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整理).pptx
完整版07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六章--汤显祖-《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x
▪ 汤显祖出入于儒道释之间,具有复杂的精神面相。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汤显祖有着强烈的用世情怀
▪ 受老师和另一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贵生的哲学 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
▪ 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汤显祖渴望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立德、 立功、立言。然而,汤显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其不朽之思只能 以诗人的方式来完成。
《邯郸记》
▪ 卢生慨叹自己不能“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吕洞 宾于是授卢生磁枕,引卢生入梦, 在梦中经历了一番荣辱升沉, “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四 子尽升华要”。卢生病危,朝野 趋奉。一梦醒来,黄粱犹未熟。
▪ 汤显祖在剧作中探讨了为官之道。
▪ 汤显祖在剧作中对朝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邯郸记》对时 政进行抨击,举凡科场腐败、吏治腐败、君臣荒淫、宦官敛 财、权臣威福、朋党倾轧诸世相,均在作者抨击之列。
第六章 汤 显 祖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人生观 ▪ 第二节 《牡丹亭》 ▪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 人生观
▪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海若 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 道人。江西临川人。
▪ 第一个时期是求学应举阶段。文名远播,甚至引起了首辅张居正的 关注。汤显祖于三十四岁中进士。
▪ 立功不得,立言不得,其毕生创作“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 这小者即“临川四梦”,寄托了他的无限悲慨。汤显祖以诗人情 怀写“临川四梦”:《紫钗记》写“一点情痴”,《牡丹亭》写 “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南柯记》写“一往之情,则为 所摄”,《邯郸记》写“一生耽搁了个‘情’字”。以情始,以 情终,入于情而出于情。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古代文学明代PPT整理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1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 明代词曲与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 词 ▪ 第二节 明 代 散 曲 ▪ 第三节 明 代 民 歌
第一节 明 词
▪ 明初词人大多由元入明,如杨基、张肯、瞿佑、张以宁、贝 琼、魏观、凌云翰等人,其中以刘基、高启成就较高。
▪ 永乐以至成化年间,台阁体文风笼罩文坛,词的创作也趋于 没落。当时较有影响的词人如马洪、聂大年等人,在词史上 均寂寥无名。
▪ 第一,体制自由,韵律疏散,体式上无严格要求;第二,尚 俗尚浅,以俚为贵;第三,自然真挚,贴近生活。
▪ 明代民歌兴起于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大体是南北
并行而以北曲为盛的格局。
▪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 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 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 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锁南枝】《泥捏人》)
之遗。他那些吟咏自身遭际的词作,总是饱含着切身感受。
▪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 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 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 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康海、王九思等北方曲家擅长北曲自不必说;即便是南方曲家, 在作品数量和创作水平上,也多是北曲胜过南曲。
▪ 王磐、陈铎
▪ 冯惟敏风格上继承了北方散曲豪放雄壮的传统,辞气奔放,格调 疏旷,因而有“曲中辛弃疾”之称。
▪ 隆庆、万历以至明末是明代散曲的新变期,曲坛风气由此前 的北曲盛行转而以南曲为主调。由曲乐演变而随之发生散曲 风格变迁,是嘉靖以后曲坛的一个重要趋势,梁辰鱼(1519 -1591)被认为是促成明代后期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1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 明代词曲与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明代中后期的时尚小曲受到选家的广泛关注。正德、嘉靖时 期刊刻的《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均收录民 歌作品。
▪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民歌辑本,要属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 和《山歌》两种。二书的共同特点,用冯梦龙自己的话说, 就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 《挂枝儿》十卷,又名《童 痴一弄》,收录民歌419首, 加上评注中注明改订的16首, 共435首,除少数为文人拟 作外,主要是民间作品。 《山歌》十卷,又名《童痴 二弄》,录民歌380首,加 上评注中注明的异文3首,共 383首。
第二节 明 代 散 曲
▪ 明前期散曲整体来说比较萧条,缺少名家名作。朱权、朱有 燉、李昌祺等人算是较有影响的几位,其中又以朱有燉最为 突出。
▪ 朱有燉散曲常用于宴赏、赠答、酬和、庆贺等场合,尤其好 作咏花之曲。格调虽然不高,但直至明代中期仍传唱不衰。
▪ 由成化中后期以至嘉靖的八十馀年,是明代散曲的中兴期。从地 域来说,南方曲家与北方曲家大体势均力敌;但从创作成就来看, 北曲作家仍在南曲作家之上。
▪ 陈霆(1479-1560前后)是一位理论与创作兼擅的词人。陈
霆的词论著作有《渚山堂词话》三卷,论词以“圆妙”为宗。
陈霆存词二百馀首,以长调居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词
“豪迈激越,犹有苏、辛遗范”。
▪ 流水孤村,西风古道,槎牙老木昏鸦噪。夕阳倒影射疏林, 一时校点秋容老。 树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双眉 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 康海、王九思等北方曲家擅长北曲自不必说;即便是南方曲家, 在作品数量和创作水平上,也多是北曲胜过南曲。
▪ 王磐、陈铎
▪ 冯惟敏风格上继承了北方散曲豪放雄壮的传统,辞气奔放,格调 疏旷,因而有“曲中辛弃疾”之称。
07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六章 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汤显祖出入于儒道释之间,具有复杂的精神面相。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汤显祖有着强烈的用世情怀
▪ 受老师和另一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贵生的哲学 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
▪ 和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汤显祖渴望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立德、 立功、立言。然而,汤显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其不朽之思只能 以诗人的方式来完成。
▪ 第二个时期是仕宦阶段。591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 弹劾首辅申时行等人,直接批评神宗,贬为徐闻典史。1598年, 汤显祖至京述职,不顾同僚挽留,辞官归里,时年四十九岁。
▪ 第三个时期是弃官归田阶段汤显祖里居二十馀年,除了诗文应酬、 课子应举外,其突出的业绩便是戏曲创作:1598年创作《牡丹 亭》,1600年创作《南柯记》,1601年创作《邯郸记》。
《邯郸记》
▪ 卢生慨叹自己不能“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吕洞 宾于是授卢生磁枕,引卢生入梦, 在梦中经历了一番荣辱升沉, “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四 子尽升华要”。卢生病危,朝野 趋奉。一梦醒来,黄粱犹未熟。
▪ 汤显祖在剧作中探讨了为官之道。
▪ 汤显祖在剧作中对朝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邯郸记》对时 政进行抨击,举凡科场腐败、吏治腐败、君臣荒淫、宦官敛 财、权臣威福、朋党倾轧诸世相,均在作者抨击之列。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文学常识
一、我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工程文学常识马工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修辞等方面。
马工程在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题材:马是古代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马的形象。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就是马的形象。
2. 文学修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马被用作修辞的具象化手法,“马不停蹄”、“马踏风而行”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是基于马的形象进行构思的。
三、马工程与古代文学作品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其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马的形象:1.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马的高度赞颂。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乘马游幽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贵族的生活形态。
四、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马工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独特魅力,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马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象征。
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和奔放:马在古代代表了自由和奔放的精神。
马在草原奔驰、驰骋在战场上的形象,赋予了马以自由、狂放的艺术象征,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自由、奔放精神的追求。
03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二、“三灯丛话”
▪ 瞿佑(1347—1433),“佑” 一作“祐”,字宗吉,号存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四, 和杨维桢《香奁八题》诗,为杨 所叹赏。明洪武中,以荐历仁和、 临安、宜阳训导,升周王府长史。 永乐间,以诗蒙祸,谪戍保安十 年,遇赦放归。著作颇丰,有 《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 稿》《乐府遗音》《归田诗话》 等二十余种,大都散佚。
▪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依据其问世时间和风格流变,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 《贾云华还魂记》代表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虽以《娇红记》为典范, 却努力给男女主角安排一个团圆结局,还魂情节就是为达到团圆结局而 设计的。
▪ 《钟情丽集》及弘治、正德间问世的《龙会兰池录》等代表第二个阶段, 大体依循《娇红记》轨辙,模拟痕迹至为明显。
▪ 从《觅灯因话》中的八篇小说来看,作者惩恶扬善的动机极 为明确。
▪ 《觅灯因话》与白话小说关系颇深。大量被改编为白话小说。
第二节 中篇传奇小说及 笔记小说
▪ 据现存材料,明代第一个创作中篇传奇小说的,是《剪灯馀话》 的作者李昌祺。永乐十八年(1420),他自序其《剪灯馀话》, 透露出一个信息:李昌祺写的第一篇传奇小说《贾云华还魂记》 是个中篇。
▪ 发挥道德训诫是《剪灯馀话》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容之一。
▪ 李昌祺重视风教,同时也对才子风情津津乐道。李昌祺在编 织情节时常有意安排和鼓励主角吟诗作赋。
▪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李昌祺笔下的男女主角(女鬼或 女神排除在外)风流缱绻,似乎无拘无束,但他们(尤其是 她们)又同时是恪守道德操守的典范。
▪ 邵景詹,生平不详。据《觅灯因 话》小引自述,他号自好子,书 斋名遥青阁。《觅灯因话》作于 万历二十年(1592),共两卷 八篇,系仿瞿佑《剪灯新话》而 作。邵景詹对辞采不感兴趣。他 在《觅灯因话》小引中公开反对 “逞文字之藻”,而把精力花在 曲折故事的设计和描述上,其风 格以质朴见长。
10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九章 晚明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钟惺认为,作诗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不学古的问题,而是 “求古人真诗所在”。 ▪ 钟惺、谭元春作诗,喜用“幽独”“清”“幽”“深”“寒” “孤”“残”等字眼,喜写月夜、寒冬、野岩等时地、景象, 境界狭小、凄苦
三、陈子龙等人重倡复古
▪ 身处明末动荡的乱世,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壮志未酬的失意时 常交织在陈子龙心头。陈子龙认为,诗必须承载拯溺救焚的 社会功能。 ▪ 金塘回素波,中有双鸳鸯。托身在清禁,和鸣君子旁。人 生会有别,孤翼忽南翔。顾此同林鸟,安知天路长。平生志 慷慨,何事独难忘?本为四海人,岂得常相将?丈夫重知己, 万里同芬芳。黾勉效贞亮,德辉在岩廊。莫忧青蝇多,和璧 贵善藏。执手不能语,怅矣结中肠。
二、竟陵派之“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 诗的重心,努力弥合“朴厚”与“性灵”,以革除前后七子 的因袭之弊;另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 目”,以“凄清幽独” “幽深孤峭”救正公安派“牛鬼蛇神, 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之弊。 ▪ “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构成了竟陵派“性灵说” 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八股文的新变
一、八股文在明代后期的几个显著变化
▪ 第一,体式结构和文章技法更趋成熟和完备。在体式完备的背景 下,求新求变乃势所必然,否则就无法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考官青 睐。
▪ 第二,八股文的思想基础——程朱理学失去一统地位,取而代
之的是阳明心学,老庄、禅宗等思想也错见其间。 ▪ 第三,八股文题目逐渐流于琐细,截搭题盛行。命题者故弄玄虚, 科试程文自然很难保持醇雅之风。其结果,生造之语渐多,文风 日趋奇诡、峭拔。
▪ 《钦定四书文》一书共四十一卷,书前有方苞所撰凡例,阐 明全书编纂宗旨,大体以清真雅正为宗。每篇均有评语,要 言不烦,精审得当。 ▪ 《钦定四书文》以“钦定”的形式确立了其权威地位,又由 当世八股文名家编选,并逐一予以评论,保证了其学术上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01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整理).pptx
二、明中期各体文学的兴盛
▪ 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诗、文、词、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阳 明心学和前后七子以其道德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在思想文化 领域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 成化以后,诗文创作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 八股文发展到成、弘、正、嘉,进入鼎盛时期。 ▪ 戏曲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 明代前期(洪武至天顺年间)的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颓不振 的状态,其主体是点缀升平或教化世人的作品。这是专制政 体、科举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 就散文而言,明初占主导地位的是倡导“明道之文”“立教 之文”和“辅成化俗之文”的金华学派。
▪ 在文言小说领域,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 话》两部小说集一度广为流传
▪ 后七子多为新晋进士,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且皆有志于文学, 先后中试、同部任职的经历恰好促成了相互间的结识与交往。他 们相互唱和、商讨,形成了古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律诗宗盛 唐的总体文学趋向。
二、郎署与台阁:后七,正值严嵩大权独揽。这群年轻气盛的新任 郎署官员无法接受严嵩试图主导文坛的企图和阴险毒辣的政治作 风。
▪ 李梦阳在建立诗学谱系时,上溯杜甫,亦意在确立以表达人 文关怀为宗旨的诗风,是因为他忧国伤时,敢于直面社会问 题。这显然是针对茶陵派而来的。
三、明代后期的党争与文学创作
▪ 如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年间严嵩集团与反严嵩 集团之争、万历以降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都从整体上对文 坛格局产生了影响。明代中叶以后的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当 时党争的产物或直接写当代党争的。
三、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以及小说、戏曲批评的繁荣
▪ 正德、嘉靖年间,诗文作家阅读和欣赏俗文学作品成为一种 风气。时调小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嘉靖以后流传渐 广,至明代末叶,更风行南北,取代了元代流传下来的散曲 的地位。诗文之外,传奇小说受话本小说濡染甚深。
文学理论马工程00电子教案ppt课件
32
思考题
1.简述文学理论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2.简述本书总的逻辑结构。 3.学习文学理论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
ppt课件
33
文学接受―追问读者是如何接受文学作品的―第七章
文学批评―追问文学批评家如何评论文学作品―第八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追问文学自古至今是如何演变的―第九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追问文学在当代有什么新变―第十章
ppt课件
31
基本概念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对象,文学理论的性 质,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ppt课件
柏拉图
ppt课件
15
文艺社会学
文学中有社会学问题 ➢ 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文学
与时代、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环 境、文学与社会心理等
卢那察尔斯基
ppt课件
16
文学心理学
文学涉及许多心理学问 题 ➢ 文学与情感、文学与体 验、文学与联想、文学 与想象、文学与回忆、 文学与意识、无意识等
弗洛伊德
ppt课件
ppt课件
7
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
宇宙
作品
艺术家
观众
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ppt课件
8
刘若愚对“四要素说”的改造
宇宙
读者
作家
作品
ppt课件
9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
实践性应该是文学理论的总的性质 文学理论又具有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性质
ppt课件
10
➢ 文学实践: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 践活动
➢ 本教材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 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 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理逻辑支持,保 持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
10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九章晚明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
四、晚明小品文历史地位的确立
? 晚明小品文在清代评价不高。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下,晚
明小品文引起广泛关注,得到好评,进而确立了其历史地位。
? 晚明小品文因为逾越了传统古文的矩矱,所以在清代一再受 到批评;也正因为晚明小品文不守古文的矩矱,它与现代美 文之间,就有了更多可以沟通之处。
二、袁宏道的“性情文字”
? 在袁宏道所津津乐道的若干话题中,“趣”“韵”是比较醒 目的两个。袁宏道所说的“趣”“韵”,摆脱了“理”的束 缚,摆脱了社会身份的讲求,它是由名士风流衍生的一种情 调,一种特别适合于用小品文来承载的情调。
? 袁宏道好游山水,他的山水游记也写得别具风采。他在山水 游记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把山水题材的古文改造成 了小品。山水游记在他手中变得随意了,轻快了,不衫不履, 自成风致。
? 袁宏道的诗在风格上近于白居易、苏轼。如其《登焦山逢道
人》:
? 问君何计得心休,口不能言但点头。潮去潮来分子午,花 开花落验春秋。窗间低穴常穿隼,灶下残炊每下猴。敝衲如 烟身似鸟,过年将作武夷游。
二、竟陵派之“幽深孤峭”
? 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 诗的重心,努力弥合“朴厚”与“性灵”,以革除前后七子 的因袭之弊;另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 目”,以“凄清幽独” “幽深孤峭”救正公安派“牛鬼蛇神, 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之弊。
? 身处明末动荡的乱世,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壮志未酬的失意时 常交织在陈子龙心头。陈子龙认为,诗必须承载拯溺救焚的 社会功能。
? 金塘回素波,中有双鸳鸯。托身在清禁,和鸣君子旁。人 生会有别,孤翼忽南翔。顾此同林鸟,安知天路长。平生志 慷慨,何事独难忘?本为四海人,岂得常相将?丈夫重知己, 万里同芬芳。黾勉效贞亮,德辉在岩廊。莫忧青蝇多,和璧 贵善藏。执手不能语,怅矣结中肠。
04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对《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明代天 一阁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是: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 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 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 写诸葛亮用计,则有意采用民间说话的技巧,即采用第三人称限 知叙事,以节制信息的方式来获得吸引读者的效果
▪ 其四,“去瞽传诙谐之气”。当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 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 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实际上已同平话的诙谐告别。这里经历 了一场由通俗到典雅的运动,这一运动的轨迹在曹操形象的 塑造中可以清晰看到。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 ▪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创作特征 ▪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 成书、作者与版本
▪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 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 创作特征
一、《三国志演义》的史家笔法
▪ 《三国志演义》在展现“历史的三国”时,主要采用史家笔 法。
▪ 其一,人物语言以理性化见长,而个性化程度较低。 ▪ 历史著作的职能是经由对事实的记叙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
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智慧。对人物语言 的记叙也必须服务于这一职能,那些个性化的生活语言在这 一取舍原则的支配下往往被忽略和省略
04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其四,“去瞽传诙谐之气”。当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 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 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实际上已同平话的诙谐告别。这里经历 了一场由通俗到典雅的运动,这一运动的轨迹在曹操形象的 塑造中可以清晰看到。
▪ 关于曹操的描写即非常典型:肯定甚至赞赏他的“智” (“揽人才而欺天下”之“智”)构成相关情节的真正意蕴。
▪ 《三国志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 刻画了一个纯用霸术的“奸雄”形象,一个“雄才大略”、 具有政治远见与政治气度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行为虽以 权谋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比如忠君、 爱民、赏识和重用人才等。他的成功是合情合理的。
▪ 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三国志演义》对孙权等人物也不乏 类似的书写。从这一类描写,读者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经验。
二、“民间的三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
▪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民间故事为主体,其 文化内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明确区分“好 人”“坏人”的基础上,又热衷于赋予“好人”的 “谋”“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
▪ 关羽的勇武仍是重点描绘的 性格侧面。小说对其“忠义” 的描写更为引人注目。还以 热情洋溢的笔墨描写了关羽 的儒雅风度。
三、掌故风味与隐逸情调
▪ 清初毛宗岗修订《三国志演义》,他有意在小说中增加了大 量笔记片段。
▪ 笔记片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通过片段的琐事显示人物的 性格特征,为其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注释。然而, 从总体上看,笔记片段的核心作用是罗列轶事,抒写作者 “幽居以养静”的闲情逸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弘治、嘉靖年间是散曲的复兴期,南曲与北曲势均力敌。
▪ 随着嘉靖初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相继刊 刻行世,长篇小说的创作渐入佳境。福建建阳是这一时期通 俗小说的出版中心。
▪ 中篇传奇小说开始走向兴盛,
三、明后期多元展开的文学格局
▪ 明代后期(隆庆至崇祯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由李贽所倡导的“主情”思潮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风貌, 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的东林学派对文学也有较大影响。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
▪ 作为一个以郎署官员为主体的文学团体,他们无法容忍谢榛 这样一位山人成为盟主,在他们看来,这有碍于社团的声誉 和长远发展
▪ 正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评价后七子的复古事业, 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其流派意识与科举背景的关系。。
第四节 明代文学的历史进 程与作家群体
一、以台阁重臣为主导的明前期文学
第七编 明 代 文 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的异动 ▪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雅俗文化的消长 ▪ 第三节 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 第四节 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群体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环境与 文坛格局的异动
一、明前期的极端皇权与台阁体、山林诗的相继兴盛
▪ 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的压制在明初达到了罕见的程度。废除历 时一千馀年的丞相制度和历时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 尚书)制度是制度设计上的大事,它表明一点,只有皇权才 是政治主体,士阶层不过是服务于皇权的政治工具而已。
▪ 这些作品站在正义和公理一方,指斥强权,鞭挞邪恶,表现 出是非分明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 雅俗文化的消长
一、商业活动的缓慢增长与俗文学的滥觞
▪ 明代初年,朱元璋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活动 严加控制,目的是改变城市市民的奢靡生活方式。对戏曲演 出也严加管理,凡与教化无关的戏曲演出均在禁止之列。
▪ 天顺、成化年间,两京和江浙地区出现了城市经济初步繁荣 的局面,广州、武汉、芜湖等城市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市民数量迅速增长。小说、戏曲的创作、刊印、演出在这种 背景下逐渐增加。
二、儒商的大量产生与俗文学的迅猛发展
▪ 儒家学者或深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对商人或商业做正面评价,这 是产生于明代中叶的一个重要事实。
▪ 商人和商业备受推崇,市场经济的异常活跃是一个原因,但另一 原因也许更为重要,即大批读书人进入了商人行列,“弃儒入贾” 不再是个别事例,商人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儒商在思想文化领 域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个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群体在明中叶以后 迅速形成。
▪ 从正德年间(1506—1521)开始盛
▪ 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诗、文、词、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阳 明心学和前后七子以其道德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在思想文化 领域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 成化以后,诗文创作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 八股文发展到成、弘、正、嘉,进入鼎盛时期。 ▪ 戏曲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 后七子多为新晋进士,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且皆有志于文学, 先后中试、同部任职的经历恰好促成了相互间的结识与交往。他 们相互唱和、商讨,形成了古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律诗宗盛 唐的总体文学趋向。
二、郎署与台阁:后七子与严嵩之间的“风雅权”之争
▪ 嘉靖七子迈入仕途时,正值严嵩大权独揽。这群年轻气盛的新任 郎署官员无法接受严嵩试图主导文坛的企图和阴险毒辣的政治作 风。
▪ 有两类文学作品在明代前期相继兴盛:一类是直接服务于皇 权的台阁体,一类是有意疏远皇权的山林诗。
二、明中叶政治生态与李梦阳的“国士”风采、诗学谱系
▪ 宣德以后,阁权日重。在朝纲不振、“奸臣”和权阉时常作 祟的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对权臣或阉党的抗争也就是对 皇权的抗争,所显示的是一种匡救时俗的壮怀。
第三节 明代文人的科举背 景与流派意识
一、后七子的科举背景与流派主张的形成
▪ 明代科举以八股文取士,未中进士之前,士子必须专注于八股文 的揣摩、练习。一旦功名到手,便可放下八股文,或从事诗文写 作,或从事学术研究。同年、同僚之间由于年辈、经历相似,尤 易产生共鸣、认同,一旦趣味相投,便有可能结成社团,继而发 展成文学流派。
三、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以及小说、戏曲批评的繁荣
▪ 正德、嘉靖年间,诗文作家阅读和欣赏俗文学作品成为一种 风气。时调小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嘉靖以后流传渐 广,至明代末叶,更风行南北,取代了元代流传下来的散曲 的地位。诗文之外,传奇小说受话本小说濡染甚深。
▪ 明代的小说批评和戏曲批评随着小说、戏曲的大量刊行和演 出日趋繁荣,李贽(1527—1602)、袁宏道、汤显祖、金圣 叹(1608—1661)等著名文人先后参与其中。
▪ 所谓“风雅权”,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文坛的统领权。以严嵩为首 的台阁要员和以后七子为主的郎署官员,都自以为有权操持文坛 权柄。
▪ 后七子兴起以后,进一步确立了“文章贵贱之权操之在下”的格 局。
三、“朱毂”与布衣:后七子内部的盟主之争
▪ 关于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交恶,被从后七子中除名的 原因,历来议论很多。
▪ 李梦阳在建立诗学谱系时,上溯杜甫,亦意在确立以表达人 文关怀为宗旨的诗风,是因为他忧国伤时,敢于直面社会问 题。这显然是针对茶陵派而来的。
三、明代后期的党争与文学创作
▪ 如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年间严嵩集团与反严嵩 集团之争、万历以降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都从整体上对文 坛格局产生了影响。明代中叶以后的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当 时党争的产物或直接写当代党争的。
▪ 明代前期(洪武至天顺年间)的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颓不振 的状态,其主体是点缀升平或教化世人的作品。这是专制政 体、科举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 就散文而言,明初占主导地位的是倡导“明道之文”“立教 之文”和“辅成化俗之文”的金华学派。
▪ 在文言小说领域,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 话》两部小说集一度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