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 教案(一)

一氧化碳 教案(一)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案主题: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

2. 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

3. 掌握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

4. 激发学生关注一氧化碳危害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结构a. 描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可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2. 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a. 介绍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如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如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中毒等。

3. 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a. 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b. 指导学生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家用燃气设备等。

4. 一氧化碳危害问题的意识培养a. 引导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危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b. 鼓励学生积极宣传一氧化碳危害问题,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一氧化碳的来源和防范措施,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实验观察法:安排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3. 讲解法:通过讲解一氧化碳的结构和危害,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一氧化碳检测仪、示范实验用具。

2. 图片资料:展示一氧化碳来源和防范措施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3. 教学PPT:呈现一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危害,以及相关防范措施。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并进行同学间评价。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危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评价其发言的合理性和观点的深度。

3. 小结测试:设计一份小测验,考察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知程度和防范措施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情况,并以报告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氧化碳及其相关知识。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和预防中毒的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4.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存在。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一氧化碳吗?它有什么危害?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分组讨论: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讨论实验结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四、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2.讨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合格燃气设备等。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迅速撤离现场、通风、吸氧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七、课后作业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列举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看不见,也闻不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2.详细阐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如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等。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

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

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小班科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它由一份碳原子和一份氧原子组成。

尽管一氧化碳在有机化学和工业上有一些重要的应用,但它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气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小班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有关一氧化碳的基本知识、危险性以及如何预防中毒的方法。

一、一氧化碳的形成一氧化碳主要是由不完全燃烧有机物质所产生的。

当有机物质(如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缺乏足够氧气的情况下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例如,在封闭的室内使用燃气炉或暖气设备时,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或设备存在故障,则会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危害1. 中毒症状: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从而阻碍氧气在身体中的传递。

这将导致人体缺氧,并产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中毒症状。

长时间或高浓度的暴露可能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2. 影响健康发育:儿童和孕妇对一氧化碳的敏感性更高,他们的身体和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一氧化碳的严重影响。

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暴露还可能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智力受损等问题。

3. 长期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也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例如产生长期记忆问题、神经系统损伤、心血管疾病等。

三、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为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良好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畅通,特别是在使用燃气设备时,应保持通风口的畅通,定期清洁和更换空气过滤器。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火炉、烟囱等,以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和正常运行。

如有发现问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3. 安全用火:使用火炉或燃气炉时要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间隔,避免过度暴露于一氧化碳。

4. 警报器:安装一氧化碳警报器,它可以及早发出警报并提醒您有危险存在。

确保警报器能够正常工作,定期更换电池。

5. 教育与宣传:向孩子和家人普及有关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教育他们如何预防中毒,并教会他们发现一氧化碳中毒迹象时如何应对。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篇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的性质: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一氧化碳教案(一)。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

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

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

(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

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演示: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②点燃酒精灯加热;③停止加热;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化学教案《一氧化碳教案(一)》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

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氧化碳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氧化碳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

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

(集气瓶倒置)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1。

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

75克/升)2。

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思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验分析。

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

归纳小结: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边小结物性边完成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

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原创幼儿园小班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

原创幼儿园小班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

原创幼儿园小班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素养。

二、教学内容1.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2.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3.掌握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4.学会正确处理一氧化碳意外事故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燃气取暖设备和煤气灶,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排放的气体有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一氧化碳分子结构图,并通过简单的动画或图片来引起幼儿对一氧化碳的兴趣。

步骤二: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一氧化碳的来源,如燃烧设备、汽车尾气、煤气灶等。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教室内的燃气取暖设备和煤气灶,并询问幼儿它们是否会产生一氧化碳。

步骤三: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15分钟)•教师用简明的语言向幼儿描述一氧化碳的危害,例如让幼儿了解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和血红蛋白结合,阻断氧气供应,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教师通过小故事或图片展示一氧化碳中毒对人体的伤害,并强调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气味的,无法察觉。

步骤四:掌握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2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例如只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点燃火源,不长时间接触排气管等。

•教师向幼儿传授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家用燃气设备,如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关闭设备并通知家长等。

步骤五:学会正确处理一氧化碳意外事故(15分钟)•教师给幼儿展示一氧化碳报警器,解释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并告诉幼儿一旦听到报警声时要立即离开现场并向成人求助。

•教师示范如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引导幼儿模仿练习,以确保在意外中能正确保护自己。

四、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幼儿的参与与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画画、做手工等形式,让幼儿展示他们对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将一氧化碳安全教育引入日常生活中,与幼儿进行安全用电、安全出行等方面的讨论与实践。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等。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3)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对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煤气中毒的新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会发生煤气中毒?”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有气味吗?它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如何?溶解性又怎样?”然后讲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为: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

强调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

②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通过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为: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教案: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危害。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危害与防范。

2.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2.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你是否了解一氧化碳?你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吗?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兴趣。

二、讲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给出一氧化碳的定义和简单的化学式。

2.讲解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易燃等性质。

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危害与防范(25分钟)1.了解了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2.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危害,如头疼、恶心、昏厥等。

4.展示一氧化碳报警器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四、教学案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分析具体的场景,如家庭、车辆、工作场所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并列出应对措施。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20分钟)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应急处理方法,如立即转移到通风处,保持呼吸畅通等。

2.演示正确的急救操作,如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

3.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过程。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简要概括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危害、防范和急救方法。

2.与学生进行互动,听取他们对这堂课的评价和建议。

拓展:1.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氧化碳检测器的使用与维护。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场所,如煤矿、消防站等,了解一氧化碳防范和应急处理的现实操作。

教学资源:1.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

2.一氧化碳防范和急救方法的手册或宣传册。

3.一氧化碳检测器。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提问的参与程度。

2.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急救操作的正确性。

3.学生针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的讲座。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的呼吸系统的毒性,被称为“无声杀手”。

它的主要来源是不完全燃烧燃料,如汽车尾气、家庭炉灶、加热器等。

一氧化碳的危害性一氧化碳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进入血液,从而阻止氧气的输送到身体的组织和器官。

这会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痛、疲劳、乏力等症状。

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导致昏迷、永久性神经损伤和死亡。

一氧化碳的检测和预防为了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应定期检测一氧化碳的含量。

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安全限制为50ppm,多余该限制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应该遵循以下建议:1. 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燃气炉灶、加热器、锅炉等。

2. 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这将有助于及早发现任何水平过高的一氧化碳(CO)。

3. 不要在未通风的室内使用燃气设备:如野营用具或烧烤炉。

4. 定期通风:尤其是在燃气设备在使用时。

5. 不要在车库或封闭区域内使用发动机或其他燃气设备。

教授一氧化碳知识的教案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氧化碳的教案:一、目标通过介绍一氧化碳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来预防中毒。

二、材料1. 一氧化碳的图片和图表。

2. 多媒体设备。

3. 一氧化碳的探测器。

三、步骤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一氧化碳的危害。

2. 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和图表,并解释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过程。

3. 展示一氧化碳探测器的使用方法,并解释它的作用。

4. 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如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通风和不在室内使用燃气设备。

5. 给学生两个案例,让他们讨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四、评估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确保他们了解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 一氧化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什么危害?2. 一氧化碳探测器的作用是什么?3.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4. 你有没有听说过任何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五、总结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将学到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一氧化碳教案(3篇)

一氧化碳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 学会识别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掌握自救和互救方法。

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自救、互救方法。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性。

2.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自救、互救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全教育教材、一氧化碳中毒案例等辅助教材。

3. 安全演练场地、模拟中毒场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

二、讲授新课1. 一氧化碳的性质(1)无色、无味、无臭(2)不易溶于水(3)燃烧时火焰呈蓝色(4)具有还原性2. 一氧化碳的危害(1)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2)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死亡(3)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3. 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1)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2)保持室内通风(3)使用一氧化碳含量低的产品(4)定期检查燃气设备4.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自救、互救方法(1)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昏迷等(2)自救:迅速离开中毒环境,打开门窗通风(3)互救:对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三、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场景,让学生体验自救、互救过程。

2. 安全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与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一氧化碳的危害性极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会预防中毒和自救、互救。

2. 学生反思: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安全的征文。

2. 向家人、朋友宣传一氧化碳安全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掌握程度。

一氧化碳中班教案

一氧化碳中班教案

一氧化碳中班教案班级教案:一氧化碳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形成原因。

2.认识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3.掌握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形成原因。

2.认识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教学准备:1.一氧化碳的相关教学资源。

2.幻灯片或板书工具。

3.教学实验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识和兴趣,帮助学生思考一氧化碳的危害性。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简要介绍一氧化碳的定义、性质和形成原因。

2.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包括如何影响血红蛋白的氧运输功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严重后果。

步骤三: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氧化碳浓度的实验演示,展示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可燃性和有毒性。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包括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保持通风良好、检查燃气设备等方法。

总结一氧化碳的危害以及防范方法。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个关于一氧化碳的小结,包括了解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教学延伸:1.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相关部门的民防教育员进行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单位,了解一氧化碳及其他危害物质的安全管理措施。

教学评估:1.思考问题:请简要回答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方法。

2.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理解和总结是否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和实验演示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了教学的吸引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一氧化碳的危害以及防范的重要性。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1活动目的:1、了解煤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人在煤气中毒时,会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

2、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1、因漏气而造成的事故事例。

2、煤气灶一个。

3、关于一些煤气发生的事故录象。

活动过程:一、认识煤气灶、煤气包,了解煤气的用处1. 出示煤气灶和煤气包,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家使用煤气吗?你们家的煤气是从哪里来的?煤气有什么用?2. 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煤气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煤气,一种是煤气包。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二、观看录象,了解煤气的危险性。

1. 教师:煤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煤气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2. 展示有关图片或相关的报道,使幼儿初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漏气或爆炸事故。

3. 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煤气造成的危险性有哪些?教师小结。

三、组织幼儿讨论,知道安全使用煤气的方法以及发生以外后的自救方法1. 怎样安全使用煤气。

2. 怎样知道漏气了?如何辨别呢?3. 我们人体吸进了这些有毒的会有哪些反映呢?四、教师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重点讲解几个问题。

1. 当成人在厨房使用煤气烹饪时,小朋友尽量不要到厨房。

2. 小朋友在家中,不要自己随便动煤气灶的开关。

3. 如果闻到异味,要及时提醒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幼儿在活动中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该活动幼儿还了解到安全用气的必要性,知道煤气的好处与危险,懂得不私自到厨房玩煤气炉开关。

了解正确使用煤气方法以及遇到煤气泄漏时的自我保护方法,避免危险的发生。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2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煤气对身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和思维才能;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进步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的: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展微观分析,提醒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严密联络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消费联络严密,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进步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才能。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才能程度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合适,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氧化碳(CO)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3. 掌握一氧化碳的命名和化学式。

4. 能够解释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危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问和图像展示的方式引入学生,让他们回顾和讨论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危害。

2. 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a.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易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作为燃料和原料的用途。

3. 讲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a. 介绍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不完全燃烧、车辆排放等。

b. 强调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如加强室内通风、定期维护燃气设备。

4. 演示实验:
演示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一氧化碳的危害和相关防范措施。

5. 总结与拓展:
a. 小结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危害。

b. 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拓展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和关注度。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的互动讨论和演示实验的观察,评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理解和防范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并能随时和学生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教案: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 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能够描述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反应性。

3. 掌握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不与水反应,但与许多金属形成金属碳酰基化合物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易燃,密度比空气小2. 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直接制备:由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 间接制备:通过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生成3. 一氧化碳的反应性- 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 与金属反应:形成金属碳酰基化合物4.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危害:一氧化碳具有很强的毒性,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导致机体缺氧、中毒甚至死亡。

- 防范:确保室内燃气设备通风良好,不使用燃煤器具,使用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维护和清洁燃气设备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述一氧化碳中毒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展示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3.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氧化铜和甲酸钠的反应来制备一氧化碳,并观察其反应结果和性质。

4. 讲解一氧化碳的反应性,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说明一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5. 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6. 总结和归纳一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和应用领域,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氧化铜、甲酸钠、试管、注射器等。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3. 与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评估与反馈:1.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的积极性。

2. 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反应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对一氧化碳危害和防范措施的认识。

一氧化碳教案二

一氧化碳教案二

一氧化碳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检验方法及危害。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危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它有哪些危害?2.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氧化碳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难溶于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吗?3.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讲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加热的氧化铜粉末,观察氧化铜颜色的变化。

讲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氧气反应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吗?4.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讲解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通过甲酸分解制备。

展示实验:将甲酸溶液加入浓硫酸中,加热,观察产生的气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实验室是如何制备一氧化碳的吗?5.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讲解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通过检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检测装置,观察检测结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检验一氧化碳吗?6.一氧化碳的危害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吗?7.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一氧化碳、检验一氧化碳。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拓展: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防治方法,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四、作业布置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检验方法及危害。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5.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导语:在农村常见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

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二、合作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思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那么一氧化碳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呢?【观察】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探究】(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可燃性【提出问题】碳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角度分析,它们有什么异同?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投影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归纳总结】两者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点燃一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产物,追问哪里看见过这样的蓝色火焰。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检验产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nbsp
[1] [2]下一页
课题
蛋白质和维生素


新授
第三课时




知识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录
联系实验学习
[演示实验]1。木炭的吸附性(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
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设想、思考。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
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讨论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
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
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
[1] [2]下一页
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一氧化碳》教案_模板
《一氧化碳》教案怀宁县石镜初中陈善文[知识教学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4.解决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演示实验5—10。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板书]:COH2C可燃性2CO + O2 == 2CO2蓝色火焰2H2 + O2 == 2H2O淡蓝色火焰C + O2 == CO2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3.一氧化碳的用途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板书]:(1)气体燃料(2)冶炼金属:Fe2O3 + 3CO == 2Fe + 3CO2二.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总结、扩展]1.CO和CO2性质的差异。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布置作业]1.教材P100习题2。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