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史地第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土地制度---- 均田制
实施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具体含义: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拓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5)洛阳的优势:
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⑵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粮食。
2.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后期改革——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 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 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了汉族地主对 政权的支持;
推动北魏政权向汉 族统治模式转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单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结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构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回顾旧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危及北魏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课件
0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北魏的建立和发展
拓跋鲜卑的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 特东)建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接下来的几 十年里,北魏通过战争和征服,逐渐统一了北方地区。
北魏的统治基础
北魏在建立之初,实行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 将游牧的鲜卑人定居在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加速了鲜卑 人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北魏政权也积极拉拢汉人地主阶级 ,为其统治提供支持。
提高民族自信心
孝文帝推崇儒学,提高了 鲜卑族的民族自信心,增 强了民族凝聚力。
0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局限和不足
改革的局限
民族矛盾加剧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和汉 族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
安。
经济基础薄弱
改革未能有效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的 问题,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
政治体制不健全
改革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政治体制, 导致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滋生。
改革前的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不断加剧,导致民族矛盾 激化。例如,北魏初期实行的“门阀制度”,将人民分为不同等级,使得汉人 与鲜卑人之间的不平等加剧。
阶级矛盾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也日 益尖锐。同时,官僚地主阶级的腐败和奢靡之风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提供了改革经验
孝文帝的改革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如宋元明清 时期的变法。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孝文帝推崇儒学,传承了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历史意义和价值
维护国家统一
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 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 国家的统一。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 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 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 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3.洛阳的优势
(1)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2)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 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1.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迁都洛阳过程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 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 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 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 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 胁我们的统治。
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 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平城不宜为都
(1)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 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2)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3)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4)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件(共24张PPT)
读一读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完善孝文帝档案
北魏 孝文帝
档案:
名: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出生时代:北魏,为魏高祖, 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北魏平城(今山西 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改革家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地处偏僻,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难有效控制中原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中心地位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经济落后,生产不能满足, 粮食供给困难
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和南下 征服较弱的“南齐”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 方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 为主
而居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特点: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以迁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二)中后期
特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二、改革二的、内容改革的内容
北朝
东魏 北齐
魏
十六国 北魏
东
西
蜀
汉
晋
西魏 北周 隋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内迁各族分布图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课件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体
制
农民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③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④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 田制。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 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②策略:迁都动议与南下伐齐 ③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①重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 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 文化。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 南利于齐控制中原,并举兵 威胁,不利于控制 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中原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南伐
北魏孝文帝
那……那? 那好吧……
陛下,雨太大了, 还是在洛阳休整 一下,准备撤兵 吧。
不南伐也可以, 必须迁都洛阳
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促进北魏政权的巩固
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1.重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措施 (1)迁都洛阳 ①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北
魏
气候恶劣,交通不
便,生产不能满足
需要
嵇
3.作用:
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ppt7 课件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北朝的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当年留守祖籍鲜卑山嘎仙洞的另一 支鲜卑部族人,就是今天的锡伯族。
背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共同生
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 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 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鲜卑的兴起:
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 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 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强盛, 公元258年,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鲜卑部落 都来归服。这样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成分所灭。 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也瓦解了。公元386年,前秦政 权灭亡,逃亡在外的拓跋圭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不 久定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改称魏王,建 魏国,史称北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 ②改用汉语 ③改穿汉服 ④改姓汉姓 ⑤与汉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历史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评一评:
一千五百佰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 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
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1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了方便历史老师讲解好这一课,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欢迎各位前来阅读!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育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育学生表达、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育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2.老师引入:在南朝统治南方时,南方经济开始得到进展。
而此时北方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先把课文仔细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老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完美版1
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激化
一、改革的背景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激化
一、改革的背景 3、统治者的推动力
(1)冯太后(公元441-490年) 冯太后姓冯名有,是北燕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之女,汉族人。北燕灭亡后,其家族被迁到平城。冯氏被没入后宫当奴婢。14岁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 她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466-471)和孝文帝(471-499)时期两朝亲政,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儒家经典。
4、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4)迁都意义对洛阳发展:4、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
(1)内容
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5、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作用
(1)内容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5、实行汉制、移风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c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
6、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精神。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五、教学内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1)政治改革: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改革:均田制,废除井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3)文化改革:推广儒学,提倡佛教,融合各民族文化。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1)政治:提高了政府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
(3)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文化内涵。
4. 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评价:(1)积极方面: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2)消极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5. 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改革背景: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 讲解改革内容: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内容。
4. 分析改革影响: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评价改革: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教学拓展:1. 对比其他朝代的改革,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独特之处。
历史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教育体系
建立官办学校,推广儒家 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
风俗习惯
引导和规范社会风俗,推 广儒家道德观念,树立社 会良好风尚。
03
改革措施的影响和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改革措施鼓励农业生产,提高税收,增加货币流通,从而刺激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强化中央集权
02
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使
国家的政治局势更加稳定。
提升文化水平
03
改革措施推行儒家文化,推广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奠定封建社会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隋唐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促进 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推动民族融合
改革措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
提供改革经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为中国 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佛教盛行,民族融合加强,文化多 元化。
北魏孝文帝的生平和背景
生平
孝文帝拓跋宏,年号“孝文”,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自幼 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
背景
在位期间,北魏政治逐渐腐败,民族矛盾尖锐,不断受到南 朝的侵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
改革措施的历史背景
1 2
民族矛盾
北魏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民 族关系紧张。
局限性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他的改革措施主要适用于北方地区 ,对于南方地区的适用性则相对较弱。此外,他的改革措施也存在一些难以实施 的情况,例如在战争时期难以推行和平时期的政策。
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初一政史地北魏孝文帝改革PPT教案
会计学
1
风 天 笼天 阴 敕
----
吹 苍 盖似 山 勒
草 苍 四穹 下 川
《 低 野 野庐
敕 见茫
勒 牛茫
歌 》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
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
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
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
政治家的改革第1吗页/共?32页
第27页/共32页
第28页/共32页
第29页/共32页
民族团结柱
第30页/共32页
结束
Thank you!
第31页/共3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2页/共32页
第8页/共32页
刺史牧民,为万里之表,自顷每因发调, 逼民假贷,大商富贾,要射时利,旬日之 间,增赢十倍。上下通同,分以润屋。
——《魏书•高祖纪》
想想:如果你是孝文帝, 面对这种情况会采取什么措施?
第9页/共32页
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 有差。……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所复复征戍,余若民 。
第17页/共32页
北
北
魏
魏
书
书
法
法
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元
平
珍
公
墓
造
志
像
记
第18页/共32页
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改汉姓 穿汉服 说汉语 写汉字 与汉通婚 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帝王出御图
第19页/共32页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 族社会的进步,加速了 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 过程。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原因:
A 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 根本原因: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整顿吏治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鲜卑族 落后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通过制度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设缓和 保证政府收入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课堂反馈
1.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 督护制---赋税制度
1.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 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②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背景
• A、民族融合趋势明显增强。
民族融合的概念:是指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中 部分)自然形成一体的现象,具体而言指少数民族 与汉族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相 互学习、相互吸取 、相互影响的过程。
B、鲜卑族落后的方式激化了社会矛盾, 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孝文帝,复姓拓跋,名宏, 北魏第六个皇帝。三岁时被立为 太子,自幼聪明,秉性孝谨,深 受世人称赞。四岁即位,其祖母 冯太后辅佐,临朝听政。他深受 祖母的影响,在她的熏陶下成长 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490年 冯太后驾崩,拓跋宏亲政,开始 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改革的措施
•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 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简记: 仿汉制)
北朝·铜牛车
长42、高23.5厘米,广东深 圳市博物馆藏。这套牛车由牛、 轭、长辕双轮车厢组成。黄牛 身躯壮硕,头上套有络具,项 上有轭,轭两侧各有半圆形环 扣接车辕。车厢作长方形,后 开门,前厢板上铸出直棂窗格。 厢顶覆篷盖,前后出檐于车厢。 双轮作圆形十六辐。此式铜牛 车,目前发现仅此一例。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元羽墓志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 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 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399年,称帝,为道武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实现了三国以来 第三次北方大统一。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550年)
东魏
(550~577年)
北齐
北魏
(439~534年)
西魏
(535~557年)
北周
(557~581年)
北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鲜卑门阀腐化,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争权夺利。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 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北魏最终分裂。东、西魏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 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形成周、齐对峙。北周通过实行 均田制、府兵制等措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北齐,统一北方。
族名 所建立的政权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羯
后赵
巴氐
成汉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汉 前凉、西凉、北燕
南北朝对峙图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又名涉珪、 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409), 鲜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jiān)的孙子,献明 帝拓跋寔(shí)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 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鲜卑 羌
氐
鲜卑 匈奴
羯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方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 为主
而居
族名
所建立的政权名称
匈奴 鲜卑 羯
前赵(319-329)北凉(401-439)夏(407-431)
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 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 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 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398年,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 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 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 刚愎(bì)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 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39岁,在位 24年。
前燕(337-370)后燕(384-409)西秦(385- 431) 南凉(397-414)南燕(398-410)
后赵(319-350)
巴氐 成汉(304-347)
氐 前秦(351-394)后凉(386-403)
羌 后秦(384-417) 家,从史汉公称元十3六16国前4年。3到凉6匈4)3奴(9年、3的鲜11卑720-、多羯年3、7中氐6,)、内羌迁西,的凉历少史(数上民4称族0为0和-“汉五族4胡先2”1后)。在黄北河燕流(域建4立09了-16个国
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 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 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 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 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作用: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社会年经 济的恢复发展,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2、迁移都城 (简记:迁都)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简记: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 包括:A、改汉姓 B、穿汉服 C、与汉人通婚
D、说汉语 E、完善教育制度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Leabharlann 丘穆陵穆步六孤
陆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孝文帝像
在中国古代,换姓改名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 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 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
少数民族内迁
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
贺赖
贺
独孤
刘
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 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xiáo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 (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