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明代文学绪论与《三国演义》
明代文学概况、三国演义 讲义
一、明代社会概况
明代政治:
皇权的加强。 宦官专政现象发展到最激烈的程度。 皇帝的昏庸 民族矛盾尖锐 党派斗争激烈
明代经济:
明初 “重农抑商” 明中叶工商势力重新活跃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明代思想文化:
明前期,高压之下思想文化界一片沉寂。 明代中后期,王学兴起,肯定人欲、张扬 个性。
1、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 《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 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 亦一绝也。
诸葛亮
智 绝
隆 中 对
隆 中 对
隆 中 对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 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 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 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 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 4、戏剧
– 金院本关于三国故事的剧目。“刺董卓”、 “襄阳会”等 – 元杂剧,以三国故事为重要题材。据《录 鬼簿》、《录鬼簿续编》等记载,元代以 三国为题材的杂剧约六十余种,现存二十 余种。
在三国史料、民间传说、宋元平话、戏剧 的基础上,最后由罗贯中创作成书。这是 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
罗贯中的再创造(与《三国志平话》比较)
(五)宋元话本:小说的转变期
–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 “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 史略》)。
(六)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的兴盛期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先秦寓言、史书 → 汉代杂记、史传 →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无名氏《燕丹子》 刘安等《淮南子》 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 赵晔《吴越春秋》 袁康《越绝书》 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
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全解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本《三国志 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 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 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南 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充大量史料,广采 逸闻,使其故事性大为增强。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 明代诗文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五章: 汤显祖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七章: 《 金瓶梅》 第八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九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绪论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 明代文学的发展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 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二、章回小说的特点
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 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 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 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 连续性。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 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 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 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 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 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
• 3、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 说人物塑造中性格刻画的重要性;
•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 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四、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明代文学笔记:至三国剖析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第二章《水浒传》第三章《西游记》第四章《金瓶梅》第五章三言二拍第六章《牡丹亭》第七章明代诗文明代文学绪论(1368—1644)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
可以嘉靖(1522-1561)为界分前后两期第一章:概说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分期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第三节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古代小说发展概说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1、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明初“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
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
文学商品化。
2、王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
王守仁等人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传习录》)心学与禅宗的结合,促进了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
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相信《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它不仅是明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丰碑。
2、《水浒传》《水浒传》是大家熟悉的明朝四大名著之一,书中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西游记》如果问明朝有哪些文学名著能称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定要投《西游记》一票,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其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鸦片战争以后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等多种语言。
4、《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是有名的明代文学著作之一,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本书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将商纣王的暴君形象作了最后的定型,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
古代文学明代PPT整理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明代文学——《三国演义》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明代文学——《三国演义》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杂言: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都有对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丰富之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或者直接给小说戏曲人物贴上简单的标签和脸谱,以省却观众思考、辨别的麻烦,因此中国的文艺作品很难做到准确刻画现实,也难以提升观众的理性思维。
如此文艺生态,既是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情感诉求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之教化、娱乐本质的外显。
因此,以下所有小说中明显的正、邪、忠、奸之划分,也就势所必然,而在这些划分的背后,都有着伦理道德的标准。
在《三国演义》中,正、邪双方的区分,主要是由尊崇正统的道德标准来确定。
刘备作为所谓汉皇室后裔,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便成为正统的代表,也成为虚构美化的善的对象。
一、情节结构1.134回,以官渡之战为中心,重点写曹操集团的兴起。
2.3572回,以赤壁之战为中心,孙刘联合,战胜曹操,刘备集团获荆州,得以站稳脚跟,向西川进发,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这是刘蜀集团的崛起时期3.7386回,以彝陵之战为中心,主要写吴蜀之间的斗争,也穿插了孙曹之间的斗争,这是刘蜀集团发展的一个受挫时期,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4.87120回,以六出祁山为中心,主要写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壮志难酬,劳碌而死,司马氏统一中国,三家归晋。
二、人物形象分析1.刘备:蜀汉集团,是仁者之政的理想代表。
刘备是一个仁君的形象,其倡言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心。
是民众理想中的君主形象。
(1)他仁德忠厚,爱民如子,总希望泽及黎庶。
(2)礼贤下士,以诚待人,如三顾茅庐。
(3)君臣兄弟关系和谐亲密。
2、曹操:曹魏集团,霸者之政的典型代表曹操是与刘备相对照人物,是一个残暴狡诈的奸雄形象,雄才大略而自私自利,以霸力兼诈力而妄图霸占天下,是作者批判讽刺的对象。
(1)有胆有识、气势不凡。
(2)爱惜人才、善用人才。
(3)自私自利、残忍奸诈。
3、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臣的化身,是封建时代贤臣、忠臣的典范,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竭力讴歌的对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单一性。
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
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
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演义
❖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 清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 毛。”(《咏怀古迹》)“三顾频繁天 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
➢ 多智而近妖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 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 民之干,优于将略。”
❖苏轼《诸葛亮论》:“仁义诈 力之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 之所以失也”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 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 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 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 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 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 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 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 义》也是一部悲剧。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 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 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 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 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矣。”
中国民间的关帝崇拜
民间崇拜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 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 赞宜德关圣大帝
关云长——”义“的化身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 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 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 谊重。”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 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 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六编复习资料
13、夏完淳诗歌创作特点:1)直抒胸臆。
2)不事雕琢。
3)风格慷慨悲壮。
4)格调高亢雄壮。
5)善于将忧伤国事的情怀于少年英气融为一体。
14、明代重要散曲作家:王磐、陈铎、冯惟敏、薛论道。
15、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其内容以情歌为主。
16、明代民歌的艺术特点:l)善于使用生动的口语。
2)清新活泼。
3)善于使用新鲜的比喻。
4)善于使用新鲜的想象。
二、名词解释1、“‘三杨’和台阁体”:1)明代永乐至天顺年间,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他们的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得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摩一时。
2、李东阳和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其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不满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他还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
他的诗歌以拟古乐府较为人知,均有社会意义和真情实感。
因此李东阳的诗歌主张和实践,迈出了冲破台阁体束缚的第一步,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3、前七子:1)“前七子”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桢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2)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
4、后七子:1)“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2)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5、童心说: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明代文学 绪论
明代文学三国志演义
明代文学三国志演义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
第二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 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
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
“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
明代文学三国志演义
四、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 仲达等。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吾不如孔明也”。
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 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明代文学三国志演义
明代文学三国志演义
毛宗岗评: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 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 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 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 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 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 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 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 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 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 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文学欣赏论文《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论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受到了人们极大的欢迎。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从兴起到被司马炎统一的故事。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赤壁之战》,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
黄盖用了苦肉计,然后寄信假降。
这迫使曹操轻敌,因为周瑜他们的人数与曹军真是天壤之别。
然后,黄盖真的乘船来到曹营附近了,曹操真是高兴万分。
结果,黄盖放火烧了船,跳到另一条小船上。
那火船冲进曹营,曹军因为把船连起来,结果都被烧着了。
曹军死的和伤的不计其数,溃败,狼狈逃走。
这也说明了如果你的对手很弱,你的胜率很高,但还是不能轻敌。
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聪明过人,尤其是在《七擒孟获》这篇故事里,孟获虽然多次因为不服而被诸葛亮放走,但诸葛亮依然能抓住孟获,孟获终于投降了。
《三国演义》,我认为就是写三国的历史。
三国,是个动荡的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个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总结
明代第一章《三国演义》一、历史演义(名解):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于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二、苏轼《志林》卷一《怀古》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尊刘贬曹”思想已出现。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①嘉靖本②《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③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四、《三国演义》主旨:版本一:长篇历史小说。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
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形象地反映了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元)社会生活,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苦难,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所写的人物有四百多个,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张飞、关羽、刘备等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书中积累了较多的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十分出色的描写。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长坂坡、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章节,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特别是大小战争场面的描写,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很少雷同,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
全书事件复杂,情节曲折,头绪纷繁,结构宏大;剪裁精细,取舍得当,脉络清楚,布局严谨。
既有史实为依据,又不完全拘泥于史实,有所虚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小说尊刘抑曹,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
对黄巾农民起义采取污蔑态度,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偏见。
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有些描写似嫌过了。
《三国演义》创造了两个最中心、最成功的典型人物,就是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
他的形象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过小说也有把他神化的缺点。
经典:04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三章--《三国志演义》
▪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 利己主义,即所谓“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我”,由此呈现出虚伪、奸 诈、残忍和凶暴等特征。
11
▪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君, “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即使于己不利,也不把“妨主” 的的卢马转送他人,不肯抛弃跟 随他的十数万樊城百姓。只是, 由于作者的过分渲染,刘备的仁 和善被推向极端,甚至入侵西川 也被粉饰为并非出于本意,这样 就失去了真实感。
9
二、“民间的三国”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
▪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民间故事为主体,其 文化内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明确区分“好 人”“坏人”的基础上,又热衷于赋予“好人”的 “谋”“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
▪ 对道德化的情感满足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尊刘抑曹表达出来的。
10
第三章三国志演义本章内容?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创作特征?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 ▪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创作特征 ▪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读者蒙在鼓里,使他们对于事件的变化产生应接不暇的惊奇 感,从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格外深刻的印象。 ▪ 其间虽有不合理之处,但为了强化诸葛亮的神秘色彩,有意 扬趣抑理:有趣,但是无理;或者说,虽无理,却有趣。
22
▪ 其三,较多运用直接心理描写与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技巧。 ▪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有助于作品的戏剧性、情节的连贯性和结
17
▪ 其二,通常不对人物做直接心理描写。 ▪ 史家对历史规律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智慧的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的悲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事与天命间的矛盾:司马徽有言: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毛宗岗云:“孔明既云曹操不可与争 雄,而又曰中原可图,其故何哉?盖 汉贼不两立,虽知天时,必尽人事, 所以明大义于天下耳。”
二、明代俗文学繁荣:
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 《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 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戏曲兴盛:“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 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 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代表了明代戏剧 的最高水平。
第一节《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以及作者
原本开首没有诗词,后毛宗岗父子将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 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放在卷首。酿造意境,烘托情绪,抒发 感叹,点示主题。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 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 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 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他是施耐庵门人。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白话小说,是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的形式。 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 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章回小说的渊源 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 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 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 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毕竟 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节《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以及作者 平话 桃园结义 嘉靖本 祭天地桃园结义 毛本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古典小说的发展:先秦寓言、史书 →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 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第一节《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以及作者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史传、民间传说和讲史 等资料积累,从中选择、改造、组织,写成了 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关于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 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 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 卷,将240 则合并为 120 回,目录由单变双。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 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辨证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 单句回目为偶句,定书名为《三国志演义》,通行本作《三国演义》, 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仁中有伪 今与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 取刘璋之蜀川 刘备称帝 白帝城托孤 刘备的夫人
三让徐州 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 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 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 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 耶?” 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 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 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 刘备摔子 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 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 保也。”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 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 不能报也!” 三顾茅庐 礼贤下士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 关、 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煮酒论英雄:隐忍韬晦之计 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与 骄横霸气。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匙箸掉到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体现了他小 心谨慎、机智从容。
一、明代文学历史文化背景
嘉靖、万历年间,早期启蒙思潮的应运而生。 王守仁: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 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王艮、李贽 李贽“童心说”:童心,真心也,绝假纯真。 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发乎情性,由乎自然。 2)冲破僵化的思维,反对拟古。 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
温酒斩华雄 十八路诸侯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 交锋。袁绍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 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却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
威震长坂桥 张飞见曹操亲自率大批人马到来,他让手下二十多人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分两队在长坂桥 后跑,等到曹军来到前,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连喝三 声,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忙下 令撤军。 长坂坡 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 捉活的。”因此赵云得脱此难;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 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道德悲剧:
二、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拥刘反曹 :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 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 2 )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 民族情绪 (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还寄托了作者的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忠义的人格理想。
明代文学
一、明代文学历史文化背景 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共历十六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 明代文学:世俗化、个性化、商业化。 1、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市民队伍壮大,文人士子世俗平民化和商人们的附庸风雅。 2.明代政治黑暗独裁 政治独裁:监视、杀戮、文字狱。 3.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钳制人们的思 《三国演义》的结构与思想内容
依史而演义 三国的叙事结构: 全书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为结构的框 架:汉——三国——晋 合-分-合 结构的象征意义
一、基本结构 序幕:(1—4回)东汉末世之乱。 酝酿阶段:(5—37回)群雄争霸,曹操力定中原 鼎足对峙阶段:(38—104回)蜀汉集团崛起,三分对峙。 尾声:(105—120回)三分归一统
关羽 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 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过五关 斩六将 千里寻主 败走麦城 关云长——“义绝”: 下邳降曹: 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 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 华容释曹:酬恩之谊重 过五关斩六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 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 走麦城 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由于兵少粮尽, 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伏, 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 子遭擒被杀。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三、小说分类 小说从语言上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 小说从体制上分: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 长篇章回小说题材分类: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公案小说、世情小说型、讽 刺小说、侠义小说等。 第一节《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以及作者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西晋初年,陈寿《三国志》 南北朝裴松之作注 隋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唐代,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李商隐《骄儿》诗。 宋代,已经有专门的“说三分”节目。 元代,《三国志平话》已经粗具今天《三国演义》的规模,杂剧中三国故事。
空城计 诸葛亮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这时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诸葛亮当即传令,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不准出入城门和高声讲话,大 开四个城门。 诸葛亮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琴声丝毫不乱。司马懿看此情景,怀 疑城中有重兵,撤退。 隆中对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 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 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狀诸葛多智而近妖 草船借箭算定大雾天气,祭东风而呼风唤雨, 预见庞统之死,祈天出泉、祭泸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使六丁六甲、五丈原禳星祈寿等。 五丈原禳星祈寿 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 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 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