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普通化学_课件_中国农业大学

合集下载

普通化学第二章

普通化学第二章

3.00×10-3
1.00×10-3
6.00×10-3
2.00×10-3
6.00×10-3
3.00×10-3
6.00×10-3
起始速率
v /moL·L-1·s-1
3.19×10-3 6.36×10-3 9.56×10-3 0.48×10-3 1.92×10-3 4.30×10-3
确定该反应的速率方程,求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及20在19/111/100 73K时的速率常数
00 0
N2O5(g)→2NO2(g)+ 1 O2(g)
2
vkcN2O5
10 1
NO(g)+O3(g)→NO2(g)+O2(g)
vkcNOcO3 1 1 2
2NO(g)+Br2(g)→2NOBr(g)
vkcN 2 OcB2r 2
CHCl3(g)+Cl2(g)→CCl4(g)+HCl(g)
1
速率方程为:
即 1 x 1 2 2 2
x =2
2019/11/10
vkcN 2 OcH2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反应级数
根据 vkcN 2 OcH2
3) 确定k值
n =x +y =2 + 1= 3
将任意一组实验数据如代入速率方程可得k
如用实验编号1代入 vkcN 2 OcH2
2019/11/10
(2) 质量作用定律: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定温度下,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
度方次的乘积成正比
反应:
aA+bB→gG+dD
若此反应是基元反应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笔记 中国农大考研普通化学课件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笔记 中国农大考研普通化学课件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笔记一.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知识点应用归纳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1)简单分子(或离子)(2)配合物: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3)分子晶体(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3、物质的稳定性:(1)无机小分子(2)配合物:4、物质的磁性:(1)无机小分子:MO(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共价双原子分子)(2)配合物5、物质的颜色:(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2)配合物:6、无机物溶解度:(1)离子晶体(2)共价化合物:7、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影响因素(1)溶液酸、碱度(2)物质的聚集状态8、化学反应方向:(1)热力学数据(2)软硬酸碱理论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则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利用多重平衡规则,K是关键12、常见的基本概念:对角线规则;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1)结构(2)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Effective atomic number)必考一、概念:1927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提出,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和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之和。

即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应等于紧跟它后面的惰性原子的序数。

主要用于羰基及其它非经典配合物结构中。

如:[Cr(CO)6]→24e-+12e-=36e-[Fe(CO)5] →26e-+10e-=36e-→Kr(氪) -36e-[Co(NH3)6]3+→24e-+12e-=36e-对于中心原子三偶数电子的,可直接形成羰基配合物,而一般中心原子为奇数电子的羰基配合物多不稳定,(不能满足EAN),所以它们容易氧化,还原或聚和成多核配合物,以符合EAN要求,如V为23e-,在形成V(CO)6的总电子数为35,它不稳定,易被还原成[V(CO)6]-。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6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6

三者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 子运动等方面存在差别。
普通化学 2001-2004
9:58:25
6 溶液和胶体
溶液和胶体
6.1
基本概念 6.1.1 物质的聚集态 6.1.2 相 6.1.3 分散系 6.1.4 溶液的组成标 度 6.2 稀溶液的通性 6.2.1 溶液的蒸汽压 下降 6.2.2 溶液的沸点上 升和凝固点下降
相变 物质从一个相转变到另一个相的过程
普通化学 2001-2004
9:58:25
6 溶液和胶体
6.1 基本概念
分散系
分散系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
统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或分散相) 包含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或分散介质) 分散系的分类 按聚集态 分散剂 | 气 | 固 | 液 | 分散质 | 气 固 液 | 气 固 液 | 气 固 液 |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 粗分散系(直径>100nm)—悬(乳)浊液 多相系统 胶体分散系(1~100nm) 单相系统 分子(或离子)分散系(<1nm)。
普通化学 2001-2004
9:58:25
6 溶液和胶体
6.2 稀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
沸点上升 Tb(溶液沸点) > Tb°(纯溶剂沸点) 沸点上升 ΔTb = Tb - Tb° ΔTb = KbbB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Kb(比例常数)——(摩尔)沸点上升常数,与
溶质的本性无关,而只随溶剂的不同而不同 凝固点下降 Tf(溶液凝固点) < Tf°(纯溶剂凝固点) 凝固点下降 ΔTf = Tf° - Tf ΔTf = Kf bB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Kf(比例常数)——(摩尔)凝固点下降常数, 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而只随溶剂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5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5

杂化轨道理论
5.3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
1931年鲍林为了更好地解释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 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并且很 好地解释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其稳定性。
鲍林从电子运动具有波动性的这一特征出发,认为不 同形状的波可以相互叠加,而得到新的波形(新的波 函数形式)。
杂化:在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同一 原子的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相互混合 组成一组新轨道。这种轨道的重新组合过程称为杂化, 所形成的一组新轨道(能量相同、简并)为杂化轨道。
排斥态
d
5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5.2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VB法)要点
❖典型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于相邻两原子之间通过自 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相互配对(共用),原子轨道
相互重叠,核间几率密度增大,而使系统能量降
低,趋于稳定的结果—共价键的本质;
❖只有波函数符号(波相)相同的轨道之间,才能发 生有效重叠;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结构, 又经鲍林发展形成了现代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 继续发展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1932年密立根和洪特通过将分子整体考虑,提出了 完全不同于价键理论的分子轨道理论。
价键理论简单明了;分子轨道理论可定量计算。
普通化学 2001-2004
5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 同族中从上至下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Li+<Na+<K+<Rb+<Cs+; F-<Cl-<Br-<I-
➢ 同周期中,从左至右阳离子电荷增加离子半径减小,阴离子 电荷减少离子半径减小。Na+>Mg2+>Al3+;N3->O2->F-

普通化学课件

普通化学课件

酸 性 增 强
解释:自下而上 半径减小(电荷相同 吸引O - 电荷相同), 解释 自下而上, Rx+半径减小 电荷相同 ,吸引 2- 自下而上 排斥H 能力增强,发生酸式解离。 排斥 +能力增强,发生酸式解离。
21
6.4.2 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 3)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高价态的酸性强于低价态,碱性较弱。 高价态的酸性强于低价态,碱性较弱。
R—O—H
碱式 酸式 的正电荷多,半径较小, 吸引O - 若Rx+的正电荷多,半径较小,则Rx+吸引 2- 的能力大,发生酸式解离,呈酸性。 排斥 H+的能力大,发生酸式解离,呈酸性。
19
6.4.2 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 同一周期:对于最高氧化值的氧化物及其水合 从左到右,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物,从左到右,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第六章 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
第六章 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
6.1 单质的物理性质(自学) 单质的物理性质(自学) 6.2 单质的化学性质(自学) 单质的化学性质(自学) 6.3 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6.4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6.5 配位化合物 6.6 无机材料 (自学) 自学)
2
6.3 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Rx+ Na+ Mg2+ 0.072 Al3+ 0.0535 Si4+ 0.040 P5+ 0.038 S6+ 0.029 Cl7+ 0.027
r+/nm 0.102 解释

化学反应速率 中国农大考研普通化学课件

化学反应速率 中国农大考研普通化学课件
T:绝对温度。 E a:活化能,碰撞分子间发生反应所
需要的最低能量。
3.碰撞必须沿一定方向进行。
P:方位因子. P越大,碰撞的方位越有利。
v = Z ·f ·P
= Zo ·f ·P ·c(A) c(B) k = PZo e-Ec/RT 有效碰撞:具有足够能量,
且具有正确方向的碰撞。
二.过渡态理论
2NO+O2=2NO2 NO2+SO2=SO3+NO
Ea1 Ea2 Ea>Ea1 Ea>Ea2
E Ea
非催化历程
2SO2+O2=2SO3
Ea
催化历程
Ea1
Ea2
2NO+O2=2NO2 Ea1
2NO2+2SO2=2SO3+NO Ea2
反应进程
3. 催化作用的特点 改变Ea。 只能改变那些在理论上能够进行的反应的速率。 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始态与终态。
mol -1 ·l ·s-1 mol -2 ·l2 ·s-1
二.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著名的阿仑尼斯经验公式:
Ea
k Ae RT
Ea:活化能
k 是速率常数 A:常数
R:摩尔气体常数 T:热力学温度
只与反应的本质有关, 与浓度、温度无关。
T 大,k→大,反应速率加快。 T小,k→小,反应速率减慢。
v=–
1 a
. dc(A) dt
=

1 b
. dc(B) dt
=
1 c
. dc(C) = dt
1 . dc(D) d dt
对于反应:2x+3y=4z,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dc(x) 3dc( y)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
2 化学平衡
第二章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 化学平衡原理及其计算 化学平衡的移动—— · 查德 理原理
普通化学 2001-2004
9:31:21
2 化学平衡
2 化学平衡
2.1 标准平衡常数
❖2.1.1 化学平衡状态
❖2.1.2 标准平衡常数
❖2.1.3 反应商判据
2.2 多重平衡系统
普通化学 2001-2004
v正 v逆
v正= v逆
9:31:21
2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
2.1 标准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特征
❖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 ❖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反应所能进行到的
最大限度; ❖是一种动态平衡; ❖平衡组成与达到平衡的途径无关.
普通化学 2001-2004
9:31:21
2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
2.1 标准平衡常数
例:水煤气反应:CO2 + H2 == CO +H2O; T=1473K
M起始
M平衡
cCO2 cH2 cCO cH2O CO2 H2 CO H2O 1、 0.01 0.01 0 0 0.004 0.004 0.006 0.006
2、 0.01 0.02 0 0 0.0022 0.0122 0.078 0.078
解:设O2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x .
2NO(g) + O2(g)
起始的量 mol·L-1 0.04
x
=
2NO2(g)
0
平衡时的量mol·L-1
0.04(1-0.4)
x(1-
1 2
×0.4×0.04)
0.4×0.04
K (cN(c /O c N 2 )O /2c c O )22 /c(0.0(0 4 .0 4 . 6)0 2 ,0 x)0 4 .08

普通化学 PPT课件-绪论第一章

普通化学 PPT课件-绪论第一章

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简而言之,化学是研究
物质变化的科学 .
化学最初被划分为两个分支学科: 无机化学和有
机化学;
后来又被分为四个分支学科: 以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对象的有机化学; 以研究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为对象的无机化学; 以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鉴定方法及其原理为内
容的分析化学;
bB P P X B P 55.5 P* 令K b 55.5 bB * * 则P P X B P K b bB 55.5
* *
Raoult(拉乌尔) 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 压下降值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
P K b bB
五大危机
四大理论 21世纪 科技热点 环境中的五 大全球性问 题 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 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
和演化
可控热核反应,信息高速公路,生命科 学方面的人类基因,生物技术征服癌症、 心脑血管疾病和爱滋病,纳米材料与技 术,智能材料及环境问题等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水质污 染、森林减少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1. 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pV = nRT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2.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pV nRT
m pV RT M
m n M
mRT M pV
3.气体密度的计算
mRT M pV
=m/V
RT M p
pM = RT
1.1.2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
稀溶液 的通性
1. 蒸气压下降
纯水
糖水
蒸气压 下降
在同一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

原子结构 中国农大考研普通化学课件

原子结构 中国农大考研普通化学课件
3)洪特规则 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分布时,总是尽 可能以自旋相同的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
2 . 核外电子的排布 依据:按能级递增的顺序将电子依次
(1s, 2s 2p, 3s 3p, 4s 3d 4p,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填入各轨道, 再将各轨道按主量子数递增的顺序调整;
副族:最后一个电子填入 (n-1)d或 (n - 2)f 亚层上的为 副族元素。 共8个主族,表示为 IB —— VIIIB。 仅包含长周期元素的纵行
结论: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 族序数
副族元素:IB, IIB:最外层电子数 = 族序数
IIIB—VIIB:最外层+(n-1)d电子数 = 族序数 VIIIB:ns + (n - 1)d = 8,9,10
二. 波粒二象性
1. 微粒的波动性
1924 , 法国, L.de.Broglie提出:实物微粒 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
h P
=
h mv
电子射线 发生器
电子的波:
电子的波动性是电子无数次行为的统计结果. 对大量电子来说,它是大量电子行为的统计结果; 对一个电子来说,它是一个电子大量行为的
统计结果.
E1s < E2s = E2p < E3s = E3p = E3d < •••
2.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A. l 相同: n 愈大,能级愈高; E1s < E2s < E3s < ••• E2p < E3p< E4p < •••
B. n 相同: l 愈大,能级愈高; E n s < E n p < E n d < E n f < •••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10解剖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10解剖

❖10.3.1 配位平衡和稳 定常数
❖10.3.2 配位平衡的移 动
❖10.2.1 基本要点
❖10.2.2 杂化轨道和配 离子空间构型
❖10.2.3 外轨型配合物 和内轨型配合物
普通化学 2001-2004
10:14:29
10 配位化合物
前言
一个元素的微粒(原子或离子)与同该微粒相结合的
配位体,常由于形成配位化合物后,而改变了它们
内界之间的结合为配位键,结合牢固,不易电离。 内外界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普通化学 2001-2004
10:14:29
10 配位化合物
配合物的组成
10.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中心离子(原子)
❖占据配离子中心位置的简单阳离子或中性原子,又 叫形成体。
❖中心离子要存在接受外来孤电子对的空轨道,多为 过渡金属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离子,也可以是金 属原子或高氧化数的非金属元素。
OHH2O
O
H2[PtCl6]
六氯合铂 (IV) 酸
Pt (IV) 6 -2 Cl- Cl
普通化学 2001-2004
10:14:29
10 配位化合物
螯合物
10.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多基配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
物称为螯合物,又叫内配合物。
❖螯 合 物 一 般 形 成 五 元 环 或
❖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位体称为单基(齿)配位
体;CN-、NH3、CO、H2O。
❖含一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位体称为多基(齿)配位
体。H2NCH2CH2NH2(乙二胺)
乙二胺四乙酸 HOOCCH2
CH2COOH
NCH2CH2N
HOOCCH2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4

中国农业大学赵士铎版普通化学课件4

主量子数等重要的原子结构概念。
量子力学理论建立在微观粒子的量子性和运动规律的统
计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上的。
普通化学 2001-2004
8:31:42
4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4.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性
既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性——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干涉、衍射, 0= h v; 粒子性:光电效应, 0= m c2。 h h 光子具有的动量 p mc c c p:光子的动量(代表光的粒子性); λ:光子的波长(代表光的波动性)。
4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本章从微观角度讨论化学变化的本质。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s、p、d轨
道波函数及电子云的空间分布情况。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 周期表的关系(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了解元素按s、p、d、ds、f分区的依据及各区元 素的共性。
为量子数。n、l、m 均有确定的值时,波函数才能表 示电子运动的某一确定状态。
普通化学 2001-2004
8:31:42
4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4.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波函数及量子数
波函数ψ是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状
态的数学表达式,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只有当山的 量子数n,l,m均有确定值时,波函数ψn,l,m(r,θ,φ)才能 表示核外电子运动的某一稳定状态。
2001-2004
8:31:42
4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4.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量子化和原子的玻尔模型
根据玻尔假设,可推导得到氢原子的各级轨道半径和能
量。(代入量子化条件)
半径的推导是:离心力 = 库仑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K
( 3 ) 渗透压法 1g/12000g 0.1L 2 . 03 kPa
cRT
mol
1
8.314kPa
mol
1
K
1
L 293 K
1
The Best
注意
• 稀溶液依数性的定量关系只适应于非电解质稀
溶液(难挥发),而对于浓溶液或电解质溶液,
定量关系不再成立,但性质依然存在。
拉乌尔(F M Raoult)
拉乌尔(Raoult,1830-1901)
2012-7-30
47
1.5.1 离子氛模型(model of ionic atmosphere )
1.5.2 活度(activity )
B BcB / c
B为B的活度

B 为活度系数(activity coefficient),与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 作用有关 cB为物质B的浓度 国标规定 b为标准浓度(1.0mol kg-1)-通常用c= 1.0molL-1
; kPa
R: 8.314 kPaL mol-1 K-1
cB:
mol L -1
(1)渗透方向:

溶剂 稀溶液 (2)等渗溶液: 渗透能力相同的溶液 1 = 2

溶液 浓溶液
c1= c2
(3)反渗透作用 在浓溶液一方施加较其渗透压还大的外
压,强迫溶剂分子由渗透压大的溶液进
入渗透压小的溶液。
1.2.1 分散系定义 分散系——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其它 一种物质中构成的系统。
分散系由分散剂和分散质构成。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其它物质。
1.2.2 分散系的分类(classify)
(按分散质颗粒大小)
溶液 ( 粒 子 直 径 < 1nm ) 胶体 粒 子 直 径 1~ 100nm 高分子溶液 稳定 单相 稳定 单相 溶胶 不稳定 稳定 多相 多相 粗分散系 粒 子 直 径 > 100nm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equation of state of ideal gas) pV=n RT
p—气体压力 V—气体体积 n—物质的量 T—热力学温度 SI单位 kPa SI单位 L SI单位 mol SI单位 K
R—气体摩尔常数 8.314 kPaLK-1 mol-1
1.1.2、应用(application)
能通过半透膜
不能通过半透膜 能通过滤纸
不能通过紧密滤纸
1.3 溶液的组成标度(solution scale)
1.3.1 B的质量分数(mass fraction of B )
wB mB m 溶液
wB为B的质量分数,SI单位为1
mB为B的质量, Sl单位为kg
m 为溶液的质量, Sl单位为kg
1.3.2 B的物质的量浓度
1 气体和溶液
Gas and Solution
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 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掌握溶液组成的标度
掌握稀溶液的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电解质溶液活度和离子强度的概念。
作业: 1.1, 1.3, 1.4 , 1.6, 1.8
中国农业大学【天地农大BBS】
1.1 气体(Gas)
溶液的性质溶质的本质决定
蒸气压、凝固点、沸点、渗透压… 溶质的数量
1.4.1 溶液的蒸气压(vapor-pressure)
(1) 饱和蒸气压(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
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达成平衡的蒸汽所产生的压力 称为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 po
如:定性估计下列溶液
0.1mol/kg 蔗糖溶液 0.1mol/kg NaCl 0.1mol/kg BaCl2
蒸气压、沸点、凝固点
1.5 电解质溶液(Electrolyte Solution)
非电解质(不电离) 强电解质 物 质 (完全电离)
电解质(电离)
实 验 发 现
弱电解质 (部分电离)
实际离子浓度 小于理论值 ?
2 -1
K ( 273 . 15 25 ) K
-1
1 . 55 10
mol
1.1.4 实际气体(real gas )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p
an V
2 2
)( V nb ) nRT
a,b为校正常数,可查表。对于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 数值。
1.2 分散系(disperse system )
mol
0 . 208 mol kg
-1
0 . 100 kg
1. 实验时使用bB 还是 cB更为方便?
2. 当实验过程中温度有较明显的
变化时,使用 bB 还是 cB实验
误差更小些?
1.4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Colligative properties of dilute nonelectroiyte solution)
Tf=Kf bB
Kf: K kg mol-1。 Tf : K。

1、从溶液中析出的固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是何物? 2、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是否具有一定的值? 3、利用上面二性质可用来检验物质的纯度, 简述原理?
1.4.4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a 开始
b 水分子向糖溶 液渗透
b.在进行实际测量时(如速度,酸度等),通
常加入离子强度调节剂,来保持溶液中离 子强度稳定。??
道尔顿(J.Dalton)-近代化学之父
(1766-1844)
1766.9.6 -出生在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 贫困的乡村。小学毕业后没有再上学。 从事过的工作:中学的教师 、中学的校 长、私人教师 (提出分压定律) 1803.10.21 报告原子论的主要点; 1804-发现了倍比定律 1807-《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的正式出 版标志着原子论的正式问世—重大贡献 1844.7.26-去世
1
.K
1
293 K
m 985g
1.1.3 气体分压定律(law of partial pressure )
分压 (1801-J.Dalton) 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气体所产生的压力为 该组分气体的分压力。 分压力等于该组分气体在相同的温度下,单 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溶剂的蒸气压与溶剂摩尔分数的乘积。
P=PA° xA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
蒸气压下降值P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P= PA°xB
1.4.2 溶液的沸点(boiling-point, bp)
(1) 液体的沸点 当液体的蒸气压力等于外压时,液体沸腾,此时 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沸点.
特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压
1.5.3 离子强度(ionic strength )
1
I
{c Z 2
i
2 i
}
lg
B

0 . 509 Z 1 Z 2 1 I
I
离子浓度越大,电荷越高,离子强度越 大,活度系数越小。
通常地:
a.当电解质溶液浓度很稀(或弱电解质溶液)
时,忽略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用浓度代替
活度进行计算。
当外压为101.3kPa时液体沸点为正常沸 点(normal boiling point )。
沸点高低与那些因素有关?
A 物质本性,一定的外压下,易挥发的 液体沸点低。 B 同一物质沸点与外压有关,外压越大, 沸点越高。 C 外压一定时,纯净物质具有固定的沸 点。(应用?)
(2)溶液的沸点升高 溶液的沸点升高值与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
同一温度下,易挥发的液体蒸气压大。 那些液体物质易挥发?
B 温度:
同一液体,温度越高,蒸气压越大(?)。
(4)溶液的蒸气压降低 实验
经过一段 时间 水 糖


溶液的蒸气压 比纯溶剂的低
(1)怎样利用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解释实验现象?
(2)为什么溶液的蒸气压会降低呢?
水及水溶液的蒸气压曲线
(5)拉乌尔规律(F M Raoult)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
nB m
A
Sl单位为
bB为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molkg-1; nB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 mol;
mA为溶剂A的质量
kg
例题:将2.67g萘 (C10H8)溶于100g苯中,
计算该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M(萘)=128.2g mol-1
nB m
A
bB

m / M m
A 1
2 . 67 g/128g
例1:淡蓝色氧气钢瓶的体积一般为50L,在室 温为20℃下,钢瓶内的压力降至1.5106Pa时, 试估计氧气钢瓶中所剩氧气的质量。 M(O2)=32g.mol-1
解:设所剩的氧气质量为m pV=nRT
1 . 5 10 k Pa 50 L
3
m 32 g.mol
1
8 . 314 k Pa.L.mol
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V =0.4000L。计算氢 气物质的量n(H2)。已知25℃时水的饱和 蒸气压p(H2O)= 3.17kPa。
解:p(H2) = p(总) - p(H2O)
= 99.43kPa - 3.17kPa = 96.26kPa
n(H 2 ) p ( H 2 )' V RT 9 6.26kPa 0 . 4 L 8 . 315 kPa L mol
1.4.5 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application)
例:将2.67g萘 (C10H8)溶于100g苯中,测 得该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531K(纯苯的 沸点为80.2℃),求苯的摩尔质量。(苯 的Kb=2.55K kg mol-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