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合集下载

中医妇产科治疗宫外孕2例病例分析

中医妇产科治疗宫外孕2例病例分析

中医妇产科治疗宫外孕2例病例分析例一文Uxx,女,26岁,已婚,1972年9与6日初诊。

既往月经周期如常,惟经前腹痛,经中偶见小血块。

此次停经45天,于三天前尿检妊娠试验阳性,伴见头晕,泛恶,纳呆,院痞,近二日突感右侧少腹胀痛,腹坠欲便,引导有少量血,宫颈无明显举痛,子宫正常大小,稍软,右侧可触有一个软性包块,有压痛,倾刻尿检妊娠试验阴性,拟诊为“宫外孕”,欲收住院观察,患者要求中医治疗。

诊见舌质淡红,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属气滞血瘀,冲任不调,胞脉失和。

拟活血通经,理气止痛为法。

处方醋柴胡、全当归、赤芍药、生蒲黄各9克,紫丹参15克,乳香、没药各6克,三棱、莪术、苏木各9克,香附米、台乌药各6 克,车前子(布包)12克,生牡蛎15克。

3剂,水煎服。

二诊(9月12日)药后腹痛已减,阴道仍有少量出血,纳少泛恶尚在。

原方加水蛭6克,怀牛膝12克,炒稻芽15克,清半夏9克。

3剂,水煎服。

三诊(9月28日)上方出入续服10剂,出血量增多,夹血块若干,取其大者一块经化验为脱膜组织。

刻诊胸闷泛恶已除,右侧腹痛续减,阴道出血渐少,再予一诊方去牡蛎、乌药、三棱、莪术、丹参,加党参12克,川茜草6 克,炒地榆15克。

3齐山水煎服。

四诊(10月4日)前方服讫,血已止净,诸症悉除,惟感乏力,右少腹稍有隐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拟健脾和胃,调肝理血为治。

处方野党参15克,炒白术、云茯苓、香佩兰各9克,广陈皮6克,炒稻芽15克,香附米6克,秦当归、刘寄奴、泽兰叶各9 克,粉甘草4.5克。

6剂,水煎服。

药后于10月24日又经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包块小时,右附件稍有增厚,无压痛。

【按】本例因气滞血瘀,冲任不调,胞脉不利,以致胎孕异常。

少腹胀痛,触之有块,阴道少量出血,色暗,乃因瘀血内积;阻滞血脉,血瘀则气滞,气机升降不利,故见头晕泛恶,脱痞纳呆,腹坠欲便。

治以活血化瘀为主,药用赤芍、蒲黄、丹参、当归、苏木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乳香、没药、三棱、莪术、香附、乌药、柴胡等,行气破瘀,止痛消又加牡蛎软坚结,车前子利水道,协诸药共奏化瘀通经之效。

中药处方分析报告范文

中药处方分析报告范文

中药处方分析报告范文一、处方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患者名字]性别:[男/女]年龄:[X]岁。

诊断:[具体病症,比如感冒咳嗽之类的]处方内容: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9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

二、方解分析。

# (一)君药分析。

1. 黄芪。

嘿呀,这黄芪在这个方子里可是个厉害角色,就像一个部队里的大将军。

黄芪能补气固表呢,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气虚问题那是相当对症。

比如说这患者要是身体虚弱,老是容易感冒,黄芪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城墙,增强抵抗力,让那些外邪不容易入侵。

而且黄芪补气的作用很广泛,就像给身体各个部门都注入能量,让身体机能运转得更好。

2. 柴胡。

柴胡这味药呢,它有点像个先锋队。

在这个方子中,柴胡可以和解少阳。

要是患者有那种寒热往来的症状,就像一会儿感觉冷,一会儿又感觉热,柴胡就能够把身体里这种乱了套的寒热情况给理顺了。

它就像一个调节温度的小能手,在身体的小世界里,让冷热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 (二)臣药分析。

1. 白术。

白术就像是黄芪的好帮手。

黄芪在前面冲锋陷阵补气固表,白术就在后面帮忙健脾益气。

为啥要健脾呢?因为脾胃可是气血生化之源呀。

就好比一个工厂,脾胃就是生产气血的车间,白术能让这个车间运作得更高效,产生更多的气血来支持黄芪的补气大业,同时也能增强身体的运化功能,让吃进去的东西更好地被吸收转化成能量。

2. 黄芩。

黄芩和柴胡可是一对好搭档。

柴胡在调节寒热的时候,黄芩就负责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如果身体里有一些热气,黄芩就像一个灭火器,把那些多余的火给灭掉。

而且黄芩和柴胡搭配起来,在和解少阳这个任务上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就像两个人合作干活,一个负责找问题,一个负责解决问题,黄芩就是那个解决热气问题的专家。

# (三)佐药分析。

1. 半夏。

半夏在这里就像是个和事佬。

患者如果有咳嗽或者呕吐之类的症状,半夏就能降逆止呕、燥湿化痰。

它就像一个交通警察,指挥着身体里那些痰液或者胃气,让它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别在身体里捣乱。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病案 3】
男性患者,60岁。主诉:患荨麻疹, 瘙痒钻心难忍,数月不愈。诊查: 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之证, 视其舌苔白润。
【病案 3诊断】
风疹。辨证: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营 卫失和,“风疹”为患。治法:宜 驱风,调和营卫。处方:桂枝汤。 药后啜粥取汗,则痒止疹消,脱皮 屑盈掬。(刘渡舟医案,录自董建 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 华)
【病案 4】
邓某,男,47岁,已婚,农民。述头颈右 肩酸胀而痛,右手不能上举后翻已3月余,
四肢麻木已半月。曾治之,其效不著。
今诊,除上症外,尚有心烦口苦,大便
干结,苔薄微黄,脉细缓。
【病案 4诊断】
风寒湿痹证。此乃风寒湿邪留滞头及肩部,兼阴 血虚弱及肝热之候,宜祛风胜湿散寒为主,养 血清肝为辅。药用九味羌活汤:羌活 防 风 川芎 苍术 黄芩 柴胡 当归 首乌各 15克,白芍 生地各18克 白芷12克 细辛3 克 甘草3克。2剂而酸痛减,余症皆除。遂守 上方去柴胡,黄芩,生地减至9克,连进8剂酸 痛均止,继用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而愈。(马 有度.2003.方药妙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案 6诊断】
热毒疮疡。辨证、治法:邪热在卫气之间,当以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为治。处方银翘散方: 淡豆豉10克,焦栀子 10克,荆芥10克,紫地丁15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 芦竹根30克,枯黄芩10克,竹叶10克,蒲公英30克, 乳没各6克,苡仁15克,赤芍药10克。服上方药后体温 降至正常,伤口愈合。后去栀、豉、荆芥、乳没之属, 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续服,半月后病愈出院。(王 文雄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 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
【病案 1诊断】 漏肩风。辨证:阳虚血亏、风寒湿邪留 注,痰浊瘀血凝滞。治疗:温阳补血,散寒祛风,除湿 化痰,逐瘀解凝。阳和汤加减:熟地30g、生鹿角片15g、 桂枝12g、炙麻黄10g、羌活10g、防风12g、片姜黄12g、 威灵仙12g、乳香10g、没药10g、白芥子10g、炙甘草 10g,水煎服,日1剂。外用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等 分为末,面糊为饼,如五分硬币大小,约厚0.3cm晾干 后置于阿是穴,以艾柱灸之复诊:无不良反应,守方再 服7剂。三诊:疼痛及酸麻感减轻,手上举可勉强梳头, 唯时常出汗。前方麻黄、羌活、白芥子各减半,去乳没、 姜黄、威灵仙,加黄芪30g、白芍15g、白术15g,停外 用药,注意保暖,继服20余剂。四诊:诸症消失,右侧 肩关节肌肉恢复正常状态,嘱其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以防旧病复发。

中医病例精选61例!

中医病例精选61例!

中医病例精选61例!思考部落版偏⽅、秘⽅、验⽅公众号病例⼀风寒表证江 ×× ,男, 53 岁。

患者咳嗽 3 天,伴有恶寒,⽆汗。

3 天前⾃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汗,继则咳嗽加剧,咽痛,全⾝酸痛,微有发热,经⼈介绍服⼩青龙汤(⽣姜、桂枝、⿇黄、⽩芍、炙⽢草、细⾟、法半夏、五味⼦) 1 剂,当晚咳嗽更加厉害,彻夜不眠,伴有⼼烦,胸闷,⼝⼲等,⽽且上述症状加重⽽来求诊。

症见⾆质红,苔薄⽩微黄⼲,脉浮紧⽽略数。

西医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为咳嗽,属风寒束表,⼊⾥化热的表寒⾥热证,治宜外解风寒,内清⾥热,选容⿇黄汤加味:⿇黄 10 克,桂枝 10 克,⽢草 6 克,杏仁 12 克,⽯膏 30 克(先煎),⽣姜 3 ⽚,黄芩 19 克,清⽔ 3 碗煎⾄ 8 分,温服,两剂⽽愈。

(李俊彪. 谈谈中医的“特效处⽅” . 家庭医⽣, 1985 ⑺:25 )病例⼆:表虚证朱 ××,⼥, 25 岁。

患者 3 年前有“风疹块”发作史,于 1982 年 4 ⽉ 21 ⽇来诊。

症见⽪肤瘙痒,夜间为甚,每晚均有风疹出现,⼩如黄⾖,⼤似硬币,痒甚不能⼊睡,⽩天消失,但以⼿抓⽪肤即起⽪疹,久不消退,已有⼀个多⽉,西医诊断为慢性寻⿇疹。

平时体倦,恶风易汗,⾯⾊(造字 1 )⽩,⾆质淡红,苔薄⽩,脉浮缓。

辨证为肺⽓不⾜,卫外不固,营卫不和,治宜益⽓固表,调和营卫,选桂枝 9g 、⽩芍 20g 、⽣姜 3 ⽚、⼤枣 5 枚、炙⽢草 6g 、黄芪 24g 、防风 12g 、⽩术 9g 、⼭楂 15g 、云苓 20 g ,连服 6 剂。

服药后晚间已⽆⽪疹,瘙痒消失,继服上⽅ 3 剂,⽇间抓后均不起⽪疹,但觉⼼慌⼼跳,⾆质淡红,脉细数,改⽤益⽓养阴,调和营卫法。

处⽅:党参 12 g 、麦冬 12 g 、五味⼦6 g 、黄芪 20 g 、当归 12 g 、⽩芍 12 g 、云苓 12 g 、⼤枣 4 枚、⽣姜 3 ⽚、桂枝 9g 、防风12 g , 6 剂⽽愈。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原创分享,仅作参考病例介绍,肺心病XXX,男67岁,1989年2月27日入院。

患者反复咳喘10余年,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

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

诊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染,肺心病。

舌紫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治宜益气健脾,清肺化痰,佐以活血养阴。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12g,茯苓、鱼腥草、丹参、沙参各15g,甘草3g,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血养阴为主。

治疗处方:党参,北芪各30g,淮山、丹参、元参各15g,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陈皮各10g,半夏6,甘草3,8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咳痰多,心悸等可用。

夏花元参半夏杏仁丹参甘草党参白术鱼腥草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炙北芪15 当归尾12 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参、白术各10 蒌皮18 桂枝6 甘草42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60。

一月后病有转机。

(桂枝茯苓白术有温阴利水作用)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

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

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

淮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

山萸玉益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

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为方中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

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方剂。

其适应主证为: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脉弦细或细数者。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脏腑阴阳失调,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

每用此方加减化裁,屡获卓效。

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中医病案分析报告范文6篇病案一:慢性胃炎主诉患者李某,女性,45岁,主诉脘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三年。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开始出现脘腹不适感,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等症状,经常感觉胀气不顺,影响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脾虚湿困型。

治疗方案1.调整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中药调理:益气健脾、祛湿化痰。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脘腹不适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增加,嗳气减少,大便规律。

病案二:失眠症主诉患者王某,男性,38岁,主诉失眠近半年,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疲倦。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每晚入睡困难,常多梦、早醒,导致白天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心火亢盛型。

1.调整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2.中药调理:清热安神、养心安神。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多梦减少,早醒明显改善,白天疲倦感明显减轻。

病案三:痛经主诉患者张某,女性,22岁,主诉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持续三年。

现病史患者经期腹痛伴腰腿酸痛、情绪波动三年,每次月经来潮前后1-2天出现上述症状。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

治疗方案1.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理气止痛。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腰腿酸痛症状改善,情绪波动减轻。

病案四:慢性咳嗽主诉患者刘某,女性,60岁,主诉反复慢性咳嗽伴痰,咳嗽持续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伴有痰,经常感觉喉部有异物阻塞,痰液为白色粘稠。

中医辨证:肺热痰壅型。

治疗方案1.忌烟酒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

2.中药调理: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变少,喉部异物感减轻。

病案五:一侧头痛主诉患者陈某,男性,50岁,主诉右侧头痛伴眩晕,持续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在右侧头部,伴有眩晕、恶心。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病案分析例1.潘晓春,女, 30 岁.已婚。

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

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脾气虚证.方药:四君子汤。

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 .任苏平,女, 60 岁.工人。

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

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 .王海生,男, 47 岁,农民.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

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中医诊断:脾虚寒证.方药:参苓白术散。

中医师承病案40篇范文

中医师承病案40篇范文

中医师承病案40篇范文病案一:感冒(风寒证)张某,男,25岁。

初诊:昨日外出受寒后,今晨起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辩证:此为风寒之邪外袭肌表。

寒性收引,卫阳被遏则恶寒;正邪交争则发热;寒邪凝滞,营卫不通,故无汗、头痛身疼;肺开窍于鼻,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皆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6g、枳壳10g、茯苓10g、桔梗10g、甘草6g。

嘱其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服药后宜避风覆被取汗,但以微微汗出为宜。

二诊:患者服上方一剂后,微微汗出,恶寒、头痛身疼等症减轻,体温已趋正常,仍有轻度鼻塞流涕,咳嗽。

原方去羌活、独活,加苏叶10g、杏仁10g,再进一剂。

三诊:诸症悉除,病愈。

病案二:咳嗽(风热犯肺证)李某,女,32岁。

初诊:咳嗽三天,咳声嘶哑,咳痰不爽,痰黄黏稠,伴有发热恶风,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卫失和则发热恶风、头痛;热邪熏灼肺系,则咳声嘶哑;风热煎灼津液为痰,故咳痰不爽、痰黄黏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0g、薄荷6g(后下)、桔梗10g、芦根15g、甘草6g、前胡10g、浙贝母10g。

煎服法同前。

并嘱其饮食清淡,多饮水,避免劳累。

二诊:服上方两剂后,发热恶风、头痛等症消失,咳嗽减轻,痰量减少,色转白。

上方去薄荷,加瓜蒌皮10g,继服两剂。

三诊:咳嗽基本停止,仅有少量白痰,舌尖稍红,苔薄白。

再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调养三日而愈。

病案三:胃痛(寒邪客胃证)赵某,男,40岁。

初诊: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各家病例分析

各家病例分析

1、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

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诊其脉数而涩重似弱。

予以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木通、白术、陈皮、厚朴、生甘草,作汤与之,近一年而安2、阴虚火旺丹溪治一妇人,患心中如火烧,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

如此三年,求治,脉滑数。

此相火送入小肠经,以四物加炒连、柏、小茴香、木通,四贴而安。

3、病头痛久矣,发则面颊青黄,晕眩,目张而口懒言,体沉重,欲吐。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两,天麻五钱,白术三两,研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4、病案分析——伤寒发狂黄十六病伤寒,发狂谵语,歌笑不伦,手足厥逆,身冷,而掌有汗,诊其脉,两手沉滑而有力翁曰:阳胜拒阴,火极而复。

热胜血菀,故发狂而谵语;火性炎上,故歌笑不伦。

阳极则反,故身冷厥逆,泄其血,则火除,抑其阳,则神宁。

乃用桃仁承气汤,下血数升,益以黄连竹沥石膏之剂大汗而解。

5、其治王蓬崔,年出三旬,患喉痹十余日,·······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坐而不卧者累日矣。

尤畏烦热,察其脉,细数微弱之甚;问其言,声微似不能振;询其所服之药,无非芩、连、栀、柏之属。

病机:此盖伤阴而起,后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格阳于上。

治疗:与镇阴煎(熟地、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附子),以冷水顿服,用毕一煎,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继用五福饮(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数剂而起。

6、惊搐: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

本案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

潮热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反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

故钱乙断为肝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先补脾肺之虚,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丸,以泻本火之实,而收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典病例20篇引言中医经典病例是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总结,对于研究中医诊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介绍20个经典的中医临床病例,展示中医的独特治疗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 风寒感冒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身体疼痛,舌苔白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属于风寒侵袭,治疗方法为辛温解表,理气散寒。

2. 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情绪烦躁、易怒,精神不佳,胃口差,舌苔薄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郁脾虚型失眠,治疗方法为疏肝健脾。

3. 血瘀经闭患者月经不调,经血颜色紫黑,经痛明显,舌质暗有瘀斑。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血瘀经闭,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瘀。

4. 脾胃虚寒型腹泻患者腹泻,大便呈黏稠、不成形,腹胀,舌苔白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胃虚寒型腹泻,治疗方法为温中调阳。

5. 肝阴不足型头痛患者头痛发作,头部胀痛,舌质红少苔。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阴不足型头痛,治疗方法为养肝清热。

6. 肺热咳嗽患者咳嗽,咳痰黄稠,胸闷气短,舌质红苔黄。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肺热咳嗽,治疗方法为清肺泄热。

7. 肝气郁结型乳腺增生患者乳房胀痛,结节明显,舌质紫暗。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气郁结型乳腺增生,治疗方法为疏肝理气。

8. 脾虚湿困型水肿患者浮肿,四肢沉重,舌苔厚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虚湿困型水肿,治疗方法为健脾利湿。

9. 肝阳上亢型失眠患者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舌质红少苔。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阳上亢型失眠,治疗方法为降肝阳。

10. 肺脾两虚型哮喘患者喘息气急,乏力,痰多色白,舌苔厚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肺脾两虚型哮喘,治疗方法为补肺益脾。

11. 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皮肤黄疸,尿黄,舌苔黄腻。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肝胆湿热型黄疸,治疗方法为清肝疏胆。

12. 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患者胃脘胀闷,食欲不佳,舌苔白厚。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治疗方法为健脾理气。

13. 肾阳虚型阳痿早泄患者阳痿早泄,减退,舌苔薄白。

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肾阳虚型阳痿早泄,治疗方法为温肾阳。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剖析题八纲辨证1.张××,男, 34 岁,职员。

04 年 11 月 2 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

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

每天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沙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⑵症状剖析;2.王某,女, 38 岁。

患肺结核 2 年,近 2 月来常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体羸瘦、喘气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少津,脉沉微细。

本病应诊疗为什么证?并作证候剖析。

3.张某,女, 29 岁。

患者二个月来常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颠簸于 37.3 ~ 38℃之间,午后发生,并于劳苦后加重,疲备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连续 3 天。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频频发热2 个月,本次复发 3 天。

4.赵某,男, 48 岁。

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

三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 90 厘米(原 81 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胁痛、纳差5 年,腹部胀大 3 月。

5.林某,男, 56 岁。

患者一年前忽然昏仆,昏迷不醒,经急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备,难过难耐,面无人色,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左边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安某,男, 34 岁。

多日来见食品心中平常欲吐,进食少量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可以参加劳动。

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

中医病例范本

中医病例范本

中医病例范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病例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疾病病例。

中医病例范本是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医病案,通常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病史、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病例范本对中医医生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一、病例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45岁职业:家庭主妇联系电话:1234567890二、主诉李某患有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口苦、咽干舌燥等症状已有一个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三、病史1. 既往病史:患有慢性咽喉炎10年,反复发作,曾多次服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

2. 现病史:一个月前开始出现口干口苦、咽干舌燥等症状,伴有食欲不振、口臭、心烦等症状,就医于西医院口腔科,诊断为慢性咽喉炎反复发作,建议继续抗生素治疗。

四、辨证施治1. 辨证:辨证归因于阴虚火旺。

2. 施治:中医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调理肝火。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

备注:李某于服药三天后口干口苦症状明显减轻,咽干舌燥等症状有所缓解,继续观察疗效。

第二篇示例:病例范本一:肝火上升型头痛患者王女士,女,45岁,主述:近期头痛反复发作,伴有头晕、口苦、口干、易怒、失眠等症状。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偏头痛,无效治疗。

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细数。

辨证属肝火上升。

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肝火上升型。

治疗方案:清热泻肝,平肝散火。

方药:黄连上清丸、龙胆泄肝丸。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头痛明显减轻,口苦、口干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连续服用1个疗程后,头痛消失,其他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范本二: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李先生,男,52岁,主诉:长期腹泻,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曾多次就诊,被诊断为慢性腹泻,无效治疗。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属脾胃虚弱。

治疗方案:养脾和胃,健脾固表。

方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腹泻次数减少,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病例分析【范本模板】

中医病例分析【范本模板】

一)心、脑病病例分析例【1】谢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4年9月10日。

一年前患病虚劳,后发生遗精,自觉心中悸动不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

至来诊前二个月,发展为心烦不寐,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红,脉细数.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认为病者患有多种病,给以恰当治疗.病例分析要求:① 医者认为病者患多种病,应为哪些病?②分析病因病机③如何治疗为宜?分析关注点①根据病者病情,病者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四种病。

②病因病机:始患虚劳,进而遗精频繁,伤及肾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阳独亢。

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不守舍,故心悸,不寐。

③病者虽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等病,但其总病因病机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所致,故在治疗上,要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以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味治疗为宜例【2】白某,女,17岁。

初诊日期:1982年6月4日。

一年前开始,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常有发作性的精神恍惚,每次持续3———5分,状如打瞌睡一样,过后周身不适,喜卧欲睡。

常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例分析要求: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分型.③证候分析。

④选何治法、遣何方剂为佳?分析关注点①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火内生,风阳升动,上扰清窍神明,发为本病。

②诊断分型:痫证(轻证),肝肾阴虚型.③证候分析:平素肝肾阴虚,脑府失养,故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

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风阳升动,扰及清窍神明,则呈发作性精神恍惚.发作后,神志未复,而现周身不适,喜卧欲睡.手足心热,大便秘结,为阴虚所致,舌红苔少,脉细数系火旺之象。

④以滋补肝肾、潜阳安神之法,用左归丸加减治疗为佳。

例【3】纪某,男,18岁初诊日期:1983年7月29日。

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

由于失治,来诊前发展为发热胸闷,肌肤灼人,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手挛急遂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①病者先后均患何病何型?②试述病情演变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病因病机如何?③来诊时应以何法、何方治疗?①病者初犯风热感冒,后患风热咳嗽,来诊前所患为热甚至痉。

中医临床实践病例20篇

中医临床实践病例20篇

中医临床实践病例20篇1.咳嗽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30岁,长期咳嗽,咳嗽声沙哑,痰液黄色。

中医诊断为“肺热咳嗽”,给予清热化痰方剂治疗。

2.高血压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50岁,血压持续升高,头晕、头痛。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扰”,给予降压方剂和针灸治疗。

3.腰痛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腰部持续疼痛,疼痛程度加重。

中医诊断为“肾虚腰痛”,给予补肾方剂和腰部贴敷治疗。

4.失眠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45岁,入睡困难,夜间易醒。

中医诊断为“心气不足”,给予安神补心方剂治疗。

5.消化不良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35岁,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

中医诊断为“脾虚湿阻”,给予健脾化湿方剂治疗。

6.青春痘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20岁,面部出现多个青春痘。

中医诊断为“湿热郁结”,给予清热解毒方剂和外用草药治疗。

7.偏头痛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周期性偏头痛发作,伴有恶心、呕吐。

中医诊断为“肝火上扰”,给予清肝降火方剂和穴位按摩治疗。

8.痛经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25岁,经期腹痛,痛经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予活血化瘀方剂和热敷治疗。

9.中风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60岁,突发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中医诊断为“中风”,给予理气活血方剂和针灸治疗。

10.痛风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关节肿痛,尿酸升高。

中医诊断为“瘀火炽盛”,给予清热祛湿方剂和艾灸治疗。

11.糖尿病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5岁,多饮、多尿,血糖升高。

中医诊断为“消渴”,给予清热利湿方剂和针灸治疗。

12.高血脂病例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45岁,血脂升高,血脂参数异常。

中医诊断为“瘀血内蕴”,给予活血化瘀方剂和运动疗法治疗。

13.过敏性鼻炎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30岁,鼻塞、流涕,打喷嚏频繁。

中医诊断为“风邪袭鼻”,给予祛风散寒方剂和鼻洗治疗。

14.痔疮病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肛门疼痛、出血,便秘。

金匮病例分析20例

金匮病例分析20例

金匮病例分析20例1,杨丽,女,56岁,沈阳和平区,个体业主,主诉:关节肿痛8年。

既往史:8年前受凉后发病,双手足及手腕肿痛,医大诊为“类风湿”,经西医治疗时好时重。

现病史:有明显晨僵,双手中指,无名指近端关节肿大变形,呈对称性,双手腕肿痛,活动受限,喜热怕风,伴乏力消廋,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RF120,诊断:中医历节病西医类风湿中医辩证:外感风寒,阻滞经络关节,日久化热伤阴。

治法:祛风除湿,养阴通络。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5白芍15防风15白术15知母15忍冬藤15制附子10青风藤30莪术10鸡血藤30秦艽15甘草102,李某,女,52岁,工人,3年前开始患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现髋关节疼痛,下肢膝盖痛甚,屈伸不利,特怕风冷,喜热,舌质谈红,苔薄白,脉玄紧。

此为寒痹,其主要特点为痛有定处,痛较剧。

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筋脉拘急,局部怕冷。

风寒湿邪相搏,阻滞经络骨节,不通则痛。

治以散寒止痛为主,佐以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加减。

桂枝15制川乌10黄芪30白术15麻黄10白芍15青风藤30防风15 3,岳美中医案:李某某,年46岁,男性,于1972年xx就诊。

患颈部自汗,竟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就诊。

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

分析病,颈部为太阳经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至虚弱。

因以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

先服4剂,自汗止,再服4剂,以固疗效!4,崔某,男,28岁。

07年3月初诊。

7年来,每到立春后,清明前无故咳嗽、咽痒,每持续40天余方缓解。

向中西医治疗不佳,今立春后呛咳又作,昼夜不休,咳甚则面耳赤,涕泗横流,背冷潮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玄细。

处方:西洋参18炒麦冬12炙甘草5粳米1把红枣5枚春季乃阳气升发之时,该患者体质阴虚,不能耐受春阳生发,故用麦门冬汤去半夏主治!5,盗汗:刘某,男,78岁,1987年6月就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原创分享,仅作参考病例介绍,肺心病XXX,男67岁,1989年2月27日入院。

患者反复咳喘10余年,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

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

诊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染,肺心病。

舌紫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治宜益气健脾,清肺化痰,佐以活血养阴。

处方:党参20g,黄芪30g,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12g,茯苓、鱼腥草、丹参、沙参各15g,甘草3g,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血养阴为主。

治疗处方:党参,北芪各30g,淮山、丹参、元参各15g,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陈皮各10g,半夏6,甘草3,8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咳痰多,心悸等可用。

夏花元参半夏杏仁丹参甘草党参白术鱼腥草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炙北芪15 当归尾12 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参、白术各10 蒌皮18 桂枝6 甘草42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60。

一月后病有转机。

(桂枝茯苓白术有温阴利水作用)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

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

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

淮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

山萸玉益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

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为方中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

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方剂。

其适应主证为: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脉弦细或细数者。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脏腑阴阳失调,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

每用此方加减化裁,屡获卓效。

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

此因思虑太过,睡眠不好,以致心肾不变,虚火上炎,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心脾实火上攻而致。

卢XX,男,3岁,小儿。

1993年8月6日初诊。

母述,几天来患者身微热,啼哭,口水增多,不肯饮食。

在某医院治疗两天未效,转来我院治疗。

症见,患儿无精打采,啼哭,口水增多,口腔检查发现,口腔及唇粘膜普遍红,舌边及舌心有黄豆大溃疡,舌红,脉细数脉证合参。

辨为口疮,证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

处方:熟地10 茯苓10 淮山10 丹皮6 泽泻6 麦冬8 石斛8 白芍10 水煎服,连服3剂,诸证减轻。

2、唯胃纳欠佳,知药中病所,上方加白术,连服8剂,诸证消失而愈。

3、慢性荨麻疹(瘖?),瘾疹,风疹等相似。

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山萸玉、淮山、熟地、丹皮、泽泻、乌梅、首乌、七厘各15,五味子10,甘草9 水煎服。

治疗胆囊炎的一点体会“邪在胆,逆在胃”。

以呕吐为主症,与脾胃虚弱不能受纳之呕吐不同。

在临床上须辨其虚实。

“邪在胆,逆在胃”之呕吐苦水属实,病位在胆,则去其邪热治愈。

若因中焦脾胃虚弱,不能承受水谷,多食后即吐或呕吐清水,病变部位主要在胃,全由胃气之虚所致,待胃气恢复,升降得宜,呕吐自愈。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在临床辨证时需加详辨,不能千篇一律把脾胃虚弱之呕吐为“邪在胆,逆在胃”之呕吐。

诊查要点:<1>、在上腹或中上腹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接续纯痛,或牵引右肩背。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治疗方法,应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用:柴胡15 黄芩10 枳壳15 甘草5 白芍15 元胡15 郁金15 香附15 川梀子15 水煎服。

厚朴半夏等治疗痛经的经验张景岳有云:痛经“实痛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医中全鉴》中说:“经前痛为血凝滞,若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

”孙老明言:临症时凡见胀满者气滞也,疼痛者血滞也,特别指出凡见血块者,治宜重用破血祛瘀之品。

例:陈XX,22岁,患痛经症已5年,每于经前10天,便感觉乳胀不适,易激易躁,纳差恶心。

经前时诸症加重,经色紫红,经量多夹有血块,小腹剧痛。

口干肢冷。

曾多方诊治。

医者多从厥阴论治,或曰:肝郁夹瘀,胞络不和,或之胃、肝气郁热,横逆犯胃。

诸法皆用,终因虑其经量多而没敢行其瘀。

患者经行有血块及血块排出后痛减之症。

痛甚则口干肢冷,经行乳胀等症。

处方:柴胡、延胡、炒五灵脂、生薄黄,桃仁各20g,当归、香附、红花、莪术各25g,青皮、牛七、三棱各15g,肉桂10g,水煎经前一周服用为宜。

舍水六君煎加党参治疗小儿痰湿久咳症舍水六君煎,党参茯苓熟地各15,半夏当归各6-10g,陈皮甘草各4-6 煎时加生姜2-3片舍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和阵》。

原主治脾肺虚寒,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虚或外感,或咳喘等症,现代医家多用于老人阴虚痰饮诸症,试用治小儿脾虚寒,痰湿内蕴之久咳,每获良效。

临床表现,咳嗽迁延不愈,常以夜间咳嗽为甚,或日夜均咳,痰多稀白,每因冷饮或受凉后咳嗽加剧。

患儿多为色白光白,或面黄无华,眼圈黑,自汗,盗汗或夜间多尿,大便干结,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细滑或细而乏力。

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后。

按张景岳原意:“汗多者加人参”,所以固定方为舍水六君煎加党参。

注:痰多者不可再行攻邪药。

慢性肾炎(水肿)治疗西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为水肿。

病机为脾肾阳虚,瘀毒内蕴,虚实夹杂。

治宜健脾补肾,佐以解毒,祛瘀。

患者见眼脸,颜面,下肢浮肿。

面色暗晦,怯寒,神疲乏力,纳差,腰膝冷痛,尿量短少,舌淡黄,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益母草、黄芪各50g,炒白术、淮山、土茯苓、杞子、丹参各30g,牛矞红、桂枝各10g,金英子、川仲各15g,巴戟20g,山英肉12g,共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方:益智仁9,骨碎补、楮实、续断各12,白术15,女贞子、淮山各18,双螵蛸3,水肿甚时加防杞,木瓜,腹皮,芩皮,双白皮。

尿中有细胞时加生薄黄。

妊娠鼻衄的治疗方法XXX,26岁,农民,1991年3月20日诊,妊娠8个月,鼻衄14天,一天出血一次有之,2-3次有之,聂多5次。

血色鲜红,稍有血块。

曾用止血敏,维生素K,安络血,中药的十火散荨治疗,服药即止,药停复作,今前来我站治疗。

症见:左侧鼻孔出血,头晕腰疼,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辨为肺肾不足,虚火上扰,阳络受损,血溢于外。

选用急则治其标,先令病人侧卧安静,取田七粉少许撒入出血鼻孔,血止。

后以汤药治本,拟补益肺肾,清火止血。

处方:双记藕节炭、兔丝子各20g,川断、阿胶(烽化)、连子、黄芩、甘草各10g,2剂后鼻衄未作。

芍药甘草汤治疗顽固性呃逆二则例1、XXX,64岁,农民,1992年1月10日初诊呃逆速速不断而影响入眠。

面色萎芡,眼脸浮肿,舌边尖赤,苔白厚,脉弦,10俞患过急性黄疸肝炎治愈。

今患慢性胆囊炎3年,证属肝阴不足,胆经湿热浊气犯胃。

治宜柔肝缓急,清热降浊,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生白芍250g,甘草50,黄芩15,半夏12,水煎分四次服,服一剂呃逆减,能寐。

2剂呃除,随访未复发。

例2、XXX,男,60岁,农民,1979年4月5日初诊,患者肝癌省某医院确诊2月,呃逆9日经地、县医院多法治疗无效。

呃逆频繁气冲胁痛,夜难入寐,面青形瘦,舌暗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阴不足,气滞犯胃,治宜柔肝缓急,理气止呃。

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白芍12g,甘草30,竹茹6,每日一剂,水煎顿服,3剂呃逆止。

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产后关节痛独活寄生汤由:独活、川芎、当归各10g,双寄生30,熟地黄、白芍、牛七各15,杜仲、茯苓、党参20,桂心3,秦艽12,防风、细辛、甘草各6。

全方合成有养血益气散寒祛风、强筋骨之效。

1、本病发生,内因以血气虚弱或瘀血壅滞为主。

外因为感受风邪。

故产时或产后宜注意肢体保暖。

避免受冷及接触冷水及服食寒凉冻冷之品。

血虚风寒证:产后血少气耗,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若兼感受风冷之邪,血气失于流畅。

以致肢体痠楚,麻木,疼痛,屈伸活动不利。

临床上除关节疼痛处可伴有头晕怕冷,短气乏力。

或肢体局部浮肿,面色晦黄或晃白。

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或弦缓。

服用本方以养血益气,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效果甚佳。

加减法:本方药味较多,一般可减去茯苓、甘草、桂心可改用桂枝,则透迏四肢乏力尤佳。

如局部有焮热肿痛者,再加入防杞15,以利水消肿。

大便塘泄者,去地黄当归秦艽,加白术15以健脾,若大便秘结者,地黄可用至20-30g,去茯苓,桂心,加枳实12-15g,小便量少者去桂心、细辛,加木通12,意米仁25g,并以黄芪30易党参。

2、血瘀气滞者,产后多瘀,瘀血未净。

留滞于经络,血气流通不畅,肢体失于濡养温运,瘀血凝聚,因而肢体关节疼痛,四末麻木,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则难于走动。

舌黯或有瘀班,瘀点。

舌下青筋暴露,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可用身痛逐瘀汤。

方由:川芎、五灵脂、沼药各10,桃仁、牛七各15,当归、秦艽各12,姜活,香附各9,红花、甘草各6,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强壮筋骨之效。

加减法:如四肢麻木明显者可去红花加鸡血荇30,如恶露日久不净者去红花加益母草30,偏寒者艾叶12,干姜5,兼气虚气滞者去红花、灵脂,加黄芪20,乌药15。

经期偏头痛病案(前后头痛)张XX,32岁,已婚,农民,患者16岁开始月经来潮,25岁结婚,婚后近一年生一女,1970年秋因小产后,每逢经行期间,右侧头部如针刺锥钻样疼痛,曾作针灸治疗。

当时缓解,下次月经来时又作。

曾在某医院五官科检查无阳性体症,历时数年,十分痛苦,昨天经行偏头痛又作,右侧头部如小鸡啄食之状疼痛,两乳及小腹胀痛不舒,腰脊痠痛,经水量少面色淡红,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此属肝肾阴亏,木失润养,肝阳上亢所致。

处方:山羊角、杞子各15克,牡厉30g,钩荇12,夏枯草、地龙干、姜蚕、白芍、当归各9g,菊花5g,川芎5。

五剂,药后左侧头部刺痛消失。

今日月事来潮,右侧头部绵绵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两乳及小腹胀痛不舒,心悸头晕,腰痠痛,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以疏肝调经为主佐以养血柔肝。

处方:台鸟、失笑散、玉竹各12,郁金、丹参、当归、白芍、七厘、北芪、川仲各9g,杞子15,后服杞菊地黄丸加味数十剂以巩固。

一年后随访,经竹正常,头痛消失。

经前后头痛而晕方(兼瘀):菊花15、杞子15、川芎8、当归10、白芍15、薄黄10、母草10、丹参15、灵脂10活血化瘀法治疗痛经何谓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灵枢·水肿》篇云:“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气泄不泄,衃以留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