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赏析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

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

畚,音本。

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

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今年的春节,我在家里看了一部名为《愚公移山》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动画片,虽然故事很长,但在故事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一群农民拿着锄头去挖土方,想把山上的泥土搬到山下去。

但是,他们怎么也挖不起来。

这时候,愚公出来了。

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死之后,哪怕有我一口吃的,我们也要挖山。

”邻居听到这些话后,就去请来了智叟和叟,给愚公出主意,一次、两次、三次……到底挖了几十年呢?连他的孙子也受不了了,于是他孙子对他爷爷说:“你活着的时候真傻呀!”他们都说好,“我的爷爷呀!您已经死了四代了。

”当时愚公听了这句话后非常生气,说:“才只死了四代吗?我死之后,哪怕只有我一口饭吃,我也会挖的。

”可是他们认为愚公不会再活过来了。

愚公继续挖土,终于,把山挖开了,“哗啦”一声,土塌了,埋住了大王的尸体。

最后愚公的儿子站了起来,继承了他的遗志,愚公的孙子又继承了他的遗志。

从那以后,又发生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去挖土方,一直坚持到今天,而且还有新的继承人……一个“笑”字表现出他们有志无时。

“见多”,意思是:每天总有新的见解。

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才能使得世界变成今天这样繁荣。

与其它文章相比,本文的突出优点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本文的最大亮点就是用朴素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具体的故事,还让人们更加了解愚公的坚韧、勤奋、乐观的性格。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有人认为它不适合放在本文中,而作者却认为,愚公因为有远大的抱负,所以才能用自己的双手挖成大山,挖成通往别处的道路,打通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这句话,它告诉了我们,当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时候,一定要实践,并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毕竟有志者事竟成嘛!这篇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应该学习愚公这种精神。

当你为一件事坚持了几十年后,就一定会成功。

《愚公移山》运用反语的句子赏析

《愚公移山》运用反语的句子赏析

《愚公移山》运用反语的句子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通过描述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挖山移石,表达了只要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在故事中,运用反语的句子来加强表达效果,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 甚矣,汝之不惠!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但实际上是在强调愚公的智慧和毅力。

通过反语的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愚公的伟大之处。

2. 残年余力:
原义为“剩下的力量”,但这里运用反语,强调了愚公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3. 毛乌重:
原义为“像羽毛一样轻”,但这里运用反语,强调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毅力之强,即使是像山一样大的困难也能毫不畏惧地面对。

这些反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幽默感和可读性,更加强了读者对愚公精神的领悟和理解。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赏析

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或内容还是 形式或风格都受到了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 的限制. 所谓“时代性”是说某些题材只有在这 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时代; 所谓“地域性”是说某些题材只有在这 个地域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 乎是不可能的。
抗战时期的手 绘宣传海报
太阳光辉暖 万代(中国画) 1972年 亢佐田
荷兰画家鲁本斯的油画《殴打婴儿》2002年易 主,购买者竟不惜出资7350万欧元。
《 红 磨 坊 的 舞 会 》 雷 诺 阿 1990 年 万 美 元 。 7810
《没胡子的自 画像》 荷兰 凡高 1998年 7150万美元
这类问题当然也是美术 鉴赏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我们在询问一件美术作品的价格时,从某 种角度上讲,我们是在问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 情感值多少钱?
问题思考:
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判断依据:
把握美术作品本身的时代性、地域性、创造性。
时代差异导致美术作品价值判断上的差异。
找 二 处 不 同
感 谢 您 的 关 注
主人翁是作者的父
亲吗? ② 为什么在形象上是 满脸苍桑? ③ 为什么画面是金黄 色的? ④ 为什么主人翁的耳 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 ⑤ 作者没有到过农村, 没有生活在哪个年代,能 否画出这件作品? ⑥ 《父亲》作品的意 义和价值是?
题材: 以领袖像的规格表现 中国最普通的农民 艺术手法: 照相写实的方法 时代背景: “文革”结束后不久 创作的. 作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 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
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读《愚公移山》有感赏析

读《愚公移山》有感赏析

读《愚公移山》有感赏析《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的故事,愚公的坚持不懈感动了上天,愚公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愚公为何而愚?为何而坚持不懈?他愚在明知工程之艰难,却不知变通,他明知山不过来,自己过去也于事无补,却偏要舍命挖山。

他坚持不懈的理由是惩治河北的那些搬精们,他坚信自己的精神可以激励他们,让他们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愚公的动机是善意的,他的动机和结果在常人眼中看来完全是南辕北辙,愚不可及。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愚公的精神是高尚的,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非凡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不经意中养成了许多坏习惯,然而我们并没有察觉到。

如果我们能像愚公那样坚持到底,克服困难,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完成不了的。

我们应把愚公的精神作为我们的动力,让愚公精神永存人间!我们也要学习智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智叟明知愚公在挖山,自己却不敢面对事实,不去想办法解决,而去嘲笑愚公。

他本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明哲保身、不敢斗争的性格特征是应该被我们所唾弃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其他小民敢于直言的精神。

我们要敢于向不良现象挑战,不能明哲保身、不敢直言。

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些不良行为得到制止。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功。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努力去做,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和智慧,让它们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总之,《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成功。

愚公的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同时,《愚公移山》也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要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毅力战胜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勇敢、坚定不移的心,去迎接挑战和机遇,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未来!总之,《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文章。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毅力、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详细赏析,主要从故事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寓言哲理深度、语言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现代解读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决心和毅力,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功。

二、人物形象塑造1.愚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毅力顽强的形象。

他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一意要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挖掉。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智叟:智叟是愚公的邻居,他嘲笑愚公的行动,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愚蠢的。

智叟的形象与愚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3.天帝:天帝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最终帮助愚公将山移走。

天帝的形象展示了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三、寓言哲理深度《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语言艺术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寓言以生动的叙述和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寓言哲理。

语言富有韵律感,精炼有力,让读者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主题和哲理。

五、传统文化的体现《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等。

愚公移山徐悲鸿赏析

愚公移山徐悲鸿赏析

愚公移山徐悲鸿赏析你看这画儿啊,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被定格了一样。

画面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特别鲜活。

愚公呢,那坚定的眼神,就好像在告诉全世界,这山我移定了,不管多困难都不放弃。

他的那种决心,就从画里直往外冒。

徐悲鸿画的这些人物啊,身材都很魁梧,肌肉线条特别明显,感觉充满了力量。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特别有干劲儿的劳动者,一膀子力气,都使在这移山的大事儿上了。

画里的背景也很有意思。

那两座大山啊,又高又大,在人物面前就像两座超级大的屏障。

可是这些愚公的子孙们,根本就没有被这大山吓倒。

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抬着土筐,都忙活着呢。

你能感觉到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就像咱们村里大家一起盖房子,或者是农忙时候抢收庄稼似的,齐心协力。

徐悲鸿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也是有很多想法的。

他可能想通过这幅画告诉大家,只要有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里遇到的那些难事,有时候感觉像大山一样压着我们,但是只要我们像愚公他们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坚定信念,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而且啊,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啥的也很有讲究。

虽然不是那种特别艳丽的色彩,但是那种质朴的色调,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那种朴实和坚韧。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老农民,脸晒得黑黑的,手上全是老茧,但是他们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我就特别喜欢这幅画,每次看都能感觉到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感觉自己要是遇到啥难事了,就应该像愚公那样,不要被困难吓倒。

看着画里那些努力的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身边那些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家人和朋友。

大家都是这样,一点点克服困难,向着更好的生活前进呢。

这画儿啊,真的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能让人充满力量。

经典寓言《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典寓言《愚公移山》原文及赏析【导语】:太形、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的老翁,他的家在两座大山之间。

不幸的是,这两座大山太高,一是玉山,一是黑山,把他的家从根本上分隔着。

无奈之下,老翁为了把地理位置改变,只身拖着耕具开始了移山的艰
苦工作。

每天清晨,老翁拿着自己的耕具就出发了:把小山坡上的石
块翻到大山的另一边……他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朴实无华,劳作着。

他们移山的勇气感动了众多百姓,也得到了地府的帮助:百姓们在大
山前搭建了很多烈火,这让大山里的妖怪们受到震慑,不敢出来扰乱
老翁们移山的任务。

几百年的时光,老翁和他的孩子一直默默苦干,最终,愚公他们
移山成功了!顽强的愚公和他的孩子,借着他们的勇气,勇敢地克服
了困难,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愚公移山的故事,传唱至今,令人惊叹,最受欢迎的谚语也就自
此而生——“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大雪山也被移。

”愚
公移山的故事无疑传递了信心、毅力和勇气的力量,孵化出拯救人类
的科技奇迹。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析这幅作品是徐悲鸿于1941年在桂林完成的。

全图取愚公移山之意,画面上描绘了两座相连的高山和山间一条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小河。

山的右侧断崖突兀,整座山似已被这一侧的高山所倾覆,显得摇摇欲坠,令人担心大山会不会因此而坍塌。

但远处山腰上露出的一角天空告诉我们,山的另一侧还有人家,即使这座山真的倒下来,也会有无数的后继者出现。

河水平静地流淌着,画面中间部分稍微留白,只在近景画一座已经被洪水冲垮的桥梁,很自然地将视线引向对岸那片生机盎然的田野,但更令人震撼的却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山脚下的村庄居然已经建好了一条石板铺成的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隐约可见一片桃花盛开的农舍。

这种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不仅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画面以古代神话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

愚公等三位人物是主要人物,画家选择正在移山的典型场面来表现他们。

左边两个推车的老人是其子孙,也许刚刚学会走路;右边肩挑锄头的老人则应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辈。

从衣纹和手势看,他们虽然竭力奋斗,仍感到费力吃劲。

愚公身旁的小树象征顽强生命力的老树,它暗喻人类如果能够顺应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克服困难,创造美好未来。

《愚公移山》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幅构图新颖别致,立意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在构图上采用顶天立地式布局,把对比鲜明的双峰置于前景,赋予画面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

同时又巧妙运用仰俯透视法,突破传统构图惯例,让观众产生错觉,仿佛这两座高山已经合拢过来,危险万分!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溪水横切双峰,再加上土层薄,岩层软,才出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幻觉。

画面黑色的背景寓含深邃的宇宙空间,苍松翠柏烘托出生气勃勃的阳光世界,红日初升,彩霞绚丽,溪水淙淙,绿树婆娑,恰似一首颂扬坚韧毅力的赞歌。

徐悲鸿擅长写生,这幅《愚公移山》也没有离开对客观实际的具体描绘,画中群山巍峨壮丽,丘壑纵横交错,千姿百态,颇富诗意,而且笔墨简练概括,浑厚沉雄。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

古诗愚公移山翻译赏析文言文《愚公移山》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和华北平原之间、横跨晋冀豫三省。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9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阻塞。

11迂: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名画赏析《愚公移山》

名画赏析《愚公移山》

名画赏析《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

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

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

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

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

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

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

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它传达了一个关于坚
持和毅力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口有两座
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

尽管有人认为他是愚
蠢的,但他和家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挖土运石,直到天帝感动,派神
仙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表达了中国
人民的顽强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文学角度来看,《愚公移山》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愚公
的坚持不懈和不畏艰难的品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故事
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故事中的愚公形象鲜
明生动,寓意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哲学角度来看,《愚公移山》让人们思考了坚持和毅力的重
要性。

愚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坚
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有信念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社会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也寓意着团结和奋斗的力量。

愚公的家人一起努力,最终感动了天帝,得到了神仙的帮助。

这也
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愚
公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人们在
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念和毅力,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释“帝感其诚”-赏析《愚公移山》

释“帝感其诚”-赏析《愚公移山》

释“帝感其诚”-赏析《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中,愚公何以感动天帝,天帝又为愚公什幺所感动?对此,课文注解已作出明确诠释。

但拙笔认为,课下注释是概括有余,具体不足,仍有浅述之必要。

面山而居的愚公,苦于“出入之迂也”。

为了彻底摆脱常年出行的不便与困苦,他本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或移山、或搬家。

但就“移山”而言,愚公至少面临着三大困难:移山工程之浩大,因为所移之山既高且大,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所需劳力之奇缺,因为移山之人少且老弱;移山效率之低下,因为所用工具既简陋又落后。

而选择搬家就相对无困难可言了。

但是,愚公却毅然决然选择了移山。

愚公并非不清楚移山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对于移山,愚公他是有过如下的深思熟虑的:山虽高可是不会再增高了,只要经过子子孙孙不断努力的坚持挖下去,这样两座大山是没有挖不平的。

但不管怎样,就下定决心来移山这件事来看,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而且下定这样的决心也是非同一般。

可以说愚公下定移山的决心是比山还要大。

只有下定这比山一样还大的决心,才有可能将山移走。

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感动天帝的原因之一吧。

按常理来讲,愚公他是根本不可能移山的,更何况智叟站出来反对愚公移山也并非毫无道理,事实就是这样明摆着的:年且九十的愚公,一个余日不多,行将就木之人。

他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可他为了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目的,免遭常年出行“出入之迁也”之困苦,明之不可为而偏为之。

毅然不顾年老体弱,身先子孙,亲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每天叩石垦壤,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所表现出的这种精神又怎能不为天帝所感动呢?所移之山虽高,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可说是比那山都还要高。

勿需多说,愚公移山之后“无陇断焉”的便利,包括智叟及子孙们在内,是谁都可以共享的。

但智臾何以要反对呢?这只能表明是以愚公和智。

关于愚公移山的画作赏析

关于愚公移山的画作赏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位老者愚公和他的家人决心移走挡住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被广泛传颂和崇敬。

虽然在古代没有直接的画作,但是后来的绘画艺术家在表达这一主题时进行了创作。

以下是对《愚公移山》画作的赏析:### **1. 画作主题:**《愚公移山》的画作主题集中体现了愚公与他家人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决心和毅力。

艺术家通过绘画,展现了他们顽强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画面中通常会有一位老者,手持镐头,显得坚定而勇敢,他的身边可能有家人或其他村民,共同努力。

### **2. 画面构图:**画作的构图通常以愚公及其家人为中心,背景呈现出艰巨的山势,强调了艰难险阻。

画面上可能描绘有愚公和家人的表情,表达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画家通过精心构图,突出主题,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深入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 **3. 色彩运用:**在色彩运用上,画作可能采用温暖的色调,如金黄和红色,以表达温馨、坚定的氛围。

同时,艺术家可能使用冷色调,如蓝色和灰色,来突出山势的艰难险阻。

通过巧妙运用色彩,画作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愚公移山的激励与感动。

### **4. 线条和形态:**画作的线条可能以挺拔而有力的形态为主,强调愚公及其家人的骨骼和肌肉线条,表现出他们的坚韧不拔。

画面上可能还描绘出曲折的山势,通过线条的交错勾勒出陡峭的山峰,增强了画作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 **5. 表达情感:**在画作中,艺术家可能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和动作来表达情感。

愚公和家人的眼神中可能透露着决心与坚毅,他们的身体语言可能展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更深刻地触动观者的心灵,激发对奋斗精神的共鸣。

### **6. 画作的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画作可能采用了写实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

写实主义可以使画面更具真实感,使观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而象征主义则可能通过符号、象征性的元素,强化愚公移山的寓意,使画作更具有思考和深度。

愚公移山 诗句

愚公移山 诗句

愚公移山诗句
以下是《愚公移山》中5个诗句的赏析: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这句话通过具体的数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雄伟,展示了移山任务的艰巨。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这句话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原因,即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愚公决定移山,表现了他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3.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体现了愚公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

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子孙后代终将完成移山的任务。

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这句话描述了愚公和家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家和山中,努力挖掘山石,为实现移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这句话通过对山神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连神灵都对他感到钦佩和敬畏。

这些诗句展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毅力和恒心,也表达了作者对愚公精神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智若“愚”
——解读《愚公移山》寓言是我国非常独特经典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

这种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就有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等。

《愚公移山》也是这些优秀作品的其中之一,今天,虽然交通运输、信息传达等诸多方面早已不能同先秦时期同日而语,但学习《愚公移山》仍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

一、关于《愚公移山》
1、列子其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曾隐居郑国四十年,著有《列子》一书,共二十篇,十万多字。

包括《汤问》、《天瑞》、《仲尼》等等,其中的很多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如《夸父逐日》、《黄帝神游》、《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

2、《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
《愚公移山》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领着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用神力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产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

战国时期,人类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在大自然面前常常无能为力,因此,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愚公只不过是人类致力于改造自然的一个代表而已。

并且,列子本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清静无为、修道御术,所以在《愚公移山》中,他才会把解决问题的最终力量寄托在神身上。

以上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愚公移山》的艺术成就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之所以能让中国人耳熟能详,“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与《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1、环环相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篇幅非常短小,仅387字,但在这387字之间,生出了多少波澜,让读者一惊二叹,难以置信。

文章开篇就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来突出太行、王屋二山之大、之高,为下文愚公移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并用“本在”二字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接下来,文章以愚公提出移山,得到家人支持并商量出移山的方案作为文章的发展,使读者悬挂着的心稍稍着陆。

就在读者以为愚公的移山方案会得以顺利实施的时候,智叟的出
现使故事再起波澜!愚公会因为智叟的劝阻而放弃移山吗?文章用愚公与智叟的一番对话为读者揭开了答案,故事也因此走向高潮。

故事的结尾实在让读者咋舌——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在上帝的帮助下,愚公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这样的结尾为故事划上了一个神话般的句号,迭起的悬念到此戛然而止,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作者是想通过愚公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如果自己是愚公会不会被智叟说服?如果没有上帝的出现,愚公的愿望会实现吗?
总之,《愚公移山》一文的故事情节是非常曲折的,它所留给人们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

2、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精神之所以到今天都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得益于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鲜明的。

他具有征服自然的远大抱负,他具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他更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心。

在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作者把故事的主角取名为“愚公”,配角取名为“智叟”,“愚”和“智”在字面意思上就形成了对比。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再用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来突出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一“愚”一“智”,对比鲜明。

除了采用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外,故事还采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为了移山,愚公召开了一次家庭会
议,征求大家的意见,家人的反应是“杂然相许”,这说明愚公在家里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

除了家人之外,就连“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举动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获得了孤儿寡母的支持,用家人、邻居极大地烘托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使愚公变得更加伟大。

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也是《愚公移山》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之一。

虽然故事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并不多,但从他们的说话中我们仍能体会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全文直接对愚公进行语言描写的仅有两处,一处是在愚公与家人商量移山的时候:“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愚公移山的目标非常明确——打通往豫州南部的通道。

从“可乎”两个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愚公不是一个独断专权的人,这就为后文移山得到众人的广泛支持作好了铺垫。

第二处对愚公的语言描写是在他与智叟进行辩论的时候,在与智叟的辩论当中,愚公一改先前的绅士风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与前文中那个开明的愚公截然不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有魄力、有决心而又和蔼可亲的愚公。

3、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愚公与智叟进行辩论的时候,读者们无不为愚公最终能不能成功铲平太行、王屋二山而担忧。

但事情的结果却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担心愚公会像不停地挖下去,劳累致死,于是报告了上帝。

上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
儿子把山搬走了。

从此,愚公家与冀州的南部再无阻碍。

故事借用神话来结尾,不仅对愚公移山的结局做了较好的处理,表示出了作者的立场,同时也使整个故事富有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反映出了人们希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三、如何看待愚公移山
由于《愚公移山》卓越的艺术成就,愚公移山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愚公精神也妇孺皆知。

然而,愚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今天,我们又该怎样来看待愚公移山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确定了目标就坚持不懈的人,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要排除万难,达成目标。

其坚韧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我认为,愚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的。

今天,人们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弱,即使理想再伟大,再完美,只要碰到一点点困难就心灰意冷,放弃自己的理想。

相比于愚公,我们如何?简直太渺小了!愚公连铲平两座山的理想都能坚持下去,我们的目标不至于比移山还艰难吧?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的内心能够再强大一点,困难就会被我们克服。

孟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愚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愚公移山的壮举体现出了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自然观。

而今天,人类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大大提高,在
很大程度上,人类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大自然了。

但由此而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也越来越多。

海啸、地震、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这些都是人类随意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后果。

因此,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必再去像愚公那样,以破坏自然规律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不要再以“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应该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愚公这个人物身上始终闪耀着某种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反省的光芒。

今天,如果我们能正确看待愚公移山的壮举,做到大智若“愚”,那么,我们必将能做到最优秀的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