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知识讲解】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a.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b.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事件;c. 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民主、科学、民族独立的思潮兴起。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a. 辛亥革命的策划和准备:同盟会的成立和组织;b.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推翻清朝: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 辛亥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北方政权的统一、袁世凯的崛起。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a. 清朝的结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b.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远变革;c.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精神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案例分析】1.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的案例,如黄兴、孙中山等人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贡献;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等;2. 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具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2. 教具:图片、PPT、教科书、资料。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能力;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七、板书设计辛亥革命- 背景和原因- 过程和事件- 影响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的新篇章。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1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1.2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3 辛亥革命的前兆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
2.1 辛亥革命的主要参与者
2.2 辛亥革命的主要活动
2.3 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3.1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2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辛亥革命的启示
4.1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4.2 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启示
4.3 辛亥革命对当代的启示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5.1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5.2 辛亥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5.3 辛亥革命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深刻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章节,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下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难点是: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和研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堂导入法,情景再现法;学法是:主动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历史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张辛亥革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出示导入问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意义?”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和兴趣。
环节二、情景再现,再现历史事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我将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再现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
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辛亥革命的激烈与伟大,从而深入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环节三、合作探究,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说课稿高中部编版
辛亥革命说课稿高中部编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高中部编版2. 册别:必修上册3. 章节:第 19 课4. 类型:历史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思想的传播等。
-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如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
- 理解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认识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革命先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 史料分析法:通过展示和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 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等待学生回答)今天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历史上的今天,可能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事。
比如,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城内一声枪响,拉开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辛亥革命的序幕。
那辛亥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 讲授新课(30 分钟)- 背景(8 分钟)- 展示一组反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图片,如《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民族工业发展的工厂照片等。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兴中会成立宣言
第8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
成立时间 1894 年 1904 年 1904 年 1906 年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主要成员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 和学界 留学生 和学界 学界和新军
领导人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刘静庵
第8课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1905)
第13课 辛亥革命
民
族
主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 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 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 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 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 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 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思考:清末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第8课 辛亥革命
梁启超
五大臣考察报告
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 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
第8课 辛亥革命
2.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三:载湉(tian,光绪之名)
小丑,未辨菽(shu,豆子)麦。长素 (康有为)乘之,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 之政,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 位也。曩(nang,以往)令制度未定, 太后夭(yao)殂(zu),南面听治,则 所谓新政者,亦任其迁延堕(hui)坏而 已。
问题 革命党人意欲创立怎样的政体?创立民国意义何 在?
第13课 辛亥革命
民 生 主
义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 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 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 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概念和事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2. 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10分钟)介绍清朝晚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侵略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等。
通过讲解这些背景,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3. 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20分钟)(1)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武昌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孙中山。
(2)辛亥革命的发展:讲解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包括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胜利:介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结果,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4. 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15分钟)(1)政治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包括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意义。
(2)社会影响:介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废除封建等。
(3)文化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辛亥革命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手段与学具1.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教学PPT:整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图书资料:提供辛亥革命的详细资料,供学生深入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程度。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小学历史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引导学生珍爱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
为此,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导入法和情景模拟法。
学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的是归纳总结法和启发式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源,以便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同时,还准备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启发思考,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认识这些人物吗?你们知道这次事件是什么吗?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导入新知,解读教材通过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同时,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展示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环节三、探究新知,突破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辛亥革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一、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模块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内容。
本课叙述了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历史图片资料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更好地凸现辛亥革命的主题。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辛亥革命也是有所了解的。
不过,对本课中武昌起义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希望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并且通过阅读材料和设置相关问题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强调法律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中国要发展,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依据课程标准与本课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
辛亥革命从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而《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因此,我把这两部分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评价辛亥革命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一学生的认知情况来制定。
许多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在高中教学中,我希望能让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背景和影响;
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及其发展过程;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起因、背景和主要事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内外因、主要事件的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联想和询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辛亥革命?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概念解释
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定义和起因,解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主要内容讲解
a)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
通过讲解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侵略,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情绪,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b)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
详细讲解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等。
c) 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辛亥革命说课稿
【说课稿】第8课辛亥革命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贾芹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设计理念】1、体现一个特点:动静结合——使学生乐于学习;2、突出两个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助学生体验成功;3、落实三个探究:体验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学生张扬个性★【对教材的分析】一、说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三子目。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
而本课上承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的洋务运动,维新派发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性质的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感知历史: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感知辛亥革命的艰难历程和历史意义,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究历史: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以及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3、升华历史:学生达到学史明智,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树立关心国家命运,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情感。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辛亥革命也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材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的阐述,展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孙中山等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辛亥革命的深层原因、复杂过程和深远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要成果;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说课。
【教学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中,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属于运用层次,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
同时,对于如何开展探讨,必须明确一个基本观念,即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作用。
探讨的落脚点应放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
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进程中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上承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由此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很高的热情。
他们在学习之前通过影视作品对辛亥革命已有所了解,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
此外,经过七年级一年的积累,他们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但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比较欠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等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理解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课程概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本课程将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匡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1.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人物;1.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2.1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2 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2.3 能够运用多种资源开展独立研究,深入了解辛亥革命。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3.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评性思维能力;3.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主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1 中国晚清社会的内忧外患1.2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1.3 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思想启蒙2. 辛亥革命的原因2.1 清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2.2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民主思潮的兴起2.3 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先驱3. 辛亥革命的过程3.1 重庆起义与武昌起义3.2 辛亥革命的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3.3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中国民主共和国的建立4. 辛亥革命的影响4.1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4.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3 辛亥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匡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预度、讨论质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获取与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比较民国成立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变,初步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3、重点、难点:根据课标确定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是辛亥革命的评价.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辛亥革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情景再现,分析材料,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之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加速剂)(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的发展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
属于课前说课,新授课,一课时。
一、说课标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辛亥革命》是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4课。
其重要性表现在:1、事件本身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是民主政治的尝试,有巨大的历史功绩;革命精神浩气长存;2012年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事件百年纪念。
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
辛亥革命在必修1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3、与其它模块的关系。
辛亥革命为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必修3“三民主义”和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资源的整合: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先归纳辛亥革命出现的背景,再明确过程和高潮,最后在已有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三、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参与积极性高,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
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较欠缺。
因此,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启发、引导,为学生的会考、高考和终身学习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四、说三维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教材和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主要过程(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论从史出地自主建构辛亥革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熟悉的人物、文字、图片、视频等情境的创设贯穿始终,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学生搜集、整理图、文资料,进行分析、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者的精神,感受近代中国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
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标、学情、教、学法等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重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设置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
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深远。
有助于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的建设,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特点。
突破策略: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具体的史料(文字、图片、视频)分析中突破教学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
2、比较法: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古代中国、近代美国和英国的政体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3、史论结合法:学生根据师生共同搜集的材料分组讨论,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探讨、辩论,形成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结局的认识。
设置依据:对高一学生来说,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是较困难的,同时教材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可能不易理解。
突破策略:1、合作探究法:学生根据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再由教师点拨、分析,加深理解,升华历史思维能力。
2、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六、说教法、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问题诱思,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新课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教师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运用学生学过的语文教材中的《阿Q正传》、《药》等有关篇目。
提示学生做好笔记,关键词画在书上。
运用好课件,设计好板书。
2、学法: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平时教学实际出发,教师提前辅导学生从教材、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初步认识,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小组合作,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
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获取有效信息。
论从史出,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七、说课堂教学师生开展教学互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
尽力体现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主题:创设历史情境,探究辛亥革命导入新课(约3分钟)出示文章《中国通史戏说》片段,关于中国近代史是这样描述的:“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李莲英说:有奴才伺候;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这段文字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那孙中山先生会说什么呢?让我们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
预期效果:用通俗的语言使学生回忆起学过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导入新课,引出课题《辛亥革命》。
师生共同学习新课:(约40分钟)一、武昌起义——走近辛亥革命(约10分钟)(板书)1、背景(板书)创设情境一:在浙江绍兴闹市轩亭口的石碑上记载着一个中国女性故事,至今令中国人黯然神伤。
她就是秋瑾。
她说:“怕死不出来革命。
”审讯时,她“坚不吐供”,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
在没有口供的情况下,她依旧被判为斩首示众。
教师设问:她为何悲愁于江南的秋风秋雨之中?为何愿将高贵的头颅悲壮的滚落?从而导出:背景。
幻灯片出示漫画“时局图”、《辛丑条约》签订等图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表格、邹容的革命语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同盟会的国内分布形势示意图等。
请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时机等方面归纳。
幻灯片显示主要史实的关键词:(1)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政治);(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阶级);(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思想);(4)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让学生了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重点分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图片,设计相关问题:中间讲话的人是谁?听众有谁?可能会讨论什么内容?落实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纲领,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深入理解同盟会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
(5)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展示黄花岗起义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爱国热情,体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6)保路运动;以学生阅读教材为主。
(7)时机成熟。
以教师讲解为主,强调清政府调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给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一个绝佳时机。
预期效果:课前自主学习,熟悉的人物引入,通过图表、语录、漫画等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
同时在分析归纳时联系前面签定的《辛丑条约》,而清政府的新政客观上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了促进作用,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2.武昌首义成功 1911年10月10日(板书)创设情境二:观看《走向共和》中展现武昌起义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师设问:(1)时间?(2)什么起义?(3)为什么这次起义成功了?预期效果:结合视频了解武昌起义(原因、过程中的首创精神、影响、存在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成立——探究辛亥革命的高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约16分钟)(板书)1、中华民国成立(板书)1912年1月1日晚上,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宣布了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教师请学生迅速浏览了解主要史实,然后请学生回答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总统、国旗(出示“中华民国国旗”的图片)、纪年(简单介绍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板书)创设情境三: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出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提问、归纳其中体现出的原则、性质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自由平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三权分立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责任内阁制”首先,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得出结论,强化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
之后,设计有梯度的问题:(1)对比法:联系美国、英国的政体特点,对比古代中国的“主权在君”,突出约法的进步性。
(2)讨论法: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3)突出“法”的重要性。
联系之前学过的罗马法、《1787年宪法》,提示学生注意法制间的比较,留作作业。
(4)学生总结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预期效果:运用一手资料,史料教学和比较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约14分钟)——铭记辛亥革命(板书)1、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板书)鼓励学生绘制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与革命阵营之间的关系教师强调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讲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明显区别,提示学生要注意历史学科的专有名词及其区别)预期效果:当时社会政治力量较复杂,对于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处请学生自主绘制关系图,更好地了解两件事(清帝的退位和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2、评价(板书)教师设问:“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意味着什么?”由此引出“辛亥革命评价”的讨论。
创设情境四:出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的社论标题:“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预期效果:开放式评价辛亥革命。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论从史出。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3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的铸成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