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3_1 斜面》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1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斜面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斜面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斜面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让学生掌握使用斜面时物体的运动规律;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斜面的概念和特点;2.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斜面倾角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斜面模型;2. 物体(如小车、球等);3. 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4.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提问:你们认为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二、实验一:斜面倾角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斜面模型,调整斜面的倾角;2. 让学生将物体放在斜面的顶端,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3. 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倾角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实验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让学生在斜面上添加不同材质的垫子,增加摩擦力;2. 让学生将物体放在斜面的顶端,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3. 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实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斜面倾角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斜面倾角和摩擦力,以提高物体的运动速度。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斜面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充分发挥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总结环节,学生能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斜面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斜面上物体滑动的条件及影响因素;(3)掌握斜面上物体滑动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4)学会运用斜面上物体滑动的公式进行问题求解。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科学探索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斜面的定义和性质;(2)斜面上物体滑动的条件及影响因素;(3)斜面上物体滑动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斜面上物体滑动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本课内容。

教师出示一张斜坡图片,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斜坡,以及有何特点。

2.概念引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斜面的定义和性质,并展示一些斜面的实际应用,如滑雪场的斜面、山地公路的斜面等。

通过图示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25分钟)(1)实验目的:探究斜面上物体滑动的条件。

(2)实验原理:利用斜面可以减小物体受到的垂直重力分量,从而使物体得到一个斜向向下的推力,从而开始运动。

(3)实验步骤:①将斜面固定好,并放置一滑块。

②调整斜面的角度,使得滑块可以顺利滑下。

③使用计时器(秒表)测量滑块从顶端滑到底端所需要的时间。

④改变斜面的角度,再次重复步骤③。

⑤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结果分析讲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2) 讲解斜面上物体滑动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在黑板上推导公式:v = gt sinθ,其中v表示滑块的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滑动时间,θ表示斜面的角度。

(3)解释公式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实例计算。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斜面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斜面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 1 节斜面
课程标准要求
一、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二、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三、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
教材内容全解
一、斜面 机械:是一种装置,它能使你的工作更简单有效。机械是通过改变你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或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轻松。 六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楔、螺丝、杠杆、轮轴、滑轮。 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 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 二、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功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了机械 功,简称功,单位是焦耳。
科学上定义:功 = 力 × 距离 W = F×S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离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典型例题剖析
【例题一】小刚同学利用斜面将货物搬运到一辆汽车上,如图所示,则利用斜面可以 省 ,利用斜面不省
【答案】力;功. 【解析】利用斜面来搬运重物,而斜面是省力费距离的一种机械,因此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但费了距离,而且利用斜面不省功. 【例题二】如图所示,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请画出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 G 和物体对 斜面的压力 F 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根据长方体对角线的交点确定出重心,然后过物体重心画带箭头的线段,方向竖直 向下,即重力示意图.在斜面上选取物体与接触面的中点为压力的作用点,过压力作用点画 垂直于斜面、带箭头的线段即压力示意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课件范例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课件范例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主要围绕“斜面”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3章第2节,详细内容为:斜面的定义、斜面的类型、斜面的作用、斜面的机械优势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斜面的概念,掌握斜面的类型及作用,了解斜面的机械优势,并能运用斜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斜面的机械优势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斜面及其他简单机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斜面的定义、类型、作用及机械优势。

难点:斜面的机械优势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斜面模型、滑块、测力计、计时器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如盘山公路、滑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斜面。

2. 新课导入:(2)斜面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斜面,如直线斜面、曲线斜面等。

(3)斜面的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斜面在减小力、增大距离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斜面机械优势的计算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斜面的定义2. 斜面的类型3. 斜面的作用4. 斜面的机械优势5. 斜面机械优势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斜面的定义,并列举生活中的斜面实例。

(2)简述斜面的类型及作用。

已知斜面高度h=5m,斜面长度L=10m,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F=30N,物体下滑时间t=5s。

2. 答案:(1)斜面定义:一个倾斜的面,可以减小力的大小,增大力的作用距离。

(2)斜面类型及作用:直线斜面、曲线斜面等。

作用:减小力的大小,增大力的作用距离。

(3)斜面机械优势:h/L=5/10=0.5,F/t=30/5=6N/s。

初中科学斜面教案

初中科学斜面教案

初中科学斜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理解斜面的作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定义和分类2. 斜面的作用和特点3. 斜面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斜面的作用和特点2. 斜面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的作用和特点。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面实验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作用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斜面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斜面的作用和特点,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3. 实验:分发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a. 将斜面固定在桌子上,调整斜面角度。

b. 将小车放在斜面底端,释放小车,观察小车沿斜面滑下的情况。

c. 改变斜面角度,重复实验步骤b,观察小车滑下的情况。

d.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斜面的作用和特点,解释实验现象。

5. 总结:总结斜面的作用和特点,强调斜面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一步深入研究斜面的作用和特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

2024年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标准课件

2024年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标准课件

2024年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中第三节《斜面》。

具体内容包括斜面定义、斜面种类、斜面作用以及斜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能理解斜面作为简单机械原理,并掌握斜面相关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解斜面定义,掌握斜面基本种类。

2. 理解斜面可以省力,并学会计算斜面省力程度。

3. 能够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斜面定义,斜面省力原理。

难点:斜面省力程度计算,斜面在实际应用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斜面模型,滑块,测力计,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展示一个斜面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滑块在斜面上下滑动现象,引出本节课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斜面定义及种类。

(2)讲解斜面省力原理,并通过例题进行解释。

3. 例题讲解(10分钟)我将出一个关于斜面省力程度计算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斜面原理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几个有关斜面计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斜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增强学生对斜面原理理解。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斜面定义及种类。

2. 斜面省力原理。

3. 斜面省力程度计算方法。

4. 斜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斜面定义和种类。

(2)计算题:一个斜面长5米,高2米,将一个重30N物体沿着斜面从底部拉到顶部,求拉力大小。

答案:(1)斜面是倾斜平面,种类有直线斜面、螺旋斜面等。

(2)拉力大小为12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斜面定义、种类、省力原理及计算方法。

课后,我将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足,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斜面应用,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优质课件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优质课件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主要围绕“斜面”这一主题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四节,详细内容如下:1. 斜面的定义及分类;2. 斜面的机械优势;3. 斜面与滑轮的组合应用;4. 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斜面的定义、分类和机械优势,掌握斜面与滑轮的组合应用,能运用斜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对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斜面的机械优势及其计算。

2. 教学重点:斜面的定义、分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斜面模型、滑轮、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斜面模型、滑轮、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应用实例,如盘山公路、滑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斜面。

2. 新课导入:(2)斜面的机械优势: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斜面在提升物体时的省力效果,探讨斜面高度与长度对机械优势的影响。

(3)斜面与滑轮的组合应用:介绍斜面与滑轮的组合使用,分析其机械优势,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例题讲解:讲解斜面机械优势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斜面的定义与分类2. 斜面的机械优势3. 斜面与滑轮的组合应用4. 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斜面的定义及分类;(2)计算给定斜面的机械优势;(3)举例说明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斜面是倾斜的平面,可分为直线斜面和曲线斜面;(2)斜面的机械优势=斜面高度/斜面长度;(3)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盘山公路、滑梯等。

初中科学斜面教案

初中科学斜面教案

教案:初中科学——斜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面的概念,知道斜面的作用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斜面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斜面的倾斜角度和斜面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概念及其作用和特点2. 斜面的计算方法3. 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斜坡、斜塔等,引导学生了解斜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斜面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观察斜面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斜面的作用和特点,如能够省力、改变力的方向等。

3. 学习斜面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斜面的计算方法,如倾斜角度的计算、斜面长度的计算等。

4. 应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斜面模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运输货物、攀爬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斜面的概念、作用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斜面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斜面模型。

2. 测量工具(如量角器、尺子等)。

3. 制作斜面的材料(如纸板、木板等)。

4. 实际生活中的斜面图片或视频。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总结斜面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斜面的教学设计方案

斜面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斜面的概念,了解斜面在生活中和工程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斜面的概念,斜面在生活中和工程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斜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斜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实例(如楼梯、斜坡等),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斜面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斜面的特点,总结出斜面的定义。

(2)斜面在生活中和工程中的应用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实例,如楼梯、斜坡、斜面输送带等,分析斜面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3)斜面的应用实例分析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斜面。

3. 实践操作(1)制作斜面学生分组制作斜面模型,观察斜面的形状、倾斜角度对斜面高度的影响。

(2)斜面高度测量利用工具测量斜面高度,验证斜面在实际应用中的高度要求。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斜面的概念、特点、应用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提高物理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合作等。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斜面概念、特点、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制作斜面、测量斜面高度等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

初中的斜面教案

初中的斜面教案

初中的斜面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的斜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斜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掌握斜面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斜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斜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斜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应用斜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教学PPT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斜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与斜面相关的知识。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详细讲解斜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斜面的倾角、高度、长度等概念;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如何计算斜面的倾角、高度和长度。

三、计算练习(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些基础的计算练习,例如计算给定斜面的倾角、高度和长度;2. 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实际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斜面知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速度、加速度等;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实际应用题,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斜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斜面知识;2.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进一步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2. 学生可以探究斜面的应用领域,例如坡道、滑雪场等。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斜面知识的掌握情况;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斜面教案

初中斜面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面的概念,掌握斜面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概念:斜面是一种倾斜的平面,其倾斜角度可以用度数或弧度表示。

2. 斜面的性质:斜面的长度和高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大,斜面长度越长,但高度不变。

3. 斜面的特点:斜面可以用来简化力的作用,减小物体移动时所需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和倾斜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斜面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斜面的基本性质。

3. 斜面的性质和特点: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斜面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斜面的长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验证斜面的性质和特点。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斜面的认识。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的性质和特点。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斜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 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

4. 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斜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课件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课件

华师大版科学九上《斜面》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中的第三节《斜面》。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斜面的定义、斜面的分类、斜面的机械优势以及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着重探讨斜面与高度和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斜面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节省力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斜面的定义、分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斜面的机械优势,能运用斜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斜面的机械优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斜面的定义、分类及机械优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斜面模型、滑块、测力计、尺子、计算器等。

学具:每组一个斜面模型、滑块、测力计、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应用,如盘山公路、滑梯等,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斜面的定义:介绍斜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斜面。

(2)斜面的分类:讲解斜面的两种类型,即固定斜面和可动斜面。

(3)斜面的机械优势:讲解斜面的机械优势,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如何节省力量。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计算斜面的机械优势,让学生掌握斜面长度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斜面应用,并计算其机械优势。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斜面的定义2. 斜面的分类3. 斜面的机械优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斜面的定义及其分类。

2. 答案:(1)斜面是倾斜的平面,可分为固定斜面和可动斜面。

(2)斜面的机械优势为:2/4=0.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斜面的定义、分类和机械优势。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九年级科学上册《3.1 斜面》教案 华东师大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3.1 斜面》教案 华东师大版(1)

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一. 斜面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了解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4.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物理演示实验,经过类比法使学生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5.在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物理演示实验,使学生能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并能掌握各物理量的单位。

6.学会利用功的基本公式,能解比较简单的计算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掌握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教学难点:认识变形的斜面,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三块(1号、2号、3号)长短不同的木板,测力计,滚轮,学具盒,实验记录表;斜边描红线的直角三角形;螺丝钉的模型;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中午在我们学校食堂里吃饭的同学越来越多,用油量也随之增加,食堂管理员派两名老师去榨油厂买油,到了那里遇到一个难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出示图片)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你有什么好办法?2.学生汇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3.讲述:很多同学想到要把一桶油运到汽车上,可以从地面到车厢倾斜的搭一块木板,然后把这桶油沿着木板推上去。

当我们利用这块斜搭的木板从低处向高处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板书课题:斜面)二、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探究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谈话:(1)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为什么很多同学都选择使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往上推,而不选择几个人直接往上抬呢?(2)如果我这里有长短不同的木板供你选择,你打算使用哪块木板作斜面把油桶推上汽车?为什么?(3)观察:当高度不变时,三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有什么不同?2.谈话:怎样才能验证你的想法呢?3.讲述:为了验证你的想法,就需要进行实验。

斜面教案新版

斜面教案新版

斜面教案一、引言在物理学中,斜面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物体,它可以用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斜面教案是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解决与斜面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斜面教案,学生可以掌握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理解力学原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2. 掌握使用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解决与斜面有关的物理问题;3. 运用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原理解决斜面上物体的静力平衡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2. 理解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运用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解决斜面上的物理问题;2. 理解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斜面上的力分析和力的合成-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 掌握如何将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2)斜面上物体的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讲解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与斜面的角度的关系(3)斜面上的静力平衡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静力平衡的概念- 解决斜面上物体静力平衡问题的方法2.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斜面上的物理规律。

(2)实验与观察- 进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课堂理论知识。

(3)练习与巩固- 提供一定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斜面教案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2. 介绍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引发学生对斜面教学内容的兴趣。

3. 教师进行力的分析和力的合成的讲解,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

4. 引导学生理解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讲解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与斜面的角度的关系。

5. 解决斜面上物体的静力平衡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静力平衡问题的方法。

6. 给学生提供练习题目,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五部分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五部分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了解斜面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斜面的应用原理。

3.能够应用斜面解决具体问题。

1.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2.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

1.引入
教师介绍斜面的定义和作用,并给学生展示斜面的图片。

2.理论学习
介绍斜面的应用原理,包括斜面倾角、斜面长度及重力的作用等。

3.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斜面在不同倾角和长度下所承受的重力大小及影响。

4.讨论分析
让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确定斜面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

5.解决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如斜面的长度、倾角、重力大小对物体滑动速度的影响等。

6.总结评价
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斜面的应用原理,并给予评价。

初中的斜面教案怎么写好

初中的斜面教案怎么写好

初中的斜面教案怎么写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让学生掌握斜面的计算方法,包括斜面的高、长度和倾斜角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斜面的定义和特点2. 斜面的计算方法3. 斜面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斜面的应用,如滑梯、斜坡等,引导学生关注斜面。

2. 提问:你们对这些斜面有什么疑问?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斜面的定义: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其倾斜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2. 讲解斜面的特点:斜面可以减小物体下滑时的摩擦力,使物体更容易滑动。

3. 讲解斜面的高、长度和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从斜面滑下,求物体滑到斜面底部时的速度。

2. 引导学生运用斜面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斜面的计算方法。

2. 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滑雪、赛车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斜面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你们认为斜面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斜面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的斜面应用实例,以此评价学生对斜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斜面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斜面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互动,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功和简单机械
一. 斜面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了解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4.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物理演示实验,经过类比法使学生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5.在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物理演示实验,使学生能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并能掌握各物理量的单位。

6.学会利用功的基本公式,能解比较简单的计算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掌握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学难点:认识变形的斜面,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三块(1号、2号、3号)长短不同的木板,测力计,滚轮,学具盒,实验记录表;斜边描红线的直角三角形;螺丝钉的模型;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中午在我们学校食堂里吃饭的同学越来越多,用油量也随之增加,食堂管理员派两名老师去榨油厂买油,到了那里遇到一个难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出示图片)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你有什么好办法?2.学生汇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3.讲述:很多同学想到要把一桶油运到汽车上,可以从地面到车厢倾斜的搭一块木板,然后把这桶油沿着木板推上去。

当我们利用这块斜搭的木板从低处向高处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板书课题:斜面)
二、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探究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谈话:(1)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为什么很多同学都选择使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往上推,而不选择几个人直接往上抬呢?(2)如果我这里有长短不同的木板供你选择,你打算使用哪块木板作斜面把油桶推上汽车?为什么?(3)观察:当高度不变时,三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有什么不同?
2.谈话:怎样才能验证你的想法呢?
3.讲述:为了验证你的想法,就需要进行实验。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滚轮,三块木板,一个学具盒和一个测力计。

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实际的搬运工作,验证你的想法吗?
4.分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验证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呢?
5.汇报讨论结果。

(2-3组到讲台介绍实验方法)
6.讲述:实验时应该注意:①用测力计向上提物体时,要在物体匀速向上运动时读数。

②沿斜面拉动物体时,测力计应该与斜面平行。

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实验记录表。

(介绍实验记录表)
7.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教师巡视指导)
8.汇报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板书:有省力作用,越平缓越省力)(3-4组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
三、巩固应用,效果评价:
1.谈话:(1)我们已经知道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它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请你猜一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出示实物或图片:斧子、劈、刀、凿子、剪子、梯子、过街天桥、台阶、楼梯等常见斜面)(2)讲述螺丝钉的工作原理。

①活动: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描红,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斜面,从三角形短直角边开始把它缠绕在铅笔上。

②提问: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类似的变形斜面?③谈话:我这里有两个螺纹间距不同的螺丝钉模型,你认为用哪个螺丝钉更省力?为什么?④
小结:螺丝钉是变形的斜面,螺纹间距越近越省力。

2.当个小小设计师:(1)一条河的河面要修一座桥,为了使船能通过,桥面通常修的很高,怎样设计才能使汽车比较容易的开上去?可以把你的想法画在实验记录表的背面。

(出示图片:拱桥、引桥和立交桥)(2)从一座大山脚下修一条公路到山顶,应该怎样设计?你是怎样想的?(出示图片:盘山公路)
四.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

这些词中有的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来比较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

【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


指出:人的推力F对货物做了功。

或简比的说人做了功。

【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

如图3。

(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
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

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

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
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

小结: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方向不一致不可。

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

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

如图4。

问:小铁球从A经B至C,小球能在水平方向上滚动,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

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F踉s方向不一致不行。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

【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如图5。

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不一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物体或者说外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板书:2、功的计算: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

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

我们定义:
板书:W=Fs
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

【例题】请阅书上的习题。

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
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

已知:F=50牛、S=10米、G=100牛。

求:W
解:根据W=Fs
=50牛×10米
=500焦耳。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焦耳。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F无关。

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

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