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 教案(一)

一氧化碳 教案(一)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案主题: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

2. 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

3. 掌握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

4. 激发学生关注一氧化碳危害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结构a. 描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可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2. 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a. 介绍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如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如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中毒等。

3. 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a. 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b. 指导学生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家用燃气设备等。

4. 一氧化碳危害问题的意识培养a. 引导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危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b. 鼓励学生积极宣传一氧化碳危害问题,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一氧化碳的来源和防范措施,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实验观察法:安排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3. 讲解法:通过讲解一氧化碳的结构和危害,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一氧化碳检测仪、示范实验用具。

2. 图片资料:展示一氧化碳来源和防范措施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3. 教学PPT:呈现一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危害,以及相关防范措施。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并进行同学间评价。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危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评价其发言的合理性和观点的深度。

3. 小结测试:设计一份小测验,考察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知程度和防范措施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情况,并以报告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氧化碳及其相关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2.详细阐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如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等。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课题:《一氧化碳》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 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篇幅较少,首先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物理性质入手,紧接着转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通过煤炉中一氧化碳的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然后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和使人中毒的缘由,并以争辩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

最终重点介绍了了一氧化碳的复原性及其用途。

2.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严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学问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力量。

3.本节内容上承单质碳、二氧化碳的构造、性质、用途等学问,下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问中重要的一局部。

它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学问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为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学问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响的介绍也为高中阶段氧化复原反响的学习奠定根底。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抽象思维分析力量,并且通过前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复原性的学习, 把握了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其用途的规律方法。

知道了碳燃烧的两种不同产物,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现象也经常看到,所以学习难度不大。

但是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中燃气的一些使用常识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

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在以前的生物的学习中已经,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应实行什么措施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响现象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试验再现能做简洁分析,但是不能认清一氧化碳复原性的本质。

〔三〕教学环境由于教材中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和探究试验,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缺乏感性生疏。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氧化碳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氧化碳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

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

(集气瓶倒置)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1。

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

75克/升)2。

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思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验分析。

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

归纳小结: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边小结物性边完成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

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一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 了解一氧化碳的制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 一氧化碳的制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
3. 实验器材:烧杯、导管、酒精灯等;
4. 教学软件:PPT课件。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出一氧化碳的性质;
2.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及应用;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一氧化碳性质的练习题;
4. 归纳小结: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强调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进行课堂测试,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测试结果和观察情况,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收集一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教案: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危害。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危害与防范。

2.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2.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你是否了解一氧化碳?你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吗?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兴趣。

二、讲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给出一氧化碳的定义和简单的化学式。

2.讲解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易燃等性质。

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危害与防范(25分钟)1.了解了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2.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危害,如头疼、恶心、昏厥等。

4.展示一氧化碳报警器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四、教学案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分析具体的场景,如家庭、车辆、工作场所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并列出应对措施。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20分钟)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应急处理方法,如立即转移到通风处,保持呼吸畅通等。

2.演示正确的急救操作,如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

3.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过程。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简要概括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危害、防范和急救方法。

2.与学生进行互动,听取他们对这堂课的评价和建议。

拓展:1.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氧化碳检测器的使用与维护。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场所,如煤矿、消防站等,了解一氧化碳防范和应急处理的现实操作。

教学资源:1.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

2.一氧化碳防范和急救方法的手册或宣传册。

3.一氧化碳检测器。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提问的参与程度。

2.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急救操作的正确性。

3.学生针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的讲座。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2、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和气味。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和产物。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强调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2)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CO + CuO = Cu + CO₂。

(3)毒性结合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人体缺氧。

强调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通风良好、使用合格的燃气设备等。

3、一氧化碳的用途介绍一氧化碳在工业上的用途,如用于炼铁等。

(三)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简答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一氧化碳教案(3篇)

一氧化碳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 学会识别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掌握自救和互救方法。

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自救、互救方法。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性。

2.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自救、互救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全教育教材、一氧化碳中毒案例等辅助教材。

3. 安全演练场地、模拟中毒场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

二、讲授新课1. 一氧化碳的性质(1)无色、无味、无臭(2)不易溶于水(3)燃烧时火焰呈蓝色(4)具有还原性2. 一氧化碳的危害(1)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2)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死亡(3)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3. 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1)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2)保持室内通风(3)使用一氧化碳含量低的产品(4)定期检查燃气设备4.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自救、互救方法(1)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昏迷等(2)自救:迅速离开中毒环境,打开门窗通风(3)互救:对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三、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场景,让学生体验自救、互救过程。

2. 安全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与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一氧化碳的危害性极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会预防中毒和自救、互救。

2. 学生反思: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安全的征文。

2. 向家人、朋友宣传一氧化碳安全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掌握程度。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1活动目的:1、了解煤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人在煤气中毒时,会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

2、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1、因漏气而造成的事故事例。

2、煤气灶一个。

3、关于一些煤气发生的事故录象。

活动过程:一、认识煤气灶、煤气包,了解煤气的用处1. 出示煤气灶和煤气包,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家使用煤气吗?你们家的煤气是从哪里来的?煤气有什么用?2. 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煤气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煤气,一种是煤气包。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二、观看录象,了解煤气的危险性。

1. 教师:煤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煤气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2. 展示有关图片或相关的报道,使幼儿初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漏气或爆炸事故。

3. 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煤气造成的危险性有哪些?教师小结。

三、组织幼儿讨论,知道安全使用煤气的方法以及发生以外后的自救方法1. 怎样安全使用煤气。

2. 怎样知道漏气了?如何辨别呢?3. 我们人体吸进了这些有毒的会有哪些反映呢?四、教师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重点讲解几个问题。

1. 当成人在厨房使用煤气烹饪时,小朋友尽量不要到厨房。

2. 小朋友在家中,不要自己随便动煤气灶的开关。

3. 如果闻到异味,要及时提醒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幼儿在活动中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该活动幼儿还了解到安全用气的必要性,知道煤气的好处与危险,懂得不私自到厨房玩煤气炉开关。

了解正确使用煤气方法以及遇到煤气泄漏时的自我保护方法,避免危险的发生。

一氧化碳安全教育教案2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煤气对身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1.复习巩固: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一氧化碳的性质、中毒原因、预防措施等知识点,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实践应用:设计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拓展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一氧化碳的环保文章,了解一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阅读能力。
4.问题思考:提出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思考题,如“如何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小组讨论:布置一道关于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的小组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作业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氧化性等。
2.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和思维才能;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进步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的: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展微观分析,提醒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严密联络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消费联络严密,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进步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才能。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才能程度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合适,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氧化碳(CO)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3. 掌握一氧化碳的命名和化学式。

4. 能够解释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危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问和图像展示的方式引入学生,让他们回顾和讨论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危害。

2. 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a.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易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作为燃料和原料的用途。

3. 讲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a. 介绍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不完全燃烧、车辆排放等。

b. 强调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如加强室内通风、定期维护燃气设备。

4. 演示实验:
演示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一氧化碳的危害和相关防范措施。

5. 总结与拓展:
a. 小结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危害。

b. 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拓展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和关注度。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的互动讨论和演示实验的观察,评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理解和防范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并能随时和学生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一、课程名称:探索一氧化碳的奥秘二、适用对象:中学生(高中阶段)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危害以及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氧化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对一氧化碳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课程内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特点-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对人体的危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一氧化碳的危害性。

2. 一氧化碳的来源和排放- 分析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及其排放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氧化碳排放源,如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

3. 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 阐述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中毒的表现、途径以及应急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

4. 一氧化碳相关案例分析- 结合生活中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和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五、课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氧化碳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真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老师以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一氧化碳中毒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互动环节:设计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知识小游戏或问答环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巩固学生的所学内容。

5. 总结和反思:通过课堂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一氧化碳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对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的重视意识。

六、课程评价:1.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核等方式考察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能力表现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准确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能正确熟练书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重点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机理及预防措施。

过程和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及性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一氧化碳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辨证、全面的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和安全意识。

【重、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2、问题讨论法3、讲解法4、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探究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探究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一氧化碳燃烧模拟实验动画,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一氧化碳的毒性(1)介绍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养成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2)交流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们知道使用煤气时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1)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动画,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思考让同学知道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探究三、一氧化碳的用途通过性质的认识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使学生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

【总结】最后总结一氧化碳的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1)可燃性(2)毒性(3)还原性3、用途:(1)作燃料(2)用于冶炼金属【讨论】讨论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⑴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3)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4)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观察是否有红色的固体生成。

一氧化碳教案二

一氧化碳教案二

一氧化碳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检验方法及危害。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危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它有哪些危害?2.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氧化碳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难溶于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吗?3.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讲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加热的氧化铜粉末,观察氧化铜颜色的变化。

讲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氧气反应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吗?4.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讲解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通过甲酸分解制备。

展示实验:将甲酸溶液加入浓硫酸中,加热,观察产生的气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实验室是如何制备一氧化碳的吗?5.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讲解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通过检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检测装置,观察检测结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检验一氧化碳吗?6.一氧化碳的危害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吗?7.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一氧化碳、检验一氧化碳。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拓展: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防治方法,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四、作业布置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检验方法及危害。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5.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导语:在农村常见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

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二、合作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思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那么一氧化碳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呢?【观察】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探究】(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可燃性【提出问题】碳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角度分析,它们有什么异同?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投影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归纳总结】两者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点燃一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产物,追问哪里看见过这样的蓝色火焰。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检验产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作者:————————————————————————————————日期: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课题:《一氧化碳》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篇幅较少,首先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物理性质入手,紧接着转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通过煤炉中一氧化碳的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然后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和使人中毒的原因,并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重点介绍了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及其用途。

2.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3.本节内容上承单质碳、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等知识,下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为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的介绍也为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前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还原性的学习, 掌握了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判断其用途的规律方法。

知道了碳燃烧的两种不同产物,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现象也经常看到,所以学习难度不大。

但是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中燃气的一些使用常识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

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在以前的生物的学习中已经,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应采取什么措施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现象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实验再现能做简单分析,但是不能认清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本质。

(三)教学环境由于教材中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和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缺乏感性认识。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而实验室中由于通风条件所限存在实验安全问题,因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我选择了在多媒体教师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一氧化碳中毒机理的微观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剧毒性。

3.通过对一氧化碳用途的判断,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4.通过燃气使用须知和燃气泄漏的检验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燃气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事物,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通过如何检查煤气泄漏以及煤气泄漏后应采取措施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点多媒燃气使用多媒香烟的 多媒CO 还原 开始多媒校园煤气 观看视频,激多媒展示CO 微 多媒CO 的燃烧 观察分析,比 观察现象、完多媒混入煤气 观看动画,培 观察现象,完多媒CO 还原 分析CO 和 多媒CO 使人中 讨论如何采取 完成调查:本人 小组讨论交流,可燃还原剧毒创设启发关注知识注:流程图所用标记的含义:教学环节媒体运用学生活动(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陕西榆林市一起因一氧化碳中毒造成十二名学生死亡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出本课主题。

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观看校园煤气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们心灵的震撼,激发了求知欲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探究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分析结构、初步探究展示二氧化碳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意图:通过展示分子结构,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更直观地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

通过对结构进行观察分析,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归纳对比、形成认识教师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比较表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并通过阅读对二者物理性质进行对比意图:通过对比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3)运用新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收集一氧化碳的方法。

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置,进一步巩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为学生判断“放水盆防煤气中毒”做铺垫。

探究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1)观看一氧化碳燃烧模拟实验动画,认真观察现象并记录整合点一: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加深感性认识。

整合点常规手段的困难整合方法整合效果可燃性学生阅读教材,缺乏感性认识。

播放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动画克服了实验室通风条件的限制,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可燃性的的理解。

(2)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并判断其用途。

意图: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由现象得出结论,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3)观看混有煤气的房间爆炸的动画,分析爆炸的原因,意图:让学生在爆炸声中体验到可燃性气体验纯的必要性,感受安全的重要性探究三:一氧化碳的还原性(1)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视频,认真观察现象并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燃烧产物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3)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动画整合二:播放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整合点常规手段的困难整合方法整合效果分析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很难认清还原性的实质。

播放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的flash动画。

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探究四:一氧化碳的毒性(1)播放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从微观角度分析一氧化碳中毒原因。

意图:与开始的新闻报道相呼应,通过对一氧化碳中毒机理的分析,养成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2)讨论交流:如何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3)知识拓展:香烟的危害播放“世界无烟日”的新闻报道视频意图:通过吸烟的危害性的介绍,进一步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

教育学生要远离香烟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整合三:播放中央电视台“世界无烟日”的新闻报道视频整合点常规手段的困难整合方法整合效果香烟的危害性通过语言叙述吸烟的危害性播放世界无烟日新闻报道视频新闻报道中的小白鼠中毒实验及香烟燃烧过程中的一些列数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吸烟有害健康”,进一步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

3.关注生活、拓展延伸结合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小结,并提供资源网站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安全知识。

(1)如何正确使用燃气?(2)如何检验燃气泄漏?(3)发现燃气泄漏应如何处理?(4)如何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素质。

4.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根据所学完成以下习题,当堂反馈:1.一氧化碳可以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A.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密度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2.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A. 黄色B. 蓝色C. 紫色D. 淡蓝色3.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区别CO和CO2的是()A.澄清石灰水B.紫色石蕊试液C.灼热的氧化铜D.蒸馏水4.CO具有还原性的原因是()A.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B.含有氧元素C.在加热条件下能得到氧D.易失去氧原子5.鉴别CO和H2是根据它们的()A.密度B.溶解性C. 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5.归纳总结、整体感知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并畅谈对一氧化碳的认识,评析一氧化碳的功过。

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辩证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一.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CO的化学性质:1.CO具有可燃性→作燃料2.CO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3.CO有剧毒→严加防范6.布置作业:(1)课本P119-P120 1、6(2)回家调查你们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

五.教学反思(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新知识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即便具备了适当的基础知识,但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新的学习也不会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教师要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生活元素,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关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动画、视频,新颖奇妙的图片等,营造民主、和谐、乐学的课堂。

本节课开始播放关于校园煤气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视频,通过血淋淋的事实,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关注,激发了求知欲。

(二)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的优势互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演示出来,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通过动画展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实质。

另外,利用动画和视频演示了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加深了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三)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生仅仅认识一氧化碳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氧化碳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一氧化碳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的能力本节课结合煤气中毒及其救治进行讨论,并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燃气的方法并布置家庭作业:回家调查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五)不足之处: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学生讨论的过程,应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使化学课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