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1 强基础 固本增分
2
2 研考点 精准突破
3
3 增素养 拓展提升
01
1 强基础 固本增分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国号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注
魏
220—266年
______
洛阳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 演进
__
主题 线索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 国,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线索1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门阀士族壮大带来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冲击中央集权;促进南方开发;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思想文化的活跃。
史料探究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 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 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 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 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政权,与西晋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乱, 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匈奴攻 破长安,西晋灭亡。
此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南方 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 渡”;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 十六国。
门阀斗争、宗室内乱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 ↓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农学和 数学成就突出,书法、绘画成为自觉艺术,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制受到冲击,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为主 要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 内迁,北民南迁,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3.东晋与南朝 东晋(317年-420年)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代晋称帝,改国
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王朝,合称南朝。
地总人口一半。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掠卖人口。由于受统治者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 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材料2: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
山东·5·经济重心 湖南·7·官吏俸禄
2022
北京高考·2·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 海南高考·3·西晋时期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广东高考·20·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二、中国古代的封建化进程1.概念:边疆落后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经济(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儒家为主文化)促进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也称为汉化。
2.过程:贯穿于整个封建史。
典型:北魏、唐少数民族、五代辽宋夏金元、满清3.影响: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促进民族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三、门阀士族兴衰: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五、知识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政治上(制度创新基础):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制度和政治基础。
经济上(经济繁荣基础):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文化上(文化繁荣、文化观):民族文化交流,南北文化差异虽明显但走向交融,为隋唐开明兼收并蓄的的文化观奠定基础;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为隋唐文化繁荣奠定文化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观、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胡内迁,尤其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民族基础。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代特征: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二、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1.中央集权和权威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3.严重破坏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大量北民南迁,经济中心开始南移;4.战乱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促使了两税法的推行;5.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考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相关史料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
糜?”
——《晋书·惠帝纪》
(2)统治集团的内乱
(3)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 盾激化
自此,中国历史进入比较 长的政权分立的时期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必备知识 • 落实拓展
考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 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
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二是:民 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
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 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
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 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
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1)进步性: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鲜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01
必备知识•落实拓展
目录
02
能力素养•探究提升
CONTENTS
03
真题模拟•演练预测
04
专家论史•视角拓新
夯基础
北
蜀魏
齐 校
221 220
书 图
吴
229
必备知识•落实拓展
必备知识 • 落实拓展
考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北朝(439-581)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复习)
01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民族融合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02
03
04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包含哪些措施? 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
成就
(1)江南地区开发; (2)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影响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南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南移
三国鼎立
南北朝的对峙
少数民族内迁
(孝文帝改革)
政权分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A
B
C
C
C
B
C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123
A
C
B
C
B
C
C
19、
今天的新疆归魏国管辖,广东省归吴国管辖。
魏国,吴国,蜀国。
长江中游
B
A
C
D
20、
G
F
A
C
D
E
21、
22、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蜀
魏
吴
23、
问题一:北魏孝文帝 问题二: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问题三: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问题四: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复习教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篇
复习教程三国、两晋、南北朝篇【单元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中。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
思想化上:思想、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考点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考点指南】本节主要考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能够从江南经济的开发、庄园寺院经济的盛行、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间经济交流等方面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把握此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江南农业的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状况:掌握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造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的社会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1、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在魏晋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动乱多发生于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
而南方则相对安定。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征。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阶层是东汉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间,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朝时逐渐衰落。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地主凭借其拥有的特权,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而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有了迅速的膨胀。
由于战乱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地主庄园又大量隐匿人口,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土地、劳动力的控制权的斗争非常激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提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提纲单元综合点一:复习本单元,首先要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在这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和,是民族发展的主流,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比如政权分立中孕育的统一因素有:1、;2、;3、。
单元综合点二:单元线索如图(熟记)城。
(三)三国时期经济发展1、曹魏:。
2、孙吴:。
3、蜀汉:。
(四)三国的灭亡顺序是。
详细写一写:。
(一)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西晋灭亡的时间:,被少数民族所灭。
(三)西晋的统治:时间短暂。
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1、八王之乱西晋衰弱。
八王之乱的原因: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灭亡的原因是,所以。
到晋惠帝时八个封王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八王之乱”2、西晋统治,比如石崇和王恺斗富。
3、西晋对内迁民族统治,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四)西晋灭亡后,国家分裂,南方建立了,北方15个政权加上西南的并称为“十六国”。
后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一)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东晋灭亡的时间: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了、、、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
(三)东晋的统治1、东晋建立后,多次北伐,目的是。
著名人物是,我们熟悉的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与他有关。
与淝水之战有关成语:、、。
3、东晋在南方的统治,经济发展,出现了“,”的局面。
(一)前秦灭亡后,北方陷入混乱,族部,建立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二)北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2、北魏孝文帝的措施:(1)。
(2)采取了汉化措施:。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汉字书写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三)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复习课可修改全文
• 7.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 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中不
• 正确的是(B) •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B.这两次战役曹操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8.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 )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二.公元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国皇帝,改国号 晋,定者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俘虏晋憨帝,西晋亡.北方 地区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割据,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少 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四.在北方,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 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状态;公元534年,鲜卑人宇文 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建都长 安。公元534年,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 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史称东魏,建都邺城。公元 550年,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建都邺城。公 元557年,由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建都长安。 历史上把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称为北朝;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趋势,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丰富和发 展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单元复习练习
•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 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重视农业, 实行屯田
吴国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第四单元知识复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复习提纲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东晋实行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
2.南朝:东晋之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3.江南的开发:
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4.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②说汉语③改汉姓④定门第,通婚姻
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基本原理、问题与对策的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教师,各位老师:近年来,随着高中历史教育不断深入,教师们的备课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在历史教学中,集体备课不仅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因此,我们决定以高中历史集体备课为主题,撰写本次开题报告,以期为接下来的备课工作提供基本原理、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指导。
一、基本原理1.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是指许多教师在共同议定的内容范围内协助钻研教材,研究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共同度过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共同进步,提振教学信心。
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协作精神,从教师个人角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在班级和学校层面实现协调一致的教学目标。
2.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十分重要。
首先,它可以推动学科发展和习惯养成,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其次,它还可以促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发挥集体智慧,让每个教师在取长补短中得以发展优势,还有利于为学校提供一个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问题与对策1.缺乏有效的备课模式和规范性管理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缺乏有效的模式,没有规范性的管理,导致集体备课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制定并实施备课流程、规范、标准,规范每次备课的工作流程,制定备课记录和细节事项(如会议时间、会议内容、会议人员),以此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2.缺乏备课资源和师资力量集体备课需要的备课资源和师资力量缺乏,缺乏优秀的专家、教材和活动资源,在备课活动中难以发挥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加强对备课资源的建设和投入,拓宽教师的教育渠道和学术交流机会,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让备课活动具有更高的实际意义和知识意义。
3.时间和地点的不足教师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不确定的,集体备课往往需要设置协调的时间和地点。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 ②穿汉服,改说汉语,改汉姓 内容 ③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④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意义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
晋砖室墓壁画(局部)。画中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 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 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解析:选 B。材料显示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相互学习, 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说明民族交融促进了 当时的生产发展,B 项正确。
2.士族阶层(门阀政治)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 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江南开发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原因 工具和技术,充实了___劳__动__力___资源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表现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 显进步
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 王受命于天,体现出其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 C 项。
3.(2020 年北京卷)“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 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 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 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 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族
坐不同席(阶层固化)
门
①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
阀 衰落 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地主乘机崛起;
政 原因 ③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治
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评价 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选官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 现象,降低统治集团素质;造成大量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核心突破:门阀士族
士族: 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从魏晋到隋唐初期 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有高的政治、 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
庶族: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东汉 豪强地主
三国 九品中正制
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
南朝
刘裕
隋唐 科举制均田制
晚清 时期:1840—1912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中国现代史 1949~至今
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期:1978—
春战时期(公元前5C-公元前4C):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17C-18C):从古代向近代、封建转入双半社会
中国古代史 远古~1840年
起源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 形成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 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繁荣 时期:隋唐(581年~907年)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 辉煌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教学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隋
唐
五 代
汉
南 221年
方吴
229年
266年
东晋
317年
宋
齐梁
陈
朝
朝
十 国
420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南朝
一、三国至西晋时期的政治格局 (一)国家分裂、军阀割据、三 足鼎立;西晋短暂统一。
黄巾起义:184年汉末军阀割据 官渡之战:200年结束北方割据 赤壁之战:208年奠定鼎立基础 夷陵之战:221年三足鼎立形成
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 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 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 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士族的称谓:高门、门第、门望、膏腴、甲族,华侪,贵游、势族、贵势、 世家、门胄、世族,门阀,阀阅,名族,士流,冠冕,高门大族……
【名词解释】
三长制:(5家)邻长——(25家)里长——(125家)党长
北方“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百室合户,千丁共籍”, 朝廷允许“宗主督护”,任豪强支配乡里。
太和十年以李冲议,颁行三长制,负责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三长制实行数年,约获15万户、60万口,朝廷得以“分置州郡。”
【名词解释】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士族內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重视郡望与谱学。
④文化上,垄断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大地主----------豪强------------世家------------士族--------门阀政治---
(一)江南的开发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选官制度:①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②秦国(含秦朝):军功授爵③汉朝:察举制④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⑤隋唐时期:科举制(积极: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③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④促进文学的繁荣。
⑤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5.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3)唐初:租庸调制(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4)唐中后期:两税法①: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国标志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官渡之战基本 上奠定了曹操 统一北方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 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国与西晋 三国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
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 库盈溢”的景象。
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 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统一意义: 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三国与西晋
材料一 (太傅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其子何劭)统“治食集必团尽内四部方奢珍侈异腐,一化日之供,以钱二万”。
东 晋 与
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 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称为士族。
南 朝
“士族”的特征是“士”与“族 ”的结合。“士”即士人、文化
人。古人又云“学以居位曰士”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
,他们通过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
,由此建立了崇高门望。士族是
思考: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三国与西晋
八王之乱
根源 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晋
石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惠
崇
——司马光《资治通鉴》
帝
王 恺
影响
西晋国力严重损耗,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 矛盾和民族矛盾。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述】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结束,晋朝成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只有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邺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自。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北朝官制模仿南朝。
【大事记】黄巾起义: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
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但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下令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
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与宦官火并,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通告全国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
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洛阳。
192年董卓被刺杀。
后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行刺主谋。
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195年,李傕与郭汜等人内乱。
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 。
群雄割据: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不再理会东汉中央政权,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掌握青、冀、幽、并四州。
曹操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
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
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足鼎立: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
孙权、刘备双方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夺得汉中,关羽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
世族兴起: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朝政方面,晋朝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门下省,三省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创建了国子学。
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等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
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
整个中原没有常备军防御。
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东晋建立整个江南没有诸侯王镇守。
贾后乱政:290年晋惠帝继位,皇后贾南风干政。
晋室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但是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贵族采取防范措施。
300年太子被贾后污蔑谋反,被废。
赵王司马伦挑拨贾后杀掉太子。
而后赵王伦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91年三月到六月;第二阶段,从299年到306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中原北方进入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期间,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
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备,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
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覆亡危机。
晋军在行军经过苦县时,遭叛乱少数民族袭击,晋军精锐损失殆尽,重臣降后被杀。
刘聪攻破洛阳,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
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316年晋愍帝投降。
中国北方进入五胡乱华(又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衣冠南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由于南北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均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
世族扰政:晋元帝渡江后倚重王氏,信任王导、王敦,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统治阶级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及桓温专政。
王敦有意控制朝廷,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史称王敦之乱。
晋元帝忧愤而死。
当时王敦欲专权,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苏峻及祖约于327年反叛。
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史称苏峻之乱。
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
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
北征五胡:东晋建立后,进行了多次的北伐。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
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
然而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不断反复。
淝水之战: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
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
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
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
朋党之乱:桓冲去世后,桓家由桓玄领导。
390年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以王珣等对抗司马道子,朋党乱起。
403年桓玄篡位,建国桓楚。
桓玄被刘毅击败,后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冯迁所杀。
405年桓氏势力被肃清,何无忌得以迎晋安帝复位,也掌控了朝廷。
东晋灭亡: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
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
416年刘裕北伐,连克许昌、洛阳。
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
同年冬天,留守京师的谋士刘穆之突然去世,为了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
王镇恶、沈田子等防守长安。
417年冬刘裕大军东归,遭敌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
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
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南朝:南朝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
南朝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经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
南朝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在位时间最久,将近半个世纪。
南朝陈(557-589年) 历3代5帝,共32年。
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北朝:北魏简述:太武帝时期,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刘宋。
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后消灭胡夏、北燕、北凉三国,又击溃柔然,与南朝宋对峙。
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太武帝打击佛教,成为三武灭佛之一。
献文帝被冯太后毒杀。
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孝文帝),孝文帝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
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
改革弊端:留在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之乱的原因之一。
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北魏分裂: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
北方发生六镇起义形成许多军阀。
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经过一系列军事攻伐,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
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立孝庄帝。
军阀高欢起兵反对尔朱集团,高欢立孝武帝。
魏孝武帝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
高欢再立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
孝武帝被宇文泰杀,宇文泰改立西魏文帝,定都长安。
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东魏与西魏对峙: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
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齐与北周的对峙。
东魏: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
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