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摘要】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和协调模式做了简单介绍,对众多学者的相关实证分析及模型模拟做了综述。

根据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以期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0.前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赖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采取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目标只要是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仅仅运用单一的调控政策显然是不能够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因此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必须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宏观调控目标。

1.实证分析及模拟分析成果综述李佳和吴平勇(2006)利用圣路易斯模型构建了新的经验性检验方程,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仍不协调,市场机制尚不完善[1]。

因此他们认为,现阶段应努力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同步性。

王智强(2010)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水平以及对整体目标的影响[2]。

结论显示财政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更高,采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目标更有效,而货币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较小,对其使用要更为谨慎。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政策之间确实并不能够完美地相容,因此要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不仅要正确地选择两种政策的协调模式,分清两个政策的主次关系和侧重点,同时关注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公共风险以及这些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可能性。

2.两种政策的异同与协调配合模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从理论上看具有差异性。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

我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

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分析点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

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

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新常态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变了,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在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将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明年经济工作,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

会议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更有进。

会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

分析点二、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同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长不稳,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由弱转稳的趋势,出口、消费、投资均有望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将支持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分析点三、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课程时间教学环节: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开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和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的任务。

实践教学大题目安排为三个1、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2、关于我国金融监管3、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

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金融有关立法非金融有关立法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对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征信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

(2)信用管理部门分散。

目前,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缺乏对各领域,各地区信用信息整合的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整合的合力,存在着多头建设的问题。

(3)信用标准规范模糊。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各地的信用评级的统一化本身就带有不公平性,怎样把握才能恰到好处,这更增加了统一标准的难度。

(4)信息发布共享障碍。

2.信用体系缺乏会导致各个方面出现问题(1)从企业来说,信用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企业与企业间诚信水平低甚至诚信失常,会使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让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受到限制,阻碍贸易的扩大,企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伴随社会中心理解题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伴随社会中心理解题

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在我国,宏观调控是指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总量性和结构性问题进行调节的一种经济调控方式。

宏观调控体系是贯穿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管理始终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总量规模和结构,以维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外汇政策等。

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以达到国内货币资金供求关系平衡,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和国内物价的稳定,并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改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求关系,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以调节政府支出和收入的比例关系,通过开展税收、政府支出和债务等活动,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免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等手段来控制经济总需求,以应对通货膨胀等问题。

3. 投资政策投资政策是指国家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节的一种政策。

在我国,投资政策主要包括鼓励外商投资、引导民间投资、规范国有资本投资等内容。

4. 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指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政策。

在我国,外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外汇储备管理、外汇市场开放与管制等方面。

二、社会中心理解题社会中心理解题是指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的一种认知活动。

在处理社会中心理解题时,需要对社会问题的表象和本质进行辩证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认知。

社会中心理解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着力于把握社会问题与现象的内在联系,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形成对问题的多角度、立体化的认知。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对此,本文谈几点认识: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

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

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 功能差异。

其一是明显度不同。

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

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

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

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

其三是着重点不同。

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

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

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

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

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

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

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

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数字人民币(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简称DC/EP)的推出为央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来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以下是数字人民币在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中的一些潜在应用方式:
1. 货币政策实施:数字人民币使央行可以更精确地监测货币流动和资金使用情况。

通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数据,央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货币供应和需求的情况,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面,并优化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2. 利率政策调整: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工具和储蓄方式,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政策来引导数字人民币的使用。

例如,提高或降低数字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以影响储户的行为和资金的流动,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

3. 消费行为引导:央行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来引导消费行为。

例如,通过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优惠券等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时间段内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

4. 数据分析与经济预测: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可提供大量交易数据,央行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数字人民币使用数据的分析,央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经济活动、消费趋势和产业结构等,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工具和数字化货币,其在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政府和央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数据保护机制,确保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合规性和隐私保护。

同时,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信任和接受度也是数字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数字支付意识和能力。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套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经历了五个阶段,总结历次宏观调控经验,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日趋丰富,调控的理念和技术也日趋成熟,调控实践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套运用整和资源配置方面;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控社会需求总量。

3.调节弹性不同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直接,力度大,弹性差;而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伸缩性、灵活性,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间接,弹性好。

4.政策时滞长短不同财政政策内部时滞长于货币一步一步,但其外部时滞短于货币政策。

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同属于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因此二者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用使用方能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分所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的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信用、财政立法和执法、财政监察。

(二)货币政策的含义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稳定特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稳国际收支等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浅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

浅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

浅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是相对于微观经济而言的。

所谓宏观经济就是指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及其总体运行,其外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地区经济总体、城市经济总体、县、区经济总体以及乡、镇经济总体等。

过去,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国家直接插手经营企业,企业是国家的附属物,全国实际就是一个大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国家政府也不再直接插手企业经营,而是在市场调节基础上担负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才真正形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二、当前宏观调控的特点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在“投资热消费不热”的局部过热、“物价温和可控”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继而导致“大落”的“预调”。

因而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宏观调控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宏观调控重点明确,措施有力,主要解决部分过热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和粮食生产连年下滑两个问题。

看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抑制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其他由此所引发的侵占土地严重、贷款投放过多、部分上游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等问题,相应地就会迎刃而解。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综合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也十分明显。

(2)、宏观调控不是单纯的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重点是结构性的调整。

“有保有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抑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二是在过热行内部,压的是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保的是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

宏观调控松紧适度,不搞“急刹车”和“一刀切”,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强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2)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

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使企业丧失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它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当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这时就需要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

(4)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其模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手段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5)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有效地平衡供给和市场的矛盾,平抑物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统一意志和行为。

只要运用恰当便能动员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价格水平,来推动经济增长、稳定物价、调整收入分配、改善经济结构等。

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将从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价格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

货币供应量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流通媒介,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控制整体经济的总需求。

例如,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政府可以适度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适度收紧货币供应,以控制物价上涨。

同时,调整货币价格水平,如利率和汇率等,也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的成本、投资和出口等,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调控作用。

其次,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国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直接影响资金成本和资金供给状况,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经济活动。

在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措施,增加流动性供应,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而在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可以收紧,遏制投资过快和通胀压力。

第三,货币政策对物价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保持物价的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常来说,通货膨胀率的控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

通货膨胀率的过高会引发物价波动,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稳定性。

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途径,以控制物价的上涨,保持物价的稳定。

当通胀压力较大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收紧货币供应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而在通胀较低或通缩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措施刺激需求。

第四,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收入分配。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率和汇率调控上。

根据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向,利率水平的变化将会对不同层面的收入分配产生不同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宽松时,利率下降将降低贷款成本,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收入分配;而在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上升将增加借款成本,加大对企业的融资压力,可能对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1. 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由我国人民银行负责执行。

2. 目标一:稳定物价水平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的贬值,损害人民币的购物力,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稳定物价为首要任务,力求保持通货膨胀率在合理水平。

3. 目标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可以推动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4. 目标三: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在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货币政策需要保持适当的稳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需要采取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5. 目标四: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也是当前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之一。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通过财政政策的配合,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时性,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结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多方面的,既要考虑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也要维护金融稳定、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只有同时兼顾这些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7. 目标五: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还包括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外部挑战。

外部风险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以及外汇市场的变动等。

对于这些挑战,我国货币政策需要灵活应对,并通过稳健的政策手段,增强国内经济体系的抵御能力。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课程时间教学环节: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开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和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的任务。

实践教学大题目安排为三个1、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2、关于我国金融监管3、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一、前言(一)研究目的近三年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

最近,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媒体上的讨论也很多。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说人民币照着这势头升值,终有一日能替代美元的地位,也有些说这时候人民币是不好的做法。

昨天在《经济郎眼》看到这样的报告:“近期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而逆转。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约30%,但自去年第四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持续扩散,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明显,0.88%的贬值幅度创下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值,有媒体认为这基本宣告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代的结束。

”中,我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波动挺大的。

由此可看我国的货币汇率变动波动幅度大且持续的。

因此,我想要探讨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情况,了解我国货币政策下的汇率变动情况。

(二)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经济生活的现实表明,国际货币交换作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

谁违背这个规律,谁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由于汇率作为一种特殊的价格,不但影响个别的经济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一国所有的对外交易,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货币政策是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和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工具。

利率调控则是在货币政策框架下,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与利率调控的基本概念、实施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阐述它们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与作用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控利率水平等手段来稳定价格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平衡经济的需求和供给,从而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缓解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 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物价水平,进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和程度。

通货膨胀过快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而通货紧缩则可能引发经济萧条。

3. 促进就业创造:货币政策通过控制利率水平和资金成本,影响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行为,从而对就业和创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方法货币政策的实施通常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完成。

常见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收紧型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时,央行采取收紧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2. 转型型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结构性问题或经济转型的阶段,央行采取转型型货币政策,既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又要维持物价稳定,通过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宽松型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下行压力、产出缺口较大时,央行采取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在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在本文中将简要介绍一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关内容。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总和。

它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货币政策的效应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1.财政政策的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中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求保持财政的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2.货币政策的类型与财政政策类似,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在经济萧条时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同时,宏观调控也成为了政府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货币政策是国家行使货币主权的一项重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货币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货币政策的执行者是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物价水平的变化。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上的货币相对增多,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当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上的货币相对减少,容易导致通货紧缩。

2、利率: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当利率降低时,借款成本相应减少,投资和消费意愿会增强;反之,当利率上升时,借款成本相应增加,投资和消费意愿会减弱。

3、信贷:货币政策通过调节信贷总量来促进或抑制经济活动。

信贷政策直接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到经济的活力和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和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宏观调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具有不同的调节效应,可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就业的增加。

通过控制经济总量、减轻社会负担等方式,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价格稳定:宏观调控还要保持价格的稳定。

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防止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3、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确保就业和价格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和财富总量,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掌握经济政策调控和宏观调控技巧

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掌握经济政策调控和宏观调控技巧

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掌握经济政策调控和宏观调控技巧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掌握经济政策调控和宏观调控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稳定和繁荣的关键。

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合理运用经济政策调控和宏观调控技巧。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的使用方法,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政策调控的使用方法经济政策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手段来调整和控制经济运行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经济政策调控手段: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取增加财政支出、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加税等手段来调节经济增速。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加息、降息来控制货币供应,从而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水平。

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优惠贷款等手段来影响银行信贷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

3. 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指政府管理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汇率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购买或出售本国货币以影响其汇率水平,从而促进出口和进口平衡,调节国际收支。

4.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的政策。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费、优化市场环境等手段,来推动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宏观调控技巧的使用方法宏观调控技巧是指通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管理和调整,以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宏观调控技巧:1. 统筹兼顾: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2. 预测和预防:宏观调控需要预测经济走势和挑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经济风险的发生。

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数据,分析研判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3. 灵活适应:经济发展面临着各种变化,政府需要灵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挑战。

中国宏观调控目标及其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调控目标及其宏观经济政策

2019/5/2
3
(一)四大目标的一致性
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 基础。
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 前提。
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 物价稳定。
2019/5/2
4
(二)四大目标的矛盾性
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在某些特定时期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一套工具, 在各自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互相配合。
2019/5/2
4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
双松:在经济萧条时,同时采用扩张的财政 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使经济所受到的刺 激更为猛烈。
双紧:在经济高涨时,同时采用紧缩的财政 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紧缩的程度 更为猛烈。
出现不一致。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呈反方向变化。 经济增长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2019/5/2
5
中国的失业率
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 13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为全年目标500万人的 109% ; 就 业 困 难 人 员 就 业 165 万 人 , 为 全 年 目 标 100 万 人 的 165%。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4.1%,比上年底降低0.2个百分点。有人称真实的失业率应 为8%,有人提出20%,还有人提出30%的惊人数字。
2019/5/2
10
2009年全球出口大国排行
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贸易摩擦的形式多样化。包括”两反“、特保条例 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
贸易摩擦的对象延伸。贸易摩擦涉案对象开始由中 国企业延伸至中国政府。

政治宏观调控政策例子

政治宏观调控政策例子

政治宏观调控政策例子
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以下是一些政治宏观调控政策的例子:
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例如,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加息等措施来减少货币供应;反之,则可以采取降息等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

2.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支出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例如,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则可以采取增税、削减支出等方式来抑制经济增长。

3.产业政策:政府通过对不同产业的扶持和限制来调节经济发展。

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而对于传统制造业,政府则可以采取限制产能、提高环保标准等措施来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4.区域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政府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宏观调控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制定的。

它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宏观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

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1978-1992年,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三个较明显过热阶段,我国政府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经济调整,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是: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行国库券筹集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搞好财政综合平衡;合理控制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严格管理社会集团消费;调整支出结构,增加重点投入;制定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实施税利分流;实行分级包干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整顿财税秩序,大力推进以法治税等。

经过这三次调控,基本上都实现了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由于当时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还不高,各种政策工具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仍较多地采取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方式。

这种调控在短期内收效明显,但也容易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降幅过大的局面。

二是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多次改革税收制度。

1983年开始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以第二步"利改税"为契机对工商税制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初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了税收调节经济的功能作用。

1988年开征特别消费税等新税种,运用税收政策调控经济,以遏制需求过旺、防止经济过热。

三是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978年以后,我国银行存款不断增加,资本市场逐步发育,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开始建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渠道不断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大一统”货币政策负面效应与矫正之策一、宏观视角下:“大一统”货币政策调控形势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

这样做,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

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全社会和谐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

新一轮宏观调控后,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

2004 年 1 季度泰州经济欠发达的兴化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2%,比全省、苏南水平分别低53.58 和73.48 个百分点, 2004 年以来,随着国家连续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正处于健康发展周期的泰州市房地产市场“过早”降温,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出现了建市以来的首次下降,乃至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排队购房的现象。

信贷投入与现行生产投资热土地区错位,沿江开发的主体地位和区位条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和发挥。

(二)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居民和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 个百分点。

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

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承接国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和企业负担。

调控作用显现后,即使在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微小企业主要偏好于民间融资,且主要融资行为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度”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难题,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

2004 年宏观调控后,泰州辖内“马太效应”更趋明显。

中小企业和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融资难度上升。

(三)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货币政策信号的有效传导本轮宏观调控中,尽管中央反复强调“有保有压”,但由于一部分商业银行信贷调控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更多地采用贷款余额控制等硬性调控手段,特别是银行监管机构对2004 年3 月末所有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后,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信贷投放“一刀切”现象。

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未能从根本上走出“一放活,一控就死”的境地,信贷投放一度呈大幅回落态势,在某一时点上还出现了“只收不放”的现象,全年新增存贷比较大程度上存在不平衡性。

2004 年一季度贷款净增39.15 亿元,同比增长36.41%,4 月至11 月份,宏观调控效果作用显现,贷款增速持续加速下降,并于10 月份达到谷底,当月净下降 4.21 亿元;12 月份受部分新的储备项目启动和年末信贷计划控制放松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恢复性大幅反弹,净增7.75 亿元,同比多增14.52 亿元。

贷款增长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经济发展对信贷供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匹配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全年新增贷款高度集中在年初和年末,一季度和12 月份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高达74%,同比提高37 个百分点。

年末,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同比提高了4.93 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下降了10.13 个百分点。

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

从地区结构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

2005 年全年市区新增贷款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占比较上年上升10 个百分点。

经济相对薄弱的兴化市和姜堰市新增贷款份额仅为11%和9%,分别比上年下降5 个百分点和7 个百分点。

本轮宏观调控中,在兴化市这一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贷款权限上收到分行,县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较低,较多的存款难以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

随着宏观调控作用的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的资金链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企业存量贷款还存在劣变风险。

2005 年末,剔除政策性剥离、核销因素,泰州市不良贷款实际比年初上升1.3 亿元,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升2.88 亿元,其它商业银行上升0.16 亿元。

(四)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最终不利于调控目标的实现宏观调控后低收入阶层、下游企业承受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 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央行关于稳定币值、抑制通胀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

一是低收入阶层生活更趋困难。

粮食、油、肉、菜、煤炭、液化气,是居民生活消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上述商品20%以上的价格涨幅如果对中等收入阶层还能承受的话,对低收入阶层可说是难以承受,高位运行的物价走势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和增幅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难以为继。

煤、电、油、运、农产品和钢铁是工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难以得到转移和消化。

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和化工行业影响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对兴化运输公司调查,04 年宏观调控后客运每辆车每天因燃油价格上涨要增加直接成本70 元,1- 12 月因燃油价格上涨而增加成本2700 万元,成本上升18%。

另据对泰兴化工开发区调查,05 年1- 12 月其主导产品总体成本上升了25%,其中的88%的上涨成本是由煤炭涨价上涨引起的,1- 12 月份,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5.12%,减少0.26 亿元。

三是一部分工业企业效益出现下滑现象。

从我中心支行2005 年监测的30 户工业景气企业情况来看,企业对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资料综合价格水平判断指数分别比同期上升21 和15 个百分点,多数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速度远远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增加。

1- 12 月景气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11%和下降12.36%。

同时,由于投资增速骤然下降,导致投资领域的部分企业产品库存迅速增加,12 月末景气企业存货同比增加1.06 亿元,增长4.59%。

企业效益下滑必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区域性取向:应妥善解决三个问题正确处理三对矛盾在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金融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效应明显不同,形成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不同产出,不利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调控,促使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和适度差别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应是今后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的现实要求。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1、货币政策的集中统一性要求和区域性取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商业化经营方向与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比较效益没有优势的矛盾。

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控和区域化取向上应侧重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上,应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授权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实现信息、权力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对称,这样,才能在不违反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确定符合各自区域特殊性的区域货币政策。

在农村地区,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弱势效益、农村金融的“脆弱性”与商业化经营方向的深层矛盾,要与农村经济产业政策“量体定制”出相适宜的货币信贷政策。

2、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量稳定和区域协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服务功能扩张的冲动与金融管理价值取向的矛盾。

实践证明,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如果不能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很难实现,人民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

央行监管职能调整后要协调相关监管部门注重主动培育农村经济中的活跃成分和市场化主体,重点监测民间资本流向和民间融资规模、投向及利率,引导民间融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妥善处理好资金存量流量调控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与社会生态环境不佳之间的矛盾。

在各经济区域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很不一致,金融繁荣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资金的边际利润率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资金总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和金融繁荣地区,导致资金的流量、流向和总量的地区分布失衡,形成“马太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适度差异化的区域货币政策能够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资金边际利润率,调节资金的流量,促使社会资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同时,还能趋向地区平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相关政策建议(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它的建立与完善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于财富积累和长期的经济活动。

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营以构成完整的产权运行,激励足够多的有谈判能力的产权主体的产生,并通过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市场竞争,增大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化的份额,以外在的压力和竞争迫使现有金融体系发生变迁,从一元垄断走向多元竞争。

(二)完善金融发挥作用的环境,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体系本身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

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效率。

在现阶段,货币政策经受着来自经济运行的诸多挚肘,要想在现行条件下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寻求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政策的配合。

(三)改进金融管理行为和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建营造守信的经济安全区和金融环境生态示范区,深入开展“一创四评”和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为先导,形成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搭建“金融生态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