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实用技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实用技术分析【摘要】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查属于一项常规安全性检查,该项工作内容相对繁琐,培养基、菌株、实验步骤以及供试品的制备等因素均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进行避免为目前药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的重点。
本文从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难点、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模式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药品检验;微生物学检查;安全性;方法验证;质量控制
研究证实微生物在药品中通过代谢产物或者是微生物体对机体造成过敏、感染以及中毒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药品微生物检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目前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微生物学检查已经成为一项常规的安全检查项目。
然而现阶段生物学检查工作所面临的难题为微生物检查方法的验证。
本文便对微生物学检验实用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综述,详见下文。
1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难点
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对药品生产、保存以及使用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问题给予了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展开研究与评估。
曾有学者指出,药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一般处在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不确定性大,并且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微生物污染存在很大的不均匀性。
因此中国药典对药品微生物限度测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药品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力度予以了增加。
微生物限度测试就是对非规
定范围内的灭菌制剂以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的污染程度进行检测,一般包括细菌数、真菌数、酵母菌数以及控制菌等几项[1]。
所有药品均需要在接受安全性检查后方可投入到临床使用,不管使无抑菌性药物还是抑菌性药物均需要接受微生物限度检查。
一些抑菌性药物被微生物污染后,由于微生物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一定时间,因此尽管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然而并没有死亡,在条件发生改变时,譬如说人体用药后,存在适宜细菌生长的条件,其可复活进行繁殖。
细菌能够对抑菌药物产生适应性和耐药性,因此抑菌药物内污染的微生物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2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模式与影响因素
2.1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和性能检查在微生物检查时每批次的培
养基均应该全数按照使用目的和时间进行预培养,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每一个培养皿进行检查,对是否发生微生物污染进行观察,并应注意培养基是否发生干裂或者是由于干燥而发生收缩,若是任何一项存在问题均需要及时进行更换。
经过预培养的培养基应严格按照要求对微生物进行检测,一般需要采取5代内的标准菌株进行试验,并且应该对控制菌设置阴性对照组,对专属性进行考察[2]。
2.2菌株的准备在对标准菌株进行选择时应注意菌株代数不得
超过5代。
2.3微生物方法验证
2.3.1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在进行验证试验时应至少展开3次独立性的平行试验,并对个试验菌在每次试验中的回
收率进行准确计算。
一般情况下验证菌包括有: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以及枯草杆菌,菌株代数不得超过5代,菌液制备量在10-100cfh/ml之间。
在验证时分为试验组、菌液组、稀释剂对照组、供试品对照组[3]。
2.3.2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常用的控制菌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以及梭菌。
按照规定对试验菌株的控制菌相应验证菌株进行选择,对于大肠菌群而言检查用大肠埃希菌,梭菌检查用生孢梭菌;在对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以及沙门菌进行验证时应设立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对照组菌株;在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梭菌进行验证时应设立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菌株。
菌液制备量在10-100cfh/ml 之间[4]。
3小结
在微生物方法验证合格之后,需要严格按照验证确立的方法对供试品展开严格的微生物检查。
对于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工作而言,其内容相对繁琐、复杂且耗时耗材,并且该项检查的周期相对长,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因,若是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会很难达到验证要求以及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中要求验证单位应具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实验设施以及工作条件,并对实验工作者的理论基础掌握情况以及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操作规范予以严格执行,从而实现减少或者是避免方法验证结果误差的出现。
应使微生物方法验证资料资源共享,
从而能够对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的快速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向东.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的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3(15):2329-23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
[3]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和无菌检查法有关问题的说明[s].国药典发[2010]98号.
[4]郑钧镛,王光宝.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