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代码:045300 )(一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0453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厚的素养,对当代国情有较全面的认知,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较强的能力,胜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要求修满34个学分,含毕业教学实践4学分。
三、主要研究方向:第二语言教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采用课程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教学和研究能力。
课程设置如下:1.公共课:(6学分)硕士生英语(2学分)公共政治课(共3学分)公共素质课(1学分)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详见课程设置3.选修课:(10学分)详见课程设置五、培养环节要求1、读书报告要求:期间撰写4篇读书报告。
2、开题报告要求:开题报告要求能综合体现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汉语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最低要求大学英语六级成绩优秀。
最高要求专业英语八级通过。
4、发表论文要求:按照人文学部相关规定执行。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围绕学位论文研究文献阅读不少于25篇,其中外文文献阅读不少于10篇。
论文完成经导师认可之后进入答辩程序。
课程设置12整的课程,其编号由学院研究生科统一编写;原方案课程请使用原有编号;公共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号。
3、上课学期用季节名称请填写,如“春”、“春夏”(表示连续)、“春或夏”(表示选择)。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工程领域(代码:430105 )
一、培养目标:
学生应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从事或承担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和管理能力,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材料工程专门人才。
二、学制:2.5 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2.能源材料及电池技术,3.磁性材料及器件,
4.新型材料及加工技术
四、课程学习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根据学位论文课题,在实践基地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2、读书/实践报告要求:在学期间,需参加学系等组织学术讲座活动至少2次;根据专业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报告;参与完成与研究方向相关的SEMINAR报告至少2次;完成实验室安全课程,并考试通过;系统录入4篇,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相关文字材料。
3、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进行开题报告并递交相关材料,与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至少间隔1.5年。
4、专业外语要求:按照浙江大学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有关规定执行。
5、科研成果要求:按照浙江大学工学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
浙大研究生规章制度
浙大研究生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促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办法》和《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普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应按照《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章程》的规定进行。
第三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学术研究和思想教育负有直接主要责任。
第四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学位授权单位和导师双重责任制,学位授权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负有监督和管理职责。
第五条研究生应服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安排,并遵守学校学术规范和纪律。
第六条研究生应当保持学籍,严格遵守学籍管理规定,如有学籍异动应及时向学校报告。
第七条研究生应当诚实守信,遵守学术规范,严禁发生抄袭、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行为。
第八条研究生应当尊重导师和同学,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
第九条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第十条浙江大学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研究生,将依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章招生及导师安排第十一条浙江大学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为正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第十二条研究生招生实行统一组织、分专业录取的原则。
第十三条研究生招生工作由学校组织实施,具体实施办法及录取规则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发布。
第十四条每位研究生入学时应当导师签订研究生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导师安排原则上由学科带头人、导师团队负责,并报学位授权单位备案。
第十六条导师应当具有相应学术职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第十七条导师应当尊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得强迫研究生从事与自身意愿不符的研究工作。
第十八条导师应当定期进行研究生学术、生活及心理辅导,协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十九条研究生准备与导师解除师生关系时,应征得学位授权单位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章学习和科研第二十条研究生在学业方面应全力以赴,按时按要求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能源系动力工程领域(代码:430107)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学科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方法和手段,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学制:2年三、主要研究方向:五、培养环节要求1、专业实践要求:在学期间保证半年(应届一年)实践教学,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2、读书报告要求: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开题报告要求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5、发表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软件或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浙江大学关于制订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浙江大学关于制订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浙大研院(2004)7号一、培养目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
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1、学科专业已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原则上应按一级学科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对于部分研究领域较宽的一级学科,需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的也应本着“宽基础、重应用”的原则,体现本一级学科的总体要求。
2、研究方向研究方向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集中。
设置不宜过窄、过细,数量不宜过多。
提倡在学科交叉和渗透的领域设置研究方向,鼓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设置研究方向。
三、培养方式为保证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生个人学习计划,组织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
四、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学校实行每学年四学期制教学和研究生课程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根据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
一般用三个学期完成课程学习(部分专业可情况视延长至1学年),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选修课9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自然辩证法(理工农医类专业) 2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文社科类专业,包括人文、外语、教育、法律。
)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学分(3)硕士生英语一外 2学分参加非英语语种考试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修该语种作为第一外国语(2学分)。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助学金等等)整个文件有点长大家应该感兴趣。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自主创新战略,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激发学校、学院、学科的内在积极性,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
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负主责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导师主导的原则,即充分考虑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和权益;二是科研导向原则,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即在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个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四是分层管理原则,即在学校制订总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的创造性,制定各个学院的实施细则;五是稳步推进的原则,即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导师的承受能力,使改革进程平稳推进。
二、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因此,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制为进一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弹性学制。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动物科学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代码:470105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是与养殖技术推广任职资格密切相关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主要为养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为: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掌握养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
3.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制:全日制,2.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 动物健康养殖与管理2. 饲料生产与营销3. 畜产品加工四、课程学习要求重视课程学习,通过任课教师的讲授、师生讨论、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学、思辨、写作、报告等方面的素养,具备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10学分,专业学位课至少8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专业实践要求:必须从事不少于1学年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实践研究期间,进行综合表现考核1次,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6学分)。
2、读书报告要求:读书报告2次,其中学科公开1次。
通过后取得相应学分(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第一学年完成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1、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为32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2、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代码:120402 )
(一级学科:公共管理)
一、培养目标:适应人群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病因的研究需要和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要求,培养高层次研究型、职业型、复合型等专业性社会医学研究人员和卫生管理人才。
二、学制:3.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卫生管理(卫生政策、卫生经济与卫生服务研究);(2)社会医学(自然、社会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3)现代社会病(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的发病机制、预防和诊断的研究;伤害的发生机制、预防及流行病学的研究);(4)医学教育管理。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应修总学分14分,其中学校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其中学位平台课4学分),专业选修课2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或seminar 6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报告2次。
完成累计6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不迟于第2学年冬学期,应在本学科公开、集中进行。
4、中期考核:第2学年春学期。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4学年冬学期。
6、专业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书写论文或摘要,指定选修1学分。
7、发表论文:博士生在读期间,应发表符合学校要求的学术论文,若导师另有要求的,可高于学校要求但不得比学校要求低;同时,博士生应至少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重要基金及课题)的Proposal。
六、其他
专业选修课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程1-2门。
课程设置。
浙江大学金融硕士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金融硕士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执善向上,经世济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一流经济学科。
我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40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ance,简称“金融硕士”或MF)授权单位之一,2011年开始招收金融硕士,至今已招收近1000名学生。
我院金融硕士项目依托力量强、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方向明确、实践活动丰富、校外导师参与度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培养目标
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以及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企业资金运营部门等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
非全日制是针对在职人员,上课时间主要为晚上和周末。
二、报考条件
1.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 浙江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其他条件。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硕士培养方案
医学院神经生物学专业(代码:71006 )
(一级学科:生物学)
一、培养目旳:培养具有宽厚旳理论基础,纯熟旳试验技能,勇于创新旳科研精神,纯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科技竞争旳高水平科研教学人才。
二、学制:2.5年
三、重要研究方向:(1)突触功能旳分子和细胞机制;(2)小脑旳神经回路和突触可塑性机制;(3)胶质细胞旳神经生物学。
四、课程学习规定
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含人文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本专业至少5学分),读书汇报2学分。
五、培养环节规定
1、课程学习:一般规定一年内完毕。
2、读书汇报:读书汇报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汇报1次。
完毕合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汇报:不迟于第2年冬学期(12月底前)。
4、中期考核:第2年夏学期(5月底前)。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3年冬学期。
6、刊登论文:详见《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7、学位论文和文献综述:规定各1篇。
六、其他
专业选修课可以是未作为学位课旳专业课,也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有关旳课程1-2门。
课程设置。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代码:080902)
(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掌握电子电路科学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2、培养严谨求实和团结合作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具备一定的听说及交流能力。
4、能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系统集成芯片(SOC)设计及在信息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2、数模混合及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AD技术
4、现代数字系统与数字集成电路
5、嵌入式系统与复杂系统控制
6、无线网络与生物认证信息安全
7、计算机网络通信与多媒体信息处理
8、系统级芯片应用与网络化智能仪器
9、网络通信安全系统与QoS
四、课程学习要求
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及本学科课程设置中的要求和导师的建议选择学习的课程。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2、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初完成。
3、专业外语要求:阅读导师指定的外文文献。
4、发表论文要求:按学校、学院及学科规定。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课程设置。
浙江大学首推两年制硕士研究生
浙江大学首推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近日,记者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了解到,从2004年秋季开始,硕士研究生将实行新的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学校实行每学年四学期制教学和研究生课程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据需要,并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
一般情况下学生用三个学期完成课程学习(部分专业可视情况延长至1学年),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读两年成趋势今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大规模培养的近2000名两年制硕士毕业,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小硕”。
同样在7月份,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咨询会上,有关负责人宣布:从2004级新生开始,北大在国际关系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社会科学学部的专业中大规模推行硕士生两年学制。
此前,中国农业大学也对外宣布,该校《二年制硕士生培养方案》已获通过,从新学年开始,将有60%左右的学科硕士培养年限改为两年。
近一两年,国内不少重点高校都纷纷改革研究生学制,把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从3年调短为两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学制改革已经开始,而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都先后通过媒体表示,将允许硕士生两年毕业。
缩短学制为了更有效率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王老师告诉记者,浙江大学实行硕士两年制的计划主要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据介绍,原来三年制或者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一般进校先学习公共课程或者一些基础课程,等到一年以后才开始选导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改革以后,研究生一进校就选定导师,学生的课程计划等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比起常规教学模式更加有效率。
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1-2年。
欧美国家本科教育一般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
硕士则是从“通才”通向专业型人才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攻读博士,走学术研究的道路,那就要做论文,就是论文硕士;但多数学生都选择直接从事专业工作,一般不需要写论文,修够学分即可,是课程硕士。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能源系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代码:080720 )(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源与环境工程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掌握能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能源与环境工程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2.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氢能制备与利用2、清洁燃烧与洁净能源3、环境科学与工程4、能源环境一体化5、燃料液化、气化6、先进动力系统7、洁净煤技术8. 多联产技术9、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四、课程学习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选修课9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2、开题报告要求:包括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3、专业外语要求:4、发表论文要求:B类论文一篇以上。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课程设置1公共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号。
2、上课学期用季节名称请填写,如“春”、“春夏”(表示连续)、“春或夏”(表示选择);。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浙江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应用心理专业(代码:045400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知识和技术,并能综合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领域包括:组织行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与公共危机应对、工作压力管理、人员选拔与测评、市场营销、经济决策与投资管理、广告策划、心理治疗与咨询、情绪调节与训练、心理危机干预与防御、灾害救助与心理康复、工业与工程设计、产品质量评估、环境设计、体育心理训练、艺术与传媒、军事、儿童青少年及特殊人员教育、家庭与职业辅导等。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导师组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负责,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注重与社会单位及行业协会的交流,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
(四)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时间,同时完成学位论文。
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的科目数不得低于总科目数的75%。
(五)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课程总学分30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
此外,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1次。
五、课程设置(一)必修课(18学分)1、政治(3学分)2、英语(2学分)3、公共素质课(1学分)4、高级心理学研究方法(2学分)5、高级心理统计学(2学分)6、高级心理测量(2学分)7、发展心理学专题(2学分)8、社会心理学专题(2学分)9、应用心理学专题(2学分)(二)专业选修课(8学分)高级心理咨询(2学分)高级工程心理学(2学分)人事测评与人力资源开发(2学分)教育心理学研究(2学分)(三)专业实习(4学分)根据应用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特点和要求,安排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实践时间。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12 )(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学制:三年二、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形象思维模拟计算机图形学(CG)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虚拟现实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CAD 信息智能和决策支持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机器人多媒体技术工程数据库智能控制嵌入式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讯系统,网络与数据库安全,密码技术,软件智能化,软件工程和软件合成,计算机支持合作系统(CSCW),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等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与要求: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必须修满的最低学分数为15学分(详见课程设置表)专业培养要求(包括专业要求、文献阅读、成果发表、学位论文要求等):本专业以培养能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开创型、复合型高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能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做出开创性的成果,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学习计划,并逐步参与导师指定的课题工作,要求有足够的文献阅读量,并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做好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应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数篇,并取得研究成果等要求。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12 )(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学制:二年半二、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网格计算与分布式处理嵌入式系统与SOC设计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网络存储网络协议工程网络信息安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操作系统编译技术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多媒体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面向对象技术与软件自动化软件智能化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形象思维模拟计算机图形学(CG)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CAD 信息智能和决策支持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机器人智能多媒体技术工程数据库智能控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讯系统计算机支持合作系统(CSCW)信息安全三、课程设置与要求: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直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管理学院创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Z1 )(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具有国际化学术眼光,立足本土化创业研究问题,能够与世界学科前沿及创业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直接对话的一流创业管理研究人才。
二、学制:5年。
鼓励符合《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半年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1. 创业人才与领导2. 创业企业成长3.战略创业4. 家族(企业)创业5. 国际创业四、课程学习要求直接攻博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3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14学分,读书报告4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读书报告:阅读所属领域国内外前沿文献不少于100篇,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10次(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4次),参加系主办的Seminar等学术活动20次。
完成累计30次,计4学分。
2.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求按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要求相关规定执行。
3.中期综合考核: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直攻博研究生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4.博士生学术交流:为增强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活跃博士生学术交流,增加“博士生学术交流”必修环节。
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正规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博士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交流。
5.博士生讨论班:要求每位直攻博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浙大管理之博士生论坛”六次,其中至少主讲两次。
6.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的时间,可根据研究生本人研究进展确定,但最迟应在入学后第3学年末进行。
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开题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后,在学科范围内进行统一开题(开题组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开题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研究生管理
浙江大学研究生管理浙江大学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著名大学,研究生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
浙江大学研究生管理体系旨在确保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使研究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有实力的人才。
一、组织架构浙江大学的研究生管理由校级研究生分析会议办公室负责协调,研究生学院负责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协调和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协调和配合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情况办公室负责和整体管理学校研究生的业务状态,并向有关部门、学校领导提供支持。
此外,学院、专业、职能部门和研究所也在研究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既有学历模式,又有学位模式。
学历模式主要针对拥有高等学历,期望继续深造的学习者,主要提供一定时限内课程学习和实习培养,以达到提高技能和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学位模式则主要针对拥有学历学位,期望继续深造,以获得更高学位的学习者,主要提供学业阶段的课程学习、实习、科研工作,最终可获得研究生学位。
三、教育管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采用双线化运行模式,一线指学院和专业学位、学术学位办公室,负责规范研究生教育和准备层次评估;二线指研究生学院,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和学术水平评估。
研究生学院负责学院及研究生教育有关的综合管理,实施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科学管理与评价,组织研究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同时,研究生学院还负责制定和定期审核学校研究生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教育评估浙江大学对研究生教育有严格的评估制度,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达到最高水平。
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采取系统性评估。
研究生学院定期开展课程评估,确保研究生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办公室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估,确保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生情况办公室实行毕业生调查,评估毕业生的社会发展水平,确保毕业生能够在实践中发挥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院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专业(代码:100120 )
(一级学科:基础医学)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运动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求具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干细胞和再生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具有干细胞、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的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完成有一定新见解的学位论文。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造能力。
二、学制: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干细胞生物学研究;(2)干细胞应用于运动系统再生研究;(3)干细胞运用于药物和毒物筛选研究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含人文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本专业至少5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课程学习:一般要求一年内完成。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不迟于第2学年冬学期。
4、中期考核:第2学年春学期。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3学年冬学期。
6、发表论文:按照学院规定执行。
7、学位论文和文献综述:要求各1篇。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专业选修课可以是未作为学位课的专业课,也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程1-2门。
课程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助学金等等)整个文件有点长大家应该感兴趣。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自主创新战略,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激发学校、学院、学科的内在积极性,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
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负主责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导师主导的原则,即充分考虑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和权益;二是科研导向原则,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即在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个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四是分层管理原则,即在学校制订总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的创造性,制定各个学院的实施细则;五是稳步推进的原则,即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导师的承受能力,使改革进程平稳推进。
二、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因此,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制为进一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弹性学制。
硕士研究生实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博士研究生实行以3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
直接攻博研究生实行以5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提前攻博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
各学院自主确定各学科的学制,并根据所确定的学制制定培养方案。
(二)研究生招生1.改革的基本思路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分配要紧紧围绕提高学校学术竞争力,与学院(实体交叉平台)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紧密挂钩;招生指标更多地向培养质量高、研究水平高的导师倾斜,向国家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和我校重点学科专业倾斜,向重点课题和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与团队倾斜;要明确导师的资助责任和相关权益。
同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坚持导向性,又要关注学科差异和学生利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1)博士生招生指标配置:按研究经费、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博士生指标分类切块到学院(平台)A.以学院(实体交叉平台)为单位,其研究经费、研究成果2项作为指标分配的基本因素,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个学院(实体交叉平台)的指标数,而招生基数、导师规模、生源状况等不再作为计算因子。
B.要引导学院既重视经费总量,又重视重大项目的争取;既重视SCI/EI或文科一级期刊论文等总量,更关注TOP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或文科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
统计经费和成果时将重大项目、TOP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或文科权威期刊成绩等单列。
C.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考虑经费和成果的影响因子权重上,以前3年各大类学院平均总指标为基数,切块分成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农学、医药六大类,类内分别计算,各定不同的因素和权重。
D.改革将分步实施,第一年科研成果和研究经费的权重以不引起指标的剧烈波动为原则,今后将逐步调整。
(2)硕士生招生指标配置:在原有分配方法基础上,提高研究经费、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权重。
硕士生招生指标切块到学院(平台)A.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进一步向学科(学院)的实力(包括科研、导师与学科、学科交叉等)倾斜,特别是将经费和成果所占比例提高2-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招生基数所占比例,使招生资源的分配更趋合理,更具导向性。
B.硕士研究生指标配置,既考虑到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又关注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和成果。
教务处、研究生院分别切块70%和30%的免试指标,各自按照不同的办法分配到学院。
(3)按导师的资助力度配置招生名额到导师,按考生的综合素质确定录取与否A.建立导师资助制。
导师招收研究生原则上要提供一定的资助经费。
B.改革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
有项目、有经费的讲师、副教授,经一定的程序审定,也可有资格分别作为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
C.坚持导师主导的学科复试小组集体决策制,在复试、录取的全过程中坚持导师提议、集体决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指导教师具有录取与否的决定权。
D.配套相关约束条件。
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人,博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2人,包括免试生、直博生、提前攻博生等。
招生名额的分配要考虑以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要向培养出高质量研究生的导师倾斜。
对引进人才、重点学科、学科交叉平台、国防研究院等,在安排招生名额时学校和相关学院共同给予支持。
学校向各学院下达当次招生指标数量的同时公布各学院基本助学金的等级和比例,待学院正式确定录取名单后下达各学院岗位助学金中的学校配套部分。
(三)研究生培养方案1.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培养,提高整体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多元的研究生质量观。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不同标准,各学科在切合实际的标准框架内进行高质量、严要求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要区分学术型硕士和职业型硕士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订不同的方案。
2.开阔国际视野,培育国际竞争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为此,全校应确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效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学生来我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
鼓励培养条件成熟的学院和学科在国外建立研究生教学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浙江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适应。
努力营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环境,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研究生互访和短期交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建立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
实现学术要求的国际化。
坚持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导向。
研究生院将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考核指标,从研究生教育政策、业绩点分配和资金上给真正有志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学院和学科予以支持。
3.注重特色培养,建立培养特区,确立交叉学科培养导向要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开辟“培养特区”,在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论文答辩、出口标准等环节中建立有利于优秀研究生成长和获得大成果的培养环境。
鼓励设置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鼓励建设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鼓励探索交叉学科的出口标准。
4.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健全淘汰机制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研究生核心课程考试制度(包括博士生资格考试),建立研究生核心课程及教师竞争上岗、滚动建设、科学评估制度,强化课程教学在硕士生培养过程的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籍管理等多个环节中引入淘汰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研究生的申诉途径,使研究生进退有序,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研究生培养专项基金为了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社会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同时满足我校部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引进人才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设立若干专项基金。
专项基金主要包括:1.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
主要用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公派留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参加短期国际交流等的资助。
该项基金由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向学校申请。
每年1500万元。
2.研究生教育扶植基金。
用于支持我校部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青年导师及引进人才培养研究生的需要。
该项基金由研究生导师经学院推荐向学校申请。
每年600万元。
3.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基金。
用于支持交叉平台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需要。
该项基金由交叉学科导师经学院推荐向学校申请。
4. 研究生素质拓展基金。
主要用于研究生开展群众组织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
该项基金由研工部按一定程序分配到各学院。
按每位研究生每年40元的标准划拨。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为了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学校设立“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研究生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对研究生的奖励和资助。
学校、学院、导师都要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增加经费投入,使资助研究生的资金总额度和受资助研究生的比例高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
在经费总量增加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奖助学金依据研究生的学业基础、培养潜质、综合表现及经济条件进行分配。
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由优秀奖学金、助学金(基本助学金、岗位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四个部分组成。
(一)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包括竺可桢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是我校研究生最高荣誉的奖项;专项奖学金是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为支持我校研究生教育,激励我校研究生奋发学习而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专项奖学金面向全校研究生,奖励对象、额度、比例均按照所签订的协议执行。
(二)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助学金面向非在职研究生(不包括七年制、八年制、ZDM临床医学研究生以及JM、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除“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研究生外,所有在职研究生均不享受研究生助学金。
研究生助学金分为基本助学金、岗位助学金两类。
1.助学金的经费来源研究生助学金由学校、学院、导师共同筹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提供的基本助学金。
(2)学校提供的助教经费。
主要用于为本科生教学设立的岗位(含少量研究生公共课)(3)研究生导师提供的助研经费。
导师的资助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资助类别按照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分为以下三类:Ⅰ类: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Ⅱ类: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农学、医药学(除临床医学外);Ⅲ类:工学、临床医学。
详细的导师出资标准见表1。
导师招收“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研究生,由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扶植基金中列支。
表1 研究生导师出资标准培养层次资助类别第一名(元/生·年)第二名(元/生·年)第三名(元/生·年)硕士生Ⅰ类300 600 900Ⅱ类800 1600 2400Ⅲ类1200 2400 3600博士生Ⅰ类1200 2400 3600Ⅱ类3000 6000 9000Ⅲ类4800 9600 14400注:①表中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指导师当年录取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非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