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妇人规》安胎之法
妊娠期合并重度绒毛膜下血肿证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7-1253-03
绒毛膜下血肿是指B超检查下见到的绒毛膜、胎 盘与子宫肌层之间三角形、新月形或多边形的液性暗 区,是妊娠时绒毛膜板和底蜕膜分离出血,亦称为胎 膜后出血。妊娠早期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在临床检查中
西医。妊娠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方面:①机械性损伤:如外伤,尤其是妊娠腹部受到 正面直接挤压或碰撞;②孕妇妊娠期疾病:妊娠期高 血压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及全身血管病变;③性生 活:孕期过激性生活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出现局部剥 离出血;④孕激素水平低下:孕激素水平不足导致黄 体酮介导的免疫调节异常,出现母胎界面免疫失衡, 损伤性细胞因子的过表达,保护性因子表达受到抑 制,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蜕膜血管损伤、断裂,出现 绒毛膜下出血[2]。⑤妊娠早期,胎膜外层绒毛膜向 蜕膜层侵入扩张时,绒毛外层的合体滋养细胞释放过 量的蛋白水解酶,出现蜕膜血管损伤,导致绒毛膜与 蜕膜间出血。⑥亦有研究发现,妊娠期出现绒毛膜下 出血,与抗心磷脂抗体、IX因子、狼疮因子、抗核抗 体等自身抗体异常有关[3]。
中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二七 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 肾气在女子孕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为先天之 精,主生殖,胞脉系于肾,肾气充足则胎元稳固,胎 孕生长需要先天生殖之精的滋养和后天水谷之精的濡 养。中医认为,妊娠合并绒毛膜下血肿是指胞宫内离 经之血(瘀血)滞留,瘀血阻滞胞宫胞脉,影响胎儿 的正常濡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不能入胞胎,从傍流而下,故 先见血。血既不入胞胎,胎无血养,故小产。”妊娠 合并绒毛膜下血肿临床常见中医症型为肾虚血瘀型、 脾肾两虚证、血热型、气血两虚型,其中肾虚血瘀型 最为常见。 2 治 疗
先兆流产
癥瘕伤胎证
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方剂: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桂枝6g 白芍10g 茯苓12g 续断10g 阿胶珠10g 桑寄生15g 盐菟丝子20g 甘草6g
辨证施治
《景岳全书· 妇人规》 “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 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
先兆流产的中医药治疗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翟凤霞
概述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及下 腹痛,妊娠产物尚未排出,有希望继续妊娠者。 中医属“胎漏”、“胎动不安”范畴。
概述
胎漏 胎动不安
胎漏
妊娠期间阴道少 量出血,时出时 止,或淋漓不断, 而无腰痠腹痛者。
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出现腰 痠腹痛,下腹坠 胀,或伴有少量 阴道流血者。
等)一次3粒,一天3次,口服。
辨证施治
气虚证
证候:妊娠期间,腰酸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 色淡,质稀,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白 ;舌质淡,苔 薄,脉缓滑。 核心症状:妊娠期间,腰酸腹痛,小腹空坠,精神倦怠,气 短懒言。
辨证施治
气虚证
治法: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举元煎加减。
概述
难免流产 先兆流产 继续妊娠 胎漏 胎动不安 堕胎、小产
完全流产
不全流产
堕胎(早期流产)
小产(晚期流产)
病因病机
胎元
夫妇精气不足,两精 虽能相合,但胎元不 固;或胎元有缺陷, 不能成实。
.
母体
素体虚弱,肾气不足 ;或房室不节,耗损 肾精;或气血虚弱; 或邪热动胎;或兼患 他病,干扰胎气。
病因病机
从妇人病质角度浅述《妇人规》论治滑胎特色
1 . 1 脏腑 本 弱 。 因妊重 虚 妇人 病质 是指 疾病 未 发 生 之前 , 在 多种 因 素 影 响 下 , 妇 人 个 体 所 具 有 的 阴 阳气 血、 脏腑 经络 偏盛 偏 衰 的 特 点 。 由于 这 种 特点 因人 而
异, 在一段 时 间 内较稳 定 , 且 又包 含 了某种 潜 在 的病 理
流传 。其 中关 于滑胎 的认 识 较 为 全 面 , 从 理 法方 药 上 分别 论 述 , 见 解独 到 , 并 注 重辨证 施 治 , 未 孕先 调 , 以 达 到“ 预培 其损 ” 防 治滑胎 的 目的。
1 妇 人病质 与 滑胎 的关 系
天 癸成 熟 , 任通 冲盛 , 男 女之 精适 时 相合 , 结 为胚胎 , 并
在 胞宫 内种 植 , 在 肾气 、 天癸 、 冲任 、 胞 宫各 个 环节 的协 调 和滋 养 下 逐 渐 发 育 成 长 。 妊 娠 是 胚 胎 在 母 体 子 宫 内生 长发 育 和成 熟 的 过 程 。胎 儿 居 于 母 体 之 内 , 全 赖 肾 以系 之 , 气 以载之 , 血 以养 之 , 冲任 以 固 之 。 《 妇 人规・ 数 堕胎 》 日: “ 凡 妊 娠 之数 见 堕 胎 者 , 必 以气 脉 亏 损 而然 … …气脉 有 伤而 胎 可 无 恙 者 , 非先 天 之 最 完 固 者 不能 , 而 常人 则 未 之 有 也 ” 。 明确 指 出滑 胎 病 机 多 为气 脉 亏损 , 胎元 不 固 。胎元健 固在 于 阳精 化 生 , 阴血 长养 , 气 血充 盛 , 方 可 如 期 而 产 。若 气 血 虚 损 , 则 源 流 不继 , 胎 孕不 固。妊 娠期 间 , 胎 元 的生 长依 赖 于母体 气
因素 , 故 称为 “ 妇 人病 质” 。《 灵枢 ・ 天 年》 就 提 及 “ 人 之始 生 …… 以母 为 基 , 以父为檐。 ” 子 代 的生 命 来 源于 父母 的生 殖之 精 , 父 母 的身 体 素 质 , 体质特征 , 通 过生 殖之 精传 给 子 代 , 成 为 子 代 的体 质 特 征 。 《 妇 人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转载)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45)安胎之法有二:有因妊母有病,而致胎气不安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有因胎气不安,而致妊母有病者,但安胎气,其病自痊。
《机要》曰:治胎产之病,无犯胃气,及上下二焦。
谓之三禁者,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
脾为后天之长,肾为先天之原,有孕则碍脾,以致运化迟而生湿,湿生热,故用白术以健脾燥湿,黄芩以清热安胎。
此形瘦血热,营行过疾,胎常上逼,过动不安,食少面黄,倦怠无力者宜之。
若火旺口干,发热自汗,烦燥腹痛者,又宜生地、归、芍以养血也。
若性急多怒,形实气盛,面黑胸满,呕逆腹痛,胎不运者,又宜砂仁、香附以开之。
肾为冲任之根,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若肾虚腰软,脚膝无力,又宜六味丸去丹皮,加杜仲、续断。
故健脾养血,开郁补肾,治虽不同,然五行相生,循环无端,一以贯之。
总之,使其气血和平,无过不及而已。
安胎饮加减歌安胎饮里柴苏甘,大腹砂仁橘藿堪;芩术归苓姜水煮,胎前诸症可相参。
恶阻停痰半夏宜,茯苓甘草藿陈皮;砂仁大腹同香附,苏叶生姜功最奇。
胸满心疼号子悬,葱头枳壳可同煎;砂仁大腹甘苏叶,白术黄芩应避嫌。
口渴虚烦加麦冬,茯苓竹叶反防风;山栀知母归生地,补血生津有大功。
肿胀皆因湿热多,健脾利水自安和;木通苓泽姜皮术,大腹陈皮及香附。
罹腰痛皆因肾气虚,须防孕子绝衣裾;地黄杜脂芎山药,续断当归总载书。
咳嗽原来属肺家,要分虚实莫涂鸦;虚将天麦阿胶等,实用苏陈桑杏砂。
往来寒热属于肝,血少风邪勿误看;四物八珍医血弱,柴胡加减疗风寒。
食伤水泻损于脾,下利稠黏作热医;热则香莲丸可治,四苓香附茯陈皮。
不眠惊悸属于心,怔忡虚烦汗不禁;远志枣仁龙眼肉,茯神柏子及人参。
触犯胎元动不安,缩砂末服是神丹;或兼佛手、同生地,胶、艾加之治血干。
大抵胎前宜四物,川芎用早恐升提;地黄泥膈须加减,顺气平和勿执迷。
临产歌临产之时勿易看,蓦然气凑目珠翻,唇青口噤流涎沫,子母双双入鬼关。
舌色鲜红唇面黑,子存母死片时间;面红舌黑儿难保,佛手仍须夺命丹。
浅析《妇人大全良方》中胎漏、胎动不安证治特点
…★段清珍*(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妇科…摘要:…《妇人大全良方》次众疾、求嗣、胎教、坐月、产难、产后。
其中妊娠门中的胎漏、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难免流产”“完全流产”阴阳失调,寒热侵袭冲任;过服补药、对后世本病的辨证论治用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妇人大全良方;胎漏;胎动不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1.41……文献标识码:A《妇人大全良方》是北宋著名医家陈自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妇产科系统之作,该书总结了宋之前妇产科的学术成就,并在前人基础上给予发扬光大。
陈氏熟读经典,并将《内经》《诸病源候论》《三因方》所阐明的病因病机理论,巧妙的运用到妇产科领域,深入剖析各种妇产科疾病的病因,探析致病机理,创立了许多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1]。
如其序文中所言:“纲举节目,灿然可观,庶几病者,随索随见,随试随愈。
”该书分门别类,凡八门,二十四卷,二百余论,论后附方,首调经、次众疾、求嗣、胎教、坐月、产难、产后,序列秩然,既说且富[2]。
各门均记载病种较全、辨证详细、治疗方法众多,历代医家对此多有研究和揣读,并给予校注和补遗,使该论著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备。
该论著自南宋刊行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多位医家的校注和补遗本,其中以明代熊宗立的补遗本《妇人良方补遗大全》和明代薛己的校注本《校注妇人良本》流传最为广泛,对后世中医医家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研读该书的妊娠门后,对其中的胎漏、胎动不安部分有所感悟。
胎漏、胎动不安部分散见于妊娠门的多个章节中,陈氏对该论部分认识较为完备,且对理法方药阐述深刻、用药精到。
现将其中胎漏、胎动不安部分归纳浅析如下。
1…病因病机1.1…肾精虚损,冲任不固1.1.1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孕早期房事不节,都易损伤肾肾气虚;或劳役过度,脾肾受损;或素体脾虚健运失司,气血精微生化无源致冲任气虚不固;均能使肾精亏损,冲任不固,孕后无力养胎,遂致胎动不安、胎漏。
探析《妇人规》妊娠病论治特色
探析《妇人规》妊娠病论治特色蔡晓彤;郭瑞华【摘要】通过对《妇人规》中妊娠病及张景岳安胎之法的归纳浅析,阐述其论治妊娠病的学术思想特色.如安胎之法不可执,需详查寒热虚实,不可拘泥古人所谓“安胎圣药”之说;预防调理治未病,从调补母体、滋养父气、妊娠寡欲三方面入手,以培补胎元,体现了张景岳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的治疗特点.【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2页(P270-271)【关键词】《妇人规》;妊娠病;张景岳【作者】蔡晓彤;郭瑞华【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妇人规》为明代医家张景岳所撰。
张景岳名介宾,别号通一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其代表作《景岳全书》内容丰富,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并重的综合性医书。
其中《景岳全书·妇人规》是其妇科学专著,论述了经脉类、胎孕类、产育类、产后类、带浊类、乳病类、子嗣类、癥瘕类、前阴类9类内容。
《妇人规·胎孕类》凝聚了张景岳治疗妊娠病的思路,包括安胎、恶阻、胎气上逼、胎漏、妊娠卒然下血、胎动欲堕、数堕胎、胎不长、鬼胎、妊娠寡欲等内容。
张景岳在论治妊娠疾病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纵观前人安胎之法有逐月养胎法、清热养血安胎法,如张元素、朱丹溪,也有众多医家认为需温经补肾固胎,亦有认为因脏气壅滞需顺气安胎者,诸家各执己见,百家争鸣。
张景岳在《妇人规·安胎》中首先提出“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1]。
因为胎气不安所表现出的症状有很多,或腹痛或下血或腰痛等,导致胎气不安的原因也不一,寒热虚实均可致病,因此治法也不同。
张景岳认为“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1],不可拘泥一法而固守成方。
1.1 详查寒热虚实,主张辨证取方张景岳在论治妊娠病时,从寒热虚实4个角度出发,因其病而药之。
补肾健脾保胎
补肾健脾保胎1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保胎的认识由来已久。
关于自然流产的病因病机,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以疾母”两大类。
临床以母体因素多见,常见分型有脾肾不足、阴虚血热、气血亏虚、肝郁气滞、跌打损伤等。
多数医家认为肾不系胎,脾失摄养,导致冲任气血不调,胎元不固为病机之关键。
《妇人规》云:“如人肾以系胞,而腰为肾之府,故胎任之妇,最虑腰痛,痛甚则坠。
”《胎产秘书》云:“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是胎产诸疾之根本。
”《傅青主女科》指出:“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乎!”2理论基础胎孕与肾气、冲脉及任脉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藏精主生殖系胞脉,为先天之本、冲任之本、天癸之源,故有“肾以载胎”之说。
肾之精华,因于脾胃,且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以养胎,气以载胎。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生血,司化源,主中气,统血循常道,载胎养胎,故有“胎茎系于脾”。
胎元之载养全赖于先天之肾气与后天之脾气的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正常的妊娠过程。
肾精充沛,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源盛流畅,血有所生,则胎得养而无殒坠之虞。
若肾气削伐,肾精耗散,肾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藏,不能滋养或固载胎元,胎失所系而发为胎动不安。
如先天不足,肾气虚弱累及脾气匮乏,进而不能化生精血;或多次流产,损伤肾气,殃及冲任,不能蓄胎,终至脾肾两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均使胚胎不能健康成长发育致流产。
若脾肾虚弱不能管束其胎,气血素衰不能寄养其胎,胎失所养,冲任不固则出现胎漏、胎动不安,甚至堕胎、小产。
故冲任不固,胎元失养,肾不载胎,脾失濡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须以固肾安胎、益气健脾为治疗原则。
脾肾合治,先后天双补,从先天以固胎元,从后天以养胎体。
肾气旺,脾气健,气血充足则冲任得固,母健胎安而达到预期效果。
3基础方及加减化裁我院以寿胎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保胎取得满意疗效。
寿胎丸出自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性平微温。
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护理
胎漏、胎动不安一、概述胎漏指因妊娠期间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致孕妇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亦称“胞漏”“漏胎”。
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于妊娠早期,少数在妊娠中晚期。
若胎元正常,多数患者经保胎治疗,阴道流血停止,腰酸腹痛消失,可继续妊娠,并正常分娩。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因胎元缺陷,胚胎不能成形者,将导致堕胎。
胎漏、胎动不安的临床表现虽不相同,但病因病机、辨证施护、预后转归基本相同,故一并讨论。
历代医家对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预防调摄均十分重视。
“胎漏”首见于《脉经》,“胎动不安”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侯》。
《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指出“轻者转动不安,重者必致伤堕”,已认识到胎漏、胎动不安可发展为堕胎。
明代《妇人规》强调辨证论治安胎,提出动态观察胎动不安四大症状“腹痛、下血、腰酸、下坠”,完善了“治病与安胎并举”和“下胎”两大治则。
清代《傅青主女科》论述了安胎七法。
《丹溪心法》将白术、黄芩作为安胎圣药。
张锡纯的寿胎丸成为后世安胎的基础方。
西医学的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等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中医学将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称为“胎元”。
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包括胎元因素和母体因素两大方面。
胎元因素多因父母精气不足,两精虽能结合,但胎元不固,胎多不能成实;母体因素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瘀、血热等影响母体气血或直伤胎元,引起胎漏、胎动不安。
此外,跌仆闪挫、手术和药物亦可引起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失调,不能摄血养胎,胎元不固。
病因病机见图3-8。
图3-8 胎漏、胎动不安病因病机示意图因胎元因素致“胎不成实”者,临床保胎治疗往往无效,故本节不做重点讨论。
三、常见证型1.肾虚【临床症状】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或伴腰酸腹痛,有下坠感,或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频数,面部黯斑。
《医学三字经·妇人经产杂病》之安胎之法
《医学三字经·妇人经产杂病》之安胎之法一、安胎之法(一)孕妇如何安胎?1.六君子汤治疗孕妇早期妊娠呕吐、不食“孕三月,六君尝”:很多女性在怀孕三月之内,多有呕吐、不食,这个叫恶阻,可以用六君子汤。
(1)半夏到底是不是妊娠禁忌药?很多人说半夏碍胎,认为半夏是妊娠禁忌药。
如果你要是这样理解最好就不要开半夏了,别自己找麻烦。
张仲景不这样认为,按照张仲景的思想,在安胎药里面经常用半夏。
高鼓峰云∶“半夏合参朮为安胎、止呕、进食之上药。
”六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药物。
2.胎动不安多由寒或热“安胎法,寒热商”:现在胎动不安的女性非常多,有些女性在怀孕之后,这个胎老是要掉,一会儿就阴道出血,这时候就要安胎,也可以用四物汤,去掉川芎,因为川芎辛窜,所以要去川芎。
①如果是热导致的胎动不安,可以加上黄芩、白朮、续断。
②如果是寒引起的胎动不安,可以加上艾叶、阿胶、杜仲、白朮。
(1)胎前宜凉,産后宜温总的来说,胎气不安,寒的比较多,当然也有胎火这个问题,尤其现在很多人怀孕以后就大补,吃乌鸡、羊肉。
中医有一句话叫“胎前宜凉,産后宜温。
”就是说妇女在怀孕期间不能大补,大补容易上火,因为一上火就胎动不安了。
现在平时就容易上火的人比较多,然后怀孕时再一大补,上火就更厉害了。
胎动不安有胎火的原因,也有寒的原因。
産后宜温,生完孩子应该温补,因为生完孩子的妇女身体一般都是虚的。
3.女性养胎孕妇一不小心就容易流产堕胎,这个问题现在确实是特别多,中医好几千年了,对于堕胎有很多治疗方法,国家政策也要求孕妇定期到医院做孕期检查。
(1)中医养胎的学问当然孕妇孕期检查不妨也可以求助中医,中医在这方面也是可以的,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是治本的,西医打黄体酮安胎是治标的。
孕妇的情况是虚、是实?关键还是要看她是否有热,还是有寒?古人关于养胎的学问是非常系统的。
如果我讲安胎的话,得专门讲一堂课。
安胎是足月安胎,就是每一个月胎的形状不一样,养胎的方法也不一样。
浅谈《妇人规》安胎之法
浅谈《妇人规》安胎之法摘要】通过对《妇人规·胎孕类》胎气不安、胎漏内容归纳浅析,认为临证当审其寒热虚实之不同,不可固守成方。
血热则滋阴凉血,清热安胎,方用保阴煎;气血虚弱则补气益血,固肾安胎,方用胎元饮;跌打损伤,宜行气活血,止血安胎,方用益母草地黄汤、安胎散;脾肾两虚则滋肾培源,健脾益气,方用五阴煎。
而辨证治疗,总以调阴阳、固冲任、安胎元为其大法,重视调补脾肾气血,平衡阴阳。
【关键词】妇人规张景岳安胎《妇人规》二卷为明·张景岳的妇科专著。
其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内容较完备,理论详明,方药丰富,既引诸家之论,亦具独家之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就《妇人规·胎孕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年版)对胎气不安、胎漏的病因病机、治疗进行归纳浅析。
胎气不安1.辨证施治,审寒热虚实《妇人规·胎孕类》曰:“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
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
”胎气不安,重在寒、热、虚、实,病因多端,病证不一,张氏治疗妊娠之病,强调病证不同,治亦不同,辨证祛病以安胎是为安胎之要法。
如恶阻因冲任之气上逆者,用半夏茯苓汤降逆和胃;因脾胃气虚者,用五味异功散助其运化;肝肾阴虚者,用理阴煎温补肝肾等。
由此“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
”胎气不安有寒者,可见吞酸吐酸,呕恶胀满,喜热畏寒,泄泻,脉沉细,未见实热,属阳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以安胎,方用温胃饮、理阴煎加减。
胎气不安有热者,可见烦热口渴,漏血溺赤,脉滑数等症,治宜清热安胎,方用凉胎饮、保阴煎。
若但热而未见虚证者,方用枳壳汤、一母丸、黄芩散,清其火热,则胎元自安。
胎气不安有虚者,可由禀赋素弱,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或孕后房事不慎,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调,胎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先天禀赋不足,根据阴阳的偏衰,渐加培补,以期保全。
浅析《妇人规·安胎》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
浅析《妇人规安胎》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陈蕾;包素珍【摘要】[目的]研究《妇人规·安胎》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妇人规·安胎》中记载的安胎方药进行归纳,分析所用方剂中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并结合其辨证规律和临证思路,总结张景岳安胎的组方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张景岳安胎方共有63首,其中补阵方14首,数量最多,使用频次最高;性味上以甘温为主;归经上,以归脾经最多,肾肝肺次之;功效上,补益药使用最多,其中以补气血为主.[结论]张景岳治疗胎动不安强调辨证论治,偏重甘温补益,重视益气养血、调补脾肾,组方用药精专和缓,师古不泥古,其学术思想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和借鉴.【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2【总页数】4页(P169-172)【关键词】张景岳;安胎;妇人规;辨证论治;用药特色;学术思想【作者】陈蕾;包素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流血者。
[1]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先兆早产,是临床常见的妊娠病之一。
《妇人规》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撰的妇科学专著,是《景岳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论述了妇人九证,包括经脉类、胎孕类、产育类、产后类、带浊梦遗类、乳病类、子嗣类、癥瘕类、前阴类。
其中《妇人规·安胎》凝聚了张景岳治疗胎动不安的学术特色。
本文将其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进行归纳浅析,为现代临床安胎治疗提供思路。
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妇人规·安胎》中所有的处方药物输入(Excel)表。
建立中药安胎治疗的数据库,并对每味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进行使用频数及频率的统计分析。
1 八阵方分析八阵方直观的体现了张景岳的临床治疗思路,通过对《妇人规·安胎》[2]854-858中所载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共记载方剂63首,其中《新方八阵》[2]1282-133416首,《古方八阵》[2]1385-164315首,《妇人规古方》[2]1644-167432首。
《妇人大全良方》:胎动不安方论
《妇人大全良方》:胎动不安方论胎动不安方论凡妇人妊娠胎动,不以日月多少而常堕胎者;有虽有胎而月信虽不多,常来而胎不损者。
《产宝方》云∶妇人妊娠常胎动不安者,由冲任经虚,胞门、子户受胎不实故也。
并有饮酒、房室过度,有所损动不安者。
巢氏云∶妇人冲任二经,挟风寒而有胎,故不以日月多寡,因误有击触而胎动者。
有喜怒不常,气宇不舒,伤于心肝,触动血脉,冲任经虚,乃致胞门不固;或因登高上厕,风攻阴户,入于子宫,如此皆令胎动不安也。
曾有以娠妇月信不绝,而胎不损,问产科能宗古者。
答曰∶妇人血盛气衰,其人必肥。
既娠之后,月信常来,而胎不动,若据晚进观之,便以为漏胎。
若作漏胎治之,则胎必堕;若不作漏胎治,则其胎未必堕。
今推宗古之言,诚有旨也。
巢氏云∶妇人经闭不利,别无所苦者,是谓有子。
以其经血蓄之以养胎,拥之为乳汁也。
有子之后,蓄以养胎矣,岂可复能散动邪?所以然者,有娠而月信每至,是亦未必因血盛也。
若谓妇人荣经有风,则经血喜动,以其风胜则可也。
既荣经为风所胜,则所来者非养胎之血。
以此辨之,若作漏胎,治之必服保养、补胎之药。
且胎不损,强以药滋之,乃所谓实实虚虚也。
其胎终堕宜矣。
若医知所荣经有风之理,专以一药治风,经信可止。
或不服药,胎亦无恙。
然而有胎本不固,而因房室不节,先漏而后堕者,须作漏胎治之,此又不可不审也。
亦有妇人年方壮岁,听医官言,某药可服致补暖而子,使胞门子户为药所操搏。
(《巢氏病源》并《产宝方》并谓之胞门子户;张仲景谓之血室。
)使新血不滋,旧血不下,设或有子,不以迟晚则必堕。
中年之后,气宇渐衰,必有崩中、带下之疾。
或月信愆期,渐觉黄瘦,腰背不伸,五心烦热,五劳七伤之疾从此而生,不独胞门、子户风寒而生也。
故《千金翼方》有朴硝荡胞汤,正为此疾。
今之医者未见有用,亦未见有知之者。
又论妊娠胎动,其由有二。
一因母病而胎动,但疗母疾,其胎自安。
若胎不坚固自动,其母疾唯当安胎,其母自愈。
一因劳役气力,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
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思想
妇人之病,七情之伤为甚
•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 • “此谓妇人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
,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 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 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 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 ,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 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
• 同时天癸与先天肾气及后天脾胃关系密切,其源于先天,靠后天 水谷精微滋养。
• 《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 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 月经病而言,七情、六淫、饮食等病因,虽可引起心、肺、肝、 脾病变,但“及其甚也,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 且“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 妇科病症“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月经病症治疗多用健脾补
固涩。
经行腹痛—辩证
• 证有虚实,夹虚者多,全实者少。
– 实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寒滞、血滞、气滞或热滞 • 多痛于经行之前,经通而痛减,拒按拒揉者为实
– 虚者
• 血虚、气虚 • 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痛益甚;可按可揉者
为虚。
•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结合患者形气禀质以 辨证。
经行腹痛—治疗
• 实证
– 气逆者宜顺气,调经饮主之; – 血淤者,应破血,通淤煎主之; – 气血俱滞者,失笑散主之; – 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凉,以致
经血凝结不行、留聚为痛者,宜调经饮加姜 、桂、吴茱萸之类温养; – 血热血燥致滞涩不行而痛者,宜加味四物汤 或保阴煎去续断;
经行腹痛—治疗
• 虚证
– 虚弱不足,经滞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 加减;
安胎八法浅析
安胎八法浅析
徐鸿彬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
【年(卷),期】1994(11)2
【摘要】安胎八法浅析天津市工人医院徐鸿彬"安胎八法"是笔者继承导师孙少山老中医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的宝贵经验,结合个人心得体会整理而成的。
安胎法是治疗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滑胎等一系列以'胎不安'为主要证候,同时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危及母子安全的独特方法...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徐鸿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
【相关文献】
1.安胎八法运用举隅 [J], 刘慧玲
2.浅析补肾健脾安胎 [J], 贾维宁;贾英田;朱志琼;石晓霞;郝会莲;王楠;郭华丽
3.《傅青主女科》安胎八法 [J], 鄢爱珍
4.浅析《妇人规·安胎》学术思想及方药运用特点 [J], 陈蕾;包素珍
5.浅析张景岳《妇人规》之安胎思路 [J], 林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妇人大全良方》的胎教思想浅析
·学术探讨·《妇人大全良方》的胎教思想浅析罗 英(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教研室·510415) 摘 要 探讨《妇人大全良方》论述的胎教的方法,对现今的优生优育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胎教思想 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起源较早,早在《史记》就有“太伍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等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于胎教的认识更加深入,至宋代陈自明在他的《妇人大全良方》中专列“胎教门”。
《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书,系统论述了妇女各阶段生理病理特点及常见病症与治疗。
在“胎教门”中他描述了妊娠各期胎儿发育情况及胎教与情绪、修养、身体状态、饮食起居及医药宜忌等的关系,对现今的优生优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就其胎教的论述浅析如下:1 孕妇情绪与胎教外象而内感是胎教的理论依据。
“子在腹中”,还“未有定仪”,会“见物而变”,“随母听闻”。
因烦恶心、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大便秘结、口中氨味、舌淡、苔厚腻,脉沉滑,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毒贮留、治以补脾肾、泻湿浊、活血解毒。
处方:红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5g、菟丝子20g、熟地20g、黄连10g、大黄7g、草果仁10g、半夏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赤芍15g,水煎服。
以上方加减治疗7个月,血肌酐438umo l/L、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仍在继续服药。
3 尿毒症期3.1 化浊泄热法湿邪蕴结日久则化热,或体内脾胃素热,与湿相互蕴结则脾胃运化受阻,形成湿热痰浊中阻,治以化湿浊与苦寒泄热合用,临床多见呕恶,腰酸胀满不欲饮食,口气秽味,大便秘结或不爽,舌苔厚腻黄而少津,脉弦滑、方用化浊饮。
药物组成:醋炙大黄10g、黄芩10g、黄连10g、草果仁15g、砂仁15g、藿香15g、苍术10g、紫苏10g、陈皮10g、半夏15g、生姜15g、茵陈15g、甘草10g,水煎服。
方中醋炙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砂仁、藿香、草果仁、苍术等辛香开散、驱除湿邪,两类药熔于一炉相互调济、既不致苦寒伤胃、又无辛燥耗阳之弊,使湿浊毒热之邪得以蠲除。
中医运用逐月养胎法临证经验
~
一
—
—
多 见 现 继 承 古 人 分 经 养 胎 法 , 合 病 结
辩 证 , 活加 减 灵
《 马王堆汉墓 帛书》、胎产 书》 , 《 等 现存 西
晋王叔和的《 脉经》 载较全 面 : 妇人 怀 “
胎 , 月 之 时 足 厥 阴 脉 养 , 月 足 少 阳 脉 一 二
体 : 红 , 苔薄 黄 , 弦 细 滑 数 。 此 证 舌 少 脉 属 l 虚 有 热 型 胎漏 。 妊娠 2个月 , m 下 5 』 j 阴 聚胞 宫 以 养胎 , 心 肝 i虚 , 阳妄 动 , 放 l 风 l L 下 扰 海 , m 妄 行 。或 者 阴 虚 m 热 , 扰 迫 热 冲任 , 伤 胎 气 , 见胎 动 不安 、 漏 。故 损 则 胎 治法 拟 养 血 安 胎 , 阴 清 热 , 以 圊 肾 。 滋 兼 方 用 胶 艾 汤 补 气 养 m 安 胎 , 用 : 归 药 当 1g n芍 2 g 白 术 lg 黄 芩 1g 生 地 5, 5, 5, 5, 2 g 热 地 2 g 山 药 2 g寄 生 产 1g 川 断 5, 5, 5, 5 ,I
配 五行 。肝 胆 属 / 小 主 升 发 、 达 。 形 卜, 条
象 比喻事物产 生 、 形成阶段 。相 当于孕育 初期 , 受精 卵 着 床 、 裂 、 成 生命 的阶 分 形
段, 即孕 1 2月 ; ~ 心包 与 三焦 均 属 火 ,火 “ 日炎 上 ” 申为 事 物 升 腾 、 引 卜升 之 性 。 相 当 于胚 胎 迅 速 生 长 , 成 胎 儿 的 阶 段 , 形 即 孕 3— 个 月 份 ; 胃属 土 , 当 于 胎 儿 壮 4 脾 相
针 对 妊 娠 ¨ l 病 证 , 景 全 书 ・ jl = 『 L 《 妇 人规 》 认为 : 安 胎 之 方 不 可 执 , 不 可 泥 “ 亦 其 月 数 ,f 随 证 随经 , 其 病 而 药 之 , f当 _ l 乃
妇人妊娠病脉并治第二十
当归——养血润燥; 贝母——宣肺开郁,清水之上源; 苦参——清热利湿,清肺而散膀胱郁热
妊娠水气“子肿” 证治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 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8)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
妊娠下血 素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 漏下不止,脐上悸动________………
下血者,后断三月………—————— (前三月月经不正常,停经三月,又漏下) ——为症痼害(衃也) (审证求因) ——活血祛瘀,消症止血 ——桂枝茯苓丸
方解
祛瘀消症 方中:桂枝——辛温,温通血脉。
桃仁、丹皮——活血化瘀消症; 芍药——调和血脉; 茯苓——益脾气,利水以和血脉。 蜂蜜——益气扶正,调和药性。
《内经·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内经·平人气象论》“妇人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妊娠恶阻
呕吐,不能食 脉不和,尺脉小弱 无寒热,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胃气虚弱,胎气上逆 ——调脾胃,和阴阳 ——桂枝汤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
人参——益气补虚; 干姜——温经散寒,去脏腑陈寒痼冷; 半夏、生姜汁——化饮降逆,温胃止呕。 —— 温中益气,化饮止呕 妊娠恶阻 —— 胃气虚弱,寒饮内停
概述
内容有妊娠的诊断、妊娠与症病的鉴别、妊娠呕 吐、妊娠腹痛、妊娠下血、妊娠小便难、妊娠水 气及妊娠养胎等八个方面。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安胎之法,以补肾、培脾、养肝为主。补肾为固 胎之本,培脾养肝则在于益血之源。若母体有病, 一般是以治病为主,辅以补肾培脾养肝以安胎
妊娠期间,用药须注意禁忌: ①一般而言,凡峻下、祛瘀、破血,耗气、散气, 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妇人规课件模板-007(共18)
《妇人规》:安胎
安胎:
如虚而兼热者,加黄芩一钱五分,或加生 地二钱,去杜仲。如阴虚小腹作痛,加枸 杞二钱。如多怒气逆者,加香附无妨,或 砂仁亦妙。如有所触而动血者,加川续断、 阿胶各一二钱。如呕吐不止,加半夏一二 钱,生姜三五片。 逍遥饮(见肾虚经乱) 归脾汤(见经不调) 寿脾煎(见血虚经乱) 左归饮(见肾虚经乱) 右归饮(见肾虚经乱)
《妇人规》:安胎
安胎:
但温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温胃饮、理阴 煎之类加减主之。亦当以平素之脏气,察 其何如,酌而用之。 温胃饮(见血虚经乱)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胎气有热而不安者,其证必多烦热,或渴 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 脉滑数等证,宜凉胎饮、保阴煎之类主之。 若但热无虚者,如枳壳汤、一母丸、黄芩 散之类皆可择用。
《妇人规》:安胎
安胎:
人参 陈皮 麦门冬 白术(各一钱) 浓朴 (制) 白茯苓(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上加淡竹茹一块,姜水煎,温服。若因中 脘停痰,宜用二陈、枳壳。若因饮食停滞, 宜用六君加枳壳。若因脾胃虚,宜用异功 散。 小和中饮(见《新方八阵·和阵》)治胸 膈胀闷,或妇人胎气滞满等证。 陈皮(一钱五分) 山楂(二钱) 茯苓 (一钱半) 浓朴(一钱五分) 甘草(五 分) 扁豆(炒二钱)
《妇人规》:安胎
安胎:
如胁肋胀痛,加白芥子一钱。如胸膈气滞, 加枳壳、香附、藿香之属。 化肝煎(见崩淋经漏不止) 紫苏饮(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失调, 胎气不安,上 作痛,名曰子悬。或临产 气结不下等证。 大腹皮 川芎 白芍药 陈皮 苏叶 当归 (各一两) 人参 甘草(各半两) 上每服一两,姜、葱水煎服。一方有香附 无人参。
安胎:
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 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 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 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执,亦 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 而药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黄芩乃安 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胎气有寒而不安者,其证或吞酸、吐酸, 或呕恶胀满,或喜热畏凉,或下寒泄泻, 或脉多沉细,或绝无火证,而胎有不安者, 皆属阳虚寒证。
中医治湿八法
理论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N o v .2018,V o l .26N o .11胎辨治规律:补益脾肾以安胎;培补气血以安胎;安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重视药物用量及炮制㊂朱玲等[5]认为其安胎思想指导精髓有3条,即安胎之要,气血为本;固胎之旨,培脾补肾;养胎之法,调畅情志㊂傅氏理法方药独有建树,制方用药法度严谨,在临床辨证用药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㊂历代医家都认为要重视孕妇摄生养性对胎儿健康发育的重要作用㊂明清时期的安胎学术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思路更加融会贯通,社会化也更加普及,文字也更通俗易懂,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更强,值得不断深入地挖掘㊂6 小结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使一大批中医学医家一方面收集整理前人的经验成果,另一方面借鉴现代医学思维,汲取西医之长发展中医,使近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㊂随着我国各项生育政策的制定,各种医疗法规及‘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母婴保健法“等专项法规颁布实施,以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妇幼保健被提到一个历史新高度并受到广泛关注,对中医养胎安胎思想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中医安胎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地全面深化发展㊂中医学安胎学术思想发展自古至今一路走来,有不足之处,但与单纯西医治法相比也有明显优势,理清中医安胎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安胎学术思想将取得更大发展㊂参考文献[1]杨利侠,朱西杰.‘金匮要略“安胎养胎法探讨[J ].四川中医,2005,23(7):28-29.[2]陶春祥.‘诸病源候论“养胎保健思想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1996(5):8-10.[3]康艳萍.浅谈‘妇人规“安胎之法[J ].中外健康文摘,2011,17(8):430.[4]吴志兵,景慧芳,张晓甦.‘傅青主女科“安胎方辨治规律探微[J ].吉林中医药,2012,32(9):926-927.[5]朱玲,罗颂平.傅青主安胎学术思想探微[J ].中医药学刊,2002,20(4):457-458.(收稿日期:2018-01-05)中医治湿八法赵中玮1,李应权2(1.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744000;2.甘肃省平凉市妇幼保健医院,甘肃平凉744000) ʌ关键词ɔ 中医;祛湿;干燥;放血;拔火罐中图分类号:R 22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18.1103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腻食品等大量摄入,湿邪㊁毒邪致病日益增多㊂因此治湿祛湿之法亦为广大医家所重视,相应的治疗药品也是名目繁多,品种多样㊂现将中医治湿法进行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㊂1 化湿健脾法此法是用芳香化湿㊁健脾和胃等药物,使中焦脾胃运化㊁腐熟功能强健,进而将体内湿邪运化㊂适用于湿困脾胃㊁湿温初起等脾胃运化失常症,如身体肥胖㊁食欲不振㊁纳呆㊁全身沉重㊁脘腹胀满㊁不思饮食㊁口淡无味㊁恶心呕吐㊁怠惰嗜卧㊁身热不扬㊁大便稀溏或不爽㊁食后胀甚㊁嗳气㊁小便短少㊁矢气㊁苔白腻而厚㊁脉缓及小儿厌食等㊂常用药物有藿香㊁佩兰㊁苍术㊁紫苏叶㊁白豆蔻等㊂代表方剂如香苏平胃散㊁藿朴夏苓汤㊁藿香正气丸㊁香砂六君子等㊂2 利湿渗湿法张仲景曰: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㊂ 故治疗时主要是通过小便将湿浊排出体外㊂适用于小便淋沥不畅㊁小腹拘急疼痛㊁小便不利㊁下肢浮肿㊁双腿酸困沉重㊁晨起手胀㊁痰饮眩悸㊁黄疸带下㊁泻痢㊁湿温暑温㊁皮肤湿痒㊁舌淡脉沉滑㊂常用药物有茯苓㊁猪苓㊁薏苡仁㊁泽泻㊁车前子㊁车前草㊁滑石㊁木通㊁通草㊁萆薢㊁冬瓜皮㊁茵陈㊁赤小豆㊁灯心草㊁地肤子㊁木防己㊁冬葵子㊁萹蓄㊁瞿麦㊁石韦㊁海金砂㊁金钱草等㊂代表方剂如五苓散㊁猪苓汤㊁八正散㊁五皮饮㊁胃苓汤㊁真武汤㊁萆薢分清饮等㊂3 燥湿祛湿法此法主要是指运用苦燥药物组方以祛除湿邪㊂用于脾胃及肠道湿盛之证㊂根据疾病寒热性质的不同,燥湿法可分为苦寒燥湿与苦温燥湿两类㊂苦寒燥湿(又称清热燥湿)是用苦寒药物组方以祛除湿热病邪的治法,适用于湿热病证,如皮肤瘙痒㊁湿疮㊁痤疮㊁脚气等㊂常用药物有黄连㊁黄芩㊁黄柏㊁龙胆草等㊂代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㊁黄连解毒汤等㊂苦温燥湿(又称散寒燥湿)是用苦温药物组方以祛除寒湿病邪的治法,适用于湿邪或寒湿阻于中5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11月第26卷第11期 . All Rights Reserved.理论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N o v.2018,V o l.26N o.11焦脾胃的证候,如黄疸之阴黄㊁脘腹痞满㊁畏寒肢冷㊁水痘㊁寒湿脚气等㊂常用药物有苍术㊁厚朴㊁陈皮㊁白豆蔻等㊂代表方剂如平胃散㊁干姜苓术汤等㊂4发汗祛湿法张仲景曰: 其在上者,当发其汗,其在下者,当利小便㊂ 所以,开鬼门,宣通肺气,使体内湿邪从汗而排出,以达到祛湿之目的㊂4.1内服药物发汗因湿从汗而解,适用于风疹㊁面部浮肿㊁小便短少及外感表证的治疗㊂常用药物如麻黄㊁桂枝㊁金银花㊁连翘㊁防风等㊂代表方剂如麻杏苡甘汤㊁人参败毒散㊁九味羌活汤㊁消风散等㊂4.2药浴熏蒸发汗熏蒸又称蒸煮疗法或气浴疗法,指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选用适合的中药,把中药放入锅内,借助热力和药物的共同作用,通过热蒸汽熏蒸患者全身皮肤,使其发汗,消除水肿,加速瘀血等病理产物及毒素的排出㊂药浴熏蒸具有疏通经络㊁调和气血㊁解毒化瘀㊁扶正祛邪㊁平衡阴阳㊁排毒养颜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㊂‘黄帝内经“指出 其有邪者,如此渍形以为汗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摩之浴之 ㊂熏蒸疗法对头晕头痛㊁风湿痹痛㊁肢节疼痛㊁消渴㊁颈肩腰腿痛㊁感冒㊁中风后遗症㊁妇科杂症等有立竿见影的功效㊂同时又可改善睡眠,消除疲劳,减肥美容,强肾健体㊂5泻下祛湿法此法指通过通利大便的方法让内湿从后阴随大便排岀体外㊂下法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调整脏腑功能,二是祛除病邪㊂一方面,通腑可以使患者体内积聚的废物排出,让患者有一个相对清洁的内环境,从而使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得到恢复;另一方面,积聚在肠腑的病邪也可通过通腑泻下祛除,达到邪祛正安的目的[1]㊂下法并不是单纯的通便,而是包括下血㊁下水㊁下糟粕㊁泄热逐瘀等[2]㊂下法的运用不应拘泥于治疗急腹症患者㊂张立山教授用桂麻各半汤和桃核承气汤加蒺藜治疗老年男性湿疹患者,大便通畅后自觉全身轻松,再服药1周后,全身皮疹消失[1]㊂因此,下法多适用于因湿热所致的大便黏稠及排便不爽㊁痔疮或便秘数日不行㊁身体胖重㊁食欲不振㊁湿疹㊁水肿等症㊂常用药物有大黄㊁芒硝㊁番泻叶㊁苦杏仁㊁桃仁㊁郁李仁㊁麻子仁等㊂代表方剂如承气三方㊁麻子仁丸㊁桃核承气汤㊂6排湿除湿法此法最直接的是刺络放血疗法和拔火罐疗法㊂通过放血疗法使湿毒从血而泄,通过拔罐疗法使湿毒从水疱而排㊂拔火罐具有祛风散寒除湿㊁活血通经络的功效,用于治疗咳嗽㊁颈肩综合征㊁膝关节炎等疾病㊂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的筋骨肌肉疼痛㊁瘀血阻滞所致的气机窜胀疼痛等有一定的效果㊂拔火罐可以将体内的湿气㊁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祛除邪气㊂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㊁恢复功能的目的㊂刺络放血疗法主要是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刺或刺破皮肤的某些穴位,或阿是穴,或病灶处的浅表静脉处,放出适量血液,继而产生利水㊁通便㊁解毒㊁扶正的效果[3],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㊂7晒干疗湿法治湿最好的办法是干燥,人身亦然,所以人体湿盛时可以多晒太阳,置身于太阳下日晒至身体微热而汗出,从而排出内湿,利用大自然来调节机体,调整阴阳,以达阴平阳秘㊂通俗来说,就是采集阳光以生发清阳之气,驱散体内的浊气,达到补阳气㊁祛湿气的目的㊂中医认为,晒太阳有三补,一补骨头,二补阳气,三补正气[4]㊂8烘干疗湿法此法为烘热患病局部以祛除湿邪的方法㊂最常见的为沙疗法,是将裸露的身体置于适宜的沙土中,利用夏季热烫沙子来清除体内流注于关节的湿毒之邪,利用沙土的理化特性以增强体质㊁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风湿痹证中的着痹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六月取河沙,烈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即易之 [5],并且以 取热彻通汗 为度,至身体发汗即可停止㊂因沙子中富含磁铁矿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治疗多种关节疾病,增加血液循环㊂此外,对舒缓心理疲劳也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该法广泛应用于有沙漠地带的地区㊂总之,治湿常用方法不外乎内服和外治,临床上应根据病情需要来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法,或内服中药以化湿燥湿㊁利湿除湿,或外施干燥之法以治湿,或内外结合以治湿㊂但湿邪为病,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患者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忌油腻膏粱厚味,助湿碍胃,导致病情反复发作㊂参考文献[1]赵进喜,贾海忠,张立山,等.仲景 下法 ,意在逐邪;因势利导,辨证为先[J].环球中医药,2017,10(3):306-310. [2]刘忠文.浅析仲景下法的临床运用[J].医药前沿,2015 (25):306-307.[3]王玲玲,陶文剑.刺络法在减肥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 2007,39(1):7-8.[4]王荣泰,陈金伟.健康宝库[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5:147.[5]明㊃李时珍.本草纲目:白话全图本[M].俞炽阳,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489.(收稿日期:2018-01-05)6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11月第26卷第11期. All Rights Reserved.。
妇人规课件模板-008(共18)
《妇人规》:安胎论外方
安胎论外方:
茯苓 白术(各四两) 炙甘草 干姜(炮 各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空心冷服。一 方用姜四两、术二两。《良方》每服有杏 仁五分,治妊娠脚肿。 《良方》当归黄 汤(见《古方八阵·补 阵》)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 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滑胎枳壳散(见《妇人规古方》)此方能 令胎瘦易产。
《妇人规》:安胎论外方
安胎论外方:
白术 黄芩(炒各二钱) 上用姜、枣水煎服。若阴证者不可用。 《良方》三味白术汤(见《妇人规古方》) 治妊娠内热心痛。 白术(四钱) 赤芍药(三钱) 黄芩(炒 二钱) 上水煎服。忌桃、李、雀肉。 益母地黄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 跌坠,腹痛下血。 生地 益母草(各二钱) 当归 黄 (炒各 一钱)
《妇人规》 课件模板-8
《妇人规》:安胎论外方
安胎论外方:
茯苓丸(见《妇人规古方》)温胃安胎。 治妊娠烦闷头晕,闻食吐逆,或胸腹痞闷。 赤茯苓 人参 桂心 干姜(炮) 半夏(泡 洗炒黄) 橘红(各一两) 白术(炒) 甘草(炒)枳壳(麸炒各二两) 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 下,日三服。上原方仍有葛根二两,似非 所宜也,用者当酌之。 《良方》黄 汤(见《妇人规古方》)治 气虚胎动,腹痛下水。
《妇人规》:恶阻论外方
恶阻论外方:
忌羊肉、鸡、鱼、面食。 乌附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孕妇恶心 阻食。养胃调和元气。 乌药 香附(制)白术(土炒) 陈皮(各 一钱) 人参 炙甘草(各八分) 水钟半,姜三片,煎七分服。吐甚者加丁 香、砂仁各七粒。
《妇人规》:胎气上逼
胎气上逼:
妊娠将理失宜,或七情郁怒,以致气逆, 多有上逼之证。若气逆气实而胀逼者,宜 解肝煎。若胃寒气实而逼者,宜和胃饮。 解肝煎(见安胎) 和胃饮(见经期腹痛) 若胃火兼滞者,宜枳壳汤。若脾虚兼滞者, 宜紫苏饮。 枳壳汤(见安胎) 紫苏饮(见安胎) 如脾虚而气不行者,宜四君子汤,甚者, 八珍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妇人规》安胎之法
发表时间:2011-07-27T15:20:52.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康艳萍[导读] “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对孕妇不问寒热虚实,固守成方,概用芩术以安胎,误人不少。
康艳萍(黑龙江省哈尔滨民生中西医结合门诊部 150000)【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430-02
【摘要】通过对《妇人规·胎孕类》胎气不安、胎漏内容归纳浅析,认为临证当审其寒热虚实之不同,不可固守成方。
血热则滋阴凉血,清热安胎,方用保阴煎;气血虚弱则补气益血,固肾安胎,方用胎元饮;跌打损伤,宜行气活血,止血安胎,方用益母草地黄汤、安胎散;脾肾两虚则滋肾培源,健脾益气,方用五阴煎。
而辨证治疗,总以调阴阳、固冲任、安胎元为其大法,重视调补脾肾气血,平衡阴阳。
【关键词】妇人规张景岳安胎《妇人规》二卷为明·张景岳的妇科专著。
其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内容较完备,理论详明,方药丰富,既引诸家之论,亦具独家之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就《妇人规·胎孕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年版)对胎气不安、胎漏的病因病机、治疗进行归纳浅析。
胎气不安 1.辨证施治,审寒热虚实
《妇人规·胎孕类》曰:“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
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
”胎气不安,重在寒、热、虚、实,病因多端,病证不一,张氏治疗妊娠之病,强调病证不同,治亦不同,辨证祛病以安胎是为安胎之要法。
如恶阻因冲任之气上逆者,用半夏茯苓汤降逆和胃;因脾胃气虚者,用五味异功散助其运化;肝肾阴虚者,用理阴煎温补肝肾等。
由此“安胎之方不可执,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
”
胎气不安有寒者,可见吞酸吐酸,呕恶胀满,喜热畏寒,泄泻,脉沉细,未见实热,属阳虚寒证,治宜温中散寒以安胎,方用温胃饮、理阴煎加减。
胎气不安有热者,可见烦热口渴,漏血溺赤,脉滑数等症,治宜清热安胎,方用凉胎饮、保阴煎。
若但热而未见虚证者,方用枳壳汤、一母丸、黄芩散,清其火热,则胎元自安。
胎气不安有虚者,可由禀赋素弱,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或孕后房事不慎,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调,胎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先天禀赋不足,根据阴阳的偏衰,渐加培补,以期保全。
后天虚者,凡色欲劳倦、饮食七情,皆能伤及胎气,在治疗上均应针对病因论治。
然总之不离于气血之虚,方用胎元饮。
根据病人心脾气虚于上、肝肾不足于下、气血俱虚、脾肾气虚而兼带浊等多种病证灵活遣方用药,“凡治虚证,贵在随机应变,诚有不可以凿执言者”。
“胎气有实滞气滞,凡为恶阻、为胀满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虚,而或多郁滞者乃有之,但察其由而开之、导之”,并列举了呕吐不止、食滞胀满不安、肝气滞逆胀满不安、怒动肝气兼火、脾肺气滞上攻作痛、气滞兼痰、气滞兼火胀为烦等多种病证的辨证用药治疗。
2.固守成方,乃医家大忌 “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之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对孕妇不问寒热虚实,固守成方,概用芩术以安胎,误人不少。
“夫孕之胎气,必随母之脏气,大都阴虚者多热气,阳虚者多寒气”,“若谓受胎之后必增内热,自与常人不同,则何以治恶阻者必用二陈、六君、生姜、半夏之属而后效,其果增热者乎?故治热宜黄芩,寒则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气者亦不宜。
盖凡今之胎妇,气实者少,气虚者多。
气虚则阳虚,而再用黄芩,有即受其损而病者。
有用时虽或未觉,而阴损胎元,暗残母气,以致产妇羸困,或儿多脾病者,多由乎此。
”孕妇之气虚者居多,气虚则阳虚,黄芩乃苦寒之品,善行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概用之必损其阳气,伤及胎元。
“至若白术,虽善安胎,然或用不得善,则其性燥而气闭,故凡阴虚者非可独用,气滞者亦当权宜”。
白术燥湿、益气,虽安胎效佳,亦不可妄用,以其益气安胎,适于脾虚胎儿失养者。
张氏在用药上主张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胎漏
《妇人规·胎孕类》云:“妊妇经血不固者,谓之胎漏。
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气者,有因病气者。
”因胎气之故者有二,辨其阴阳盛衰,其一为“母气壮盛,荫胎有余而血之溢者,其血虽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阴之强也,不必治之”,其二为“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亏,而生子必萎小,此阳之衰”,宜益其先天,培其根本,使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血有所摄,胎有所养。
因病气而漏者,则辨证施治。
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妊娠胎气伤动者,凡跌仆、怒气、虚弱、劳倦、药食误犯、房室不慎,皆能致之”。
若下血不止,常可导致胎动不安、胎死母腹、堕胎、小产等病证,亦可引起胎儿畸形的发生。
“妊娠忽然下血,其证有四:或因火热迫血妄行;或郁怒气逆则动血;或因损触胎气,胞宫受伤而下血;或因脾肾气陷,命门不固而脱血”。
张氏指出本病病因病机为血热、跌打损伤、肾虚、气血虚弱。
1.血热
妊娠血热而漏,孕妇素体阳盛,七情郁结化热或阴虚发热,或肝郁化热,或过食辛燥助阳之品,或外感邪热,遂致阳盛血热。
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元,若阳气偏盛,阳盛则热;或孕后得热病,热邪内盛,下扰血海,迫血妄行,热扰冲任,损伤胎气,遂致胎动不安。
张氏在处方用药方面注重阴阳的平衡和气血的和调,善用调补阴阳之剂。
“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方用保阴煎,药物组成: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山药,水煎服。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与生地合用以增其滋阴养血之功;白芍养血敛阴;黄芩清热泻火,止血安胎,合黄柏清热泄火之力愈强;续断补益肝肾,止血安胎;山药补脾益血。
全方共凑滋阴凉血,清热安胎之效。
2. 气血虚弱
平素体弱,脾胃久虚,中气不足,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奉于心而生血;或饮食过度,损伤脾气;或久病、大病之后,身体衰弱,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而致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
“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
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故善保胎者,必当专顾血虚”,治宜胎元饮为主而加减,药物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白芍、熟地、当归、杜仲、陈皮,水煎服。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生血;白术健脾益气,促进水谷运化以养胎;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白芍养血敛阴;熟地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当归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杜仲固肾安胎,佐陈皮理气和中。
诸药合用,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张氏保胎须详察寒热虚实,治疗侧重益气养血补虚。
3. 跌打损伤
孕后不慎,跌仆闪挫,或登高持重,或劳力过度,冲任受损,气血失和,以致不能养胎、载胎而发生胎动不安。
“宜益母地黄汤、安胎散。
”益母地黄汤药用生地、益母草、当归、黄芪、姜,水煎服。
方中生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益母草活血散瘀以止痛,清热解毒以消肿,又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名,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止痛;黄芪健脾生血,补气以摄血;姜以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诸药合用行气活血,止血安胎,治妊娠跌坠,腹痛下血。
安胎散方用熟地、艾叶、白芍、川芎、黄芪、阿胶、当归、地榆、炙甘草,上药加姜、枣,水煎服。
其中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合黄芪补气亦助生血之功,白芍养血敛阴,与地、归相协则滋阴养血之功益著,并可缓急止痛;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与川芎伍则畅达血脉之力益彰;艾叶止血安胎;阿胶补血止血,合艾叶、地榆养血止血以安胎;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佐以姜、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主治妇人妊娠,跌打损胎,腰痛下血,气血不足,胎动不安。
4.脾肾两虚素禀肾气不足,或孕后房事不节,或坠胎小产损伤肾气,肾为先天本,主藏精而系胞脉,“胞胎,精血凝也”,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肾精被耗,载胎无力,以致胎动不安或胎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中气不足,则必然致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得正常行其固护调养之功,无力护胎载胎,气虚下陷,冲任不固,荫胎之血无以依附而漏下。
“脾肾兼虚者,五阴煎主之”,五阴煎方含熟地、山药、五味子、芍药、白术、扁豆、人参、茯苓、炙甘草,水煎服。
其中熟地、山药、芍药、五味子等皆取其滋肾养阴之意,扁豆、白术助人参以益气补脾;茯苓益心脾;甘草益气和中,合茯苓健脾助运,兼调和诸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达到滋肾培源、健脾益气的目的。
肾藏精,主生殖,司冲任,肾气虚,致脾气不足,脾不统血,则生胎漏,所以补肾同时还宜健脾,使气血生化之源不竭,肾精亦得以补充,脾健而肾气得以滋养。
结语
张氏治疗妊妇胎漏、胎动不安,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主张灵活用药。
胎元不固,责之火灼阴络,血热妄行;气虚无以摄血,血弱难于安胎;外伤跌打,冲任受损,气血失和;肾脾虚损,冲任失养。
《妇人规·胎孕类》乃结合临床而作,对祖国妇产科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其主张的祛病同时顾护气血、固肾培脾,以调阴阳、固冲任为本,在目前仍是治疗妊娠疾病、保胎之大法,值得进一步研究。