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合集下载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3)获取知识经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I.Altman & D.A.Taylor.1973)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

对可能的交往对象:有所注意,理性选择和初步沟通。

初步沟通之时,留给了对方关于自己的最表面信息,即第一印象。
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允许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大多数人际关系仅仅在第三阶段的水平上简单重复。

五、 重点回顾与思考

1 定向阶段(陌生人)——重视第一印象;主动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程》
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四、重点回顾与思考
2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 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引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之语:“第一个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他当时一定还住在山洞里)无疑想知道,怎样做才能使邻近山洞的人更喜欢
他或不讨厌他,或者至少能使他避免被人用木棒砸到头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良好的情感体验, 满足心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等),保持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人际吸引课件

人际关系人际吸引课件
缺乏耐心、不注意对方 表达,导致理解不准确

表达障碍
难以清晰、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非言语沟通障碍
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等表达不当。
情绪障碍
01
02
03
04
情绪波动
情绪不稳定,影响人际关系的 和谐。
情绪压抑
隐藏真实情绪,导致沟通不深 入。
情绪爆发
无法控制情绪,导致冲突升级 。
情绪传染
负面情绪影响他人,形成消极 互动氛围。
认知障碍
刻板印象
对他人形成固定看法,阻碍客 观评价。
偏见
对特定群体产生不公平的判断 或态度。
先入为主
基于初步印象,影响后续交往 的判断。
过度概括
将个别事件泛化为普遍现象, 导致误解。
05
人际关系的应用
在职场中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01
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
队合作,减少冲突和误解。
解决家庭矛盾
在家庭中遇到矛盾和冲突时,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有效沟通 和解决问题。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家庭成为温馨的 避风港。

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
拓展社交圈子
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提高社交能力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策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培养社交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可以学会有效 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促进社会融入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融 入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有 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第九章 人际吸引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第三章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关系一个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并不一定预示着这个人会非常优秀。

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研究:(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研究现状1、西方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私人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探讨:研究相当活跃,主要在达克主编的《人际关系手册》中反映了基本情况。

但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存在缺陷,达克等人做了概括:A、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友谊的形成和异性恋爱关系的探讨,其它领域很少涉及;B、将关系看做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型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C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文化情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D、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

(2)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

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际技能的训练:IBM公司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共计32小时的人群互动关系训练或辅导)2、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是中国人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的基本储藏知识的一部分,关系和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本土现象。

最新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最新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

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

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

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几个重要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

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

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

7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7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深度


(一)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
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3.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双方在人际关
系上的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

4.稳定交往阶段:人们的心理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已经可以允许对方
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三、人际关系深度

人际关系图解

相 熟

朋 C

知己
生活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包括不良的 恋爱关系,应该都是没有很好地遵循这 四个发展阶段的进程,或者越过了某一 阶段,或者某个阶段发展的不够深入。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单纯接触效应:仅仅经常看到某个人就能
够增强对他的好感。
第一,多次接触能够提高再认,这有利于喜欢的 发生; 第二,人们变得越来越熟悉后,会能预测对方的 行为,这会令我们感到愉快; 第三,我们会假设被单纯接触的人与我们很相似。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3、相似、互补与喜欢 相似:我们喜欢倾向于喜欢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 和人格上和我们相似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个
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 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强度由低到高分别是:亲和、喜欢 和爱情。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1.外貌与喜欢 人们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经验中习得:

最新社会心理学 9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幻灯片课件

最新社会心理学 9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幻灯片课件

性比男性挣得少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事实。 从全世界来看,男女收入的不平等具有普遍
性。女性占总人口的50%,但她们所占有的财富却不足1%,获得的收入只占世界总收入的
10%。 在中国,虽然女性的收入普遍低于丈夫(高于丈夫的女性只占总数的五分之
一),但总体上相差不大。这说明中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是较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 据(展开)
• (3)概括分析形象的意义(作者在该形象上
寄托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格品质等)

实战演习(一) 最爱东山晴后雪 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 晴后雪>二.绝句》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 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 情怀。
• 身体条件 • 心理条件:(认知、情绪控制、决策能力) • 经济条件 • 职业 • 教育 • 社会关系
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夫妻
• 爱情型与功利型(结合动机) • 平等合作型、分工型和一方依赖型(生
活方式) • 建设型 、惰性型、失望型和一体型(生
活继续的方式)
丈夫比妻子多挣一倍婚姻最稳定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丈夫的薪水比妻子多一倍时,夫妻之间的平等交流、性生活
– 谁最受欢迎 – 有无下属的无形的小团体 – 团体内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嫌?
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吸引取决于交换的必要性 和公平性
相互作用理论:吸引是相互的。
得失理论:“得”导致吸引,“失”导致厌恶
强化理论:吸引取决于交往导致的奖罚的大小
人际吸引的原则——对等匹配
❖ 态度与行为的对等——交互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功利原则: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互惠互利、投桃报李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 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这样。
盘点爱情:
野蛮的兽性的爱情是忘形的,而理智的爱情是 应该持重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个体特征 ❖ 相似与互补 ❖ 情景因素
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 才华:一般而言,才华和能力越高越受人喜欢 ❖ 外貌:美好的外貌更容易引起好感. ❖ 人品:良好的人品是维持持久人际吸引的力量
❖ 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犯了小错误而导致其人际魅力反而上升 的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外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晕轮效应与美丽的辐射 效应
❖ 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在 外貌方面的魅力与我们 接近或匹配的人作为交 往的对象。
西格尔(H.Sigall等,1966)让一位公认是非常漂 亮的女性和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性扮演成临床心理系 的研究生,给一群男大学生被试做人格评定。结果发 现,漂亮女“研究生”的评分引起男大学生更高的重 视:如果得到的人格评定是积极的,他们会更高兴, 事后他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高;如果 得到的人格评定是消极的,他们会更不满意,事后他 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低也。但是无论 评定好坏,他们都更愿意继续进行这个实验以获得再 次与女助手交往的机会或者更正他们在她心中的印象 的机会。可见,我们不仅自己更喜欢漂亮的人,而且 还会更在意那个漂亮的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们!

沟通和人际关系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沟通和人际关系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信息、情感等心理原因及行为动作旳交流。 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合作基本条件:目旳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
信赖旳合作气氛。 竞争基本条件:目旳难得、可单赢也可双赢、
理性竞争。 多伊奇:目旳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Y型沟通是链状与轮状旳变形与结合,是一种较为复杂 旳垂直沟通。
环状或圆周式是由两两之间旳沟通连结起来旳,它能 够是单纯旳横向沟通或垂直沟通,也能够是横向和垂 直沟通旳结合。
全通道式沟通又名交错型沟通,它使全部组员都能够 进行信息交流,其沟通具有多向性,灵活性。
体语沟通
目光(互动:测试你旳朋友是否说真话) 面部表情(表情展示,请同学辨认) 身体运动和触摸(动作展示) 互动:分小组沟通,体现一种不良旳情
一次会面时不久就完毕。有经常旳接触机会但都有较 强旳自我防卫倾向旳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旳沟 通才干完毕。
(二)情感探索阶段 双方探索在哪些方面能够建立信任和真实旳情感联络:情感
卷入,发觉共同情感领域,沟通越来越广泛,自我表露旳深度与 广度逐渐增长,但不涉及深层方面。交往模式仍具有正式交往特 征,注意自己体现旳规范性。 (三)感情交流阶段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旳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真诚原则 宽容原则 尊重原则 互利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案例分析
我们能够经过下面旳两个案例,来体会换位对于协调人际冲突旳作 用,同步也学会怎么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案例1]在街上遇到熟人,当你向他打招呼时他却视若无睹,这是你 会怎么办?
自我中心旳人这么想: 1、“这人怎么这么高傲,有什么了不起旳,下次会面,我也不会搭
理你!” 2、“太没礼貌了,懂不懂怎么尊重人!” 成果:相互不理睬,好像陌生人一样,可心里又很别扭。 “将心比心”旳人会这么想: 1、“他可能忘了戴隐形眼镜,没有看清楚是我吧。” 2、“可能他正在思索什么问题呢。” 成果:心中释然,下次会面还是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 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 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 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如果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对我们表示接纳和支持, 我们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的心理反应会被激发 ,并引导我们用同样的行为方式做出回答。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 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望 别人做出相应的友好应答。
• (三)、功利原则
1、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1、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 2、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 4、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
四、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1、亲和的需要 人们有需要与他人相伴的倾向。
2、人际关系报酬 依恋: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社会融合:产生团体归属感;
价值确定:产生自己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 在需要的时候会有人帮助我们…… 3、摆脱寂寞
(二)寻求平等与自由
情境控制原则的含义,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 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想使别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 ,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 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如果我们增加了人们达到情 境自我控制的困难,或是与人们对情境的控制不对等,使别 人的自我表现受到限制,而不得不保持一定水平的自我防卫 ,那么,别人实际上不可能对我们有深层的接纳,我们与其 关系的状况也只能停留在正式的、表层的水平。
阿龙森与林德1965年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这一实验发现了 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
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 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 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 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一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 (gain-loss principle)。
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亲密关系的倾向源于自身生存的遗传特 质,为了生存,人们需要和他人交往。
第一章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 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 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 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
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 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
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 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 的必要前提。
图12-3 Johari window
六、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1、交往定向阶段
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 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3、感情交流阶段
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 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 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 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阿(Foa, 1974)的人际交换分析
研究(Sedikides et al., 1994)对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 回报与付出的探讨
“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 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具体到人际交换 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转译自:D. Watson: Soci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1984), 第130页。
图12-2 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别
(2.)自我的分层
鲁宾等人(Rubin & Shenker,1978)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一 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
• (五)、情境控制原则
1、情境控制
猴子进入新情境时的行为总是东张西望,这摸摸,那拍拍。巴 甫洛夫称这种行为是“这是什么反射”。人进入新情境时,也有同 样的行为表现。
“这是什么反射”的真正含义,是探究环境,了解环境事物对 于我们的意义,从而把握环境,使我们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有一个明 确的定向。
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 焦虑。对于人来说,不仅对物理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焦 虑,对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也同样会引起机体处于高度 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
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2、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
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 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 感到孤立和抑郁。
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的特点 *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往是人类
社会生活的前提。心理学家鲍麦斯特(Baumeister 1995) 等人就指出: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 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拉尔森(Larson 1981)在研究了人们的时间利用时也发现人们大部分是时 间与他人在一起(青少年74%,成人71%),并且和他人 在一起的时候,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Waal (1989)对大猩猩和猴子的比较研究暗示这种亲和需求存 在着生物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寻求与他人交往、交朋友
价值取向的不同,引导着人际交往中不同的社会交换机 制。
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个 人情感的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 这一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增值交换过程。
对于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一类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 中,纯粹的物质利益交换意识要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而 他们倾向于用物质价值来衡量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得失。 这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减值交换过程。
福阿夫妇(Foa, Foa, 1975)认为,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 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 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 解释。这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解释自己行为,并由此维护 自己的心理平衡的重要适应能力。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也可以作出同样的解释 。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特征时所造成的主 观不适。
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 社会性寂寞:缺乏团体归属感。
五、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 1、人际关系的状态
图12-1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2、人际关系的深度
奥尔特曼和泰勒(Altman & Taylor,1973)用社会渗透理论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思想来解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水平 。他们认为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
•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 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大 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 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 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 保护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