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书心得
种子课”读书心得
种子课”读书心得
在阅读《种子课》一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着重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和反思教师成长。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书中提到的“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
以下是我对这些内容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并思考缩短目标与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的途径方法。
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影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行动方式,进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其次,教师的改变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改变是为了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和欲求,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激励他们追求美好事物。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随
时改变自己的影响方式,使自己的影响与学生的发展现实和潜在可能性相吻合。
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只有不断研究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读书心得 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
读书心得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趁着假期读了《种子课》这本书,从此书的名字就可以对这本书的内容略见一斑,读完此书,使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很多疑惑顿时解开,还给我很多启迪。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想法:一、教师讲授新知识时,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也就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基础要有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要有努力之后能达到的水平,只是这些教学理论相对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中所阐述的来说有些枯燥难懂,而俞老师深入浅出的将这个道理进行讲解。
其中他结合具体的课例是《长度单位》的学习,将小学阶段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从厘米的认识入手,追溯到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并且并不满足本节课的学习,还要向后延伸后续将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只有老师能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把控,才能将知识讲深讲透。
这样下来,《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就像是一粒种子,埋入学习的土壤,然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就是种子课的力量,它是极具生长力量的课型。
二、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原来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用等量关系来解,而用等量关系解方程需要学生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而这样学习解方程就变成了像语文课那样需要死记硬背的课,对部分学生老师难之又难,这是我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俞老师认为“这就像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称狗为“旺旺”,是因为这样比记住狗更容易,并且狗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后面改正也比较容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让这个阶段的孩子记住狗这个单词。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需要俞老师这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精神,如果孩子实在学不会或者不能理解,我们不如放慢节奏,不强求,慢慢等待,相信孩子终究会明白的。
三、教学更应该关注隐性知识。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俞老师借助《负数》这节课的课例进行图文并茂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我们不得不震撼俞老师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变换不同形式,可以将课上的非常成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
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如何上好种子课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
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
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
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
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如何面对学困生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不少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末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末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末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 克和1 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觅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长此以往会觉得数学学习是索然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量,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 (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非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读《种子课》有感:我学 我行 我思
读《种子课》有感:我学我行我思读《种子课》有感:我学我行我思《种子课》是一本著名的教育类书籍,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鲁思·帕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发掘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耐人寻味,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像这本书中所讲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从自我管理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意愿,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向。
同时,自我管理还包括了自我评估和自我纠正的能力。
只有当孩子逐渐掌握了理解自己、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身边的良师益友,打开孩子探究世界的大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借助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兴趣。
除此之外,教育的过程也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沉淀。
而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多样化的,老师和家长也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为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孩子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只有让孩子们拥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帮助其发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学生和将来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价值。
只有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我的教育道路上,我希望能够像《种子课》中所讲的那样,勇敢思考、认真孵化每一个种子,给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我学我行我思,因为有鲁思·帕克和《种子课》的陪伴,我的人生教育之路将永不孤独。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种子课》读后感篇1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
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
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
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己,摆正姿态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
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
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改变自己,接受学生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
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
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
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
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心得体会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心得体会教数学将近24年,遇到许多困惑。
利用整个寒假时间,终于把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酣畅淋漓地读完!俞老师这本书给我这位年轻的老教师许多建议。
这本书是解惑的一部良书!余老师说,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就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这样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就可以叫做种子课。
有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可以称作生长课。
余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细细分析什么的课是种子课。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这学期任教的七年级数学中一定也存在种子课,对照余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分析每一章节的种子课,尽力上好这节课,为其后的生长课奠定基础。
对这本书,可谓是喜欢得不得了,但跟之前看其他书的喜欢不一样。
之前看吴正宪、华应龙等的书,喜欢,只是因为崇拜膜拜,渴望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设计出这么精彩的课堂。
而对这一本的喜欢,用一句俗语来表述是:跳一跳,摘苹果。
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书中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有感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一新名词,对于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飞跃: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确定型。
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有感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XXX的《种子课》一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一新名词,对于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XXX《种树郭橐驼传》,意义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惜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发展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繁复。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打仗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而,长度单位的研究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外一种书写形式,因而,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三次奔腾: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确定型。
《种子课3.0》读后感3篇
《种子课3.0》读后感3篇种子课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把学生的“明白”改成我们的“明白”,一种是用我们的“明白”改变学生的“空白”,学生有经验的需要进行改造,学生空白的也需要教师“灌”进去。
种子课达成深度学习的三个效用:对数学认识到数学题目;从熟视无睹到诧异有趣;从技巧的“死”到方法的“活”。
好的数学学习,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认识那些知识,然后支撑学生用这些认识去完成对题目的解答,题目可以千变万化,而认识是基本确定的,解开刷题魔障,从上好课开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的学习,有来龙去脉的学习是活的学习。
相应的,碎片化的,没有来龙去脉的学习,技巧化的,以程序操作为特征的学习,很可能是死的学习。
数学学习是有乐趣的。
有些乐趣属于功用的,有些乐趣是功利的。
这些都不属于数学学的本真乐趣,这本书的作者俞老师真正在乎是学生数学本真乐趣的体验。
《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从数学的学科脉络来看,这节课是“数”的“不确定性”第一次出现,是关键内容,同时也是为方程学习打基础的一课,非常重要;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则必须打破“数是确定性”的旧观念,去理解数有“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节课是学生是学生数感发展的关键一课,是种子课!其实,这节课对于学生而言,要经历三层次理解:第一层,确定的数用数字表示,不确定的数用字母表示;第二层,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第三层,两个对象有联系时,其中一个对象用字母式表示。
有了第一和第二层次的理解,第三层次的实现更为顺畅。
第一个块内容,种子课达成深度学习的三个效用。
也就是种子课的作用这里我着重分享的是第二点,从熟视无睹到惊诧有趣。
因为前一段时间在上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个单元,发现很多学生在求周长时例如会采用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分别减去短一点的圆的一半。
我感觉出现这一类问题的学生应该是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没有区别清楚,然后这一点刚好又是以面积的认识为例展开说明的。
书中说数学学习是有乐趣的。
种子课心得5篇
种子课心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活动文案、应用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activity copywrit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种子课心得5篇写好一篇心得体会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来不断提升,经常写心得体会让我们在创作中发现新的可能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种子课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种子课》读书心得
静待生长尤倩倩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俞正强老师从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下面我谈一谈对《种子课》一书几点读书心得。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既然谈到问题创设,就会有预设和生成,在《种子课》一书中讲述如何课前通过正确的预设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做出预设。
那预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而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生成中就要注意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问题不能太窄太广,也就是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主动学习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本书从几个方面提到了如何从教师层面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重在良好的学习准备,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练习法,在学习加与减时,我会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通过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有情境模拟法,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展示各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立体图形。
学生都会说我在哪里见过或是用过。
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也是通过摆小棒到挪动小棒,感悟“凑十法”的过程。
我发现通过情境模拟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加愿意动手去做,去思考问题。
第二有效的学法指导,本学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书上会有一课是做个加法表和做个减法表,通过观察表中的算式,引导学生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发现其中规律。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活动的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这样也会促进兴趣的提高。
种子课2.0读后感3篇
种子课2.0读后感3篇读《种子课2.0》有感1促“种子”发芽,教数学思维在去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被书中的理念深深折服,今年寒假拿到了《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立马研读起来。
本书一开端就介绍了为什么要教对数学课?强调把数学的重要节点交给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使种子发芽,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书中结合俞老师的教育教学案例,上编深度分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是对上好种子课的认识层面的思考,讨论的是怎样是教对。
下编交流“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俞特提供了12课种子课实例,主要是对上好种子课的操作层面的介绍。
阅读俞老师这本书后我深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欠缺,也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种子课”即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的课程,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小学数学发展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把握好这几个节点、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也不用领孩子刷题,只需要让孩子分析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想把握好这几个节点就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控和通盘的设计。
作为青年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小学至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的空闲时间里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的角度备课。
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
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
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
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读俞正强的《种子课》有感
读俞正强的《种子课》有感看了俞特的《种子课》一书,使我们许多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们对《种子课》一书几点读书心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有感第一篇:读种子课有感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
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
《种子课》阅读感想
《种子课》阅读感想《种子课》阅读感想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坚信大家都累积了归属于自身的读书感悟,不可以眼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如何写读后感才可以防止写出“流水账单”呢?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种子课》阅读感想,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种子课》阅读感想1《种子课》这本书两年前就买回来看了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我愈来愈觉得到每一单元的起止都很重要,因此本学年又拿出这本书看上去。
听过俞正强教师的许多视频课,给人的觉得是他课堂教学语言表达风趣、幽默,趣味性,备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尽管他的设计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觉得他的一些核心理念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培训的。
这本书关键分成续篇和续篇,上篇大部分共享给大家的是有关课,续篇共享给大家的是有关人(学员和老师)。
种籽课,生长发育的课堂教学,假如将某一专业知识系统软件做为一棵树,那麼这棵树的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若干节课,那麼一定有一些课必须“莳也若子”,充足理透多元性,一定有一些课能够“置也若弃”,让学员充足独立.“莳也若子”的课一般处在起始点和连接点,此谓“种籽课”。
“置也若弃”的课一般处在点与点中间,此谓“生长发育课”。
种子的力量取决于生长发育,在小学生数学中,每一块专业知识都能够叙述为从日常生活赶到日常生活去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具备本质的联络,假如将这类本质的联络不能断决视作性命全过程,那麼种籽课的明确提出和实践活动就并不是不能了解,只是能够改进大家的学习数学。
以《克和千克》为例子,课堂先让小朋友们称一称身旁的一些物件,再掂一掂,累积一些社会经验,课堂又让她们感受1克和1kg的净重,课后练习又让她们到日常生活找寻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这里全过程中并不是单纯性的记忆力专业知识,不然长此以往会感觉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员的学习培训便会欠缺性命的魅力。
为使学员有充沛的生长发育力,大家老师备好每一节“种籽课”从一个系统软件的视角来思索,总体掌握一个专业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之后延。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作者王怡宁用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关于爱与教育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她用心灵的播种,给学生传递了爱与勇气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茁壮成长。
书中的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作者通过讲述许多真实的教育案例,深入剖析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作者认为,现在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培养。
她批评了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指出这只会培养出一群唯分数论、庸碌无能的学生。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就像是被高压锅般的学习压迫着,没有机会展示个性,也无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亲情教育”。
她强调爱的力量,认为爱是培养学生们健康成长的最根本的力量。
她主张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的陪伴者、引导者,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主选择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她特别强调了“关怀”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懂得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在书中的实践案例中,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亲情教育的具体做法。
例如,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情绪体验的同时,也发动学生们关心他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
她还鼓励学生们通过朗诵、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声音,并在表达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作者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亲情,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阅读《种子课》,我深深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的无穷的潜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真正的教育。
我们纷纷将眼光投向课本和试卷,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培养。
我们把孩子们裹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让他们迷失自我,也剥夺了他们发展个性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教育的问题,学生们缺乏自信,缺乏创造力,成长的道路是苦涩和曲折的。
通过《种子课》,我明白了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力量。
读书心得 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
读书心得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趁着假期读了《种子课》这本书,从此书的名字就可以对这本书的内容略见一斑,读完此书,使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很多疑惑顿时解开,还给我很多启迪。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想法:一、教师讲授新知识时,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也就是学生的已有知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基础要有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要有努力之后能达到的水平,只是这些教学理论相对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中所阐述的来说有些枯燥难懂,而俞老师深入浅出的将这个道理进行讲解。
其中他结合具体的课例是《长度单位》的学习,将小学阶段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从厘米的认识入手,追溯到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并且并不满足本节课的学习,还要向后延伸后续将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只有老师能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把控,才能将知识讲深讲透。
这样下来,《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就像是一粒种子,埋入学习的土壤,然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就是种子课的力量,它是极具生长力量的课型。
二、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原来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用等量关系来解,而用等量关系解方程需要学生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而这样学习解方程就变成了像语文课那样需要死记硬背的课,对部分学生老师难之又难,这是我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俞老师认为“这就像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称狗为“旺旺”,是因为这样比记住狗更容易,并且狗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后面改正也比较容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让这个阶段的孩子记住狗这个单词。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需要俞老师这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精神,如果孩子实在学不会或者不能理解,我们不如放慢节奏,不强求,慢慢等待,相信孩子终究会明白的。
三、教学更应该关注隐性知识。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俞老师借助《负数》这节课的课例进行图文并茂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我们不得不震撼俞老师给我们的重要提示,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变换不同形式,可以将课上的非常成功。
种子书心得体会及感悟种子课读书感悟(三篇)
种子书心得体会及感悟种子课读书感悟(三篇) 有关种子书心得体会及感悟一买方:_________________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粮食流通治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公正、公正和诚恳信用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就稻谷买卖有关事项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品种、数量、等级品种:小麦种子数量:____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_生产年份:____________缝口标准:____________其次条质量标准质量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条包装包装要求:包装费用由_______方担当。
第四条价款单价:______________元/公斤。
总价款:____________元,第五条交付方式1.时间与数量甲方于_________年 ____月____日向乙方交付 ____________公斤。
2. 根据以下第_______项方式执行:(1) 乙方自行提货。
(2)甲方根据商定的地点交货。
(3) 其他:3.运输费用运输费用__________元/吨,由_________方担当。
第六条验收双方按合同商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进展验收,并开具验收单。
对验收结果有异议的以权威机构检测的结果为准,检测费用由责任方担当。
第七条价款支付按以下第_______项方式支付价款。
1.即时结清。
2.乙方在稻谷交付后内结清。
3.其他方式:第八条违约责任1.甲方少交或乙方少收合同商定小麦数量的,应向对方支付少交或少收小麦价款——————%的违约金。
2.甲方拖延交货或乙方拖延提货的,每拖延一日,按合同价款———————%的标准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3.乙方逾期支付价款的,应当根据逾期支付价款每日%的标准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4.甲方交付的小麦质量不符合商定的,乙方有权要求调换,由此造成损失的,甲方应予以赔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种子课》的心得体会
同兴路小学何静
这个暑假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可是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
直到学校发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种子课》这本书,在群体的影响下,认真的看完了这本饱含了一位特级数学教师心血的书籍。
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
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
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
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
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种子课》这本书,给我们这些资历尚浅、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更让我们对课堂、对学生有了又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真应该认真的想想,今
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的课堂将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
20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