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钳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单叶小产钳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手 勉 胎 头 助娩 产 妇 、 生 儿异 常 情 况 比较 新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P< .5 } O0
2 讨 论
2 1 胎儿娩 出不 当的后 果 .
胎 儿娩 出是剖 宫产 的关键
步骤 , - I 新生 儿 A gr uD 与 p a 评分 呈 负相 关 , 临界 值 为 其 10S 。切 开子宫 破膜 后 外 界 空气 进 人 及术 者 取 胎 5 12 助娩方法 两组 均采 用腰 硬 联 合麻 醉 , 部 横切 . 腹 口。对 照组采用传统 手娩 胎 头法 娩 出新 生 儿。 观察组 术者 右手进入官腔 , 略达先露顶 部 , 左手持 单叶小 产钳 , 沿 术者右手 掌心下 滑 , 出右手 , 抽 接左手 钳柄 , 产钳滑 使
胎儿 娩 出的时 间 间 隔 ( t ieic i . -ei r t . ue n ni o t d l eyi e r sn o v nr
子宫切 口上缘轻 轻牵提 , 右手握 定钳柄 , 缓慢上 提 , 胎头
双顶径 即达切 口。助手 宫 底施 压 , 者 右手 提 拔 钳 叶 , 术
况, 术后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 与对照组比较 , 察组子宫切 开至胎儿娩 出的时间间隔( . I缩短 , 观 uD) 子宫切 口撕 裂、 生儿 新
产 伤 、 生儿 窒息发 生率 均 少 于对 照组 , 新 差异 均 具 有 显 著 统计 学 意 义 ( 00 ) P< .5 。结 论 : 宫 下段 剖 宫 产 术 中应 用单 叶 小 产钳 , 子 可
vlU D )有些 医院采用 S形 拉钩 、 叶产钳 或取 头器 a, - I , 双 等助娩胎头 , 院近年 应用单 叶 小产 钳 娩 出胎 头 , 践 我 实
剖宫产术应用小产钳助娩的临床观察
剖宫产术应用小产钳助娩的临床观察冯笑丰;黎肖梅;赖肖娟【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小产钳助娩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高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中估计胎头娩出困难时应用小产钳助娩的362例产妇为观察组(小产钳助娩),随机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高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中估计胎头娩出困难的331例产妇为对照组(手娩),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从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及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产妇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时应用小产钳助娩,能够促进胎儿的顺利娩出,有效减少术后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13【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剖宫产;小产钳助娩;手娩;临床观察【作者】冯笑丰;黎肖梅;赖肖娟【作者单位】广东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高州,525200;广东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高州,525200;广东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高州,5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9.8近几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不断上升,且80%~90%的剖宫产为头位,因此顺利娩出胎头是剖宫产成功的关键。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因剖宫产术时胎头高浮、麻醉效果欠佳等原因引起取头困难,这对于母婴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剖宫产儿的预后以及产妇子宫切口延裂等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产科医师给予高度重视。
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09年12月始对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时采用小产钳助娩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高州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年行剖宫产术2560例,术前及术中诊断胎头娩出困难693例。
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
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一、单叶产钳助产的原理及临床应用单叶产钳是一种利用机械手段辅助产妇子宫收缩的助产工具,通过在产钳上加压,使其对产道进行辅助推动,以促进宫缩顺利进行及胎儿的顺利分娩。
单叶产钳助产主要适用于产程延迟、产程过长或产道狭窄导致自然分娩困难的情况。
在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不仅可帮助产妇完成分娩,还能减少产程时间,降低产妇及胎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助产方式。
二、常规助产方式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常规助产方式是盆底助产的一种常见方式,主要包括手动助产及产钳助产。
常规助产方式主要适用于产程延迟、产力不足或胎儿头位不佳的情况,可以帮助产妇完成分娩并降低产程时间。
在剖宫产术中,常规助产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方式,其优点在于技术成熟、操作简单、能够提高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1. 产程时间比较单叶产钳助产在剖宫产术中能够有效减少产程时间,其操作简便,不易造成产妇及胎儿的伤害,有利于快速完成分娩。
而常规助产方式虽然也可以帮助产妇完成分娩,但在操作上相对复杂,可能导致分娩时间延长,增加产妇及胎儿的不适。
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单叶产钳助产在剖宫产术中能够降低产妇及胎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其操作精准,不易伤害生殖道组织,对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性高。
而常规助产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伤害产妇的生殖道组织,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 技术操作难度比较单叶产钳助产在剖宫产术中的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过多的操作技术,能够快速完成分娩,适用于各种产程困难的情况。
而常规助产方式在操作上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易出现误操作,增加了操作难度。
四、结论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在剖宫产术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单叶产钳助产能够快速完成分娩,降低产程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种产程困难的情况。
新式剖宫产术中应用小产钳助娩68例体会
用 小 产钳助 产 6 8例新 生 儿 均 顺 利 娩 出 , 出 时 间 < 娩
6 , 氏评分 8~1 , 1例 新 生儿 窒 息死 亡 。术 0s 阿 0分 无 中 出血 均 <2 0 m 特 别 是 前 置 胎盘 , 常 是 切 口下 0 L, 常 就 是胎 盘 , 复手娩 胎 头 , 能 成 功 , 加 出血 量 及新 反 不 增 生 儿 窒息 , 用产 钳能迅 速取 出胎 儿 , 少 出血 量及新 使 减
困难 , 即使用 小 产 钳助 产 。用 右 手 检 查 确定 胎 头 方 立
向 , 头高浮 时 , 产钳 方法 与阴道 产钳基 本相 同。在 胎 上
子宫壁 与胎 头 之 间 , 左手 置入 左 叶 产 钳 , 于胎 头 左 置
脑病 等 ) 发生 率 高 , 已有 胎 儿 宫 内窘 迫 情 况 时 其 差 在
包
7 8
头
医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第 2 6卷第 3期
Vo. 6 No 3 2 1 】2 . 0 0
J OIRNAL OF AOTOU EDI B M CAL COLLEGE
新 式 剖 宫产 术 中应 用 小 产 钳 助 娩 6 8例 体 会
蒋 玉
( 湄潭县人 民 医院妇 产科 , 州 湄 潭 5 4 0 ) 贵 6 10 新 式剖 宫 产 术 因 具 有 手 术 时 间短 、 出血 少 、 伤 损 置胎 盘 2例 ( 3% ) 其 它 原 因 1 ( 9% ) , 3例 1 。经 过使
头 困难 的重要 辅助 器械 , 科 医师必 须熟练 掌握 ; 产 凡估
计 到有娩 头 困难 , 其在胎 儿 宫 内窘 迫存在 时果 断 、 尤 熟
小产钳以枕横位钳助娩胎头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小产钳以枕横位钳助娩胎头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陶鑫焱,廖东霞,叶永青(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655)[摘 要]目的:探讨小产钳以枕横位助娩胎头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方法:将86例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均以枕横位上剖宫产小产钳娩出胎儿。
对照组使用延长切口、按压宫底或皮钳钳夹胎儿头皮牵引的方法娩出胎儿。
比较两组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术中出血、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时间间隔、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术中出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时以枕横位助娩胎头可明显减少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枕横位;产钳[中图分类号]R71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720935202 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的孕妇越来越多,使得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甚至在一些一级产科医院也远远高于50%。
新式剖宫产及在此基础上改良的剖宫产术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因其切口美观、手术时间短而深受广大妇女及医务人员的欢迎,但是它的缺点之一娩头困难也日益明显,我科近年来术中应用小产钳以枕横位助娩胎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将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初次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的86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
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体重及新生儿体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术前均无胎儿窘迫征象。
1.2 方法 应用Joe l2Cohen的开腹方法打开子宫下段。
观察组将胎头转成枕横位后由主刀上下放置小产钳,置第一钳叶时注意骶岬的阻力,稍抬胎头后顺势置入,第二钳叶放置时,主刀左手四指提起子宫切口上缘,右手持钳从助手扶钳手臂下方将钳叶置入,调整位置,扣好产钳,先向产妇的足侧牵引同时模拟俯曲动作至子宫切口处,再向上侧翻,娩出胎头。
产钳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性愈合 , 加速损伤创面的修复愈合I 本文结果显示 , 7 1 。 经过观察与 h出血 量 与 2h总 出血 量 都 明显 少 于对 照 4 经过观察与测量 , 治疗组产后 2 h出血量与 2h总出血量都 测 量 ,治 疗 组 产 后 2 4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P O0 。具体情况见表 1 组 , 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 ) 5 。 差 P 00 。 5 总之 ,官腔填塞纱条结合药物治疗产后出血能有效降低产 表 1 两组治疗后产后 出血量 的 比较( s )
产 钳在 剖 宫产术 中的应 用
郭西 宁 何 西颜
摘 要: 目的 : 讨剖 宫产 术 中胎头 高浮、 头 困难 时产钳 应用 的优 势 。方法 : 探 娩 选择2 0年3 2 1年3 0 8 月一 00 月剖 官 产术 中胎 头高浮 、 头 困 娩
难者3 8 g术 中采用产钳娩头。 34 ,  ̄ 结果 : 该方法操作 简便 、 娩胎快捷、 母婴并发症少、 一次成功率高。 结论 : 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时应用产
内蒙古中医药
具有止血 、 抑菌、 促进伤 口愈合等 限公 司生产 , 批号 00 0— 2 盖其上 , 7 8 10 ) 覆 压迫 2 i mn并观察 1 分 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止血材料 , 在 其 钟, 若无渗血即可结束止血 ; 有渗血则继续压迫 2 i 并观察 1 功能 。 止血 机 理上 , 产 品的纤 维 网 状物 理结 构 能有 效 地 吸附 mn 血 小板 、 导 血 小 板 聚集 、 生 释放 反 应 , 而 激 活 生 理性 止 血 诱 产 从 分钟 , 若无渗血即可结束止血。
『 付 小 兵 , 德 文. 伤 修 复 基 础 【 】 京 : 民 军 医 出版 社 , 5 】 王 创 M. 北 人 副作 用 小等 优点 【 5 】 。 同 时 当前 目前 用 于 体 内局 部 止 血 的几 类 医 疗 产 品 种 类 繁 2 0 1 4 1 0 8: 1 一l 6.
新式剖宫产术中产钳的应用
包 括 子 宫 切开 至胎 儿 娩 出 的时 间 、术 中 出血 量 、新 生 儿 窒
窒息率明显升 高目 。剖宫产 使用 的双 叶产 钳 , 巧简便 , 轻 表面光 滑, 体积较小 , 助产过程能牢 固牵拉抬头 , 易于娩 出胎儿 , 并减少 子宫切 口撕裂 出血 。在剖宫产术 中, 视野 比阴道开 阔, 胎头直接 位于切 口下方 , 露很充分 , 暴 胎方位 明确 , 容易正确地放置好 很
前牙种 修复的临 讨与评 植与 床探 价
沈炳荣 ( 福建 医科大学 附属漳州市 医院, 福建漳州 3 3 0 ) 60 0
[ 摘要】目的 探讨前牙种植 与修复 的临床治疗方法 。 方法 选择我院 20 年 1 月 20 年 1 月前牙缺失患者 6 例 , 07 1 09 2 7 一共
剖宫产术 中顺利娩 出胎儿是手术的关键步骤 ,新式剖宫产
因其 切 口位置低 , 当胎头 高浮时 , 取头时胎头容 易滑脱 , 加上 横
切 口上缘对胎 头有直接的阻挡作用 , 容易发生娩头困难 。采用助 手用力按 压宫底 , 强加腹压 , 甚至延 长腹壁及子宫切 口等方法 ,
拉。 同时助手轻压宫底 , 娩出胎头 , 松钳 。 对照组与传统娩头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 时间及 出血量 比较 .
损 伤 及 产 后 出 血 。本 研 究 中发 现 , 式 剖 官产 术 中应 用产 钳 助 娩 新
胎头 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
对照组。另外在子宫切 口撕裂 、 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方 面研究组的 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 5 。 P . ) 0
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的优势
产科 医生娩胎头采用徒手取头法 ,而不 习惯借助
器械 取 胎 头 。在 遇 到 取 头 困难 时 ,徒 手 取 头M I D ,可借 助器械辅助 。本 文 回顾性分析徒手取头时娩头困难 的原 因、娩头 困难对新生儿的损害及借助产钳助娩的优点 。
资 料 与 方 法 一 、一 般 资 料 :20 0 8年 1月
[] ( 4 美)科 瓦奇 . 阴道手术 和盆底重建 手术外科 学[ 】 经 M
天津 :天津科技 出版公司 ,2 1 :2 1 00 6 .
[]张惜阴. 6 实用妇产科学[ . 2版. :人 民卫生 出版 M]第 北京
社 。20 : 8 0 71 6
・
经验 交流 ・
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的优势
P .5 ( 附表) <00 见 。
附表 2组产妇 术中情况 比较 ( ,%) n
t r] e a 以下简称 M I 与与新生儿 lA gr r D) h pa 评分 明
显呈负相关 。为提高新生儿 A gr pa评分及保证新生 儿质量 ,必须缩短 M I D 。对头位 剖宫产而言 ,要 缩短 M I D ,娩 出胎头是关键 步骤 。通 常情况下 ,
剖宫产是临床上解决难产及产科并发症最常 用 的一 种 手 术 ,而在 剖 宫 产 术 中 ,破 膜 到新 生 儿
娩 出时 间 间 隔 (utr o e bae evr — rpue f m rnso leyi m td i n
至胎头大经线显露 ,松钳 ,依次取下右产钳 ,左 产钳 ,轻压宫底 , 出胎头。 娩 三 、统计方法 : 记数资料采用 xz 检验 ,计量 资料采用 t 检验 。 结 果 观 察组 MD 为 (5±1) S I 4 9 ,对 照组 M I (0 2 )S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D 为 8 ± 6 ,2 < 0 5 组 比较新生 儿窒息具有高度显著性 差异 , . ;2 0 P . ;对产伤 而言 ,2组 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 , <0 1 0
择期头位剖宫产术中应用短柄小产钳助娩胎儿的临床观察
夏 红 艺 孙 维 勇 郭桂 菊
择 期 头 位 剖 宫 产 术 中应 用 短 柄 小 产 钳 助 娩 胎 儿 可 明 显 缩 短 胎 儿 娩 出 时 间 ( —D ) U I ,减 少 新 生 儿 窒 息 的 发 生 , 同 对 照 组 助 手 按 压 宫 底 ,尽 量 使 胎 头 最 大 径 位 于 切 口下 缘 , 手 法 娩 出 胎儿 。观 察 组 根 据 不 同 的胎 头 位 置 确 定 产 钳 的 使
用 方 式 。术 者 右 手 从 胎 头 与 子 宫 壁 间 插 入 ,摸 清 胎 头 所 在
的位 置 。如 果 为 枕 横 位 ,可 行 单 叶 产 钳 助 娩 胎 头 ,持 一 叶 产钳 ,在 耻 骨 联 合 上 方 自子 宫 切 口处 在 右 手 和 胎 头 之 间轻
轻插 人 ,使 钳 匙 滑 人 胎 儿 耳 部 及 面颊 处 ,协 助 宫 底 加 压 将
2 .手术 方法 :两 组 按 择 期 剖 宫 产 术 前 常 规 准 备 ,手 术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30例临床分析
于子 宫 切 口时 , 产 钳 钳 柄 徐徐 转 向产 妇 足 端 , 胎 头 娩 出 。 持 使
1 . 统计 学处 理 3
左手 持产 钳左 叶放 置在胎头左侧 , 产钳右叶放置在胎头右侧 , 扣
果 不佳 、 巨大儿 、 孕妇极 度肥胖等 因素可 导致术 中取胎头 困难。
取胎 头 困难 可 造 成 新 生 儿 窒 息 、 内 出 血 、 颅 子宫 切 口撕 裂 大 出 血
等不 良结局。产钳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助产手段 , 应用于剖宫产术 中手取胎头失败的情况非 常普遍 。在手术过程 中, 要正确放置产
卡方 检 验 , 量 资 料 采 用 t 验 ,<00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计 检 P . 5为
l 2月 ~ 0 9 l 2 0 年 2月 6 0例行剖宫产 的产 妇分为两组 , 即小产钳 组与对照组 ( 手娩 ) 3 , 各 0例 旨在探讨剖宫产术 中应 用小 产钳助 娩 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 的发生情况 ,现报道
如下 。
2 结 果
见表 1 。由表 1 可知 , 产钳组术 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 面 小 与对照组 比较 , 差异无显著性 ( >O0 )但小产钳组子宫切开至 P .5 , 胎 儿娩 出间隔时间 明显少 于对照组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 P 00 ) 且小产钳组的正常新生儿 明显多于对照组 , . 。 5 而新生儿的出 头困难 及窒息 的发生率 明显少于对照组 ,而产妇子宫切 口撕裂 的发 生率也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 总之 , 两组新 生儿及产 妇并 发症方
小产钳在剖宫产术出头困难中的应用
小产钳在剖宫产术出头困难中的应用近几年剖宫产率不断上升,有的地方高达60-65%。
由于手术技术的进步、抗生素及输血条件的完善、麻醉及术后镇痛水平的提高,手术的危险性已明显降低,但新式剖宫产尤其是再次剖宫产取胎头困难需要产钳助产也有所增加。
本院自2008年来将小产钳用于剖宫产术中,有效地减少了取头困难的并发症。
现对剖宫产出头困难应用小产钳5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单胎头位剖宫产术1254例,使用小产钳52例,占4.15%。
年龄21~40岁,平均26岁;孕周35~43周,平均39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20例;择期手术18例,急诊手术34例;中腹壁纵切口11例,横切口41例。
主要手术指征为胎儿宫内窘迫6例,巨大儿8例,前置胎盘4例,重度子痫前期3例,瘢痕子宫12例,头盆不称11例,脐带因素2例,羊水过少1例,社会因素5例。
取头困难的原因:因前置胎盘、头盆不称、骨盆入口狭小、胎儿较大、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等所致胎头高浮29例(占55.7%),因第二产程延长、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前不均倾位等所致胎头深入固定6例(占11.5%),瘢痕子宫6例(占11.5%),麻醉效果不佳4例(占7.6%),产妇肥胖7例(占13.4%)。
1.2 娩出方法出现娩头困难时,助手按压宫底,尽量使胎头位于切口下缘,术者将右手伸入宫腔,摸清胎头位置,胎头为枕前位或枕后位时可直接上钳,否则应将胎头转为正枕前位或正枕后位,摸清胎儿耳朵,在子宫壁与胎头之间,左手持产钳左叶放置在胎头左侧耳朵位置,助手固定,将产钳右叶放置在胎头右侧耳朵位置,扣合产钳,如扣合困难需调整产钳位置,不可强行扣合,扣合后先向产妇足侧牵引,再向上方侧翻,胎头即可娩出。
如产钳滑脱可重新放置。
其他步骤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对胎头深嵌骨盆者可用单叶产钳,即先将胎肩上推使胎儿松动枕后位时可直接上钳,枕前位或枕横位时需先转成枕后位,术者左手握住钳柄,凹面往前,右手四指自子宫切口进入胎头与子宫后壁之间,贴近胎头枕骨,将钳叶沿右手掌伸入手与胎头之间,在右手指引下徐徐滑向深部,使用产钳要掉转方向,先将产钳向产妇头端牵引,将深入骨盆内的胎头上托,当胎儿颏部暴露于子宫切口时,术者将产钳钳柄慢慢转向产妇足端,利用其杠杆作用和提拉作用配合加压上撬胎头,使胎头娩出切口;对胎头深嵌骨盆者,必要时可消毒外阴后助手戴手套,经阴道上推胎头以利术者娩出胎头。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98例临床分析
头, 使胎头娩 f切 口。若 胎头深嵌 入 盆腔 , { = { 上产钳 困难 时 , 台
下 助 手 消 毒 外 阴 , 无 菌 手 套 , 阴 道 推 胎 头 后 再 上 产 钳 。 戴 经 f : 对 照 组 用 常 规 手 法 娩 m胎 头 , 手 协 助 方 法 同 上 。胎 头 人 盆 助 很 低 者 , 下 助 手 同样 戴 无 菌 手 套 经 阴道 上 推 胎 头 。 台 13 诊 断 标 准 . 胎 头 娩 l 困 难 : mi 未 娩 出 头 … ; 生 { J 1 n尚 新
国 医学 创 新
21 0 0年 3月 第 7卷 第 8期
Me i l no ao f hn . r .00. o 7N . dc nvt n0 ia Mac 2 1 V 1 08 aI i C h .
(1 5 1 ):3—5 6.
・
l5・ 8
规 为 主 体 , 卫 生 部 发 布 的 大 量 部 门 规 章 和 地 方 法 规 、 章 以 规 为 网 络 的 医疗 卫 乍 法 律 体 系 , 一 体 系 是 医 患 纠 纷 仲 裁 的 依 这 据 。 当 然 该体 系 尚 处 存 发 展 、 善 之 中 , 此 与 医 患 纠 纷 处 完 因 理 有 关 的 民 法 、 权 责 任 法 等 法 律 也 可 能 被 运 用 到 医 患 仲 侵 裁中 。 参 考 文 献
助 娩 胎 头 组 娩 头 难 、 生 儿 窒 息 、 宫 切 口裂 伤 的发 生 率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 异 有 极 显 著 性 意 义 。 结 论 新 子 差
【 关键 词】 剖宫产 ; 小产 钳 ; A gr pa 评分
双叶小产钳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体会
剖 宫产术 开展 至今 已是一 项相 当成熟 且安全 的手 术, 能有效 铺 巾后 取下 腹 部耻 骨联 合上 约 3 c m横切 口,长 约 1 2 ~1 4 c m ,逐 O c m ,刺 破羊膜 囊后 吸尽羊 水。 解决 难产 及某些 产 科合 并症 ,挽救产 妇及 胎儿 生命 ,但 剖 宫产也 层进腹 ,取 子宫下 段横切 口长约 l 术者右手伸 入宫腔 , 左手持产钳 左叶置 于胎头左侧 , 有其 不安全 的一面 ,比如:术 中大出血 、羊水栓塞 、新生 儿窒息 、 助手按 压宫底 ,
行 的剖 宫产 术 2 7 0 例 做一 临床 研究 。
1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治疗 收集我 院 2 0 1 0 年 4月至 2 0 1 3 年 4月进行 的 部 损伤 、平 均住 院时间 。 剖宫产 术 2 7 0 例 ,均 为单头 胎位 ,术 中有胎 头娩 出困难 ( 1 m i n尚 未娩出头 “ )。观 察 组: 1 5 2 例 采 用 双 叶 小产 钳进 行 助 娩 ( 年 检验 ,计量 资料采用 t 检验 。P< 0 . 0 5 为差 异有显 著性统 计学 意 . O 1 为差 异有极 显著性统计 学意义 ,P> 0 . 0 5 为差异 无 龄 l 8~ 3 6 岁 ,平 均 2 4岁: 孕周 3 7 ~4 3周, 平均 3 8 周 ;体 重 义 ,P< 0
取胎 头 困难 ,有 统计 资料显 示 ,造 成取 胎头 困难 的原 因中 以胎 头 以免造成 新生儿 头面部 的损伤 。
高浮 最 多 ,达 5 1 . 5 % J 。有许 多研 究 己表 明子 宫切 开 至胎 儿娩 出 参考文 献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 的比较
3 讨 论
产钳在剖宫产的应用分析
抗 一HB (+) 3 2 9 3 e 组 0 2 . 1±1 .2 4 5 9 9 4 .4
对 照组 2 4 . 1±88 7 4O .2
乙型 肝 炎 病 毒 携 带者 肿 瘤 坏 死 因子 的 临床 意 义
葛雨平 ( 江苏省江都市第三人 民医院 , 江苏 江都 2 50 ) 22 0
[ 摘 要] 目的: 探讨应用 E I LS A法检测了6 例无症状乙型肝炎( 0 简称乙肝) 病毒 H V携带者及 2 例键康人血清肿瘤坏 B 7
吉林 医 学 2 l 年 1 第 3 01 1月 2卷 第 3 期 1
・
6 77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普 遍存在 腰背 肌无 力 , 害腰椎 稳 损 定性 , 致使症状迁延或易于复发 , 这一观点越来 越被人们 广泛 地认 识 , 腰背肌 、臀大肌 练 习的 防治作 用 和巩 固疗 效 的作 用 也越来越 受到重视 。在腰椎 间盘 突出症的常规 治疗 中增加腰 背肌 、 臀大肌功能练习 , 对腰椎 问盘 突出症 患者 的康 复治疗有 重要作用 , 维护腰椎 的生理 曲度常处于前 凸中 , 背伸 肌 的 在 腰 力量起决定性作用 。腰椎间盘突 出症 的常规治疗是非 手术治
时 间问隔超过 10 , 8 s将对 新生 儿产生 不 良影 响。由于剖 宫产
[] 邹华英 . 2 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体会 [] 赣南医 J.
学院学报 , 0 ,94 : . 2 92 ( )5 0 6 [] 刘淑梅 , 3 刘沽冰 .剖宫产 时机对母 婴 的影响 [ ] J.国际
医药卫生导报 ,0 6 1 ( 0 :7 2 0 ,2 1 ) 4 .
少。结论 : 在剖宫产娩头困难时应用产钳助娩 , 可迅速娩 出胎儿 , 婴损伤降到最低。 将母
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
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剖宫产术是一种在医学上常见的产前手术,通常在产妇出现产程难以进行或危及母婴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在剖宫产术中,助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助产方式可能会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进行临床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
我们来了解一下单叶产钳助产。
单叶产钳是一种助产器械,用于在产程中辅助胎头的运转以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
它主要由两个半圆形的钳子组成,通过放置在胎头两侧的方式来辅助产妇完成分娩。
在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通常是在产程中遇到困难时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我们来比较一下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优缺点。
单叶产钳助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有效地辅助胎头的运转,使得产程更加顺利。
单叶产钳助产还可以减少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对产妇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而常规助产方式通常是采用手动操作的方式来辅助产程,虽然操作简便,但在处理困难产程时效果不如单叶产钳助产明显。
单叶产钳助产也存在一些缺点。
它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操作,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对产妇和胎儿造成一定的损伤。
由于单叶产钳助产需要特殊的器械和技术,医院和医生的储备情况可能会影响其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除了比较两种助产方式的优缺点,我们还需要了解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应用情况。
在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通常是在产程中遇到难产的情况下才会考虑采用的方法。
而常规助产方式则是在产程中采用的一种传统的辅助手段,适用于大部分正常产程的情况。
单叶产钳助产是一种更为专业和特殊的辅助方式,适用于产程中遇到困难的情况。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在剖宫产术中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产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助产方式,以达到顺利分娩和保障产妇和胎儿安全的目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剖宫产术中助产方式的选择有所帮助,希望医生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剖宫产术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剖宫产术中以小产钳助娩胎头50例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 1 0 0年第 2 3卷第 2 期
JMe h o dT e r& P a 12 , . , e 0 0 rcVo. 3 No2 F b2 1
3 4 胚胎着床 障碍与不孕 .
胚胎的成功着床有赖 于胚胎发
~
O 7 gd 最大 l/ ) .5/( g d 肌肉注射 , 3 0 , 日1 H:0mg 每 次或每周
方 案 为 : R 6 月 , 2 月 加用 E 报 道 生 殖 器 结 核药 物 H、 个 前 个 ,
治疗有效率可达 9 。在妊娠期中用抗结核药物 中, 5 其危险
度评 价级 为 B级 、 C和 E级 , 目前 有 学 者 认 为 妊 娠 各 个 阶段
应用这些药物是安全 的, 但为尽可能减少对胎儿生长发育 的
Re ilg 2 0 7 1 4 1 9 doo y,0 4, 7: 6 — 6 .
祥C 报道 , 3 2 腹腔镜结核被误诊 为肿瘤 的达 8 9 ; . 郑而慎[ 铂报
道, 对盆 腔 结 核 声像 图的 分 析 漏误 诊 率 达 5 . 。 因此 首 诊 94
2 李玉艳, 梁志清, 史常旭 .腹腔镜诊断生殖结 核 5 9例临床分析 9
不 良影 响, 尤其是 在停经 5 1 ~ O周是 胎儿 畸形 发生 率最 高 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结核药物 。生殖道结核 的治疗一般不 需要手术治疗 , 一般情 况下抗结核 药物对输 卵管 、 卵巢 的结 核治疗是有效的。美 国胸科学会指 出, 生殖器结核 的手术治 疗仅适 于巨大卵巢、 卵管脓肿形成 , 生育要求 的可行输 输 有 卵管整形术 , 但效果差, 无生育要求者可行输卵管切除手术。
[] J.重 庆 医学 ,0 23 :7 -8 . 2 0 , 15 95 0
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
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的临床比较引言一、单叶产钳的特点单叶产钳是一种具有固定夹持、可控性强的助产工具,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简单:单叶产钳由一个弯曲的单片金属构成,形状类似于一把钳子,适用于胎儿头部的夹持。
2. 操作便捷:单叶产钳可以通过调节手柄来控制夹持力度,能够在不伤害胎儿及母体的情况下实现精准的夹持。
3. 保护母婴安全:单叶产钳在剖宫产术中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妇和胎儿的并发症风险,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1. 操作时间单叶产钳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相比,其操作时间通常更短。
由于单叶产钳的操作简便且夹持力度可控,医生能够更快速地完成助产过程,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2. 产程进展单叶产钳助产还能够更好地促进产程的顺利进行。
在剖宫产术中,胎儿难以通过自然分娩道,助产工具的选择对产程的推进至关重要。
单叶产钳能够更好地控制胎儿头部的位置,降低产程进展的阻力,有助于提高产程成功率。
3. 并发症风险在剖宫产术中,产妇和胎儿的并发症风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单叶产钳助产在此方面相比常规助产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母婴安全。
其可控的夹持力度能够减少产伤发生的风险,减少胎儿头部受力,降低损伤率。
4. 术后恢复对于产妇来说,剖宫产术后的恢复与术中的助产方式密切相关。
单叶产钳助产术相较于常规助产方式可以减少术后产伤,有利于产妇尽快康复。
通过单叶产钳进行助产还能够减少产妇的恶露量和恶露时间,减少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结论单叶产钳助产在剖宫产术中与常规助产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在保护母婴安全、促进产程进展、减少并发症风险和促进术后恢复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在剖宫产术中,选择单叶产钳作为助产工具能够更好地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单叶产钳在剖宫产术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其应用仍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长期的效果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产钳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摘要:新式剖宫产术因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患者康复快、腹壁疤痕小等优点,已在国内广泛推广,在我们基层医院也已广泛开展。
在不断探索及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术中取胎头横切口较纵切口困难,特别是胎头高浮及深嵌骨盆、麻醉效果差等原因,手娩胎儿时间长。
新生儿窒息率增大,增加了产科风险,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文献报道新式剖宫产术中对胎头娩出困横切口明显高于纵切口者。
我院在新式剖宫产术中发现有上述因素存在时直接用小产钳助娩34例,无1例新生儿窒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小产钳助娩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新式剖宫产术131例中34例使用产钳助娩,所选病例均为单胎头位。
产妇年龄20~38岁,孕周36+5~41+6周,初产妇65例,经产妇3例。
其中择期剖宫产术50例,急诊剖宫产者18例。
手术指征为胎儿宫内窘迫15例,难产8例,其他45例(巨大儿、羊水过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社会因素等)。
(二)方法
剖宫产所用的小产钳因柄短,钳叶仅有头弯,故又称小产钳。
手术按新式剖宫产手术方法步骤施行,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术
中发现手娩胎头困难,立即使用小产钳助产。
用右手检查确定胎头方向,胎头高浮时,上产钳方法与阴道产钳基本相同。
在子宫壁与胎头之间,左手置入左叶产钳,置于胎头左侧,将右叶产钳置于胎头右侧,放正扣合产钳,合拢钳柄。
助手按压宫底,正枕前位则向上提拉产钳,使胎头以枕骨为支点娩出。
如为持续性枕后位,术者用右手示指伸入胎儿口内,使胎面转向宫壁切口,拭去胎儿鼻腔内羊水,产钳放置在胎头两侧枕颏径上,产钳的弯面前面朝向骨盆,先向上牵引产钳使胎头仰伸,直至颏部完全显露于子宫切口外,然后将产钳柄向母体腹部方向压,使胎头屈曲,便于牵出胎头。
二、结果
34例胎头难娩出者胎头高浮28例(41%),胎头深嵌骨盆15例(22%),麻醉效果差10例(15%),前置胎盘2例(3%),其它原因13例(19%)。
经过使用小产钳助产68例新生儿均顺利娩出,娩出时间<60s,阿氏评分8~10分,无1例新生儿窒息死亡。
术中出血均<200ml,特别是前置胎盘,常常是切口下就是胎盘,反复手娩胎头,不能成功,增加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使用产钳能迅速取出胎儿,减少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
三、讨论
(一)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对新生儿的影响
文献报道,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uterine incision-to-delivery interva,lu-di)是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u-di与新生儿的apgar评分呈负相关,其临界
值为150s,u-di延长会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为破膜后,外界空气以及术者对胎儿的操作刺激可引起胎儿呼吸幅度增大,时间越长,吸入的羊水越多,可导致新生儿窒息。
同时,宫内操作时间延长,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受压,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减少也可降低新生儿的apgar评分。
因此,要减少剖宫产娩头困难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采取有效方法缩短u-di时间。
(二)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对新生儿的影响
文献报道,徒手娩头失败后再改用剖宫产产钳要比直接使用剖宫产产钳的新生儿异常(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发生率高,在已有胎儿宫内窘迫情况时其差异更显著。
直接使用剖宫产产钳不增加下段切口裂伤的发生率。
认为剖宫产产钳是剖宫产术中解决娩头困难的重要辅助器械,产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凡估计到有娩头困难,尤其在胎儿宫内窘迫存在时果断、熟练地应用剖宫产产钳对减少新生儿异常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以上68例存在有娩头困难因素时,我们果断采取了产钳助娩,无1例新生儿窒息。
(三)应用产钳的优点
为解决胎头娩出困难问题,有些医院用s形拉钩或取头器代替手深入子宫切口提取胎头,主要是起到撬起胎头的作用,有时也易娩出,但它没有旋转和牵引的作用,有时娩头仍比较困难,而小产钳具备了旋转和牵引胎头的优点,故其助娩胎头适用范围更广,成功率更高,对胎儿损伤最小,且不会造成新生儿智能障碍。
(1)剖宫产术中胎儿的娩出是手术的关键步骤,如处理不当,可造成新生
儿窒息,子宫切口撕裂致大出血,损伤周围脏器,产钳的应用可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资料表明,取胎儿的时间大于140s时,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增加。
本组34例病例中,虽然15例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手术指征,但15例新生儿阿氏评分大于8分,无一例新生儿窒息死亡。
(2)传统的手取胎头时占据面积大,特别是在胎头深嵌入骨盆时,因试产时间较长,子宫下段拉长,胎头压迫组织水肿,局部空间缩小。
产钳表面光滑且壁薄辅助娩头,既增加了娩头力矩,又减少了子宫切口的娩头阻力。
双叶产钳受力均衡,牵引主动,不易滑脱,可作一定的旋转,因而,手娩胎头失败后可一次成功,大大缩短了手娩胎头的时间,减少了新生儿由于娩出时间长造成的窒息。
此外,剖宫产术中徒手助娩胎头时,需在产妇腹部加压,所加压力与助娩胎头难易度成正比,使用产钳助娩胎头则无需加很大腹压助娩,避免了因外力按压宫底导致产妇不适、子宫切口撕裂、延伸及内脏受损、诱发羊水栓塞。
(四)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的注意事项
应用产钳前应先摸清胎位,上产钳过程中应以胎耳作为指示点查清胎位后再上钳,以免损伤新生儿。
胎头高浮用双叶产钳助产,如果胎儿为枕横位,直接上产钳后将胎位转为枕前位再牵引,或直接将胎位转成枕前位再上产钳,这样可减少子宫切口裂伤。
胎头深陷时,助手应上推胎肩使胎头松动后再上产钳,不要强行插入产钳,以免损伤新生儿或撕裂子宫切口。
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助手配合默契,适时按压宫底,协助胎儿安全娩出。
总之,我们认为在剖宫产术中,发现上述因素,考虑手取胎头困难时,应果断及时应用产钳助娩可安全娩出胎儿,减少母婴并产症的发生,不要反复手取胎儿,待失败时再用产钳助产,增加了新生儿的窒息率,使医疗纠纷增加,剖宫产术中使用产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燕.新式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助娩胎头的体会[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12(1):64.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6.
[3]蔡烟岫,鲁晓燕.剖宫产产钳应用368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5):614-615.
[4]严海燕,曹瑞霞,李娜.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6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6):380.
[5]何敏,宋文榕,李冰.61例剖宫产术胎头娩出困难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4):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