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1.保持技术的连续性: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确保技术的连续性,避免技术断层和丢失。
要建立良好的技术文档和知识管理制度,做好技术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确保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
2.明确责任和沟通机制: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和角色,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各方要及时沟通交流,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
3.保障质量和安全: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以质量和安全为首要原则。
要保证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技术转移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要进行全面的质量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技术转移的质量和安全。
4.保护知识产权: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保护知识产权。
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防止知识产权被侵权和丢失。
要制定相应的保密协议和合同条款,确保技术转移过程中不泄露技术秘密和商业机密。
5.建立培训和转移机制: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建立培训和转移机制,确保技术的顺利转移。
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培养和提升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
要制定详细的技术转移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技术的及时转移和推广。
6.加强合作与合作伙伴关系: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技术转移和新药的研发生产工作。
7.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中,要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要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确保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操作一致性和可复制性。
总之,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是确保新药研发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只有遵循这些指导原则,才能确保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新药的推广和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对新药的需求。
我国新药审批及药品生产技术转让相关规定介绍
我国新药审批及药品生产技术转让相关规定介绍一、相关规定汇总(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5年7月1日实施,2001年修订并于2001年12月1日实施,2013年修正并于2013年12月28日实施,2015年修正并于2015年4月24日实施,2019年修订并于2019年12月1日实施至今)(二)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年9月15日实施,2016年修订并于2016年2月6日实施,2019年修订并于2019年3月2日实施)(三)部门文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新药审批办法>、<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有关事宜的通知》(部门规范性文件,1999年4月22日-2007年3月22日)《新药审批办法》(部门规章,1999年5月1日-2002年12月1日)《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部门规章,1999年5月1日-2002年12月1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部门规章,2002年12月1日-2005年5月1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5)》(部门规章,2005年5月1日-2007年10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部门规范性文件,2005年6月22日至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部门规章,2007年10月1日-2020年7月1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部门规章,2020年7月1日至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实施前已批准生产和临床研究的新药的保护期的通知》(部门工作文件,2003年2月12日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通知》(部门规范性文件,2009年8月19日至今)《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部门规范性文件,2009年8月19日至今)二、新药及新药证书(一)关于新药的法律规定我国对新药的定义及保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药品技术转移-实用模板
药品技术转移
演讲者:xxx
-
1 药品技术转移的形式 2 药品技术转移的流程 3 药品技术转移的注意事项
药品技术转移
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 品从研发、临床试验、 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从原单位转移到另一个 单位或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 技术和管理问题,需要 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审 批流程
得更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
指将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部或部分技术 转让给另一个单位或机构。这种形式比较常见于
X
新药研发领域,可以加快药品上市的速度,也可
以帮助原单位获得经济利益
X
技术服务
指将药品的技术服务转让给另一个单位或机构, 包括技术支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这种形 式可以帮助受让方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下面将对药品技术转移 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 介绍
Part 1
药品技术转移的 形式
药品技术转移的形式
药品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药品技术转移的形式
X
技术转让
技术合作
指两个或多个单位或机构之间进行合作,共同研 发、生产、销售药品。这种形式可以降低研发风 险和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也可以帮助合作方获
Part 3
药品技术转移的 注意事项
药品技术转移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药品技术转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药品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避免 核心技术泄露或被侵权
技术风险评估:在进行药品技术转移前需要进行技术风险评估,包括技术的成熟度、 可行性、市场前景等方面的问题,以降低技术风险
可以帮助转让方获得经济利益和技术声誉
Part 2
原料药技术转移与工艺验证PPT课件
3、技术转移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总体转移方案,即放大生产试验 方案。总体转移方案应由各子方案组成,主要包括 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选择、公用系统与设备的确认、 处方工艺的选择、检验方法的转移或验证。所有试 验方案必须由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各方案中应包含具体的试验方法、取样计划、接收 标准。取样计划应明确取样位置和取本数,样本数 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应针对每一过程制定接收标准, 只有前续过程达到接收标准后,才可进入下一个过 程的试验。
2-2、研究开发部门工作职责
2-2-1、项目组成员: 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 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 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 2-2-2、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 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 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 ----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 行评估; ------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
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靠性
• 产品的原材料单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能为市场所接受 • 三废处理方案及措施能为环保部门所接受 • 安全、防火、防爆等措施能为公安、消防部门所接受 • 提供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能为卫生职业病防治部门接受
4.转移方案进行中试的条件
产品的合成路线已确定 小试的工艺考察已完成 对成品的精制、结晶、分离、干燥的方 法及要求已确定 小试的3~5批稳定性试验说明该小试工 艺可行、稳定 必要的材质腐蚀性试验已经完成 已建立原料、中间体、产品的质控方法 和质量标准
制剂中试放大和技术转移的流程及要点解析
制剂中试放大和技术转移的流程及要点解析以制剂中试放大和技术转移的流程及要点解析制剂中试放大和技术转移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对于新药的成功上市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制剂中试放大和技术转移的流程和要点进行解析。
一、制剂中试放大的流程及要点解析制剂中试放大是在实验室研发阶段成功的基础上,将实验室制剂放大至工业化生产所需规模的过程。
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原料准备:根据实验室制剂的配方和工艺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原料和辅料,并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2. 设备调试:将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3. 工艺优化:根据放大规模的不同,对实验室制剂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纯度和产出率。
4. 中试生产:按照优化后的配方和工艺要求,进行制剂的中试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各个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
5. 产品评价:对中试生产的产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
6. 技术总结:对中试生产的工艺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的技术转移做好准备。
制剂中试放大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控制质量:在制剂中试放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中试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工艺优化:通过对实验室制剂的工艺进行优化,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纯度和产出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设备升级:根据放大规模的不同,对实验室使用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4. 产品评价:对中试生产的产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药品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药品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药品的技术转移通常包括生产工艺和分析方法转移,转移能够发生在不同阶段,常见的是:•生产工艺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分析方法从研发实验室转向企业实验室;•已上市产品在不同企业间/不同生产场地的转移。
特别是近几年MAH制度的执行,技术转移更成为常见的项目。
新版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更是着重进行了细化讲解,详细描述了技术转移的流程、风险评估、团队执行以及案例分析等,给企业做了很好的指导。
鉴于对技术转移的关注,本章节就技术转移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简单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
1团队协作,明细分工技术转移也是一个小的项目,双方应建立起项目小组,各组成员分工明细,尽可能的越详细越好。
在转移前应做好充分的沟通。
沟通至关重要,可以了解到产品是否适应此生产线、分析方法到该实验室是否合理、现有人员和设备是否满足需求等。
研发、生产、质量、检测、设备、工程、采购等部门,可以在一起将工作进行细分,包括工作分工、时间安排、人员安排、人员协调等。
如果涉及到需要排两班或三班,但跟平时检测工作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将现有人员进行合理的排班,保证转移工作不间断。
制定出详细的转移方案。
2.转移前的先决条件需完善先决条件包括:公用系统确认完成、设备确认完成、环境监测合格、分析方法验证合格、经过风险评估、各物料和试剂足够并一致、人员培训到位、相关文件签批并下发、仪器设备校验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各工艺方案和记录已设计等。
防备在转移过程中才发现检测设备不匹配、生产设备没确认、没有此设备、试剂没有、对照品不够、人员不清楚该事项、检测样品遗失、忘记取样等,这种问题有时候是会发生的。
每一次转移都伴随着各项成本,特别是生产企业,日常以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为主,对技术转移的工作接触不频繁的情况下,转移的流程更是需要细化,各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更是重要。
3.人员培训效果关系着工作的顺利开展人员培训可以以文件培训方式或现场指导方式开展。
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3篇
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第一篇:新药保护的规定新药保护是指对于新上市的药物,在确定期限内无法通过仿制药的方式进行仿制、生产和销售,以保护原研药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
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上普遍采用专利制度进行保护,我国也对新药保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1. 专利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药物可以获得专利保护。
一般情况下,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根据情况也会有5年或10年的延期),在专利期限内无法生产相同的产品。
这种保护方式最重要的优点是可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投入,研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2. 数据保护数据保护是指药物研发机构或生产企业提供给相关主管部门的药品申请审批数据,特别是对于那些监管机构尤其看重的临床试验数据,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被他人使用。
我国最近也在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药物数据保护措施,规定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不能被泄露,保护期限一般为六年。
3. 补偿保护补偿保护是指为了弥补新药研发所需要的大量时间、资金和资源等成本而引入的保护方式。
在我国,通常采用专利保护 + 补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在仿制药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多层保护可以保证原研药的合理利润。
总之,新药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够保护创新和知识产权,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二篇:技术转让的规定技术转让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将自己掌握的某项技术、专利或权利,以出售、授权等形式转让给他人或企业的行为。
技术转让在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节省公司内部研发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共享技术成果。
我国对于技术转让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转让合同的签署我国对于技术转让活动的进行,要求在专门的技术转让合同中进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技术转让的具体内容、期限、费用等。
同时,在进行技术转让之前,需要经过国家或行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以确保技术转让符合国家法规和产业政策。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1概述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与制药工业密切相关且至关重要得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实验室研究开发成果向商业化生产转化,即技术转移。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常遇到得问题就是商业化生产得产品质量常常不能达到实验室研究阶段得产品质量,从而造成了人力与财力得巨大浪费。
本指导原则阐述了技术转移得一般原则与方法,旨在为帮助研究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了解如何实施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得问题。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得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与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得技术、知识。
以上内容,在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已经确立,但仅适用于实验室规模产品得生产。
对于商业化生产,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估,必要时,有些内容可能需要修改。
应按照质量风险管理得理念,在新药生产技术转移过程全面进行质量风险分析,高质量风险得部分应着重控制。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就是一个比较大得项目,不就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得,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所需费用也较多。
商业化生产能得到与实验室样品同样质量得产品、按时、在预算范围内完成转移,就是衡量一个药品技术转移就是否成功得标尺。
本指导原则同样适用于药品从一个生产企业向另一个生产企业得转移。
2人员及职责新药生产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研发部门)与接收方(生产系统)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
转移小组得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研究开发部门(转移方)➢生产部门(接收方)➢质量部门(接收方)➢工程部(如适用)(接收方)2.1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得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得资深人员担任。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代表接收方与生产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与预算➢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得进展与预算控制➢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得接收➢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得要求➢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得批准2.2研究开发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得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
仿制药 技术转移 指导原则
仿制药技术转移指导原则仿制药技术转移是指将已获得注册的创新药品的技术转让给另一家公司,以便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其目的在于加速仿制药品的上市,满足全球范围内对于药品的需求,并降低医疗成本。
而在制定关于仿制药技术转移的指导原则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国际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保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
以下是一份关于仿制药技术转移指导原则的详细内容:一、法律法规要求1.遵循国际和当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原创创新药品的知识产权。
2.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遵循国际贸易规则,不得侵犯原创公司的知识产权。
二、诚实信用1.原创公司与接受技术转移的公司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诚实、开放的沟通。
双方需遵守合同规定,保持信息的保密性。
2.技术接受方需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原创公司也应当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资料和设施。
三、质量控制1.技术转移的双方需建立起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仿制药品的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充分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2.在技术转移中需要确保工艺、原辅料、设备等方面的可追溯性,保证生产过程的透明和可控性。
四、人员技术培训1.技术转移的双方需共同培训关键人员,确保接受方了解原创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2.技术转移后,原创公司还需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产品的高质量生产。
五、监管合规1.技术转移的过程需遵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2.技术转移的结果需符合药品注册的要求,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批和上市销售。
六、风险控制1.技术转移的双方需共同评估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并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若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或风险事件,双方需积极合作,及时进行问题解决和风险管控。
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转移工作,关于仿制药技术转移的指导原则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质量控制、人员技术培训、监管合规和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确保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并最终产生高质量、符合规定的仿制药品。
原料药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原料药技术转移指导原则原料药技术转移指导原则是指在药物生产中,当一种原料药的生产需要转移到另一个工厂或地区时,需要遵循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料药技术转移指导原则:1. 保持一致性:在转移过程中,应确保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设备和人员的一致性。
所有生产参数和质量控制方法应该保持不变,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 透明度和沟通:转移过程中应保持透明度,并与相关的生产单位和监管部门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
所有相关信息和技术细节应向所有相关方提供,并确保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
3. 风险评估和管理:在转移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评估应包括工艺、设备、人员、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紧急预案。
4. 资质验证和培训:进行技术转移前,转入单位应对转出单位的资质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同时,为转入单位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确保其熟悉转移过程和相关工艺。
5. 实施试生产和验证:在技术转移后,应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生产和验证,以确保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在此过程中,应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6. 监控和持续改进:技术转移后,应建立适当的监测和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变更管理程序,以确保任何变更都能得到适当的评估和控制。
7. 遵守法规和标准:技术转移过程中,应始终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转入单位应建立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的生产体系,并确保所有的操作和文件都符合要求。
总之,原料药技术转移的指导原则包括保持一致性、透明度和沟通、风险评估和管理、资质验证和培训、试生产和验证、监控和持续改进,以及遵守法规和标准等。
这些原则可以保证原料药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并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那么1概述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与制药工业密切相关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验室研究开发成果向商业化生产转化,即技术转移。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质量常常不能到达实验室研究阶段的产品质量,从而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本指导原那么阐述了技术转移的一般原那么和方法,旨在为帮助研究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了解如何实施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的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工程、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以上容,在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已经确立,但仅适用于实验室规模产品的生产。
对于商业化生产,需要对以上容进展评估,必要时,有些容可能需要修改。
应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在新药生产技术转移过程全面进展质量风险分析,高质量风险的局部应着重控制。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是一个比拟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所需费用也较多。
商业化生产能得到与实验室样品同样质量的产品、按时、在预算围完成转移,是衡量一个药品技术转移是否成功的标尺。
本指导原那么同样适用于药品从一个生产企业向另一个生产企业的转移。
2人员及职责新药生产技术转移一般实行工程管理,应由转移方〔研发部门〕和接收方〔生产系统〕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工程组,工程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
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研究开发部门〔转移方〕➢生产部门〔接收方〕➢质量部门〔接收方〕➢工程部〔如适用〕〔接收方〕2.1工程负责人工程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历,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代表接收方与生产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组成工程组,制定工程方案和预算➢领导工程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工程的进展和预算控制➢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负责将整个工程分为假设干子工程,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视执行➢协调并跟踪各子工程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2.2研究开发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工程组成员。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技术转移能够推动新药研发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未来的新药研发生产提供更多可 能性。
确保技术转移 过程中的知识
产权保护
建立有效的沟 通机制,确保 信息传递的准 确性和及时性
确保技术转移 过程中的安全
性和合规性
质量保证:建立 完善的质量保证 体系,确保新药 研发生产技术转 移过程中的产品 质量符合预期要 求。
持续改进:通过 对生产工艺的持 续优化和改进, 提高新药研发生 产技术转移的效 率和产品质量。
培训与意识:加 强员工培训和意 识教育,确保员 工了解并遵循新 药研发生产技术 转移的相关法规 和质量标准。
评估技术转移 效果:对技术 转移的成功与 否进行客观评 估,明确改进
方向。
总结经验教训: 对技术转移过 程中遇到的问 题和困难进行 总结,吸取教
训。
优化流程:根 据评估和总结 的结果,对技 术转移流程进 行优化,提高
转移效率。
持续改进:建 立持续改进机 制,不断完善 技术转移指导 原则,适应新 药研发生产的
建立技术转移 后的持续支持 机制,确保生 产线的稳定运
行Leabharlann Part Three对技术转移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保符合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 对技术持有方进行尽职调查,了解其技术实力、商业信誉和合作意愿。 对技术进行评估,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竞争态势等方面。 评估技术转移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实施条件、资源投入、风险控制等方面。
设备安装:按照技术要求进行设备的安装和固定,确保设备稳定可靠。
调试程序:对安装完成的设备进行调试,检查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 符合要求。 调试记录:对调试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调试时间、调试人员、调试 结果等信息。
浅谈制剂新药从研发阶段技术转移至商业化生产时需注意的问题
浅谈制剂新药从研发阶段技术转移至商业化生产时需注意的问题摘要】ICH-Q10中技术转移包括新产品从研发阶段转移至生产以及已上市产品在生产与检测地点内部或之间转移。
本文浅谈制剂新药从研发阶段转移至商业化生产需注意的问题,属于技术转移的一部分。
以下从产品性质、处方工艺、设施设备、物料等方面探讨制剂药品从研发阶段转移至商业化生产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技术转移;商业化生产【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356-02药品的生命周期:药品研发→技术转移→商业化生产→产品退市,技术转移是药品生命周期中很重要的一环。
目前业界内普通认为药品质量源于设计,而药品质量通过生产来实现的,而药品从研发阶段转移至商业化生产涉及以药品为中心,以质量控制、工程系统、质量管理、药政法规、包装及供应链环绕的系统工程,是质量体系重要的一环。
本文从产品性质、处方工艺、设施设备、物料方面讲述药品从研发阶段技术转移至商业化生产时有可能碰到的细节问题。
1.产品性质方面应当召集相关部门针对药品的性质、产品工艺流程和预定用途等因素,评估是否可以在现有其他产品生产所用的厂房内生产、是否可以同其他产品共用生产设施和设备,并应将有相应的讨论内容形成报告,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如欲技术转移的品种具有特殊性质,需考虑转移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如高致敏性药品(如青霉素类)或生物制品(如卡介苗或其他用活性微生物制备而成的药品),必须采用专用和独立的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
此类药品产尘量大的操作区域应当保持相对负压,排出的废气应经过处理并达到排放的要求,排放处不应对其他产品使用的空调系统采风有影响;生产激素类、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必须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区严格分开;特殊情况下,生产上述药品制剂则可通过阶段性生产方式共用同一生产设施和设备;如欲转移产品具有以上的特性,需考虑是否需要改造厂房或者新建厂房用以满足生产需求。
探究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法规要求、常见问题与监管考量
探究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法规要求、常见问题与监管考量摘要:现代科技的更新换代下,医疗技术与药品研发及生产技术的进步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伴随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全面执行,药品技术专业也开始得到社会各界,尤其药品生产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的重点关注。
但当前我国并没有设立较为完善且细化的药品技术转移法规以及指导原则与监管标准,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很多企业并未能够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去进行药品技术转移的实践指导。
本篇文章将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相关法规要求和常见问题以及监管作出简要的论述,期望能够为企业开展药品生产技术转移相关法规要求及各项标准与具体监督管理指标的考量与设计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法规要求;常见问题;监管目前,国际上一些制药企业已经开始摸索符合自身实际需求和所在地区监管机构相关药品技术转移的模式和项目管理制度,但众多制药生产企业并未真正达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无法为实现统一进行药品技术转移实践提供指导,技术转移不到位的典型表现主要为商业化生产、产品质量没有达到研究阶段或小规模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
通过检验会发现,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偏差或检验不过关的情况,造成产品无法实现产业化或难度较高,且会导致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甚至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一、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法规要求目前国内对于药品生产技术转移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相关内容及资料研究,发现最早分析方法转移的公开性指导文件是美国药典35版,其文件适用范围在于化学药品分析方法,但其中不包括生物分析和微生物检测。
目前国内首个已生效的药品技术转移指导文件主要为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其明确了分析方法转移的相关定义以及类型与相关转移要素、转移方案、转移报告,当中明确规定分析方法转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予以执行,包括对比实验、在验证、共同验证、转移、豁免等,而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实验[1]。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流程 (1)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1人员及职责新药生产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研发部门)和接收方(生产系统)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
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研究开发部门(转移方)➢生产部门(接收方)➢质量部门(接收方)➢工程部(如适用)(接收方)1.1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代表接收方与生产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1.2研究开发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
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
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1.3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是进行法规符号性评估,并负责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转移。
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负责评估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并起草评估报告➢负责制定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部质量标准;➢协助转移方进行分析方法转移并复核分析方法转移报告,或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并起草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制定稳定性研究方案;➢评估整个技术转移过程的法规符合性➢负责整个转移过程的文件(包括图纸)归档1.4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工作是协助转移方确定商业化生产的的处方和工艺。
新药品技术转移管理规程(含表格)
新药品技术转移管理规程(ISO9001-2015/GMP)1.0目的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0范围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0职责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0内容4.1 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
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4.1.1 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4.1.2 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4.2 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4.3 人员及职责4.3.1 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
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4.3.1.1 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4.3.1.2 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4.3.1.3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4.3.1.4 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4.3.1.5 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4.3.2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4.3.2.1 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4.3.2.2 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4.3.2.3 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4.3.2.4 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4.3.2.5 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4.3.2.6 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4.3.2.7 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2.2研究开发部门
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3.2技术评估
技术评估在整个转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评估主要是根据文件资料,评估药品商业化生产所用材料、设备、处方、工艺等与研发阶段的差异。评估过程也是对药品技术资料的熟悉过程。
评估对象主要为:原辅料、包装材料来源与标准是否适用;设备能力;不同批量、原辅料变化对处方的影响;工艺流程、中间控制项目、检验方法是否适用。应逐一列出研发阶段与商业化生产后的差别,并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
3.2.2公用系统、设备
研发阶段所得数据均基于实验室设备的生产,商业化生产的设备不可能都与之完全相同。因此,需对研发设备和生产设备的原理、能力等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研发数据以及预期用途,对商业化生产的设备性能提出要求,并进行性能确认。必要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或采购新设备。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生产,为防止氨基酸降解,要求配制、灌封过程中顶空氧气含量低于0.5%。那么对配制、灌封系统的要求为顶空氧含量小于0.5%;可用水模拟生产过程,随机选取40瓶样品测定顶空氧含量,来判断设备性能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以上内容,在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已经确立,但仅适用于实验室规模产品的生产。对于商业化生产,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估,必要时,有些内容可能需要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1概述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与制药工业密切相关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验室研究开发成果向商业化生产转化,即技术转移。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质量常常不能达到实验室研究阶段的产品质量,从而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本指导原则阐述了技术转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旨在为帮助研究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了解如何实施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以上内容,在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已经确立,但仅适用于实验室规模产品的生产。
对于商业化生产,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估,必要时,有些内容可能需要修改。
应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在新药生产技术转移过程全面进行质量风险分析,高质量风险的部分应着重控制。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所需费用也较多。
商业化生产能得到与实验室样品同样质量的产品、按时、在预算范围内完成转移,是衡量一个药品技术转移是否成功的标尺。
本指导原则同样适用于药品从一个生产企业向另一个生产企业的转移。
2人员及职责新药生产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研发部门)和接收方(生产系统)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
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研究开发部门(转移方)➢生产部门(接收方)➢质量部门(接收方)➢工程部(如适用)(接收方)2.1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代表接收方与生产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2.2研究开发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
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
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2.3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是进行法规符号性评估,并负责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转移。
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负责评估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并起草评估报告➢负责制定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部质量标准;➢协助转移方进行分析方法转移并复核分析方法转移报告,或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并起草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制定稳定性研究方案;➢评估整个技术转移过程的法规符合性➢负责整个转移过程的文件(包括图纸)归档2.4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工作是协助转移方确定商业化生产的的处方和工艺。
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协助转移方进行生产处方、生产工艺的转移并复核转移报告;➢负责生产设备的性能确认➢负责转移过程中的试验批生产➢负责实施工艺验证;2.5工程部(如适用)工程部主要负责提供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环境、介质等。
若待转移药品生产所需的环境或介质,现条件下不能提供,则工程部需参与到项目中,确认对现有设施、设备是否需要进行改进、改建。
3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流程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流程,可用图1表示。
药品生产技术转移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
项目确立后首先确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
项目负责人负责召集分别来自转移方和接收方的项目组成员召开首次会议,明确分工并确定初步时间表。
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集会议,协调、解决发生的问题并安排下一步工作。
图1: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流程图3.1文件转移文件转移是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内容。
转移方应提供文件转移的目录。
文件转移不仅仅是实物的移动,还应该对文件内容进行初步核对,如相关文件、图纸是否都齐全,有无缺页、漏项,有无明显不符合法规要求的内容。
需要注意,转移文件不应仅仅是注册要求的文件,还应包括研发过程中发现的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文件,如工艺调试阶段所得的数据资料。
转移方与接收方在核对无误后,均应签字以表示文件交接完成。
附件1给出了文件转移的样稿。
3.2技术评估技术评估在整个转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评估主要是根据文件资料,评估药品商业化生产所用材料、设备、处方、工艺等与研发阶段的差异。
评估过程也是对药品技术资料的熟悉过程。
评估对象主要为:原辅料、包装材料来源与标准是否适用;设备能力;不同批量、原辅料变化对处方的影响;工艺流程、中间控制项目、检验方法是否适用。
应逐一列出研发阶段与商业化生产后的差别,并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
附件2给出了技术评估样稿。
3.2.1原辅料、包装材料原辅料、包装材料的相关文件主要是质量标准(包括物料特性)和生产商。
在许多情况下,使用研发阶段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已不可能,如原生产商已不再生产。
若研发部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详细列出了原辅料、包装材料的特性及对生产工艺和制剂的影响,则评估新生产商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会更加可靠、顺利,从而确保其性质与研发阶段的相同或不影响成品质量。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原料必须通过湿法制粒加工,则它的溶解性、溶液中的稳定性(物理的和化学的)、可润湿性及其与辅料的相互作用都是它的重要属性,更换生产商时都需进行考察,以确定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3.2.2公用系统、设备研发阶段所得数据均基于实验室设备的生产,商业化生产的设备不可能都与之完全相同。
因此,需对研发设备和生产设备的原理、能力等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研发数据以及预期用途,对商业化生产的设备性能提出要求,并进行性能确认。
必要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或采购新设备。
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生产,为防止氨基酸降解,要求配制、灌封过程中顶空氧气含量低于0.5%。
那么对配制、灌封系统的要求为顶空氧含量小于0.5%;可用水模拟生产过程,随机选取40瓶样品测定顶空氧含量,来判断设备性能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研发阶段对GMP没有硬性要求,而商业化生产则必须按照GMP规范。
与待转移药品相适应的公用系统在转移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若需建立新公用系统,则必须建立此系统的设计要求并加以确认。
公用系统、设备的确认包括IQ、OQ、PQ,具体可参考《药品生产验证指南》中的相关规定。
3.2.3处方、工艺在实验室成功的处方和工艺,在商业化生产时,由于批量规模要大得多,设备也不相同,可能会遇到问题。
例如:流化床制粒制得的粒子疏松多孔,粒子表面和内部都有小孔,这就增强了其可压缩性、崩解性和溶出性。
但是孔隙率和张力是负相关的,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粒子间的相互挤压而降低了其孔隙率。
一次生产500kg的粒子,其所受的力要远远大于实验室中制备的5kg粒子。
大生产时粒子的堆密度大约会增加20%。
评估的内容包括: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物料来源,评估原料来源变化对处方工艺的影响;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设备差异,评估可能引起的工艺参数的变化;评估批量差异引起的工艺参数变化;评估工艺流程的差异。
3.2.4检验方法检验方法不仅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中间产品、中控项目的检验方法,还包括清洁验证的检验方法,以及在研发过程中使用而在正式生产时不使用的方法,如某些杂质的测定方法。
评估研发阶段的检验方法在商业化生产工厂的适应性。
若适用,在准备方法转移;若不适用,则需开发新方法并进行验证。
3.3转移方案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总体转移方案,即放大生产试验方案。
总体转移方案应由各子方案组成,主要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选择、公用系统与设备的确认、处方工艺的选择、检验方法的转移或验证。
所有试验方案必须由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各方案中应包含具体的试验方法、取样计划、接收标准。
取样计划应明确取样位置和取本数,样本数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应针对每一过程制定接收标准,只有前续过程达到接收标准后,才可进入下一个过程的试验。
如混合,接收标准为含量均匀度符合药典要求;干燥,接收标准为水份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压片,接收标准为溶出度与研发阶段产品溶出度无显著性差异、含量均匀度符合药典规定。
接收标准中还应规定各项的检验方法,方法均应通过验证。
为避免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检验一般要求由同一检验员、在同一天、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
附件3给出了一片剂工艺转移的样例。
目前国内大多数药物研究机构和企业,对药物的开发还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的:先提出一个药品或制造方法,然后在特定领域对其测试,如果产品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保留这种制备方法;如果不符合要求,则在细微改动后重新进行试验,直到符合条件为止。
从开发阶段到放大生产,基本也采用同样的模式。
这导致了时间和费用的巨大投资。
这主要是由于制药工业技术预测性理论知识的缺乏。
参照飞机制造业,1903年怀特兄弟建造飞机所使用的方法与我们现在药物研发方法类似:先制造一些飞机,其中每架飞机都有细微差别,然后通过逐一测试进行挑选,选择性能良好、能使用的飞机(没坠毁)。
现在这种飞机试验方法已很难被人们接收,取而代之的飞机设计首先是选择理想的性能参数,然后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建立计算机预测模型。
根据此模型设计和优化预期的飞机结构,然后构建小型飞机模型,并在对放大后的装置的预测条件下测试。
理论一经试验验证,就可以制造最终产品。
在制药行业,鼓励优先使用以模型为基础的设计、优化方法,以提高研发、工艺放大的效率,同时提高SFDA对药品质量的信心。
现已有专著对制药行业模型的建立进行阐述,如美国M.Levin 主编的《制剂工艺放大》,可以进行参考。
检验方法的转移模式相对比较固定,一般是使用同批样品,由转移方、接收方按同样的方法检验,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或与接收标准比较,符合要求者即认为转移成功。
接收标准由双方共同确定。
一般至少获得6组数据。
若未达到接收标准,则必须调查原因,必要时修订接收标准。
接收标准的修订必须严格控制,须说明原因,由双方确认,并作为方法转移的一部分归档保存。
附件4给出了检验方法转移的示例。
若检验方法发生了改变,则必须重新验证。
对于出口产品,有些国家要求检验方法验证必须由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此时无论研发阶段是否进行了验证,所有检验方法必须重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