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刘义隆是什么关系
拓跋焘吓死儿子的历史趣事
拓跋焘吓死儿子的历史趣事:450年4月,拓跋焘诛杀崔浩等四姓数千人后,亲自率大军南征刘宋,滑台一役,刘宋一败涂地。
北魏铁骑以每日一、二百里的速度推进,连战连捷,南朝将士百姓死伤无数。
魏军很快饮马长江,随即大拆民房,砍伐芦苇,声言要造船渡江。
建康城内居民惊骇,纷纷把家里值钱东西放进箩筐里,荷担而立,随时准备城破时逃命。
宋文帝刘义隆登上石头城,忧色满面,双方相持许久。
但是,强大的北魏铁骑毕竟不是水中蛟龙,拓跋焘面对滚滚长江始终犹豫徘徊不敢轻易下水,苦熬多日终于补给不济,边便遍烧民舍后退兵。
公元415年春,北魏魏军回军途中的盱眙城还在刘宋军队手中,攻无不克的拓跋焘这次面对宋国守将臧质的坚决防守,就像遇到了钉子,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臧质面对北魏军的威吓利诱始终不降,拓跋焘不惜人命,派兵士轮番肉搏攻城,后面立有督战队,士兵前进后退都是死,伤亡万计,死尸堆得与盱眙城墙一样高,仍然被勇敢顽强的南朝军民打退。
拓跋焘猛攻坚城三旬不拔,恰春天疫病频发,北魏士卒水土不服纷纷病倒,拓跋焘无奈之下,烧掉攻城器具恨恨班师。
回师路上,魏军所过郡县,一概烧杀抢掠,导致千里赤地无遗。
而魏军自己也人马死伤过半,终于招致国人怨恨。
好似佛家因果报应的断语又在一代大帝拓跋焘的命运中得到体现,拓跋焘和儿子拓跋晃一系列的死亡,都发生在灭佛后的数年中。
拓跋焘攻南朝时,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监国,这位后来被谥号景穆的候补皇帝为人精察干练,信任属下仇尼道盛和任平城。
而拓跋焘最宠信的太监宗爱本性险暴,冒皇帝名义干了许多违法的事儿,他和道盛等人关系又紧张,于是“恶人先告状”,拓跋焘一回来宗爱就捏造对方的罪名,皇帝大怒,力斩道盛等人,太子属下多名官员被连坐处死,太子拓跋晃很快就“以忧卒”,其实就是被残暴的父皇活活吓死的,时年二十四。
公元451年,拓跋晃惊惧而死,据说其形象被雕刻在了云冈石窟的第十七窟。
龛内佛像的背光上侧,两边有摩尼宝珠,这是飞天托举的一个摩尼宝珠,然后主座佛像的前面,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椭圆形的暖。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5)廉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
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 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 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 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小名,一般用于家庭成员 和较亲密的人中之间的称呼。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 裕的亲切、自豪之感。 抓关键词——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 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
(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 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 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古典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 落得,剩得。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 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 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 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 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他提出了“金 国必乱必亡”,“更须二十年”这一积极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弃疾 在语重心长地告诫朝廷当权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阴柔南宋中的铁血男儿: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jiǎ)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陈亮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刘义隆和拓跋焘什么关系刘义隆和拓跋焘的故事
刘义隆和拓跋焘什么关系刘义隆和拓跋焘的故事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当中,周瑜临死之前,曾经连发三声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尽管,这三声哀叹是作者罗贯中先生处于剧情需要和人物角色的塑造而捏造出来的,但是纵观中国历史,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的确有过无数类似的悲叹。
在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而又大融合的时期,特别是在将近两百年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争斗,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南北之争中,南方的刘宋政权和北方的北魏政权爆发了举足轻重的一场战役——元嘉之战。
元嘉之战,又被称作元嘉北伐,先后有过三次具体的战役,结果都是以刘宋的事败和北魏的胜利而告终。
元嘉之战的发生,基本上奠定了北强南弱的军事格局。
而南北双方的最高统治者,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足以称得上是南北朝时期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
刘义隆,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在位三十年来励精图治,前期开创了“元嘉之治”,使原本羸弱的南朝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子,同样在位三十年的他东征西讨,基本上完成了北魏统一北方的霸业。
由此看来,在两位君主的统治下,各自的国力都在不断地飙升。
可就在“元嘉之战”中,尤其是第二次的战斗中,宋文帝惨败,由于东路军王玄谟的骄傲轻敌,使得刘宋政权不仅没能收复河南失地,反而使北魏数十万骑兵扫荡了刘宋政权的江淮六州之地,甚至直逼刘宋政权的国都建康。
经此一役,宋文帝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元嘉之治”化为乌有,刘宋政权至此一蹶不振。
所以,刘义隆和拓跋焘之间更像是是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即生刘义隆,何生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传拓跋焘(408—452),字佛貍,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
在拓跋焘统治期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跋焘生于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为太宗明元皇帝长子。
母杜氏,魏郡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人,太宗即位,封贵嫔,泰常五年(420)卒。
泰常七年(422)四月,拓跋焘受封为泰平王,是年,因明元帝长期服用寒食散染疾,难理朝事,拓跋焘遂以皇太子身份临朝听政,成为摄政王。
明年,太宗病故,十一月,拓跋焘正式即位称帝。
其时,北魏王朝经拓跋圭、嗣父子两代的经营,统一大漠,东破库莫奚,西败高车,大胜后燕慕容氏,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
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正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进击南朝。
然而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赫连夏称雄关中,匈奴别种卢水胡建立的北凉盘踞河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割占陇右,辽东则有冯跋建立的后燕,北方的柔然更是不断犯界侵扰,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强硬的对手。
同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亦虎视眈眈,公元424 年,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
他一面改革内政,整顿吏治,督课农桑,在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一面积极筹划北伐,力图收复武帝刘裕北伐时所丢失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河南之地,形成对北魏王朝的又一个威胁。
因此,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
北伐柔然,西征大夏拓跋焘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柔然。
柔然,《魏书》称蠕蠕,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约在五世纪初,建立起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
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便不断侵扰,蠕蠕犯塞”的记载史不绝书。
京口北固亭怀古
问: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 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 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1、这里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 哪些情感?
写这孙刘两位英雄人物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 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 刺南宋统治者的无能。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 66岁时在镇江知府任上所做。镇江那时 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虽被起用,但 他看到主将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 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 调,而主将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 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虽然如此, 他还是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 总不能被采纳,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 业出力的愿望一再落空,心中抑郁难平。 登临京口北固亭有感而作此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一层次: 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 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 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 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 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 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 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 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 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 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 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 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 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 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京口北固亭怀古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电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
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
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固江侂胄辛北知韩的岁写 亭。胄把弃伐府侂重到这 ,这听持疾。。胄用 首 满首不朝到而 起。岁词 怀词进政任镇 用这一的 悲是辛,后江年,期直时 愤辛弃只,濒韩任间过候 而弃疾想做临侂浙,着辛 写疾的侥了抗胄江 “弃 下被劝幸大战为东 隐疾 的起告求量前了路年居已 。用,逞的线巩安再”经 又后,准,固抚次的 被来不备是自史被生岁 降就愿工北己,当活了 职把认作伐的翌时,, 时他真,的地年执得辛 ,调准但重位改掌不弃 登离备是要,任大到疾 上了。韩基草镇权朝从 北镇韩侂地草江的廷 。
全词主题
作者登上北固亭, 面对大好河山,怀古伤 今,表现了作者对英雄 业绩的向往,对抗金救 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 及不能实现的苦闷,表 现了对南宋统治者的苟 且偷安的、不重用抗金 人士的愤慨以及对韩侂 胄的警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上阕 刘裕 英雄 挥戈北伐 惋惜事业后继无人 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
作者用典目的: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
能草率从事。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 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佛狸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 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 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 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辛弃疾 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 佛狸祠祭祀 占领。 问题探讨:诗人在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 景象时,是什么心情? 用典目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 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 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 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宋文帝: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 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 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 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指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 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 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 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仓皇 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 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 宋文帝刘义隆 流 " 的诗句。
古诗爱国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爱国诗句翻译赏析古诗爱国诗句翻译赏析关于爱国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22首与爱国诗句有关的古诗,整理后列表如下:《春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泊秦淮》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诗句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林则徐。
其全文诗句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翻译】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多谢您让我罢官回乡流放边远地区。
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全文诗句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病起书怀》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文诗句如下: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译文一】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刘宋与北魏关系初探
以皇权为中心,官僚制度为辅。
经济文化
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成为南方重要的政权。
北魏政权概况
01
建立背景
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是北方少 数民族政权。
政治制度
实行“八部制度”,以部落首领 为官。
03
02
统治范围
涵盖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 内蒙等地。
经济文化
重视农业,发展商业,是北方具 有代表性的政权。
VS
公元424年,刘义隆杀徐羡之等,北 魏攻江陵,无功而返。公元426年, 刘义隆杀檀道济,北魏攻入彭城、下 邳,刘义隆派王玄谟等人迎战,因王 玄谟无能而大败。公元430年,刘义 隆再次派王玄谟攻打黄河以南的北魏 领地,被北魏拓跋焘击败。
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公元431年,刘义隆杀王玄谟,北魏攻陷悬瓠、项城、涡阳,刘义隆派申坦等人迎战,因申 坦等人无能而大败。公元432年,刘义隆杀申坦等人,北魏攻陷虎牢关、滑台、碻磝、长社 、颍川、陈留等地。
04
刘宋与北魏关系的研究价 值
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揭示了南北朝时期南 北对峙的态势
深入探讨了南北朝时 期民族融合、文化交 流的进程
展现了刘宋与北魏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交流与碰撞
对世界历史的重要贡献
为世界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世界文明史研究提供了借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刘宋与北魏的对峙不仅影响了中 国历史的发展,也对世界历史进 程产生了影响。
首先,这种对峙格局促进了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战争和 贸易的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和价 值观得以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世 界文化的发展。
其次,刘宋与北魏之间的战争和 冲突也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 影响。这种对峙格局使得当时的 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给 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一定的不确 定性和风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目录编辑本段编辑本段作品原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u),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编辑本段注释(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6)“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7)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穷凶极虐》成语故事
《穷凶极虐》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的第三位皇帝刘义隆,他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在他统治后期,由于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刘宋王朝国力衰退。
与此同时,北魏政权逐渐崛起,在拓跋焘的领导下,北魏军队不断南侵,刘宋王朝陷入了困境。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御驾亲征,率领步骑十万南侵汝、颍,并派使者到彭城,要刘宋送刘骏的长子刘劭到北魏当人质。
刘宋朝廷中弥漫着恐惧情绪,许多人主张割地求和。
但是,江夏王刘义恭、竟陵王刘诞、尚书令何尚之等大臣却坚决主战。
在他们的坚持下,刘义隆决定派遣臧质、沈璞、徐遗宝等将领率领军队抵抗北魏的入侵。
徐遗宝是刘义隆的宠臣,他在战争中表现不佳,刘义隆一怒之下将他处死。
之后,刘义隆任命萧斌为徐遗宝的继任者,但是萧斌却心怀不满,想要背叛刘义隆。
此时,北魏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逼近彭城。
刘义隆派遣使者到萧斌那里,传达了要他坚守彭城的命令。
然而,使者却被萧斌扣押。
刘义隆得知后,派遣使者责问萧斌,萧斌却回信说:“我现在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不再听从你的命令。
”刘义隆得知萧斌反叛的消息后,十分震惊和愤怒。
他立即派遣江夏王刘义恭率领军队征讨萧斌,并任命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徐州刺史,负责率领军队抵御北魏的入侵。
沈庆之是刘宋王朝的一位名将,他率领军队在彭城以北的尉武与北魏军队展开激战。
在战斗中,沈庆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胜利对于保卫刘宋王朝的疆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刘义隆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北伐,试图收复失地。
他任命南平王刘铄为北伐军的主帅,并率领军队向北魏的都城平城进军。
在北伐的过程中,刘义隆遭遇了北魏军队的顽强抵抗,多次遭受挫折。
与此同时,刘宋王朝内部也出现了叛乱和不和,给北伐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最终,刘义隆不得不下令撤退。
在撤退的过程中,刘义隆的军队遭受了北魏军队的追击和袭击,损失惨重。
刘义隆本人也在撤退途中遭遇了北魏军队的包围和攻击,幸亏他的部将薛安都等人奋力抵抗,才得以逃脱。
中国历史上的十个太祖皇帝,你最佩服哪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十个太祖皇帝,你最佩服哪一个太祖,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之一种,一般用来追尊开国的皇帝。
在隋唐之前,有时,太祖也可以是第二、第三皇帝。
有的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太祖,而是高祖,所以暂不列本文中。
本文只讲庙号为太祖的皇帝。
不算先秦以前的,秦以后,称为太祖的皇帝,包括追尊的但不开国的,约有四十多位。
挑其中十个,认为是比较有作为的。
以时间顺序排,不分先后。
汉太祖刘邦。
世人皆称刘邦为汉高祖,但刘邦真正的叫法是汉太祖高皇帝。
刘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首先是平民的起义,什么社会资源也没有,凭空打下大汉的江山。
面对强势的项羽,刘邦几乎让人绝望,但他善于用人将将,逆地反击,终夷强楚壹天下。
刘邦巩固了秦始皇制定的制度,并加以完善,使中华的帝国向前运行了两千多年,此刘邦之功。
魏太祖曹操。
评十大太祖,怎么能没有曹操呢?曹操固然没有统一天下,但面对刘备、孙权这样不世出的枭雄,曹操能三分天下有其二,据天下雄胜之地,已是难得。
后来的西晋三分归一统,根子还是曹操打下的。
只不过是司马懿父子换了块公司牌子,其运作核心,首功是曹操。
西晋的胜利,可以说是曹操的胜利。
孙权也是太祖,但孙权是籍父兄之力,守成江东,武不就文不成,和下一个刘义隆非常相似,但没有刘义隆更有代表性,所以选择刘义隆。
宋太祖刘义隆。
按说刘义隆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是太祖中唯一一个搞文治的,元嘉盛世三十年,隆迈当世。
刘义隆的难得之处在于,他面对一个极为强悍的枭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刘义隆也有过惨败,不过基本上还能和拓跋焘打个平手。
刘义隆治下,宋朝虽然略呈衰弱之势,可总体上还保持着相对强势。
后世子孙的不争气,和刘义隆没什么关系了。
北齐太祖高欢。
后三国,按说把事业做的最大的,应该是北周太祖宇文泰。
而高欢本是穷兵,因为遇到了富小姐娄昭君,才一步登天。
事业又没有宇文泰做的大,隋唐两朝皆从宇文泰的北周脱胎而来。
要说的是,宇文泰能三分之天下有其二,主要是梁武帝萧衍内乱所致,才让宇文泰占了便宜,拿下蜀荆。
【北魏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tuobátāo(408~452.3.11),字佛狸,鲜卑族。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
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并占据了刘宋的河南之地。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第一章拓跋焘的生平一、生平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正平二年崩于平城,享年44岁。
军事家,优秀的骑兵统帅。
字佛狸,鲜卑族拓跋部人。
北魏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即皇帝位。
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
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
他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
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
始光四年(427),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果获全胜(参见百科: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
他率领北魏军队讨伐大漠部落——柔然。
尤其是在429年,他对柔然作战中取得了最辉煌的一次战果。
从此,北魏在继汉武帝破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草原部落作战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他常从卒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
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
他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喜欢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但是在晚年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在位29年,正平二年三月被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暗杀。
相关整本阅读/ebook/85c996d69b89680203d82584.html二、后妃及子女皇后太武皇后,赫连氏敬哀皇后,贺氏,初为夫人,生拓跋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此句是怀念孙权的,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寄奴,这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2、寄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3、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拓跋焘写信给刘义隆
拓跋焘写信给刘义隆
北魏拓跋焘率军20万南下,与刘宋激战之后,因刘宋援军及时赶到,北魏此时也人困马乏,不得不引军北还回。
回国之后的拓跋焘,越想越气,于是,就写了第一封信给刘宋皇帝刘义隆
原文:
“前盖吴反逆,扇动关、陇。
彼复使人就而诱之,丈夫遗以弓矢,妇人遗以环钏;是曹正欲谲诳取赂,岂有远相服从之理!为大丈夫,何不自来取之,而以货诱我边民?募往者复除七年,是赏奸也。
我今来至此土所得多少,孰与彼前后得我民邪?
彼若欲存刘氏血食者,当割江以北输之,摄守南渡。
如此,当释江南使彼居之。
不然,可善敕方镇、剌史、守宰严供帐之具,来秋当往取扬州。
大势已至,终不相纵。
彼往日北通蠕蠕,西结赫连、沮渠、吐谷浑,东连冯私、高丽。
凡此数国,我皆灭之。
以此而观,彼岂能独立!
蠕蠕吴提、吐贺真皆已死,我今北征,先除有足之寇。
彼若不从命,来秋当复往取之;以彼无足,故不先讨耳。
我往之日,彼作何计,为握堑自守,为筑垣以自障也?我当显然往取扬州,不若彼翳行窃步也。
彼来侦谍,我已擒之,复纵还。
其人目所尽见,委曲善问之。
彼前使裴方明取仇池,既得之,疾其勇功,已不能容;有臣如此尚杀
之,乌得与我校邪!彼非我敌也。
彼常欲与我一交战,我亦不痴,复非苻坚,何时与彼交战?昼则遣骑围绕,夜则离彼百里外宿;吴人正有斫营伎,彼募人以来,不过行五十里,天已明矣。
彼募人之首,岂得不为我有哉!
彼公时旧臣虽老,犹有智策,知今已杀尽,岂非天资我邪!取彼亦不须我兵刃,此有善咒婆罗门,当使鬼缚以来耳。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光射斗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感知词人的豪放词风,深入理解本词内容,体会词人情感并熟读成诵。
2.探究本词中的用典艺术,并运用其鉴赏词人的同类作品。
【教学重点】感知词人的豪放词风,深入理解本词内容,体会词人情感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词中的用典艺术,并运用其鉴赏词人的同类作品。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对联导入,了解词人。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请同学们来读一组对联,并猜一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说出理由。
(在对联中落实猜辛弃疾的理由)预设:“浩气贯日月”:一身凛然正气贯穿在天地之间。
“文光射斗牛”:绚烂的文采直冲云霄。
“悲壮词”:辛弃疾词风豪放、悲壮。
我们曾学过他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生齐背诵)。
“空余英雄心一颗”: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豪放派词人,而且是一位爱国的抗金将领。
空有一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
解读:这是诗人臧克家题济南辛稼轩纪念馆的对联。
上联高度颂赞了辛弃疾爱国抗金的浩然正气,同时也对他壮志难酬而深表惋惜。
下联热情评价辛弃疾词作的悲壮慷慨,高度评价了词人的文学成就,以“名垂宇宙,文光冲斗牛”称其光照史册,永留后世。
教学活动二:诵读感知,初步体会。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入情入境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体会情感。
教学活动三:文本研读,探究典故。
1.词题来看,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立足京口,想到了哪些古人与古事?(引出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陆游《霜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4~15题。
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
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
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②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③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④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①本诗写于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时,辛弃疾被重新起用。
②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③刘义隆年号。
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占领大片土地。
④拓跋焘小名。
14.下列对两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霜风》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B.《霜风》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C.《永遇乐》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D.《永遇乐》下片辛弃疾看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把侵略者当成神来供奉的情景,十分痛心。
15.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A(“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气)15.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固”,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刘义隆是什么关系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明元帝长子,在明元帝去世之后,于423 年继位,当时仅有16 岁,登基为皇帝,称太武帝。
年号为始光。
意思为初始光明。
这个年号一共用了5 年之长。
始光四年的时候,拓跋焘率军攻打胡夏,攻占了都城,紧接着在始光五年的时候,战局稳定了下来,有人向他献了一头白色的鹿,在同一时间乐凌地方官员也上报发现了另一只同样白色的小鹿,于是拓跋焘觉得是天降祥瑞,宣布修改年号改“始光为神麚。
意思为“神鹿保佑”。
在神麚五年的时候,拓跋焘决定让赫连氏为自己的皇后,让拓跋晃为储君,宣布年号修改为“延河”,意思为延续祥和。
时间不长拓跋焘终于下令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两朝的宫女等人可以出宫嫁人等法令。
并且大赦天下。
宣布改年号为“太延”。
意思为“最为延续”。
在太延六年的时候,手下官员对拓跋焘称之拓跋焘为被上天定位太平真君,恰时他的皇孙降临,于是拓跋焘再次的大赦天下,宣布改年号“太平真君”,意思为“太平君主”。
而在“太平真君”十二年的时候,宫中奸臣当道陷害忠良,拓跋焘一怒之下杀心四起,虽然这一次他调整了朝堂也挽回了损失可是他养成了杀戮的习惯,在朝堂稳定下来的时候,再次的改年号“正平”。
意思为“正道太平”。
最终在452 年的时候被身边的人杀死,后辈定“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刘义隆
拓跋焘,是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
12 岁时在抵抗柔然的战争“云中突围”中显示出拓跋焘非凡的军事天赋。
他在位期间,注重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