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及医护理对策。

方法:通过对腹胀原因的分析,对70 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进行活动、饮食、针灸、按摩、心理等一系列中医护理。

结果:本组70 例患者术后腹胀情况均解决,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

结论:通过对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腹胀,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腹胀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6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29-01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是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

腹胀不仅使病人有不适的感觉,严

重时还将影响到患

者的机体恢复、进食、伤口愈合及

休息等,更有甚者,会导致肠梗阻、肠粘连等临床症状。目前,本院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腹胀的发生是实施的

效果显

著的护理内容,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3年 2 月收治的 70 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年龄 21?42 岁,平均(28±0.5)岁,所有患者符合妇产科 术后出现腹胀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精神不佳、情绪低落。其中宫 外孕 8 例,子宫、附件切除术 43 例,剖宫产 19 例; 手术时间120.4± 20.1mi n ,采取硬膜外麻醉。

1.2 中医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心理护理 干预:术前患者一般表现为紧张、焦虑等,①对手术 的不确定,②对术后恢复程度的担心。此时,护士想 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让其从根源上认识疾病, 树立信心。 通过畅想法引导其分散注意力,为其勾画康复的美好 画面,增强其信念。还可请同病区相同手术成功的实 例与其交流,传输相关

经验,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 意识及信心。 此外, 通过家庭的温暖,让患者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 调整患者情同时可以指导患者减轻紧张, 比如深呼吸, 指导患者家属多鼓励和关心患者,

绪,提高患者的积极治疗意识。

1.2.2术前护理。手术前应进行护理指导:护理人 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下床活动的治疗意义, 早期的下床活动时间应由护士扶持指导进行,指导患 者进行必要的翻身、咳嗽、放松、收缩四肢肌肉等活 动,并要求患者能在一定的练习量后能独立完成。

1.2.3体位护理。术后应取去枕平卧6h ,腹部放置 沙袋, 6h 后给予翻身应,每 2h 一次,并给予侧卧位, 12h 后可以采取半卧位,从而降低腹部术后的切口张 力,使腹部肌肉松弛,以减轻疼痛; 24? 48h 可根据 患者的情况下床活动,每日 3次,每次 15min 。

1.2.4 针灸护理。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穴位常规消 毒后,左手固定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快速刺入皮 下,然后提插,患者有酸胀感后留针 2 寸, 掌长肌腱与桡屈肌腱之间,对心悸、胸闷、胃痛、呕 吐、呃逆、胃炎、膈肌痉挛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 采用毫针直刺0.5?1.0寸,或透外关、滞针手法。②

足三里:正坐垂足,犊鼻穴直下 3 寸,距胫 的

地方;或正坐垂足,以手掌覆盖在膝盖上,中 所达,距胫骨一横指的地方;或正坐垂足,胫骨粗隆 下缘直下 15 ?20mi n ,完

毕拔针,按压穴位片刻。选穴:内关、足三里、手三 里、三阴交。①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骨一横指 指尖

1 寸的地方便是本穴。本穴对恶心、呕吐、

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采用

毫针直刺1.0?2.0寸,滞针手法,得气后留针或不留针均可。③手三里: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下2寸;对腹痛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采用毫针直刺0.5?2.0寸,滞针手法。④三阴交: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对腹胀肠鸣、大便溏泻、难产、高低血压等病症有显著疗效;手法采用毫针直刺0.5?1.0寸,使气至病所,得气后留针15?20min,或不留针。

1.2.5饮食护理。在手术后6h肛门排气后,当麻醉作用基本消失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从而补充体内水分,促进排气,刺激肠蠕动,忌进食容易发酵产气的食物,避免增加肠道积气导致腹胀。

1.2.6术后活动。术后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早期活动,由于采用的均为硬膜外麻醉方式,术后6h 便可以进行相应的床上早期锻炼,24h后可以开始下床缓慢活动,护理人员应根据妇产科腹部手术的特点,制定活动计划,并由护士协助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动视具体情况给予正确指导。

2 结果

2.1 妇产科术后腹胀的原因分析。妇产科术后腹胀

的主要原因有:①由于妇产科手术前,清洁肠道不充分,手术后由于肠蠕动减弱,致使肠腔积聚大量的食物腐败而产生

气体;②也可能是由于手术创伤或麻醉所导致的,术中肠管此时受到影响,从而会使肠蠕动减弱,麻醉后肠管处于暂时性麻痹状态,而使过多气体积聚肠腔中,而无法排出体外;

③由于惧怕疼痛,病人不愿进行相关的床上翻身及下床行走活动,使得肠蠕动恢复功能降低,体内排气时间延长;④手术后病人由于难忍疼痛,而抽泣,呻吟,增加了吞气量,吸气时大量空气直接进入消化道,肠粘膜吸收不了,游动在肠腔内的气体,会引起病人腹肌力量减弱,从而造成腹胀。

2.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70 例患者仅有1 例术后

3 日内有体温升高现象,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腹胀是妇产科患者术后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了促进患者排气,尽快恢复肠蠕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妇产科手术不触及肠管,虽然肠管暴露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但当麻醉作用消失之后,肠胃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此时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多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多餐少食,这样可以直接刺激肠蠕动,从而促进肛门排气。在肛门排气后恢复正常饮食;对照组肛门自然排气后开始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0.5cm、直径约1.5cm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0.5cm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 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痞结型:腹痛阵作,痛无定处,叩之如鼓,伴有肠鸣音亢进,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或持续性胀痛,腹稍胀,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腹软,无腹膜刺激征,舌苔白薄,脉弦细。 (二)瘀结型:腹痛剧烈,痛有定处,腹胀明显,可见明显肠型,腹痛有定位的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可扪及腹冶痛性包块,肠鸣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伴有胸闷,气促,呕吐,无大便无排气,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甚或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三)疽结型:脘腹胀痛,痞满,腹如鼓,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剧烈,有呕血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全身情况差,伴发热自汗,四肢厥冷,口干舌燥,苔黄腻或燥,脉细数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腹胀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使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 3.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4.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6.肠梗阻为缓解前禁食水。 7.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 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8.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等。 (二)排气排便停止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密切观察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3.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不再排便排气。高位梗阻与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则例外,可有 少量排便。 4.中药灌肠: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肥皂水灌肠,促进肠蠕动。 (三)呕吐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密切观察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3.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4.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即吐。后期为反流性。呕吐频率与吐出 物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吐出物少、多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迟、次数少、吐出物多、可为粪性。结直肠梗阻很晚才出现呕吐。麻痹性肠梗阻呈溢出性呕吐。 5.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等。

鼓胀中医护理_方案

鼓胀(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滞湿阻: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二)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苔白腻,脉缓。 (三)肝胆湿热: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四)肝脾血瘀: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五)肝肾阴虚: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六)脾肾阳虚: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鼓胀 1.密切观察鼓胀程度及伴随症状。

2.保持卧床休息,多取半卧位。 3.腹大、胀满难忍者可用皮硝100g,布包外敷于腹部,以助消水。 4.腹胀小便不利者,可隔灸足三里、三枢、中脘等穴,必要时热敷。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二)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 5.遵医嘱耳穴贴压,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呕血、便血 1.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 2.呕血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 3.加强情志护理,消除紧情绪。 4.肝火犯胃者,血止后可予绿豆百合汤、三七藕蛋羹以凉血,宜温凉服。气血衰脱者室温宜偏暖,方药选独参汤以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昏迷者鼻饲温服。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及医护理对策。 方法:通过对腹胀原因的分析,对70 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进行活动、饮食、针灸、按摩、心理等一系列中医护理。 结果:本组70 例患者术后腹胀情况均解决,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 结论:通过对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腹胀,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腹胀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6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29-01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是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 腹胀不仅使病人有不适的感觉,严 重时还将影响到患 者的机体恢复、进食、伤口愈合及 休息等,更有甚者,会导致肠梗阻、肠粘连等临床症状。目前,本院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腹胀的发生是实施的

效果显

著的护理内容,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3年 2 月收治的 70 例妇产科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年龄 21?42 岁,平均(28±0.5)岁,所有患者符合妇产科 术后出现腹胀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精神不佳、情绪低落。其中宫 外孕 8 例,子宫、附件切除术 43 例,剖宫产 19 例; 手术时间120.4± 20.1mi n ,采取硬膜外麻醉。 1.2 中医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心理护理 干预:术前患者一般表现为紧张、焦虑等,①对手术 的不确定,②对术后恢复程度的担心。此时,护士想 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让其从根源上认识疾病, 树立信心。 通过畅想法引导其分散注意力,为其勾画康复的美好 画面,增强其信念。还可请同病区相同手术成功的实 例与其交流,传输相关 经验,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 意识及信心。 此外, 通过家庭的温暖,让患者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 调整患者情同时可以指导患者减轻紧张, 比如深呼吸, 指导患者家属多鼓励和关心患者,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ICU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院ICU专科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院于1998年在全国中医院率先开设重症监护室(ICU),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已拥有三个ICU:大院ICU、芳村ICU、大学城ICU。 ICU是急危重症救治监护核心单元,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环境紊乱、多脏器功能失调、衰竭,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先进仪器等,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瓶颈问题制约病人康复,西医方面无更好的方法解决,如使用呼吸机导致病人的腹胀、使用抗生素后合并口腔感染等。 在院领导的指导下,ICU以中医学丰富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开展辨证施护的中医整体护理,将现代护理与中医传统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的优势。 通过严密观察病情找出相关因素,减少各种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最大限度的中医特色的护理措施,既能发挥现代医学作用快、效果突出的特点,又能发挥中医药调整人体环境,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改善远期效果等优势,减少了护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及生存质量。 一、护理团队建设 ICU目前开放床位合计40,规模较大。共有护士90名,其中:30岁以上5名,25-30岁45名,20-25岁40名;中医护理研究生1名,在读中医护理研究生3名,本科学历19名,大专学历50名,中专学历18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6名,护士62名。 二、特色中医护理 (一)中药热奄包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腹胀症状 机械通气患者常合并腹胀,导致患者肠蠕动减慢,病人易返流、误吸,通过吴茱萸中药热奄包可预防和改善患者腹胀,达到更好的通气效果。 1.原理:吴茱萸以盐制是味的扶助,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达到“气味相扶”的目 的,增强其补肾作用。因脐与静脉相通,中药敷脐利用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同时按摩可刺激腹部穴位,药穴合用,效用互助,且阴阳相济,经气相会,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止泻的作用。 2.适应症: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 泄泻、恶性肿瘤化疗后胃肠功能障碍、痛经。 3.禁忌症: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疡及水泡者禁用;各种湿热证或麻醉未醒者禁用;身体 大血管处、局部无知觉处慎用;孕产妇、腹痛原因不明者禁用。 (二)吴茱萸粉外敷神阙促进老年重症患者的胃肠蠕动 ICU患者大多年龄大、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差,容易便秘,用吴茱萸粉外敷神阙穴,

肠结中医护理方案

肠结(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热结腑实 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寒邪直中 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3、虫积阻结 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4、血淤气滞 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二、常见症状 (一)腹痛 1. 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 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4、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5、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6、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7、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 1. 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 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 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4. 遵医嘱中药外敷,保留时间6?8小时。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脾气虚证: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舌淡苔白。 (二)胃阴虚证: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干,舌红少苔乏津。 (三)血虚证: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头晕乏力,全身虚弱,舌质淡。 (四)脾肾阳虚证: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溏、乏力,舌淡胖,苔白滑。 (五)热毒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舌红苔黄。 (六)痰湿证: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胸脘痞闷、纳差,苔腻。 (七)血瘀证:固定疼痛、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八)肝胃不和证: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吞酸、嗳气 1.观察吞酸、嗳气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遵医嘱使用粘膜保护剂与抑酸剂。粘膜保护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起保护作用;抑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以中和高胃酸;抗菌药时应在餐后服用,减少抗菌素对胃粘膜的刺激。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小口频服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反酸、嗳气症状,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