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绪论
历史中外古代文学批评
历史中外古代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和评价的学科,自古代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批评方法。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文文学批评的起源中文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承载和传达道德价值观。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也对文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批评和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唐代的文学批评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观点,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宋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修辞”、“章法”等批评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外文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外文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文学批评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模仿”和“悲剧六要素”等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家奎因提出了“真实性”和“效果”等批评标准,对欧洲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中外古代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注重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评价。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则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注重对作品的结构和风格的分析和评价。
在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批评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
例如,中国的韩愈和柳宗元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而刘勰则强调文学作品的修辞和章法。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模仿”和“悲剧六要素”的理论,古罗马的奎因则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效果。
四、中外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中外古代文学批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文体,但真正形成并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是在唐宋时期。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文体理论的贡献,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进学解》、苏轼的《文心雕龙序》等。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目的和原则,以及诗、赋、文、曲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技巧。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提出了“意蕴独到”、“神归其主”等理论观点,并进一步规范了文学创作的规则和标准。
韩愈的《进学解》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在《进学解》中,韩愈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提出了“疏远言辞”、“顺情载道”等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他还批评了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华丽词藻、空洞文辞等,强调文学应该回归到真实生活中去,体现人性的真实和深度。
苏轼的《文心雕龙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著作。
苏轼在《文心雕龙序》中对刘勰的《文心雕龙》进行了评论和补充,强调了创作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关注作品的个性和独特之处,而不是僵化地套用一些规则和公式。
他还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著作之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等。
这些研究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成就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学批评文体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文体的存在和发展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当今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系统整理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提供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揭示其中的文学意蕴和审美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在文学创作与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批评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与其他文学批评文体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对当代文学研究和人文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分。 (二)刘勰用“本乎道,师乎
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来 概括《原道》、《征圣》、《宗经》、 《正纬》、《辨骚》篇的基本思想。 刘勰把“文”抬高到“道之文”的 崇尚地位很有深意。《辨骚》的主 旨是以“宗经”的原则去规范文变, 使之不离雅颂之正道。“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的是“情、风、事、 义、体、文”,刘勰“原道”“征 圣” “宗经”的根本用心在于对 “文”的弘扬。
(二)虚静观。老庄主张在认 识“道”的整个过程中必需排除一 切既有观念的干扰,只有通过虚静 养心、绝思绝虑以达到与“道”合 一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出合乎自 然的最完美的艺术。
(三)虚实观。老庄从有无相 生的哲学出发,要求文艺做到虚实 相成,实际上他们更重虚的作用。 但因此忽视“实”的作用,就产生 了片面。
2
第一节 概述 (一)这个时期的文学,已经 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带来了 人们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陆机首 倡“缘情”说,肯定作家个人情感 因素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摆脱 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获得解放,人们 对创作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 有相当系统性的论文和论著,大都 着眼于艺术创作内部规律的探讨, 广泛涉及到创作规律各个方面的问 题。理论家们对作家情感活动规律 的探讨,对作家才思、个性、风格 的高度关注,其意义格外重大。 人们对作品形式美和审美特征 的认识和理论总结,突破了儒家传 统教义的束缚。 (三)魏晋玄学的兴起大大助 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玄学家对言、 象、意关系的论述,成了这个时期 和以后的文学家追求言意之外的情 致旨趣的理论根据,由此也产生了 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和文学理论 批评新概念。 玄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 力,这正是产生创造性理论成果的 必要保证。 还应注意由于佛教传人,佛家 的思辨方式,他们重逻辑的精神对 理论探讨的影响。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 文》和陆机的《文赋》 《典论·论文》通过对七子创 作的分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学 理论批评观点。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曹丕破天荒地把文学提高到“经国 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也 大大提高了原本低下的文人的地 位,促进了文学发展。 (二)关于“文气”说。曹丕 主张“文以气为主”,能从作家的 个性特点去探索作品的风貌,寻求 作家风格答案。 (三)关于文体论。曹丕概括 出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各体的 特征,总结了它们的写作要求。尤 其是“诗赋欲丽”,突破了“寓训 勉于诗赋”的传统束缚。 (四)关于文学批评的原则和 态度。曹丕的“文气”说和文体论 直接导致了他的文学批评原则的提 出。他反对“文人相轻”,“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的积习,提出了 “审已以度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 原则和态度。 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 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的,理论内容更见丰富: (一)《文赋》产生的社会背 景,以及它的中心内容:缘情文学 的发展招来了传统观念的非议和攻 击,裴子野《雕虫论》列数六朝文 学的重要罪状就是“摈落六艺,吟 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交 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文赋》探讨“作文利 害之所由”,涉及到诸如创作修养、 想象构思、修辞技巧、文质并重、 文体辨析、重视独创、兴会感应等 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以艺术想象构 思为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陆机认识 到可以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来解决 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 主要矛盾。 (三)如何解决“物”、“意”、 “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 图解决的问题。因为千姿百态的客 观事物“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文学创作,形象塑造又是“随手之 变,良难以辞逮”,所以没有固定 的模式可循,陆机提出“虽离方而 遁圆,期究形而尽相”的主张,只 有“因宜适变”,才能摆脱成规的 束缚,通过艺术构思达到“穷形尽 相”的艺术效果。因为主变,陆机 自然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已 披,启夕秀于未振”,“虽杼轴于 予怀,怵他人之我先”,但他并不 因此排斥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 (四)从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深 刻认识出发,陆机突出总结了文学 的情感因素、形象的概括力以及内 容与形式的美,都是具有时代特征 的可贵的艺术见解。 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由于《文心雕龙》的体大思周, 见解精深,可以先从它的结构入手 了解它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其中的 主要观点和主张。 (一)《序志》篇把《文心雕 龙》分成“文之枢纽”(上篇前五 篇,是论述《文心》写作的指导思 想)、“论文叙笔”(上篇其余二 十篇,是全书的文体考察部分)、 “剖情析采”(下篇前二十四篇, 集中探讨了创作、批评、鉴赏的规 律)与“长怀序志”(全书最后一 篇,是《文心雕龙》的总序)四部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1、中国古代社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 中国古代文论大约产生与公元前8世纪,与中 国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是一致的。
▪ 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性、漫长性,在整个世 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 与封建社会的发展一样,中国古代文论的产 生与发展是四平八稳的。中国古代文论至少 到盛唐时期,文论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已 经定型,这以后的一千多年,没有体系上的 突破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讲 绪论
周口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 这门课的最早命名,是1927年陈钟凡先生出的 一本书《中国文学批评史》。
▪ 陳鍾凡(1913年入北大哲学系) ▪ 《中國文學批評史》(1927年上海中华书局) ▪ 時間上最早,比較簡略。這部著作主要是根據
《四庫全書》詩文評提要和史書的文苑傳撰寫的。
羅根澤
▪ 《中国文学批评史》周秦 漢魏南北朝部分,北京人 文书店,1934年。
▪ 1943年改由商务印书館重 印,分《周秦两漢文学批 评史》、《魏晉六朝文学 批评史》、《隋唐文学批 评史》、《晚唐五代文学 批评史》四册。解放後撰 寫宋代部分,全書分三冊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方孝岳(1899—1973)
▪ ②中国哲学铸就了中国古代文论点悟式的品 格
▪ ③在中国哲学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 一种对艺术方法的别致看法
3.中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是研究各种文学现 象的,文学的发展状况,深深地影响到文学 理论。
▪ ①文学语言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 从汉代开始,文学语言开始和口语脱离,以
▪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最高准则
▪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 一种观点,基于这种哲学观点,在文学理论上也 十分强调“天人合一”,并进而发展成为文学理 论的最高准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注重对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礼记》等,这些书籍都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1.儒家文学批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能够教育人们。
例如,孔子提倡的"君子居而不精舍,动而思之"的观点,强调了作品要具有启迪人心的作用。
2.墨家文学批评思想墨家文学批评思想注重作品的技艺。
墨家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完美的结构和技巧,并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有系统性。
3.道家文学批评思想道家文学批评思想主张作品应该具有自然的表达。
道家认为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应该是自然流露。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在后世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该讲究气韵和词章之美。
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
明代批评家王韬的《文心雕龙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实际观察和分析。
文学批评家纪昀的《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集小说创作、评价于一体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形态的不断改变,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文学批评在西方的影响下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批评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所采用的文体形式。
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多种多样,这些文体大多在古代文论著作或作品评论中得以体现和运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定义、主要文体方式和典型代表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代文学批评,是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活动。
这种活动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够推动文学创作的进步。
古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古代文学批评的文体方式主要有诗、赋、论、史、记、传等多种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韩愈的《扬子江赞》和苏轼的《江城子》等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批评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节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读。
文言散文也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体形式,如刘抡的《文心雕龙》和魏文镜的《文赋》等。
这些散文著作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形象,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评析和解读。
古代文学批评的典型代表作包括韩愈的《师说》、苏轼的《惜字赋》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把握其艺术特点和内在意义,使读者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韩愈的《原道》还是古代文学批评中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
该著作主要讨论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写作原则和艺术特点,并对古代文学批评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多样丰富的。
这些文体形式不仅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和技巧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读,而且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在意义。
研究和掌握这些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教案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教案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评、解读和评判的一种学术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文学批评,这些批评方式和方法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代表性的批评家等内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诗序》就是众多文学批评著作中的代表之一。
《诗序》是由孔子所写,是对《诗经》的注解和赏析。
它不仅对诗歌的形式和用词进行了解读,还对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诗序》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学批评的发展1. 魏晋文学批评在魏晋时期,文学批评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系统化的趋势。
代表性的文学批评作品有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陆机的《文赋》着重讲述了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提出了“绮梦”的创作理论,强调作品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主要从文学的内涵和艺术形式入手,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2. 唐宋文学批评唐宋时期的文学批评更加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和意义表达。
杜牧的《文赋》提出了“名家致盛”、“神品本真”等文学批评重要原则。
苏洵的《杂录谈状元》则倡导了文学作品实事求是、注重情感真实表达的精神。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他通过莲花的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从而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
3. 元明清文学批评元明清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批评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杨慎的《唐音谱》、王守仁的《宋说》等。
这些批评家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还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1. 陆机陆机(261-303年),字稚川,东晋末期文学家和批评家。
他的《文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开山之作,被尊为“文赋之祖”。
中国诗学·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我国诗学及我国文学批评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诗学和文学批评方法的起源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以及现代我国文学批评方法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诗学及文学批评方法的起源和发展1. 我国诗学的起源我国诗学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古代文人们在对《诗经》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
其中,《毛诗》的注解更是为后世的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我国文学批评方法的起源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有“格调论”和“兴谐论”两种。
其中,“格调论”强调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以及作者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兴谐论”则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主张诗歌要具有情趣和兴发。
二、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1. 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在对待文学作品时,注重将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风貌相结合。
文人们在审评文学作品时,不仅注重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更注重其体现出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内涵。
2. 重视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代我国文学批评中,修辞手法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文人们善于从作品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意境等方面来评判其优劣,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
三、现代我国文学批评方法的变化1. 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自近代以来,我国文学批评方法开始受到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我国学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批评中。
2. 崇尚批评的客观性现代我国文学批评方法注重客观性,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感受与评价上,而更加关注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四、结语我国诗学及我国文学批评方法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现代我国文学批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秉承着对文学作品的客观、深入的研究精神,助力于我国文学的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文体理论的演变历程、文体与时代特征的关系、文体与创作风格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文体在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通过分析文体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文体之于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启示,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展望。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从而启迪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文体理论、时代特征、创作风格、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深入挖掘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和内涵,从而揭示古代文学传统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文体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特征,帮助人们全面把握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文体研究还可以为古代文学批评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分析框架,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深入研究文体,可以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更准确的评价和归类,有助于推动古代文学研究向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方向发展,促进古代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既有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现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机遇的领域。
随着社会变革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过去,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主要是局限于学术圈内,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讨这一领域。
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还需进一步提高。
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现状虽然有着一定的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绪论+先秦-演示
作用:审美教育、认识社会、沟通团结、批评政治、 知识学习。
三、孔子的文学主张
2、论诗歌的社会作用
兴的联想作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 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一、‚文‛与‚文学‛的泛文化概念 二、‚诗言志‛与《诗经》的文学观念 三、孔子的文学主张 四、孟子的批评方法 五、庄子的艺术创作精神
一、“文”与“文学”的泛文化概念
‚文‛与‚文学‛概念的本义及其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周礼· 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 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 绣。‛ 《乐记》:‚五色成文‛ 《易·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文:一种修饰性的形式~~美
三、孔子的文学主张
2、论诗歌的社会作用
《论语·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孔安国: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 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 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 怨,孔安国:怨刺上政。
文论意义:‚兴于诗‛包含着对诗歌抒情性特征的 确认,也包含着灵感、想像、体验等内涵~~感兴、 兴象、兴会
三、孔子的文学主张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
政治外交作用 《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左传》文公十三年 外交赋诗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影响: 一是强调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形 象; 二是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 三是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
第二,功利主义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 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 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渔夫》
第三,言外之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者。 ——《庄子·天道》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人格主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参考书: 1. 郭预衡:《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史》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论。 这种认识和评论,后于文学创作,是与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 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密不可 分。 文学批评史:是研究历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 的科学;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结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