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及低温工程课程设置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制冷剂、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2. 了解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掌握制冷系统的优化方法。
3. 掌握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制冷原理分析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优化方案,提高系统效率。
2. 能够运用制冷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一个小型制冷系统的设计,并进行性能分析。
3. 能够熟练使用制冷相关软件,如CAD、REFPROP等,进行制冷系统设计与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制冷领域新知识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制冷基础知识,对制冷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冷系统设计,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制冷循环的基本类型,如蒸气压缩循环、吸收式循环等,重点讲解制冷剂在循环中的作用及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一章 制冷原理及制冷循环2.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详细介绍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各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系统设计:讲解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制冷剂选型、设备选型、系统布局等,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制冷系统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制冷系统设计4. 制冷系统性能分析:介绍制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分析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制冷系统效率的途径。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习制冷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原则,理解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作用,绘制简单的制冷循环图。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制冷设备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制冷剂的特性表,选择合适的制冷剂应用于特定制冷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选择环保制冷剂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使学生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成果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 制冷的基本概念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性与选择原则2. 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组件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类型制冷设备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 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 热泵原理及其在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冷链设备中的制冷技术,如冷藏、冷冻等4. 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注意事项5. 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保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概述,制冷剂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主要组件的功能第三周: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第四周: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关注制冷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制冷原理及设备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应用和环保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教学计划
入学教 ∨ 育
毕业鉴 定
创新教 育
军事训 ∨ 练
公益劳 ∨ 动
工程训 练A
制冷原
∨∨
∨
∨
∨
∨∨
∨∨
∨ ∨
∨∨∨
∨∨
办∨ ∨
∨∨∨
∨
∨
∨∨
∨
学∨ ∨ ∨ ∨ ∨∨
∨
∨
∨∨∨
∨∨∨∨
教∨
∨
∨∨ ∨
∨∨
∨
∨∨
∨∨∨
∨
∨∨
∨∨
8
理课程 设计
机械设
∨
计基础
课程设
计A
拆装实 验
综合实 验
空气调 节课程 设计
三 课内学分栏包括课内、实验和上机; 四 课程编码由开课单位制定,编码注意事项: 1.对于不同学期开课的课程要有相应学期的编码,例如高等数学由两个学期开课就要编两个编码 2.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时的课程要用A,B,C区别,如高等数学A 176 高等数学B 128) 3.对于同一学时有不同的实验上机等学时要用1,2,3来区分,如分析化学A1 40 分析化学
办 础专业知识,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运算、分析、测试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训练,掌握独立
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
学 2、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企业策划、运行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教 修业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配置流程图
见附图。
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方向)课程配置流程图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样本)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技术在食品冷藏、空调、数据 中心冷却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制冷技术的性能、效率和环保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 基本原理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制冷技术的 基本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工作过程以及各 部件的作用和性能要求。
系统效率
优化系统设计,提高制冷效率 ,降低能耗。
设计流程与步骤安排
需求分析
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提出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初 步评估。
详细设计
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制冷循环设计、关 键部件选型、控制系统设计等。
设计流程与步骤安排
建模与仿真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验 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仿真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模型细节,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验证方面,可以增加更多对照组实验,以更全面地评估所设计制冷系 统的性能。
07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与建议
心得体会分享
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课程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制冷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制冷技术的核心原理。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学习制冷技术原理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制冷技术的原理和 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新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将关注 最新的制冷技术动态,学习并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参加实验课程、实习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 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工作中。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一、学科简介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于“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研究低温环境的获取理论与方法,工质在低温下的热力学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制冷装置、气体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控制,制冷系统的仿真与优化,以及工业系统中低温余热的回收与利用等。
制冷与低温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汽车,以及食品、药品、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装备的生产等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左右。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级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
博士生在学期间,除了完成论文工作外,还要独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等活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且在国内同行产生一定影响;外语、计算机、实验技能和应用写作水平达到博士毕业生要求。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3年,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4年,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
四、研究方向1 余热回收制冷技术与装备2 热泵技术3 冷冻干燥原理与技术4 制冷系统的仿真与优化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六、学位论文要求1.文献阅读和调研课程学习在第一学期进行并修满学分,同时开始文献阅读、调查研究等工作,确定论文研究方向。
2.论文的选题和开题选题结合科研实际,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按要求及时完成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
(完整版)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0807)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二、培养目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机与环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环境控制、环境模拟、人机工程、航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为保证培养质量,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本学科普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5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如下表所示。
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对研究生业务理论素质、科学及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等培养要求,要取得相关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低温与制冷课程设计
低温与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低温与制冷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标准。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过程。
3. 学生能够了解并解释制冷设备中能量转换和传递的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制冷循环图,并进行基本的故障诊断。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制冷系统组件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评估其能效和环境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制冷技术及环境保护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制冷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制冷技术的学习中,形成节能环保的责任感和对科技进步的尊重态度。
分析: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设计,课程性质属于科学探究与技术应用。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课程目标强调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课程旨在通过具体的制冷知识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同时通过实验和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能够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效的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基本概念:包括温度与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制冷剂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教科书章节:第一章“制冷技术基础”2. 制冷循环原理:讲解制冷循环的四个基本过程(压缩、冷凝、膨胀、蒸发),介绍制冷循环图,分析循环中能量转换和效率。
教科书章节:第二章“制冷循环与设备”3. 制冷设备与组件:介绍常见的制冷设备结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并解释各部件的工作原理。
教科书章节:第二章“制冷循环与设备”4. 制冷系统设计与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习制冷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能效和环境影响评估。
教科书章节:第三章“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5. 实验操作与技能训练:安排制冷系统模型搭建、调试和性能测试的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制冷与低温设备教学设计
制冷与低温设备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制冷与低温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制冷与低温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及运作特点,以适应社会对制冷与低温设备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1.熟悉制冷与低温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及运作特点,了解其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制冷与低温设备的调试和维护技术。
3.培养学生对制冷与低温设备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理论学习•制冷与低温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及运作特点;•制冷剂的种类、选用及应用;•制冷与低温设备的节能技术;•制冷与低温设备的维护保养。
2. 实践教学•制冷与低温设备的手动调试;•制冷与低温设备的电气控制调试;•制冷与低温设备的故障排除;•制冷与低温设备的安装、维护、保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制冷与低温设备的基本知识,分析控制电路并讲解各种安装方法;•实验法:安排实验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操作、感受实验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制冷与低温设备技术;•讨论法:对于涉及到成本、效果、设备的原因及设备的维护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并提高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1.考核形式:笔试和实验操作;2.考核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3.考核标准:考核两个方面的成绩并综合计算,从而确定期末成绩。
五、教学效果分析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制冷与低温设备的掌握程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在考试后可以用分析教学成果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是否得到良好的完成。
制冷低温工程课程设计方案
制冷低温工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制冷低温工程》是一门面向制冷与低温技术领域学习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制冷低温工程的基本原理、设备与系统,并帮助学生建立对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能够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能够分析和设计制冷系统与设备;3. 能够应用制冷与低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4. 能够熟练掌握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基本实验技能;5. 能够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在能源、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制冷设备与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制冷与低温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实验工艺与技术;(5)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相关法规与环保意识。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理论;(2)实验课程教学采用模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制冷与低温工程的操作技能与实验能力;(3)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制冷与低温工程基础概念;(2)热力学与热传导原理;(3)制冷循环过程与原理;(4)低温制冷剂与工质选型;(5)制冷设备与系统设计。
2. 实践课程(1)制冷系统组装与调试实验;(2)低温设备运行与维护实验;(3)制冷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实验;(4)低温制冷剂性能测试与评价实验。
3. 应用课程(1)食品冷链与冷藏技术;(2)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冷技术;(3)超导磁体与低温超导技术;(4)工业与能源领域的低温应用。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核、实验操作等;2. 期中考核: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核:以综合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支持1. 实验设备与教材: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教材,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制冷与低温工程知识;2. 教师团队:建立由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支持;3. 实习基地与行业合作:与相关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需求。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以及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1.理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掌握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了解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判断系统中的问题。
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6.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冷剂的选择原则以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制冷系统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制冷技术。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制冷技术基础》。
2.参考书:制冷技术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制冷设备实物图片等。
4.实验设备:制冷实验装置、制冷剂样品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制冷技术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制冷技术知识的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0807)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二、培养目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机与环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环境控制、环境模拟、人机工程、航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为保证培养质量,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本学科普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5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如下表所示。
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对研究生业务理论素质、科学及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等培养要求,要取得相关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制冷循环的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制冷剂特性,及其对制冷效果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3. 帮助学生理解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能效比、制冷量和功耗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制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循环。
2. 提高学生进行制冷系统故障诊断和性能优化的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手册,获取制冷技术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学会相互尊重、协同工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技术类课程,结合理论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需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理解制冷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1. 制冷技术基础理论:- 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特性- 制冷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 不同类型的制冷系统介绍(如蒸气压缩式、吸收式等)- 制冷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制冷系统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3. 制冷剂与环境:- 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型制冷剂的选择与应用- 制冷剂的替代和回收技术4.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 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制冷系统的能效分析与评价方法- 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技术途径5. 实践教学环节:- 制冷循环的模拟与实验- 制冷系统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 节能减排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技术基础理论第二周: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第三周:制冷剂与环境第四周:制冷系统性能评价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制冷技术》第一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制冷技术》第二章:制冷剂与制冷系统《制冷技术》第三章:制冷系统性能评价与优化《制冷技术》附录: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制冷技术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目录前言 (1)1 设计目的 (2)2 设计任务 (2)3 设计原始资料 (2)4 冷水机组的选择 (3)4.1 负荷计算 (3)4.2 机组的选择 (3)5方案设计 (5)6水力计算 (5)7设备选择 (7)7。
1冷却塔的选择 (7)7。
2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选择 (8)7.3水泵的选择 (8)7。
3.1冷冻水泵选型 (9)7。
3。
2冷却水泵选型 (12)8 小结 (14)参考文献 (16)前言制冷课程设计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全面检验和巩固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巩固;可以综合所学的制冷与空调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1 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设计中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
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确定空调冷冻站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2 设计任务(一)负荷计算(二)机组选择(三)方案设计(四)水力计算1、冷冻水循环系统水力计算2、冷却水循环系统水力计算(五)设备选择1、冷却塔的选择2、分水器及集水器的选择3、水泵的选择(六)机房布置1、设备与管道布置平面图2、机房系统图3 设计原始资料(一)建筑物概况:层高4。
6米, 层数6层,总空调建筑面积:为15990m2.(二)参数条件:空调冷冻水参数:供水7℃,回水12℃;冷却水参数:进水32℃,出水37℃。
(三)空调负荷指标:q=120~180 W/m2.(四)土建资料:机房建筑平面图(见附图),选择其中部分作为制冷机房(以满足用途为原则,不要占用过大面积)。
4 冷水机组的选择4.1 负荷计算空调负荷指标取q=150W/m2,所以空调负荷为:Q=q×A=15990×150=2398.5kW。
制冷及低温工程课程设置:
集美大学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机械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较强的计算机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
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承担教学、科学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产品数字化设计本研究方向面向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产品数字化开发技术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构与产品创新设计/分析理论与方法,测量技术与反求工程,CAD/CAM/CAE,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产品数字化设计,拟实产品开发技术,设计过程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机械CAD/CAM和专家系统,机器人及机电控制,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机械振动噪声分析及智能控制等。
2.先进机电产品/工艺/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本研究方向面向先进机械产品、工艺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复杂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开发,机电液系统及其元器件的研究与开发,先进制造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高效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先进塑性成形理论的研究,模具设计分析理论与开发技术的研究,先进材料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先进复合快速成形技术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等。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前二个学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后四个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课题研究、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
制冷与低温工程实验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与低温工程实验技术课程设计引言制冷与低温工程是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等领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1.熟悉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实验设备;2.学会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3.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和热力学性质。
实验内容实验一:制冷循环实验1.实验目的:理解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实验操作;2.实验装置:制冷循环实验装置、氧化铜塞;3.实验步骤:1.将制冷循环实验装置接通电源,开启制冷机组;2.等待制冷机组运行稳定后,测量压力表和温度表的数值;3.关闭制冷机组,记录压力表和温度表的停止数值;4.去掉氧化铜塞,观察制冷循环中的运动情况;5.清洗和维护实验装置。
实验二:冷却器效果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冷却器的原理和性能,学会测量冷却器的效率;2.实验装置:冷却器实验装置、温度计、加热器;3.实验步骤:1.将冷却器实验装置接通电源,开启加热器;2.等待加热器升温稳定后,测量加热器表面温度;3.关闭加热器,测量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和进口温度;4.计算冷却器的效率和热量传递系数;5.清洗和维护实验装置。
实验三:蒸发冷却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蒸发冷却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测量蒸发冷却的效率;2.实验装置:蒸发冷却实验装置、压力表、温度计、水泵;3.实验步骤:1.将蒸发冷却实验装置接通电源,开启水泵;2.等待蒸发冷却实验装置运行稳定,测量压力表和温度表的数值;3.记录水泵的流量和蒸发器的制冷量;4.关闭实验装置,记录实验数据;5.清洗和维护实验装置。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的操作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制冷循环实验中,制冷压缩机集中了制冷循环中消耗的大部分能量,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制冷循环中热力学性质发生改变的地方; 2. 冷却器实验中,冷却器的效率和热量传递系数与加热器的温度有关,冷却器表面积和冷却介质的流速也会影响冷却器的效率; 3. 蒸发冷却实验中,蒸发器的制冷效果与压力、温度和水的流量有关,蒸发器制冷量与水泵的流量呈正比增长。
【专业介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
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环境温度到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后者涉及低于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
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制冷与低温领域中的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解决制冷和低温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三、专业特色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
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四、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现代数学方法概论,现代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制冷与空调应用新技术,动力工程学术报告,高等热工学,数值传热学。
专业课:制冷换热器传热强化,制冷系统测试与控制,制冷压缩机新技术,环保新工质,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制冷与空调装置仿真,吸收吸附制冷原理及应用,热泵技术,食品冷冻冷藏装置。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五、就业前景制冷及低温工程是一门既成熟又极具活力的、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应用前景与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制冷及低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非常迅猛可以说现代社会已离不开制冷与低温技术。
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介绍
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介绍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制冷与空调设备的维护、安装、维修和操作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制冷与空调技术是现代化工、生活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
所以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广泛适用于化工、制药、轻工、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制冷与空调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事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安装、维护、调试和管理工作等。
专业课程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课程1.大学物理2.大学化学3.高等数学4.工程制图5.电脑操作专业课程1.制冷技术2.空气调节技术3.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与调试4.制冷与空调设备维护与修理5.制冷与空调设备管理与运营实践课程1.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践2.制冷与空调设备维护与修理实践3.制冷与空调设备管理与运营实践就业前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广泛适用于化工、制药、轻工、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也逐渐深入到电子、军工、医疗、交通等领域。
在成为一名制冷与空调技术人员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和证书的颁发。
培训和训练过程中培养的是为客户服务的态度和品质,重视可靠性和质量控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及对创新和进步的追求。
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的培训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
该专业的毕业生广泛适用于多个领域,尤其是制药、轻工、电子、建筑和工程等相对高薪的行业。
如果您对制冷与空调设备与维修专业感兴趣,可以选择进入该专业,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制冷课程设计说明书
制冷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引言制冷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将热量从低温区域转移到高温区域,实现冷却效果。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制冷原理、制冷循环系统及相关设备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制冷技术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 掌握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了解制冷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见的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4. 能够进行制冷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三、课程设计内容1. 制冷原理制冷原理是制冷技术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热力学和热传导等相关知识,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
课程内容包括热力学基础、热传导与传热、物质的相变过程等。
2. 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是制冷设备的核心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制冷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课程内容包括制冷循环系统的分类、制冷剂的选择、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3. 制冷设备制冷设备是实现制冷效果的关键,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课程内容包括制冷机组、冷藏冷冻设备、空调设备等的工作原理、能效评价和技术选型。
4. 制冷系统设计制冷系统设计是将制冷原理、制冷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等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学生需要学习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制冷系统的参数计算和系统优化的技术。
课程内容包括制冷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热负荷计算、制冷剂流量计算、管道和阀门的选型等。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制冷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
2. 评估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试、课程论文和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通过课堂测试来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程论文来展示对制冷系统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验报告来评估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本课程设计建议选用《制冷技术基础》等相关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及低温工程课程设置
2007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进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机械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差不多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差不多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
2. 把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现状和进展趋势,较强的运算机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
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承担教学、科学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及企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3. 把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研究方向
1. 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产品数字化设计
本研究方向面向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产品数字化开发技术的研究。
要紧研究内容包括:机构与产品创新设计/分析理论与方法,测量技术与反求工程,CAD/CAM/CAE,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快速模具,产品数字化设计,拟实产品开发技术,设计过程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机械CAD/CAM和专家系统,机器人及机电操纵,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机械振动噪声分析及智能操纵等。
2. 先进机电产品/工艺/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本研究方向面向先进机械产品、工艺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要紧研究内容包括:复杂机械系统的运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开发,机电液系统及其元器件的研究与开发,先进制造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高效产品设计软件系
统的研究与开发,先进塑性成形理论的研究,模具设计分析理论与开发技术的研究,先进材料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先进复合快速成形技术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等。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样为三年,前二个学期要紧进行课程学习,后四个学期要紧进行学位课题研究、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
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整个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四年。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打算要求的课程学习、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个不因培养条件或专门情形,不能完成培养打算要求者,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时刻的书面报告,经学院审核,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学习时刻3至6个月。
对少数学业优秀、研究工作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打算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位课程学分许多于20学分,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7学分。
具体实施方法按《集美大学研究生教学治理暂行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见附页)
五、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由学院党政负责人、导师组成员和研究生秘书组成考核小组。
考核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进展情形,合格者进入论文时期。
中期考核一年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考核工作按照《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
1. 研究工作与学位论文
从事科研工作并撰写研究论文,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硕士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前景。
硕士生一样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最迟于第四学期的第一个月提交学位论文打算,并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申请表》,向所在教研室或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式三份,一份送交研究生处,一份学院备案,一份个人保留。
研究工作实施期间,研究生要按照开题报告的设计,在导师指导下科学严谨地进行每个内容的实验。
论文研究工作完成后,导师应对研究生撰
写的学位论文认真批阅,认真修改,经导师和指导小组认定合格后,按有关规定申请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一样许多于3万字。
2.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要聘请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高级职称人员评阅论文(至少有1名是校外专家),研究生处按照要求提出双盲送审名单。
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至7人(如果导师参加必须7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组成,委员会成员中至少须有外单位专家2人。
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须由教授或相当职称(教授级高工、研究员)的专家担任。
论文答辩委员会按照答辩的情形,确实是否授予硕士学位做出决议。
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2/3以上(含2/3)同意,方得通过。
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委员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定后,答辩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参见《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暂行)》。
七、培养方式
1. 政治思想工作
由校、院共同负责,学院指定一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研究生秘书或辅导员。
2. 指导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注重研究生自己猎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3. 培养打算的制定
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导师应按照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与导师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打算。
培养打算一式四份,三份分不由研究生处、学院和指导教师存档,一份研究生自留。
4. 课程学习
为使硕士研究生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必须学好学位课程,并按照研究方向需要和研究生基础条件选读几门选修课程。
课程学习方式,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报告和讨论,或导师指导下的自学,阅读指定的书刊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独立猎取知识,独立摸索,独立分析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不管何种方式,研究生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者(学位课程成绩70分以上,选修课程成绩合格以上),方可获得学分。
5. 学术活动
为培养研究生查阅中、外文献,把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提升其论文综述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术气氛,要求研究生从第3学期开始,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按照论文进度至少完成2次文献综述或读书报告。
每在学术活动中作一次专题报告计1学分,其余活动参加一次计0.1学分。
在学期间,至少应作两次专题报告,总计5学分。
6. 科研活动
学位论文答辩前,在CN刊物上至少公布发表1篇论文。
6. 实践活动
本专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
依专业方向必要时可安排一定生产实践。
实践活动从第二学年开始,包括专业课部分的课堂讲授、实验课指导、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任务。
实践教育环节合格记2学分。
已有一年以上大学教学实践或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免修,仍计2学分。
课程设置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代码:0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