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G623.5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状态。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

直接影响这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

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学习兴趣从起因上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它是指由学习材料或活动本身的兴趣。

而间接兴趣,则是指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学习结果缺乏直接兴趣,就会视学习为枯燥乏味的负担,而学习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学习失去信心及毅力。

只有两者协调配合互为转化,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

一、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首因效应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

这是因为人们对实物的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应该利用首因效应为每堂课开好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摘来个大西瓜,想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囔这要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

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斫饪?这个谜底好吗?学生情绪激昂,很想了解结果。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了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利用近因效应,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印象,它能使后者的印象在“叠加”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或淡化以前的心里记忆。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 因 效 应 与 近 因 效 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first impression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会面 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2、经典实验研究:洛钦斯的文字实验材料 首因效应实验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 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 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 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 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 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 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 就回家了。
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 两种信息断续地被人感 知,人们倾向于对后者 印象较深。 与熟人交往时易起作用
组别
条件
友好评价第一组先出示热情、源自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78%
第二组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第三组 第四组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18%
95% 3%
洛钦斯在被试阅读材料前预先告知和提醒他们,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要求在阅读全部材料后再对吉 姆做判断,结果发现首因效应消失了。
3、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洛钦斯不让被试者连续阅读两份材料,而是 让被试者阅读完第一种材料后进行一段其他活 动,如做数学题、做游戏等,然后再让被试者 阅读第二种材料,结果发现产生了近因效应。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网络家园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的诠释与运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案例一:问题出在哪?新学年又开始了,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收拾得衣装得体,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朋友、新家长、新孩子……可是刚刚开学没几天,园领导就接到了家长反映说我对孩子比较严,说孩子怕我,不喜欢我。

这让我很不理解,也为此感到很郁闷。

开学以来,孩子们在班里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什么问题呀,那这问题又出在哪呢?思来想去,原来问题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

班上有两三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差,午睡起床不能独立完成,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委婉地要求家长在家不要惯养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是这么说,可她们还是认为原来的老师比我细心、耐心。

分析:如果第一印象被人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主动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过学习,我才理解:新学年初期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顺应孩子及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

所以,老师最初不必太心急。

如何运用好“首因效应”,让家长和幼儿能够愉悦接受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班级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其一:外表形象的塑造由于初期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性别、年龄、衣着、神态、姿势、说话等,这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走。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曾敏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35
【摘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认知领域中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又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它对人们学习认知和人际交往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剖析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这两个重要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特点,提出在工作中合理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模式的目的.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曾敏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近因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巧用
2.论首因效应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3.首因效应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4.首因效应理念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5.首因效应理念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案例篇一:首因效应案例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阿希,是最早研究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即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篇二: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他们对人们认知事物和人有着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特点及在“职场”中的运用

“首因效应”的特点及在“职场”中的运用

“首因效应”的特点及在“职场”中的运用王 茹(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摘 要: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同时又是双方的、互动的,其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各种职业和各个环节,对每个人的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在职场中要注意运用“首因效应”,以达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首因效应;特点;职场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6)05-0053-02 首因效因又称初始效应(primary eff ect),属心理学范畴的概念。

首因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否愿意,都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它又是双方的、互动的,也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或者是情愿的或不情愿的。

正因为如此,首因效应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一、首因效应及特点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f irst impressio n)对社会认知的作用。

其经典实验研究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Lachins,1957)。

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最先接受的信号在大脑中形成为原始印象,构成为“记忆因式”,而后的印象受这记忆因式的影响与左右。

当然,也可理解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得到接受者足够的注意,后来的信息被忽略。

平时人们也常把首因效应粗略地等同于“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甚至道听途说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首先,首因效应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是强烈的,具有先入性。

它会左右对此人以后一系列特性所作出的解释。

在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了一个叫吉姆的陌生人的生活片段。

在对第一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在对第二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冷漠、内向的人。

在对第三组的介绍中,先描述吉姆的外向,再说他是一个内向的人。

在对第四组的介绍中,先介绍吉姆的内向,再介绍吉姆的外向。

首因-近因效应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首因-近因效应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首因--近因效应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当今英语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往往忽落了口语教学,殊不知,语言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口语学起。

从小我们不就是先学的说话,逐渐长大后,才渐渐地开始接触文字,接触书本,学习理论,学习知识的吗?一、口语教学的重要性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学习的地位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些用到做多的也是英语口语。

虽然高考没有口语测试,但研究生入学考试要考口语,合资企业应聘要测试口语……等等这些,这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英语教学要增加语言交流的实用性,要重口语的教学!口语教学的切入点很多,下面我想谈谈首因--近因效应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首因--近因效应首因--近因效应属于记忆心理学的范畴。

这两个概念常常用于人际交往中。

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影响着以后的交往。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好,他们俩就会愿意交往下去,建立友谊。

相反,如果对其一开始就产生反感,就不乐意交往下去,即使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与其接触,也会态度冷淡。

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下属最近给领导留下的印象,容易使领导改变对下属的看法,常常表现为领导因下属最近的一次失误而否定其前面的成绩。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首因——近因效应似乎给我们启示,即在认知事物时第一印象和最近的印象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这两种效应,巧设英语口语教学情境,对改进学生的口语学习状态无疑是有帮助的。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对于创造性工作来说,它更是思维的工具。

口语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忆位置效应实验报告

记忆位置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记忆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SPE)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首因效应(First-effect)和近因效应(Last-effect),即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记忆效果较好,而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差。

本实验旨在验证记忆位置效应现象,并探讨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记忆位置效应现象的存在。

2. 探讨记忆位置效应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3. 分析不同记忆材料在记忆位置效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20个无意义音节,分为三组,每组包含6个音节。

音节随机排列,每组音节的首尾音节均相同。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将被试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A组:学习音节,然后进行自由回忆。

B组:学习音节,然后进行延迟回忆(延迟时间分别为30秒、1分钟和3分钟)。

C组:仅对音节进行简单感知,不进行学习。

(3)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的回忆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实验结果显示,A组和B组被试对首尾音节的回忆率均高于中间音节,验证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存在。

2. 记忆位置效应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B组被试在不同延迟时间下的回忆率均高于C组,说明记忆位置效应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

3. 不同记忆材料在记忆位置效应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A组和B组被试对首尾音节的回忆率均高于C组,说明记忆位置效应在不同记忆材料中均存在。

五、讨论1. 本实验验证了记忆位置效应现象的存在,证实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存在。

2. 记忆位置效应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记忆效果较好。

3. 不同记忆材料在记忆位置效应中的作用相似,均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记忆位置效应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记忆效果较好。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其中AB两组中学生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顺序不同:A组先读了描写詹姆热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读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而B组读到的故事顺序则相反,描写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故事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

剩下的C组只读到描写詹姆外向的故事,D组则只读到描写詹姆内向的故事。

之后,洛钦斯让这些中学生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冷淡而内向的人,而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外向,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内向。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同样是由洛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首因效应”相反。

洛钦斯把“首因效应”的试验流程做了修改,他先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

最后,让AB 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表现在人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洛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序列位置实验报告(3篇)

序列位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SPE)是指记忆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首因效应(First-Effect)和近因效应(Last-Effect),即最先呈现的材料和最后呈现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序列位置效应现象,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序列位置效应现象的存在。

2. 探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程度。

3. 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对序列位置效应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2(实验条件:1秒立即回忆、1秒延迟回忆)× 2(位置:前面、后面)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2. 被试:选取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3位新生作为被试。

3.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100个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分为5组,每组20个汉字。

4. 实验步骤:a. 被试随机分成5组,每组接受不同的实验条件。

b. 实验材料在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每个汉字呈现时间为1秒。

c. 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立即回忆和延迟1秒回忆所有汉字,并记录正确回忆的汉字数量。

四、实验结果1. 首因效应:在所有实验条件下,最先呈现的汉字组(前面)的正确回忆量均高于中间和最后呈现的汉字组(后面)。

2. 近因效应:在所有实验条件下,最后呈现的汉字组(后面)的正确回忆量均高于中间和最先呈现的汉字组(前面)。

3. 实验条件:在延迟回忆条件下,前面和后面汉字组的正确回忆量均高于立即回忆条件。

五、分析与讨论1. 序列位置效应现象在实验中得到验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均存在。

2. 延迟回忆条件下,序列位置效应更为明显,可能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更深入的加工有关。

3. 实验结果提示,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序列位置效应的影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序列位置效应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序列位置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

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

管理心理学解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摘要: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很多人际交往领域均有体现.如何在生活、管理中运用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值得我们思索.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社会知觉,它是指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在社会知觉的概念中,印象形成有几大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虽然是两个心理学术语,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而与好朋友因小事闹别扭则体现了近因效应.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与其运用,再简单地做一下对比分析.〔一〕首因效应①首因效应的概念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②案例引入理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些都是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可以说它我们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性.③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理论上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到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总的说来,大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④如何把握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就如我们听多了不要以貌取人后,当评价陌生人时就会提示自己不要以貌取人,自主控制首因效应的强度.⑤首因效应的运用既然首因效应对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与企业管理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总是准确.人们交往种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外表的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外貌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虽值得商榷,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外在和内在,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自己的判断.在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首因效应.比如老板给一个新员工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板在一开始能够对新员工多一些理解与帮助,让新员工感到温暖,那么要留住员工的心也就容易很多,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政策〞.反之,如果要给员工留下严肃谨慎的印象,那么一开始对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马虎.〔二〕近因效应①近因效应的概念与解释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②近因效应的体现近因效应多体现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③近因效应的影响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④近因效应的把握如前所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印象的形成中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更改或是覆盖之前既有的信息,进而影响着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所以,一个人给他人以好的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好的印象.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不做有损自己既有好的形象的事,以使自己给他人的近因效应与既往保持一致,或是更好.但是,近因效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近因效应形成后,如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性的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便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当个体发生了错误,给他人以坏的近因效应后,只要我们处理的得当就有可能挽回印象的损失.所谓的处理得当,首先要充分暴露事实真相,以消除他人各种可能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延缓他人对你有过的错误的回忆;其次是要坦诚面对他人,在尽可能解疑释惑的同时,让自己在各方面做的比过去更好,而不总是纠缠在原有的问题之中,以实现减少他人对你曾经的错误的再复述;最后,所谓的处理得当还要求有坚持的恒心,绝不是通过你一两次的短暂的努力就可以迅速消除他人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应该通过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表现,在他人的心目中形成新的近因效应,你与他人的交往才有可能走向和谐.⑤近因效应的运用近因效应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谋取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既有直观形象的,更有逻辑抽象的;既有生动丰富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在同一个系列内,作了即时回忆后,系列尾部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较中部明显的记忆效率,这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而在人际交往中,既然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占很大比重,就要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间尽量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时不时留下一点好印象.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以改变改善原来的印象,让近因效应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对比分析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而对于熟悉的人,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们从概念中也可看出,首因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而近因效应针对的并非是开始部分,而是末尾部分对中间部分的优势.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体现的时间和强度不一样.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是短期效应,据此决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既然如此,只要善加应用,规避它们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它们的心理学价值,就会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继而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报表信息披露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实证研究

报表信息披露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实证研究
的 评 价呈 “ ” 。 U型 猿 鼍
的评价 Y
的心理效果 。新近获得 的信息对个体 的影 响作用 比以往获 得 的信息作用要大。
袁 小 勇 (0 6 提 “ 上 市 公 司 的 财 务 报 告 附 注 中 效应 ( 因效应) 首 和时近效 应 ( 近因效 应) ;颜 信辉 、丁纬 (0 3 ” 20 )指 出 “ 在混合型资讯 之陈列顺 序方 而 ,受 试者之投 资判断 呈现显 著 时近效 应” 。
因效 应 。
资者面对相同内容但信息 出现顺序不同时的心理预期 , 由此来
研究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32 被 试对 象 .
本实验 的被试对象 为西南财经 大学会计学院理解财务报 表 信息 的高年级学生 ,发出问卷20 ,有效样本20 。虽 4份 1份
然被试者不能完全代表市 场中所有 的个人投资者, 但随着中国 证券市场 的发展, 完全无会计知识的个 人投 资者将逐步淡出市 场, 其投 资将委托专家管理 。因此 ,投 资者将是具备一定会 计
2 首因效应 对投 资者的作用大于近因效应。如趋势2 首 ) , 因效应对投资者的作用一直大于近 因效应 , 同时随着正 面信息 出现的时间越 晚 , 因效应 的作用越弱 , 首 投资者对股票信息 的 评价越低。
知 识的, 本研究 中的被试对 象正 是代表 了这 部分潜 在 的投 资
者。
正面信息 出 现的时 问T
与传统经济学实验不同, 本文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投
根 据首因效 应和近因效应 这两种启 发式 心理的作用强度 与时间不同, 我们在正 面信息 现时问递推的情 况下,分别讨 论投资者对股票的不同评价。 1 首因效应 与近 因效 应对投资者没有作 用。如图 中的直 ) 线 1投资者阅读报表 附注 时, 。 无论正面信息 出现在哪个时 间, 投资者对股票信息的评价都没有变化, 即不存在首因效应与近

人脑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人脑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在做决策或记忆重要信息时,回顾并整合整个序列的信息。<br>- 强调信息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片面记忆。
人脑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定义
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如首次接触、第一印象)给予更高的权重,从而影响后续的判断和记忆。
人们对最近获得的信息(如最近接触、最后印象)给予更高的权重,影响对整体事物的评价或记忆。
作用范围
通常在初次接触或初步了解阶段最为显著,如面试、初次约会等情境。
在序列信息的末尾阶段更为明显,如学习、演讲、会议总结等场景。
影响方面
影响对个体或事件的初步评价和判断,形成难以改变的“第一印象”。
影响对整体印象的最终形成,可能覆盖或修改之前的信息。
心理学基础
基于记忆的序列位置效应,最初的信息更容易被编码和回忆。
同样基于记忆的序列位置效应,但最近的信息因更接近提取时间而更容易被回忆。
应用实例
- 招聘面试中,面试官往往对候选人的第一印象印象深刻。<br>- 初次见面时,外貌、言谈举止等成为重要评判依据。
-;br>- 会议结束时的总结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克服方法
- 意识到首因效应的存在,避免仅凭第一印象做出判断。<br>- 给予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全面了解和评估。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冯远飞(江西省南城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江西南城344700)【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6-0063-02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状态。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

直接影响这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

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学习兴趣从起因上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它是指由学习材料或活动本身的兴趣。

而间接兴趣,则是指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学习结果缺乏直接兴趣,就会视学习为枯燥乏味的负担,而学习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学习失去信心及毅力。

只有两者协调配合互为转化,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

一、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首因效应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

这是因为人们对实物的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应该利用首因效应为每堂课开好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摘来个大西瓜,想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囔着要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

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开这个谜底好吗?学生情绪激昂,很想了解结果。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了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最新-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精品

最新-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精品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内容提要】实验1以汉字与英文字母为材料,考察了自由回忆中学习与测验之间不同时间间隔0与10条件下的成绩,发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的转换,且它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

实验2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排除了由于两种时间间隔被试采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转换的可能性。

【摘要题】研究报告【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1前言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

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

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

最早由等人1985年提出。

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等,1983年、,1993、和,1994、,1998、等,1996等。

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

0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

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

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21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教育心理学第3版案例-卢钦斯首因效应验

教育心理学第3版案例-卢钦斯首因效应验

卢钦斯首因效应验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琴斯(A. S. Luchins) 进行了一个有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实验,他做了一个有关吉姆印象形成的有名实验。

杜撰了两段关于吉姆生活片断的材料,一段把吉姆描写成外向而热情的人,另一段把吉姆写成内向而冷淡的人,并把这四段材料作四种不同组合分别呈现给四组不同被试,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二组出现首因效应,被试综合了两段描述的信息然后进行评价时,更倾向于记得首次接受的刺激。

第三、四组出现近因效应,指出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因为被试在听到第一段材料之后被要求马上进行描述,所以被试对其的评价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产生了近因效应。

前一段内容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后一段给人的印象的影响力较弱。

从这些有趣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倘若一开始便留下出色地第一印象,会在未来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要费尽心思,才会改变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内容提要】实验1以汉字与英文字母为材料,考察了自由回忆中学习与测验之间不同时间间隔(0s与10s)条件下的成绩,发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的转换,且它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

实验2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排除了由于两种时间间隔被试采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转换的可能性。

【摘要题】研究报告【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1前言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

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

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

最早由Wright 等人(1985年)提出。

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snes 等,1996等)。

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

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 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

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

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

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

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2.1.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男女各半。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1.2材料72个刺激系列,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英文大写字母各三分之一。

汉字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研室编著,1986年),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

每系列各汉字间无明显联想,笔画数与结构尽量一致。

汉字中尽量避免同音字。

英文字母系列都不能组成单词或特殊符号标志。

刺激大小为5cm宽×5cm高。

2.1.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3(实验材料:有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大写字母)×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

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百分比。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72次试验。

保持间隔的次序在被试间平衡。

每类材料、每个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

2.1.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测定记忆准确性,次序不作要求。

实验材料和指导语都计算机呈现。

每次试验先在屏幕中央呈现0.5秒新试验开始的信号。

信号消失1秒后,屏幕中央呈现6个系列的字或字母,每个项目呈现1s,项目间时间间隔为0秒。

每系列呈现完毕,间隔0s或10s后呈现红色的“开始回忆”字样,要求被试将刚呈现过的六个项目写在答案纸上,不提供反馈。

鼓励被试尽快精确地在1分钟内完成任务。

采用个别测试,有2次预备试验,一次休息。

2.1.5结果与分析分别对各类材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都有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有意义汉字:F(5,324)=14.455,p<.001;无意义汉字:F(5,324)=12.864,p<.001;大写字母:F(5,324)=8.036,p<.001。

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的交互作用都显著。

三种材料均p<.05。

对每种材料中的系列位置1与6在0s与10s的平均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0s时,有意义汉字:t(54)=5.101,p<.001;无意义汉字:t(54)=3.534,p<.001;大写字母:t(54)=5.382,p<.001。

10s时,有意义汉字:t(54)=-2.173,p <.05;无意义汉字:t(54)=-2.516,p<.05;大写字母:t(54)=-2.382,p<.05。

结果都展现出0s 保持间隔第一个项目成绩最好,最后一个成绩差,即观察到有显著的首因效应而无近因效应,但在10s保持间隔则相反,即当保持间隔增加,最初的系列位置项目的成绩下降而最后的系列位置项目成绩提高,明显呈现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特点。

图1是三种实验材料0s与10s 间隔时的系列位置曲线。

附图图1不同时间间隔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总的正确回忆率为.7339,0s间隔条件下正确回忆率为.7298,10s间隔条件下为.7379。

不同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无显著差异,F(1,1006)=.20,p<.05。

对材料类型进行PostHoc检验后发现三种材料类型两两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值都小于.001。

无意义汉字正确率最低,为.6037;字母的正确率最高,为.8514;有意义汉字的正确率居中,为.7465。

实验中出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这和Neath和Knoedler(1994)等人运用识别探测项目范式观察到的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结果模式完全相反。

我们认为这主要可能反映了近因向首因的转换与实验范式有关而与刺激材料性质无关,因为汉字和英文大写字母都表现出显著的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

实验中保持间隔的次序虽然在被试间平衡,但两种时间间隔是分别进行的,即一半被试先做0s间隔,再做10s间隔,另一半则相反。

Knoedler等人(1999)对这样的设计曾提出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策略的看法。

假设学习与测验间隔短时(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不会为位置6项目的记忆担心,而运用按编码顺序从头到尾的策略进行回忆,即优先提取第一个项目,使后面项目的回忆受到影响,当间隔长时(1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担心位置6的记忆而运用从尾到头的策略,即优先提取最后一个项目,结果前面项目的回忆成绩受到影响。

为检验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是否与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有关,我们进行了实验2。

2.2实验2不同顺序提取策略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影响 2.2.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

男女各半。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材料96个汉字系列。

每系列6个汉字。

选字标准同实验1。

每系列有意义与无意义汉字各半、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

实验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见表1)。

48个系列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顺序的回忆为掩蔽实验。

表1实验二的四种实验条件的测验类型条件时间间隔测验类型呈现方式条件一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二0s一半从尾到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三1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四10s一半从尾至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 2.2.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2(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

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百分比。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96次试验。

2.2.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了解提取顺序对记忆准确性的影响。

当被试点击某类测验窗口时,屏幕左边会相继出现6个汉字,每个字呈现1s,项目间间隔为0秒。

每系列呈现完毕屏幕的右边会立即或10s后出现红色提示词,提示词有两类:一类要求或为从头到尾按顺序回忆或为自由回忆,另一类要求或为从尾到头倒序回忆或为自由回忆。

被试反应同实验1。

测验类型与时间间隔采用抵消平衡控制。

2.2.4结果与分析用自由回忆正确率作因变量,实验类型、系列位置与时间间隔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F(5,648)=30.493,p<.001;时间间隔主效应也明显,F(1,648)=4.332,p<.05,且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实验类型的主效应不明显,实验类型与时间间隔间存在交互作用,F(1.648)=6.743,p<.05。

重要的是,与从头到尾按顺序回忆相混合的自由回忆正确率存在显著的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即0s间隔,位置1成绩显著优于位置6(t=2.341,p<.05),10s间隔,位置6成绩显著优于位置1(t=-.245,p<.05),见图2(A)。

但与从尾到头倒序回忆相混合的自由回忆正确率不存在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位置1与位置6在两种时间间隔条件下的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分别t=.577,p>.05;t=1.015,p>.05),且都是位置1的成绩优于位置6的成绩(p<.05),见图2(B)。

附图图2A与从头到尾提取混合的自由回忆成绩附图图2B与从尾到头提取混合的自由回忆成绩两种测验类型结果模式不同,表明与自由回忆混合一起的掩蔽实验确实影响被试的加工活动。

3讨论 3.1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不是记忆的普遍现象本研究中每次试验从刺激呈现到开始回忆都没有超过短时记忆范畴。

实验1发现,自由回忆范式中,不同材料类型、两种时间间隔,都出现系列位置效应,且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变差,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改进,即都出现了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

由于不同的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率无显著差异,是正确反应的分布发生了变化,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相对优势出现变化,即记忆发生了变化。

并且这种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论与Neath等人(1993)提示的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相反,即本研究结果与近因向首因转换的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观点不相吻合。

它表明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具有研究范式的特殊性。

最近,Wright(1998)给被试呈现4个环境中真实声音系列的再认记忆研究也报告了与本实验相同的结果模式。

Wright承认用当代的记忆理论对这种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很难解释。

但它表明了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具有通道的特殊性。

所以我们认为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不是记忆的普遍现象。

3.2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和提取策略的关系在实验2中,运用两种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来影响与之一起的自由回忆时的提取策略,试图检验首因向近因转换是否和提取策略有关。

按我们的假设,与从头到尾混合的自由回忆中,间隔长时该策略不利于最后的项目,不应该出现近因,这与本实验的结果不一致;与从尾到头混合的自由回忆中,间隔长时该策略有利于最后的项目,应该有近因,间隔短时该策略不利于第一个项目,不应该出现首因,这些都与本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