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版大纲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人:*** 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护理学院适用专业:护理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Z092011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8 实验(上机)学时: 10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本教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为病原微生物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与自学能力,教材适当进行了新旧理论、技术的更替,循序渐进,适当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突出了变态反应机制、合并雷同的防治原则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学时: 1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现代免疫学的概念。
难点: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一篇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难点: 交叉反应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二章免疫系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难点:淋巴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概述:免疫的概念及三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免疫功能的获得方式: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性能(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胸腺依赖抗原(TdAg)及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内源性抗原(自身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等(异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变应原与耐受原。
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单细胞及多细胞真菌),繁殖方式、培养特性与菌落类型。
致病性(多种方式致病)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主要病原性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细菌性状变异的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变异及特殊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性状,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噬菌体在遗传物质转移中的作用。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数量、侵入门户的关系。
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及感染的途径。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注意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的区别)、带菌状态和带菌者。
第九章 真菌
真菌的概念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酸硷度、温度和气体。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对氧气的不同需要。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长的原因。细菌繁殖(个体与群体)的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版大纲
医学微⽣物学与免疫学新版⼤纲厦门⼤学本科课程信息表□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任选学科通修课程□学科或专业⽅向性课程□其它教学环节□全校性必修课院系必修课□全校性选修课□院系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考试□考查□技能课□实践课医学类□化学化⼯类□⽣物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类□⼈⽂科学类□专科⽣本科⽣□研究⽣系教学秘书审核:系领导审核:20 年⽉⽇第⼀部分医学免疫学第⼀章免疫学概论⼀、教学⽬的与要求1.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2. 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4. 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免疫的概念、功能⾃⽣活事例引出免疫的概念:识别⾃⼰与异⼰的能⼒具体表现:(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免疫系统(⼆)免疫学发展史(三)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特点(四)医学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五)学习⽅法正确处理预习、听课、复习的关系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再记忆还是先记忆再理解?先记忆再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第⼆章免疫器官与组织⼀、教学⽬的与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Central Immune Organs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或其它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髓和胸腺。
Bone marrow (BM)Functionof BM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的场所(效应和记忆性B细胞都是进⼊⾻髓后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分泌抗体)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类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量脂肪细胞。
⽼年期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低下,机体容易发⽣感染和肿瘤。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CJZYJ10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44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学分:适用对象:临床、护理、药学、预防、口腔、检验、影像专业基本要求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习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按教材分章顺序,每章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一部分内容为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安排学生自学。
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重点。
对于了解的内容或部分熟悉的内容可酌定为自学。
关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即实验教学,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进行。
教学时间分配第一章抗原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抗原的两种特性;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2.熟悉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方法和医学上常见的抗原。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TD-Ag和TI-Ag;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异物性、化学特性。
4.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种类。
5.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目的要求: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与功能。
微生物与免疫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生物制药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执笔人:赵为审定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般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课外自学、教学视频自学等方式,熟悉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核心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用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公开演讲能力、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方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堂讨论、课下交流、翻转课堂等;核心能力:微生物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课程,如食用菌学、发酵工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生物检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病原微生物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方式:课程答辩,课外实践等;3.素质目标通用素质: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诚信,学会尊重等;实现方式:严格考勤,禁止迟到、早退,禁止上课期间玩手机,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或比重)等;核心素质(供参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仅与生物有关,也涉及其他学科甚至关联到对自然、宇宙的认识,因此,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2007年修订)一、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的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因此,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理论内容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常用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注意事项及用途。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等。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基础、临床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以讲授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方式进行。
教学大纲的所列理论课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释有关生理现象以及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实验课重点要求实际联系理论,巩固理论知识,拓宽思维,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
总学时为63学时(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1学时),2学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课程编码:27A11303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72 其中讲课:40 实验或实践:32适用专业:药学系推荐教材:沈关心著,《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参考书目:黄敏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消毒与灭菌、遗传与变异、感染与看感染及感染的诊治防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点。
通过学习免疫学,使学生掌握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临床免疫的基础知识,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病原性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抗原结构及其致病性,熟悉真菌、放线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其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熟悉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了解微生物在药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概念、种类,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发展史。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掌握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概念、种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免疫和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作用,微生物的分类,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新版大纲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信息表□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任选学科通修课程□学科或专业方向性课程□其它教学环节□全校性必修课院系必修课□全校性选修课□院系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考试□考查□技能课□实践课医学类□化学化工类□生物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类□人文科学类□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系教学秘书审核:系领导审核:20 年月日第一部分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2. 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4. 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免疫的概念、功能自生活事例引出免疫的概念:识别自己与异己的能力具体表现:(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免疫系统(二)免疫学发展史(三)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特点(四)医学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五)学习方法正确处理预习、听课、复习的关系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再记忆还是先记忆再理解?先记忆再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Central Immune Organs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Bone marrow (BM)Functionof BM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效应和记忆性B细胞都是进入骨髓后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分泌抗体)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人类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大量脂肪细胞。
老年期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机体容易发生感染和肿瘤。
Functions of thymus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 lymphocytes :基质细胞与实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基质细胞与实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mmune regulation:基质细胞可产生多种胸腺激素(包括胸腺素、胸腺刺激激素和胸腺生成素等)和细胞因子;Barrier function:血胸腺屏障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21440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学时:72学时学分:3.5学分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部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沈关心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陈蔚峰主编,《医学免疫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限选课。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有两门课程和并而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原则的科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免疫应答及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其任务是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操作技术,有助于今后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教学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并能灵活运用。
;2、熟悉内容:要求理解并记住基本概念和特点;3、了解内容:要求理解,一般不强调记住。
掌握和熟悉内容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教师应重点讲授或辅导,学生应重点学习。
了解内容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简介或由学生自学。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1第1章抗原 3第2章免疫系统 3第3章免疫球蛋白 4第4章补体系统 2第5章细胞因子 2第6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第7章免疫应答 2第8章超敏反应 2第9章抗感染免疫 2第10章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1第11章细菌学概论8第12章消毒与灭菌 4第13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6第14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自学第15章真菌学 2第16章病毒学 6第17章抗生素 1第18章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自学第19章微生物与药物变质自学第20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2第21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 1复习总结与答疑辅导 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注重启发式教学,讲授内容应“少、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疾病关系。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概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真菌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等;2、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细胞的功能与分类、抗原与抗体、细胞因子等;3、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抗感染免疫、疫苗与免疫预防等;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现象和反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自主拓展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报告等;2、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和分布。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两篇。
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教学时数18,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1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3学时)[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二、周围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掌握T、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的分布。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一门医学根底课,其包罗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及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免疫学的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应答、抗传染免疫和超敏反响等免疫学根底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防治。
免疫学根底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布局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开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传染与免疫彼此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那么。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一门医学根底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底子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常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常识奠基病原学和免疫学的根底。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查验专科、村落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布局和功能、及发生规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常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学查抄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不雅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查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查核。
2.理论查核成就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尝试和平时成就占20%。
第一局部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类微生物的布局特点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及医学的关系课程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中药学)仅供参考(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部分,其中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分类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免疫学研究的则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过程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打破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原则,选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适当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大纲外的内容约占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包括三篇,第一篇从第一章到第十章,主要内容是免疫学;第二篇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概论与常见的病原性微生物;第三篇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实验为18学时。
绪论(1学时)【掌握】1.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2.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讲稿
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细胞的代谢 产物及其变化规律,揭示代谢
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
27
06 前沿领域探讨及未来展望
2024/3/26
28
新型疫苗研发进展及挑战
01
mRNA疫苗
利用mRNA技术,能够迅速设计和生产出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疫苗,如
COVID-19疫苗。然而,挑战在于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长期免疫效果。
2024/3/26
22
05 实验技术与方法介绍
2024/3/26
23
细菌培养与鉴定技术
细菌培养技术
包括培养基的制备、接种与培养、细菌生长的观察与记录等步骤,用于获取纯培 养物和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
细菌鉴定技术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细菌进行种类鉴定,以明 确细菌的种属和特性。
30
细胞治疗在抗感染和免疫治疗中的潜力挖掘
细胞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挑战在于提高治疗的
特异性和安全性。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促进机体康复。需要解决干 细胞来源、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
2024/3/26
细胞因子疗法
通过给予外源性细胞因子,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以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目的。需要关注细胞因子的剂量、给药时机和副作用等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讲稿
2024/3/26
1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免疫学基本原理 • 感染与免疫防治策略 • 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应用 • 实验技术与方法介绍 • 前沿领域探讨及未来展望
2024/3/26
2
01 微生物学基础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桥梁课之一。
其目的任务是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免疫现象,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并能将所学的免疫学理论和方法用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实践中。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门学科属形态学范畴,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例,它不仅起着验证理论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教学。
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要求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悉内容”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了解内容”可概括讲解或让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理解并留有印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讨论、自学、答疑等多种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导等教学方法,并尽量采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先进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标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66学时,其中理论课38~48学时,实验课16~1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2.4~3.5:1。
绪言[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及二者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
[教学内容]1、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2、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3、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研究现状。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目的要求]掌握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信息表系教学秘书审核:系领导审核:20 年月日第一部分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2. 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4. 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免疫的概念、功能自生活事例引出免疫的概念:识别自己与异己的能力具体表现:(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免疫系统(二)免疫学发展史(三)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特点(四)医学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五)学习方法正确处理预习、听课、复习的关系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再记忆还是先记忆再理解?先记忆再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Central Immune Organs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Bone marrow (BM)Functionof BM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效应和记忆性B细胞都是进入骨髓后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分泌抗体) 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人类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大量脂肪细胞。
老年期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机体容易发生感染和肿瘤。
Functions of thymus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 lymphocytes :基质细胞与实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基质细胞与实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mmune regulation:基质细胞可产生多种胸腺激素(包括胸腺素、胸腺刺激激素和胸腺生成素等)和细胞因子;Barrier function:血胸腺屏障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
(二)、Peripheral Immune Organs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它们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Structure of lymph nodes (LN)Function of LNFilters and eliminates foreign AgSite for immune responseBase of lymphocyte residence and recirculationStructure of spleenFunction of spleen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40%,B细胞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干扰素等;滤过作用: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脏,脾内的mf和DC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可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复合物等,发挥过滤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
Skin and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kin-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SALT): 包括存在于皮肤表皮中的Langerhans cells (LC), macrophage (mφ)等;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及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主要包括肠、鼻、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Functions of S-and MALT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重要部位;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三)、Lymphocytes and Recirculation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ImmunocytesLymphocytes homing and recirculationMeaning of Lymphocytes Recirculation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促使效应细胞迅速迁移至炎症部位,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以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记第三章抗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2. 掌握表位的概念、类型;3. 掌握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的基本特性及T-B表位的区别和联系;4. 掌握半抗原-载体效应及与TD-Ag的内在联系;5. 了解抗原的种类;6. 掌握TD-Ag和TI-Ag区别、了解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的基本概念。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1. 抗原antigen, Ag:能与TCR或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原的基本性质:3.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特异性4. 异物性5. 抗原的特异性(1)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2)抗原决定基的分类构象决定基与顺序决定基:功能性决定基和隐蔽性决定基:抗原分子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天然的,有三级结构,呈一定的空间构型,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由折叠的肽链使不同位置的氨基酸相邻成为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决定簇,也就是氨基酸可以呈连续和不连续排列,一般由5-7个AA残基或者数个单糖或者数个核苷酸组成,直接与B细胞或抗体结合,无需加工处理,也无需与MHC分子结合。
T细胞表位:需加工变性后显示出来,由8-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彼此相邻,呈线性排列,可埋藏于抗原分子的内部或位于分子表面,需经APC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多肽片段,再与自身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后,表达于细胞膜上(B细胞决定簇不一定在膜上),才能与TCR结合。
表13-2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6. 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以T 细胞表位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
7.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8.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9. 抗原的种类(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2)根据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10.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补充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功能区;2.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 掌握超变区-独特型-免疫特异性的内在联系;4. 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特性;5. 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6. 了解人工制备抗体。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Molecular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Ig)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J chain and Secretory pieceIg fragment(二)、Heterogenicity of IgClassification of Ig (according to CH)Typing of Ig (according to CL)Ag-specificity of Ig(三)、Biologic Activities of Ab(四)、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five Classes of Ig(五)、Artificial AbMonoclonal Ab (mAb)第五章补体系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补体概念及补体系统的组成,3种激活途径的过程和不同点;2. 掌握补体系统的功能;3. 了解补体系统命名;4. 熟悉补体激活的调节;5. 了解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Introduction(二)、Activation of the C SystemForming of MAC三条补体激活途径比较(三)、Regulation of C Activation(四)、CR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五)、C and Disease遗传性补体缺损相关的疾病几乎所有补体成分均可能发生遗传性缺损,约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2%;补体成分缺损导致补体系统不能被激活,导致患者对病原体敏感;同时体内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而易患相关的自身免疫病。
高补体血症多种急性感染引起的炎症以及恶性肿瘤等补体水平可升高2-3倍;低补体血症体液丧失、重症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发生,可导致不易控制的反复感染。
第六章细胞因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主要类型,生物学功能;2. 了解细胞因子分类;3. 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4. 熟悉细胞因子受体;5. 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应用。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Section one General properties of cytokines1.细胞因子的概念concept of cytokine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General properties of cytokines低相对分子质量low molecules weight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multiple sources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mode of action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cytokines act by combing with corresponding receptors on the target cells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高效性和网络性的特点pleiotropism,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cytokine network(二)、细胞因子的主要种类及主要功能Section two Varieties and functions of cytokines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2.干扰素interferons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s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5.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6.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三)、细胞因子受体Section three Cytokine receptors1.免疫球蛋白受体超家族immunoglobulin receptor superfamily2.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Type I cyt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3.I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或干扰素受体家族Type II cyt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 orinterferon receptor family4.Ⅲ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ype Ⅲ cyt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 or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amily5.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或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G protein-couple receptor superfamily or chem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6.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特点Common properties of cytokine receptors7.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oluble cytokine receptor(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Section four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ytokines1.介导和调节固有免疫Mediators and regulators of innate immunity2.介导和调节适应性免疫Mediators and regulator of adaptive immunity3.刺激造血Stimilation of hemopoiesis4.参与炎症反应Involvement in inflammation(五)、细胞因子与疾病 Section five Cytokines and diseases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Cytokines and disease diagnosis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Cytokines and disease treatment细胞因子与疾病预防Cytokines and disease prevention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Cytokine assay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分子的概念;2. 掌握与T,B细胞有关的CD分子(补充);3. 熟悉粘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4. 了解CD和粘附分子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