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科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内科方面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如下:
1.常见疾病及其分类:中医内科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痢
疾、黄疸、痹证、疟疾等。
这些疾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实证和虚证等。
2.病因病机:中医内科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
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
因此,理解病因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辨阴证阳证、定
病性、定位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治疗方法: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
对于不同的疾
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感冒可以采用解表法治疗,咳嗽可以采用宣肺止咳法治疗等。
5.方剂与药物:中医内科常用的方剂有很多,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麻黄汤等。
这
些方剂都有各自的功效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
此外,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也需要掌握。
6.其他:除了以上内容外,中医内科考试还可能涉及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如经络理论、
穴位按摩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内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内科主治内经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内经考点总结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诊治。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从内经的角度总结中医内科主要的考点。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内科的基本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病情和辨证论治。
内经中有关四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望诊脉诊、问诊切诊等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内经对四诊的要求和方法。
二、脏腑病机内经中对于脏腑病机的论述较多,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病机是指脏腑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内经中对于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考生需要掌握内经中关于脏腑病机的理论,如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以及病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等。
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的核心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内经中对于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施治等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四、养生保健内经中强调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
内经中对于养生保健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精神调养等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病因病机内经中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
内经中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六、药物应用内经中对于药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内经中对于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药物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病情合理应用药物,并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等知识。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通常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内经》基础知识:
- 包括《黄帝内经》中有关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知识。
2. 脏腑病理学:
- 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中医诊断:
-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等方法进行疾病诊断。
4. 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 包括辨证论治的原则、方药和针灸的治疗方法,以及饮食调理、按摩等辅助疗法。
5. 常见疾病诊治:
- 常见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知识。
6. 预防保健和中医养生:
- 中医预防保健和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节、运动锻炼等。
7. 临床案例分析:
- 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考察学员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学员需要全面了解中医内科学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内科疾病,并且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一、中医基本理论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涉及到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用以描述和分析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3.望闻问切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4.中医病机:中医病机指的是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包括阻滞、气滞、血瘀、湿困、痰湿、火热、寒冷等。
5.中医病因:中医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等,内伤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等。
二、中医辨证分型思维1.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病情表现和辨证方法对病症进行分类和归纳,包括八纲辨证、虚实辨证、寒热辨证等。
2.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指将疾病按照病因、病位、病机、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划分,如风寒型、阳虚型、湿热型等。
3.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基于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通过四诊法和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病人的信息,进一步判断病因、辨证分型和病机。
三、中医治则和治疗原则1.三因三机五法:三因指的是病因、体质和环境三方面,三机指的是气机、体液和脏腑三方面,五法指的是清、补、攻、破、平五种治法。
2.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人体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常常以脏腑为依据。
3.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常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包括中草药的基本性质、功效、配伍、用法等。
4.针灸学: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经络学说、针刺技法、针灸穴位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辨证分型思维和中医治则和治疗原则。
学生们除了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中医内科主治 高频考点核心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高频考点80个中医基础理论高频考点1.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4.按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5.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肾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6.胆主要的功能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7.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营养周身、化血、化气、化神。
8.元气功能:一、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二、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功能:一、走息道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三、对先天之气有资助作用。
卫气功能: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营气功能:一、化生血液;二、营养全身。
9.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
1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
1.中医内科基础知识: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以及中医内科常用的诊断方法、辨证施治等。
2.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炎、消化不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
3. 中药的应用: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材的采购、加工、制剂的制备、药物的配伍以及不同疾病中药的应用。
4. 饮食调养:包括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不同疾病的饮食调养方法以及中药炮制的食疗方剂。
5.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刮痧、拔罐等常用针灸疗法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6. 推拿按摩:包括推拿按摩的原理、手法、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
7. 其他辅助治疗:包括艾灸、气功、太极拳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
8. 中医药的安全用药:包括中医药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等。
- 1 -。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重要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重要考点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中医内科主治 专业知识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专业知识重点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主治专业知识重点总结导言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知识点包括:
1. 内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2. 疾病诊断与治疗:包括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 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技术(心电图、超声等)、医学影像学等。
4. 常见病症的急、慢性处理:包括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5. 药物治疗学:包括常见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副作用、使用方法等。
6. 医学伦理和法律:包括医疗纠纷、患者权益保护、医疗伦理原则等。
7. 医学科研和学术:包括临床研究、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
这些知识点是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的基本内容,具体考试要求
和考试内容可能因地区而异,考生应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中医主治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汇总
中医主治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汇总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2. 中医病因学:六淫、七情等3.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法4. 中医辨证论治学:辨证、治则、方药等5.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二、中医疾病诊疗1. 中医内科: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2. 中医外科:创伤、疮疡等3. 中医妇科:月经失调、妊娠保健等4. 中医儿科:小儿腹泻、感冒等5. 中医五官科:中耳炎、鼻炎等6. 中医皮肤科:湿疹、痤疮等7. 中医肿瘤科:中医辅助治疗肿瘤等三、中药学1. 中药基础理论:药性、药味、药效等2. 中药鉴定学:药材鉴定、药品质量评价等3. 中药炮制学:药材加工制备、药物制剂等4. 中药药理学: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5. 中药方剂学:方剂组成、方剂应用等四、中医针灸学1. 针灸基础理论:经络、穴位、针刺技法等2.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原则、常用病证的针灸治疗等3. 针灸配穴学:常用穴位的定位、配伍原则等4. 针灸经络学:经络走向、络穴分布等五、中医推拿学1. 推拿基础理论:手法、按摩技法等2. 推拿治疗学:常用疾病的推拿治疗等3. 推拿穴位学:常用穴位的按摩方法、作用机制等六、中医养生学1. 中医养生原理:防病、保健等2. 中医养生方法: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3. 中医养生养性:四季养生、情志调摄等七、中医文化1. 中医历史文化:中医发展历程、名医传承等2. 中医文化传播:中医对外交流、国际合作等3. 中医文化保护:传统中医知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上是中医主治相关专业知识的考点汇总,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疾病诊疗、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以及中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同时,了解中医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医在国内外的传播和保护。
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总结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是指掌握中医内科理论及临床技能,能独立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开展内脏病防治保健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考取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以下为考点总结。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证候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预防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2.内科专业知识:包括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原则以及常用中药和方剂;内科多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中医治疗方案;难治性疾病如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帕金森病等的中医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方案。
3.临床实践:需要掌握典型病例的诊断、辨证与治疗,满足门诊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处理。
如急性心梗、卒中、严重肺炎、慢性肝病等。
4.中医药方剂:需要掌握中药药材、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规定;能熟练操作中药调理和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对于常用的中成药、民间药方、名家方剂有深入了解,能够灵活运用药方进行治疗。
5.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病人全面、深入的诊询、望舌、脉象诊断、经络穴位诊断等6.西医基础理论:包括西医病理学、常用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常见化验检查方法和结果的解读,具有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
7.医学伦理和法律:掌握医疗保健法规及伦理道德规范,了解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和对策。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取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上述知识点,特别需要注重临床实践。
希望考生能够做好复习准备,通过严格的备考来达到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完美笔记WORD格式-专业研究资料-可编辑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学笔记完美排版)第一单元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XXX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XXX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3、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
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
病机病理身分以痰为主。
总属邪实正虚。
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标。
1.产生发火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研究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研究材料-可编纂2.缓解期1)肺脾性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正人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克不及平卧为临床特性的病证。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重要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重要考点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2024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2024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2024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
机、四诊八纲等方面的知识。
2.中医内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肺胀、肺痈、心悸、
胸痹、不寐、健忘、痴呆、厥证、胃痛、呕吐、呃逆、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3.中药与方剂:要求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
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病症。
4.针灸推拿:要求了解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穴位和
操作方法。
5.临床实践:要求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
病例书写规范和医疗法律法规。
6.预防保健:要求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
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总体来说,2024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比较广泛,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建议考生提前做好备考计划,系统复习各科知识点,并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1.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
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中医内科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分为寒、热、湿、燥、风五种。
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3.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4.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感冒、胃炎、肠炎、肝炎、
高血压、糖尿病等。
其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5.中医内科常用中药:了解并熟悉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范围。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6.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穴位
选择、插针方法、操作步骤等。
同时,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针对不同的证型进
行特定的治疗。
例如,针对湿热病证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针对气虚
血瘀证型,使用益气活血的中药等。
8.中医内科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
理疗方法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9.中医内科的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内科的养生学说和调养方法,如养
心法、养肺法、养脾法等。
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和调养方案。
10.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积累一定的
临床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中医内科主治基础知识
中医内科主治基础知识
1. 中医理论:了解中医经络、脏腑、病机等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
2. 诊断方法:熟悉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包括观察舌象、面色、脉搏等,听取病史和主诉,并进行脉诊和体格检查。
3. 疾病分类: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和病因分析,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4. 中药应用: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配伍原则,能够根据疾病的表里实虚辨证,合理选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5. 针灸治疗: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穴位选择,能够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和调节治疗。
6. 养生与预防:了解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以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7. 中西医结合: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西医诊疗手段。
1/ 1。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一、感冒1.风寒: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 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疏风清热, 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 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 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 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作期1.冷哮: 宣肺散寒, 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清龙汤。
2.热哮: 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 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 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 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证: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 解表清里, 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 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 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 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 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相关专业知识一、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相关专业知识的整体认识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相关专业知识可是个挺有挑战性的事儿呢。
这部分知识涵盖的范围超级广,就像一个大宝藏,里面装满了各种中医内科的小秘密。
它包括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等等好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还相互关联,就像一张大网,一个知识点可能会牵扯出好多其他的知识点。
比如说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它和方剂学中的用药就可能有关系,因为通过舌诊判断出的病症会影响到方剂的选择。
二、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1. 四诊望诊可是很重要的一环。
望神、望色、望形态等都是望诊的内容。
比如说望神,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可以从眼神、面色等方面看出来。
要是眼神呆滞,面色晦暗,可能就提示身体有问题啦。
望色里,像面色萎黄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声音的高低、强弱,还有呼吸的声音等都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要是咳嗽声音重浊,可能是外感风寒。
嗅气味也很有趣,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热。
问诊那就更细致了。
问寒热、问汗、问疼痛等。
比如说问寒热,是恶寒重还是发热重,有没有定时发热等情况,都能帮助判断是哪种病症。
问疼痛的时候,是胀痛、刺痛还是隐痛,疼痛的部位在哪里,这些都是关键信息。
切诊主要就是脉诊啦。
脉象有好多,像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
浮脉一般主表证,就像是身体的表面受到了邪气的侵袭。
2. 辩证八纲辩证是基础中的基础。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可以概括各种病症的基本性质。
比如说一个人怕冷,喜欢喝热水,这可能就是寒证;要是怕热,喜欢喝凉水,那可能就是热证。
表里辩证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是在体表还是在体内深处。
气血津液辩证也很关键。
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情况在中医内科病症里经常出现。
比如说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淡,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三、方剂学相关知识1. 方剂的组成方剂一般由君、臣、佐、使药组成。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比如说麻黄汤中的麻黄,它就是君药,主要是用来发汗解表的。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中医治疗方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致力于发掘和总结中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准备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来说,中医内科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
1.中医内科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这些理论对中医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考生应该熟悉每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和应用,以及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治疗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溃疡、肝炎、肾炎、膀胱炎等。
对于每个疾病,考生需要了解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特点,考生需要理解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3.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内科学除了常见病之外,还涉及一些疑难杂症,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癌症、甲状腺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就更加考验医生的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
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治疗既能缓解病情,又能增强体质,对于某些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针灸治疗还包括了各种针刺方法和器械,考生需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5. 食疗调养中医内科学还包括了食疗调养,即通过饮食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考生需要了解食疗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注意食疗与药物治疗的搭配,避免不当的食物和药物相互干扰。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中级)考试考点总结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虚证:1、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证—理中汤;
3、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是指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病机总属气、痰、瘀交结,阻隔于气道、胃 脘而致,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初期治则以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以滋阴润燥、 补气温阳为主。辨证论治: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 2、瘀血内结证—通幽汤; 3、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 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
表现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甚则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强直抽搐, 移时可自行苏醒,缓解期平如常人,病因有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等。 辨证论治: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临表: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面颊潮红、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 难、妇女月经失调等为主。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表:胸部彭 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 等。辨证论治: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和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淤阻滞心脉,扰乱心神。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外感肺系2017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归纳1.考点选项答案完全对应教材,基本一字不差,主要表现在执法与方药的应用上。
2.方药的备选项中,干扰选项本补出现在本章内容中,即非本章所用方剂,克直接排除。
3.各章疾病治法严格按照大纲背诵。
4.各章严格按照各章复习。
5.每年大纲都会有一定的变动,一定要用当年大纲复习。
如疾病种类、证型、治法、方药都会改变。
第一章?肺系疾病一、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解表汤或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饮4.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汤二、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合2.: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合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汤三、哮证1.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汤?龙汤(冷哮恶寒重)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越婢加术汤|?哮剧烈者用紫金丹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汤?(表寒不显着)。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加减。
6)喘脱危证: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加减。
肺虚证:补肺固卫-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
-生脉汤(肺肾气阴两伤)合(肾虚阴伤多痰)。
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2.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合补肺汤2)肾气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震慑肾气--送服、蛤蚧粉。
五、肺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或桔梗煎六、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滋阴降火-固金汤合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肺: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4)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or汤?第二章? 心系疾病一.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神-安神定志丸加、、2):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合3)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仁煎合甘骨汤4)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5)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甘骨汤合参附汤6)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二、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喝当归四逆汤?(感寒痛甚者,用合丸)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合养荣汤6)心: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合右归饮真心痛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三、不寐()1.实证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泻肝汤2)痰热扰心: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2.虚证1)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丸合交泰丸2):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3)心: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汤四、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合越鞠丸狂证1)痰火上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饮2)痰热郁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3)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五、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合3)瘀阻脑络:活血化淤、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六、1)髓海不足:补肾益精、填精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七、厥证1.气厥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参附汤(平日服用?及甘麦汤)2.血厥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化痰--羚角钩藤汤合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第三章? 脾胃病证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 瘀血停胃:活血化瘀、理气和胃-合饮6)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建中汤7)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合汤?二、痞满实痞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虚痞1)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2)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三、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正气散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汤合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虚证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汤四、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门冬汤3)瘀血内结:破血行瘀、滋阴养血-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五、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2)胃火上逆:清胃泻热、降逆止呕-汤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4):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和橘皮竹茹汤六、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导滞丸5)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七、暴泻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分利止泻-汤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若食滞化热:)久泻1):抑肝扶脾-2)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散(若阴寒内盛:理中丸加减|若久泻:。
)3)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八、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湿重:丸。
热重:枳实导滞丸。
赤多: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加减。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花汤合。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加减。
(极:《千金》)九、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血虚:养血润燥-阴虚:滋阴通便--?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第四章肝胆疾病一、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疏肝散2):清热利湿-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二、1.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合3)胆腑郁热:疏肝泻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2.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淤—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1.聚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2.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合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淤—八珍汤合化积丸四、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6)阳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7)变证1.大出血: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犀角地黄汤2.昏迷:清热豁痰、开窍息风—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五、头痛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血虚头痛:养阴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六、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加减2.气血亏虚:归脾汤加减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加减4.痰湿中阻:化痰去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七、中风1.中经络1)风痰入洛: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闭证:a.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b.痰火瘀闭: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c.痰浊瘀闭:化痰息风、宣瘀开窍—涤痰汤2)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3.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养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金丸合地黄饮子八、瘿病1.气郁痰阻:理气疏瘀、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瘀—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揉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第五章肾系病证一、水肿1.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化淤、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合萆xie分清丸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着—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三、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关格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散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