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

合集下载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本文作者:宿小白罗汉本期摄影:宿小白一个夏日融融的季节,二度造访晋北云林寺。

前年来时,恰逢寺庙大修,未能进入殿内参观。

那时尘土飞扬的寺院,如今变得一尘不染、秩序井然,透出一股清爽。

甫一至此,心境也随之而清净悠然。

大雄宝殿云林寺为两进院落式布局,现存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之物。

大殿为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形制古朴,姿态优雅,出挑的飞檐令人激动。

在这塞外小城居然存有等级如此之高的建筑,不禁让人愕然。

殿内佛坛上的三世佛一字排开,均为泥质金装塑像,法相庄严,气度不凡。

释迦两侧的阿难、迦叶二弟子似冥想一般悄然而立,两尊威武的护法金刚拱卫左右,两山墙下那些形态各异的佛像,则是十八罗汉坐像。

墙壁上还绘有一铺精美的水陆画。

如此富丽堂皇,如此斑斓多彩,便是这座殿宇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三世佛迦叶护法金刚护法金刚相对于主佛的程式化,十八罗汉像尤其精彩。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原指小乘佛教徒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以自身解脱、求得涅槃为最终归宿。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主张以佛法成就众生,提倡佛灭度后不入涅槃驻锡世间弘法的阿罗汉精神。

由于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未曾预期的任务,释尊要在他们之中遴选。

选中的人从最初的四大罗汉到十六罗汉再到十八罗汉,最后甚至出现五百罗汉,罗汉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可见一斑。

罗汉罗汉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罗汉像,则是从唐末五代和北宋发展起来的。

随着佛教的本土化特别是禅宗的兴起,罗汉从附属于人们对佛的信仰中独立出来,以罗汉为题材的宗教艺术作品大量地出现,禅门喜塑罗汉像,文人争写罗汉图,一时蔚然成风。

罗汉不同于佛菩萨像受宗教仪轨的限制,罗汉像的塑造多打破常规,风格独具,朝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罗汉像多为胡貌梵相,尤以五代贯休为代表,《宣和画谱》称其罗汉画“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后人称之为“禅月式罗汉像”。

宋代之后,罗汉容貌日益汉化、本土化,从早期的神性中解放出来,人性化成分增强,发展成一种“世态相”的罗汉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世俗的审美趣味和写实性的美感要求。

佛境——现代佛教建筑的建筑意

佛境——现代佛教建筑的建筑意

第j章中目传统*#∞“女5与“境”
建筑意”
(Architeeturesque)概念是由梁
思成和林徽因(如图3-6)从文
化审美角度,于1932年在《平
郊建筑杂论》中以散文的形式首
次提出。

“建筑意”是一个具有中
国特色的建筑审美概念,它立足
于传统的“意象”“意境”‘‘境界”
的美学学说和“诗意”“画意”的
美学学说,并且结合了建筑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摘抄如下“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段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的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他们所说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

但是建筑师要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与‘画’以外的‘意’存在。

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后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1凭吊与兴衰的感慨:偶然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精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笔,请问那时代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管欣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5)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研究,将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分为三类,从寺庙建筑布局、有关佛教小品的安排和植物配置等不同角度透视中国佛教寺庙不同空间的意境塑造,分析现代园林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园林环境.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管欣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2
【相关文献】
1.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J], 管欣;李丹
2.安徽沿江地区佛教寺庙建筑环境空间布局的文化意境研究 [J], 高春妍
3.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研究 [J], 李晨
4.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J], 尹丽
5.五蕴视角下佛教寺庙空间意境营造——以五台山菩萨顶为例 [J], 王崇恩;崔月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作者:程华侯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千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使心灵得到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隆兴寺;空间;意境;美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3-02千年古刹——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

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1000多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中。

一、空间之美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寺庙是我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

它的建筑和布局,受到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大小、位置、高低、屋顶、腰檐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趣味。

正定隆兴寺现有面积825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的山门(天王殿)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

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自牌楼门进入,门内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

牌楼门的设计在这里起到沟通内外空间、错落景物的作用,使空间合中有开,实中有虚,富于哲理。

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34 0053 02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收稿日期:2008 07 24作者简介:管 欣(1976 ),女,硕士,讲师,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李 丹(1980 ),女,硕士,讲师,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管欣 李丹摘 要:通过对宗教空间意境的分析,希望人们重视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城市环境。

关键词:佛教,寺庙宗教空间,意境塑造中图分类号:T U 252文献标识码:A1 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

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1]。

境 ,本源于佛教中的名相概念,作为佛教术语, 境 的定义主要是感觉的存在。

或者说,境是人客观的生活、景物。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故称为境。

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又直接反映造园者人生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思想感情。

中国佛寺园林作为寺庙园林中的一部分,借助自然山水,在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上,让自然的灵逸之气充溢内心,抚平不宁,使之高拔,超脱尘俗,以实现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的 大我 。

使其与惟我独尊的皇家园林、文人墨客创造的私家园林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

2 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佛教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一支,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空间之外,还有其特殊的空间环境!!!宗教空间,即供奉佛像和进行佛教礼仪活动的空间。

宗教功能在寺庙建筑中占有主要地位,其意境主要是通过合乎佛教礼制的建筑布局来表现,并因寺庙的类别不同而有着不同变化。

首先,其总体建筑是完整的、合乎规范的。

我国建筑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安置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摆放于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遵此法。

因此,作为中国建筑基础的有关神圣空间的观念就被同心、南北轴心、东西对称这3条原则所控制。

浅谈中国寺院园林的意境塑造——以文殊院为例

浅谈中国寺院园林的意境塑造——以文殊院为例
园林与建筑
A R T EDUCATION R E SE A R C H
摘 要 : 意 境 是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精 神 与 灵 魂 。 该 文 主 要 探 析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四 大 类 型 之 一 的 寺 院 园 林 ,以 四 川 省

成 都 市 青 羊 区 的 文 殊 院 为 例 ,阐 述 建 筑 、山 、水 、花 木 四 个 方 面 ,分 析 寺 院 园 林 在 遵 循 佛 教 文 化 教 义 的 基 础 上 是 如 何 袁
意的作用之一。
4.花木之境
三 、浅析成都文殊院的意境塑造
“寺 因 木 而 古 ,木因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文殊院,总 寺 而 神 ”。文殊院的古
占 地面积为2 0 余 万 平 方 米 ,是成都市内被 树多为银杏、青 冈 ,这些
保存得最完整的寺院园林。其最早建于隋 历经风雨沧桑的古树静
代,清康熙年间被改名为文殊院。院内至今 静 地 矗 立 在 文 殊 院 中 ,
值和文化意义。名胜园林以景点为主,较著 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 路 径 上 ,不如说观赏者也是画卷的一部分。
名的有杭州西湖的小瀛洲等。 3. 按地域特点区分
堂、斋 房 等 功 能 用 房 ,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 目不暇接的景色触发观赏者百转千回的思 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 绪 ,园中的 ,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 教 文 化 影 响 , 游人身在其中犹如赏一
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起止于前后照壁 幅名画,又如读一篇游记。
m
ili
m
林 的

境 塑 造
模 ,功能上是作为游憩休闲的场所。私家园 的中轴线长200米 ,在这条线上的分别是天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佛教建筑以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色彩悦目为特点,其空间设计和装饰艺术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宝藏。

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宁静清净”,即以虚空和静默为最高标准。

这种宁静清净的空间设计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包括:一、方位布局佛寺应选择宁静的地势,不仅要避开喧闹的街市,还要避免山水多变的地方。

如宋代的灵岩寺,便是采用了深宅大院的布局方式,建筑和自然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二、空间尺度佛教建筑的空间尺度也是宁静清净的。

建筑的尺寸通常采用比例分割法,以避免人们在建筑内部的感观上受到太多的干扰。

同时,在佛教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还加入了相应的隔间和屏风,既有利于防止外界的干扰,又能够营造出一种完美的空间氛围。

三、主材料佛教建筑的主材料通常为木材和砖石。

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建筑采用了砖石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而在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主材料则更多地运用了木材,木质建筑材料给建筑带来了自然、素朴的质感,更好地表现出了佛教文化的内在精神。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观大方,更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一、建筑构件的装饰佛教建筑的构件装饰以雕刻为主,包括石雕、木雕、陶瓷雕和铜雕等等。

构件雕刻的内容多为佛家的故事、佛像、花鸟虫鱼和几何图案等。

二、壁画佛教建筑的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由于佛教禁止制作佛像,所以人们通过壁画来表现佛教思想和艺术美学。

佛教建筑的壁画内容则以佛教故事、精神内涵、历史人物、神仙道场、图案等为主。

三、贴画佛教建筑的贴画最早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以画作贴于墙上为主,画中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和角色。

贴画是佛教建筑装饰中体量较小的装饰,但在整体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寺庙建筑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信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佛教寺庙建筑中艺术与信仰的融合。

一、建筑风格中国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种类繁多,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共同存在的。

比如典型的寺庙建筑通常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后殿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具有象征佛教教义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天王殿供奉护法神,而大雄宝殿则是佛教寺庙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像并进行佛教仪式。

后殿一般用于僧侣休息和进行日常活动。

寺庙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采用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以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和多重屋顶的形式,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此外,寺庙建筑还遵循“严整、庄重、对称、和谐”的规则,给人以平静和宁静的感受。

二、雕塑艺术佛教寺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寺庙内的佛像、菩萨像和护法神像等都是雕塑的主要对象。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佛像的雕刻取材广泛,包括佛陀的各种姿势和表情,每一个佛像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雕刻佛像需要经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佛教教义和追求智慧的内涵。

此外,寺庙内的菩萨像和护法神像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和智慧的神灵,而护法神则是佛教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所依靠和供奉的神灵。

这些雕塑形象各具特色,通过雕塑艺术形象地传达了佛教信仰中对于慈悲、智慧和保护的追求。

三、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在佛教寺庙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内的壁画和屏风画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成为佛教信仰与艺术相结合的精华之一。

壁画是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壁画通常绘制在寺庙的墙壁和天花板上,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佛教故事和教义。

建筑空间设计的禅意美学营造分析

建筑空间设计的禅意美学营造分析

建筑空间设计的禅意美学营造分析禅意美学是一种以禅宗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追求的是一种平静、淡泊、超越、空灵的境界。

建筑空间设计的禅意美学营造则是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融合禅意美学的审美追求,营造出一种淡泊超凡、空灵静谧的空间氛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建筑空间设计的禅意美学营造分析。

一、设计构思上融入禅宗思想禅宗思想主张“心如止水”,即把心平静下来,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获取内在的平静、安详和自由。

建筑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在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质运用等方面,营造出“止水”的空间氛围。

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师可以通过降噪技术降低噪音干扰,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以此来达到静默化时心的目的;其次,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视觉需求,营造出通透明亮、环境平和、简单自然的空间体验;最后,建筑的布局也应该有利于人们在空间中体验自然、放松身心,例如使用大面积的落地窗、设置开放式阳台等。

其次,在色彩搭配上,禅宗思想主张“薰陶人心”,即通过柔和而不刺眼的色彩给人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使人们心情平静、自然泰然。

设计师可以运用柔和而不刺眼的色彩,如淡白、米色、淡黄等,进行搭配,使空间中的色彩和谐、柔和,有利于人们营造出平静的氛围。

再次,在材质运用上,禅宗思想主张“素净无华”,即不要让材料本身成为主角,而是更注重材料的质感、纹理、形态等。

设计师在运用材质时应该注重人们对材质的感知体验,减少过多的装饰和图案,避免空间的杂乱,使空间更具纯净的美感。

此外,建筑材料也应该讲究环保性和自然性,使用天然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等,使空间环保、自然、健康。

二、设计手法上的禅意营造禅意美学注重的是人们的感性认知,因此在设计手法上也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空间的感知需求,通过设计手法的选择,让人们在空间中能体验到禅宗思想所追求的平静、淡泊、空灵的境界。

首先,在体验空间的厚度上进行设计,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氛围。

设计师可以通过增加厚度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空灵超脱的感觉,让人们在空间中体验到良心、心流、心境充实的感觉。

佛寺在景观的营造方式及审美意趣

佛寺在景观的营造方式及审美意趣

佛寺在景观的营造方式及审美意趣
佛寺作为一种文化建筑,其景观营造方式和审美意趣通常体现以下特点:
1.和谐平衡:佛寺的景观设计注重平衡和谐,追求自然与人
造景观的统一。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被选择,创造出宁静、和谐、平衡的氛围,以营造修身养性的空间。

2.自然与人工结合:佛寺的景观常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自
然山水、湖泊、溪流等元素为基础,融入人工修建的庭园、建筑和雕塑等。

景观呈现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美感,体
现出虚实相生、一体共生的哲学思想。

3.动静结合:佛寺景观的营造方式注重动静结合,通过布局
上的层次感和空间变换,创造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氛围。

例如,修行者可以在静谧的庭院中冥想,同时欣赏到金碧
辉煌的佛殿和流水涌动的自然景色。

4.建筑体量与细节:佛寺的建筑体量通常庄重宏伟,象征着
威严和庄严。

建筑装饰上的细节则注重雕刻和装饰元素,
如佛像、石刻、壁画等,以表达对佛教信仰的敬意和美学
追求。

5.色彩与意象:佛寺的景观常使用大地色系、金色和蓝色等
具有深远意义的色彩,以营造庄严、神秘和安宁的氛围。

同时,各类佛教意象和符号也被广泛应用于景观设计中,
如莲花、佛手等。

6.心灵净化与超越:佛寺的景观设计不仅以美学追求为目标,
更注重在视觉上的心灵净化和超越体验。

通过景观的营造
和布置,让人们在自然与人工的环境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与宁静,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协调。

总的来说,佛寺的景观营造方式以和谐平衡、自然与人工结合、动静结合和美学意趣为特点,旨在营造出具有精神意义和美感的空间,引导人们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般都放 在核 心位置 。其 空 间布 局特 点是 重点 突出 , 等级 森严 ,
础 的有关神 圣空间的观 念就 被 同心 、 南北 轴心 、 西对 称 这 3条 东 原则所控制 。其 次 , 佛像 中有尊 像 、 塑 、 群 影壁 , 总数 近 80余 尊 , 0
从诸佛 、 菩萨 、 天王 、 韦驮 、 诸天 的组合 安排 上 , 明显体 现 了大 乘 很
2 佛 教寺 庙宗 教 空 间的意 境塑 造
佛 教寺庙 园林作 为 中国园林 的一支 , 了优美 的 自然环境 空 除 间之外 , 还有其特 殊 的空 问环境—— 宗教 空 间 , 即供奉 佛像 和 进
建筑 个体空 间处在相对独 立、 规整 单一 、 狭小和封 闭静 止的形态 ,
以适 应少数人事佛 的静 态宗教活动 , 为信徒 提供“ 收敛心神 ” 的精
神 牢笼。
行佛教礼仪 活动的空间 。宗教功 能在寺庙 建筑 中 占有主要 地位 , 其 意境 主要 是通过合乎佛教礼制 的建筑布 局来表 现 , 因寺庙 的 并
类别不 同而有着不 同变化 。
2 2 建 于 郊外 的寺 庙 宗教 空 间的意境 塑造 .
这类佛教 寺庙宗教空 间的意境塑造 , 其宗 教空间常采用宫廷 式 的基本格局 , 即佛寺 中的山门 、 钟鼓楼 、 王殿 、 天 大雄宝殿 、 藏经 楼等宗教 活动建筑 , 按香 客 事佛 活动 的顺序 , 一条 中轴线 向纵 沿
内里供奉 佛像 , 般体形 一 俗, 以实现“ 静故 了群动 , 空故纳万 境” 大我 ” 的“ 。使其与惟 我独尊 空间多数利用原来 的卧 室或 主要建 筑 , 不大, 多为 观音 或佛祖 , 无其 他面 目狰 狞者 。其 间常年焚香 , 整个 的皇家 园林 、 文人墨客创造的私家 园林相 比有着显著 的特点 。

法相庄严炫彩华章——山西寺院彩塑艺术

法相庄严炫彩华章——山西寺院彩塑艺术

法相庄严炫彩华章——山西寺院彩塑艺术彩塑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隋唐以后因为佛教的兴盛而得到普及。

山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历代的寺观建筑。

因此,自唐以来的许多彩塑亦被保留下来,初步统计近13000尊。

这些佛教彩塑,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成为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 善化寺·————善化寺位于大同西南隅,始建于唐。

全寺占地约2万平方米,至今还保存着诸多泥塑文物,其中以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

大雄宝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

东西两侧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文有武,有的着帝王装,有的是臣子像,有的坦膊赤足,披纱衣,有的着铠甲。

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称国之瑰宝。

————· 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寺院建筑气势雄伟壮观,是辽代艺术的典范。

寺内薄伽教藏殿里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其中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

————·双林寺·————双林寺位于平遥西南六公里处的桥头村,创建年代较早,现难以考证。

该寺两千多尊彩绘泥塑,继承了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

如该寺的天王殿,廊檐下塑有四大金刚,每尊高约三米,一字排开,其形象写实,给人以更强的亲近感和英武气魄。

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左右为帝释、梵天。

南墙为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

塑像风格偏向写实,造型生动。

————·法兴寺·————法兴寺位于长治市长子县东南慈林山上,创建于后魏神鼎元年,寺内有十八尊泥塑佛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是全国稀有的宋代珍品。

圆觉像面部丰腴、肌肉丰满,庄重优美,神态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极富韵律感。

————· 青莲寺·————青莲寺位于晋城硖石山山腰,分古、新两部分。

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

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
或用建筑物来障隐建筑物。建筑物除了实用功能之外 , 还起到分隔空间 、组织景区的作用 。寺庙园林中的照壁既
标明主题 , 又划分空间 , 使观赏者的心理产生深邃的神秘 感和探求欲 ,增加景色层次 ,扩大空间容量。如苏州寒山寺 照壁 , 将正门障隐于后 , 一波三折 ,愈障愈深 (见彩插 7) 。
28
中国园林/ Vol . 14 , No . 60/ 1998 (6)
中国园林/ Vol . 14 , No . 60/ 1998 (6)
29
忘的境界 : 身比闲云 ,月影溪光堪证性 ; 心同流水 ,松声竹声共玄机 。 (杭州云栖寺)
匾额楹联不仅点醒园林意境产生无限遐想的 “心理 空间”, 而且对历史故事的直接揭示产生悠远的“历史空 间”。
(三) 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既有自身的审美价值 , 又是历史沧桑的见 证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面对古物 ,观赏 者的思绪瞬间便回溯到悠远的古代 。嵩山少林寺西北的 五乳峰山有幽邃的石洞 ,传为印度名僧菩提达摩“十年面 壁”处 。岩壁苍暗 ,恍惚有人影 ,游人至此自会对达摩“舍 妄归真 ,凝住壁观”的言行坚信不疑和对静坐“默玄”的修 练功夫肃然起敬 。少林寺寺西不远的塔林 , 共有 220 多 座 , 是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高僧墓地 , 式样繁多 , 造型各 异 , 既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 又是佛道源远流长 ,代代相承的最好见证 (见彩插 7) 。 再如东西天目山麓 ,各有一个半月形水池 ,泉水清澈 晶莹 , 传说南北朝梁昭明太子在此洗过眼睛 , 故名“洗眼 池”。水池虽小 , 而优美动人的传说将游人的思绪带回 1400 多年以前〔13〕。 总之 , 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都是以向无边无际 的空间 (宇) 和无始无终的时间 (宙〉两个方面跨越为目 的 , 达到以小 (园林) 见大 (宇宙)“纳千顷之汪洋 , 收四时 之烂熳”的艺术效果 。

浅析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以北京市寺庙园林为例

浅析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以北京市寺庙园林为例

浅析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以北京市寺庙园林为例作者:孔繁恩来源:《广东园林》 2013年第6期孔繁恩宋钰红(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222)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处理上具有独特之处。

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几座佛教寺庙的空间构成、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红螺寺进行了分析,使大家对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特征有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寺庙园林;空间构成;空间布局;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M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收稿日期:2012-11-08修回日期:2013-07-29寺庙园林是服务于宗教或具有宗教性质的建筑和它所属的外环境(包括庭院及其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总称,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体 [1]。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寺庙园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宗教精神为基底,融糅传统园林的景观特色,在空间形式上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1 寺庙园林的空间构成寺庙园林是弘扬佛法的物质载体以及开展日常佛教活动的必要场所,其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元素,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延伸和拓展。

本文按照空间性质和位置的不同,将寺庙园林的构成空间划分为:引导空间、宗教空间、寺庙内园林空间、过渡空间、自然环境。

1.1 引导空间引导空间是山门前的前导和膜拜空间,由具有标示性的构筑物(多为牌坊和香道)共同构成。

自牌坊沿曲折的空间向前延伸,是一个线型空间,通常依山而建,点缀以简单的景观小品,并设置桥、亭、廊或步道,形成一个自然、灵动的园林空间序列(图1、2)。

对于信徒而言,引导空间是由俗世通往佛国圣境的过渡区,为进入下一空间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引导空间通常具有深里藏曲、静里藏幽等特点,人们悠闲地漫步于此,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啾啾鸟鸣与阵阵清风相呼应,自然的从容优美映入眼帘。

如何欣赏佛寺里的雕塑及壁画

如何欣赏佛寺里的雕塑及壁画

佛寺艺术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作为建筑艺术之一种的佛寺建筑营造艺术;其二是围绕着作为主体的佛寺建筑艺术的辅助艺术,诸如佛教书画、雕塑、石刻与碑铭、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变文等。

佛寺雕塑佛寺雕塑是广泛传播佛教、实现佛门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

佛教雕塑艺术沿着云冈、龙门和响堂山三条路线的发展而深入中国内地。

云冈巨大的佛主像从岩石上直接雕出来,这种手法完全是印度式的,衣饰的旋状纹带有犍陀罗风格的刚硬。

但到达河南的龙门石窟后,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能力,造像更富于东方民族气质。

响堂山石窟则是另一种富于特色的形式:柱状的人物显示出一种建筑学品格,也增加了些宝珠装饰。

这三种类型进一步融合,发展出中国式佛寺雕塑风格,即是佛寺造像。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早期云冈石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

后来受到南朝的“秀骨清像”理念的影响,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褒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标志着隋唐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亦达到高潮。

佛寺壁画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塑像及壁画随之出现,并渐趋茁壮蓬勃。

大致南方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多石窟造像。

著名之佛教艺术胜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无法凿刻而为泥塑及壁画外,北方的云冈、龙门、麦积山、天龙山、巩县石窟寺皆先后开凿。

中国内地所存佛寺壁画已不多,唯甘肃敦煌之南、鸣沙山莫高窟遗存不少六朝以后的壁画。

隋唐代的壁画,今存于麦积山石窟与敦煌的莫高窟,敦煌所存唐代壁画,尤为富美,色彩鲜丽,人物造型端庄华贵,男女的形貌都非常美丽。

敦煌莫高窟有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共207个,可分初、盛、中、晚四期。

其重要的洞窟,如初唐的第220窟,造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盛唐的第335窟,造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第130窟和第172窟,造于开元、天宝年间(公元八世纪前半);中唐的第112窟,晚唐的第156窟(此窟为张议潮建,窟外北壁上有咸通六年,即公元856年所写的莫高画记)等,都存有辉煌灿烂的作品,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
一、宏伟壮丽的规模
佛教寺庙作为信仰场所,其建筑常常以庄严肃穆、宏伟壮丽为特点。

众多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都呈现出巍峨挺拔的姿态,如我国的敦煌莫
高窟、泰国的帕努温寺等。

寺庙的建筑规模宏大,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感觉。

二、独特的屋顶形式
佛教寺庙的屋顶形式独具特色,常常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给人一种
高耸入云、飘逸脱俗的美感。

例如,中国的佛教寺庙常采用多重折角
的屋顶,意在让人们从视觉上向上延伸,达到超脱尘俗的境界。

三、丰富多样的雕刻艺术
佛教寺庙的建筑物通常会在门楼、壁龛、石柱等位置大量使用雕刻艺术。

这些雕刻作品常常以佛陀、菩萨及各类佛教象征图案为主题,精
雕细琢,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更是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弘扬。

四、宁静恬淡的内部空间
佛教寺庙的内部空间常常被设计成宁静恬淡的氛围。

无论是大雄宝殿、禅堂还是佛殿,都追求内部空间的幽静,以供信众诵经、参拜和冥思
打坐。

这种内外空间的对比营造了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让人们更好
地专注于佛教的修行。

总的来说,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具有宏伟壮丽的规模、独特的屋顶形式、丰富多样的雕刻艺术和宁静恬淡的内部空间等特点。

这些特色不仅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庄严肃穆,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演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佛教寺庙都是人们感受宗教与艺术结合的美妙场所。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我们更能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作者:尹丽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以佛教寺庙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寺庙空间的特点做了归纳分析,论述了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方法。

关键词: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1 佛教寺庙空间的特点1.1 因借自然纵观古今,寺庙或依山而设,或置于山巅,或深入山坳,或山林野趣,或背山面水。

正所谓“僧占名山”,反映出对宗教基地的精心挑选,凡兴建寺宇,寺僧总要派弟子云游四方,选择超尘出世之地。

寺庙环境的构景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着力于“借景”,“因地制宜”,在与自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创造出了秀甲天下的峨眉、海天佛国的普陀等佛教圣地。

例如少林寺坐落于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景色甚为奇妙;而三亚南山寺则依山就势,丘除环抱,面朝南海,水照天色;入其境,祥云缭绕,浪激石音,实有海天佛国气象。

1.2 布局规整佛教有“七堂伽蓝”之说,即一座寺院基本具备以下七种主要堂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库房。

我国佛教建筑的布局多是严谨而又规整的,沿南北中轴线,或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

轴在佛教中认为是生命无休止地轮回的极轴,它上接天堂,下达地狱,象征宇宙的秩序。

由南往北,佛寺主体建筑大致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正殿。

而寺庙园林的布局则是曲折富有变化的,打破佛教建筑空间的森严气氛,把寺庙空间变成曲径通幽、充满灵动的游览空间。

1.3 注重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条件之一。

空间的意境创造则依附于景物,中国佛寺空间借助植物、楹联匾额等,通过象征、比拟与联想,产生“刹那成就永恒”的禅语和引发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意境深远。

如北京法云寺中的古银杏,每到秋天银杏叶金黄,犹如古木披袈裟,天人合一,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佛的化身而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除此以外,以书法的形式或咏物言志,或阐发佛理禅意,出现在寺庙中的楹联匾额上,以烘托寺庙的禅宗意境。

深藏帝都闹市的幽静寺院里,竟有一堂难得的精美明代彩塑

深藏帝都闹市的幽静寺院里,竟有一堂难得的精美明代彩塑

深藏帝都闹市的幽静寺院里,竟有一堂难得的精美明代彩塑欢迎投稿留言交流大慧寺是佛教寺院。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

1957年,大慧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载:“明正德癸酉,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寺于宛平县香山乡畏吾村,赐额大慧,并护敕于碑。

……嘉靖中,太监麦某提督东厂,于其左增盖佑圣观,于是合寺观计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亩”。

可见大慧寺原有规模之宏大。

清代常裕的《游大慧寺》描绘出这里一片破败凄凉的景象。

大慧寺位于魏公村路东钢铁研究院院内,即大慧寺路6号。

明正德八年(1513年)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嘉靖年间提督东厂太监麦福又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观,当时大慧寺和佑圣观共有殿宇183间,占地421亩。

因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太监唯恐大慧寺被毁,又在寺后建真武神祠。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次重修。

清康熙年间,龚景瀚的《游大慧寺记》记载:“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

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士人亦呼为大佛寺云。

盖明正德中司礼张雄之所建也。

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

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

山石嵌空珑灵,其登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

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

立石祠门之外。

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惟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业,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中,而藉祠以存寺。

”《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佛寺即大慧寺,今存殿两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

前殿恭悬御书。

额曰:慧灯常朗。

联曰:妙士真如空色相;净开正觉摄声闻。

后殿供范铜佛像,恭悬御书额曰:灵峰慈荫。

联曰:潮音普觉声闻界;水观中涵智慧珠。

”光绪时,寺院和道庙渐圮毁,1949年后尚存山门、门前照壁和东西配殿以及大慧寺的大悲宝殿。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之美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之美

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之美
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

佛寺旁边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

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

建筑里的壁画也是栩栩如生。

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

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

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形。

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的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

寺院的桥也是经过特别设计的
南传佛教的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

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

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
的竹制横椽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西园寺平面图
苏州西园寺內园林
三、寺外园林空间的意境塑造
(一)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现代园林的可利用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生机活力,是每一位规划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而寺庙园林借有限的自然风景创造出佛家无边的禅境,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僧人们却通过障景和虚景等手法,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产生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

1.障景[6]
障景除了“屏俗”之外,还可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

掩藏了美,使美更美产生无限的诱惑力。

莫测颠末,莫究浅深,莫知其源,莫穷,则视觉无尽。

多用植物来障隐建筑物。

绘画史上“乱山藏古寺”的故事,是此法的最好佐证。

《园冶》:“围墙隐约于罗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即指用植物障隐建筑物,产生“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深远感。

杭州灵隐寺,寺前有大面积植物空间引导,“未入天童心先静,松风廿里引入行。

千年古刹寻难见,一群散鸟起钟声。

”人行于蜿蜒曲折的松林道上,宗教情绪慢慢酝酿产生,遥听悠远沉浑的钟声,把人引向佛的境界。

杭州灵隐寺
2.虚景
园林中不仅重视实景,而且注重虚景。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大自然的声色光影等都成了“直超顿入,明心见性”的阶梯。

张继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计成“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的生动写照。

王维诗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悠悠钟声以远远超出寺庙园林的空间范围,把整个大自然笼罩于寂静安谧的佛音之中。

(二)实中求虚,虚实相生[7]
清代蒋和《写竹杂记》说:“树石布置,需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也说“:凡布置要明虚实,以一幅而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也。

”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中有一岛,水是虚,岛是实。

山顶有一亭,山是实,亭是虚。

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

建筑的相对疏落,也形成了一定的虚实对比。

虚和实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即:“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

”[8]在佛教寺庙中,建筑、佛像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水体这一类虚幻的物质做衬托,才能表现其神仙境界。

佛教寺庙园林中所设的“放生池”,除了放生、饮用和养殖等功能之外,又是一面天然之镜,“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水体不仅使充塞的实景有个透气的空白,而且“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积水空明,上下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