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合集下载

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马修先生充满爱心的教育方式无疑是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

因此我也将围绕这一点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次,马修先生进入教室,孩子们捉弄马修先生,马修先生和孩子们追逐起来要拿回自己的包,校长破门而入,问马修先生勒盖莱克做了什么。

马修先生说没有,此时犯事的勒盖莱克也惊讶的看着这位包庇自己的老师。

第二次,马修先生揭发伤害马克森斯大叔的就是勒盖莱克,但是他没有将勒盖莱克交给校长,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克森斯大叔直到他痊愈为止。

第三次,马修先生听说莫朗奇是个表面温顺内心丑恶的孩子,他并没有歧视他,而是将他当作“严肃”的人在他离开时帮助维持班级的秩序。

第四次,莫朗奇在黑板上画马修先生的滑稽像,让大家往上面扔东西。

马修先生没有责备他,而是在旁边画上了莫朗奇的侧脸。

第五次,三个学生偷掉马修先生的的乐谱,另一位老师问马修先生发生什么事,马修先生保护学生说没发生什么。

第六次,学生们在寝室唱嘲笑马修先生的歌谣。

马修先生也没有责备孩子们,只是警告孩子们不要动他的东西。

第七次,派皮诺不会回答校长的问题,马修先生在校长后面有动作提示他。

希望他不被惩罚。

第八次,莫朗奇的母亲来看望孩子,孩子因为犯错关禁闭,马修先生帮莫朗奇保密。

第九次,马修先生让蒙东不要欺负派皮诺。

第十次,马修先生希望另一个老师放过蒙东,不要惩罚蒙东偷手表的行为。

第十一次,马修先生让被取消独唱的莫朗奇回到合唱队中进行独唱部分。

第十二次,马修先生揭发科宾偷钱的行为,但是也没有告诉校长,而是以此争取救回蒙东。

对比原来“池塘之底”的教职工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即“行动-反应”模式,包括关禁闭和其他惩罚,马修先生的教育方式是充满爱和尊重的。

行为主义的理论认为,要塑造一个个体的行为,有四种方式,它们是强化,惩罚,消退和代币管制。

其中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对于个体做出的好的行为进行奖励,以维持个体的好的行为。

负强化是指个体做出的好的行为之后,撤掉个体原来接受的惩罚,来维持个体的好的行为。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通过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中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充分反应出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影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方面启发,本文通过对影片所展现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了一位名叫马修的失意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作“池塘底”的问题学校里做学监的故事。

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这里的孩子都是毫无希望的坏学生,而学校的校长也以残暴的惩罚手段来管制学生。

但马修把这些“坏”学生成功组建成一个合唱团,重新树立起来孩子们的自信。

这部电影制作优秀,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从这部电影中得到许多启发。

今天我将从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角度分析校长和马修的两种教育方式和不同教育下产生的不同结果,以及谈谈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孩子从何而来电影中的校长说:“永远不要指望他们把变好。

”但是这些“坏”孩子真的无药可救吗?当马修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时,孩子们有的想当消防员,有的想当牛仔,有的想当战斗机驾驶员,还有的甚至想当拿破仑……可见这些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他们依旧充满着希望。

那么这些坏孩子是从何而来的?(一)莫翰奇,单亲家庭爱的缺失出于各种原因,莫翰奇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得到的爱也更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与其他家庭的孩子对比时往往缺乏自信和动力,容易消沉孤僻,逃离集体抱怨他人。

也因为失去了亲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珍惜活着的亲人。

莫翰奇的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长时间在外工作,对莫翰奇缺少亲情的陪伴。

长时间的孤独感让莫翰奇感觉自己是被母亲遗弃了的孩子,于是也开始了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也由于从小以来缺乏亲情的陪伴,莫翰奇性格变得多疑敏感,他远离人群,喜欢沉默,甚至还排斥别人的友善。

但是当看到母亲在辛苦打工时,又泪流满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前儿童行为分析举例子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前儿童行为分析举例子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前儿童行为分析举例子导读:,并改变了孩子们以及他自己命运的故事。

影片获得了全球奖最佳电影奖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影片题材陈旧,却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海报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马修和校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一、教育理念的冲突: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放牛班的春天》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不同结果。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自身缺陷,但是这种理念促进个体发展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人本主义思想使得这部作品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校长的刻板对新同事也不例外(1)缺乏建设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越是压抑,就越是恣意妄为以观众的眼光来看,只看到校长习惯性的打骂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宽容善良两种作风和人格的鲜明对比。

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却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以"行动和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花样百出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校长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把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表现出来就是学生们在人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背后则是捣乱破坏无所不为。

学生们被压抑得越厉害,背后的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的弊端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影片中校长将人视为动物,只有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却忽视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责之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注重负面的惩罚却忽视了正面鼓励引导,注意力全放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顽劣行为极力压制,却对学生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不会及时加以引导成为积极反应。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学解读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是确给我们爱的感悟与心灵的启迪。

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好像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让我们在动容之余也引起一些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来分析影片。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

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

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让孩子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

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

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

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教师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心智发展的疆域的同时,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自觉性。

从这个角度去审度马修,他就是在在自己擅长音乐中带领学生飞翔。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赏析

影片中还有那些细 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或使你受到启发吗?
多年以后,如果你已经为人师 或者为人父母,有机会重新观看 这部影片,一定又会有新的启迪 和收获。。。。。。
“永远别说永远,凡事 都有可能”——马修。
回忆影片镜头,马修老师是如 何感化、教育他们的呢?
接下来,我们试图从加德 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影片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 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 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 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加德纳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 拥有上述基本能力。由于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 表现出个体的智能差异。
两个心理学流派的强烈碰撞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行动——反应” 为口号的校长,采用 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 大棒政策,频繁而花 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 是他的强化手段。
影片中代表人物
校长教育的结果和弊端:
1、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表现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 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 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 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比如被冤 枉后放火的孟丹。 2、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 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 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 视无睹,更别说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 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 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人本主义心理学
永远面带微笑的 马修老师摒弃了 体罚、关禁闭, 相信人的内在潜 力,努力发现孩 子身上的闪光点, 犯事大家受罚,皮鞭和被监禁暴 力淫威下,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如以葛贺 克为代表的攻击性儿童,他用残忍的方式砸 伤麦神父;以贝比诺为代表的孤儿——缺少 依恋而孤僻,甚至抑郁的儿童,天天在无望 中守望希望;单亲家庭中问题儿童——对音 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 莫翰奇。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下的教育——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解析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下的教育——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解析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下的教育——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解析摘要:影片体现了基于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念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哈杉校长的体罚、禁闭以及劳动等手段是明显的行为主义疗法,马修则运用了人本主义疗法中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用爱来教育学生。

似乎从过程和结果上来说,这是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我的观点是,真正的教育智慧不仅仅是基于某种理论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而是这种教育必须以爱为目的。

我想重点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运用以及理论运用的智慧。

关键词:教育;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教育也主要是在这两个地方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影响一个人的最大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影片中许多问题少年都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足而成为行为有偏差的少年,被期待通过学校教育改变其行为,使其走向正轨,然而学生真正发生改变却是因为一个老师。

一、行为的共同要素:刺激-反应——哈杉校长基于行为主义的教育(一)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行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可以外部观察的有机体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对外界的适应,刺激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的行为的共同要素[1]。

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对外部因素的改变来塑造与修正行为。

学校里的问题学生的各种捣乱行为刺激到了校长,校长的反应则是采取种高压管治手段,给学生创造一种高压环境,一种监狱管理式的学校环境,冷冰冰的师生关系,通过体罚、禁闭、劳动、取消家长探视和娱乐活动等来约束学生。

然而学生们对这一刺激的反应仍是加倍调皮捣蛋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伤害老师,因此陷入了一种“刺激一反应一刺激一反应”无限的恶循环。

(二)正强化与惩罚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中的强化、惩罚等理论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

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而人的操作性行为主要是受强化规律制约的,行为之所以形成或改变都是强化的结果。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讲述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个落魄但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在人生的低谷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任音乐教师,并通过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

善良的马修用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

为他们此后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整个故事传达了温情的人性化教育理念。

一群本性善良却非常调皮的学生,一位温和而爱护学生的教师,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在这个寄宿学校里,学生的调皮捣蛋让人感到恐怖,而所谓的“行动一反应”规则也让人寒心,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

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

高压管治和体罚禁闭使得学生加倍调皮和进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对教师和牧师进行人身伤害。

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

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师德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学业知识,即授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

即解惑。

马修在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学校的学生后.他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学生的兴趣,教会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是甘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情操。

即使所面对的学生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也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

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地投入.并对学生充满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电影探索严肃的教育问题.即人性化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青少年的心是脆弱而稚嫩的.如何精心呵护并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教育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心理观探析
放牛班的春天是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同名小说,根据法国
19次元末安提歌峰(Fenelon)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该片讲述了一群
受尊敬的青少年在一所蒙克顿下属的安提歌学校里克服种族偏见和心灵受
挫的故事。

该片呈现出的心理活动极具代表性,同时也展示了行为主义对
人本主义的优越性。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外部环境和回报条件来控制的。


电影中,班级老师朱迪斯森(Jean-Baptiste)采用行为主义概念,以一
种礼貌和理性的方式传授知识,并使用刺激和回报法来奖励学生的成绩,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虽然有时候他看起来有些冷漠,但是他的实践结果证明,他的教学方式有
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良好气氛,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
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然而,和行为主义不同,人本主义则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动机和价
值观所决定的。

在电影中,校长蒙蒂内(Montein)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仅仅要有良好的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内心,使他们能够
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因此,他采取了一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心活
动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行为主义论与人本主义论的冲突,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惩罚的政策与马修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形成强烈的对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1、影片概述:教师马修刚到学校时,遇到了保安马克森斯大叔遇害导致一只眼睛暂时性失明。

校长要根据“行动—反应”原则对肇事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但是找不到是谁犯的错就让他们互相举报,在此之前取消一切娱乐活动直到找到作案者,并轮流对他们进行六小时关禁闭的惩罚。

但新来的教师马修对此做法不认同并表示“这只会让他们互相中伤”。

情景分析: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以说雷厉风行不遗余力的,但是这种强化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当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2、影片概述:莫郎奇在课堂上画了一幅关于辱骂校长的画被关禁闭、做劳动。

情景分析:刺激—反应的联结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是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的报复就会更加的肆意妄为。

3、影片概述:即将走的学监告诉马修伤害马克森斯大叔的凶手是谁,在听到校长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殴打时,马修并没有对其进行举报,而是对他进行了其他的“惩罚”让他答应照顾马克森斯大叔。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这个新来的学监虽然没有保住 自己的
饭碗 ,被 因 失 去嘉 奖 机 会 而 气 急 败坏 在 学 生 的心 田里 生 根 发 芽 ,生 长 成 为
的校长辞退 ,但是他培育的善的种子 理 学 不 同 的理 念 。被 称 为 西 方 心理 学 保护孩子们 终生成 长的参 天大树 。
识 ,主 张 以行 为 为 心理 学 的研 究对 象
不起眼 的秃发矮个子音乐老师 :克雷 芒马修。整个学校 因为他的到来 而逐 渐的改变 ,学生和老9' 也在他 谱写  ̄f iJ fF 的音乐声 中重新发散 出人性的光彩。
当然 ,除 了那 个 严 厉 的校 长 。最 终 ,
是 实验者 ( 纵者 、控 制者 ) 操 通过 各 学 习, “ 是一种 活动通 过对所遇情境 种 实验情境 ,通过强化的形式 ,使被 试对 象达到行为的改变。他 们的想法 是一厢情愿 的,因为他们 没有考虑被 华 生是 第 一 个扛 起 行 为 主 义 大 试对 象 自身 的特点及其积极主动性。
t - 二 二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 囹 霪分— — — — — — 于. — — — — — — g 1 百 二 谪 =

人本圭义对行为圭义的胜利
— —
电影 放牛班的■天 心瑗讽螺析
[ 摘要 】电影 《 放牛班 的春 天 》所展现 的教 育故 事体 现 了行 为主义心理 学和人 本主 义心理 学思 想对教 育行 为的影 响以及其 产 生的不 同结果 。作 为心理 学 的 两大流 派 ,行 为主 义心理 学和人 本主 义心理 学均 有其 贡献和 价值 ,但 是 ,在 复杂 的教 育领 域 中 ,本 着人 本主 义的理 念去促 进 个体发展 应该是 实施教 育 的 重要 前提 ,也正是人 本主义的思想使得这部 电影 处处散发 着尊崇人性的光辉 。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电影。

它以一个小小的放牛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友情和希望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自由和追求梦想的电影。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感动。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故事中的主人公克莱门特老师以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改变了整个班级的生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音乐才华,但他们以前从未有机会展示出来。

通过音乐,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找到了自己的自信。

这种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让我不禁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欢呼。

其次,电影中的友情和团队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牛班的孩子们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他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分歧和矛盾。

然而,通过音乐的力量,他们逐渐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团队。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实现他们的梦想。

这种友情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最后,电影中的希望和梦想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克莱门特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他用音乐唤醒了他们的梦想。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来自何处,无论我们的才华有多大,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我们就能够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音乐、友情和希望,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它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友情可以战胜困难,梦想可以改变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并激励我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人本主义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人本主义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人本主义训练在上高校期间我就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的感觉是我以后也要成为马修这样的好老师,那时候的震撼的确不小,看到马修一步一步收服了顽皮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同学本身都已经被学校领导和自己的父母放弃了,而马修用自己沉稳的性格和动人的音乐转变了孩子们,让我格外佩服!这一次,在高中部五楼会议室,全体老师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尤其是如今的我已经教学5年之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孩子,解决了一些麻烦的问题后,时隔五年再来看这部电影,别有一番感悟。

在这五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遇到过顽皮的同学,有些问题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了,有些孩子的问题很大,屡教不改,在和各科老师协商后也得不到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不了了之,寄期望与更有力量的老师去教化他。

在看过电影后,发觉在法国这个教养院里的孩子们,是我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冥顽不灵,假如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会怎么办呢?说不定第一天看到看门老人被砸伤后就被吓跑了,我要反省,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软硬兼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怕损害孩子们的自尊心,遇到顽皮的同学总是一味的鼓舞劝慰,而缺乏解决问题的魄力。

最近由于是春天的原因,天气热了,同学们上课的状态收到了影响,有个别同学上课打瞌睡,有一个同学连续两次被发觉打瞌睡,我很生气,就批判了他,结果他很不服气,辩解说只是闭上了眼睛,肯本没有睡觉,我被他反对的哑口无言,只能不了了之。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应当向马修学习,要有技巧有方法的与同学沟通,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妥协。

年,马修来到了法国一个偏远的教养院里任教,这里被叫做池塘之底,里面的同学都大都是问题同学或者是孤儿,顽皮成性,学校的校长格外的顽固不化粗暴专制,错-惩罚制度就是校长一贯执行的制度,这种方法的确起到了肯定的作用,结果就是同学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法规章仿佛是机器人,当校长不在的时候,他们就更加肆意妄为。

最可怕的是孩子被惩罚的越厉害,过后就会实行报复。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的经典教育影片,它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有的只是几个调皮的毛孩子和一个父亲般的代课老师马修。

导演构思精巧,将故事缓缓展开给观众。

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

《放牛班的春天》:不给学生随意贴标签影片里,有这样一个小镇,一些特别调皮、经常犯错或者没有父母看管的野孩子就会被送到辅育院。

辅育院虽然是一座学校,但更像是一座黑暗的囚牢,校长哈善就是牢长,而这些可怜的学生就是犯人。

学生们调皮捣蛋,他们上课吵闹,整蛊老师,与老师作对,而这所学校的老师也都奉行着体罚教育的理念,对学生非打即骂,学生变得残暴,比以往变本加厉。

直到马修老师的到来,才给这里带来生机。

每次重温《放牛班的春天》,每次泪目,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让每个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每位老师和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告诉大家不要随意给学生添标签,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都需要被善待、被宽容。

体罚式教育不可取在辅育院里,哈善校长一直贯彻着一个理念:犯错、处罚、关禁闭。

只要孩子“犯错”了,一律不分青红皂白,要受到处罚,甚至关小黑屋十天半个月。

马修刚来到辅育院,便发生了一起恶作剧。

麦神父被玻璃所伤,校长的第一反应不是送麦神父去医院,而是立马召集所有学生集合,想抓出这起恶作剧的元凶,哈善说:三秒内没有抓到凶手,同学轮流关禁闭6小时,直到凶手自首或遭人检举。

然而罪魁祸首没有站出来,校长便随便抓了一个小孩关禁闭。

哈善校长残暴、专制,他奉行的理念就是以暴制暴。

对学生动不动体罚:莫翰克没好好听课被罚关禁闭;冤枉孟丹偷盗扇他巴掌半个多小时;贝比诺回答错误被罚抄正确答案一百遍。

体罚式的教育有用吗?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一些恶性体罚事件时有发生,前段时间就爆出广州一小学某班主任体罚哮喘学生导致其吐血抢救。

哈善校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体罚学生那么什么是体罚?体罚就是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实施责罚,造成了受害者身体或者心理上的痛苦。

从犯罪心理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

从犯罪心理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

从犯罪心理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第一篇:从犯罪心理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从犯罪角度赏析《放牛班的春天》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

如果是由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所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

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当看到一群反叛的寄宿学校的孩子们被召集到一个合唱团中,并谱写出他们动人的孩提乐章时,观众被深深地打动了。

但感动之余,不免也让人感到心寒,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影片的时候,却又是另一番的感受。

首先是学校的教育,在马修进入这个学校之前,学校根本就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们的地狱。

而在这个学校的孩子都被扣上了“问题少年”的帽子,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

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

“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

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在这里,我们看到教育的“理念”——“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设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有着严格的客人探访条例,只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亲子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鞭子与辱骂的凌威之下;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哈桑校长,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

曾经是鼓号手的他,也有过梦想与激情,可是面临教育的异化,逐渐将自我的心灵扭曲变形。

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晋升和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马修的艰辛努力。

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

在他眼里,惟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

他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在法国农村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怀着包容和爱的教育理念,用音乐改变了几十个“问题孩子” 的生活,拯救了他们的心灵,给他们的人生带去春天般的温暖,带去希望。

出纯粹地欣赏影片外,细细观察后会发现在马修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闪现着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一、在人本主义环境中学习一个人若在关系融洽、和睦、健康上进的群体中环境中,就会有利于学习。

在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中,人们的态度会从僵化刻板转向灵活变通,生活方式从墨守成规转向富有创兴精神。

教师应当成为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尽量避免对学生作出强制性的命令、决定,是学生对教师有值得依赖和可亲近之感。

对照看来,“池塘之底”就是一个彻底的反例。

学校的名字就给人阴森之感,这里充满阴暗和恐惧。

老师只是实施惩罚者,学生只是接受惩罚者。

唯一的教育理念就是“行动——惩罚”,没有调查,没有辩解。

只有暗无天日的禁闭室,无穷无尽的体罚。

对校长而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表面的管束有方以达成升迁得目的。

学生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时刻想着在这样混乱的环境里怎样不受同学的欺负,不受老师的惩罚。

马修却是唯一的例外,他给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最大的宽容。

第一天上课,全班同学耍弄马修,丢他的帽子,封他“光头”的外号。

若是校长,必定又会全班惩罚。

但是,当校长那个来兴师问罪时,马修先替孩子们圆场,让所有人免受惩罚。

看到莫翰奇在黑板上丑化自己时,他不但没气急败坏,还开起玩笑也给莫翰奇画一张侧像。

他不会板着脸面对学生,不会像其他老师一样讨厌见到这群难管束的学生。

马修反而把自己的精力倾注在这个问题班,不惜跟校长起冲突,不顾所有老师的嘲讽,办起合唱团。

在白天带孩子们练唱,在夜晚为孩子们谱曲作词,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学校发生惊人的变化。

老师们十分惊讶,如此天籁竟是出于一群恶魔之口,渐渐地老师们也意外发现孩子们可爱的一面。

体育老师为孩子们烧热水洗澡,算术老师加入合唱团为孩子们伴奏,甚至校长也忍不住在孩子们踢球时也补上一脚。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春天,只是寒风呼啸的隆冬过于漫长,没有人鼓起勇气挖掘心中一直存在且不曾离去的春天,马修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莫安琪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当马修老师作为代课老师进入这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的恶作剧愈演愈烈,这种做法夸大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斯金纳强调行为矫正,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待影片中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校长没有采取循循善诱,而是一味的体罚禁闭,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

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

在塘底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当孩子们被送进来时,内心已经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儿童,再加上校长和老师的严厉的对待,变相的体罚,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会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相继模仿。

然而,没有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马修老师做到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因为调皮将马修老师的资料袋疯传,校长听见教室里的吵闹声,冲进教室,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体罚鸦雀无声,然而,马修老师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最新]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动主义心思学

[最新]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动主义心思学

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行为主义心理学1.影片概述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才华却失败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老师到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去教书的事情,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管理制度。

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学校的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反对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的校长,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试着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想让他们的心重新换回希望。

1.1行动——反应的教育模式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扮演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经过长期的这种方式影响,孩子们逐渐地麻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背后暗暗的报复老师。

1.2宽容——仁爱的人文情怀于此相对,马修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对待孩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做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马修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1.3刺激——反应的关系我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

正是马修与校长不同的人性观才使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刺激,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从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深深吸引,进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感动的世界。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法国乡村小镇。

这个小镇上的学校里有一群行为古怪的学生,他们被称为“放牛班”。

这些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严苛的教育体制下,他们的天性和才华被束缚住,无法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

这让我深感触动,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而不是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框架中。

影片中的主人公克莱门特老师(由杰拉尔·朱诺饰演)是一位富有激情和耐心的音乐教师。

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音乐的热爱,改变了这群孩子们的生活。

他教给他们音乐的美妙,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自由。

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令我深感动,因为它展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打动人心。

克莱门特老师通过音乐,让这些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得以释放。

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我不禁跟随着旋律一起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影片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在这个小镇上,有一位学生皮埃尔(由让-巴蒂斯特·莫尼耶饰演)因为自闭症而被排斥和歧视。

然而,克莱门特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才华和自信。

这个情节让我深思,我们应该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不论他们的能力或特殊情况如何。

总的来说,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以及精彩的演员表演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和教育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希望的电影。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人的潜力,给予他们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部电影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成为一部我愿意一遍又一遍观看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简析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响
每个人心中都有春天,只是寒风呼啸的隆冬过于漫长,没有人鼓起勇气挖掘心中一直存在且不曾离去的春天,马修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莫安琪慢慢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当马修老师作为代课老师进入这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的恶作剧愈演愈烈,这种做法夸大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斯金纳强调行为矫正,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对待影片中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校长没有采取循循善诱,而是一味的体罚禁闭,反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行为。

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

在塘底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都会被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当孩子们被送进来时,内心已经自我认识自己是一个问题儿童,再加上校长和老师的严厉的对待,变相的体罚,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会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相继模仿。

然而,没有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马修老师做到了。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因为调皮将马修老师的资料袋疯传,校长听见教室里的吵闹声,冲进教室,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体罚鸦雀无声,然而,马修老师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孩子们都以为所有老师都会告发他们,然而马修老师的做法令他们吃惊,孩子们交头接耳。

孩子们开始逐渐喜欢并愿意接受马修老师。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因为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宽容,马修老师没有告
诉校长孩子们不礼貌的行为的这一做法,影响了孩子们对马修老师的印象,刺激了孩子们,孩子们开始逐渐对马修老师尊敬起来。

在这间“塘低”寄宿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他们都存在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情感上的缺失。

莫安琦被称为拥有“天使的脸庞,恶魔的行为”的一个孩子,华生的行为主义注重对儿童情绪的关注。

其实他天性善良,只是在学校的环境里缺乏关心和爱护,所以装作无所畏惧,其实内心很脆弱,情绪经常异常。

人本主义注重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影片中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叫孟丹,他被一些科学家定义为白痴。

孟丹的出现让学校里风波不断,老师、孩子们都拿着异样眼光看他,他放荡不羁,无恶不作,但是马修老师让他加入合唱团,马修老师给他一个肯定自己的机会。

孟丹偷体育老师的手表被当场抓住,马修老师冲着窗口喊着,“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马修老师想要他自我实现,然而,学校的教育方式他无能为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斯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着手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在塘底学校,孩子们一旦犯了错误就会遭到体罚,老师和校长以为,只要体罚孩子们就会认识到错误,他们想要通过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来纠正孩子们的信念,然而适得其反。

在另一件事情上,马修老师发现莫安琪唱歌的天分,马修老师给莫安琪独唱的机会,因为莫安琪发现马修老师对他的母亲有爱意,莫安琪显得不安,他把墨水浇在马修老师的头上,然而马修老师答应他的母亲一定会让他崭露头角。

合唱的时候莫安琪在一旁烦恼,他准备站起来要开始唱歌时,发现属于他独唱的部分变成了合唱,莫安琪很失落。

在最后公演的时候,独唱的部分还是留给了莫安琪。

马修老师是想让莫安琪知道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马修老师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其他方式改变人的知觉和信念。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

马修老师面对人生低谷的境地,面对这样一所像地狱一般的学校,一群疯狂的学生,他选择继续改变这些棘手的现状。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马修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孩子们并非无法改变,他们的内心也拥有最原始的质朴和纯真,只是在学校的压榨下,他们只会反抗,所以马修老师引导他们,用他们的本来面貌去生活,当马修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纸飞机表达了他们对马修老师的爱。

马修老师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的像父母一样,马修老师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内心中真正的春天,挖掘到心中真正的美好。

我们也曾走进迷惘中,我们也曾对前方的道路恐惧害怕,驻足
不前,是否有一个人帮我们找到前进的勇气和方向,那个人是谁你是否还在生活的圈子里来来回回的旋转,找不到出口也许我们从未注意到,我们还在这死循环中。

马修老师并没有带着大家跨越这些障碍,他带领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出口,用音乐唤醒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憧憬,找寻孩子们心中的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