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古时代的儒教

合集下载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公元1603年,日本三河(爱知县)小大名出身的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到1868年为止日本进入了长达265年的江户时代。

而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就传入了日本。

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六世纪后半期,以部民制为特征的奴隶制行将崩溃,即将诞生的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指导,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并开始浸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被视为儒家五种传统美德的仁慈、正义、礼仪、学识、信义,自然成为治国治民的利器。

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江户时期,儒学出现了史上罕见的繁荣兴旺。

众所周知,由于德川家康的江户幕府开府,日本社会基本上逐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体,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和崩溃期。

德川家族统治的三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和平时期。

幕府体制日益巩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日趋安定,使日本有可能从容地对自古以来从中国传入的文化进行反刍、消化和吸收,并继续不断大量地吸收近期及明清以来的文化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户时代是有史以来日本文化同中国最密切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史的巅峰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儒学的勃兴。

中国的儒学虽在遥远的古代就传入了日本,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但它始终未能完成一种蜕变,没有真正融入日本文化之中。

江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机遇,使儒学真正获得了实现日本化的条件。

围绕朱子学派为主流的宋代理学的争论,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剧烈碰撞。

其结果,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后,终于在江户时代形成了气候,也带动了江户文化的繁荣。

因为它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难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国度。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第一节儒家经典初传日本中国的儒家经典是经朝鲜传入日本的。

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在应神天皇十五年八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派遣一个名为阿直歧的人送来两匹良马。

阿直歧能读中国经典,于是太子菟道稚郎子便拜他为师。

应神天皇问阿直歧:“还有没有比你更高明的博士?”阿直歧回答说:“有个叫王仁的,很高明。

”应神天皇随即派人去百济邀请王仁。

应神天皇十六年二月,王仁来日。

太子又拜王仁为师学习中国典籍。

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也有类似记载,还更加具体地说王仁带来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这是有关中国儒家经典和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经学者考证,应神天皇十六年相当于公元405年,也就是说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之始为5世纪初。

《日本书纪》中还记载:应神天皇死后,菟道稚郎子本应继位,但他推让皇位于异母兄大鹪鹩,理由是大鹪鹩仁孝之名远闻天下,而且年龄大,应即位天皇。

大鹪鹩则以父命难违为由,固辞不就。

两人互相推让,以致造成三年空位。

最后,菟道稚郎子自杀,以示辞让诚意。

这被学者认为是仿效《论语》中所记载的中国周朝祖先泰伯与仲雍出走、辞让王位于幼弟季历的故事。

另外,被认为写于5世纪并保存至今的日本文章中也有浓厚的儒家味道的文字,这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在5世纪时已传入日本的明证。

日本人系统学习中国儒家典籍及其思想,则是晚至6世纪的事了。

据《日本书纪》记载,513年,百济国王派遣了一位名叫段杨尔的五经博士来日本,之后以轮换的办法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是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朝廷中设置的学官,专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传授。

后来百济也仿照汉朝建立了五经博士制度。

中国的儒家经典也通过百济的五经博士传到了日本。

但中国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初,影响并不广泛,与广大民众尚无接触。

这是由于日本当时刚刚踏入文明社会不久,仍处于原始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因此,对于从中国传来的新鲜的生活或生产器具及进步的生产技术接受得比较快,而对先进文化的精神成果接受则较为缓慢。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武士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战国时代,但其渊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儒家思想。

尽管武士道和儒家思想有许多差异,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渊源。

一、关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最初由孔子提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坚持道德原则,一个人可以实现自我完美,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也传播到了东亚的其他国家,如韩国和日本。

二、武士道的产生武士道产生于日本战国时代,也就是15世纪至16世纪时期。

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日本开始走向了现代化。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着更多的地方面临着各种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武士阶层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开始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道德理念,这就是武士道。

在武士道中,武士们相信一个人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同时,他也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武士道的核心不仅在于个人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还在于个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三、武士道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武士道和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

对于武士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尽可能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和为人。

对于儒家来说,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武士道和儒家思想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上。

儒家思想中的悲悯、仁爱、爱人如己等思想,在武士道中也都有所体现。

武士的义务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在于他们应该为社会奉献和付出。

最后,武士道和儒家思想的关系还在于哲学思想上。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宇宙。

在武士道中,武士也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武道和道德规范等知识,从而构建起完美的自我世界观。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日本的文化与历史

日本的文化与历史

日本的文化与历史日本文化是世界上最独特和多样化的文化之一。

与欧洲和亚洲的其他文化不同,它具有自己的传统和习俗。

日本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和人物都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人物和事件也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些主题探讨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方方面面。

古日本和神话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许多变迁。

古代日本是一个由许多不同部落组成的地区,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在这个时期,许多神话和传说开始在日本诞生。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两本记录日本神话和历史的著作。

这些神话包括创世故事以及许多关于神明和英雄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经常出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事物,例如:太阳神伊邪那岐与月亮女神伊邪那美的婚姻,还有辅神日本武尊的生平事迹。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日本人民对其世界的理解方式及其宗教信仰。

儒教和幕府时代在13世纪,幕府时代开始。

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日本的幕府时代,政府由幕府统治,而不是由皇室掌控。

在这个时期,儒教受到日本人民的认可和普及。

该学派的主要思想是经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的实践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妻子、恭敬的父母、仁慈的统治者。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日本人民的家庭、社会和文化。

江户时代中期,日本的经济、科技和艺术迅猛发展。

明治维新中,日本统治阶级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并使用新技术与之融合。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日本逐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

歌舞伎和浮世绘歌舞伎和浮世绘是日本文化的两个重要元素。

歌舞伎是一种日本传统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跳舞并演唱剧本。

这种表演形式在17世纪左右诞生于京都和东京。

歌舞伎戏剧通常讲述人物的命运及其感情纠葛,还会出现一些超自然和魔幻的元素。

浮世绘是日本的木刻版画,始于18世纪。

这些展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美人,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浮世绘被公认为是日本艺术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对世界版画和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日本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诸多影响。

其中,儒学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在传入日本后,于不同历史时期也在日本社会发挥着诸多作用。

中国儒学在日本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了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思想武器。

标签:中国儒学;日本化根据公元前720年成书的日本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传说,中国儒学经典在那时经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

儒家学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正统统治思想,随着历朝代统治者的需要发生变化,中国的儒学思想也在不断应时而变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同时,传入日本的儒学文化,也被日本人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改造地利用,发展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学,并在日本多个重大历史时期发挥着作为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

一、日本早期儒学(5世纪至平安时代末期)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记实最早可见于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并且在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有关于百济博士王仁于应神天皇15年应邀前去日本传授儒学的记录,王仁此行带去了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对日本儒学的初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到七世纪,从圣德太子进行推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圣德太子制订的“冠位十二阶”便是参照了儒学传统思想中“德、仁、礼、信、义、智”的观念而由此创造出的。

后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将儒家“王土王民”的思想贯穿其中。

提出“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的观念,提出了建立集权于天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虽然在当时这一诉求并没得到满足,但在400年后的“大化革新”中,中大兄皇子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苏我氏旧势力,新上台的孝德天皇提出了自己代行天命的观点,这表现了中国儒家的天命观,这一观念也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家天皇制集权国家权威性的根本政治理念。

向日葵の咲かない夏 ——刘澈

向日葵の咲かない夏  ——刘澈

传入:儒学东渡 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 应神天皇15年(公 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 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 似的记载。 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 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 艺术等产生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早期日本儒学(飞鸟 、奈良、平安时代): 早起的日本儒学主要依附于佛教之下。从圣德太子进行推 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 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 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江戸時代: 江戸時代になると、それまでの仏教の僧侶らが学 ぶたしなみとしての儒教から独立させ、一つの学問と して形成する動きがあらわれた(儒仏分離)。中国 から、朱子学と陽明学が静座などの行法をなくした純 粋な学問として伝来し、特に朱子学は幕府によって封 建支配のための思想として採用された。藤原惺窩の弟 子である林羅山が徳川家康に仕え、以来、林家が大学 頭に任ぜられ、幕府の文教政策を統制した。 朱子学は、文治政治移行の傾向を見せる幕政にお いて、立身出世の途となり、林家の他の学派も成長し た。特に木下順庵門下には、新井白石、室鳩巣、雨森 芳洲、祇園南海ら多くの人材を輩出した。
江戸時代を通して、武家層を中心として儒教は日 本に定着し、水戸学などにも影響、やがて尊皇攘夷思 想に結びついて明治維新への原動力の一つとなった。 一方、一般民衆においては、石田梅岩の石門心学等わ ずかな例外を除き、学問としての儒教思想はほとんど 普及しなかった。
儒学的全盛和日本化(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 时代。经过战国时代的混乱,德川家康建立了他的政治 体制——幕藩体制。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儒家思想上升 到统治地位,儒学在此阶段进入了它在日本的兴盛时期。 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学者推崇儒学,尤为推崇《论语》。 然而由于日本不受科举制度的束缚,对《论语》的解释 比中国要自由得多。 在儒学发展的同时,日本出现了研究儒学的不同派 别。各学派之间的学术观点各异,于是各派之间展开了 学术争鸣,犹如百花齐放,争相斗艳,使学术研究得到 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日本服饰文化 和服

日本服饰文化 和服

武家着物
室町江户时代的武家服装称为武家着物。应永三年,足利义满订立武家礼法。 此后,方袖羽织、大口袴成为武士朝服,中衣白无垢,夏天用白练,后来称作上下。 长上下(裃)是江户时代高级武家的礼装,又被称为肩衣袴。打挂,又称掻取,是 武家妇人特有的仪式礼装,少壮服红色,老者服杂色。礼仪发式为环髻。侯国夫人 婚服白无垢。 宽永十二年,武家法度规定年轻武士不得服用纱绫、缩缅、平缟、羽 二重、绢绸、木棉以外的衣料。 德川幕府规定诸大夫(武家从五位上)服大纹风折 乌帽子,侍从以上直垂。文久时代《诸家扈从著服达》规定士族礼服羽织小袴,婚 礼仪式服纱小袖、服纱袷帷子。江户时代的大名每年要向德川幕府进献的服饰包括 袷、帷子、羽织、单物、小袖、道服、袴。直垂的直领表衣后来演变为羽织。幕府 禁止平民穿武士式服纹付羽织袴。明治维新以后,平民才有了取姓氏、乘马以及穿 纹付羽织袴的权利。[明治四年颁布散发脱刀及制服着用令,规定大臣、参议、诸省 长、次官除了朝仪以外,以羽织袴为便服。明治十年太政官宣布羽织袴为官吏通常 礼服。而武家侯国夫人的大礼服打挂成为花嫁衣裳,略礼服染帷子成为平民礼服。
•和服于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称呼,部分称呼更加偏离原意,甚至连日本本身也对这种 衣饰有着不同的统称。这些称呼的偏差与其历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和服”、“吴服” 跟“着物” 是三个最主要的称呼,基本上这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同 的来源及解释。 •和服,从字面上解释为“和”的服装(“和”一字源于日本人为大和民族)。这种称呼 源于明治时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们用以将其与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 别之故。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福泽渝吉以来,日本国族运动兴起,产生了大和民族的 概念。后来为了将西方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别,和服逐渐演变成单指日本民族服饰。 •吴服一字的产生,是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 法经传入日本的缘故。百济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 后来应神天 皇复遣阿知使主前往吴国求缝工女。雄略天皇在位期间,阿知使主带回汉织女、吴织女。 吴织女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京都大酒神社石标上书“太秦明神 吴 织神 汉织神 蚕养机织管弦乐舞之祖神”。17世纪谣曲《吴服》咏唱吴国绫织女为天皇制 作御衣,织锦时的思念故国之情。 因此吴服一词是专指以绫锦为面料的礼服。而用江户 时代发明的木棉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 •着物,日文字面上意为“着る物”,以语体中文来解释的是“穿着的东西”。初此词是单 指“衣服”这种东西,亦因为日本文化本位的缘故,因此日本人会将其民族所穿的衣服以 着物著称。这种称呼一直维持到明治时代,因明治维新活动将洋服带进日本之前。后来因 为洋服的流入,穿着洋服的人增多,为了区别日本人就将其民族的衣服改称为“和服”, 由外地(普遍是指西方)传入的衣服则为“洋服”。现今着物有着两个解释,其一就是直 指“和服”这种由东吴时期传入的民族服饰,其二就是指一切所穿着的衣服。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两国的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儒家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本土化传承、发展而形成的。

尽管日本儒家思想的根源与中国相同,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思想的传播和演化方式不同,日本儒家思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日本人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开放心态。

三、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仁爱、忠诚、敬老尊师等美德为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和谐和个体的道德素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会秩序。

而日本的儒家思想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尽管也强调了社会和谐,但是相比于中国来说,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和提高。

在中国,修身养性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儒家经典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并没有达到中国儒家思想的高度,日本更加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达成和维护。

总之,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差异,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然而,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都是对于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的珍贵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日本天皇家族历史:传承“万世一系”

日本天皇家族历史:传承“万世一系”

日本天皇家族历史:传承“万世一系”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的象征。

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书籍记载于前660年)。

由于被认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历史学上称其为天皇氏),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

虽然裕仁以后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弃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但多数日本人仍认为天皇代表着“国家”。

天皇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为日本的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乃现今世界中唯一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日本皇室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皇室。

根据日本史书的记载,天皇的族系一脉相传,至今不断。

日本天皇并不会像中国等邻近国家的君主一样,因为改朝换代而被轮替,这是由于天皇在历史上能掌握实权的时间很短,所以反而能避过战争戡乱,使皇室更加长寿。

由于被认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因此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历史学上称其为天皇氏),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

虽然昭和天皇以后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弃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但多数日本人仍认为天皇代表着“国家”。

日本君主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相当于中国唐朝的时期。

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皇后并称二圣,这可能影响到日本天皇称号的采用。

日本天皇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制定的《飞鸟净御原令》。

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时期。

在日本的历史上,出现天皇的称号以后,还曾有天皇和皇帝的称号并用的情况。

这种两个称号并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圣武(追谥)、46代孝谦、50代桓武。

到了近代的明治元年(1868年)后,日本致外国首脑信件、国际条约批准书、宣战诏书使用的都还是皇帝称号。

1936年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统治后,对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称号了。

民间则称天皇为君上或大君。

日本的现任天皇为明仁,年号平成,于1989年即位。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学的一部 分价值 观 、 伦理 观 。 已积 淀 为 日本 人 的道 德规 范和 民族 心理 。
【 键词】 家思 想 ; 关 儒 日本 ; 传播 与研 究
【 者简 介】 少博 , 尔滨工程 大 学思政部 教授 , 士生导 师 , 作 史 哈 博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0 501
【 中图分类号】 0 I9 (
用 汉文 书写 的 《 七条 宪 法 》 十 。这是 日本 最 早 的成
文法 , 内容 多 出 自中国儒 家 思想 , 以劝 善弃 恶 的训 诫 和说 教 为主 , 目的在 于 加强 皇权 , 制 氏姓 贵族 压 的势利 。 除人 民的反抗 。十七 条 中最著名 的有三 消 条, 即第 一 条 “ 和 为 贵 ” 第 二 条 奉 “ 、 、 三 以 ; 佛 法 僧 宝” “ 为 四生 之终 归 , 国之极 宗 ” 第 十七条 “ 万 ; 对重
奈 良时代(1 年一 9 年)正值大唐的鼎盛阶 7 0 74 ,
段 。 日本集 中吸 收 中 国文化 的时 期 , 是 日本 学 习唐 朝 文化 。在 教 育 上就 是 仿 唐朝 的教 育 制度 建 立 了 自己 的贵族 学 校 教育 制 度 。朝 廷在 京 城设 大 学寮 ( 简称 大学)在 地方 的 “ 设 “ , 国” 国学 ” “ 。 大学寮 ” 的
信 。’ 关于 日本奈 良和平安 时代 中央 权力集 团吸 纳 中国儒家 ‘ 德政 ’ 思想 治世 的材 料 , 8世 纪制定 的 在 ‘ 律令 ’ 历史 著作 《 以及 古事 记 》 ‘ 国史 ’ 明确 、六 中有
记载, 可谓 史不 绝书 。 t , 4年 , ”r%0 ls r 圣德 太子颁 布 了
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的, 儒学成为 日本青年 的知识教养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来源。 江户时代 。 儒学被推为官学。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新)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新)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摘要】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两千年中,儒学的传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学传入日本后,便不断地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尤其是在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迎来了日本文化思想的空前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极盛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儒学”。

经过官方改造,日本的儒学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成为了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并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江户时代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并对比两国的儒学差异,就能看出日本儒学在我国儒学基础上做了哪些吸收与改造。

【关键词】江户时代儒学吸收利用Abstract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wo thousand,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fter Confucia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it constantl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Japanese native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edo period. Edo era ushered in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Japan's cultural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also created jisheng period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forming the unique \"Japanese Confucianism\". After the official renovation, Japanese Confucianism has no longer is only a theory, and become a kind of official ideolog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 By study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Japanese edo period, and compare the Confucianism, the two countries can see Japanese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in China are doing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目录引言一、日本儒学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一)江户时代之前儒学的发展情况(公元5世纪至1603年)(二)江户时代儒学的发展情况(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二、江户时代儒学代表性学派的对比分析三、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吸收改造儒学的路径研究(一)促使儒学本土化(二)促使儒学官学化(三)促使儒学普及化(四)促使儒学可行化四、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儒学的改造利用(一)道德思想方面(二)教育制度方面(三)民间习俗方面(四)幕府统治方面结语参考文献引言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作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即现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幕府,至此日本走进了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江户时代。

第六讲日儒学与武士道

第六讲日儒学与武士道

第六讲日本儒学与武士道5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崇尚中国文化的圣德太子积极倡导儒学,604年制定的《宪法十七条》,大量导入儒家圣训,以提高皇室权威,日本早期儒学基本为全面引进和效仿时期。

进入武士社会以后,日本则进入以神道哲学为核心,全面置换儒学时期,它逐渐背离了以“仁慈”为本位,以尊重生命为准则的儒学“原貌”,转向片面强调忠勇至上、淡化生命的武士伦理。

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武士道是将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加以高度扭曲变形的产物。

日本儒学则完全背离了中国儒学“以仁为本”的核心思想,而成为“自定一格”的独立体系。

客观地说,有着千年历史的武士道文化也是极尽丰富,它杂糅神、儒、释、道各学,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可谓天使与魔鬼的共生物。

因此,深入解析日本儒学与武士道,也是进一步破解日本文化的重要一环。

一、儒学的传入与异化(一)儒学的传入一般史学界认为,儒学传日时间为5世纪初。

据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16年(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赴日,带来《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当时的太子菟道稚郎子还拜王仁为师学习中国典籍。

而603、604年日本古代明君圣德太子所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正是全面移植中国儒学的体现。

7—12世纪官方教育机构——大学寮,就是日本早期儒学传播的途径,早期儒学主要是训诂性质的汉唐经学。

《宪法十七条》融入了儒学、佛教、道家等思想,其中贯穿着君臣、父子等儒家人伦秩序和等级观念,以全面树立皇室中心主义。

同时也主张“以德治国”,如,宪法第十二条:勿敛百姓;第十六条:使民以时等,均体现出日本早期儒学与“以仁为本”的中国儒学在核心价值观上并无二致,因此日本早期儒学基本上可视为效仿阶段。

(二)儒学的异化可以说进入镰仓(1192—1333)武士社会以后,是日本历史与文化的重大转折点。

平安末期,日本开始形成以武士为中心的主从道德。

日本电影评论家岩崎昶(1927—)在《日本电影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武士则是以刀枪为谋生工具,以战争为职业,以暴力和战争为财富源泉和进身阶梯的阶级1。

日语论文儒教是什么--本人亲作UP

日语论文儒教是什么--本人亲作UP

2011年度夏学期木曜日3限中国思想文化学特殊講義レポート儒教とは何か担当教官武内房司XXXX儒教とは何かXXXXはじめに儒教の歴史は中国の春秋戦国時代にさかのぼることができる。

祖先を祭る「礼」という儀式の概念化を中心として、儒教はその教説を展開していく。

それで儒教はまた礼教という。

儒教は孔子を先駆者とし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と、尊王攘夷と上下秩序を提唱する国家宗教である。

また、儒教は十三経を宗教経典とし、古代官僚機構を宗教組織とし、皇子廟を宗教場所とし、祭天、祭祖、礼を宗教の儀式としている。

儒教は中国伝統的な国家宗教であり、中国伝統文化の魂でもある。

本稿は儒教の歴史を紹介し、そしてマックスヴェーバーの『儒教と道教』を俎上に置いて討論していきたいと考えている。

一儒教の名称中国人は孔子が提唱する儒家学派は宗教とみなし、仏教、道教と並列して三教という。

「儒教」という言葉は『史記』に現れる。

「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孔子以後しばらく、戦国時代早期の思想家墨翟は儒教を道教と称していた。

儒者はみずから正しい「道」に従っているのである。

漢末、仏教の著作『牟子理惑論』には、依然として孔子の教を「道教」と命名した。

また、古代の中国人は儒教を聖教ということもある。

「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聖教渐亏」漢末、儒者蔡邕は儒教という言葉を正式な名詞として使っていたのである。

「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

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魏晋時代、儒教の概念が広がり、隋唐以降、古代聖人なる帝王が創立し、孔子が相互的に改良した、漢代国教とした宗教を指すようになった。

二儒教の歴史周の初頭、周武王を協力して商の統治を覆した周公姬旦は、「制礼作楽」をし、当時政教一体の礼儀制度を作り上げた。

しかし、数百年を経て、この制度は徐々に崩壊していく。

春秋時代、孔丘が当時の混乱状況を心配し、国家に秩序と安定を回復するよう願っている。

第二讲 日本的儒教和佛教

第二讲  日本的儒教和佛教
———恩格斯: 反杜林论》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
宗教为何迄今不衰反盛? 宗教为何迄今不衰反盛? 古代宗教兴盛的基础: 古代宗教兴盛的基础: 贫、病、争 当代宗教兴盛的原因: 当代宗教兴盛的原因: “宗教的共同本质是希望。”“哪里有希望, 宗教的共同本质是希望。”“哪里有希望, 哪里有希望 哪里就有宗教。 哪里就有宗教。”
——鲁斯·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鲁斯·本尼迪克特: 菊花与刀》 鲁斯
“人们的特殊主义牢固地与人们的集体相联系, 人们的特殊主义牢固地与人们的集体相联系, 是由对其首领的忠诚为象征的。在日本, 是由对其首领的忠诚为象征的。在日本,忠诚的巨 大重要性就是我们所设定为占首要位置的价值的具 体表现。重要的是, 体表现。重要的是,这种忠诚是对自己集体的首领 的忠诚,而不管首领人物是谁。 的忠诚,而不管首领人物是谁。这与其说是对人物 本身的忠诚,不如说是对任务地位的忠诚。 本身的忠诚,不如说是对任务地位的忠诚。
一 儒教 1. 原始儒教的核心思想 “儒者,濡也。” 儒者,濡也。
——郑玄: 三礼目录》 ——郑玄:《三礼目录》 郑玄
“仁,亲也,从人二。” 亲也,从人二。
——许慎: 说文解字》 ——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
日本儒教
“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孔教徒,但 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孔教徒, 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孔教徒。 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孔教徒。”
2. 儒教在日本的嬗变 日本著名学者森岛通夫在《日本为什么“成功” 日本著名学者森岛通夫在《日本为什么“成功”?》 一书中,将儒教在日本的嬗变称作为“宗教改革” 一书中,将儒教在日本的嬗变称作为“宗教改革”。 概括而言,这项“改革”使儒教在日本主要发 概括而言,这项“改革” 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 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介绍日本古典文学是丰富多样的,而其中展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对于这些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始于中国,于6世纪传入日本,成为国家的主要思想体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一些代表性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儒家思想影响。

1. 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中的神道与仁道•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两部汇编了大量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古代日本文献。

•这些作品反映了神道信仰在日本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对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仁道(人伦道德)概念的塑造。

2. 平安时期诗歌集《万葉集》中的义理观念•《万葉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记录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大量诗歌。

•诗歌中常常表达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义理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教的仁爱精神以及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

3. 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中的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是平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探讨了个人行为对于整个家族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注重也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体现。

4. 能様之辞暇和五石記中的孝道思想•能様之辞暇是一部描写孝顺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学作品。

•五石記是一部记载着历代名将事迹的典籍。

•这些作品强调孝道思想,尊重长辈、服从父母的观念与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结论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传递了儒教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和价值观念。

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研究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浅谈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根源

浅谈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根源
人文社科浅谈日本武士厘的演变及其理i仑稂源山东政法学院钱展摘要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el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
科技 息
人 文社科
浅谈日本武士道昀演 变及其理i 龌源 仑
山 东政 法 学院 钱 展
[ 摘 要] 武士道是 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 , 日本 民族性的影响颇深 , 对 尤其是 日本近代化过程 中以及今 天 日本人 的生活方式、 精神信 仰 中, 留下 了武士精神的 印痕 。武士道精神在 日 绵延 了一千 多年 , 都 本 成为 了日本人的道德 准则 , 至今 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 支配 着 日本 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 源及其理论根 源, 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 日本 国民性的影响。 [ 关键词 ] 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 展 和阶级关 系的变化 ,统治 阶级使 用武力 争夺 土地资源和政 治权利 的产物。 大化 改新之后 , 士作 为封 在 武 建贵族庄 园的护从 而出现 ,在 7 1 2 年元正天 皇的一份诏书 中初见 “ 武 士” 一语 。 封建庄 园的发展 , 促进 了武士势力 的成 长。 平安 时代 , 的 最初 武 士道被 称为粗 陋 的 “ 武者 之习 ”,到武家执 政 的嫌仓时 代(15 18 — 13 ) 3 6兴盛发展起来 。战 国时代 ( 6- 1 6 ) 1 7 5 8、 4 江户 时代 ( 0 - 16 ) 1 3 87 6 才 出现 “ 武士道 ” 一语 。尤其在 江户 时代 , 武士道在 吸收了朱 子学之后 , 发 展为精致 的“ 武士道 ” 。 武士道 的理论来源于神道教 、 佛教 、 儒教 。 从神道教 中, 武士道得到 了忠 于主君 、 敬祖 先 的精 神内涵 ; 尊 从佛 教的禅宗 ( 主要是 临济宗和曹 洞宗 ) 到了平静 、 得 沉着 、 不畏 死的精神 内涵 ; 从儒学 中得到 了五伦“ 君 臣、 父子 、 夫妇 、 长幼 、 朋友” 的精 神内涵。到 了近代 , 士道 成为了全 民 武 的道德准则 , 二战期间 曾一度转化为军 国主义 的精神支柱 。 传统的武士 道精神是勇敢 、 务实 、 简朴 、 礼节 、 爱 、 仁 忠诚 。有 了这种精 神 , 才能做 出 美的行为 。随着时代 的变迁 , 士阶级已经消亡 , 武 孕育武士道 的封建社 会也成 为了历史 , 武士道精 神却顺应 时代 的变迁 , 但 历经千年 , 代相 代 传, 继承发扬 了下来。 1 武 士道 的渊 源 、 武士道 发端之初 , 其代 表作是 《 地陶闻书 》 它的主题 十分明确 : , 荣 誉、 慷慨赴死 、 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 、 赴死的思想贯 串全书 。 关于武 士道的演变 , 大约分为 四个时期 : 即中古时期 , 利益上 等 在 价交换的原始武士道 ;中世被制度化 的武士道 ;近世 以儒家思想 为核 心, 重修养的武士道 ; 、 近 现代转化为军人精神和全民精神的武士道 。 1 中古时期 . 1 平安时代( 4 19 年) , 7 — 1 1 末期 随着 武士集团的形成 , 9 原始 的武 士道 也产生 了。这时 的武士 对主君 的“ , 以主君对武士 的“ 为条 件 忠” 是 恩” 的, 即主人 以恩赏换取 武士的忠 , 武士 以性命来 换得报酬 , 这是一种互 惠互 利 、 等价交换 的平 等关系。这种原始 的武 士道称之为“ 武者之 习” 。 不过 , 由于主君与武士 之间的主从关 系是世袭 的 , 一但托 身主人 , 意 就 味着将 自己和子孙后 代的命 运都寄托在 主人身上 ,于是随着时间 的推 移 , 之间的关 系逐 渐地发 生 了变化 , 他们 由报恩 中滋生出来的平等互 惠 关 系转 变成 为统治 与被统 治的关 系 , 自 由 觉性 变成 了强制性 。 1 . 2中世 时期 进 人 中世 , 即镰仓 、 町时代(12 10 室 19 - 6 2年)武士道 被逐 渐地制 , 度化 了。 武家统治者为 了更有效地控制家 臣武士 , 固与加强 了主从关 巩 系, 以维护 和强化武家统治 , 幕府的源赖朝将 军在 建立御家人制度 镰仓 之初宣 布: 凡拥护 “ 以仁王令 旨” 听从指挥者 , 、 继续 留任 , 怠慢者将丧失 地位 。 这样一来 , 就在主从精神上加进 了规范性 , 即增加 了制度 的、 理性 的内容。幕府通过国家 的形式赋予 了武士道 的合法化 、 权威化和制度化 。 13 -近世时期 进入 了 日本近世 即江户 时期 ( 0 - 1 6 年)这是一个 和平 年代 , 1 3 87 , 6 江户幕府颁布 了不使用武力 , 以儒治国的文治政策 。幕府 为巩固政权 , 制定 了严格 的“ 士农工商 ” 等级制 。 武士作为 四民中的最高层 , 是不直接 从事 于生产劳动 的统治 阶级 。 其主要职责 己不是勇武杀敌 , 而是从事行 政管理 , 身份也 由军人转变为行 政官。 由于职责和身份 的改变 , 武士 由 重武功改变为重德行 。为尽其职 , 士大量吸取儒家思想 , 强内心修 武 加 养, 严格遵守各种礼仪制度 。 因此 , 规范武士 的行为 、 道德和情操的武士 道也 由以往 的崇 尚勇武转变为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的“ 士道” 。 1 . 4近代社会 16 年 的明治 维新 , 日本进入 近代社 会 , 88 使 废除 了封建身份 等级 , 这样武士阶级在 日本消失 , 但武士道精 神已成为全 民遵守 的道德 准则。 此时 的新武士道精 神与传统 的武 士道精神 既相互对立又 相互联 系 , 对 日本社会造成 了善恶两方面 的影响 。 明治维新 之后 , 皇将武士道精 神发展 为以“ 天 忠君爱 国” 为核心 的 新道德 , 成为近代 日 本全体国 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此时 武士道的效忠对象, 已由武士对主君的个人尽忠转变为全民对天皇的效 忠。 因此明治维新后 , 武士道又表现出了许多时代性和变异性 : ( 效忠 对象有多元 化转化为一元 化 , 1 ) 由分别 效忠各 自的主君转 变 为效忠天皇个人。 (“ 2 士魂商才” 道德教化与经济活动相结 合 , ) , 打破德川武士道重 利 轻义 、 蔑视经济活动的传统观念 , 引入资本 主义 新因素 。涩泽荣一将 武 士道精 神与市场经济运营相融 合 , 出了“ 提 义利结 合” “ 、士魂商才 ” 的观 点, 对商品经济社 会产生了持久广泛的影响。 士精神在 生产工作 中也 武

世界中古史日本的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日本的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日本的名词解释日本历史纵贯了几个世纪,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与日本中古史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

1. 奈良时代:奈良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710年持续到794年。

这一时期以首都迁至奈良市而得名。

奈良时代的关键特征是宗教和文化的繁荣,其中包括佛教和神道的兴盛。

2. 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中古史的一个时期,从794年持续到1185年。

这一时期以京都市作为首都,政权由贵族阶层控制。

平安时代见证了日本文化的繁荣,重要事件包括平安京的建立、源氏物语的创作和平安时代后期的政治混乱。

3. 度量衡:度量衡在中古时期的日本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采用了自己独特的度量系统,其中的单位包括“尺”和“寸”,用于测量长度和宽度。

这些度量标准在日本一直沿用至今。

4. 武家:武家指的是日本中古时期的武士阶层。

他们通常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以成为合格的战士。

武家在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展出了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如武士道。

5. 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强调诚实、勇敢、忠诚和荣誉。

武士道对于日本中古时期的武士阶层至关重要,为他们提供了道德和行为的指导。

6. 幕府:幕府是指日本中古时期的军事政府。

最著名的幕府是源氏和德川幕府。

幕府通过控制武士阶层和土地来实现权力的集中,这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室町时代:室町时代是日本中古史的一个时期,从1336年持续到1573年。

这一时期以幕府迁至京都室町区而得名。

室町时代是日本武士阶层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分裂和内乱。

8. 户隐:户隐是指中世纪日本的农民。

他们在日本社会中属于最低阶层,承担农耕和服务的责任。

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户隐对日本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 班田制度:班田制度是中古时期日本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古代以来_论语_在日本的接受_传播与研究史述_瞿莎蔚

古代以来_论语_在日本的接受_传播与研究史述_瞿莎蔚

第16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22015年6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5古代以来‘论语“在日本的接受㊁传播与研究史述瞿莎蔚,邓亚婷,王冰菁(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2)㊀[收稿日期]㊀2015⁃05⁃14㊀[基金项目]㊀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WW011)㊀[作者简介]㊀瞿莎蔚(1978 ),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邓亚婷(1990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王冰菁(1977 ),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㊂[摘㊀要]㊀‘论语“东传日本形成了与其历史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发展脉络㊂论文立足于对‘论语“在日本接受与传播的考察,首先介绍了‘论语“在古代日本的传入与流播概况,并从‘论语“的早期政治实践㊁‘论语“新旧注释的受容与变化㊁江户‘论语“诠释古学派的独创研究㊁经世实用的近现代日本‘论语“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日本‘论语“研究及其目的性与价值性的渐变过程进行梳理,力求演绎出日本古代以来,大和民族对‘论语“的受容㊁流播进而产生独立性和特色研究的历史轨迹㊂[关键词]㊀‘论语“;古代日本;传播;研究史[中图分类号]K313/B22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202707㊀㊀日本人生活谚语中有 犬に論語 (意为 对牛弹琴 ), 論語読みの論語知らず (意为 读论语而不知论语 )等,江户大儒学家伊藤仁斋更将‘论语“誉为 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㊂[1]204‘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由此可见一斑㊂自古至今,特别是近代以来,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庶民百姓,‘论语“这棵宝贵的精神文化大树,从公元7世纪播种发芽以来,逐渐在学者乃至普通民众生活中根深蒂固,并形成日本独特‘论语“文化之脉络㊂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日本儒学者绵延千余年孜孜不倦㊁不断创新的探讨与研究㊂关于日本‘论语“的历史研究,中日众多学者都曾有过学术史性质的总结㊂本文以对‘论语“传日后的流播与研究发展的历史考察为纲,对日本‘论语“研究的变迁史与时代特征等进行梳理㊂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迥异于我国,虽然两国儒学研究领域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包括‘论语“等儒家经典在内,在不同历史背景及社会传统㊁人文语境下,不同主体对于其接受与理解的目的必然不尽相同㊂这就造成了古代以来日本接受与研究‘论语“的(包括过程㊁方式㊁选择性与开创度)独立清晰的多样化系统㊂一㊁‘论语“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分期㊀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之后,经由朝鲜半岛继而东传日本㊂关于其初传日本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㊂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712年)中曾有记载:公元285年, 百济国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此和迩吉师者㊁文首等祖) ①㊂另在现存日本最古的正史‘日本书纪“(720年)中也有关于此事的部分记载,但其中却未言及具体典籍的名称㊂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太子菟道稚郎子拜为师,随王仁所习诸典籍,无不通晓㊂故将王仁推为文首之祖㊂ [2]145⁃146事实上,后世考证,关于‘论语“传日的时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部史书的记载都不够准确㊂中国‘千字文“一书完成于公元6世纪,按2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此推算,王仁赴日时间实际应该远在3世纪之后㊂更多中日学者根据可靠史料考察后,认为中国儒学应是在5至8世纪之间传入日本的[3]59㊂在传入日本的众多儒家经典汉籍之中,‘论语“书名可见于正仓院书库㊂②然而,现研究一般认为,传入日本的‘论语“并非是单独成书的经文,而是伴随中国的注释书籍一起传入的㊂可以说,所谓古代日本对‘论语“的接受,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对‘论语“原经并其注释书籍的同时受容㊂王仁带到日本的‘论语“究竟是何版本,因为没有相关实物遗存以及文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㊂7世纪中后期,从中原家和清原家的 明经道博士 使用过的存世古钞本可以窥见日本古代‘论语“的诵读与讲解情况㊂儒学经典经由朝鲜传递至日本后,为‘论语“在日本流播㊁应用与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㊂其后一千多年,日本儒学开始逐渐丰富发展,古代日本儒学研究的变化过程,如果去掉明治之后的时期来归纳的话,可分为三个阶段:传入期(上古 飞鸟奈良时代)㊁发展期(平安 安土桃山时代)和兴盛期(江户 明治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论语“研究与儒学发展基本同轨,但是明治时代后逐渐衰落的儒学研究,并未削弱论语研究在近现代经世学运用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㊂1.传入期5世纪儒学传入日本这一史实,仍可以通过当时形成的诸多文献得到验证㊂初传期的日本儒学被称为 早期儒学 ,伴随其诞生与发展,日本国内也开始进行‘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讲习㊂6世纪时,日本已经开始定期招聘来自朝鲜半岛的五经博士前来讲习儒学㊂推古天皇在位的飞鸟时代以前,仰慕中国经史子集已久的日本人不得不通过来自朝鲜百济博士等传入,‘论语“等儒家思想的涌入,某种意义上是通过朝鲜中转形成的㊂7世纪以后,则直接从中国开始输入儒学㊂而自古朝起,派遣遣隋使㊁遣唐使(607 894)的 留学生 赴中国求学取经,开创了儒学东传的新局面㊂‘论语“在这段历史中,对日本社会自始至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㊂平安时代皇室贵族㊁僧侣们纷纷学习研读‘论语“注释本㊂7世纪中后期,日本朝廷仿照唐制,设立大学寮,大学必修科目中就有‘论语“㊁‘孝经“等,日本中古汉文学文化也由此开花散叶㊂但是,这个时期的‘论语“研读,仅限于僧侣等高级知识分子及上层公卿贵族学者之中,传播范围相当有限㊂早期儒学者研究论语,基本随行于中国学者的‘论语“注释的传统,这种传承中华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日本中世纪时期㊂日本学者内野熊一郎在‘日本古代(上代より平安初期)経書学的研究“中,根据日本古代典籍中经书语句的使用记录,探讨其出处,其中一部分阐明了‘论语“注释书的收容情况:奈良时代的论语学使用的是‘论语郑玄注“㊁‘论语集解“㊁‘论语义疏“等㊂[4]其中阅读的‘论语“注释本主要是魏何晏纂‘论语集解“与梁皇侃注‘论语义疏“㊂在日本古代,这两部著作是同时广泛流传,而且在日本古代论语学以及‘论语“注释研究史上的影响可以相提并论㊂另外,郑玄注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㊂在惟宗允亮的‘政事要略“[5]中提及的‘论语图“㊁‘论语图注“等其他注释本,虽然都曾流传日本,但影响力及传诵时间㊁范围等,与三者都不可同日而语㊂直至近世以来,日本论语注释学研究的重心才开始转移到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本㊂2.发展期平安时代继飞鸟奈良时代,继续通过派遣遣唐使来扩大与唐朝的文化交流与学习㊂9世纪以降,日本文献记载,平安时代,‘论语“习诵学风更胜前朝㊂当时,设有被称为 明经道博士 的专职官吏负责专门传授儒教经典㊂ 明经道博士 的更迭随后演变为家族世袭,长期由清原和中原两个世家担任㊂清和天皇在贞观三年(861),亲自设坛讲解‘论语“,当时称其为 圆珠经 ㊂ 圆珠 的词源可见于皇侃‘论语义疏“的序文,其中写到: 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 ㊂朱子学传至日本后,‘论语“㊁‘易经“等儒学㊁汉学学问,在武士阶层也成为学习兵法时的必修课程㊂日本儒学发展期(794 1603)中的日本‘论语“传播与研究,与奈良时代相比,脉络上并未有本质的变化,只不过出现了多种传播形式,手段更为丰富㊂3.兴盛期武力统一日本全土,结束长年混战的战国时代之后,德川家康开创持续200多年相对和平的江户幕府㊂家康接受被誉为 日本近世儒学之祖 的藤原惺窩的教诲,将儒学定为新时代的官学正统,宣扬德治主义㊂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建造汤岛圣堂,里设孔庙与圣堂学问所,专门讲授儒学,推行文治㊂‘论语“也自然成为官学教育的授业中第2期瞿莎蔚等㊀古代以来‘论语“在日本的接受㊁传播与研究史述29㊀核㊂可以说,‘论语“在当时,无论庶民武士,男女老幼,都无人不知,无人不读㊂德川时代的日本儒学者诵读‘论语“,留下大量注释‘论语“的文字,从林罗山引用‘论语“来阐释个人修养和国家平治的问题,到江湖末期出生的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等,各自为著,此时代的日本‘论语“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景象㊂二㊁早期具有政治目的的‘论语“实践㊀㊀在日本飞鸟㊃奈良时期,圣德太子悉心学习儒家经典,他力求改革,试图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㊂早期儒学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大作用,就是为这种政治改革服务,提供思想与制度上的高层设计㊂最为人所熟知的是6世纪中期圣德太子领导制定的著名的‘宪法十七条“㊂其中大量的语句,就来源于‘诗“㊁‘书“㊁‘论语“㊁‘孟子“等经典㊂从日本飞鸟时代与奈良时代有关中国典籍的传播状况的古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宪法十七条“多以人人对话记录进行,具备‘论语“记录模式的特征㊂且远在圣德太子之前,‘论语“已经在日本逐渐展现出其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㊂‘日本书纪“(卷十一)中记载了应神帝太子与兄长大鹪鹩之间互相恭让帝位的一段佳话㊂誉天天皇即应神天阜崩㊂时太子蔸道稚郎子让位于大鹪鹩尊㊂未即帝位,仍谘大鹪鹩尊: 夫天下以治万民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使百姓,百姓欣然,天下安矣㊂今我也弟之,且文献不足,何敢继嗣位,登天业乎大王者风姿岐嶷,仁孝远聆,以齿且长,足为天下之君㊂其先帝立我为太子,岂有能才乎,唯受之者也㊂亦奉宗庙社稷重事,也仆亦不佞,不足以称㊂夫昆上而季下,圣君而愚臣,古今之常典焉㊂愿王勿疑,须即帝位,我则为臣之助尔㊂ 大鹪鹩对言: 先皇谓皇位者一同之不可空,故予选明德立王为耳,祚之以嗣授之以民,宠其章令闻于国㊂我虽不贤,岂弃先帝之命辄从弟王之愿乎㊂ 固辞不承,各相让之㊂无独有偶,类似兄弟相让帝位的故事,早在中国史书中‘左传“和‘史记周本记“中也有记载,是关于周泰伯㊁仲雍让位于季历的典故㊂应神帝太子与兄长大鹪鹩的谦让帝位甚至可以视为‘论语㊃泰伯“在异邦的投影㊂此后,仁德天皇登位后(即大鹪鹩),施政以仁,爱护百姓,也可视为亲自实践‘论语“之思想㊂‘日本书纪“卷十一‘仁德紀“中记载(仁德)天皇曰: 其天之立君,是为百姓㊂然则君以百姓为本㊂是以古圣王者一人飢寒,顾之责身㊂今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㊂未之有百姓富之君贫矣 ,这应和了‘论语㊃颜渊“篇中所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㊂日本古代帝王的典故,恰恰鲜明地表现了当时皇族崇尚‘论语“的事实,此时‘论语“应该已成为统治者极其依赖的重要政治指南㊂天皇们提倡的 德治仁政 的政治思想,正是汲取了‘论语“的政治道义㊂推古天皇在位年间,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是为摄政㊂圣德太子制定了被称为日本最早的成文法规的 十七条宪法 ,并藉此来大力推行政治系列的改革㊂与日本后世众多法律性质的‘律令“不同, 十七条宪法 与其说是法律条文,不如说是一种立国与规范官臣的行为道德准则㊂其中大量的语句直接援引自中国著名经典,引自‘论语“的实例也为数不少㊂譬如,宪法第一条中 以和为贵 出自于‘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 ;第四条 群臣百寮,以礼为本㊂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㊂上不礼而下非齐此外 出自‘论语为政“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条 信是义本,每事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信近于义 等㊂此外,还有很多引用语句及思想来源于‘礼记“㊁‘左传“㊁‘孝经“等典籍㊂圣德太子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与抽象的佛教理论相比,‘论语“中所提到的 为政以德 政治思想对其施政改革的影响更为具体鲜明㊂‘论语“在日本封建社会形成前期的统治阶级中,已经成为其谋求权力,掌握政权,施政治国的一大主要武器,在影响日本上层领导阶级的范围内,‘论语“的地位与贡献都相当重大㊂文武天皇(683 707)时,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制定‘大宝律令“(701)中‘学令“学制规定的‘孝经“㊁‘论语“为必修教授科目㊂平安时期,日本君主公卿尊‘论语“为政治圣经,刻苦习读‘论语“中的 仁义 理论知识,实现为政养德的目标㊂如日本平安中期杰出的学者㊁政治家菅原道真(845 903)了解到晚唐中华之政治体制衰败,内3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乱丛生,洞悉唐文化必然没落之趋势,力主废除延续两百余年历史的遣唐使派遣政策,在他的著作‘菅家文草“中,就有多首诗歌借‘论语“而抒发盼望君王施行德政,治国救民的情怀㊂ 仲春释尊,听讲论语 , 王度读论语,聊命杯酌 , 尼丘千万刃,高仰欲扬名 表明作者修行孔子典籍后,内心充溢着对孔子高山仰止之情㊂ 赋得春之德风 ㊁ 远近吹无颇,高低至有邻 句则借用了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㊃里仁“)的典故追慕仁德㊂不但体现了古代日本学者政客文章诗句中对‘论语“语句的运用,也让后世窥见其尊崇‘论语“的政治主张㊂综上所述,在早期儒学及中世儒学的研究中,日本学者更多着力于‘论语“在封建君主制的建立与 为政以德 政治主张的运用,虽然符合当时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并未形成独立系统的‘论语“学研究体系,多体现为‘论语“部分篇章语句的理解与诠释㊂三㊁‘论语“古新注释在日本的受容与变化㊀㊀前文所述,古代日本人阅读‘论语“主要依据何晏‘论语集解“㊁皇侃‘论语义疏“以及郑玄‘论语注“㊂日本学者也将以上注释本称为 古注 ㊂古注在日本流行主要在江户时代之前,遣唐使及日本僧侣海归携带的汉典,使诸种注释在日本高级知识阶层间得以传播㊂7世纪,大学寮的设立进一步将‘论语“注释教育普及到官学体系的人才中㊂9世纪起,日本豪族开始创办私学,同样也将‘论语“及注释的研读成果传递到对本族子弟的教育中㊂10世纪末以后,清原㊁中原两家的世袭明经道博士很好地承传了‘论语“古本㊂由此可知,古注传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仅流播于知识阶层㊁公卿贵族㊁官学及豪族私学之中,其研读的目的在于:一为修心养性,提高学识水平;二为维护贵族或武士集团的统治,宣扬德政王道思想;再就是成为诗词歌赋中辞藻运用的素材㊂与古注相对应的是被称为 新注 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本㊂朱注传入日本最早可见室町时代的记载,虽然也有学者不断研究,但一直影响甚微㊂之后历经数百年,直至江户幕府确定 朱子学 为官学正统之后,才开始急速传播㊂与之前古注流行时期对仅限于知识阶层修性致知和谋求出官入仕不同,江户时期的日本‘论语“学终于出现了较全面开放的官私民间融合的学术性研究局面㊂贯穿德川幕府二百余年的历史,日本论语学者所著注释研究的文章巨著,数量之多殊为可观,且常常博采众长,互相批评,构成了一个多元丰富化的江户‘论语“研究态势㊂新注研究的流行,并未完全导致古注研究的消亡㊂相反到了江户中前期,伊藤仁斋(1627 1705)和荻生徂徕(1666 1728)等积极宣扬和尊崇古注,批驳朱子理学,使魏何晏‘论语集解“为主的古注研究数百年后再行风靡㊂尊重古注的论语学给中国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为日本确立考证学㊁校勘学提供了契机㊂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家著作与思想的普及,与去中国化的本土改造,使儒家的教育传道等社会功能更加贴近和符合江户百姓的需要㊂另外,幕府根据统治的需要,将儒家伦理打造成了坚实的思想统治工具㊂其中,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日本朱子学则是这些统治工具的重中之重㊂‘论语“研究自然就随着朱子学的地位平步青云㊂江户大儒藤原惺窝(1561 1619)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汲取哲学思想,并且更加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把理视作宇宙的唯一根源,认为 天人一理 ㊂林罗山(1583 1657)认为六经的要旨尽在程朱理学,继藤原惺窝之后,发展了日本的儒学,巩固幕藩体制㊂他在惺窝以修身㊁齐家为中心目的的宋学研究,提升到了治国㊁平天下的高度㊂在1629年撰写的‘春鉴抄㊃礼“章中,他引用‘论语“文句,以阐释个人修养与国家平治问题㊂林罗山首次以朱注取代古注,引发了日本‘论语“诠释史上的重大变革,并著有‘论语谚解“一书㊂考证学在江户时代后期的兴起推动了日本儒学者‘论语“研究新动向㊂日本文化年间(1804 1818),出现了市野迷庵(1765 1826)所著的正平版‘论语“校勘记(‘正平版论语札记“),宽政年间(1789 1800)吉田篁墩(1765 1798)所著‘论语集解考异“㊂以上是在古刻古钞本‘论语“研究领域,日本学者做出的巨大成就㊂江户时代考证学上的进步与成就为明治时代岛田翰(1879 1915,字彦桢)所提出的 明治校勘学 夯实了基础㊂另外,有山本乐所所著‘论语补解“㊂这本书第2期瞿莎蔚等㊀古代以来‘论语“在日本的接受㊁传播与研究史述31㊀由日本和歌山藩校学习馆出版,面向日本全国销售,现存稀少㊂山本乐所(本名惟孝,1764 1841)是和歌山藩的儒者,他吸收前人研究的精髓,舍烦归简对古注实施校订,另外补充诸种新注为参考,编纂出这本浅显易懂的权威‘论语“教科书㊂林泰辅博士曾在‘论语年谱“[6]一书中,对‘论语“及古新注释在日本被接受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㊂由上得知,平安至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研究,依然附随中国学者诠释著作的理解,但与早期的研究相比,出现了独立的诠释著作与研究方法,可以视为日本‘论语“研究历史上的重大突破㊂同时,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与对日本社会结构及统治阶级意识的迎合,使得中国古注与新注在日本渐进受容,并为后世日本脉络化的‘论语“诠释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㊂进入江户时代后,‘论语“古注㊁新注研究争相竞妍,出现了学派诸家研究‘论语“的新局面,根据新的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以及社会变化,新的‘论语“诠释系统随继开始出现㊂四㊁论语诠释学古学派中的日本特色研究㊀㊀日本古学派其实大部分原来都跟随江户儒学大势,笃信朱子学,后来又纷纷予以摈弃,另创门户,最终与朱子学㊁阳明学构成日本江户儒学的三足鼎立㊂有学者认为,江户‘论语“诠释古学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是以伊藤仁斋为代表的护教学经典诠释学;另一种则是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带有政治论述色彩的经典诠释学㊂古学派两大代表,即京都的伊藤仁斋(1627 1705)和江户的荻生徂徕(1666 1728)㊂他们在批判朱子学对孔子 道 的歪曲解释,着力回归经典古义,主张直接忠实理解圣人圣教的思想等方面,有同样的节操与共性,同时也存在诸多殊异㊂从伊藤仁斋早期撰写的‘敬斋记“㊁‘心学原论“等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沉浸于朱子学的影响,直到32岁他才完全摆脱出来,批佛学,驳宋儒,尤其朱子等对后世儒者另解古义的思辨性的经典解释示范,予以排斥㊂遂弃朱子转而通过训诂学研究来探求 道 仁 义 的方向,认为 六经 就是先王之道,而宋儒的解释系统脱离了古代儒学的正统脉络,所以使圣人之训支离破碎㊂而要穷究圣人之道,就必须直截了当地通过阐释 六经 来阐明 先王之道 ,要解读 六经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读古语的本义,在德川论语学中,有两种典型的诠释论点,颇具日本特色㊂伊藤仁斋对‘论语“的解释独具特色,宫内市定(1901 1995)则推崇仁斋以具有日本特色的方法解释‘论语“㊂[7]57伊藤仁斋本人则将‘论语“推崇至 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的地位,撰写‘语孟子义“与‘论语古义“两部著作来阐释孔子的思想㊂尤其是他最为得意的‘论语古义“一书,不仅展示了仁斋的古学派大师的功力,更开拓了日本论语研究的新形态,即通过对‘论语“等经典的古义诠释,批驳旁逸斜出的宋儒学,重构经典古义的系统㊂仁斋认为宋儒理学背离孔孟古道,于是弃朱子学转而主张恢复儒家经典古义,虽遭到当时江户主流朱子学派的攻击,仍坚持己见并最终形成古义学派㊂仁斋重视教育和实践,不作烦琐的考证,用通俗说理的方法注释儒家的经典,返璞归真,将他认为脱离古义语境的宋儒朱子学的 道 与 仁 的语言解释拉回轨道,建立了 道在俗中 的思想脉络㊂概而言之,伊藤仁斋通过注解‘论语“而重新解释孔子思想的古义,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是用训诂学的方法重读‘论语“,批驳宋儒解释体系的偏误;二是强调‘论语“㊁‘孟子“㊁‘书经“㊁‘义经“等经典圣人之道,言繁而道一以贯之的思想,通贯各经典之义理,并与‘论语“融汇一体,形成新的诠释系统㊂当时在日本寓居的大明遗民朱舜水曾说: 伊藤诚修兄策问甚佳,较之旧年诸作,遂若天渊㊂倘由此而进之,竟成名笔,岂逊中国人才也,敬服,敬服! [8]194荻生徂徕(1666 1728)是日本德川时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兼古文辞学派大师,他的论语学被视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代表㊂日本学者岩桥遵成曾称赞徂徕是对日本思想界影响最大,但也是最受争议的思想家㊂[9]1他自成一派,批判宋儒朱子,也驳斥伊藤仁斋,因而备受后代儒者指摘㊂但是在经典厘定上,日本无出其右㊂在其著作‘论语徵“中,以 道 ㊁ 圣人 ㊁ 六经 为关键词,构建了对孔子思想的政治解读㊂徂徕的思想核心是关于 道 的见解㊂他把中3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国古代自尧帝到周公施政的社会看作是理想社会,主张复古㊂徂徕批判了宋儒朱子的天道,同时也批判了仁斋的俗道,他认为,孔子讲的 道 就是 先王之道 的政道, 先王 指的是尧㊁舜㊁禹㊁汤㊁文㊁武㊁周公这七个圣人, 先王之道 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所以 先王之道 又叫做 圣人之道 ㊂ 先王之道 也就是安天下的 道 ㊂体现 先王之道 的是 物 ㊂所谓 物 ,指的是礼㊁乐㊁刑㊁政㊂离开礼㊁乐㊁刑㊁政,就无所谓 道 ㊂为了安天下,为政者本人的道德修养是根本,而这种道德修养必须出于安天下的心愿,这就是仁㊂荻生徂徕生活的德川社会,由于政治上采用 幕藩体制 ㊁ 天皇幕府二元制 ㊁ 兵农分离制 ㊁ 参觐交代制 等制度原因,随着社会商品经济大发展,町人阶层以及町人文化的兴起之后,逐渐呈现并引发出各种深重的社会问题㊂而此时作为德川社会主流思想的朱子学却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㊂因此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学术思想逐渐产生分化,各种文化思想随之扑面而来, 古学派 就是其中之一㊂徂徕是 古学派 中 古文辞学派 的创始人,在他的一生中,学术思想历经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转变过程㊂他从青少年时期崇信朱子学,到中年时期质疑朱子学,再到后来继而批判朱子学,最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脉络体系㊂荻生徂徕一生著述颇丰,在众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总体思想模块也比较繁杂㊂但就其最本质的思想脉络而言,主要是强调采用 古文辞学 的方法论,返回中国古典,即 六经 和 论语 ㊂他认为只有 六经 和 论语 才是先王思想之原意,希冀从中探求出 先王之道 ㊁ 圣人之道 的真谛㊂徂徕通过对 先王之道 的独特论述,主张将个人道德与社会政治分离,挣脱开了以往儒学道德本位㊁道德至上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朱子学乃至日本儒学的思维解体,客观上导致了日本儒学的衰落与崩溃㊂同时徂徕的很多思想内容㊁改革措施可能又具有一定的近代意义,但视其本质,徂徕哲学思想的源动力以及终极目标却是维护封建幕府统治,为加强封建统治而服务㊂此外,日本阳明学派创始者中江藤树(1608 1648)对‘论语“诠释的著作‘论语乡党蒙翼传“中,着眼于乡党篇中记述的圣人孔子行为中的 心 与 迹 ,将其区别分析,并将 迹 具备的行为一律规范性,认为行为的内容是应该无差别化的㊂中江藤树要求 学者 不仅在治国平天下,更要在日常行为中实现圣人之 迹 ㊂他进一步将‘论语“中孔子行为的 心 具象化,即将孔子的行为作为最高标准,使‘论语“准则化的同时兼具权威性㊂学者要体会圣心,使圣心为本心㊂因而,对于儒家学者来说,记录圣人心迹的‘论语“,自然处于不得动摇的经典地位㊂虽然与仁斋㊁徂徕的研究观点不尽相同,但也可以理解为是日本阳明学派对‘论语“研究进行树范性的创新㊂无论是伊藤仁斋还是荻生徂徕,都呈现出江户‘论语“研究者敢于挑战唐宋儒学理学的独立性格,此二人所代表的包括江户古学派㊁同时期的阳明学派㊁连同朱子学派一起,三足鼎立,这将江户时期日本‘论语“的研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㊂尤其古学派,更是摆脱了当时中日两国主流研究的桎梏,形成了比其他两派更加鲜明的日本特色流派㊂五㊁明治儒学与‘论语“研究的经世性格㊀㊀江户儒学之后,日本迎来了改革维新的明治时期㊂这一时期及其后的儒学与‘论语“学研究是古新儒家传统思想的碰撞期,同时也是精神文化儒学与经世入俗儒学的过渡期㊂1.明治儒学日本学者渡边和靖认为,明治儒学是日本儒学的最终形态[12]12⁃13㊂儒学体验是明治人精神根底中的共同体验,而之后大正时期,则衰退为 教养 的儒学,这与通过诵读‘论语“等儒家著作的体验㊁师生授受㊁家传世袭等血肉化的儒学体验的性质存在本质的差别,明治时期儒学的精神传统是无法在大正时期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的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时期的‘论语“研究是日本儒学研究的顶峰㊂这一时期,日本‘论语“研究领域出现了以狩野直喜等为首的 实证主义学派 ㊁津田左右吉等为代表的 批判主义学派 和服部宇之吉等为代表的 新儒家学派 ㊂2.经世实学的‘论语“研究黄俊杰指出:德川时代的‘论语“诠释学,富有强烈的经世性格[11]271㊂纵观日本‘论语“传播㊁应用㊁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上古天皇的为政以德㊁圣德太子的改革创新,还是江户时期的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日本书纪》钦明十四年(553)六月条载,与新罗争地夺城的百济向日本请求援兵,钦明天皇从其请,但作为交换条件赴信曰:
“谴内臣(阙名)使于百济……别敕:医博士、易博士、历博士等,宜依番上下。令上件色人,正当相代年月,宜付还使相代。又,卜书、历本、种种药物,可付送。”这种颐指气使的字句犹如看中国古书一般,可内容却是文化落后地区向人索要技术人才,虽说当时百济于日本有点类似藩属的意味(现在的朝鲜是绝不承认啦),但我看后总觉得有点滑稽。
日本中古时代的儒教
主要参考书目:
《日本古代中国史书的传来》日本大谷大学教授竺沙雅章著,蔡毅译
《汉籍东传日本的轨迹与形式》严绍DANG(上汤下玉)著
《中国儒教在日本》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哲学讲座担当教授中岛隆藏著
《百济与日本的历法交流》王勇著
儒家典籍东传日本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载,最早大约是在公元284年左右,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时阿直岐和王仁从百济带来。《古事记》曰,当时“天皇命令百济国说,‘如有贤人,则贡上’”。王仁(《古事记》中称为和迩吉师,王仁是汉名,估计是住在百济的中国移民)从百济带来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不过虽说书上言之凿凿,但那时候《千字文》还没问世,官修史书之不可信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一般推测汉籍大约是公元四世纪后半传到日本的。
不久,百济依约选19位各有专长的人员送往日本,其中就有五经博士王柳贵(看名字至少是寓局百济的南朝人)。到了513年,五经博士段杨尔又从百济来日,儒教的五种主要经典得以传授,关于儒教的知识可能已开始普及。
又过了九十年,603年,圣德太子制订冠位十二阶,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这些名词显然是按先道家再儒家的顺序,把道家至高无上作为“体”的“道”这一称号留给天皇,作为“用”的“德”配给人臣最高位,然后依次以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分配各级臣子。名字只是一种称呼,冠位制度本身,顾名思义是一种用帽子式样(应该有配套的服饰)区别尊卑上下的礼制的秩序。
此后从七世纪后半到八世纪前半的一个世纪中,日本依照中国为榜样进行了全面的改革。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中,以儒法为内核的诸家杂糅政治思想随处散见,并且已经超越了经学领域牵涉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据此可以认为人们对儒教的政治思想已基本有所了解。
701年制订了大宝律令,718年(元正天皇养老二年)进一步制订了《养老律》和《养老令》,这是把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封建新政法典化的著作。其中的“学令”规定,国家设立大学,培养封建官僚群臣,在大学或国学所修课程中,包括“大经”、“中经”、“小经”。“大经”是指《礼记》和《春秋左氏传》;“中经”是指《毛诗》、《周礼》即《仪礼》;“小经”是指《周易》和《尚书》。规定学二经者必须学大经、小经各一种或中经两种,学三经者学大中小经各一种,学五经者必须学大经两种和中小经三种。此外,《论语》和《孝经》则为全员必修。这是效仿中国唐代国子监、太学与四门学的课业而列的章法。八世纪初期,中国儒家思想已经广泛渗透到日本知识分子阶层中。
次年,圣德太子制订了《十七条宪法》作为其施政的基本方针,其中有十三条二十一款文字取自儒家的《周易》、《尚书》、《左传》、《论语》、《诗经》、《孝经》、《韩诗外传》、《礼记》和非儒家的《庄子》、《韩非子》、《史记》、《说苑》、《昭明文选》等。其思想实质兼收并蓄,包括了儒、道、法、佛等诸多理论,比如第一条“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这是儒家;第二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是佛家;第三条“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四时顺行,万气得通。地欲覆天,则致坏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诏必谨,不谨必败。”——是法家;第十条“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则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道家。但总体上还是阳儒阴法为核心的诸家杂糅,实为我国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王朝相继奉行的政治理念。
为人之父者,比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则子不知为子之道,以不事其父。为国之吏者,不竭国吏之职,以治其国,则国不知为国之理,以不肯其吏。所谓上致敬,则下不慢,上好让,则下不乱。上之化下,譬如大风折小枝……
总之,儒家的政治思想,已经不是单纯作为先进国家的文化被吸收,而是化为血肉,溶入现实,灵活运用于诸如批判、弹劾当政者的场合,广泛地浸透了日本社会。
这以后,儒家思想究竟有多少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中呢?举几个例证。1135年崇德天皇为天下饥馑疾疫咨问群臣,博士藤原敦光呈上的《勘申》,系规仿914年三善清行应醍醐天皇之徵奏上的《意见十二条》,先引中国典籍,次叙灾异发生原因,再论解决方法。核心是以“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认为人类的政治措施能左右灾异祥瑞……类似的套话我们在中国书籍见得多了,就不多费笔墨了。又譬如988年弹劾尾张守藤原元命的《尾张国郡司百姓等解》三十一条,指出是由于其苛政导致百姓逃散,国家疲弊,强调为政应依顺人情,推崇教化的力量:
庚辰年十月望日、部将藤林仁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