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

合集下载

王国维1

王国维1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生平1877年出生于海宁盐官。

1882年入私塾。

1893年中秀才。

1899年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罗振玉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901年秋,受资助赴日入东京物理学校。

次年夏,因病回国。

1903年起,任教于通州和江苏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等。

写出《红楼梦评论》等多篇哲学、美学论文。

后自编为《静庵文集》,于1905年出版。

1907年,北上,任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

期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

1911年,前往日本。

1916年,受邀回国为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编辑学术刊物。

又为藏书家蒋汝藻编《密韵楼书目》,并参加纂修《浙江通志》。

1917年,著《殷周制度论》。

1923年,应逊帝溥仪之召,北上就任“南书房行走”。

1925年,应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并研究汉魏石经、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自杀原因说法不一。

自杀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杀是谣传),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封面上书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遗书内容如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王国维 遗嘱

王国维  遗嘱

除了吴宓,陈寅恪也是一个与王国维精神相通的人。陈寅恪与王国维同为一代文化之巨擘,王国维大陈寅恪13岁,但他们是"许我忘年为气类"的相知。在王国维的灵堂前,别人都行三拜之礼,唯独陈寅恪三跪九叩。陈寅恪按照王国维的嘱托,帮他整理遗著,并为之作序。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这篇著名的序言中,陈寅恪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王国维的学术内容和学术方法,即"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并认为王国维据此在考古、上古史、边疆史地、文艺评论等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学无新旧"、"二重证据法"、"中西化合"等方法对构建中国现代的学术思想乃至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遗嘱原文: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对于王国维的死因,历来存在诸多争议。当时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他的死出于儿女亲家罗振玉的逼债。他死后不久,就有人在《文学周报》上发表文章阐述这种猜测。
罗振玉与王国维的关系非同一般,对其有知遇之恩。王国维青年时,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屡应乡试而不中,于是在戊戌变法之际弃绝科举。 22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任书记校对。工作之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结识了罗振玉。罗振玉慧眼识才,在各方面提携奖进,并于1901 年资助王国维赴日本留学。回国之后,王国维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罗振玉奉调入京,王国维也随之赴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可以说,王国维人生的辉煌时刻都与罗振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罗振玉还将女儿嫁给王国维的儿子,两家正式结为亲家,但后来王国维与罗振玉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郭沫若说:"据他的死,实际上是受了罗振玉的逼迫。详细的情形虽然不十分知道,大体的经过是这样的,罗在天津开书店,王氏之子参与其事,大折其本。罗竟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情谊,所以逼得他走上了自杀的路。"但这也仅是一种推断,并无足够的证据。

对科学院的答复

对科学院的答复

對科學院的答復陈寅恪的晚年很多意见都用曲笔写出,鲜有直疏胸臆者。

1953年12月1日陈寅恪口由其弟子汪篯记录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比较淋漓。

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

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

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

在當時,清華校長是羅家倫,是二陳(CC)派去的,眾所周知。

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

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

所以我說‘士子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

‘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

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

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於王國維即是如此。

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蒙古史上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間的爭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應該如此。

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為芥蒂。

我對胡適也罵過。

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的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獨立自由之意志。

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

‛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

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

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

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

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週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

国学大师 王国维

国学大师  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挥戈大启汉山河,武帝雄才世讵多。

轻骑今朝绝大漠,楼川明日下洋河。

———《读史》中国近代史文坛上一朵彩虹般绚烂的奇葩已经陨落,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与热忱的钻研精神永远长存!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就是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

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

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生平事迹1、少年失意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2、结识罗振玉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4、巨子陨落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杀是谣传),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成就荣誉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历史价值《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以“真”为特质的“境界”说,二是以进化论为基础的词史观,三是以文学为本体的词体观。

梁思成设计的建筑,包括王国维、梁启超、林徽因、任弼时的墓碑

梁思成设计的建筑,包括王国维、梁启超、林徽因、任弼时的墓碑

梁思成设计的建筑,包括王国维、梁启超、林徽因、任弼时的墓碑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有人说,梁思成是建筑学理论家,但不是建筑学设计家,他一生就没设计过几个建筑。

为了反驳这个观点,我们看看梁思成到底有没有建筑设计实例?王国维纪念碑王国维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东南侧。

王国维,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

生平著作共62种。

王先生的碑是1929年立的,碑身高七尺,正面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是陈寅恪大师撰写的碑文,碑式为建筑学家梁思成所拟。

梁启超墓梁启超是梁思成的父亲,身为建筑学家的他,肯定会亲自为父亲设计墓。

梁启超墓位于北京植物园东环路东北的银杏松柏区内,墓园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面积达4300平方米。

墓园内北墙正中平台上是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

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阳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

碑阴刻“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因、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

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这是梁启超生前遗愿。

平台下的柏林中,甬路东侧为其弟梁启雄之墓,甬路西侧为其子,炮兵上校梁思忠墓,女梁思庄墓。

梁思庄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鉴真纪念堂位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1973年建成,以纪念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鉴真和尚。

参照鉴真在日本的主要遗物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筑,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前面是门厅,上悬匾额;中间为碑厅,内立横式纪念碑;后为殿堂,按唐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仿鉴真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紵像制作而成,神态安详而坚毅。

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

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

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2011-04-25 11:12 | (分类:默认分类)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

校庆刚过,翻看网上关于清华的文字,十之八九都是负面的评价——我并不觉得意外,清华校庆确实惹眼,引来众人瞩目的同时也容易把众人对政治、对教育、对腐败、对社会不公甚至对房价的不满发泄在清华的身上。

再说清华也确实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些都需要社会人士去监督、去批评、去鞭策,方能促使清华,促使中国教育向前进步。

网上的留言中,不乏对清华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这些估计就占了不到两成,其余的就是指责甚至是谩骂,其中就包括一些网上名人的微博或者是博客。

我看了看,基本上都是拿教育行政化、拿诺贝尔奖、拿学术腐败说事儿——也不能说不对,清华作为国内大学的一面旗帜,理应成为国内教育受人批评的靶子。

可拿神马独立自由说事儿,说神马校训被阉割云云,从郎咸平在《财经郎眼》中的不负责任,到今天李承鹏的哗众取宠,我再也无法沉默,看来是需要写一点什么了。

首先引用下大眼同学博客文字中的一段【1】:只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想必见此盛景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许多年,清华和北大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和,拔刀相见。

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明白崆峒、峨嵋、华山、衡山等小派环伺在侧,打打杀杀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扩大实力拉动GDP,由此院长、教授头衔后面统统都加上跨国托拉斯CEO、CFO。

由此不赚四千万,不要来见为师。

到最后,易筋经就练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

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好一个李大眼,不光拉来北大当匕首,还把北师大教授的四千万言论作为攻击清华的投枪。

匕首一捅,投枪一刺,清华就变成了食堂,怎一个厉害了得!这些都不说了,你那“不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又是从何说起呢?也罢,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清华的校训是怎么回事。

王国维墓志铭

王国维墓志铭

1. 王国维之死
1927 年6月2日,王国维以杰出学人、正当 盛年、堪称智者之身,自沉于昆明湖。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 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 其念。佥qian曰,宜铭之贞珉min,以昭示于无竟。因 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 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 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 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 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 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 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 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si,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
亡命日本,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3年任清逊帝“南书房行走”。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 6月,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生平著述六十余种,大都收录于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青 年 时 代 的 王 国 维


浙江海宁王国维故居
海 宁




居王 国 维 遗 书王国维的史学成就3. 学术的自由独立
这篇碑文对王国维之死进行了意味丰富的 文化阐释。
扣住“桎梏”与“真理”,标举“思想” 为学者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和传统文人守 “心性”为安身立命的认识有所不同了。
3. 学术的自由独立
“学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先生之学说, 一是先生之精神。
作者要纪念的是王国维的独立学术精神, 而不是他的学说。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四不讲
• • • • •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之自 精由 神之 思 想 , 独 立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 •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寒柳堂集》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书法和手稿(5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读书札记一集》 《读书札记二集》 《读书札记三集》 《讲义及杂稿》 《书信集》 《诗集》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后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 重新出版)。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2009年重新影印)。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 •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主要著作
• • • • • • • • • • • 《静安文集》 《王国维遗书》 《王观堂先生全集》 《宋元戏曲考》 《曲录》 《人间词话》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诗词全编》 《<;红楼梦>;评论》 《流沙坠简》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四、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 2.25)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 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 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 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 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 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 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 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 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 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 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 任教。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 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190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 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 业有着深刻的影响。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 言一学就会。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 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 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 去他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 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 Sweet Home)和 《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 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

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
•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陈寅恪(1890—196留学,先后瑞士、法国、 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瑞士、法国、 美国、德国等大学学习。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 美国、德国等大学学习。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 任国学研究院导师。1930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 任国学研究院导师。1930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1941 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1941 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任中山 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任中山 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委员等。文革中受迫害而死。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
• 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 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然一人之生 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 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于是于数十年百 年之生活外,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 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进而育子女矣, 则有保抱扶持饮食教诲之责,婚嫁之务。 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
陈寅恪的傲骨
•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
念碑中。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 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 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 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必 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必 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 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 谛之桎梏” 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 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 这是可以商量的,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 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 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 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1953年陈寅恪《对科学院的 共三光而永光”。(1953年陈寅恪《对科学院的 答复》)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伟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伟

王国维逝世之谜
1927年6月1日,国学研究院第二班毕业,中午,参加研究院师 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别清华园,到颐和园 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背面书" 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 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 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 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 死。 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 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 《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 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 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 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 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 安而义尽也。”
他指出:“今即不论西洋哲学自身之价值,而欲完全知此土之哲 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 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中国的学术研究要打破中学、 西学之间的界线,把中国学术纳入世界学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王国 维对西学的积极态度,以及世界学问相通的思想,是同时代人中最有 远见的见解,对中国学术研究起了积极、进步的推动作用。至于学无 有用、无用之说,王国维认为“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有的东 西在这个方面有用,在另一个方面未必有用,反之亦然。所以要从曲 和全,即从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来把握事物。

清华大学介绍

清华大学介绍

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
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
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第一是耻不如人。 第二是讲究科学。 第三是重视实干。



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

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 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 言。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 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 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 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 照。

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

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今日清华,正在恢复 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 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点数清 华文科,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 术等学科门类,汇聚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青 年才俊,并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跻身国内文科 前列,多个学科跻身国内顶尖,且与国际教育培 养模式相接轨。



清华学子拥有中国最好的毕业前景。
清华本科毕业生约有70%选择在国内国外名校中继续攻 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试推荐),其余的选择 高质量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录取清华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名 列世界500强的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惠普、微 软、IBM、壳牌、通用电气、等企业,联想、华为等国 内高科技企业,汇丰银行、摩根斯坦利、高盛、工商银行 等国内外金融单位,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报业集 团为代表的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在 内的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清华毕业生都活跃在其中。

陈寅恪回复科学院

陈寅恪回复科学院

陈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陈寅恪的晚年很多意见都用曲笔写出,鲜有直疏胸臆者。

1953年12月1日由其弟子汪篯记录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则比较淋漓: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

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

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

在當時,清華校長是羅家倫,是二陳(CC)派去的,眾所周知。

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

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

所以我說‘士子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

‘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

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

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於王國維即是如此。

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蒙古史上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間的爭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應該如此。

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為芥蒂。

我對胡適也罵過。

但對於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的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獨立自由之意志。

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

”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

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

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

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

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週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ppt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ppt

1、背景 清华大学第一教学楼北端后山之麓,有一座 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 生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我国清末民初大学者 王国维先生而建。 1927年夏,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 的生命,便修好遗书怀之,于6月2日,乘人 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遗书 全文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 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 于清华莹地。汝等不能南归, 亦可暂于城 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 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 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 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 慎勤 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王国维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 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 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 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 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 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 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 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 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2、学术成就 陈寅恪首先是历史学家。从清华国学研究 院起,所授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 《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 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其 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宗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 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 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以研究中 国中古史的著述影响最大”。
其次,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 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 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 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 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 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 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 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

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我、你都应该如此。

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

我对胡适也骂过。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3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2013

3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2013

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 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因 此,我又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 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 要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 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 全部的人都如此。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 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 箭牌。”
王国维的自沉之举震惊了清华园,更 震动了学术界,人们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 卓有建树的国学大师而感到痛惜。 梁启超评价王国维说:“此公治学方 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 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 青年学者顾颉刚感慨地把王国维的死 和同年3月康有为的去世相比较,他说:
“至于静安先生,确和康氏不同,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的。他的大贡献都 在三十五岁以后,到近数年愈做愈邃密了,别人禁不住环境的压迫和诱 惑,一齐变了节,唯独他还是不厌不倦地工作,成为中国学术界中唯一 的重镇。今年他只有五十一岁,假如他能有康氏般的寿命,他的造就真 不知道可以多么高。”现在他竟“中道而废”,为学术界着想,他的死是一 个极重大的损失,说不出代价的牺牲。 梁启超和顾颉刚的话反映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之死的深深遗憾。
4.王国维之死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 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 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 明湖。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 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 救起,已断气。时的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 毛泽东有诗云:“莫道昆明池水浅”,那里的水并不深,王 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 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呜呼,一代学者,草草一生,就 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 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 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 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 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都认为不值得。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撰碑文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撰碑文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纪念碑基座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6岁应海宁州试,补"博士弟子员",26岁治哲学,后转文学,晚期专治卜辞(甲骨文),名驰中外。

他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

生平著书洋洋大观,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104卷(48册)行世。

1927年夏,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修好遗书怀之,于6月3日,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

遗书有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停办,该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

碑文是陈寅恪教授所撰,语意深长,为一时之杰作。

碑式为梁思成所拟。

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衡篆额。

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碑铭云:碑文后署名是:“义宁陈寅恪撰文、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衡篆额、新会梁思成拟式、武进刘南策监工、北平李桂藻刻石”,这个“名单”中,陈寅恪、林志钧、马衡、梁思成都是大师级的学者,如此郑重其事地把他们的名字刻在这块石碑上,表达的也是他们对于王国维的景仰。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 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虽交 游不广,然与同时代之学术界人士有广泛接触,除与罗振玉、缪荃荪、沈曾植 等人交流学术,交往较密,其《书信集》所收书信中就有与数十位学者的论学 通信,他还与日本、法诸国学者有很多的学术交流。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 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 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 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 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 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 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青 衣
借诗言世:三重境界谁人及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 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 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 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 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 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 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 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 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 ,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 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 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三境也。‛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从想起的□xx清明节又到了。

今年的清明节注定与往年不同。

几天前一位师长从外地打来电话,嘱咐我在清明节代他去清华园看望“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正好我也早有一游清华的夙愿,只是总感觉机缘未到,师长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于是欣然领命了。

清明这一天天气极好。

我起了个大早,怀抱一束雏菊,乘车来到了清华园。

虽然已是草长莺飞的仲春时节,偌大的校园里却很静谧,一派安详肃穆气氛,随处可见手拿花束的行人,“大概也是来祭奠哪位先贤的吧,只是不知道其中有几束是献给王静安先生的呢?”很快就找到了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石碑位于清华大礼堂左前方,静静地躺在第一教学楼和第二教学楼之间,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树荫、灌木笼罩着,不仔细找几乎发现不了。

果然不出所料,石碑下面一束花也没有,或许在我来之前几乎不曾有人驻足瞻仰过。

坐在旁边的石凳上稍事休息,我走到纪念碑正面站定,正了正上衣襟,前行几步,把怀中的花束献于石碑的基座下,复又倒行回原处,对着石碑恭恭敬敬地行鞠躬礼六次———三次是代表那位师长,三次是代表自己。

鞠躬完毕后,转到碑的后面,轻轻地抚摩已经有些残破的石碑,细心地辨认上面的字迹,默诵着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铭。

刹那间,天人兴感,古今毕陈,揽物之情,唏嘘不已。

对于这篇碑铭,我其实并不陌生。

八年前我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每次进出历史系大楼的时候,都能看到门口的一面大理石屏风,上面镌刻的几行鎏金大字就是从碑铭中摘录出来的一句话:“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从此得知了王国维先生其人其学其事,为之仰慕不已。

后来我还特意从网上找来碑铭的全文,只诵读两遍就过目不忘了。

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已能觉察出这篇不朽之作意境深远,但毕竟年少浅薄,对于寅恪先生此文中饱含的沉痛激越之情,体会并不真切。

此后寄居岭表多年,对于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一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谁知因缘际会,八年后的今天我负笈京师,终于有幸一睹这块石碑的真容了!清华本不以静水见长,以活水见长是为清华,这是事实。

大学语文背诵篇目

大学语文背诵篇目

大学语文考试背诵篇目《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文》海甯王静安先生自沈後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於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与元九书》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 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 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 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 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 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 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 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 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 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 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 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 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 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是陈寅 恪先生为清华大学所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所撰之铭文,该碑立于清华园内。1927年6 月,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自沉,陈寅恪 先生曾挥毫撰挽联: • •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检玄文奇字,谬 承遗命倍伤神
• 数年后,清华大学为王国维立碑纪念,请 陈寅恪先生撰碑铭。陈寅恪先生一扫世间 对王国维自沉的种种妄测,说明其为殉文 化而死,他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 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 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 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 己之心安而义尽也。”而此碑铭进一步说 明士人读书治学,当具之“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是千古不易之理。谨录全文 于此,师生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