵佗墓可能在越秀山越王台;而越王台则在观音山(孙中山纪念碑东面,镇海楼南部)上,它是南汉时的歌舞岗。
北庙旧址在象岗,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前后。
南越国灭亡后北庙渐废。
到了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信奉道教,公元319年,他在原北庙旧址建造了越岗院,用于传授道家学说。
当时,葛洪投其门下钻研道术,并娶其女鲍姑为妻。
到了唐代,越岗院曾一度更名为佛教的悟性寺。
宋代又复称为北庙。
明代洪武年间,即1380年前后,广州扩展北城,凿象岗而建北门。
时北庙正当门楼位置,于是庙迁至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