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尚贤思想的现实矛盾-2019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墨子法律思想中的矛与盾

墨子法律思想中的矛与盾

墨子法律思想中的矛与盾法学11-1班黄小珊110714116 摘要:墨子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十大思想中透露着不少的法律色彩。

他的思想中固然有值得首肯的地方,但是亦有着不少的矛与盾,而这些矛盾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相互冲突。

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够烜赫一时却又很快没落的原因。

关键词:墨子,法律思想,矛盾,天志,兼爱,尚同,尚贤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创始和宣扬的思想可以归纳为十项,即“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非攻”、“兼爱”。

他以“天志”为“法仪”,借助天的力量来塑造和设计社会的法则;他的“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是朴素平等观的表达,隐含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私有财产予以保护的意识;他的“尚贤”论反映了小生产者参与政治,分享国家权力的愿望;他的“尚同”说既是对法律起源的一种认识,更是其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1但是在这些看似民主的思想背后,实质有着很多的矛盾。

这些矛盾一直存在于墨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也许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略微地了解到为什么在当时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之下,墨家思想可以烜赫一时,但是却又很快地没落的原因。

一、“立天志以为法仪”在墨子思想的整个体系,最能体现出民主这一特点的便是他“立天志以为法仪”的思想,这也是他与其他诸子思想的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不仅把天放在了他的思想体系中,更是把天作为一种信仰,以至于梁启超认为“墨子非哲学家,非政治家,而宗教家也。

”2梁启超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墨家的天,与儒家的天有着的截然的区别。

墨家的天纯为一“人格神”,有意识、有感觉、有情操、有行为、故名之曰“天志”。

墨子以此来解释他心中的“天”——“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何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论墨家思想“兼爱”和“节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精选文档】

论墨家思想“兼爱”和“节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精选文档】

论墨家思想“兼爱”和“节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五千多年历史长河滚滚,神州孕育出灿烂繁荣的华夏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则是璀璨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政治思想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涵的文化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无疑该特别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四家中,墨家又尤其不可忽略。

与战国时期其他诸家相比较,墨子的思想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墨子的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而发的,这反映墨子的思想学说实际上以实用为原则。

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以兼爱为出点发,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

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墨子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

一、“兼爱”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当做是解决一切社会根本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

“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

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

”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

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兼爱”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正确认识自身,恰当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当代核心价值。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他们由原来的陌生、独立逐渐形成一个或由共同爱好,或由相同属性而建立的交际圈,这就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俨然可以由“兼爱”构成。

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奔走助人的“义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兼爱”是一种追求大爱的理想,物欲横流的价值社会里,现代人常常迷失自我,生活往往充斥着冲突、纠纷、矛盾,但是,“兼爱”思想有益于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对于爱的渴求,因为“人性善”。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伸出的友爱之手,到王家岭矿难全社会的关注,玉树地震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人们,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大爱。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要改变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他提出了“尚贤”的主张,希望国君能任人唯贤。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人才的选拔应重视品行、辩才和技艺,选拔人才应不辟远近,不辟亲疏,不辟贵贱,量才而任用,量能而授官。

墨子人才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墨子,名翟,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地不详。

墨子曾今学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但他感到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周礼繁琐,并且不易实行,所以他弃儒家而创立了新的学派——墨家。

他舍弃周礼而崇尚夏政,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一生艰苦朴素,同情和帮助下层人民。

以他为首的墨家学派先后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墨子》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道德等思想。

墨家学派的影响力非常大,并且还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墨家巨子与秦孝公的对话成为千古美谈,并且战国时曾有过“非儒即墨”的说法,可见墨家是当时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墨子》开书第一篇就是《亲士》,即墨子的“尚贤”的主张。

足见墨子对尚贤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

也表现出墨子宏通与长远的战略眼光。

那什么是尚贤呢?尚贤就是反对贵族世袭制度,选贤举能,任人唯贤,反映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世界,是人才的世界。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与墨子的“尚贤”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墨家思想的概述《墨子》一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包括政治、军事、科学、伦理道德等各方面。

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墨子渴望社会和谐的主张和看法,对人才能得到重用的渴望。

尚贤与尚同

尚贤与尚同

尚贤与尚同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对于尚贤,一般学者的观点没有什么分歧,是说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代表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平民的愿望。

但在尚同这点上不同学者则有不同观点,成为人们对墨子思想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尚同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秩序的,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而就在这点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墨子专政思想的体现,有的则认为这正体现了其保护平民利益的特点。

对于尚贤与尚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产生了分歧。

那些认为“尚同”会导致专政极权的学者对尚同、尚贤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墨子的尚贤和尚同之间存在着矛盾。

认为在一个尚同的社会中,除了最高政长外没有自由可言,所有人行动的标准都由一人制定。

个人意见在社会中无法发挥作用,个人只能是庞大严密的专政组织中被随意指使的工具,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上级。

对统治者的错误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进谏,“上有过则规谏之”;一是靠超人的力量来约束他, “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

但进谏不必采纳,天谴也不必暴君独受,往往是天下万民同受其祸。

尚同可能不仅无助于天下之治,反倒会使国家变成最高统治者的独裁机器。

尚同最终导致的结果与墨子所预想的相违背。

虽然尚同与尚贤的目的都在于绝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尚贤”会流于贤人政治, “尚同”必然导致专政。

还有一类观点认为“尚贤”与“尚同”两者有一个是根本,另一个是由此延展派生出来的。

认为“尚贤”为根本的人对墨子学说持一种同情立场,欣赏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等激进的、富有平等气息的政治宣言,更愿意肯定墨子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吻合处,对墨子尚同论的专制倾向心存疑虑,所以总想把尚同纳入尚贤论中,以便淡化尚同的极权色彩。

另一种说法恰相反,认为尚同才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根本,尚贤则是尚同的派生物。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第一篇: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

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

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

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

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

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

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

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中的社会政治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墨子》中的社会政治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墨子》中的社会政治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简介《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问题探讨较为全面的文献之一。

本文将探讨《墨子》中的社会政治理念,并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分析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1. 墨子关于尊崇兼爱和反对战争的主张在《墨子》中,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重要观点。

他主张人们应该广泛地去尊重、关心彼此,摒弃贫富势力差异,消除种族和地域冲突。

同时,墨子反对战争,并倡导通过互相合作与商议来解决纷争。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与人类共同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尊重、平等和和谐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

同时,国际合作、外交对话也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途径。

2. 墨子关于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墨子强调了人们之间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公正、诚实、勤劳和克己奉公等美德是社会秩序稳定和个体成长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这些观点对于建设健康道德风尚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各个行业对职业道德的标准制定以及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需要遵循这样的信念。

3. 墨子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论述墨子提倡工匠精神,鼓励技术创新,并将其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他认为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墨子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如今仍然具有一定启发性。

结论《墨子》所传递的社会政治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有许多联系。

墨子关于尊崇兼爱、反对战争的主张和现代人类共同价值观相契合;他关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依然对于建设健康道德风尚有所启示;墨子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论述也与当今社会形态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通过研究《墨子》中的这些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借鉴古籍智慧来指导当下社会进步的路径。

试析墨子尚贤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析墨子尚贤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析墨子尚贤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 尚贤思想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墨子·尚贤》为基础,就贤的标准、尚贤的必要性以及尚贤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探析了墨子尚贤思想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 尚贤; 尚贤三端; 置贤三本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是我国古代主张贤人政治的突出代表。

尚贤思想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于《墨子·尚贤》篇,散见于墨子的其它著述中。

下面就什么是贤?为什么要尚贤?以及怎样尚贤三方面对墨子的尚贤思想展开分析。

一、贤之标准:德才兼备“尚,与上同”, [1]意为尊重、注重。

故尚贤意为崇尚贤能。

并做到贤在其位。

若要“尚贤”,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贤”?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尚”?墨子所谓的“贤”,实际上是指“贤良之士”或“贤能之士”。

[2]墨子在《尚贤上》篇明确指出:贤者必须符合三个标准,即“尚贤三端”。

一是要“厚乎德行”,二是要“辩乎言谈”,三是要“博乎道术”。

在墨子看来“厚乎德行”之人必须是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的“仁人”、“兼士”。

由此可见,墨子实际上是把德行作为“贤”的首要标准。

墨子在《尚贤下》中说到:“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这里的“为贤之道”,实际上是“德”的具体化。

“辩乎言谈”是贤者的第二个条件。

为什么重谈辩呢?《非命下》解释说:“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墨子把谈辩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

贤良之士要想被诸侯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具备高超的言谈技巧和灵活的交际能力,来推行自己的治世方略。

[3]所以说,墨子重视贤人“辩乎言谈”的能力,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墨子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思想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

墨子为了实现其“兼爱〞、“非攻〞的理想身先力行,创立墨子者集团,传播墨子理论,帮助弱者,济贫扶弱,表达其高尚的情操。

墨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大都表达了墨子的观点,如:杀人者偿命;耕者有其田;反对贪官污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等等。

墨子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表达了“以民为本的富民思想〞和反侵略、反战争的思想。

关键词:墨子、以民为本、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民富国治墨子名翟,战国初期创立墨子学派,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传于世。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是其思想主流,“兼爱、非攻〞思想表达了“以民为本〞思想观念,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

一、墨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墨子从事学术政治活动是在战国初期,正是列国争战,大国兼并的社会动乱时期。

大国对小国兼并和吞食,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大国之间的争霸,使战争连绵、灾祸不断。

连年的战争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害,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凡有师旅兴起“春那么废民耕稼树艺,秋那么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那么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①。

而且战车牛马兵器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参加作战的师旅“与其居处之不安,饮食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②。

因战争而带来的天灾人祸使人民不胜其苦。

由于战争的消耗,加之统治者残酷地剥削人民,增加苛捐杂税,使得“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③。

由于战争,各国君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④统治者的盘剥,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当时社会状况正如墨子所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⑤。

墨子是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利益的思想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这与他生活经历分不开。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的“尚贤”思想墨子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

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先秦诸子中,较早提出“举贤才”明确主张的是孔子,不过,对尚贤思想最为重视的是墨子,墨子的“尚贤”思想精华主要体现于其《尚贤》三篇。

尊贤乃政事之本墨子认为,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贤良之士)的多寡,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或灭亡。

尊重贤才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且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他认为贤能之士乃“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大凡贵且智的人管理愚且贱的人,就能管理好,而用愚且贱的人管理贵且智的人,就会出乱子。

他还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到一个国家主持政局,却不能保留人才,那就要亡国了;发现人才却不急于任用,贤良之士就会对君主产生怠惰情绪;没有人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人才就不能谋划国家大事。

由此可见,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贤才对于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除了基本的制度建设,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掘和寻找真正的贤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光热。

墨子心目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从天子到乡里之长,选立标准皆为“贤可”者。

有德者方可称贤贤者,贤良,贤能,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叫贤呢?儒墨两家眼中的“贤”并不完全相同。

《论语·子路》曾记载孔子反对樊迟请学稼,相比之下,墨家的“巨子”大多是底层手工业者,重视专业技能。

墨子在《尚贤·上》中界定贤人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他把儒家的贤人范围“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扩大到“贱人”阶级,即农夫、手工业者甚至屠夫,强调只要有才能就是贤人,这比儒家更彻底。

许慎《说文》中讲“贤,多才也”,贤的本义正为善良、劳累、多财。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介绍了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使能”、“节用、节葬、非乐”等和谐思想,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不和谐现状,探讨了墨子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指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和睦;“尚贤使能”思想,能够强化社会的人才意识;“节用、节葬、非乐”思想是倡导一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

标签:墨子;和谐思想;当代价值;和谐社会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使能、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维护社会和谐。

墨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兼爱思想,坚持爱无差等,追求社会大同;非攻思想,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天下和平与社会和谐,这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符合的;尚贤使能,主张贤者治国;节用、节葬、非乐思想,主张摈弃陋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墨子的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社会大众的理想和追求,它与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其本质上是相互吻合的。

一、墨子的和谐思想1、“兼爱非攻”思想墨子认为,和谐是人与家庭、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最高境界。

实现此目标,必须倡导兼爱。

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

”一切天下的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观念,只有“兼爱”的思想才能克服社会弊病,构建社会和谐。

墨子提倡“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爱人若爱其身”,墨子指出了爱人如己,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在爱人与爱己的次序上,墨子提出“己先爱人”的主张,认为“必吾先从事于爱人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故此,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们抛掉血缘和差别的观念,打破人伦上的亲疏不平等,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兼爱”的根本意义在于平等之爱,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相爱、相利,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墨子反对战争,尤其反对不义的攻伐之战。

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区分为“诛”和“攻”,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总结评述墨家思想

总结评述墨家思想

总结评述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提出了和谐、兼爱、非攻、节俭等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约公元前470-约公元前390)创立。

墨子出生在宋国,是一位聪明才智、善于思考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活动家。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

他反对诸侯之间的战争和争斗,主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实现和平共处。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从兼容并包、无私奉献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人的利益,努力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墨子提出的兼爱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还反对攻击和战争。

他主张“非攻”原则,认为战争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破坏和伤亡。

他主张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理念,通过说服和劝导,成功地阻止了几场战争的爆发。

墨子还强调节俭与廉洁,他认为人们应该过节俭的生活,以避免浪费和贪婪。

墨子反对奢侈和享乐主义,主张勤俭持家,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兼爱理念成为后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风气的形成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的非攻原则也被后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借鉴,成为和平外交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参考。

墨子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和争议。

他的兼爱观念在实践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无法解决各种纷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也偏离了现实的社会和政治现实,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

总之,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强调和谐、兼爱、非攻、节俭等理念。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儒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思维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尽管墨家思想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它的核心理念依然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墨子也因其对社会和人民的奉献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人物。

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摘要】“尚贤”是墨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理解和把握墨子的“尚贤”思想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墨子;尚贤;人才;和谐社会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

他出身卑贱,尝遍民间疾苦,因此成为社会下层民众的代言人。

其“义高于君”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独树一帜。

尽管他的主张与真正的道德教化和德性培养相去甚远,但其“尚贤”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把墨学与儒学并立称为“世之显学”。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墨子“尚贤”思想出发,分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以前的氏族贵族社会,用人完全依据血缘关系,才能并不作为考量的因素,它的作用为人们的血缘关系所掩盖,从天子到卿大夫均为世袭。

虽说存在从下层人民中选拔人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

到了春秋中叶,社会经济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旧的宗法制度逐渐崩溃,为孔子“举贤才”思想的提出创造了前提基础。

孔子所认为的“贤才”可以做大夫,甚至要和执政的大夫、高级贵族同列。

这样的主张实质上部分否定了宗法世官制度。

但孔子所谓的“贤才”的主要成分仍然是下层贵族人士,其贵族色彩然浓厚。

与此同时,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己任,要求维持封建宗法秩序,其中一个重要制度就是世官世禄制度。

他认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这又同他“举贤才”思想相矛盾。

而墨子在孔子之后,叫出了庶人的高昂声音。

他认为以前所谓的“聚贤”、“明贤”并不是真正的尚贤使能。

他说:“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尚贤下》) [2]。

在这里,墨子明确认识到天下的君子们之所以在尚贤之时只是明白小事而不明白大事是因为血缘或宗族的关系造成的,而并不是真不认识贤能。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学生姓名:李永宾教师姓名:敖依昌教授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学号:电话: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二零一一年五月摘要墨家学说,博大精深。

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具有普遍真理性;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十论”,即墨家十大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求。

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墨学比儒学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更多。

关键词:墨家学说、社会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理想、消费观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动荡、无序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无序乃至无道的社会里,刚刚觉醒的士人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自觉担当起“救世”的重任。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以自苦为极”节俭用度,为平民利益而奔波。

墨学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便骤然沉寂,在两千年的漫漫长夜中,它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似乎是在忽然之间,它又迅速复苏,形成了墨学研究的热潮。

这充分显示了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今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

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

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

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

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2019年精选文档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2019年精选文档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墨子从身处社会底层的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 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思想。

其中, “兼爱”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和核心。

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界, 墨子思想成为百家中的重要一家。

墨子将“爱”的观念社会化、完善化, 相对于儒家的“偏爱” 是一种进步, 此外, “兼相爱”还与“别相恶”、“交相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克服社会动乱、加强安定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这一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世界, 推进全球化、现代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墨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

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 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

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

墨子出身工匠, 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

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 因此, 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 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 同时, 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 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 反对传统的周礼和宗法制度。

墨子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又抛弃了儒学,另立新说。

在墨子看来, 儒家不反对贵族特权和统治者的奢侈浪费, 这会使劳动者“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子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天志”、“明鬼”等等, 其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和核心。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内容1. 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

儒家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出发, 提出“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最深沉的心理基础就是血缘之间的亲子之爱,所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尚贤下)墨子对尚贤缺失的举例与批评

(尚贤下)墨子对尚贤缺失的举例与批评

(尚贤下)墨子对尚贤缺失的举例与批评南方在野【墨子举例】现在假设这里有个诸侯,治理他的国家,说道:“凡是我国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就奖赏他,使他尊贵。

不善骑射的人,我就惩罚他,使他低贱。

”试问这个国家的人,谁欢喜谁惧怕呢?我以为一定是能射箭、能驾车的人欢喜,而不能射箭、不能驾车的人畏惧。

于是我又进一步说道:“凡是我国忠实守信的人,我就奖赏他,使他尊贵;不忠实守信的人,我就惩罚他,使他低贱。

试问这个国家的人,谁欢喜谁畏惧呢?我以为一定是忠实守信的人欢喜,而不忠实守信的人畏惧。

”【墨子评论】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墨子举例】现在的王公大人,有一只牛或羊不会宰杀,一定去找良屠,有一件衣服不会做,一定去找良工。

这时候的王公大人,虽然身边有骨肉的亲戚,有无缘无故而得富贵的人,以及有面貌长得漂亮的人,他会知道这些人没有良屠良工的能力,不会让他们去尝试,为什么呢?是担心损失自己的财物罢了。

当王公大人在这个时候。

还不失为一位尚贤使能的人。

王公大人有一匹马病而不能治,一定去找良医,有一张坏弓不能拉开,就一定去找良工,这个时候的王公大人。

身边虽有骨肉的亲戚。

有无缘无故富贵的人,以及面貌漂亮的人。

实际上他知道他们不行,会不使用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是担心损坏了自己的财物罢了。

当王公大人在这个时候,还不失为尚贤使能的人。

然而,等到他去治理国政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

是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的人以及面貌漂亮的人,就任用他们了。

【墨子评论】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此譬犹暗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

【墨子举例】从前舜在历山下耕种,在河滨制陶,在雷泽捕鱼,在常阳买卖,尧在服泽之北得到他,立为天子,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尚贤思想的现实矛盾
尚贤是先秦思想家墨子的基本政治纲领,从古至今的人才
开发和管理领域,这一思想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长期加被以一片赞扬之声。

本文另辟蹊径,试从批判的角度来探讨尚贤思想的矛盾性和现实问题。

、唯才是举与重于工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败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变革,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士”阶层发展形成并不断扩大,他们对政治市场的要求日渐强烈。

墨子正是崛起的士阶层中的一员,他平民出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现实生活积极关注和思考,创立了墨家学说。

尚贤是墨子政治主张的重要内容,所谓尚贤,即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这种平等的人才观源自墨子崇尚的上古圣王的用人原则:“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1] ,“不
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 2] ,这里贤与贫富、贵贱、亲疏、远近、容貌之类无关,就是要任人唯贤,这是反对儒家“亲亲”用人原则的直接反命题,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政治权益诉求,尚贤标准的受益人群正是贵族宗法世袭制排除而外的
士”、“庶”阶层。

这也成为尚贤主张的重要特点――更侧重于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

墨子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之”,侯外庐进一步指出:墨子“所谓‘尚贤',即尚国民阶级的资格,并坚持着国民阶级的立场以反对氏族贵族。

” [3] 此话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强调人才取向的平民化,国民阶级指的是自由民、奴隶、手工业者以及公社农民和百工商贾等,他们是墨子贤者范围扩及到的各种“平民”“贱人”阶级,有“远鄙郊外之臣”、“四鄙之萌人”、“国中之众”,当然包括新兴“士阶层。

《尚贤》篇专门谈到“得士”的好处,也是墨子用人观偏向平民阶层的佐证,“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指出士是国家的辅佐和接班人,得到了士,智谋将不会困穷,身体将不会劳
苦,名声立而功业成,美好彰显而丑恶不生。

显然,士是包括于国民阶级中的理想贤者。

另一方面,侯把墨子隐而未发之义表达出来,即墨子“贤”的范畴“无疑地排除了君子” [4] ――表现出对贵族之流的不屑。

虽然“列德而尚贤” [5] ,理论上贤者自然也存在于国之贵族中,但是他们是“亲亲”选任制的直接承袭者,而墨子的目的是为平民贤者请“权”,在他看来,多数贵族是没有
才干的,所以墨子不仅对贵族出身的贤人“视而不见”,并特别提到如果贵族不能胜任,应“贫之贱之”,这就是闻名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6] 之说。

墨子重平民的尚贤主张为士、庶阶层的发展创造了舆论环境,不管国籍出身,不管贫富贵贱,只要有才者,就为其提供条件和机遇,以“士”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他们成为新的统治者,依然崇尚尚贤用人观,但一跃而上的士、庶往往转化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失去了贤者出自民,而为民谋利益的意义。

其实在剥削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尚贤所“尚” 是以统治者的利益为标准,“贤”实质上早已脱离了人民的范畴。

二、德才兼备与功利诱导
墨子》中多次提到选“贤”的标准,称“为贤之道将若何?
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7] ,强调的是“德”。

贤士还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8] 之类,指德行宽厚、言谈雄辩、博悟道术的人。

墨子还提到要听“其言”,观“其行”,考查“其得义”,考核“其思虑”,才能全面衡量真正的贤者。

墨子并以兼爱为指标鉴定贤人,
其为政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 [9] 。

可见,“贤” 人就是那种有兼爱品质,能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德才兼备之人。

尚,崇尚、尊敬的意思,“尚贤”就是尊重贤人并努力使之处于政府的高位,这也是墨子尚贤的手段,即“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它仍是从上古圣王那里承袭而来,很有吸引力,“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高与之爵,重与之禄,任与之事断与之令” [10] ,予贤人以高位、厚禄、职权,这就是墨子主张的“为治三本”。

既然选的是德才兼备之贤者,何必以功名、利禄、权势相利诱,而且是高位、厚禄、重权这些本应在贤者眼中如浮云的身外之物呢?何况墨子断言,古代圣王
认为“爵位不
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又说“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11] 这里,古之圣王把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贤者,是希望民众敬畏或敬仰,重点是使他们做事成功。

这样一来,明确的做事目的似乎掩盖了应用贤者的社会教化和道德引导作用,贤者成为一个
能做事会做事的人,如果说这是“才”的话,贤者的“德”能从的话,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一个做事成功者的“德”,那么,这样的“贤”者还是墨子选贤时的“贤”者吗?
他的成功中考察出多少呢?因为做事成功是终极目的,如果这样而墨子以为“三本”的重点是要表现统治者选“贤”的诚意,并且,这必引得国人争相向“贤”。

墨子以“善射御之士” 选拔的例子来论证他的道理:“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12] 。

以同样的逻辑推理下去,国家要拥有众多的才士,要用同样的方法,“况又有贤良之士,……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13] 。

在国家得其“贤”而“众”的过程中,高位、厚禄、职权三者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样的话,怎样保证政府吸引来的是真正的贤者,而不是慕功名利禄之诱的
伪贤”呢?
墨子仍从古者圣王那里为自己的征募方式寻找依据,“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
不近。

’……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接下来,同君
王关系亲近程度不同的人皆有反应,“ 卄”“、亡-hz. ”
“、二
、“近者”、“远亲者
者”及“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
举国上下皆“退而谋”,结果是竞相行义。

同样以“三本”悬赏,
但圣王是重“义”求贤,“义”是贤者的根本指标,“故当是时,
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
竞劝而尚德” [14] ,引来人们对义的追求和全社会的道德升华。

而今之王者网罗的或是“善射御之士”,或是能成事者,倾向于服务物质需求的技术类人才,引发的是社会上对某一技能、才华的追捧,而当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贤”者之才的时候,贤”重义的指标实际是难以保全了。

三、赏罚并行与“见贤思齐”
尚贤观还重视后期的奖罚机制,因为“贤者之必赏善罚暴
也”。

刑赏的基本原则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
功而分禄” [15] ,按德行、官职、功劳来确定业绩综合考察,并
结合舆论作参考,要求公正、无私等,特别强调“不肖者抑而废
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16] ,这种坚决反对贵族宗法特权制
的态度,体现了“尚贤观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反传统思想” [17] ,
但奖罚制依然是从贫富、贵贱的社会地位、物质得失的对比中表
现出来的,使尚贤仍在往功利的路上走。

奖罚的直接结果是等级
差别、贫富殊异,还相应形成一种认知,即“赏必当贤,罚必当
暴”的贤愚鉴定,奖者为贤,罚为不贤,贤者即富贵,不贤者即贫贱。

墨子《尚贤中》中再次作出这种评定,“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这里贫者不仅要忍受物质匮乏之苦,被指为不贤,并是“愚且贱者”,相反社会上层不仅理所当然地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且为世之贤者,是“贵且智者”。

当一个社会中的成员被贴上愚智贵贱的类别标签时,其实就没有平等可言了。

同时,赏罚还引发了竞争,或美名其曰“见贤思齐”,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产物。

一般认为竞争可以激发参与者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却也妨碍了个人兴趣与潜能的自由发展,因为竞争与赏罚制一样,常以利益得失作为竞争成败的筹码,以金钱来评定个
人价值,社会成员普遍追求高薪职业,低薪和福利行业门庭冷落。

因而竞争者为追逐某一理想职位,甚至动用非道德或违法手段,导致
了一系列个人、家庭、社会问题。

老子曾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8] ,主旨在使社会成员远离争斗,和平共处,今天看来也是一条值得深思的圣贤古训。

四、结语
墨子尚贤观的矛盾性,主要是现实实践和改造设计之间的差距产生的偏离,这违背了平民思想家墨子的初衷,也是引人为憾的地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