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讲义】【自考复习】(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判断选择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叉点。

2.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3.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绝对决定论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的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另一个共同决定论者鲁克森伯格。相对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4.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5.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乳儿期(1个月—1岁)、婴儿期(1岁—3岁)、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童年中期(6岁—11、12岁)、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6.德·斐利斯把关键期这个特定期称为“敏感期”。

7.关键期是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度恰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8.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9.霍尔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称号,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发明了研究儿童心理研究的新技术——问卷法,撰写了第一本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

10.皮亚杰创造性地用弗洛伊德的“临床法”研究儿童,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皮亚杰理论的成熟期,但是由于当时行为主义处于极盛期时期,掩盖了皮亚杰的影响。

11.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对儿子进行头三年的追踪观察的结果。

12.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

13.从细胞水平上来说遗传物质是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若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则是指构成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14.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15.虽然卵细胞和精细胞悬殊如此之大,但两种细胞对后代的遗传特征所引起的作用几乎相同。

16.人体的每个细胞和受精卵一样,都是46条染色体。

17.等位基因就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发育的基因,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两个等位基因在决定它们所控制的性状表现时,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其中一个基因力量较强,另一个基因力量较弱,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力量较弱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为隐性基因。

18.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的。

19.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

20.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孕妇的营养、孕妇的疾病、药物、辐射、孕妇的情绪。

21.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头—颈—躯干—下肢)和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部开始延伸到边沿部分)。

22.唐氏综合症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又称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它是以身体和智力的迟钝为特征的,并且有相当独特的外貌。

23.唐氏综合症归因于第21号染色体的易位或没有分离。

24.人体的生长发育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时快时慢,交替进行。身体发展迅速时期:从出生到2岁;青春发育期开始(男约13岁—15岁,女约11岁—13岁)。

25.淋巴系统的发育在第一个10年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速度,10岁左右发展达到高峰。在第二个10年期间随着其他各系统逐渐成熟和对疾病抵抗力的增强,淋巴系统逐渐退缩。

26.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27.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8.我国心理学家发现儿童脑电图的发展趋势是:新生儿的脑电图多为δ波,并且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

29.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度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O)→颞叶(T)→顶叶

(P)→额叶(F)。

30.脑的反射活动:足趾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31.儿童在降生后的半年,婴儿首先发展是一些感觉能力,至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等运动能力却发展较慢。

32.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

33.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的微小细节的能力。

34.新生儿是看不见颜色的。

35.幼儿能否正确辨认颜色,主要在于是否掌握了颜色的名称。

36.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37.吉布森和瓦尔克设计了“视崖”实验以考察婴儿的深度知觉。“视崖”实验表明: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还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因为它很可能是在出生后的六个月中学会的。

38.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39.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40.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它表现为四个方面: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持续性、观察的细致性、观察的概括性。

41.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认知、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

42.语言发展是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43.语言产生的准备的两个小阶段:反射性发声阶段和牙牙语阶段。牙牙语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44.语词理解:这时的孩子对词义能理解,但还不能说出词。这种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也叫被动性语言,被动性语言不能和成人交际,只有当孩子出现主动性语言时,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这大约在1岁左右。

45.斯金纳在1957年的《言语行为》一书中广泛应用“强化”一词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在斯金纳的后期著作中,特别强调用“强化依随”的概念来解释各种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强化依随是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46.比纳—西蒙量表:比纳和西蒙是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首创者。1905年发表了比纳和西蒙的第一个智力量表。共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问题。该量表可以测量智力的多方面表现,但主要是测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1908年发表了比纳和西蒙的第二个智力量表。这是第一个年龄量表。测验项目增至59个,测验项目以年龄分组(3岁~13岁,每岁一组)。该量表的项目由于上述的排列方法,从而产生了智力年龄这一概念。

47.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推孟的贡献:(1)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增加了量表的信度(2)扩充成人组的测验(3)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的概念作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48.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49.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50.智商的稳定性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智力成长变化有以下几种模式:聚合式、发散式、交叉式。

51.喜怒哀乐是人们表现情绪的形式。

52.情绪结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是:引起情绪的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和情绪体验。

5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54.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和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55.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

56.道德情感从形式上来分:直觉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57.1岁的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的最简单的同情感。2~3岁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