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近年来,肿瘤的疾病对整个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在国内的疾病结构中,癌症已经成为了首位的杀手。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也在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形态,这为全球的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治疗传统的化疗方式无论是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使患者常常受到副作用的困扰。

而靶向治疗是一项新型抗肿瘤药物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化疗药物的作用范围,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

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进行的,比如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治疗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等。

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治疗并不是针对所有肿瘤都适用的,一些肿瘤没有明显的靶标,如此就无法对其施行靶向治疗。

同时,靶向治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化疗副作用而言可以减少一些。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可以启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疫疗法有多种,比如癌症疫苗、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PD-1/PD-L1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以“解封”免疫疗法的一把“钥匙”而声名大噪。

它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再次开始对肿瘤发动攻击。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种PD-1/PD-L1抑制剂,如PD-1筛选和筛选白蛋白(PAAS)、宝珀德(pembrolizumab)等。

此外,广泛运用于中国肿瘤临床的PD-L1产品包括:山东鲁抗PD-L1单抗(李莲英亦为发明人之一)、展盛PD-L1单抗、阳晟PD-L1单抗等。

三、新型载药系统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药效不稳定、溶解度差等缺点,而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粒子缩小到纳米级别,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纳米尺度的技术转变为纳米颗粒,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使药物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上,纳米技术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脂质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包裹药物的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内。

脂质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表面电荷,实现对药物的控释,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脂质纳米载体如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脂质体(Liposome)、微乳(Microemulsion)等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除了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更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蛋白质纳米载体常常是利用一些具有特定亲和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珍珠素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或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3. 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着力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来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这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常常是将多种纳米技术如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实现对肿瘤的多重攻击。

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1.1 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基因治疗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或异常导致的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抗肿瘤基因治疗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一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二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三是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1.2 现有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目前,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自杀基因疗法:通过向肿瘤细胞内导入特定的酶基因,使原本对细胞无毒或低毒的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例如,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联合更昔洛韦(GCV)的疗法。

2. 免疫基因疗法: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来抑制或消灭肿瘤。

这包括引入细胞因子基因(如IL2、IFN等)以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或引入肿瘤抗原基因以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

3. 抗血管生成基因疗法: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或受体进行基因干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饿死”肿瘤细胞。

例如,针对VEGF或其受体的基因沉默技术。

4. 多药耐药基因逆转疗法:针对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通过导入耐药逆转基因来恢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5. 抑癌基因疗法:通过替换或修复突变的抑癌基因,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例如,p53基因的替换疗法。

1.3 研发现状分析近年来,抗肿瘤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多种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药物甚至获得了批准上市。

另一方面,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精准性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日益迅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您介绍几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破坏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PD-1和PD-L1抗体,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与PD-L1信号通路,恢复肿瘤免疫耐受。

第二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靶向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点,以精确地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广泛应用的靶向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物。

例如,厄洛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内的EGFR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第三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基因治疗药物,它们通过操纵和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药物是嗜铬细胞瘤的治疗药物mIBG,它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释放放射性碘来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微环境调节剂、肿瘤代谢剂和免疫细胞疗法等。

微环境调节剂可以干预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

肿瘤代谢剂则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来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

总之,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治疗策略和选择,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希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突破。

但是,这些药物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应用价值。

抗肿瘤药物新进展

抗肿瘤药物新进展

抗肿瘤药物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肿瘤治疗需求的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近年来,许多新的抗肿瘤药物相继问世,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文将介绍几种具有潜力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并探讨它们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研究成果中最具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抗PD-1、抗PD-L1和抗CTLA-4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对于多种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肺癌和乳腺癌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二、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特定肿瘤的表面标志物或分子机制,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许多靶向治疗药物相继问世,如EGFR抑制剂、HER2抑制剂和BRAF抑制剂。

这些药物在特定的肿瘤类型中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三、免疫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是一种创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它利用体外培养的自体或异体免疫细胞,经过基因修饰或激活后重新注射到患者体内,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免疫细胞治疗分为T细胞治疗和CAR-T细胞治疗两个主要类型。

尽管这种治疗方法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在某些恶性肿瘤如B细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四、新型化疗药物传统的化疗药物具有副作用大、耐药性高等缺点,而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填补了这些缺陷。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更加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此外,靶向导入技术也为化疗药物的运输和释放提供了新的思路,使药物在体内更加稳定和持久。

这些发展为化疗药物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结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也迎来了新的突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和新型化疗药物等新进展,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治疗肿瘤的药物研究成为临床药学领域的热点。

传统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地位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药物资源,其药理活性成分丰富多样。

在抗肿瘤治疗中,中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二是多靶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三是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相对于化疗药物而言,中药抗肿瘤药物毒性较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因此,中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潜力。

二、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1. 某中药A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某中药A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已被广泛运用于抗肿瘤治疗临床实践中。

研究发现,某中药A通过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某中药A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然而,某中药A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 某中药B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某中药B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天然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某中药B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肿瘤细胞的自噬和凋亡。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某中药B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这些结果为某中药B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中药的个体化治疗研究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个体化药物治疗。

一项研究使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肿瘤进行分子分型,进而针对不同分型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该研究发现,中药在不同肿瘤分型中具有不同的耐受性和疗效。

这一研究为中药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药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目前,临床已经有多种中药抗肿瘤药物进入了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肿瘤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肿瘤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肿瘤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动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肿瘤治疗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进展和研究动态。

在癌症患者中,因为肿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治疗方式往往无法完全奏效。

因此,不断探索创新方法,并加以临床应用成为当今肿瘤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肿瘤治疗领域中一些重要的新进展和最新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

一、免疫治疗:开创漫长而曲折之路免疫治疗作为目前最具前景和潜力的治癌手段之一,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突破。

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以增强其自我识别和攻击途径,免疫治疗试图帮助身体自行清除癌细胞。

在这一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抑制性核苷酸受体(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

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和持久的功效。

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以重启被抑制的T细胞,并促使它们攻击癌细胞。

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实,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类型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然而,在免疫治疗领域仍存在一些挑战。

部分患者对这类药物可能产生耐药性,且免疫相关毒性作为潜在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

因此,科学家加强了对机制相关性、预测和应对耐药性以及优化治疗方案和联合治疗等方面的深入探索。

二、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定位改变命运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技术之一,可用于修复或改变人体遗传信息中的错误。

在肿瘤治疗中,基因编辑技术为定位修复致病突变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希望成为精准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

最具代表性的基因编辑工具是CRISPR-Cas9系统。

该系统利用Cas9蛋白识别和剪切特定DNA序列,并通过引入修复模板来实现对基因组的修改。

在肿瘤治疗领域,CRISPR-Cas9可用于患者体内T细胞的基因组修饰,改善其抗肿瘤能力。

近期,科学家已经成功应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抑癌基因修饰。

例如,在患有某种遗传性乳腺癌突变的人体内,通过敲除相关致病基因或恢复正常基因功能,可以显著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 更 多的 重视 。 【 键词 】 关 实习 ; 护士 ; ・ ; 心理 干预
’ 【 献 标识 码1 文 B 【 文章 编 号1 0 6 9 9 2 1 ) 7 0 1 —0 1 0 —1 5 ( 0 0 0 - 3 3 1
【 中图分 类号] 4 G6 2
临 床实 习 既是课 堂教 学 过程 的 必 要 延 续 , 又是 为 临 床 输 送 和培 养 合 格护 士 的启 蒙阶 段 ; 护生 临床 实 习质 量除 与 实 习医 院 的教学 管 理体 制 、 而 临床 师 资 队伍 的质量 有关 外 , 与 其 自身心 理 健 康 状 况 密 切 相关 [l 也 1。由 于就 业 困难 、 学业任 务 重 、 环境 和 角 色 的 突 然改 变 , 之 护 生 的心 理 成 熟 加 明显 滞后 L 等原 因 , 2 使护 生 在实 习早 期 表现 为 恐惧 、 张 、 虑和 无 所 适 紧 焦 从, 中期 表 现 为 自满 和松 懈 心理 , 期 产 生 厌 倦 心 理 【 。为 此 我 院 采 用 后 3 ] 问卷 调查 的形 式 , 了解护 生 心理 状况 和 压力 源 , 进 行相 应 的护 理干 预 。 并 1 研 究对 象 与方法 1 1 研究 对象 :0 5 7月 一 2 0 . 20 年 0 9年 6月 在 我 院实 习 的护 生 6 2 0 名 , 中本科 生 1 8名 , 科 生 3 1 , 其 2 专 7 名 中专 生 1 3名 , 性 I 0 男 1名 , 性 女 5 1名 , 龄 1 ~2 9 年 7 3岁 , 习总 时 间均 为 1 个 月 。 实 0 1 2 研 究工 具 : . 采用 自编 压 力 源 量 表 对 实 习 护 士 进行 压 力水 平 评 估: 压力 源量 表 由作 者根据 访 谈 情况 , 考 相关 文 献 [] 计而成 , 有 两 参 4设 共 部 分组 成 : 1 分 为个 人 的 基本 信 息 , 第 部 如性 别 、 龄 、 教 育 程 度 ; 2 年 受 第
验 中 伏 立诺 他是 第 一 个上 市 的 HD I 肿瘤 药 物 AC 抗 2 32 新 型肿 瘤 治疗 药物 酪氨 酸激 酶 抑制 剂 : 氨 酸激 酶是 信 号传 .. 酪 导 中 的关键 酶 之一 , 有受 体 型和 非受 体 型两 大类 , 已投 入使 用 的信 号 传导 抑 制剂 均 针对 受体 型 , 临 床上 用 于肿 瘤 治 疗 的 酪 氨酸 激 酶 抑 制 剂有 曲 在 妥珠 单 抗 , 甲磺 酸伊 马替 尼 。 2 3 3 改 变激 素失 调 状态 的激 素或 其 拮抗 药 : .. 曲普瑞 林 , 阿那 曲唑 。 2 4 天 然抗 肿 瘤药 物 : 源 于植物 的 新型 抗肿 瘤 药物 已经 成 为抗 肿 . 来 瘤 药物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目前 用 于 临床 的 有 长 春 瑞 滨 , 托 泊 苷 , 依 替尼 泊 苷 , 杉 醇 , 西他 赛 , 泊 替康 , 0 羟基 喜树 碱 。 三尖 杉酯 碱 等 。 紫 多 托 1~ 高 3 抗 肿瘤 药 物 的发 展方 向 3 i 抗肿 瘤 药 物 的发展 战 略 有 以 下 特 点 : 以 占恶 性 肿 瘤 9 以 . ① 0 上 的实 体瘤 为 主攻对 象 ; 从 天然 产物 中 寻找 活性 成 分 ; 针对 肿瘤 发 生 ② ③ 发展 的 机制 寻找 新 的分 子作 用 靶点 ( 、 酶 受体 、 因)④ 大规 模 快 速筛 选 ; 基 ; ⑤新 技 术的 导人 和应 用 : 合 化学 、 构 生 物学 、 算 机辅 助设 计 、 因工 组 结 计 基 程 、 NA 芯片 、 物 基 因组 学等 。 D 药 3 2 抗肿 瘤 药物 的研 究 与开 发 已进 入一 个 崭 新 的 时 代 。随 着 分 子 . 肿 瘤 学 、 子药 理 学 的飞速 发 展使肿 瘤 本质 得 以逐 步 阐 明和揭 示 l 规模 分 大 快 速筛 选 、 组合 化学 、 因工 程等 先进 技术 的发 明和 应用 加速 了药 物 开发 基 的进程 。 3 3目前 国内外 关 注 的抗肿 瘤 作用 的新 靶 点 和 相应 的 新 型抗 肿 瘤剂 . 或 手段 : 以细 胞信 号转 导 分 子为 靶 点 : 括 蛋 白酪 氨 酸激 酶抑 制 剂 、 ① 包 法 尼 基转 移 酶 ( T s) 制剂 , F ae抑 MAP K信 号转 导通 路 抑 制剂 、 细胞 周 期 调控 剂 ; 以新 生血 管为 靶点 : ② 新生 血 管生 成抑 制剂 ; ③减 少 癌细 胞脱 落 、 附 黏 和基 底 膜降 解 : 转 移药 等 ; 以端 粒 酶为 靶点 : 抗 ④ 端粒 酶 抑制 剂 ; 针对 肿 ⑤ 瘤 细胞 耐药 性 : 药 逆转 剂 ; 促 进恶性 细 胞 向成 熟分 化 : 化诱 导 剂 ; 耐 ⑥ 分 ⑦ 特异 性 杀伤 癌 细胞 :抗 体 或毒 素 ) 向治 疗 ; 增 强 放疗 和化 疗 疗效 : ( 导 ⑧ 肿 瘤 治疗 增敏 剂 ; 提 高或 调 节集体 免疫 功 能 : 物 反应 调节 剂 ; 针对 癌 ⑨ 生 ⑩ 基 因和 抑癌 基 因 : 因治 疗 一导 人 野 生型 抑 癌 基 因 、 基 自杀基 因 、 耐药 基 抗 因及 反 义寡 核 苷酸 、 肿瘤 基 因工程 瘤 菌 。
常细胞 的生 长停 滞或 凋 亡 , 毒性 低 , 肿 瘤诲 广 , 肿癌 活 性增 强 , 良反 抗 抗 不 应降 低 , 现 有药 物无 交叉 耐 药性 , 与 是一 类 有前 景 的抗肿 瘤 药物 。
作 者 单位 : 1 0 0 湖 南 省吉 首州 荣复 医 院药 剂科 4 60
实 习护 生 心 理 问题 调 查 与对 策
4 结 论
抗 肿瘤 药 物近 年来 的新进 展 , 包括 细胞 毒 性 抗 肿 瘤 药 物 、 以细 胞 信 号转 导 分子 为靶 点 的抗 肿 瘤药 物 、 生 血 管 生 成抑 制 剂 、 药 逆转 剂 、 新 耐 反 义药 物 、 粒 酶抑 制剂 等 , 端 特别是 靶 向治 疗 和靶 向药 物是 近 年来肿 瘤 治 疗 的新 理念 和 新措 施 。新 型抗 肿 瘤药 物 具 有 一定 的特 异 性 , 般不 引 起 正 一
医学信 息

21年7 第2卷 第7 0o 月 3 期
;; ; ; ! : ※ ;j ※ i i ;; ; i iiii ; ; ;!; ;
卫生 论坛
i i : 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 肿 瘤 药 物研 究 新 进 展
鲁 宇
【 要】 年来 , 肿瘤 生物 学及 相 关 学科 的 飞速 发展 , 们逐 渐认 识 到细 胞 癌 变的 本质 是 细 胞信 号 传 导通 路 的 失调 导致 的 细 胞无 限 增 殖 , 之 摘 近 随着 人 随
张 大 幸
【 要】目的 : 过 对护 理 实习 生的 心理 问题 研 究 , 导护 理 临床教 学 工作 。方 法 : 用问卷 调 查 、 表分 析 的方 式与 全 国青 年 常模 用统 计 学方 法 相 摘 通 指 应 量 比较 , 析之 间 的差 异 。结果 : 分 护理 实 习生 的 心理 问题 比较 严 重 , 与全 国青年 常模 有相 当 不 同, 明 其职 业 的独 特 性 。 结论 ; 理 实 习生 的 . 问题 应 说 护 心理
1 传 统抗 肿瘤 药物
11 分类 : 据药 物化 学 结构 和 来 源 抗 肿 瘤 药 物 分为 烷 化剂 ( 磷 . 根 环 酰胺 ) 抗 代谢 类 ( 尿嘧 啶 等) 抗 生 素 类 ( 霉 素 等 ) 植 物 碱 类 ( 春新 , 氟 , 阿 , 长
碱 ), 素 类 。 激
1 2 细胞 毒性 抗肿 瘤药 物作 用 机 制 : 干 扰 核 酸生 物 合 成 ; . ① ②直 接 影 响 DN 结构 与功 能 的药 物 ; 干扰 转 录 过 程 和 阻 止 R A ③ NA 合 成 的 药 物; ④干 扰蛋 白质合成 与 功 能的药 物 。 1 3 作 用 特点 : . 目前或 在相 当 一 段 时 期 内 , 统 细 胞 毒 性 药物 仍 将 传 是 肿瘤 药 物治 疗的 主题 。该 类药 物 的 主 要 缺 陷是 对 实 体 瘤 疗 效差 , 良 不 反 应大 , 易产 生耐 药性 近 年来 , 通过 对 肿瘤 患 者在 化疗 过 程 中出 现的 不 良反应 分析 得 出 : 现有 的化 疗药 物 大 多选择 性 不 强 , 在抑 制 或杀 伤肿 瘤 细 胞 的 同时 , 正常 细胞 , 其 是增 殖 旺 盛 的细 胞 ( 骨 髓 、 发 毛囊 ) 有 对 尤 如 头 也 抑 制杀 伤作 用 。因此 , 化疗 药物 在 一 般 治疗 剂 量 时 就 可 使 机体 产 生 不 良 反应。 2 新 的抗 肿瘤 药 物 2 1 新 型细胞 毒性 药 物 的特 点 应是 : 针 对 实 体 瘤 ; . ① ②从 天 然 产 物 ( 植物 、 洋 生物 等) 寻找新 的 化学 结构 和 活性 成 分 ; 针对 关键 靶 点如 海 中 ③ 拓扑 异构 酶 ( OP 、 T O) 微管 系统 、 腺 嘧 啶 脱氧 核 苷 酸 合成 酶( S 、 NA 胸 T )D 聚合 酶 、 NA 引物 酶等 以提 高 选 择 特 异性 ; 克 服 耐 药 性 。不 同 于 传统 D ④ 细胞 毒药 物选 择性 差 、 副作 用 强 、 产 生 耐 药 性 等 特 点 , 点 特 异 性抗 毒 易 靶 肿 瘤 药针 对 于正常 细胞 和肿 瘤 细胞 之 间的 差异 , 到 了高选 择性 、 毒性 达 低 的治 疗效 果 。 2 2 新 型 细 胞 毒 性 药 物 : 瘤 坏 死 因 子 相 关 凋 亡 诱 导 配 体 . 肿 ( AI ) TR L 是肿 瘤坏 死 因子 TNF家 族 的新 成 员 , 过 上 调 B x等促 凋亡 通 a 因子 的表 达 , 或下 调 B l L等凋 亡 抑制 因 子 的 表 达呈 现 广 谱抗 肿 瘤 作 c—X 用, 正常 细胞 对其 是 耐受 的 , 副反 应小 。 毒 2 3 研 究 和开发 非 细胞 毒 的具 有 选 择 性 的抑 制 癌 细 胞 生 长 的药 物 . 是 目前 抗肿 瘤药 物研 究 的重 点 。 2 3 1 一 类 锌 离子依 赖性 的 金 属蛋 白 酶 一组 蛋 白脱 乙 酰基 酶 成 为 .. 抗肿 瘤 药物 研究 的热 点 。 以其 为 靶 点 设 计 小 分 子 的 抑 制 剂 ( AC ) HD I 已 成 为开 发广 谱非 细胞 毒 的抗肿 瘤 药 的 一 个 有 效 的策 略 。丙戊 酸 , 地 那 他 兰, 肉桂酰 胺类 组 蛋 白脱 乙酰基 酶小 分 子 的 抑 制剂 目前 已 在 I 期 临 床 试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