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知觉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问题汇总

认知心理学问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历史原因?❖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外部原因:“三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二战中的其她学科技术●减法反应时存在的问题:❖阶段划分的可行性(串行加工的前提)、增减加工阶段对其她阶段的影响●开窗实验存在的问题:❖后一加工阶段会包含对前一加工阶段的复述。

❖后面字母的存储阶段还会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与整合。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符号加工: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认为认知就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加工、存储与使用的全过程。

❖联结主义:人脑神经元网络模拟,并行分布加工第二章知觉●模式识别的几种理论模型?❖6种: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成分理论识别、视觉计算理论、拓扑理论❖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空间、时间)❖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的模式就是什么,将其与其它模式区分开。

☻认识刺激,对刺激命名;☻对刺激产生熟悉感●模板说:❖基本思想:人在长时记忆中存有与外部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

模式识别即就是将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各模板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匹配。

☻疑问:‒刺激加工方式(局部优先?总体优先?)‒模板编码方式(表象?)‒模板匹配方式(系列?并行?)☻补充与修正:‒附加预加工过程‒引入自上而下加工☻局限:‒模板数量巨大,记忆负担过重、缺乏灵活性、概括性●原型说:❖原型:一类客体的内部概括表征,反应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

模式识别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比较,近似匹配即可。

☻优点:减轻记忆负担,更具灵活性。

☻局限:只有自下而上加工●特征说:❖基本思想:☻特征:构成模式的元素成分及其间关系。

外部刺激在长时记忆中以特征来表征。

首先对刺激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特征加以合并,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最佳的匹配即识别。

❖特征说与模板说的联系与区别:☻更强适应性,仅依据刺激特征关系,不涉及其她细节;特征通用性,减轻记忆负担;学习可能性(抽取-综合);类似特征混淆❖支持证据☻Neisser 字母搜索实验;固定网像实验;神经生理上的特征觉察器❖“鬼域”模型☻鬼(Demon):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特征鬼:对刺激映象进行特征分析‒认知鬼:负责特定的模式,监视特征鬼的反应‒决策鬼:决策、识别❖理论局限:自下而上,从部分到整体。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第二章知觉案例

第二章知觉案例

【实验】 Tulving等(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
通过改变刺激的呈现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的加工, 而通过改变上下文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上而下的加 工。
上 下 文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form a military alliance.
The political leader was challenged by a dangerous opponent.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假设考验说 2.刺激物说
1.假设考验说
代表人物:Bruner、Gregory
主要内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 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 感觉剌激做出正确地解释。 论据:Rock(1983)指出,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
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 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 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 觉刺激的解释。
局限性
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缺少灵活性。
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
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
模板说没有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
二、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
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 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具有基本 特征。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

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一、减法反应时实验1.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2.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第二章 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2-知觉

认知心理学-2-知觉
(一)涵义
1、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 2、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
(二)实验研究
Navon(1977)的实验 P29
2013/9/24
55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Navon的实验】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 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2013/9/24
32
2、论据 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感觉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 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和片段的( Rock,1983)
双关图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觉到的物体 并没有改变
2013/9/24
33
2013/9/24
34
2013/9/24
2013/9/24
66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013/9/24
67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 区分开来。
2013/9/24
68
一、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基本种类: 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按模式本身的特点:
将知觉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通过研究下述问题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3/9/24
图形与背景: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 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 景。
2013/9/24
9
2013/9/24
经验?刺激?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 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 )不同刺激物作用 ( 2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 )年龄
影响对他人知觉选择的因素(社会知觉的错觉): (1)第一印象效应(First impression)或(首因效 应)(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所获得的 印象。 主要是根据对方的仪表、表情、姿态、言谈、举止、 年龄、身材、相貌、服饰、打扮等印象而形成的。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 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 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 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 交友:朋友、一见钟情 求职 招聘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 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E = 1 / R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因刺激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 有所不同。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咖啡墙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左 氏 错 觉
Back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图 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组同心圆构成。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 图 图 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教育课件】认知心理学教案

【教育课件】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二章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一、什么是认知(重点掌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二、认知心理学(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科学。

当一个外界的刺激(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经由感觉器官输入,经由一连串的处理后,你做出了对刺激的反应。

“一连串的处理”,牵涉到两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知识是如何被储存,以及储存为怎样的形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另一方面,知识是如何地被运作,也就是历程的问题。

而结构和历程就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

三、认知心理和各学派关系(一般掌握)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

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 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

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

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03认知心理学-知觉概论

03认知心理学-知觉概论

四、不可能图形
At other times, we perceive what cannot be there
(4)图形识别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 图形是什么。 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阶段,要求对复合特征 进行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同时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
在绿“O”黄“V”中搜索黄“O”,这时只搜索O的圆形特征
和黄的颜色就不够了,必须同时搜索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目
呈现一组图形,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有目标图形“O”。被 试能很快发现目标图形,与V的数量多少无关。(平行搜索) 目标与背景图形的差别仅在于原始特征水平上,目标 图形是曲线,背景图形是直线,此时,视觉系统不需要注
视每个图形,图形的原始特征似乎是自动出来的。
(2)图形和轮廓
轮廓是图形及其背景的分界面。
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的可能解释: 当视野中存在不完整因素时,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
网膜上投影小,砖的密度显得大。
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人与环境中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
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慢,
方向相同。
原因:同一时间内距离不等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运动范围
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大,
远处物体视角小,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小,所以产
生不同速度的印象。
运动透视:人向前移动时,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 物体流动速度小。飞机在机场降落的景象。
,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如向一个 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
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
“day”。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特征分析说 —— 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 模式识别时,由特征觉察系统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解, 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 Lindsay和Norman(1977):构成所有26个英文字母的特征共有 7种,即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直角、锐角、连续曲线和不 连续曲线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5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难题:
• 无法确定一个客观事物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 • 大脑中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2、原型理论
– 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 而是原型(Prototype) – 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 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 模式识别时,刺激只需与原型近似匹配即可 – Posner等(1967):原型实验 —— 证实原型的存在
– 1990:端点和结合点在图形辨认中的重要性
• 符合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和间隙填充原则
– 局限性:
• 对不规则物体的解释 • 几个物体同时呈现时,边缘信息识别困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6、视觉拓扑学理论
– 陈霖(1982) – 在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视觉系统首先检测的是图形
的大范围的拓扑性质,而非局部几何性质;
• 知识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 易化作用: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
• 补充作用:填补感觉信息的缺失 • 期待作用:预测环境中将呈现的信息
– 人鼠两歧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5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一、知觉与模式识别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第二章 知觉

第二章 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请问你们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 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1、大小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 而趋于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 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 特性。
3、运动幻觉
(1)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 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 觉。 (2)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 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 这也是一种运动幻觉。
(四)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
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图像?
下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第 一 个 图 最 相 似 ?
左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右 边 一 图 最 相 似 ?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晋书· 王献之传》有这样一句话:“此郎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 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这就是 知觉整体性的功能。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组织加工过程。 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可保持完备性。 客观上缺的,主观上补起来。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知觉信息加工
第三节 模式识别
本章要求:(1)了解知觉、模式等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征、知觉信息加工和模式识 别理论; (3)知觉及其理论的应用。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思维、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

第二章:知觉与注意力对决策的影响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解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他们的感知来解释和理解信息。

而注意力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选择性集中。

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导到特定的信息上,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关注的因素。

第三章:记忆与决策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将其作为参考来评估不同的选项。

记忆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会影响人们对决策选项的评估和选择。

第四章:问题解决与决策问题解决是人们在面临困境时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它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分析问题、生成解决方案并评估这些方案的可行性来做出决策。

第五章:决策中的判断偏见与决策风险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判断偏见,如确认偏见、可得性偏见和代表性偏见等。

这些偏见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和错误评估,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结果。

此外,决策也涉及到对风险的评估与选择,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常常表现出特定的决策倾向。

第六章:决策中的情感与动机情感和动机是人们做出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情感可以对决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人们对信息的偏好和评估。

动机则是决策行为的驱动力,人们会根据他们的目标和期望来做出决策。

第七章:决策中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每个人在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风格、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偏好和决策过程。

结论: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

了解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决策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决策的本质,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决策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如何优化决策过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Reed的实验1972
原型匹配模型
3.评价
优点:很好地解释了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 适应性,减轻了人的记忆负担。
不足:模型只含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不含有 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 特征分析说
• 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 • 例如大写英文字母A • 特征:两条斜线、一条水平线和3个锐角。 • 关系:两条斜线相交和水平线与两条斜线
• 结果:证明后者。
(2)生理学证据
a.动物具有特征觉察器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视觉系统中含有 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只对有一定特征 的刺激做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这种专门 化的神经细胞被称作特征觉察器。p41
猫、猴、青蛙、鸽、兔

McCollough效应
交替呈现绿背景上垂直删条和红色背景上水平删条一段时间后,紧接着 看无色背景上同样的删条,被试便把垂直删条看成红色,而把水平删条 看成绿色。 测试刺激或被试头部旋转90度,后效颜色便互换了; 测试刺激或被试头部旋转45度,则不出现颜色后效。 依赖于图形的方位的这种颜色后效称为McCollough效应(简作ME). 该现象能够为视觉系统具有特殊通路的理论提供证据。
一、总体优先效应
1.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2.实验支持
Navon的两个实验 p28-30
Navon实验之 一
实 验 材 料
实 验 结 果
实验结论: 1.听到的字母与看到的整体字母一致时,听觉的分辨速度加快; 2.当二者不同时,听觉分辨受到干扰; 3.听觉分辨的速度不受小字母的影响。
Navon实验之二
几点质疑:
(1)模板与外界刺激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计其数的模 板能都存贮在记忆中么?
(2)刺激与模板比较时,从记忆中搜寻类似的模板然后进 行比较,耗时较多,与人实际过程的快速加工不符合。
(3)最佳匹配困难 刺激
模板
2.修正理论
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增加一个预加工过程,即 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 使之标准化 。 p33
Gibson的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p25 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
3.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 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 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P25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二)假设考验说
1.理论内容: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过去的 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 觉中起作用。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信息输入,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 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 种客体的期望。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 解释 。 P24
3.实验支持 p34
Phillips 1974
4.应用
机器的模式识别
5.缺陷
(1)缺乏灵活性 (2)记忆负担重 (3)较难解释模糊复杂的刺激模式识不是模板,而是原型,
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模式 识别的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 较并达到近似的匹配即可。当刺激与某一原 型有着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得到识别。
2、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界定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 理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思考:认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对知 觉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之处?
普心: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 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认知: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这 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火烧云,云彩象什么?
• 2. 在每一种呈现时间下,有上下文的正确识别率高于没上 下文的,8字上下文的又高于4字上下文的;
• 3. 随着呈现时间进一步增加,有上下文的和没有上下文的 靶子词的识别率差距缩小;
第二节 整体知觉与局部知觉
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分,进 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由此 知觉其各部分?
实 验 材 料
实 验 结 果
实验结论: 1.对于大字母的识别要快于小字母; 2.小字母的识别,在冲突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以上实验的总结
• 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 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 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p30
讨论
• 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 • 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
b. what和where通路 c. 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膜实验
(1)Neisser(1964) 视觉扫描实验
• 在呈现的材料中快速的找到靶子 字母: Z
• 材料的特点:2水平线,1斜线, 2锐角
• 研究者的假定: 如果被试对目标的再认是模板
匹配,那么对两组材料的扫描速度 应相等;如果使用特征识别,那么 被试只需要确定某个字母是否具 有曲线特征,就能判断它是不是靶 子字母。此时,对材料a的扫描 比材料b快。
2 .实验证据Weisstein & Harris(1974)
(1)实验材料 • 靶子线段
上下文图形
• 部分刺激图形
掩蔽图形
(2)实验程序
• 实验在暗室中进行,被试首先熟悉无上 下文的靶子线段
被试按键
判断刺激 图形属于 哪个靶子
呈现一段时间 (<50ms)后,消失
呈现100ms后,消失
(3)实验结果
• 案例:LM女性在把茶或咖啡倒进杯子时表现出 相当的困难,因为在她看来液体似乎是冰冻的, 就像冰川一样。另外,她也不能在恰当时候停止 倾倒,因为当杯子或壶中液体上升时,她并不能 感觉其中液体的运动……在一个房间里,当两个 人在其周围走动时,她感到很不安全……因为 “我看不见这两个人在运动,而是感到他们总是 突然出现在某一点上。”
二、有关模式识别的几种假说
(一)模板匹配说 1.早期理论 p32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在过去生活 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 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 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 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 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相接。
1.理论内容 p37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外部刺激在人 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 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折,也即抽取刺激的 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 记亿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 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2.实验支持 p35-37
(1)Posner等人的实验
原型
三角形变式
阶段一:原型不呈现,随机地呈现变式刺激, 被试对它们进行分类,每次分类均给予反馈, 直至学会正确分类。
阶段二:呈现刺激(阶段一看过的变式、新的 变式、原型),按阶段一学会的分类标准进行 分类。
实验结果:分类的正确率 阶段一看过的变式(87%) 原型( 87 % ) 新的变式( 50 % )---机遇水平
2.实验证据
(1)双关图
(2)音素恢复实验 Warren(1970)
p21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 latures convening in capital city. 表示用一个持续120秒的纯音代替了字 母s
这种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刺激物论和假设检验论的 分歧;
实验证据:Tulving, Mandler和
Baumal(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P26-27
• 自变量?
• 1. 刺激呈现时间; • 2. 上下文的字词数目;
• 因变量?
• 靶子词正确识别率;
• 实验结果
• 1. 随着刺激呈现时间增加,正确识别率逐步提高;
3.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 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 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 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 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三)两种加工方式
知觉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但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
Eysenck(1984)认为,良好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 而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逐渐增多;
二、结构优势效应
• 在知觉过程,位于整体结构中的对象的知 觉速度高快于结构不严密的组织中知觉对 象的知觉速度。 • 字词优势效应 • 客体优势效应 • 构型优势效应 • ……
(一)词优效应
1.什么是词优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
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p44
2.实验证据: Reicher(1969)p44-45
实验结论: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要优于结 构较差的图形的同一线段。结构严谨的图形易成为一个知觉 组织单元。
结构优势效应小结
• 1. 结构优势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知觉过程中的一些 重要问题;
• 2.对结构优势效应的解释很多,实验证据也有分歧,目前的 研究水平还无法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解释;
c.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膜实验 p41
实验表明:特征是知觉的单元,特征或单元的结合构 成了模式,而特征的抽取和结合意识不到。
3. “鬼城”理论(具体的特征分析模型)P42-43
第一个层次是由“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 形成刺激的映象; 第二个层次的“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 即将它分解为各种特征; 第三个层次的“认知鬼”始终监视各种特征鬼的 反应,负责喊叫; 第四个层次的"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 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 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