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0eb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6.png)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学唱《天地之间的歌》这首歌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学唱《天地之间的歌》这首歌曲。
2. 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情绪。
教学准备:1. 乐谱和歌词。
2. 录音机或播放器。
3. 乐器(如钢琴、吉他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唱歌吗?你最喜欢的歌曲是哪一首?2. 播放一段轻快的歌曲,鼓励学生跟随节奏拍手,调动学生的听觉和积极性。
二、学唱歌曲(15分钟)1. 介绍歌曲《天地之间的歌》,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主题。
2. 播放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感受和分析。
3. 逐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可以使用乐谱或歌词帮助学生学习。
三、分组合唱(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唱,其他成员跟唱。
2.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段落或几句歌词,让小组独立练习,并准备在全班面前演唱。
3. 演唱环节,各小组依次上台演唱,并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情感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情感和情绪,如喜悦、感恩、团结等。
2. 让学生用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3. 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展示他们理解歌曲的情感。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讲述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对音乐和歌唱的兴趣。
扩展活动: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学唱,并准备在下一节课或音乐会上演唱。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段歌词,可以在下一节课或音乐会上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了听、唱、表演等多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唱和情感表达的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并且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97374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3.png)
-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创作出具有深度的自然描写文章。
-口语表达中,如何流畅、生动地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个人感受。
举例解释:
-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动画或实验等方式,直观展示气候变化和四季更替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难点。
-对于词汇学习,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在分析诗句时,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如“蓝天白云映碧水,鸟语花香迎面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自然之美。
2.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如气候变化的原因、四季更替的地理意义等。
1.阅读理解与审美鉴赏:通过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提升学生对自然美和文学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运用课文中的丰富词汇和描写方法,训练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受,促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的发展。
3.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自然哲理,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针对五年级语文课程,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展开。本节课选取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章节,内容包括:
1.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学习,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与规律。
2.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四季更替”、“风和日丽”等。
3.诗歌欣赏:分析并欣赏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描写诗句,如“蓝天白云映碧水,鸟语花香迎面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844c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8.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天地之间的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感受了歌曲所传递的自然之美和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音乐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情感表达:学生在演唱时,如何将情感融入歌声中。
难点解析:情感表达是歌唱的灵魂,学生往往在演唱过程中忽视情感的表现。教师可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情感,并将其融入演唱中。
(4)团队合作: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协调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难点解析:团队合作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集体练习、分组演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水平。
(2)音乐知识:认识音名、唱名、音高、音长等基本音乐知识,并能应用于实际演唱中。
举例:学生应掌握C大调音阶的音名与唱名,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音长,并能准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3)情感体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崇尚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举例:通过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歌曲所传递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音乐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915b5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f.png)
天地之间的歌教案天地之间的歌教案天地之间的歌教案1一、教学内容1、唱《天地之间的歌》2、做唱唱旋律完成旋律3、听《彼得与狼》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唱《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求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协作,配合默契。
2、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做到声部清晰、和谐。
继续巩固6/8拍知识,通过完成旋律练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通过欣赏,比较音色、音区、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进一步提高音乐的综合欣赏能力,感受音乐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谐调配合。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五、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天地之间的歌》教学目标:通过学唱《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索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相互协作,配合默契。
教学重点难点:节奏与合唱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我们就从航天员杨利伟开始说起吧。
二、学唱歌曲教材分析:《天地之间的歌》是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的主题歌,通过对天地万物的神奇壮观的描述,激发少年们用脑用手探索这些奥秘的志向。
这首歌曲为二段体,A段由五个乐句组成,呈对称型;B段为副歌,由两个乐句构成。
歌曲曲调轻快活泼,切分节奏的`运用,领唱合唱的交替,前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恰当地表现了少年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也是学习此歌的重点、难点。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师:从这样一首《天地之间的歌》,你感受到什么呢听范唱,体会歌曲是情绪、节奏、速度。
(轻快、活泼)2、模唱“啦”的旋律3、跟磁带学唱4、解决难点:加强对歌曲中难点部分的练习。
如:第9到第14小节可先让学生掌握的节奏型,再重点练习第9到11小节,这样第12到14小节的难道就容易解决了。
天地之间的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a9c6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d.png)
天地之间的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2.探究《天地之间的歌》的音乐艺术。
3.了解乐曲演奏的基本技巧。
4.学会合奏乐曲,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探究《天地之间的歌》的音乐艺术。
2.了解乐曲演奏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演奏技巧的培养和训练。
2.协作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用具:乐器、乐谱。
3.教材:《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乐曲《天地之间的歌》中的片段,让学生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和独特的气息。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乐曲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第二步:分析乐曲1.指导学生认真听取乐曲整体,分析乐曲的主题、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2.指导学生利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对乐曲的每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乐曲。
3.指导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考虑各自需要演奏的部分,准备进行乐曲的演奏。
第三步:演奏乐曲1.分组合作,让学生根据乐谱,学会演奏各自的部分。
2.组织合奏,让学生协作演奏整首乐曲,并进行多次练习,提高演奏技巧和协作精神。
第四步:总结评价1.让学生回顾整个乐曲演奏过程,自主评价和总结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2.整合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评价,同时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
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分析乐曲,深入探究《天地之间的歌》的音乐艺术。
2.学生通过演奏乐曲,培养了演奏技巧和协作精神。
3.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单元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第三单元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c115e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c.png)
(3)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长江之歌》,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举例:
-在学习《春》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象,如“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等,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在分析《草原》时,强调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草原的壮丽和生机,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朗读、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2)文本意境的解读。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现手法和自然美的描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词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并分析其描绘自然的手法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小诗,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我询问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他们普遍表示收获颇丰。但也有学生提出,对于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还不够熟练。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消化这部分知识,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朗读和背诵的环节,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诗词教学的挑战和乐趣。我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三单元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天地之间的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天地之间的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20eb3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7.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天地之间的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地之间的歌》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这首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通过歌词和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山川、湖泊、花草等自然景观,第二部分表达了人们在大自然中的欢乐和幸福。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流畅,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部分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3.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唱技巧。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达。
3.音乐理论知识。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榜样。
2.互动法: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探讨音乐问题。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旋律、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音乐片段等。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教学用具:乐谱、歌单、评分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体会歌曲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情感。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相互观摩、交流、借鉴。
4. 天地之间的歌-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4. 天地之间的歌-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9925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a.png)
天地之间的歌-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为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的第一节课,课程内容为民族音乐,具体歌曲为《天地之间的歌》。
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和唱唱《天地之间的歌》;3.发现和体验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的歌词和曲调;2.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唱唱、表演等方式来发现和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民族音乐,让学生听后说出自己最先想到的感觉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习歌曲(2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听一遍《天地之间的歌》;2.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着唱,反复练习;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表演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3. 创编表演(20分钟)1.学生分组,教师给予一些表演指导和指令,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歌曲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2.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表演,增进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
作业1.回顾歌曲《天地之间的歌》,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歌曲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2.搜集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总结本节课以学习和唱唱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表演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所表达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并对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63894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8.png)
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人音版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2.通过学习此歌曲,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好与人类情感的融合;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唱能力;4.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含义,并准确演唱歌曲;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好与人类情感的融合。
三、教学准备1.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材;2.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的音频文件;3.教室内的音响设备;4.讲台、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法;2.听写结合法;3.听唱结合法。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知教师播放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欣赏,并询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第二步:讲解歌曲1.讲解歌曲的歌名、词曲作者以及歌曲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的意思;3.介绍歌曲的演唱技巧。
第三步:听唱歌曲教师播放歌曲的伴奏,并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唱。
第四步:分组合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演唱歌曲的某一部分,最后合并成完整的歌曲。
第五步:巩固练习教师适当进行歌曲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熟悉歌曲的词曲和唱法。
第六步: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其对歌曲的理解程度和合唱能力;2.让学生进行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此次课程的反思和建议。
七、教学扩展1.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散文,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融合;2.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歌曲的实地演唱,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背后的含义。
2019-2020年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天地之间的歌3课时教案
![2019-2020年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天地之间的歌3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a1c0c10661ed9ad51f3ea.png)
2019-2020年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天地之间的歌3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一、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二、综合训练1)声乐练习2)指出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名称。
三、欣赏红旗颂(管弦乐曲)教学目的:一、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们在探索科学知识时的乐观情绪。
二、练习三声部合唱,并运用力度的变化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感受乐曲《红旗曲》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单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单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风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综合训练一二、学习歌曲一、教学目标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们在探索科学知识时的乐观情绪。
二、练习三声部合唱,并运用力度的变化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课型:综合课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风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行师生问好歌。
发声练习:引导学生唱好弱起的六拍子节奏及变化音、装饰音。
注意声音的连贯、集中与圆润。
要求:声音自然,统一和谐。
(二)、综合训练(一)声乐练习1、听辨并唱准下列和弦进行:Ⅰ―Ⅳ―Ⅴ―Ⅰ2、视唱三声部发声练习曲的旋律,四小节换一口气,注意声部间的均衡与协调。
3、配上歌词后,从1=C开始,逐渐移高。
(三)、新歌教学《天地之间的歌》1、导入新课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习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是如何战胜的,战胜后的心情如何呢?激发学生去自主地探索科学,解开天地之间万物神奇奥秘的乐观精神。
2、听范唱录音,注意感受歌曲情绪饱满、轻快活泼的特点。
3、学习旋律-------用听唱法学习旋律。
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视唱,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略加提示。
4、熟唱旋律以个人演唱、小组赛唱、全班齐唱、男女分句对唱的形式进行。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6、学唱歌词(采用小组小声练唱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7、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及其演唱效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要共同评价小组演唱情况,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4. 天地之间的歌-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4. 天地之间的歌-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5fdf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8.png)
天地之间的歌-辽海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天地之间的歌》的歌曲形式和文化内涵2.形成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唱法3.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旋律和歌词4.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欣赏能力二、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天地之间的歌》的歌词、旋律2.歌曲的节奏和节拍3.歌曲的唱法和表演技巧三、教学步骤1. 热身阶段1.让学生通过模仿不同的声音来唱《天地之间的歌》的歌曲形式2.介绍歌曲的文化内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3.进行简单的身体热身活动,以保证学生身体状态良好2. 正式教学阶段步骤一:听歌领会1.让学生先听一遍《天地之间的歌》2.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简单的跟唱练习3.强调学生应该在唱歌时保持正确唱歌姿势和唱法步骤二:声音表达1.将歌曲分为单独的段落进行演唱2.手拍或使用敲鼓方式模拟歌曲的节奏和节拍,让学生跟着唱3.引导学生掌握“每个音符的时间”和“每首歌曲的调性”步骤三:歌词朗诵1.教授歌曲的歌词和歌曲中重要的音程2.让学生将歌曲的歌词和声音结合起来进行唱歌练习3.强调学生应该在唱歌时保持语音、节奏、逐句呼吸等方面的正确规范3. 结束阶段1.学生进行完整的唱歌表演2.进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四、教学要点1.正确唱歌姿势和唱法是学生正常唱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2.唱歌的节奏与水平、唱歌技巧的成长密切相关3.歌曲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并完成课堂任务,基本掌握了《天地之间的歌》的歌曲形式和文化内涵,并在表演时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力和情感。
音乐教案-《天地之间歌》
![音乐教案-《天地之间歌》](https://img.taocdn.com/s3/m/318418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1.png)
音乐教案-《天地之间歌》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唱出《天地之间歌》的歌曲内容。
2.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一段《天地之间歌》的音频或视频。
2.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展示歌词和相关图片。
3.音乐器材,如钢琴等,用于辅助教学。
三、教学内容1. 引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开始,播放《天地之间歌》的音频或视频。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描述这首歌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学唱歌曲根据《天地之间歌》的节奏和旋律,逐句教唱歌曲,先带领学生跟随节奏拍手,然后用简单的口琴或其他音乐器给予节奏和和弦的伴奏。
逐渐增加节奏的复杂度和歌曲的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
3. 分析歌曲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天地之间歌》的歌词,引导他们思考歌词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在幻灯片或黑板上展示歌词,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每句歌词所表达的含义。
4. 探究文化内涵介绍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诗歌传统,向学生解释《天地之间歌》中反映出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
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山水画和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5. 表演和创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编写自己的歌词或编排舞蹈动作,以表达对《天地之间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延伸1.继续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化,通过研究其他古代音乐作品,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2.鼓励学生学习一些乐器,提升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在学唱《天地之间歌》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
2.在学生表演和创作环节中,评价他们对歌曲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学唱《天地之间歌》,了解并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同时通过分组表演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元素,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单元星空畅欣赏《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第三单元星空畅欣赏《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6e828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5.png)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星空与音乐的联系,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导入方式,例如播放一段星空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感受到星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天地之间的歌》,分析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星空的壮丽。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旋律、节奏和和声这三个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比较不同音乐作品的元素,帮助大家理解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2.增强文化理解:分析歌曲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自然与宇宙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创新意识:结合星空主题开展创意写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强化团队协作: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分享的学习态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将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符合新教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星空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音乐创作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体验到音乐元素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音乐创作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音乐如何表达自然与宇宙之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b2a9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7.png)
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2.了解人音民乐的演奏技巧,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3.学习《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的谱曲技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乐谱、演奏视频、音乐文献。
2.教学器材:乐器、音响设备、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3.教学环境:音乐教室或多功能教室等。
授课过程第一节:导入活动教师会播放一段民族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妙和有趣。
随后,教师会讨论民族音乐的历史、种类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愉悦地体验民族音乐文化。
第二节:呼吸和发声练习教师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呼吸和发声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呼吸和口腔技巧来掌握人音民乐的演奏技巧。
这些技能对于旋律演奏和节奏把握都非常重要。
第三节:演奏技巧讲解教师会详细地讲解人音版乐谱的演奏技巧和乐器的演奏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演奏视频、听取演奏范例和查阅相关音乐文献来加深对其理解。
第四节:合奏练习教师会指导学生分组合奏,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段《天地之间的歌》人音版乐谱进行练习。
在合奏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协调合奏,以及如何注意节奏、音色和音准等问题。
第五节:展示演出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展示演出。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合奏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
这时,教师会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建议,以提高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识人音版乐谱的演奏技巧,培养音乐创新和鉴赏能力。
这对于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音乐教案-《天地之间的歌》
![初中音乐教案-《天地之间的歌》](https://img.taocdn.com/s3/m/dc1c922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f.png)
初中音乐教案-《天地之间的歌》课堂人数:授课日期年月日课题《天地之间的歌》教具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目的1、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2、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难点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2、检查学生上课出席情况。
二、发声练习。
1=C3/4135653|135653|1――||mima连音练习,要求上行下行声音连贯一致,唱得柔和流畅。
三|、检查复习1、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2、演唱歌曲《保卫黄河》四、简介民歌《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现实主义的巨著《诗经》,到浪漫主义的伟大诗篇《楚辞》开始,走过了漫漫长路。
到现在,每当我们又一次听到那还在传唱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不论是“西部歌王”王洛宾深情的“半个月亮爬上来”,还是有着蓝蓝的天,圆圆的月,静静的城的“康定情歌”,还有那高亢凄凉的陕北信天游,以及柔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你会再次沐浴在美的光芒中,怎不欣喜若狂。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一般山歌、放牧山歌和田殃山歌等)小调(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民歌的特点: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
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短短数句歌词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2、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号子的作用:消除疲劳、协调劳动、提高效率、步调一致。
山歌的特点:音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乐段结构较简单。
天地之间的歌 童声合唱-冀少版五年级下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 童声合唱-冀少版五年级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d37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7.png)
天地之间的歌童声合唱-冀少版五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天地之间的歌》,感受音乐的美妙,提升音乐素养,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了解童声合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合唱协作能力。
•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音高和歌词,能够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歌曲的基本节奏、音高和歌词
•合唱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听音乐:播放童声合唱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听故事:讲述《天地之间的歌》背后的故事,唤起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共鸣。
正文(30分钟)
第一遍听歌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歌。
•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分组学唱歌曲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歌曲。
•让学生跟着音乐老师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音高和歌词。
合唱练习
•将各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合唱团队。
•让学生一起合唱歌曲,注意协作和配合。
第二遍听歌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自由演唱。
•老师边听边记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10分钟)
•学生自由发挥,表演自己的音乐才艺。
•其他有关童声合唱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天地之间的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合唱练习,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适时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天地之间的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天地之间的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8486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6.png)
天地之间的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2.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意义。
4.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歌曲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2.理解歌词的含义,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投影仪。
2.CD、播放器。
3.课堂小板书、彩笔。
4.音乐扬声器。
四、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5分钟上课
准备
学生们进入教室,老师向学生们问好,点名,准备开始课堂。
10分钟学习
歌曲
老师播放CD演唱学习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们一起轻拍节奏,模仿老师唱歌,逐渐掌握歌曲的基本情况。
15分钟学习
歌词
老师将歌词贴在黑板上,琢磨着歌词的含义,解读歌曲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
20分组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歌曲表演,认真演
分
钟
表演唱歌曲,同时,老师鼓励他们根据歌曲表达自己的感情意志。
10分钟
总结
讲解
老师总结课堂内容,针对学生们表现出的不足点,提出一些改进方
法,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可以随时享受
音乐的乐趣和带给人们的感性文化体验。
五、教学评价
1.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学生们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发现歌曲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3.学生们能够根据歌曲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且能够随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第三单元天地之间的歌(教案)
![第三单元天地之间的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fb88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b.png)
3.写作训练:
-以“我心中的天地之歌”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语文园地:
-完成语文园地中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和文章,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能够理解并传承古代诗人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弘扬民族文化;
-能够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黄河颂》、《长江之歌》、《天地之间》三篇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对祖国江河的赞美之情以及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第三单元“天地之间的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时,眼神中透露出对大自然美的向往。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较多的例句进行解释,并且在实践活动环节设计了写作练习,让学生亲自尝试运用修辞手法。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较好地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仍有部分同学在运用上显得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更多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本表现力;
-能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之间的歌》
一、教学内容
1、唱《天地之间的歌》。
2、唱旋律,完成旋律。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唱《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求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协作,配合默契。
2、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做到声部清晰、和谐。
继续巩固2/4拍知识,通过完成旋律练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通过欣赏,比较音色、音区、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进一步提高音乐的综合欣赏能力,感受音乐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谐调配合。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
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我们就从航天员杨利伟开始说起吧。
(自由交流)
(二)、学唱歌曲
教材分析:
《天地之间的歌》是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的主题歌,通过对天地万物的神奇壮观的描述,激发少年们用脑用手探索这些奥秘的志向。
这首歌曲为二段体,A段由五个乐句组成,呈对称型;B段为副歌,由两个乐句构成。
歌曲曲调轻快活泼,切分节奏的运用,领唱合唱的交替,前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恰当地表现了少年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也是学习此歌的重点、难点。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从这样一首《天地之间的歌》,你感受到什么呢?
2、听范唱,体会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
(轻快、活泼)
3、模唱“啦”的旋律。
4、跟磁带学唱。
5、解决难点。
加强对歌曲中难点部分的练习。
(1)切分节奏(口念——拍手——词——跟唱旋律)
(2)二声部合唱、领唱,合唱部分的处理,应在歌曲完全学会后再进行,要注意衔接的紧密。
6、完整的演唱歌曲,副歌部分有对比性的两个乐句,要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去唱。
前一乐句咬字、吐字要圆润、灵巧、富有弹性,后一乐句要连贯、饱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