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课堂后的一点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点匠心一份精彩——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向来不是公开课的宠儿,原因恐怕在于它没有多少“花头”。它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比较固定,无非是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字词的疏通、层次的梳理,再挑选个精彩小段品赏一番,也就大功告成了,因此很难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正是,求稳易,出彩难。但鸡肋总有人去啃,更何况,不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看,第一课时比鸡肋总还是要有滋味得多。
这滋味首先在于它的基础性,家常课避不了第一课时,没有第一课时的根底,哪里来第二课时的精读品味、侃侃而谈?其次是它的实用性,字词的积累、训练不仅是品读课文的基础,更是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同时对文章条理层次的把握更是自主阅读的必备技能。可见,第一课时之必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教师打磨、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不可偏废。
以前我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更为上心,从教材解读到课堂实践都下过一番功夫。对第一课时却一直没能深入钻研。但当我真正要去上一堂第一课时的观摩课的时候,通过试上细细去琢磨,发现个中学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我们要想让第一课时在稳妥中洋溢出精彩,那就少不了一点匠心,下面就是我教授《灰椋鸟》第一课时的些许心得体会:
一、点面结合——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是重点。安排字词时,分类识字或随课文识字都是不错的选择。《灰椋鸟》一课的字词教学,我选择了分类识字,第一组是一类字组成的词,第二组是含有多音字的词语。在单个字词的教学中最忌讳就字论字、就词论词,要能结合语境才是上乘境界。字词的理解离不开句子,句子的理解离不开文章,因此,结合课文教字词,既使得课堂有整体感,又帮助学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如“栖息”的一词教学——我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给“栖息”找个近义词代入句子中。再请学生对比两个句子,进而体会”栖息”和”休息”意思完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鸟类休息就叫“栖息”。
再如“扑棱棱”一词的教学——先让学生自读句子,思考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然后联系全文,找找课文中像这样ABB式的词
语还有几个呢?(出示:黑乎乎、软绵绵)最后指导朗读:ABB式的词语朗读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结合课文的字词教学是有效的,让每个词语有所归依,通过比一比、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二、详略得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字词教学不仅要点面结合,而且应当详略得宜,最忌讳的就是贪多求全。每个词语如果都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不说,时间的安排不合理,课堂节奏也会显得拖沓。要让学生不产生疲劳,课堂的节奏应当能疾能徐。况且,教学还要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学情。有的词语学生本就明白意思无须多费唇舌,有的词语学生虽然理解但要适度拓展,还有的词语学生理解困难便该重点指导。
无论从哪个层面讲,重点突出、有详有略都是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灰椋鸟》一课,我出示的第一组词语分别为:“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其中理解词语时重点突出“栖息”与“扑棱棱”。“水杉”“深涧”二词,结合图片一带而过。一类字中重点指导“杉”字的书写,引导与“彬”字相区分,书写时唱口诀:左边木字窄又长,右边三撇懂谦让。出示的第二组词语为:“处所”“翘首遥望”“应和”,这一组词重在多音字。读准字音之余,重点辨析“翘”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读qiáo时有三种意思:一、举起,抬起,向上,二、特出,三、(木、纸等)平直的东西由湿变干后不再平直;读qiào时只有一种意思:一头向上仰起。接着出示含有“翘”字的词语,请学生辨析读音,在辨析中强化记忆、积累词语。
总之,字词教学要详略得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善于发现教学的着力点,将之巧妙设计为一个亮点,课堂就会疏密有致、别具韵致。
三、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第一课时的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脉络的梳理。难点的突破,需结合学情设计最优策略,灌输、讲授往往收效甚微。精彩的课堂不在于多么精致、流畅,而在于让学生有所得,能摘到跳一跳够得到的桃子。如果一节课下来行云流水,学生回答问题张嘴就来,这样的课堂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学生是没有多少收获的。
要让学生有收获,提出的问题就得有思考价值、思考难度,这个难度掌控在
一定范围之内。如果学生实在难以解决,就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甚至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跳板”,助其完成思考。这样的“跳板”,或者叫“中间问题”,就是深入浅出的有效手段。譬如,我在引导学生给文章梳理脉络、划分层次的时候,为了让抽象的大问题容易思考,我借助了“词语教学”这个“跳板”,使得学生既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对文章的梳理,又不至于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教学过程如下:
1.妙读词语:掌握了生字新词,老师这儿还有一组四字词语,谁愿意读好它们,好的朗读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让人身临其境。
出示:翘首盼望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浩浩荡荡
呼朋引伴叽叽啾啾(指名读)
2.自主发现:这些词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场面、叫声……)细心的同学还发现了这些词语排列的规律。
出示:翘首盼望排空而至(等待鸟群)
整群整群浩浩荡荡(场面壮观)
呼朋引伴叽叽啾啾(百鸟争鸣)
3.划分层次:如果把它们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那都是在写什么的场面呢?其实文中有一个词就能概括。(群鸟归林)现在请你快速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在描写群鸟归林,想一想,剩下的自然段又在描写什么呢?
这样层层递进,顺学而导,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进益,又使得本来抽象的划分层次变得具体容易操作。再如,为了引出“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我带着学生品读、质疑、辩论,思考徐秀娟眼中的灰椋鸟究竟是好看还是不好看。最后学生虽然说不出“欲扬先抑”这四字,但已经明白它的意义和作用。此时我才揭开谜底,出示这个词,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看来,深入浅出需要教师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夫。将琐碎的教学环节整合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让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难点的突破。这能把抽象问题变具体,又能让学生真真切切有所得。
四、读写结合——读是基础,练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