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4个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记忆的的4个层次理论和应用
学习离不开记忆。学校教育常见的记忆方式有:1,填鸭式;2,死记硬背;3,逻辑推导;4,综合归纳;5,联想。其中后3种需要其他知识作桥梁,所以叫间接记忆,前两种方式虽然也需要其他知识,但那是作基础,不是作桥梁,所以叫直接记忆。间接记忆往往被叫做“启发式”。启发式记忆由于和其他知识有较多的联系,所以记得较牢较快,因此被广泛提倡。但由于它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其他知识,所以在学习的初期,可供联系的知识还不多的时候,还难以大规模采用。可以这么看:小学阶段以直接记忆为主,初中以上以间接记忆为主。婴幼儿时期已有知识更少,所以直接记忆所占的比重更大。
直接记忆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外,还有“无意识记忆”和“兴趣记忆”两种。这4种构成直接记忆方式的4个层次:
第1层次:强迫学习。就是所谓的“填鸭式”。鸭子不高兴吃那么多,所以必须强迫。这是中国古时候的老传统。过去学戏叫“打戏”。古时候几乎学什么都得打,所谓不打不成才。现在也有不少家长采取这种方式。我在小学阶段挨了父母不少打,基本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效率一般较差,但也有少数效果好的。清末民初引进了西方模式,比较文明一些。目前学校虽然很少打孩子,但体罚和羞辱之类的手段还是常用的。此外向家长告状由家长去打也是一种间接的打孩子手段。这些手段的综合效果是逼孩子在高压下学习,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对学习反感。学校可以逼孩子看着黑板,但无法使孩子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老师大声念而学生听而不闻或左耳进右耳出;学校可以逼孩子大声朗读,但学生有口无心。学校最灵的一招就是考试,学生这下不得不看,不得不听,不得不背。这就是应试教育。学生的一切就围绕着应试。但是学生对学习是反感的,因此效率极为低下。而且考完就忘,即使没忘也难应用,即使能应用也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其中也有创造性较强的,但主要分布在文艺领域,对理工外语等需要相当书本功底的领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2层次:自我控制方式。就是所谓的“死记硬背”。就是有少数学生“情商”较高,比较“自觉”,肯克服和压抑自己的贪玩本性,自己强迫自己去“死”去“硬”。这种学生多出于常夸奖赞美孩子的家庭。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超过第1层次的孩子。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希望得到表扬和奖励,但也对惩罚感到恐惧。这是在既然无法摆脱学习苦差的前提下不如主动适应它而采取的一种无奈的策

略。这是一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现实而采取的一种改善处境的方法。既使是这种学生,也觉得玩耍比学习有趣的多。“不贪玩”只是表象不是本性。但经过多年对自己贪玩的本性加以压抑后,其中也有少数人的玩心也会枯萎,真的不贪玩了。这种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好,但创造性一般反而低于第1层次学习的学生。这是因为第1层次学习的孩子上课思想开小差,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脑筋得到锻炼,因而脑筋比较灵活。第2层次学习的孩子思想自我禁锢,在课堂上思想密切紧跟老师讲解,下课赶紧做功课,自由思想的时间较少。长此以往思想僵化。这类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童话大王郑渊洁常拿他们开涮。这类学生可以有较高的考分,掌握一些技能,特别是一些需要严格按部就班操作的技术性的技能,因此比较好找工作。在过去以模仿外国先进技术为主的年代,他们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已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且这种自我压抑的学习方式往往需要一些有损健康的配合手段,所以他们的平均寿命大大低于常人。
第3层次:无意识记忆。这种方式多见于广告。有些事情你并不特意去记它,但却记住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你也能回忆出不少,这些也不是你特意要记的。
第4层次:趣味记忆。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不仅记得特别牢,而且记忆的过程反倒是一种享受。
第3层次和第4层次的记忆叫做高层次记忆,不是因为怕罚也不图奖赏。特别是4层次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是人的一种强烈需要。
第1层次和第2层次的记忆叫做低层次记忆,要建立在赏罚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是用于那些怕罚贪赏的人,也就是5岁以上的孩子。对0到1岁的孩子,很难使用,所以0到1岁的孩子的学习全靠高层次直接记忆。教育专家们往往指责早期教育是死记硬背,实在是倒打一耙。死记硬背这种低层次的记忆方法需要孩子的强烈的自我压抑能力(所谓高情商),1岁以下孩子根本不具备,3岁孩子也很难具备,只能出现于学校。至于填鸭式,更是学校的专利,谁有本事去强迫0到1岁孩子学习?可笑的是许多家长明明带过孩子,明明知道根本无法对0到1岁孩子施加压力,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教育专家说教0到1岁孩子认字压力太大。其实所谓的教育专家只是对教育6岁以上的孩子时才是专家,对教育3岁以下孩子是彻底的外行。
记忆方式的层次越高,学习效率就越高,而且学习强度就越低。特别是第4层次的记忆方式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如何提高高层次记忆的比例?很显然,就是提高兴趣。人在什么时候兴趣高?什么时候兴趣

低?也很显然:年龄越大兴趣越低,年龄越小兴趣越高。老人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婴儿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甚至一些我们看来非常机械非常枯燥的事情他们都看得兴致勃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婴儿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天线宝宝”。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虽然极为聪明,但知识却少得可怜。这时他需要收集大量的知识素材。由于它的已有知识有限,所以只能以直接记忆为主,很难进行启发式教育。基本方式就是尽量多看多听多尝多触,并把收集到的知识照单全收。然而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他自己会从中总结出规律。例如:东西会往下掉,东西近了看上去就大反之看上去就小,近处的东西可以遮住远处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婴儿要总结出这些规律是需要大量的原始素材的。这些大量的原始素材主要来自机械记忆。例如看到猫的形象与听到“喵”的声音经常同时出现,多次反复后孩子发现了这个规律,猫的形象跟“喵”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发生联想,听到“喵”就联想到猫。学语言和这非常类似。当他看着树时我们说“树”,多次反复后他就把树的形象和“树”的发音联系起来,听到“树”时就联想到树。如果他看树时我们不说树而说“tree”,那么他就不是把树的形象跟“树”联系而是跟“tree”联系。为什么中国人把树叫“树”而美国人把他叫“tree”?一点道理也没有!其他国家还有其他叫法,都没道理也都有道理。这如何用“启发式”?完全是机械记忆。这种机械记忆我们3岁以上的人觉得是很枯燥的,但0到1岁的人却乐此不疲,如饥似渴。把树的形象跟“树”的发音联系是这样,把“树”的字形跟“树”的发音联系也是这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婴儿照样乐此不疲如饥似渴!这时教他认字就是第4层次的记忆方式。但是对6岁以上的儿童,就会对此感到枯燥无味,就只好采用第1层次的记忆方式。
正是由于小学生认字用的是第1层次的记忆方式,所以两千多字要用刻苦的方式花6年时间认完,而且每天要花几小时。
也正因为0到1岁的婴儿用的是第4层次的记忆方式,所以同样两千多字只要1年就能轻松认完,而且每天只花20秒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